汉乐府民歌

合集下载

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
❖ 《玉台新詠箋注》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 ❖ 辛延年,东汉人,生平不详。《玉台新詠》存其诗一首。
[注释]
❖ [1]此诗描写一个将军之家的豪奴,春天时仗势调笑独自在店中卖酒的年轻胡姬。胡姬不 为豪奴的权势及外表所惑,以商女特有的超常智慧和语言表达能力,巧妙地消除了豪奴的 非分之想。羽林郎:统率汉代皇室禁卫军的军官,《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蔡质《汉仪》: “羽林郎百二十八人,无常员。”羽林:言其快速如鸟,挺立如林。一说如林之多。 [2]霍家奴:西汉昭帝时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家奴。奴,一作姝(shú),姝,美好。 冯子都:霍光家总管的名字,多为不法。见《汉书·霍光传》。古时美男称子都,犹美女称 西施。《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传》:“子都,世之美好 者也。”《孟子·告子》上:“不见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诗言此人既为羽林军官,又 是大臣家奴,貌亦俊美,故得骄宠。 [3]酒家胡:酒家胡姬。胡:西域人。
[7]鬟(huán):盘成环状的发髻及其装饰的珠翠。窈窕(yǎo tiǎo):美好。 ❖ [8]金吾子:对执金吾的尊称,犹战国末楚人称登徒(官名)为登徒子。班固《汉书·司
马迁传》亦载:“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执金吾:羽林军中的髙级军官。 掌巡逻京师,汉初称中尉,武帝时改称执金吾,地位与卿同。金吾本是一种铜棒,汉代卫 戍京城的武官手执金吾巡夜,故名。冯子都未任执金吾,清人朱干《乐府正义》认为“此 诗疑为窦景而作,盖託往事以讽今也”。《后汉书·窦融传》载,大将军窦融之弟窦景为执 金吾,权贵显赫,骄纵尤甚。 娉婷(pīng tíng):美好。此指刻意修饰,忸怩作态。
饮马长城窟行
❖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 ❖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汉乐府民歌:《上邪》原文译文赏析

汉乐府民歌:《上邪》原文译文赏析

汉乐府民歌:《上邪》原文译文赏析《上邪》两汉:佚名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译文】上天呀!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除非大山失去了棱角,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断流。

除非凛凛寒冬雷阵阵,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注释】上邪(yé)!:天啊!。

上,指天。

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相知:相爱。

命:古与“令”字通,使。

衰(cuī):衰减、断绝。

陵(líng):山峰、山头。

震震:形容雷声。

雨(yù)雪:降雪。

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

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

【赏析】“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犹言“天哪”,“相知”即相亲相爱。

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

”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褕,她接连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意思是:要想背叛我们的誓言,除非出现山平了,江水干了,冬日里雷雨阵阵,夏天里大雪纷纷,天与地合而为一!。

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

到“天地合”时,她的想象已经失去控制,漫无边际地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都不复存在了。

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

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

结果呢?只有自己和“君”永远地相爱下去。

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

“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

“长命无绝衰”五字,铿锵有力,于坚定之中充满忠贞之意。

一个“欲”字,把不堪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三句虽未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读者面前。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译:园中有碧绿的葵菜, 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 描绘葵的形象。托物起兴。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阳春:就是春天 布:散布,洒满 万物:大地上的各种生物 生:动词,呈现。 光辉:一派繁荣
德泽:恩泽。春天把阳光、 雨露带给万物,因而说是 一种恩惠。
译: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 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用比喻修辞,比喻人的青春年华。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一首 《长歌行》
正音、解释下列枯黄 通“花” 白白的
衰(cuī)
焜(kūn)黄 华 (huā)
徒(tú)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青青:碧绿 园:园圃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朝露:清晨的露水 待:动词,等待。 日:太阳。 晞:晒干。
品味名句
全诗最有名的诗句是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有 所发明创造,就应该从青年起努力学 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否则便会 虚度岁月,一事无成而空自悲叹!这 两句诗是古代诗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 的人生格言,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 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艺术提升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 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 物起兴”,即先述说其他事物,用来引 起所歌咏的内容。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哀 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文人诗, 可以说是一首与时代唱反调的诗,一首 难能可贵的佳作。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常:副词,时常 恐:动词,担心 焜黄:颜色衰败的样子 华:同“花” 衰:衰败
秋节:秋季 至:动词,到
译: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 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汉乐府民歌(4)

汉乐府民歌(4)
(2) 真实到刻骨的生活。
所谓“鬼斧神工” 处。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像一块汉代的石碑, 矗立在我们心中,带给我们如下财富: 简朴的语言,刻骨的真实,无穷意味 和人生极端痛苦的体验。
四、《妇病行》
第一章,妇人临终托孤。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
连年即累岁的意思。 “传呼”表示郑重其事。丈人即丈夫。
(4)告慰死去的妇人,你放心走吧,别太牵挂。
这首诗好像一份速记的草稿,语言极其驳杂散化, 作为诗歌来看,是完全未予成形的。
但这粗糙、质朴,也是前所未有的新鲜和热情。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来归。
人生的大悲剧
杜甫《兵车行》——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的社会时代背景。
宋之问《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矫揉造作
王维《杂诗》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琐屑、轻飘、没有份量
(4)表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 《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5)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枯鱼过河泣》 ——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6)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
清· 陈本礼《汉诗统笺》——
其造语之精,用意之奇,有出于《三百》、楚骚之外者。
(2)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等。
《汉书· 艺文志》——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3)表现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古诗三百首: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古诗三百首: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古诗三百首:长歌行(汉乐府民歌)###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古诗三百首:长歌行(汉乐府民歌)》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协助!!!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能够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百川:河流。

译文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所以都表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解题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衰:读"cuī".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ī"这个音。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

”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

汉代的五言古诗,很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即时行乐的。

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

汉乐府民歌及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及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羽林郎】 (杂曲歌辞)辛延年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孤儿行】(相和歌辞)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复,助我者少,啗瓜者多。

原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

当与较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妇病行】(相和歌辞)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平陵东】(相和歌辞)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刦义公。

汉乐府诗集_汉乐府民歌_古诗大全

汉乐府诗集_汉乐府民歌_古诗大全

汉乐府诗集_汉乐府民歌_古诗大全乐府初设于秦,为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

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汉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长歌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郭茂倩。

其古诗全文如下: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相逢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汉乐府古辞。

其古诗全文如下: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不知何年少?夹毂问君家。

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

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

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

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

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

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

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

【翻译】在狭窄的小路间相逢,道路太窄容不下车子。

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少年,停下车来问你家的情况。

你家的情况是容易知晓的,因为你家是这里的豪门大户,所以我不但容易知晓而且还难忘。

你家的门是用黄金做的,堂屋的用料是汉白玉。

你家堂屋里常常设有樽酒,还有赵地的歌女在这里演奏。

你家庭院中央有棵桂树,树上挂着很多彩灯,每当夜晚来临,这些灯光灿烂明亮。

你家有三个弟兄。

家里的老二是皇帝的侍从,官为侍郎。

他五天休一次假,当他休假回家时,一路上光彩照人。

驾马所用的马勒是用黄金装饰的,围观的人很多,充满道路两旁。

第二节汉乐府民歌第三节汉代文人诗

第二节汉乐府民歌第三节汉代文人诗

二. 艺术特色 1.人物形象的成功刻划。 2.比兴与铺陈。 3.叙事详略得当,结构完整紧凑。 4.语言的个性化。
所谓“七出”
《礼记·本命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 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 去;多言,去;窃盗,去。”
《礼记·内则篇》:“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 出。”
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两汉乐府诗坦率地传 达了人们对死亡的厌恶之情,同时又以虚幻的 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 《西门行》
咏史
班固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苏李诗
托名西汉苏武、李陵赠答的若干首五言古诗,今 存10多首。其中李陵《与苏武三首》、苏武诗四 首最早见于《文选》“杂诗”类,列次《古诗十九 首》之后,是较完整的一组,通常举为“苏李诗” 的代表作。此外散见于《古文苑》、《艺文类聚》 及《初学记》等书。 “苏李诗”大体是东汉桓帝、 灵帝时期的无名氏作品,约与《古诗十九首》同 时前后,而属“同一风味”(王士祯《渔洋诗 话》),大多为赠答留别,怀人思归,感伤人生,情 调凄怨,是一些艺术相当成熟、形式较为完整的 五言古诗。也被视作五言诗成熟的一个标志,但 其成就稍逊于《古诗十九首》。
羽林郎辛延年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 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 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 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 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馀。“不意金 吾子,娉婷过我庐。银鞍何煜爚yuè ,翠 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 我求珍肴,金盘鲙鲤鱼;贻我青铜镜,结 我红罗裾。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 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 贱不相踰。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南北朝民歌的差异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由于时代政局动荡,文学艺术也在政权交替中不断融合发展,摈弃了单一的文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

各种文学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学艺术也在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特色。

南北朝的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不同,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

南朝民歌细腻委婉,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在内容、语言、艺术特色上都表现了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内容语言艺术特色差异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一般是从宋武帝刘裕代晋(公元420年)起算,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为止,共一百七十年。

在这一百七十年里,南北朝创造了极有特色的中国文化。

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

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

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南朝文学被概括为华丽绮靡和形式主义,这样的概括有失偏颇。

南朝文学的总体趋势是社会功能逐步淡化,而美学价值却为所有的作家所追求。

终南朝之世,极少出现强烈的激励人心或者深刻地感染人心的作品,作家所追求和创造的,大抵是那种精致、华丽和轻柔之美。

南朝文学的根本弱点,不在于作品题材的狭窄和细小,也不在于感情的强烈或平和,最致命的还是作家缺乏远大的理想,高尚的胸襟,致使作品缺乏深厚的内蕴。

而北朝的文学思想是沿着与南朝完全不同的线路发展的。

它以重政教之用为发展的起点,转向抒情,而没有出现像南朝那样的尚装饰、重娱乐的倾向,它追求一种苍凉劲健的美,异于南朝的明丽轻清;它尚质实典重,异于南朝的尚轻艳绮靡。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

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

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

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

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一、南北朝民歌在内容上的不同点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词》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南朝民歌有鲜明的特色,但多数都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

其中的情歌内容包括:1、男女缠绵之情。

南朝民歌往往对爱情作出大胆天真的抒写,相对而言江南的吴歌艳丽柔弱,荆楚一带的西曲浪漫热烈。

2、男女恋爱之艰。

虽然两情相悦,心心相属,但是这种相恋受到了许多阻力。

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主,在南朝民歌的字里行间也多有表现。

3、弃妇的不平之鸣。

男女双方有幸结合,却还是不停地上演悲剧。

在南北朝甚至整个封建社会,男女地位不平等,导致了妇女的不安全感、危机感。

当女子被丈夫抛弃后,又多了一种清冷的孤寂感和对负心的谴责漫骂。

4、妓女的悲苦之音。

倚门卖笑,客不由人,又往往被人视为败柳残荷,妓女的人格遭到了严重侮辱。

她们挣扎而又无奈,不满又被迫屈服。

诗歌中就表现了她们这种悲伤与苦闷,辛酸与处世之艰。

总体来看,从南朝民歌内容中可以窥见作者或歌唱者的身份,有商家、妓女、船户、农妇,一般都作女性的身份。

大多数南朝民歌属于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民歌真实地描写了女子面对爱情时的的惊喜、憧憬,以及对爱情的珍惜,对负心汉的谴责与仇视。

这些情歌中所表现的两性关系,极少合乎封建礼教的规范。

它们公然出现在封建社会中,反映了人们对礼教的蔑视和厌恶。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数量虽不如南朝民歌,但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却比以歌唱爱情为主的南朝民歌远为广阔,情调也迥不相似。

北朝民歌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北方风情地域的描写。

北朝民歌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开阔的视野入歌,加上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民间风俗,给人一种与南朝清新娟秀不同的豪野随性之气质。

2、爱情的大胆泼辣。

北朝民歌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但心直口快,无扭捏作态之感,一般都显得坦率粗犷,与南朝情歌的细腻缠绵完全不同。

3、英雄主义情怀和尚武精神。

对英雄的膜拜对武力的尊崇,让北朝民歌体现出尚武精神。

4、对战争的厌恶和生活的穷苦。

长期的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这种厌恶之情也体现在民歌中,唱出了征戍徭役的飘泊之苦,抒写了悲痛的思乡怀人之情。

5、对剥削制度的不满。

社会上贫富不均和被剥削者的不平在北朝民歌中也有反映。

与南朝民歌内容不同,北朝民歌粗犷豪放,用其特殊的豪迈雄健的笔触,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劳动战斗的情况,把题材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南北朝民歌在语言上的不同点南朝民歌最基本的特征是: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由于篇幅短小,大都为五言四句,南朝民歌往往通过典型或心境的刹那展现,点到即止,显得活泼、跳跃、留有余味。

其用语自然清新,好用隐语、双关语,有时用典,带有浓厚的南国水乡生活气息。

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双关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以“藕”双关“偶”,以“丝”双关“思”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

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南朝民歌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出了真挚细腻的感情。

而北朝民歌由于初作时为少数民族的创作,后才经翻译,所以不如南朝民歌工整,句型长短错综,但在变化中取得了全篇的和谐统一。

比如《敕勒歌》三、四、七言错落有致,浑然一体,丝毫没有斧匠之痕。

北朝民歌极少使用双关语与隐语,这就更加突出了北朝民歌的豪放气雄、粗犷刚健之感。

三、南北朝民歌在艺术特色上的不同点南朝民歌的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对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

其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既体现了作者的丰富联想,也使感情的传达显得含蓄委婉。

此外,南朝民歌也善于利用景物传达出深婉的情思,且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

与南朝民歌的含蓄委婉不同,北朝民歌体现出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风格。

北朝民歌多反映北方少数民族大漠、草原上的游牧、征战生活,这种生活造就了民族的粗豪性格,情感体验没有南朝民歌的细腻温婉,而是率直裸露,反映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就形成了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特征。

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优美精致地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浑朴的意境,同时,朴素的语言也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简单疏朗、质朴无华。

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另外,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较单调。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不同点之外,南北朝民歌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也不同。

南朝民歌的内容几乎都是谈情说爱的“艳曲”,对梁陈宫体诗的形成乃至于泛滥,在客观上都有不可推卸的作用。

而北朝民歌由于题材广泛,不拘于男女情事,所以对宫体诗的形成没有太大影响。

南朝民歌中大量使用的双关语,对唐朝以后处境险恶的诗人们有很大影响,他们往往利用双关语写作政治讽刺诗,来曲折地表达他们那种难以明言的爱国情怀和对政治时事的见解。

从整体来看,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虽然在内容、语言、艺术特色乃至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也并不是说二者完全没有相同之处。

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时期,南北朝民歌以其自然质朴,通俗易懂,不用奥字僻字,采用口语入诗,能反映民众日常生活而在文坛上光辉夺目。

南北朝民歌都具有自然性、生活性的共性,是对当时文坛无新意的腐朽文风的强烈抨击。

这种抨击首先体现在社会生活生产、政治、思想意识等方面。

由于南北朝文学是求实的文学,主流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所以各个方面的反抗性又或多或少地表露在文学中,让南北朝文学具有鲜明的反抗性。

南北朝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很大的。

它开辟了一条五言、七言绝句抒情小诗的新道路,这种刚健清新民歌的出现,对当时形式主义文风起了冲击的作用,因而影响很大。

同时,在表现手法上,如口语的运用,对后代诗人也有借鉴作用。

因此,虽然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各有各的特点,但是不能将它们分裂开来,南北朝民歌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极富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

体育艺术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11/2007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胡晓娟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奇峰。

出现于同一时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因产生的背景不同,故而民歌主题,民歌风格有着各自的特点。

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的又一高峰。

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新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长期对峙,北朝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各异,因而南北朝民歌呈现出不同色彩和情调。

一、民歌产生的背景不同1.南朝乐府民歌———繁荣都市里的艳语南朝乐府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指明“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云:“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

”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

江南自古为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建业为六朝故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刘宋时期曾出现一度平安稳定、繁荣局面,以官僚地主和寺院地主为代表的庄园经济活跃发达。

《宋书・孔季恭传》记载“江南为国盛矣……地广野羊,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正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统治阶级隔江偏安,尽情享乐。

新兴的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四面八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绝的涌向都市。

(《宋史・循吏列传记》)梁・裴子野的《宋略》说“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巨贾,舞女成群,相竞夸大,互有争夺”。

于是“歌舞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炫服华妆,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

这就是南朝民歌得以问世和流传的根源。

2.南朝乐府民歌与汉乐府民歌一样,是统治阶级收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

民歌分“吴声歌”、“西曲歌”和“神弦歌”三种,现存歌辞471首。

皆为对男女爱情生活的抒写,且大多以女性为主体,用女性的口吻唱出这一时期都市妇女的悲歌。

从所描写的生活状况考察,她们的社会成份复杂,大多为城市中、下层和不幸沉沦在社会底层的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