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和地形图教学设计

地形和地形图教学设计
地形和地形图教学设计

3-7地形和地形图(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辨别五种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了解各类型的基本特征;

2.知道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能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认识陆地地形,并会辨识陆地地形;

2.能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辨识并说基本地形及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读图、用图和绘图能力。

2.认识局部地形的丰富性,了解家乡的主要地形,加深对家乡的了解。

二、教学重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认识五种陆地地形及地形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问题。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有机玻璃板、记号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课件播放祖国山河风景图片并进行适当讲解。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山吗?

组织学生结合课件图片回顾山的部位名称:

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板书)

课件播放我们身边的山(余杭的):临平山、径山,进行适当介绍。

提问: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二)、新课学习

1、地形图

1)课件播放常用地形图:卫星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

2、等高线地形图

1)提问: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何为等高线?其中“高”指”的是?

学生作答,并小结“海拔高度”、“相对高度”、“等高线”的概念。

2)生活中的等高线

分别观察比较“盘山小道”、“茶陇”、“梯田水面”上各点,

提问:它们是否在同一条等高线上?

(通过师生问答,加深对等高线概念的理解)

3 ) 等高距

展示:画有等高线的山体模型提问:如何将模型上的等高线表现在平面地图上?

学生作答,老师演示俯视山体模型,并播放课件出示“俯视图”。

俯视图上标上相应高度,小结“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学生观察比较相邻两条等高线上两点的垂直距离。

小结等高距的概念及注意点。

4)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还有什么方法将各小组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表现在平面地图上?

老师引导,学生作答。

小结切面描轮廓的方法并播放绘制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提问:还有什么粗略但更简便的绘制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作答。老师演示用有机玻璃板竖压山体模型,观察结果。

a、布置任务,分组活动:

①.将山体模型上的等高线画在平面(有机玻璃板)上,并标出相应的高度。

②.找找山体模型上的地形部位,并在相应处插上标有名称的小旗。

③.完成后,仔细观察山体模型各部位和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并写在学案表格中。

b:小组成果展示,并介绍山体模型上的特殊部位及等高线的分布特点。

c:组织学生归纳小结山体各部位对应等高线的分布特点(板书展示)

5)课堂练一练:

a在某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中判读A~E部位的名称

b根据等高线地形的知识,在图中选择一个建造水库大坝合适的部位,并说明理由。

3、陆地地形的五大类型

1)播放图片,组织回顾除山地之外,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基本特点。

2)观察比较a\b 以及c\d两两等高线地形图之间的地形差别,从而判断它们的地形类型。3)结合模型图,小结五种地形的基本特征

(三)、课堂小结

1、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及特点;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3、认识不同地形类型及相应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特点;.

4、认识以及绘制等高线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模型法

(四)、作业布置

1、作业本相关题目

2、选择调查家乡的一些山形,描述它们相应的等高线特点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郴州市安仁县宜溪学校 刘琼花 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练习中的典型错误,复习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态特点,研究不同情境下的答题策略,来提高学生解答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着重讲述山脊山谷的区别,以及与河流或瞭望塔的关系。 3.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学习方法 比较分析,精讲精练 学习过程 一、呈现错误,条分缕析。 呈现练习中的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1,对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态特点记不住,判断不清。2,山谷山脊线的区分困难,河流问题难以做对。3,对生活生产对地形的要求不清楚,遇到这类题错误率高。 二、回顾教材,突破难点。 1.复习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态特点 陡崖 陡 崖 陡坡 缓坡 陡坡 缓坡 山顶:等高线呈闭合的圆圈,且数值有外向里增大。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 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重点讲述山谷与山脊线的区别(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2,等高线与河流 山谷是集水线,山脊是分水线,河流分布在山谷处。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河流流速急;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河流流速慢。流向:“水往低处流”,河流的流向与山谷处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 3,等高线与生活生产 山体的不同部位,人们的生产生活往往不同,因此,等高线题常常结合生活生产情境出题。如攀岩、漂流、观赏瀑布、修路、修水库、引水等等。这就要求同学们有一定的常识,然后结合地形图进行判断。 ①攀岩、观赏瀑布:陡崖处。 ②修路:沿着等高线修建或者尽可能穿过的等高线少一些,减少工程难度和道路的坡度。 ③修水库:库区选择盆地地形,最好是呈“口袋状”地形,有利于蓄水;坝址选择在等高 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工程量小,造价低。 ④引水:从河流的上游引水。 三、回到原题,尝试作答。 四、牛刀小试,辨析山脊山谷 题目: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顶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4.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一、等高线地形图 老师利用下图,点拨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感悟,学会如何读出 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老师通过下图,点拨提升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一、高考目标要求 (一)、高考考纲内容: 1)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和地形图的相互关系。 2)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与实践运用。 (二)、高考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上,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与相关计算能力。 2)从考核形式上,有直入主题,有设置试题情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从考核能力上,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将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三)、高考命题趋势: 综合考核图表语言是未来高考的命题趋势 1)常规的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题的灵活度。 2)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等的结合运用类的试题可能会增加! 二、知识结构: 1.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 2.等高线的特点 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单元类型和判读方法(见表格) 4.等高线图的实践运用 附).等高线综合判读和主要应用:(根据要求考虑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 1) 水库坝址的选择:一般选在峡谷地段,“口袋形”洼地处(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2) 铁路、公路选线:一般应选在缓坡,避开陡崖、滑坡,沿等高线建盘山路,翻山时

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3) 建港口、海滨浴场 港口应选在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浴场一般选在海滨缓坡沙岸。 4)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5)选择引水线路:不仅考虑距离的远近,还应当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自流。 6)选择输油管线: 既考虑线路尽可能短,还要考虑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 7)港口码头的位置: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塞;近岸要有足够的水深,表现为沿岸等深线密集并且数值较大。 8)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工业区宜建在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 9)进行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 三、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从图表及图表语言当中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 导入新课。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和疏密特点,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基本特征。 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程必相等—等高。 2.各条等高线必然闭合,如不在本幅图闭合,必定在相邻的其他图幅闭合—闭合。 3.只有在悬崖处,等高线才相交—不相交。 4.同一幅图内等高距为定值,所以,地面缓和处等高线平距大、陡峭处平距小—稀缓密陡。 5.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 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和判读方法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疏密特点和数值变化等,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1)山头与洼地

【学习实践】《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案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案 一、课标要求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二、教材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与义务(湖南)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主要包括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等高线的特点,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判断。 三、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了世界地形类型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是其中之一,对第二课时学习山地不同的部位识别有一定的基础借鉴意义。该届学生总体来说基础比较差,平均分一般就40左右,而且对学习热情不大,特别是地理的学习。因此,我的教学内容不会涉及太难,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内容就可以了。 四、教学目标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部位

教学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山脊和山谷的区别 六、教学方法: 、利用模型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坡度的陡缓。 七、教学准备:PPT,山体模型、A4纸、铅笔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学环节 我们是生活在山区,可以说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大山养育了我们。那么我们对山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将与同学们一起对山作进一步的了解,甚至能够在平面图上识别出山的各种形态。 【讲授新课】 [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出示海拔示意图] [请学生看图思考]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一幅图,图上的这几个数据表示什么意义呢? 【活动】 ①A、B、c、D、E各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②A、B两点和D、E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是多少? [承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知道地球表面表示高低起伏可以用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种方式表示,那么地球表面这种高低起伏的状态如何在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秭归县茅坪中学汪青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材主要通过实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教材通过同一地区的三幅图形象地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优点及阅读方法,以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学看地形图”,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变化,辨别出山脊、山谷等简单地形部位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地图”和“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具备有将学习迁移的潜在基础。但对于刚接触地理学科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储备都较缺乏,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比较弱。 【教学设计理念】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挖掘利用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在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活动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依据《地理新课标》,结合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知识层面低的特点,本节课设计了情景导入,微课直观展示,学生合作动手操作,学生合作探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即按“探、学、议、演、练”的思路进行,借助多媒体,循序渐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功能,彰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夯实“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绘制原理及设色规律,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认陆地的五种地形类型。 4.通过动手绘制等高线,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的设计始终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山体模型为载体,让学生在山体模型上绘制等高线,观察等高线,总结等高线,这样给了学生一个直观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下,设计了四个环节:动手绘制,明白原理;观察分析,了解特点;合作探究,总结规律;归纳小结,当堂演练。四个环

人教2011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本节课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获取知识——归纳规律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着从“立体——平面”的思路,尽量从感性(山地模型)入手,用问题引导,再以课件演示,转到平面,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地形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等高线绘法示意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和特点。 (2)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山地的不同部位。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和自觉性。 (2)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什么叫海拔和相对高度,并会计算和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并会判读坡度的陡缓。 四、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五、学情分析 鉴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强化直观性。初中学生参与意识强,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评价设计 本节评价主要体现在:一是小组合作探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地的不同部位;二是帮助藏族人分析在英国人身上搜到的等高线地形图;三是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并找到山峰、山脊等。四是课堂小结畅谈收获。在评价中,要以表扬和激励为主线。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参与表现等。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 (导言: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峰峦叠嶂、延绵起伏、挺拔俊美的群山;有气势坦荡的高原;有沃野千里、一望无际的平原;有微微隆起、俊俏秀美的丘陵;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山、有高原、有平原、有丘陵。地表的高低起伏清晰可见。然而我们使用的地形图,却是平面的。它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节课让我们一

最新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课题】七上第二章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度的陡缓,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 ●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从而区分两种高度的差异。(重点) 2.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数值的变化判断坡度的陡缓。(重点) 3.结合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等高线的分布特点,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重点) 4.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一案三环节”学模式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课件、教学模型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讲解)我们通常用海拔 和相对高度来表示地表的 高低起伏的状况。 (设置问题)1、什么叫 做海拔和相对高度?2、 查看甲、乙两地的海拔, 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3、泰山海拔约为1524 米,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 地死海海拔约为﹣400 米,它们的相对高度大约 是多少? 4、我们平时所说的身高 是什么高度呢?学积极思考并回答相关问 题: 1、海拔:是指一个地点 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又称为绝对高度。(广泛 使用在地图上) 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 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 距离。(人们生活中出现 的高度) 2、甲的海拔是1500米, 乙的海拔是500米,那么 它们的相对高度为:1500 ﹣500﹦1000(米) 3、泰山与世界陆地上最 低的洼地死海的相对高度 为:1524﹣(﹣400)﹦ 1924(米) 4、小组探究后进行拓展 到其他有关的高度上,从 而让学生对海拔和相对高 度进行区分。 基础上, 分组讨 论,培养 学生竞争 与合作的 意识,采 取“生教生” 的进行新 模式,并 达到好的 效果。 从身边的 问题着手 开始把学 习到的地 理知识运 用到生活 中来,调 动学生的 学习激 情。 衔接与过渡(讲解)大家观察“枣庄市山川风光”视频,我们发现枣庄市的地形表面高低起伏,复杂多样。那我们能否把地表的各种形态分分类呢?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展示)“地形鸟瞰图” (设置问题)大家观察相 关景观图片,你会发现陆 地表面主要有哪几种基本 地形类型?你能找出它们 的相应位置吗?你能说出引导学生分析对比: 陆地表面主要有山地、丘 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 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其特 点是:(重在找出区别和 联系) ①山地:海拔在500米以 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 陡,沟谷幽深。 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 下,相对高度不大,起伏 和缓。 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 力,学生 认真思 考,积极 回答相关 问题。 教师不仅 要设置问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docx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个案设计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2.能够运用地形图上分辨出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 单的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 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1.比例尺: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 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①指向标(课件展示);②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新课导入 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南京郊外的一 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你觉得他们应该随身携带的物品 有什么(地图) 还记得我们做过的题目野外旅行一般用什么地图(地形图)很好, 人们最常用的两种地形图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图。那这两种地图 怎么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么去阅读地形图。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情景创设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南

京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南京地形图。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 下达任务教师告诉学生:判读地形图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像关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学会地形图的判读了。哪五关呢 学习过程 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 都是 1000 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 电脑出示动画 :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阅读书本 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闯关题(一): 甲山的海拔为米,丁山的海拔为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AB 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地图教学设计

地图教学设计Map teaching design

地图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一课时2 【重点】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 和地形类型。 【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尺子、铅笔、白纸、小地球仪、剪刀、彩笔、 胶水、橡皮泥或泡沫塑料、海绵、玻璃片。 2.教学器材:大地球仪、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校园平面图)、投影仪或计算机、等高线模型。 3.教学课件: 计算机演示—— ①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 ②经纬先的三种画法、 ③等高线的画法、 ④等高线的形状、 ⑤地形剖面图画法; 投影片演示—— ①有指向标地图、 ②有经纬网地图、 ③地形剖面图、 ④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教师指导与演示 学生活动 问题导入:

大屏幕出示: 1、同学们知道世界最高峰叫什么?它有多高?这个高度是什么高度?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出来? 2、“世界屋脊”指的是什么地方?有多高?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 过渡:大家阅读的这张地图,叫地形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阅读地形图。 学生可以阅读书后边的地形图,相互商量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 板书: 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画板图: 过渡: 地面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可以测量出来,怎样表示在地图上呢? 计算机课件演示: “海拔的测绘与等高线的绘制”

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等高线教案 一、【教学构思】 地图及等高线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等高线的基本特征及其应用,高考题注重能力考查,往往以变式图出现,讲解过程重点讲一般规律去推理特殊规律。 二、【教学目标】 1.区分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熟练读出海拔,计算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能够在等高线图上,根据等高线的形状、疏密正确判读地形名称和坡陡程度,识别山谷、山脊、山顶和悬崖。 3.学会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两地间气温差、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三、【教材分析】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计算问题。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剖面图。 难点:运用等高线进行选线、选点、选面等人类实际活动。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五、【教具学具】:多媒体,地图册 六、【课时安排】3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三要素,三要素都包括什么啊?(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形图的一种——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而且在实际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战争,水库选址,公路,铁路的线路选择。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1、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珠穆朗玛峰 8844.43(中尼边境)。死海(陆地最低点,-415米,约旦与巴勒斯坦边界)。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 2、同图等距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陡崖峭壁处重合 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它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在手上标出示坡线) 7、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脊线称为分水线,山谷线称为集水线。(右手上标出山谷线与山脊线,并演示说明它们为何被称为分水线和集水线)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问题 1、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3、坡度的计算 如何计算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断该地形区的: 最大海拔:H高<H大<H高+d; 最小海拔:H低-d<H小<H低; 相对高度:H相=H大- H小; 注:地形区最高处注记高程为H高,最低处注记高程为H低,等高距为d。 崖顶海拔: H高≤H大<H高+d; 崖底海拔: H低-d<H小≤H低;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 注:重合的等高线有n条,等高距为d。 (1)计算:tan a=h/L h为两点相对高度,可有两点等高线求出; L为两点间距离,可有图中比例尺与两点图上距离求出。 (2)比例尺大小与坡度大小规律: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 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 等高线疏密、比例尺相同: 等高距大,坡陡;等高距小,坡缓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案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案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案 一、课标要求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二、教材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与义务(湖南)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主要包括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概念,等高线的特点,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判断。 三、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了世界地形类型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是其中之一,对第二课时学习山地不同的部位识别有一定的基础借鉴意义。该届学生总体来说基础比较差,平均分一般就40左右,而且对学习热情不大,特别是地理的学习。因此,我的教学内容不会涉及太难,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内容就可以了。 四、教学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部位 教学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山脊和山谷的区别

六、教学方法: 1、利用模型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坡度的陡缓。 七、教学准备:PPT课件,山体模型、A4纸、铅笔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学环节 我们是生活在山区,可以说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大山养育了我们。那么我们对山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将与同学们一起对山作进一步的了解,甚至能够在平面图上识别出山的各种形态。 【讲授新课】 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出示海拔示意图] 请学生看图思考]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一幅图,图上的这几个数据表示什么意义呢? 【活动】 ①A、B、C、D、E各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②A、B两点和D、E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是多少? 承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知道地球表面表示高低起伏可以用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种方式表示,那么地球表面这种高低起伏的状态如何在平面图表面出来呢? 二、等高线的含义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海南师范大学周末流动学院团队吴多仿 一、本节课程内容对应的地理课程标准分析: 新课标:“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的地形模型绘制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 二、教材分析: 这节课教材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三个部分,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地形图的判读》一节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获取知识——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着从“立体——平面”的思路,尽量从感性(利用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入手,用问题引导,再以PPT演示,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地形图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与策略预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利用用泡沫塑料软垫制作出山体的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从而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不同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同时学生们还能够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可以说本节的教学环节是:问题引出----动手实践----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学会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方法;知道等高线的概念;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部位名称等。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部位名称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六、教具准备:PPT课件,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 七、教学时数: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

第二讲地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一、教学内容及解析 内容 ①如何判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②计算等高距,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以及顶部和底部高度;③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形特征分析和水文特征分析;④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进行水库坝址的选择、交通线的选择、调水水路线、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分析运用。 解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中,地形特征的分析,关键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及变化幅度、海拔、特殊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分析;在水文特征方面,重点是河流流速、流量、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等方面进行分析,当然还有水系特征;在大坝选址问题上,关键是要找出“口袋”形的洼地,坝高和坝长要根据图来进行估算;其他的还有交通路线、调水水路线和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目标 让学生学会区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差异;学会判断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学会计算等高距、陡崖的相关计算;最终学会综合分析和运用等高线地形图。 解析 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内涵并准确的进行计算;从基本概念人手,掌握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的判别方法;掌握等高距、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规律;等高线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应该多加关注,构建答题的基本模式。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具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判读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以及通过读图分析和综合应用,解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并且要总结判读方法和规律。 2. 对于简单的地形判断图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地图册《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初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能应用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应用。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前置性作业。准备教学所需等高线地形图,便于直观教学。 3.教学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总结。 六、教学基本流程 情境导入→展示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新课导入]展示一组水库大坝的图片,让学生思考水库大坝的选址是不是随便找个有水的地方就能建,如果不是,要怎么去选?最基础的需要利用些什么工具? 设计意图:用一个问题引入教学,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突出了等高线地形图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 (二)展示讨论——《课前预习》 师生活动: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案》,一起讨论问题,教师引导分析,最终总结出答案。

高考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I 、高考目标要求 一、高考考纲内容: 1)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和地形图的相互关系。 2)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与实践运用。 二、高考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上,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与相关计算能力。2)从考核形式上,有直入主题,有设置试题情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从考核能力上,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将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三、高考命题趋势:综合考核图表语言是未来高考的命题趋势 1)常规的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题的灵活度。 2)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等的结合运用类的试题可能会增加! II 、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 III 、知识结构: 1.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 2.等高线的特点 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单元类型和判读方法(见表格)

4.等高线图的实践运用 附).等高线综合判读和主要应用: (根据要求考虑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 1) 水库坝址的选择:一般选在峡谷地段, “口袋形 ”洼地处(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2) 铁路、公路选线:一般应选在缓坡,避开陡崖、滑坡,沿等高线建盘山路,翻山时 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3) 建港口、海滨浴场 港口应选在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浴场一般选在 海滨缓坡沙岸。 4)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5)选择引水线路:不仅考虑距离的远近,还应当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自流。 6)选择输油管线: 既考虑线路尽可能短,还要考虑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 7)港口码头的位置: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 航道淤塞;近岸要有足够的水深,表现为沿岸等深线密集并且数值较大。 8)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工业区宜建在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 9) 进行农业规划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 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 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 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 IV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从图表及图表语言当中获得相关信 息的能力 V 、课堂教学: [导入模块] 发下练习卷让学生带着问题(练习中哪些是学过的内容,哪些是没有学过的内容,答 案是什么),独自或合作完成下面练习,分小组由小组长归纳结果交给老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演示:山脉图—素描图—等高线地形图对应: 1.找山体的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位置; 2.观察等高线的分布,归纳不同山体部位等高线的特征; 小试身手: 几种基本地形部位的判读; 形象演示 :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五指并拢向下隆起扣在桌面上。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 刚才我们把山体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放在地图上,就是等高线。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等高线。 演示:FLASH 等高线 等高线的特征: a. 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怎么 样? b. 等高线是什么样的? c.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差 有什么特点? a :等高线上各点海拔高度相同; b :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 c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程差相等,叫做等高距。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山体的不同地形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 “手势”理解地形图 读图: 1.读图,找地形部位的对应; 2.读图,总结不同山体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 小试身手: 判读地形图 通过动手,让学生明白地理概念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总结的能力

教学流程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学习了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希望今后在同学们的生活中,我们今天的知识会帮助到大家。 板书设计 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 布置课后作业批改情况记录 教学反思知识延伸: 1.什么是等深线?如何表示其数值? 2.等深线的特点有什么? 3.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表示什么? 课堂练习:小试身手学以致用 自主学习: 自学P26内容,结 合等高线的特征,思 考回答。 课堂练习 山脊 山脊 山谷 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

zdm软件地形图处理讲课教案

z d m软件地形图处理

基础篇 ZDM 地形图处理 图形上代表地形的实体主要有等高线,高程点。由于地形图是采用不同软 件生成的,高程点会采用不同的实体,如有点(point)块(insert)圆(circle)等。另外在制作地形图时免不了错误,如等高线、高程点的高程值不对,有重线或重点(在水平投影看似是一条等高线,高程点,实际重合有多个 不同高程的等高线、高程点)。Zdm软件的地形图处理就是纠正这些错误,并 把等高线高程点合并为一层,并把高程点改成“圆”统一格式。其目的是为使用zdm软件getz命令,该命令可以在任意处,根据周围的高程点,通过插值方式 获得新的高程点,从而可使用zdm切剖面,土地平整的土方计算等功能。详见 本文第10节。地形图处理是zdm软件的基础功能之一。 一般地形图处理采用1节的chgc命令和2节的ch_el命令选项2的就可以了。 除了上述常用的处理功能,zdm软件还有对陡坎的处理,对水深点处理为 高程点,地形图高程点展点,生成等高线,稀疏高程点,地形图拼接,及辅助 工具等。 地形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的工作能否使用好zdm软件。另外,处理好的地形图你还可以用于其他三维软件进行准确的建模。 应该指出的是,对地形图的处理会花费一定的时间,我们建议对一个项目 指定一个人专门去处理,处理完了交给大家使用,这样会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1 消除地形重线、重点,高程点改园、合并图层

命令:chgc 功能: 选择等高线、高程点,程序自动关闭等高线、高程点外所有层,搜索重线、重点,若搜索到,程序将重线、重点置于屏幕中间,用户确认后将错误的等 高线、高程点删除。同时程序自动将等高线、高程点,合并在一层。将高程点 改为圆表示。 2 修正高程 命令: ch_el 功能如下: 选项1,按差值修改高程: 在等高线的Z坐标上增加或减少同一数值将其转换为另一个基点高程坐标系,如珠基高程加0.586变为黄海高程。 选项2,局部修改异常高程(常用) (a)逐个修改/(b)选择指定高程实体/(c)修改标记字高/给定选择的标高所乘的系数<1>: 由于地形图作图错误,会产生超出地形图允许范围的高程点或等高线高 程,本程序就是找出这些高程并进行纠正。选择地形图等高线、高程点,程序 自动将所选物体的高程排序列表在对话框中:

最新教案精选: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 设计 教案精选: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 情感目标: 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quot;,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人教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定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导入] 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 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 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 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不同点相同点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 A.2186米 B.19880米 C.9882米 D.1988.2米 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鞍部:两山(封闭等高线)之间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像刻度尺上的刻度一样。 师:再看另外一个练习题!(见投影) 生:讨论回答(略)。 师:讲解(略)。 师:投影(板书设计)。 [课内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个基本概念,分别是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并理解了等高线的特点,这样就能很好的判读地形图了。 [布置作业] 活动:1、2和3题 [板书设计] [课后记] 地形图的判读 一、基本概念: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把各地点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二、等高线的特点和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