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混血之城”乌鲁木齐:中国民族最多城市(组图)

合集下载

乌鲁木齐概况及新疆概况

乌鲁木齐概况及新疆概况
乌鲁木齐一词是准噶尔蒙古语,翻译成汉语意为“优美的牧场”。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人在这里居住和生活了。到了先秦之际,这里是姑师人的游牧地。汉代时期这里主要生活的是一个叫“劫”国的小行国,是他们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开发了这快绿洲,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家变成片片绿洲时就高呼:“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因此诞生了现在的名字。公元前一世纪汉朝政府在西域设立军政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统辖全境,标志着在这个时期的西域已经被列入祖国的版图当中了。到了唐代为促进丝绸之路北道的繁荣与发展,乌鲁木齐还设置了轮台县,这个轮台县并不是咱们现在南疆的轮台县城,而是现在的乌拉泊故城。到了清乾隆二十八年也就是(1763年)这里定名为“迪化”1884年新疆建省,迪化成为新疆省会。解放195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迪化”被改为乌鲁木齐,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乌鲁木齐概况
乌鲁木齐市位于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亚欧大陆的地理中心,是新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科技信息中心,也是新疆的首府城市。乌鲁木齐连接内地是我国与中亚各国联系的桥头堡,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市区总面积12000平方公里,城市建筑面积仅仅只有市区面积的1/10。乌鲁木齐地处天山北麓,东西窄南北长成长条状。市区辖七区一县人口约300万左右,其中少数民族占24.6 %,城市海拔高度680~920米,由于这里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所以春秋两季较长,夏冬两季较短,昼夜温差大。
好了,我们现在回到“疆”字最上面的这一横,上面这一横也代表了一座山,这座山就是阿尔泰山,阿尔泰山在境内全长400公里,最高峰“友谊峰”4374米,因为这个友谊峰处于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四国的边界上,所以取名“友谊峰”。阿尔泰山有金山银水之说,金山就是指阿尔泰山,蒙古语翻译成汉语是“金子”的意思。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每到太阳落山时,这座山就会闪闪发光,这里的牧民就觉得那山是妖怪居住的地方,他们从来不敢接近这里。但是、对面沙俄国家的人,他们早就发现了那神奇的光就是金子发出的,所以他们来这里开采了很多的金矿和宝石带走了,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才注意到这里,这里也才受到保护和合理开发。“银水”指的就是额尔齐斯河,它是我国唯一一条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当大江大河都滔滔东去的时候,唯独有这条河比较叛逆,向反方向流去。额尔齐斯河发源于阿尔泰山的西南面,向西流入了哈萨克斯坦的载桑湖后又流入了额必湖最终流进了北冰洋。在阿尔泰山这样美丽富饶的地方生活着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大尾巴羊,因为它们经常爬山去吃草,所以四肢非常健壮,脂肪都长在屁股上了,形成了一块很大的尾巴,走路时尾巴一摇一摆的非常可爱,所以得名大尾巴羊。这里的牧民经常说:“我们的羊走的是黄金道、睡的是绿地毯、穿的是羊绒衫、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还有人有加了几句,我现在偷偷告诉你们,大家可别告诉别人哦!我们的羊啊!拉的都是六味地黄丸、尿的都是太太口服液、挤的也是营养快线”。

亚心之都乌鲁木齐

亚心之都乌鲁木齐

亞心之都烏魯木齊作为中国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被誉为“亚心之都”,这座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融汇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众多民族的文化,因此这里有着独特的风景和风土人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亚心之都烏魯木齊的风土人情,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乌鲁木齐地处中国大陆最西端的边陲之地,南临天山山脉,北濒准噶尔盆地,这里的气候条件给城市带来了独特的风景。

夏季气温适宜,冬季寒冷干燥,全年光照充足,是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城市内有着丰富的资源,包括石油、矿产等,这为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无论是山水风光还是民俗风情,都会让人流连忘返。

乌鲁木齐市区内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和文化遗迹,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纪念碑公园。

这个公园是为纪念解放新疆而建立的,公园内有着高大的纪念碑,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美丽的花草。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新疆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

乌鲁木齐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例如举办大规模的牛羊肉扒、烤全羊的宴席以及维吾尔族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等等,这些都是让人流连忘返的景点。

从乌鲁木齐出发,你还可以前往天山天池来一次亲近自然之旅。

天山天池是中国著名的高山湖泊,这里的湖水碧蓝晶莹,四周是峻峭的山峰,层林尽染,是一个天然的大观园。

你可以在这里感受到高山的清新气息,也可以在这里展开野外探险,去感受高山植物的神奇魅力。

除了自然风光之外,乌鲁木齐还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

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和文化习俗。

在乌鲁木齐,你可以欣赏到维吾尔族的歌舞表演,品尝到正宗的维吾尔族美食,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好客。

乌鲁木齐还有着丰富的手工艺品,例如地毯、玉器、折纸等等,这些手工艺品是当地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

乌鲁木齐的多民族文化

乌鲁木齐的多民族文化

乌鲁木齐的多民族文化乌鲁木齐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乌鲁木齐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特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艺术以及节庆活动等方面介绍乌鲁木齐的多民族文化。

历史背景乌鲁木齐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民族的聚居地,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和谐共处。

乌鲁木齐市历史文化悠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承载了沿线各个民族的交流与繁荣。

语言文字乌鲁木齐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拥有各自的语言文字。

维吾尔语是乌鲁木齐最主要的语言之一,哈萨克语、汉语、回语等也广泛使用。

而汉字成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共通语言,起到了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

宗教信仰在乌鲁木齐,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并存。

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而汉族和蒙古族则以佛教和民间信仰为主。

这些宗教信仰构成了乌鲁木齐多样化的宗教文化景观,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传统艺术乌鲁木齐的多民族文化也体现在传统艺术方面。

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和舞蹈是乌鲁木齐文化的代表,其独特的音调和舞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外,香包绣、木雕、金银饰品等也是乌鲁木齐的传统艺术形式,传承至今。

节庆活动乌鲁木齐的多民族文化在节庆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哈萨克族的纳乃节、汉族的春节等都是乌鲁木齐市最为盛大的节庆活动。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乌鲁木齐市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城市,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是其独特的特点。

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传统艺术和节庆活动都为乌鲁木齐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人们可以在这座城市中体验到独特的美食、音乐、舞蹈和传统手工艺品,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

总结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多样的多民族文化。

在这个城市中,不同民族和睦相处,共同传承和发展着各自的文化遗产。

乌鲁木齐的多民族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体验乐趣,也展示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和包容性。

乌鲁木齐概况

乌鲁木齐概况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部,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和东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东南部与吐鲁番地区交界。

行政区总面积1.42万平方公里,现辖7区1县,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个出口加工区。

一、历史乌鲁木齐(Urumqi)的称谓早在公元925年和田塞语《使河西记》中已有记载,为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西汉时期,汉政府即置戊己校尉在乌鲁木齐近处的金满(吉木萨尔)设营屯田。

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这一带被称为轮台县。

乌鲁木齐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

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

清军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扩建旧城,竣工时乾隆赐名“迪化”。

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清政府设在新疆的军政管理中心由伊犁转到迪化,迪化成为省会。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

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二、人口与民族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3112559人,其中汉族人口2331654人,占总人口的74.91%,各少数民族人口780905人,占总人口的25.09%。

乌鲁木齐有少数民族49个,世居民族13个。

除汉族外,世居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回、哈萨克、满、锡伯、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尔等族。

三、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欧美文化体系的汇集之地,十几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广融博汇,造就了具有世界性的灿烂辉煌的文化,维吾尔音乐之母——十二木卡姆、蒙古民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象世界上其他英雄史诗一样,在东方文化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众多的民族,各种穿戴、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构成了乌鲁木齐五光十色的奇特风采。

四、经济2011年乌鲁木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700亿元,增长17.1%。

乌鲁木齐概况与简介

乌鲁木齐概况与简介

乌鲁木齐规划资料作为我国五个省区民族自治区域之一的新疆占有全国六分之一的国土,而乌鲁木齐就是整个这片巨大区域的首府,乌鲁木齐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地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是欧亚大陆中部重要的都市。

乌鲁木齐行政区总面积1.42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39平方公里。

全市常住人口311.03万,其中城市人口就占98%以上。

现辖七区一县,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个出口加工区。

自然条件:乌鲁木齐市位于新疆中部,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

辖区东以恰克马克塔格至大河沿一线与吐鲁番市接壤;西以头屯河与昌吉市为界;南以喀拉塔格-克孜勒伊接南山矿区,突出部分折向东南,沿未日洛克-阿拉沟以东与托克逊县相连。

在夏泽格山脊线3以南与和硕县毗连;西南与和静县为邻;北部沿博格达山脊与吉木萨尔县、阜康市、米泉市分界。

乌鲁木齐地势起伏悬殊,山地面积广大。

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北部低。

最高点天山博格达峰顶,海拔5445米;最低处在猛进水库的大渠南侧,海拔490.6米。

两地水平距离75公里,高差4954.4米。

山地面积占总面积50%以上,北部冲积平原不及总面积的1/10,市区平均海拔800米。

乌鲁木齐市区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

东部有博达山、喀拉塔格山、东山;西部有喀拉扎山、西山;南部有伊连哈比尔尕山东段(天格尔山)、土格达坂塔格等。

辖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大致分为三个梯级:第一级为山地,海拔2500-3000米或更高;第二级为山间盆地与丘陵,海拔1000-2000米;第三级为平原,海拔在600米以下。

属中瘟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7.3℃,年平均降水236毫米,年平均日照2775小时,无霜期为105——168天,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

历史资料:乌鲁木齐城市的雏形产生于18世纪50年代,距今240多年。

1884年清朝政府在新疆设省时乌鲁木齐被“钦定”为省会,起名“迪化”。

乌鲁木齐介绍

乌鲁木齐介绍

(3)新疆新闻媒介受众分析受众即受传者,或称阅听者,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

是传播活动中的另一端,使传播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受众是社会人,他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对于所接受的各种信息具有自己的选择、识别、判断能力。

从本质上说,他们可以左右新闻媒介的传播内容和形式。

从受众接触媒介时间看,现阶段受众花在电视上的时间最多,电视观众每天收视90分钟以上者达50.29%。

接触媒介每天10分钟以下排序依次为:报纸39.71%;广播23.83%;电视17.92%;网络16.09%。

接触媒介每天10—30分钟的排序依次为:报纸32.79%;广播25.46%;电视14.26%;网络20.37%。

接触媒介每天30—60分钟的排序依次为:报纸14.05%;广播14.66%;电视14.26%;网络16.09%。

接触媒介每天60分钟以上的排序依次为:报纸1.43%;广播21.28%;电视50.29%;16.70%。

按受众喜欢电视内容排序依次为:新闻评论类占20.16%;影视类占18.32%;娱乐类占14.25%;消息类占9.57%;体育类占8.96%;文艺类占6.92%;社会教育类占6.52%;生活服务类占5.30%;广告类占2.65%;乌鲁木齐介绍:地理位置:乌鲁木齐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部,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和东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东南部与吐鲁番地区交界。

面积:总面积14216.3平方公里,城市规划控制面积1600平方公里。

人口结构:至200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41.1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24.78万人,占51.7%;女性人口116.41万人,占48.3%,性别比为107:100(以女性为100)。

全年出生人口1.91万人,出生率为8‰;死亡人口0.74万人,死亡率为3.11‰;全年净增人口1.1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89‰。

乌鲁木齐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

乌鲁木齐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

乌鲁木齐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

这里汇聚了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这个城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魅力,体验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首先,乌鲁木齐是汉族文化与维吾尔族文化的交汇点。

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而维吾尔族则是新疆地区的主要民族。

在乌鲁木齐这座城市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族的传统文化与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相互交融。

例如,在市区的街道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汉族建筑与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并存。

同时,乌鲁木齐的饮食文化也是汉族与维吾尔族文化的交汇之地。

这里有传统的汉族菜肴,也有维吾尔族的烤肉和手抓饭等特色美食。

这种文化的交融使得乌鲁木齐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

其次,乌鲁木齐还是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传播地。

哈萨克族是新疆地区的另一大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在乌鲁木齐,我们可以看到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手工艺品等。

每年的哈萨克族传统节日,如纳乌拉斯节和库尔班节,都会在乌鲁木齐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当地的哈萨克族人民,也吸引了来自其他地区的游客。

乌鲁木齐成为了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传播地,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体验哈萨克族文化的机会。

此外,乌鲁木齐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之地。

在这座城市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

他们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都在乌鲁木齐得到了展示和传承。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使得乌鲁木齐成为了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城市,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机会。

总的来说,乌鲁木齐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

这里汇聚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这个城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体验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乌鲁木齐的多元文化使得这座城市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机会。

亚心之都乌鲁木齐

亚心之都乌鲁木齐

亞心之都烏魯木齊亞心之都烏魯木齊,位於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市,是新疆經濟、文化、政治和科技中心。

烏魯木齊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城市,也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

這座城市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交流的樞紐,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烏魯木齊位於塔里木盆地北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擁有36個不同的民族,其中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民族占了絕大多數。

這裡有著多樣的文化風情和各種風俗習慣,讓遊客可以在這裡體驗到不同的民族風情和多樣的文化。

作為新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烏魯木齊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景點。

其中最知名的景點之一就是天山天池,這裡有著壯麗的自然風景和清澈的湖水,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前來觀光、休閑和度假。

烏魯木齊還有布格泉、南山牧場、紅山等等著名景點,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來觀光和遊覽。

烏魯木齊的多元文化和多樣的民族風情也吸引著眾多遊客。

這裡的人們樂於表演民族舞蹈、歌唱,展示各自的風土人情,每年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民族文化節慶,如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哈薩克族的「拜爾干節」等等。

遊客可以在這裡觀賞到悠久的民俗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樂此不疲。

烏魯木齊還是一個重要的商貿中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新疆的經濟樞紐。

這裡擁有眾多的商場、購物中心和市集,吸引了大量的商貿人士前來洽談生意。

烏魯木齊還是新疆的科技和教育中心,擁有眾多的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為新疆的科學技術進步和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烏魯木齊旅遊,遊客可以品嘗到各種不同的異國風味美食,如烤全羊、抓餅、羊肉串、奶茶等等,這些美食都是新疆地道的風味餐飲,讓人流連忘返。

烏魯木齊還擁有豐富的手工藝品和特產,如絲綢、地毯、體育用品等等,這些特產都是適合作為紀念品和禮品的選擇。

烏魯木齊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這裡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都讓人嘆為觀止。

在這裡,遊客可以體驗到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讓人留連忘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拍“混血之城”乌鲁木齐:中国民族最多城市(组图)描述一个城市,要像形容一个人一样,城市动脉中形形色色的人们的精神力气,最终焕化成了一个城市的性格。

它够辽阔,大漠吞云的湛蓝天空,***西北汉子坦荡的胸襟;它够豪爽,大盘鸡、盆盆肉,拉条子,烤羊肉……大盘大碗装着美食美酒,管你什么来头,端起酒杯都是朋友。

它够温柔,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只要你勤劳善良,这片土地肯定有一块你安居的乐土。

乌鲁木齐,新疆首府。

当地人一般把新疆之外的其他地方称作“内地”,也相应的体现出了他们所在地理位置的边缘。

很多人问我:你们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其实我也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一座城市的混血气息***乌鲁木齐这样浓厚,不光是各民族之间的混血,作为贸易重镇,还融合着多个国家的印迹。

难免会有初到乌鲁木齐的人感叹道:“好像到了国外一样!”北京大器、上海雅致、西安古朴,简简单单的一个形容词,成就了每个城市自身最具魅力的风格。

乌鲁木齐的特点是什么?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比她更远离海洋,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比她更善于兼容并蓄,这里是中国民族最多的城市,又是西部发展最快的现代化城市。

乌鲁木齐,蒙古语是“优美的牧场”之意,过去这里遥远、神秘,辽阔的草原、优美的牧场、美丽的姑娘、有满地牛粪的大巴扎(维吾尔语集贸市场的意思),成为外地人心目中的“特色”。

然而,在笔者看来,乌鲁木齐的特色在于她是一座混血之城。

无论从她的人口构成多民族来看,还是从她的文化融合来看,她都带有“混血”的基因。

一个消失特色的城市“啊里夫波泊”,每天清晨,乌鲁木齐是在阿訇的晨祷声中唤醒的。

也许只有这个才能让人想到这是一座同样特色鲜明的城市,但在喀什、在新疆很多城市的早晨,都能听到这种晨祷声,相比而言,这真的不能称之为特色。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在新疆举行的大型民众演出中,多有他们崭露头角她是一座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她是中国省会城市中民族成分最多的城市,生活着49个民族;多民族的服装服饰、语言、风俗习惯得以流传,赛马、叼羊、姑娘追,风味小吃无一不对游客构成巨大的吸引力;这里民族特色建筑众多,二道桥市场是新疆规模最大、最具维吾尔风格的民族贸易市场;随便走在街头,随便可看到维吾尔、哈萨克、回等多个民族的汉子和漂亮姑娘。

这是一座现代化城市,高楼林立、马路笔直,高架桥穿行其中;大型超市,服装专卖店,雅致的咖啡屋,网吧,高档酒店和歌舞厅,穿流不息的车辆,所有中国他省现代化城市有的这里都有。

乌鲁木齐中山路是商业一条街,二道桥是民族风情一条街,人民路是金融街,幸福路是饮食一条街,前进街还将兴建古文化一条街道。

乌鲁木齐的特色就是将民族的、历史的、现代的等特色综合的城市,如果说她特色消失,那是因为她的兼容并蓄。

新特色逐渐显现如果说乌鲁木齐过去的特色已经消失,但融合了现代气息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正形成该市新特色。

传统的维吾尔族音乐响在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在一个个豪华、高档的商场门前,吹奏、表演的可能就是维吾尔族最传统的吹鼓手,或者极具地方特色的秧歌队。

每到节假日,商家促销的主要节目不是现代的舞蹈和摇滚,而是传统民族音乐中表演的民族舞蹈。

维吾尔族传统的饮食文化得以最快最大化发展,清真餐厅和各色民族特色浓郁的歌舞宴会厅和川菜馆、湘菜馆等汉族餐馆一样豪华、典雅,有很多实行现代化连锁经营。

维吾尔族青年阿不拉,不仅为维吾尔族特色食品馕饼注册商标,还让他的产品摆上乌洽会展台,走向全国。

国际最新流行的名牌时装和最古老原始工艺制作的少数民族小刀、花帽可以在同一家大型商场买到。

今天的二道桥是这个城市变化的标志,过去这里拥挤不堪,卫生条件差,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一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商贸旅游娱乐新城区。

二道桥地区新建的新疆国际大巴扎将于6月底正式营业,该巴扎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比世界最著名的土耳其大巴扎还要大,堪称世界第一。

大巴扎在传承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同时,充分保证了其现代化的功能,它将成为二道桥民族商贸中心和新疆与中亚各国进行商业贸易的桥梁。

该市有关官员称,将保持和凸现这种民族特色。

根据规划,将来的乌鲁木齐,人民路以南以少数民族特色建筑为主,人民路以北、新医路以南将尽显现代化城市风采,新医路以北至飞机场片区将建成教育、文化、科学的基地,今后乌鲁木齐将成为既有整体特征又有分区特色的世界建筑艺术库。

新特色形成只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

如今的维吾尔族家庭充满了现代气息,沙发、席梦思代替了土坑,冰箱、电视、抽油烟机一应俱全,只是些小家什茶壶、碗、衣箱等大都是伊斯兰风格。

维吾尔的婚礼上,现代的婚纱被维吾尔姑娘落落大方地披了起来,迎亲的车队漂亮而隆重。

旧特色得以保留外来的游客还是很容易看出这个城市的异域风情。

汗腾格里清真寺、塔塔尔寺和领馆巷、南大寺、二道桥市场这些乌鲁木齐标志性的建筑和街道仍然存在;有着侠长的脸,深凹的美目,高高的鼻梁的维吾尔族少女,戴白帽的回民、穿羊皮大衣的哈萨克族、红脸的蒙古族、笑容可鞠的塔塔尔族、游走的乌孜别克族以及来自中亚、巴基斯坦、印度甚至阿富汗的长袍长须商人,随处可见。

广场附近的高层建筑二道桥市场经过重建,比以前更加繁荣热闹,民族手工艺品和绚丽多彩的衣帽摆进了现代化的商场柜台,街道两边商人的板车上堆满了巴旦木、葡萄干、杏脯、无花果等各类干鲜果品。

和田丝绸、地毯、玉石、核桃、南疆喀什等地的各种土布,还有从俄罗斯进口的各种布匹、皮鞋、皮靴、胶鞋和很多年前一样挂起来或全部平铺在地摊上。

随便走进民族餐馆,鲜明的伊斯兰风格装修,吆喝着的是民族的语言,卖着西域民族喜欢吃的家常饭菜。

有时也可看到维吾尔艺人在街道卖艺的身影,一般为三个男人,两人手抱一把弹拨尔,一人两手击打手鼓,边唱边打,歌者唱得很沉醉,双眼微闭,头颅朝上,两手娴熟地弹拨着乐器,打鼓的小伙子则不时用眼睛看着观众,唱的一般为这个古老绿洲流传千年的故事,有时也有现代的维吾尔族摇滚乐,甚至汉族流行歌曲。

夜色来临,这个城市弥漫着浓浓的烤肉香味,“烤肉,大大的烤肉”的吆喝声弥漫在夜空,给人格外惬意的感觉。

变化的是城市的发展很多人遗憾,乌鲁木齐现在看不到骑毛驴的身影了,乌鲁木齐特有的“毛驴大厦”也被近年来建起的一座座高楼遮掩。

但乌鲁木齐越来越现代,发展越来越快。

一位来自香港的服装设计师甚至称赞乌鲁木齐是中国西部最时髦的城市。

骑毛驴、赶庙会、游玩菜园子等老一辈乌鲁木齐人的乐事,只能畅想于人们的记忆和诗人笔下。

乌鲁木齐的楼越盖越高,新中国成立前,该市最高的楼只有三层,如今海德、中泉、银都、新融等百米左右的高楼林立,其中两年前建成的中银大厦有38层,142米高,当时是西北第一高楼。

如今在建的中天广场将要达到50层高。

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新纪录不断被刷新。

乌鲁木齐城市面积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好。

建国前,乌鲁木齐民生凋敝,满目疮痍,市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万,没有工业。

如今,该市面积达1.2万多平方公里,道路纵横交错,立交桥四通八达,已形成了连接内外、贯通南北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体系。

该市国际机场开通了国内外61条航线,火车站有17对国内外开行列车,有3条国道与全新疆、全国及周边国家相连,交通便利。

建立了钢铁、煤炭、机械、电力、石油化工、棉毛纺织、皮革制造等现代化的企业。

科教文化事业也迅速发展,已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该市近年来加强城市环境改善力度,先后实施“蓝天工程”、“绿地工程”,蓝天工程初见成效,乌鲁木齐空气质量达到一、二级的日数占59.2%,与上年相比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浓度下降幅度明显,空气质量明显好于往年;绿地工程实施以来,该市建成区绿化面积达3570余公顷,绿化覆盖率近25%,人均公共绿地近5平方米。

根据规划,该市还准备在雅玛里克山和水磨沟山各建一座30至40平方公里的山城和一个占地7000余亩的大型绿色生态园林景区,乌鲁木齐城市环境改善同时,面积也将扩大10倍。

着眼于城市未来发展,经营环境是乌鲁木齐经营城市的大手笔。

近几年该市建设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投资达43亿元人民币,“城市北扩,旅游南进”的规划,使4个近郊乡划归乌鲁木齐市,通过外环线改线扩建等措施,使城市发展空间骤然扩大。

南山风景区、“亚心之都”、达坂城、民族风情一条街等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以及与昌吉、石河子等市的联手合作,使乌鲁木齐市旅游潜力得以开发和提升。

实施工业企业迁往郊区的“退二转三”战略,腾出了市区黄金地段,使土地发挥了更大的价值聚合效应。

风力发电是乌鲁木齐南郊的一道风景城市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众多投资商和创业者。

声势浩大的西进浪潮,使乌鲁木齐从祖国的西部边陲,走向了国际商贸中心,更成为东部企业西进的产业基地。

友好百盛、普尔斯马特,一批国际知名的连锁销售企业开始进驻乌鲁木齐,不仅提升了当地传统的商业流通行业层次,还使该市一批优势企业成为西北乃至全国知名企业,使新疆土特产品走向全国和世界。

乌鲁木齐一位官员说,乌鲁木齐的目标是建成可容纳常住人口500多万、流动人口100多万的现代大都市,成为中亚地区的旅游名城、经济名城和商贸名城。

今后五年,该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1100亿元,将打造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覆盖五家渠、昌吉、米泉、阜康等周边城市的“乌鲁木齐都市圈”。

一座混血之城有人这样形容乌鲁木齐: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比她更远离海洋,所以,她是坚韧的。

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比她更善于兼容并蓄:从丝绸之路上骑着骆驼来的波斯商贾,追随左宗棠大军挑着扁担西进的天津杨柳青货郎,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的来自中国各地的青年们,每一个走进乌鲁木齐的人,都给这座雪域边城抹上了一道独特的色彩。

所以,她是混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