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面貌与中国古建筑的演变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的建筑文化及其历史演变

中国的建筑文化及其历史演变

中国的建筑文化及其历史演变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成为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理念,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建筑文化的演变过程以及其独特魅力。

一、中国建筑文化的起源中国建筑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最早的建筑遗址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如渭南杨家墩遗址、相州岗山遗址等,这些建筑遗址可以证明古代人民对居住环境和生存条件的不断探索和改善。

同时,浩渺的中国历史也孕育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造型风格,细致的建筑细节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三大特点:规制严格、讲究匠心、追求和谐。

中国的建筑是在一定的规制下进行设计和施工的,这些规制的内容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布局、尺寸、材料以及装饰等,这种规制严格的建筑理念,使得中国古代的建筑在整体美感上有着极高的一致性和和谐感。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也注重匠心,每一件作品都是工匠们的杰作,营造出独特而细致的效果,这也是中国建筑风格独特的原因之一。

三、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建筑文化也在不断演变,经历了从原始的土木结构到造法繁杂的宫廷式建筑、到以木结构为主的寺庙建筑,再到宏伟壮观的城市和皇家建筑等不同的阶段。

下文将从汉唐、宋元、明清等古代历史时期,来逐步解读中国建筑文化的演变过程。

1.汉唐时期:高大宏伟、独特的建筑造型汉唐时期的建筑风格独具一格,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中高大宏伟的一面。

在一些官方建筑中,经常使用巨大的梁柱作为基础,相互支撑,不仅保持了建筑物的稳定性,而且旨在营造宏伟、壮观的气氛。

与此同时,在汉唐时期建筑风格中,装饰的力度大大提升,可以看到如雕花和砖雕等细腻的工艺,通常是应用在屋檐或门边,以增强建筑的美感。

2.宋元时期:柔美细腻、崇尚自然在宋元时期,细致、精美的建筑风格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段时期的建筑风格通常被称为“唐风后继的宋元风”,其中,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发展尤为迅速,建筑风格相比前几个时期更柔美细腻,崇尚自然,更多地运用了石材、木材等自然材料,通过雕刻和彩绘,进一步提升了建筑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一、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啊,咱们的老祖宗住的可简单啦。

那时候大多就是穴居或者巢居。

穴居呢,就是在地上挖个坑,然后住在里面,就像小动物的洞穴一样,不过可没那么精致哦。

巢居呢,就是在树上搭个简单的窝棚,跟鸟儿搭窝有点像,这样可以躲避野兽啥的。

这时候的建筑材料啊,基本上就是土啊、树枝啊这些随手可得的东西。

虽然很简陋,但这可是咱们古代建筑的开端呢,就像一个小种子,慢慢会长成大树。

二、奴隶社会时期到了奴隶社会,建筑就开始有点样子啦。

像夏朝,就有了一些比较大的宫殿建筑。

这个时候建筑材料就丰富了一点,开始使用石头和青铜工具来建造了。

商朝的时候呢,建筑就更有规模了,有了城墙,房子也更讲究布局。

而且这个时候的建筑风格开始有了等级之分,就像人分三六九等一样,不同等级的人住的房子那可不一样,贵族的房子又大又豪华,普通奴隶可能就只能住在很破的小房子里。

三、封建社会时期1.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那可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啊。

像阿房宫,那规模可大了去了,虽然最后没建成,但从描述里就能想象有多宏伟。

这个时候的建筑技术进步可大了,斗拱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开始出现了。

汉朝呢,建筑风格更加大气雄浑,建筑规模也很大,而且砖石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啊,佛教传入中国,对建筑的影响可大了。

寺庙建筑开始大量出现,而且融合了很多佛教的元素。

建筑风格也在慢慢变化,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同地区有了自己的特色。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很多高塔建筑,那高塔可壮观了,就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大地上。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建筑那是相当辉煌。

唐朝的时候啊,长安城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建筑布局非常规整,有中轴线,对称分布。

建筑风格呢,既大气又华丽。

像大雁塔,到现在都是建筑艺术的瑰宝。

这个时候的建筑色彩也很丰富,红墙绿瓦的,看起来特别漂亮。

而且建筑的工艺也更加精湛了,木构架体系更加成熟。

4. 宋元时期宋朝的建筑呢,比较注重建筑的细腻和精致。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演变与发展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壮丽历程。

古建筑不仅是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更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顾与传承,下面我们将从古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古建筑的历史演变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原始社会,最早的古建筑是远古时期原始人类为了避难而生活的洞穴,逐渐发展为竖立木桩、架设树枝和建造茅草屋等简单的建筑形式。

直到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农耕社会,最早的城邑开始出现,人们开始建设较为复杂的建筑物,比如祭祀和居住用的建筑。

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山西的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它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诸多遗址之一,留下了许多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考古文物。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古建筑开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先秦时期,木结构成为古建筑主要的结构形式,例如我国第一座木结构建筑——嵩阳书院。

此后,汉代兴起的砖石结构逐渐成为主流形式,并在隋唐时期推向了顶峰,如洛阳白马寺、唐长安城墙等都采用了这种结构。

宋代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木结构再次成为主流,同时加入砖石结构和青砖琉璃的装饰,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的鼎盛时期,比如浙江的镇海楼、江西的岳州楼等享誉海内外的建筑。

近代以来,中国古建筑受到了列强入侵和社会变革的冲击,许多古建筑遭到了破坏和毁灭。

尽管如此,我国政府和专家学者们始终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如今许多古建筑得以保全或修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

二、古建筑的文化传承古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上的建筑艺术,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和审美符号。

古建筑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念。

中国古建筑注重和谐统一的原则,通过其独特的格局和建筑比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比如京杭大运河承载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水利文化,它在古代的历史演变中留下了许多古运河桥梁的建筑壮丽,如杭州的千岛湖大桥、扬州的瘦西湖古桥等。

中国古代建筑变迁史

中国古代建筑变迁史

中国古代建筑变迁史建筑,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和文化最早的记忆。

而中国古建筑更是源远流长,从穴居野外,到楼台亭阁,中国古建筑无不彰显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改革开放社会,经过历史的沉淀,我国每阶段建筑都有独特的美。

原始社会时期--栖身之所约五十万年前,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用来遮风挡雨和躲避猛兽的袭击。

慢慢从艰难的建造穴居和巢居,逐步到掌握在地面营建房屋的技术,创造出了原始的木架建筑,用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需求。

此时的建筑基本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系,一种是长江流域,由于地区多水易潮湿,常有水患兽灾,因而人们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建木结构的房屋,发展出干阑式建筑,其中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就是距今约六七千年的干阑式建筑房屋的一个实例。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逐渐发展成为地面上的建筑,进而形成聚落。

在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中,其居住区普遍是以一片空地为中心,周围布置几栋大房子,环绕一些其他较小的房屋,整体作环形布置,这同时也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情况。

紧接着就是父系氏族社会,这一时期的住宅已经有家庭私有的痕迹了,多数为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与母系氏族社会的房屋布置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奴隶社会时期--宫殿组合群公元前21世纪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此后经商朝、西周,奴隶社会达到了鼎盛时期,春秋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朝城市的遗址,也是我国最早的庭院式夯土建筑。

其中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宫殿,其夯土台残高约80cm,东西约108m,南北约100m。

夯土台上面有一座殿堂,面阔八间,周围有回廊环绕,是我国早期封闭式廊园的面貌。

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样式建筑组合群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它的统治辖区以河南总部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南抵安徽、湖北,西至陕西,北到河北、山西、辽宁。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创造,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特色文化。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杰出的人类文化遗产”。

在当今社会,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古建筑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也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文明时期。

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依赖于建筑物,如祭祀的祠堂、出行的驿站、商业的楼阁等等。

这些建筑物从一开始就承载着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五行生克”、“阴阳相互作用”等,在设计、形式、结构、装饰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

中国古建筑有着多样的形制和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分别是宫殿建筑、庙宇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四类。

宫殿建筑是在中国古代帝王统治下建造的建筑物,如故宫、颐和园等。

庙宇建筑是用于宗教信仰的建筑物,如崇祯陵、九华山大佛等。

园林建筑在中国古代是贵族和富人居住时常使用,主要以宜景和观赏为主,如留园、拙政园等。

而民居建筑则主要是寻粮子、四合院等。

中国古建筑特色鲜明,先来说说中国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整体外观雄伟,以明黄色琉璃瓦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屋脊、檐口、斗拱、飞檐、鎏金之类形制细节的使用更多,仿佛是将文化、哲学、信仰及绘画、雕刻等融为一体的艺术杰作。

庙宇建筑,设计得更为繁复和精致,屋檐向上翘起,意味着人们的热情向上向善,如潭柘寺、茂兰寺等。

园林建筑,以“山、水、林、石、建筑”五要素最为重要,形式上有“曲径通幽、深藏不露”的寓意,如西湖、东郊公园等。

而民居建筑的设计风格则更侧重于家居生活需求和生态环保,常用的材料是木头和砖土,如古建黄土木结构房屋和各种别墅、乡村客栈等。

古建筑文化的保护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多样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这些古老而又优雅的建筑既是当地的居住与宗教场所,也是艺术与科技的结晶。

在中国古代,建筑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下面将从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一、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先民们开始构筑简单的木屋和土坯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

在商代,建筑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建筑材料从木头转变为砖石,并且开始出现了多种建筑形式,如台基、楼阁等。

到了周代,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阶段,木结构逐渐成为主流,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被科学的体系化,例如六艺之一的音乐中的乐律,就是在建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建筑风格的影响因素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自然环境是建筑风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所以建筑风格在北方和南方有所不同。

北方的建筑形式以庄重、厚重为主,如北京的故宫;而南方的建筑更加轻盈、优雅,适应湿润的气候,如苏州的园林。

其次,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也对传统建筑风格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人崇尚和谐与平衡,这一价值观在建筑中得以充分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多借鉴自然界的元素,以山水为背景,宛如一幅山水画。

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以独特的特色著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重视斗拱结构,即将悬空结构斗拱系统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可以承受重量,还能抵抗地震等自然灾害。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生态与环保。

建筑材料多采用石、木、砖等自然材料,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还注意到对称与平衡的原则,追求建筑的整体和谐与美感。

四、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与压迫。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时代特征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时代特征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时代特征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时代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建筑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迁,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智慧创造。

本文将以历史的进程为线索,探讨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时代特征。

一、原始社会与原始建筑中国古代的建筑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们还处于以狩猎、采集为生的阶段,居住于洞穴、树木、岩石等自然环境中。

原始社会的建筑与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简陋而实用。

主要特征是原始观念,建筑材料概念的简单且自然。

二、古代王朝与宫殿建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王权统治的形成,中国古代呈现出了多个王朝的兴衰。

各个朝代为了显示权威和地位的象征,纷纷兴建了宏伟的宫殿建筑。

典型的例子是秦始皇兵马俑和汉阳陵,这些古建筑不仅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意志,还同时展示了当时先进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

宫殿建筑的特点是宏伟壮丽,结构复杂,装饰繁琐,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

三、佛教与寺庙建筑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寺庙建筑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建筑的内涵,建筑风格也逐渐与其他建筑风格有所区分。

佛教寺庙注重平衡和谐,追求精神净化。

例如,山西的云冈石窟和河南的龙门石窟都是佛教寺庙建筑的代表作品。

寺庙建筑的特点是布局严谨、气势恢宏、造型独特。

四、明清时期与园林建筑中国古建筑的演变还在明清时期达到另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园林建筑成为中国建筑的代表。

著名的园林建筑有苏州的拙政园和北京的颐和园。

园林建筑注重自然景观的营造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园林建筑的特点是布局精致,种植繁多,注重情趣,艺术性极强。

总结起来,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原始社会的简陋与实用、王朝的权威与壮丽、佛教的净化与神圣以及明清时期的精致与艺术。

这些演变和特征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时代的风貌和文化内涵,无疑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古代建筑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可以以商周时期的城墙、殷商遗址等为起点,到明清时期的宫殿、庙宇、民居等为终点,几千年的时间长河,见证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巨大变化与突破。

古代人们在建筑上,追求了安全、美观、实用、宏伟等多方面的目标,不断摸索、创新,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形式。

下面,让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一、始祖式建筑商周时期,中国建筑还处于原始阶段。

那时候的建筑都是以粘土和木材为原材料,简单朴素,形式单一,多数是“半地穴式”房屋。

这些房屋通常是挖一个深坑,然后在上面盖上木框架,最后用土壤固定建筑物。

运用简单的结构和技艺,恰好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商周时期还有一种存世的始祖式建筑,就是青铜器。

用青铜制成的鼎、彝、簋等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装饰性,它们的样式、图案、纹饰,成为后世建筑艺术上的重要素材。

二、官式建筑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开始向中央集权的方向转变,这期间出现了典型的“官式建筑”。

这种建筑很明显是为了满足国家政治需要而建造的,主要是城墙、宫殿、神庙等宏伟建筑。

典型的代表是秦始皇所建造的万里长城、兵马俑和其宫殿群等。

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以防御的方式维护国家安全,坚固厚重,承受外来侵略;兵马俑及其博物馆则体现出丰富的军事文化和仪式感。

但是,这种官式建筑缺乏一种人文气息,不太注重装饰,只追求实用和雄伟的表现方式。

三、官寺式建筑汉朝时期,文化具有了更为广泛的表现形式,建筑也逐渐走向多元化,官寺式建筑成为当时的代表。

这种建筑形式将官式建筑和佛教寺庙建筑相结合,成为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这时老人家们开始追求美感、和谐和优美,因此这种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讲究工艺和装饰,例如黄河上游地区的娑罗双树寺、恭亲王府等等,都体现出了这种建筑特点。

四、寺庙艺术唐宋时期,佛教文化和美学相互影响,形成了寺庙艺术。

此时,佛教传入中国,为中国的建筑和雕刻注入了新生力量,寺庙建筑也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面貌与中国古建筑的演变关系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程论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广精深,源远流长。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以她的壮阔不断生长,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这些传统文化,有形的,无形的,都是时间的刃在大地上镌刻下的美丽。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这条浩瀚长河中的一部分,也一直不断向前流淌,奔腾。

中国的自然风貌、政治风貌、文化风貌、宗教风貌总会随着改朝换代阶段性地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因此而妙笔生花,琳琅满目,让中国古人的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流芳百世而不倾覆。

中国建筑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初出端倪。

新石器时代,在中国的辽阔土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

仰韶文化代表着当时的母系氏族社会,社会生产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这种社会生活体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建筑的发展,部落有了初步的区划布局,并且反映了“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的演变过程。

河姆渡文化由于当时自然环境的约束而产生了干栏式居所。

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代表,古人已经产生了小家庭的概念,因此居所有了分间,体量较小。

原始社会时期,虽然建筑的发展十分落后,但一点点的演变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改变,并且是中国迈入奴隶制国家前非常重要的过程。

夏朝的建立,不光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的诞生,更是中华文明璀璨的开端。

人们不再消极的适应自然,而是积极地整治河道,防止洪水,挖掘沟洫,进行灌溉以保障人们的生活秩序。

商朝的甲骨文清晰地记录着当时人们的建筑状况。

至西周,周王室建立了礼制。

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周礼,是体现等级差别的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同时手工业开始细化,同商业被官府垄断,井田制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直接影响着农业和城市的发展。

中国奴隶社会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

周礼的萌芽、形成,对中国以后三千年的建筑:从城市、宫殿到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最重要的则是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说,为礼制奠定了基础。

不仅出现礼制建筑明堂,更对此后的城市规划、宫殿、坛庙、陵寝,乃至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春秋末期齐国的手工业技术的官书《考工记》被编入《周礼》,形成了中国古代工官制度发展的第一阶段。

直至清朝,都还保留着春秋《考工记》中的礼制影响。

紧随其后,中国步入封建社会。

秦汉时期,统治阶级的力量和权势尤为壮观。

反映在建筑上,兴建宫殿,长城,陵墓之盛为前朝所不及。

木构技术趋于成熟,使得高台建筑减少,多层建筑增加。

整体艺术氛围十分古朴凝重。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在300余年战火不断,社会动荡,生产力发展缓慢。

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

佛教的兴起使得佛寺等宗教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高速发展。

印度传入的佛教建筑和中国固有建筑相互影响,佛教建筑逐渐中国化和中国建筑雕刻化,同时,整体建筑艺术风格,从秦汉的古朴凝重,转向魏晋的柔和、精丽、圆润。

同时,风水(堪舆)在这一时期发展趋于成熟,更是对中国建筑的布局和形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发展高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成熟期。

唐代前期百余年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

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失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高潮。

文化上的开放导致艺术风格上浪漫、雍容大度。

反映在建筑上,木构建筑体系高峰。

突出表现于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建筑细部,无论是屋顶、斗拱亦或是梁架
都有了一套成熟的做法和体系。

而类似于斗拱等这一类构件体型硕大,正好符合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审美观。

宋辽金时期政治上不统一,军事上软弱,但商业却向前发展,手工艺分工细密,作坊规模扩大,城镇繁荣,对外贸易活跃,尤其南宋时期。

在政治上,《营造法式》的颁布使得中国古代工官制度的发展又达到一个小高潮,木构建筑在唐时期便已发展成熟,宋朝处在守成阶段,《营造法式》以基于唐代经验,总结各式营造做法,同时建立了古典的模数制。

使得当时建筑有了更加严密的等级制度。

另一方面,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突破了唐以前实行夜禁和里坊制度。

然而,当中国大地被蒙古族统治者所侵占,建立了元朝,中国木构建筑第一次出现了下坡路的现象。

元初统治中,蒙古统治者南扰,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凋零和木材短缺,不得不对宋式木构体系进行了简化,这使得在木架建筑方面,规模与质量上都逊于两宋,一般寺庙建筑加工粗糙,用料草率。

元中叶以后,手工业、商业得到恢复。

在一些手工业、商业繁荣的城市,进一步发展了宋以来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发展了作坊、店铺、酒楼、戏台等世俗建筑类型。

元朝的国际贸易来往频繁,城市繁荣盛况空前,另外,民族、宗教、文化的融合下,出现了一些新建筑类型。

元朝的短短90余年时间,却使得中国建筑的面貌发生巨大转变,也是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发生转型的重要过渡期。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它经历了一个由兴到衰的过程.明清两代初期,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推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以巩固统治.中期达到繁盛,特别是明中叶后期资本主义因素出现,及康、乾、嘉盛世,对建筑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明清经济的发展,使建筑建筑业综合实力有很大提高;木构架经元代简化,到明代已形成新的定型体系,清代以官方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雍正十二年颁行的《工程作法》是中国古代工官制度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另一方面,明清封建统治体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完备,对礼制、宗法制度的推行,也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严格、繁缛,这影响到明清建筑的整体面貌:呆板、僵硬、繁琐。

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历程与中国历史面貌的演变息息相关。

这些中国大地上的有形文化瑰宝用一种更加具有艺术价值,更加直观的方式表现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

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反映着当时中国建筑在技术上和艺术上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也是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