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乌鲁木齐城市简介及道路交通规划

合集下载

乌鲁木齐市(轻轨地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乌鲁木齐市(轻轨地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乌鲁木齐市(轻轨/地铁)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图片一、规划概况1、概况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共规划有5条线路,总长度151.2公里,本次建设规划拟先期实施其中的1号线、2号线一期工程、4号线一期工程,建设规划长度52.7公里。

规划如图:附件1号线:起点位于主城区南部的三屯碑、南郊客运站,以地下线方式沿胜利路、解放路、新民路、南湖南路、克拉玛依东、西路、友好北路、新医路、北京路,过喀什路后过渡为高架线,跨铁路线至城北新区,终点止于种苗场北。

长24.2公里,设站21座,线路南端设南郊停车场,北端设中营宫车辆段。

2号线一期工程:起点位于安宁渠路与城北干道交叉口,沿城北干道、天津路、规划道路、乌奇路、稻香南路、谷牧地路、乌奇路布设,终点止于东山站。

长19.0公里,全部为高架线。

设站15座,线路西端设地窝堡车辆段。

4号线一期工程:起点位于新疆水泥厂家属院北的十二中站,沿过境路向北、经长江路、扬子江路、友好路,穿西虹路高架,终点人民会堂站与1号线平行换乘。

长9.7公里,全部为地下线。

设站9座,线路南端设仓房沟停车场。

2、规划主要内容(1)规划目标规划近期形成轨道交通线网基本骨架,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引导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线网基本构架形成后,2020年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交出行总量的比例达到10-14%。

(2)建设规划范围根据《乌鲁木齐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建设规划包括1号线、2号线一期及4号线一期工程,建设规划线路长度52.9km。

(3)规划年限《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远期规划年限为2020 年,本次规划的规划年限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年限一致。

具体如下:近期规划年限:2015 年远期规划年限:2020 年。

(4)建设时间安排轨道交通建设的首期工程为1 号线,计划总工期为7.5 年,2015 年中开通运营;2号线一期的土建工程开始于1号线土建工程结束之后,计划总工期为6.5年,2018 年中开通运营;4 号线一期的土建工程开始于2016 年初,计划总工期为7 年,2020 年底开通运营。

2009-2020年乌鲁木齐城市发展规划

2009-2020年乌鲁木齐城市发展规划

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卫设施
供水工程:2020年乌鲁木齐市域范围内总用水量为207万立方米/日,中心城 区城市最高日市政综合用水量为180万立方米/日。新建和扩建水磨河水厂、西山工程: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80%以上,其中乌鲁木齐污水处 理率达到9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重点建设老城区截污干管及新建地区 污水干管。
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 经济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乌鲁木齐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寒暑变化剧 烈,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清爽,天气多睛朗,降水量少于蒸发量。 年平均气温6.7℃,最高气温37.3℃,最低气温-22.1℃,年平均 日照时数为2 725小时。由于昼夜温差一般都在11℃左右,故有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春秋两季较短,夏冬 两季较长。夏秋两季被称为乌鲁木齐的“黄金季节”,特别是8- 10月间,蔬菜丰盛,瓜果飘香,气候宜人,周围的风景名胜妩媚多 姿,加之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铁路重点建设兰新客运专线,新建货运外绕线、乌哈第二双线 铁路、甘泉堡工业区(北区)支线,拆除六道湾支线;开通乌鲁木 齐至石河子、阜康以及吐鲁番的3条城际铁路;新建二工高铁站、三 坪集装箱中心站等,改扩建乌鲁木齐西站、南站和北站。
公路进一步完善国省道公路网,重点建设绕城高速;推进客货 运站达标建设,改扩建碾子沟、南郊等客运站,改扩建和新建乌北、 花儿沟等货运物流中心。
供电工程:2020年,中心城区用电量331亿千瓦时,年最大用电负荷4935万 千瓦。扩建和新建红雁池第二发电厂等电厂。
邮政和电信工程:2020年,预测固定电话用户225万户,普及率93部/百人, 移动电话用户总数267万户,普及率96%。中心邮政支局按片区或组团设置,保护 和完善广播、电视、军事设施微波通信的使用和安全需要。

乌鲁木齐城镇规划

乌鲁木齐城镇规划
400万人左右。 第55条 城市用地规模 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4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不大
于130平方米;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00平方公里以内, 人均建设用地不大于125平方米。 第二节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用地实行“南控、北扩、先两延、后东进"的控制原则。城市南部进行
4、新型工业化战略 利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西转移的契机,依托本地能源资源 优势和商贸服务条件,加快发展出几加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强工业 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使乌鲁木齐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
5、建设“西域名城”战略 注重城市自然环境、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的紧密结合,突出乌鲁木齐 首府城市、天山绿洲城市和多民族聚居城市特点,建设西域名城。构 建与绿洲生态环境相适宜的城市景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优秀 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繁荣现代文化,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2、远期发展目标(2016-2020年)
继续提升乌鲁木齐在国际国内的旅游地位,重点加强面对欧洲、中西亚和港澳台等地的旅 游接待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使旅游业发展为城市优势支柱产业,将乌鲁木齐建设成 为最佳民俗风情的国际旅游名城、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旅游名城。
旅游空间布局
依托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镇,以交通干线为主轴,形成“一心、二轴、八区”的旅游空 间布局。
三、市重点城镇发展规划
中心城区
自治区首府城市和全疆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依托其区位、交通、科研、市场 与产业优势,重点建设成为面向中西亚的国际商贸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跨国区 域联络中心、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基地和外贸出口加工基地。
乌鲁木齐县(驻板房沟乡)
按县驻地不断完善板房沟乡配套设施,适时撤乡设镇,发展旅游服务、行政办公、农产 品加工等功能。

乌鲁木齐概况

乌鲁木齐概况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部,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和东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东南部与吐鲁番地区交界。

行政区总面积1.42万平方公里,现辖7区1县,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个出口加工区。

一、历史乌鲁木齐(Urumqi)的称谓早在公元925年和田塞语《使河西记》中已有记载,为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西汉时期,汉政府即置戊己校尉在乌鲁木齐近处的金满(吉木萨尔)设营屯田。

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这一带被称为轮台县。

乌鲁木齐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

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

清军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扩建旧城,竣工时乾隆赐名“迪化”。

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清政府设在新疆的军政管理中心由伊犁转到迪化,迪化成为省会。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

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二、人口与民族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3112559人,其中汉族人口2331654人,占总人口的74.91%,各少数民族人口780905人,占总人口的25.09%。

乌鲁木齐有少数民族49个,世居民族13个。

除汉族外,世居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回、哈萨克、满、锡伯、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尔等族。

三、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欧美文化体系的汇集之地,十几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广融博汇,造就了具有世界性的灿烂辉煌的文化,维吾尔音乐之母——十二木卡姆、蒙古民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象世界上其他英雄史诗一样,在东方文化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众多的民族,各种穿戴、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构成了乌鲁木齐五光十色的奇特风采。

四、经济2011年乌鲁木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700亿元,增长17.1%。

乌鲁木齐概况与简介

乌鲁木齐概况与简介

乌鲁木齐规划资料作为我国五个省区民族自治区域之一的新疆占有全国六分之一的国土,而乌鲁木齐就是整个这片巨大区域的首府,乌鲁木齐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地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是欧亚大陆中部重要的都市。

乌鲁木齐行政区总面积1.42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39平方公里。

全市常住人口311.03万,其中城市人口就占98%以上。

现辖七区一县,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个出口加工区。

自然条件:乌鲁木齐市位于新疆中部,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

辖区东以恰克马克塔格至大河沿一线与吐鲁番市接壤;西以头屯河与昌吉市为界;南以喀拉塔格-克孜勒伊接南山矿区,突出部分折向东南,沿未日洛克-阿拉沟以东与托克逊县相连。

在夏泽格山脊线3以南与和硕县毗连;西南与和静县为邻;北部沿博格达山脊与吉木萨尔县、阜康市、米泉市分界。

乌鲁木齐地势起伏悬殊,山地面积广大。

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北部低。

最高点天山博格达峰顶,海拔5445米;最低处在猛进水库的大渠南侧,海拔490.6米。

两地水平距离75公里,高差4954.4米。

山地面积占总面积50%以上,北部冲积平原不及总面积的1/10,市区平均海拔800米。

乌鲁木齐市区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

东部有博达山、喀拉塔格山、东山;西部有喀拉扎山、西山;南部有伊连哈比尔尕山东段(天格尔山)、土格达坂塔格等。

辖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大致分为三个梯级:第一级为山地,海拔2500-3000米或更高;第二级为山间盆地与丘陵,海拔1000-2000米;第三级为平原,海拔在600米以下。

属中瘟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7.3℃,年平均降水236毫米,年平均日照2775小时,无霜期为105——168天,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

历史资料:乌鲁木齐城市的雏形产生于18世纪50年代,距今240多年。

1884年清朝政府在新疆设省时乌鲁木齐被“钦定”为省会,起名“迪化”。

国务院关于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2002)

国务院关于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2002)

国务院关于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2002)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2.05.29•【文号】国函[2002]42号•【施行日期】2002.05.2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务院关于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2]42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你区《关于报请审批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新政发[2000]96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乌鲁木齐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要遵循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把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民族团结、环境优美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城市。

三、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1080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

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主城区采取“双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布局形态。

要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重的原则,注意疏散旧城人口,调整用地结构,控制旧城开发强度,搞好绿化及环境建设。

在《总体规划》划定的禁止开发建设的规划控制用地内,严禁一切与生态保护、文物保护等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

充分发挥乌鲁木齐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沿兰新铁路和吐乌大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合理分布的城镇群,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严格控制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到2005年,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4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控制在170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94万人以内,建设用地控制在200平方公里以内。

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加快城市对外交通通道的建设,逐步完善城市道路网和交通设施。

2009-2020年乌鲁木齐城市发展规划

2009-2020年乌鲁木齐城市发展规划

经济环境
社会环境
随着“中国式过马路”等13项行人违法行为正式处罚 日临近,连日来,乌鲁木齐市交警走进校园普及安全知识, 社会各界也纷纷行动,为“文明交通出行”贡献自己的一 份力量。在街头、在学校、在社区,记者看到越来越多的 人,主动投身到“文明交通出行”活动中来,通过自己的 一举一动,为身边的人做出表率。
从年龄构成看,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27911人,占13.75% ; 15-64岁人口为2435571人,占78.25% ;65岁及以上人口为249077人,占 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2.87个百 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2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3.15个百分点。 全市人口中,汉族人口2331654人,占总人口的74.91%,各少数民族人 口780905人,占总人口的25.0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 族人口增加764092人,增长了48.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266633人, 增长了51.85%。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768879人;具有 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2818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893786人; 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57201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 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5330人上升 为24702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23081人下降为2018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 由29183人下降为2871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20798人下降为18378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68208人,同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3666人,文盲率由3.93% 下降为2.19%。

乌鲁木齐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乌鲁木齐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乌鲁木齐公共交通发展规划阿勒泰路高架、河北路东延高架通车、地铁1号线的全面建设、地铁2号线的开工、BRT线路成网……即将过去的一年,也是“十二五”时期的最后一年,按照“一带一路”战略决策,乌鲁木齐主动作为,立体交通建设赢得先机。

破解拥堵这道难题,不仅是百姓的期盼,更是考量城市宜居指标、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参数和基础。

今年,乌鲁木齐一方面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进行挖潜、提升、完善,加大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方面加速建设BRT快速公交、地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明确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构建与空间拓展功能布局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以交通引导城市提升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新疆正重启亚欧财富走廊,交通运输合作是先行领域和重要基础。

新的起点,乌鲁木齐在通向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枢纽中心的道路上延伸腾飞……【中心城区】缓解拥堵提倡绿色阿勒泰路高架通车后,家住七纺的XX每次去木材厂上班,都会走阿勒泰路高架,“我从家出来上克南高架,从西北路匝道下桥后右转就可以直接上阿勒泰路高架,一路向北,也就20分钟,就到木材厂了,比以前起码缩短了一半的时间。

”今年9月20日,全长近6公里的阿勒泰路-西北路高架正式通车,同时缓解了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南北交通压力,方便中心城区与国际机场、高铁枢纽的快速交通联系。

“现在从西北路到机场也就15分钟,真的很通畅,以前阿勒泰路车多,从南到北起码在半小时左右,遇到堵车时间更久,现在好了,往机场送人,除了东西外环、城北主干道以外,又多了一条路。

”出租车司机XX说道。

同时,阿勒泰路高架设置了16条匝道,相当于每700多米设置一对匝道。

这主要考虑到阿勒泰路首先要满足沿线交通出行需要,而且车辆可以快速实现各个片区路网的转换。

修建阿勒泰路高架也是考虑到乌鲁木齐整体道路状况。

首府三面环山,呈现出中心城区南北狭长、东西狭窄“T”形分布的城市形态,道路建设主要依托地形地貌使得路网结构不够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鲁木齐城市简介及道路交通规划概述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西北部和东北部和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南部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东南部和吐鲁番地区交界。

总面积10900.77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233.2万人(2005年底)。

邮编:830000代码:650100区号:0991拼音:WulumuqiShi英文:Urumqi乌鲁木齐城市介绍:新疆拥有中国六分之壹的国土,乌鲁木齐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地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

行政区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235.9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235万,其中城市人口就占90%之上。

现辖七区壹县,俩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壹个出口加工区。

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4亿元,增长14%,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47.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54亿元,增长12.2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36亿元,增长9.6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67亿元,增长16.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万元,增长8.6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51元,比上年增加402元。

乌鲁木齐市在全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它各项经济指标中占在四分之壹之上的比重,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在中国西部12个首府、省会城市中,综合竞争实力位居前列,被誉为“中国西部明珠”。

文化独具特色。

新疆古称西域,历史上乌鲁木齐就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荟萃之地,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质,其特点是开放、热情、豪爽和奋进,是中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

乌鲁木齐居住着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风情习俗,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人文景观,独特的服饰和赛马、叼羊、姑娘追、达瓦孜表演、阿尔肯弹唱等民族文化活动以及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各族人民,对异国他乡的游客颇具吸引力。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乌鲁木齐市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东有吐哈油田,且地处准噶尔储煤带的中部,市辖区内煤炭储量就达100亿吨之上,被称为“油海上的煤船”。

此外仍蕴藏丰富的各种有色、稀有的矿产资源。

境内天山冰川和永久性积雪被称为“天然固体水库”。

山区有繁茂的天然森林和天然草场,可利用的野生植物300余种。

光、热和风能资源也极为丰富,有亚洲最大风力发电厂。

这些自然资源,为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区位优势明显。

乌鲁木齐是中国连接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现已成为中国扩大向西开放、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世界商贸发达城市所占有的沿海、沿边、沿河、沿线四大地理要素中,乌鲁木齐即占沿边之利,又得沿线之益,这是新疆、也是乌鲁木齐在西部大开发中最大的地理优势。

特别是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全线贯通,乌鲁木齐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短的西桥头堡,在中国西部乃至中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乌鲁木齐机场为中国五大门户机场之壹,已开通国际、国内、区内航线100多条。

乌鲁木齐火车站是新疆铁路的总枢纽,也是中国和中亚地区重要的客货集散地,直通国际、国内列车20多对。

公路、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形成了连接内外、横贯南北的交通网络。

乌鲁木齐拥有国际水平的现代通讯手段。

所有这些,构筑起了壹条现代化的立体“丝绸之路”,为乌鲁木齐走向世界架起了金桥。

市场潜力较大。

乌鲁木齐毗邻中亚各国,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商贸的重要枢纽。

如果,我们以乌鲁木齐为圆心,半径1500公里,在大约70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乌鲁木齐是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强、环境最好的城市,对中亚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

新疆和周边8个国家陆路接壤,拥有17个沿边壹类口岸和10个二级口岸,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而且是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已成为世界投资者开拓中亚市场的重要平台。

目前,乌鲁木齐依托周边八个国家,建成了近200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有32个,超10亿元的有10个,形成了覆盖新疆,辐射中亚地区的多层次、多渠道贸易网络,跻身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

2006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45亿美元,增长15%。

旅游业发达。

乌鲁木齐自然风光优美,天山山脉分布着高山冰雪景观、山地森林景观、草原景观,为游客观光、探险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风情习俗,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人文景观。

新疆国际大巴扎、新疆民街、二道桥民族风情壹条街等带有浓郁新疆民俗风情的景区景点,享誉国内外。

丝绸之路冰雪风情游,丝绸之路服装服饰节等带有丝绸之路文化特色的节庆会展活动,已成为乌鲁木齐特有的城市名片。

近年来,数以千万的中外游客到乌鲁木齐旅游观光。

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780万人次,增长11.75%;实现旅游及购物总收入76.18亿元,增长12.86%,乌鲁木齐已成为新疆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乌鲁木齐第三产业(流通服务业)较为发达,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61.5%。

乌鲁木齐拥有百余家星级酒店,三星之上达到60余家,其中五星级酒店8家,拥有完善的服务业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为世界各地的客商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拥有健全的商贸流通体系,进出口贸易较为发达,占新疆进出口额的50%之上;中小学、高等院校、医院、科研机构等较为集中,人才队伍较为健全。

目前,乌鲁木齐已形成石化、冶金、纺织、机械、高新技术、建材、制药、食品、家具、服装等十大产业集群,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石化、冶金等产业的发展在同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已成为第二产业的支柱。

第二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为37%。

第壹产业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只有1.5%,可是,现代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有政策优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针对新疆的开发建设,中央出台了壹系列优惠政策。

国家给予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持,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有力地支持了乌鲁木齐加快发展。

同时,我们始终致力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有着多年的园区建设经验,相继建成俩个国家级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壹个出口加工区(承接外向型产业的重要工业园区),且且正在建设头屯河工业园、水磨沟创业园和乌鲁木齐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经济壹体化框架下的米东工业园区。

乌昌经济壹体化建设是我们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壹次新的尝试,对于乌昌地区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不断增强地区整体实力具有深远影响。

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乌鲁木齐市和我们的邻居昌吉州经济壹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必将会使乌鲁木齐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壹。

我们仍将利用好国际国内俩大市场,着力打造新疆最大的、面向周边各国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和中亚国际物流港,努力为中亚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搭建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发挥好中亚地区的桥梁纽带作用。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将乌鲁木齐建成面向中亚地区的现代国际化商贸城市。

为此,我们将在建设面向中亚地区的五大物流中心、建设壹批对中亚地区具有辐射作用的商贸市场等方面不懈努力,不断完善金融、中介、信息咨询等服务业。

在新的世纪里,乌鲁木齐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及中亚地区的区域性商品交易集散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仓储中心和现代化信息服务咨询中心。

【地理位置】乌鲁木齐北纬43.45东经87.36。

地处天山山系北天山西段和东段的结合部,东、南、西三面环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为准噶尔盆地南缘。

海拔680-920米,市区平均海拔800米。

有乌鲁木齐河、头屯河、白杨河、柴窝堡湖等水系,乌鲁木齐河自西南向北斜贯市区。

乌鲁木齐市位于新疆中部,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

辖区东以恰克马克塔格至大河沿壹线和吐鲁番市接壤;西以头屯河和昌吉市为界;南以喀拉塔格-克孜勒伊接南山矿区,突出部分折向东南,沿未日洛克-阿拉沟以东和托克逊县相连。

在夏泽格山脊线3以南和和硕县毗连;西南和和静县为邻;北部沿博格达山脊和吉木萨尔县、阜康市、米泉市分界。

乌鲁木齐市境最北点在头屯河下游距五家渠镇3.5公里处,最南点抵阿拉沟以南夏格泽山脊,南北最宽处约153公里;市境最东点在高崖子牧场东边石窑子艾肯沟内,最西点在胜利达坂以西的天格尔山脊,东西最长约190公里。

地理坐标:东经86°37'33"-88°58'24",北纬42°45'32"-44°08'00"。

总面积11793.7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控制面积1600平方公里。

199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82.5平方公里。

地势地貌:乌鲁木齐地势起伏悬殊,山地面积广大。

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北部低。

最高点天山博格达峰顶,海拔5445米;最低处在猛进水库的大渠南侧,海拔490.6米。

俩地水平距离75公里,高差4954.4米。

山地面积占总面积50%之上,北部冲积平原不及总面积的1/10,市区平均海拔800米。

乌鲁木齐市区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

东部有博达山、喀拉塔格山、东山;西部有喀拉扎山、西山;南部有伊连哈比尔尕山东段(天格尔山)、土格达坂塔格等。

辖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大致分为三个梯级:第壹级为山地,海拔2500-3000米或更高;第二级为山间盆地和丘陵,海拔1000-2000米;第三级为平原,海拔在600米以下。

【行政区划】2005年,乌鲁木齐市辖7个市辖区、1个县。

乌鲁木齐市面积10902平方千米,人口185万人。

天山区面积171平方千米,人口49万人。

邮编830002。

沙依巴克区面积422平方千米,人口45万人。

邮编830000。

新市区面积143平方千米,人口39万人。

邮编830011。

水磨沟区面积92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

邮编830017。

头屯河区面积276平方千米,人口12万人。

邮编830022。

达坂城区面积5188平方千米,人口4万人。

邮编830039。

东山区面积278平方千米,人口10万人。

邮编830019。

乌鲁木齐县面积4332平方千米,人口8万人。

邮编830063。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人口】总人口185万人(2004年)。

乌鲁木齐是壹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世居民族13个。

除汉族外,世居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回、哈萨克、满、锡伯、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达翰尔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