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各地名来历
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龙岗革命老区

铜城龙岗,古称“芙蓉冈”,因地貌形似一朵盛开的芙蓉而得名。
龙岗建镇千年,位于安徽省天长市东北、高邮湖西岸。
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清代曾出过状元戴兰芬,兄弟文武双探花韦镜湖、韦镜川,陈门四进士陈于豫、陈于荆、陈以刚、陈以明等。
清道光二年(1822年),朝廷为道光皇帝登基而专设恩科会试,六岁即能賦诗属对的龙岗学子戴兰芬,高中本科状元。
至今在天长流传着许多关于戴兰芬的传说,相传他进京会考,本居第九名,皇上见其姓名、籍贯富有吉祥之意:天长地久(第九),代代(戴)兰芬,遂钦点为状元。
由于毗邻高邮湖,龙岗的水路交通非常发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是本地区的商贸中心,这里人口稠密,人民生活较为殷实,商贾大户众多。
镇内民居十分考究,多为青砖小瓦,排山隔扇,浮梁浮柱式建筑。
这里的民风淳朴,香火鼎盛,东、西、南、北、中都建有庙宇:东有“观音寺”,西有“三宜殿”,南有“二曾庵”,北有“白景子庵”,中有“真武庙”等十余所庙宇。
抗日战争时期,龙岗成为培养我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干部的摇篮。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进行了整编,原江北指挥部所辖第四、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整编为第二师,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兼任师长,罗炳辉任副师长。
为加强部队和根据地建设,遵照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二师筹建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
1941年5月,抗大八分校在天长张公铺成立,张云逸、罗炳辉分任正副校长。
由于日军的疯狂大扫荡,抗大八分校几经辗转,于同年8月迁至古镇龙岗。
抗大八分校在龙岗办学历时四年多,共培训学员四期三千多人,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龙岗古镇是我党我军历史上拥军爱民的典范,由于日寇的侵扰,龙岗的商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空闲的房屋较多,为抗大八分校提供了较为宽敞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学校下设机构,党政军领导和学员都散居在老街民居中,龙岗三百多民宅里,家家都有抗大学员。
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陈毅、张云逸、粟裕、郑位三、罗炳辉、方毅、邓子恢、张劲夫等先后在龙岗工作生活过。
天长市的历史沿革概况

天长市的历史沿革概况1、天长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期,本地先属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属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本地为广陵、东阳二县地,属九江郡(认俊)。
两汉时期,本地为广陵、高邮二县之地,部分境域属江都县。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年)于石梁侨置沛郡及沛县(今石梁街)。
北周时期,改沛郡为石梁郡,改沛县为石梁县(今石梁镇附近)。
天长正式置县是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为纪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将每年的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天宝七年(公元 748年),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千秋县随之易名天长县,属淮南道扬州。
天长县的规模自此确定后,历朝无大变化。
清设天长县,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属安徽省。
中华民国27年(1938年)12月天长县城被日军占领,民国29年(1940年)4月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铜城镇成立,属皖东津浦路东各县人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民国32年(1943年)2月,天长县与高邮县合并成立天高县,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军建立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功绩,苏皖边区政府于民国35年(1946年)6月29日和民国37年(1948)12月18日将天长县改为炳辉县。
1960年1月5日,炳辉县改称天长县,1961年3月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滁县地区;1992年撤区并乡,1993年3月29日起由滁州市代管;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2001年底,36个乡镇合并为2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设4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10个乡);2007年4月2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合并为14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天长街道、铜城镇、汊涧镇、秦栏镇、大通镇、杨村镇、石梁镇、金集镇、仁和集镇、冶山镇、郑集镇、张铺镇、新街镇、永丰镇、万寿镇,以及城东新区、大圹圩农场);2007年11月行政村区划调整,共有63个社区、121个村,4190个村(居)小组。
滁州市天长县来安县名胜古迹简介

滁州市天长县来安县名胜古迹简介【琅邪山】古称摩陀岭。
在安徽滁州市城西南5公里。
西晋伐吴,琅邪王司马伷率兵出涂中,尝驻此,因名。
最高峰317米。
山中有唐建琅邪寺、宋建醉翁亭等古建筑群,唐、宋以来摩崖、碑刻数百处,以及酿泉、归云洞、雪鸿洞、石上松、无梁殿、南天门诸胜迹。
琳宫梵宇,隐伏山际,茂林深树,景色清幽,古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称誉,为历史上有名的风景区。
韦应物、王禹偁、欧阳修、曾巩、苏轼、宋濂等名家,均有诗文纪其胜。
【琅邪寺】在琅邪山中。
原名宝应寺。
又曰开化寺、开化律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唐大历年间刺史李幼卿与僧法琛创建,此后历代均有重修或增筑。
寺内有大雄宝殿、藏经楼、悟经堂、明月观、三友亭、翠微亭、无梁殿、拜经台等建筑。
寺外有濯缨泉、归云洞、雪鸿洞等胜迹;唐、宋、明、清各代摩崖、碑刻遍布其间。
新近发现唐李幼卿、柳遂、皇甫曾等摩崖题诗,尤为珍贵。
【醉翁亭】在琅邪山中。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知滁州时,山僧智仙建亭于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酒,“饮少辄醉”,故名醉翁亭,自号“醉翁”,并撰脍炙人口之《醉翁亭记》以记其事。
亭屡经废兴。
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
亭周围有二贤堂、冯公祠、古梅亭、怡亭、意在亭、九曲流觞、醒园等胜迹。
【宝宋斋】在琅邪山醉翁亭内。
明天启二年(1622年)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建,用于保护苏轼手书《醉翁亭记》著名碑刻。
欧阳修所撰《醉翁亭记》,初刻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本地人士以其字划褊浅不能远传,于元祐六年(1091年)请苏轼改书大字重刻,文章与书法相得益彰,为金石中珍品。
斋名来由,冯若愚云:“宋世所重者晋字,故蓄字多者,有宝晋斋。
我(明)朝则文与字皆兼学宋,于元无取焉,宋碑文字之最著者莫如欧公滁二碑。
”【酿泉】一名让泉,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
宋欧阳修《题滁州醉翁亭》赞其:“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10)——华东篇(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山东)作者:牛汝辰(1)上海上海市、县(Shanghai Shi、Xian)位于东经121.4°,北纬31.2°,在长江口,简称沪。
北宋年间,因上海最初兴起于上海浦岸上,而聚落形成后即用浦名,称这个是的市集为上海,以其“地居海之上洋”故名。
沪,得名于海滨的捕鱼工具,即“扈” (即今天的鱼簖)。
后来“扈”演变为“滬”,后简化为沪。
一说因吴淞江(苏州河)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简称“沪”。
又误传战国时春申君疏凿黄浦江,别称“春申江”,简称“申江”,别称“申”。
1928年设特别市。
1949年改为中央直辖市。
甫汇县(Nanhui Xian)位于东经121.7°,北纬31.0°,在上海市东南部。
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南汇县。
县东邻东海,向海伸出南汇咀,海水至此作一曲折,潮汐南北分,南派入钱塘江,北派入长江,故名南汇。
青浦县(Qingpu Xian)位于东经121.1°,北纬31.1°,在上海市西端。
清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置青浦县。
因北濒松江,又称青龙江而得名。
据《青浦县志》:“孙权造青龙战舰于此,故名。
”奉贤县(Fengxian Xian)位于东经121.4°,北纬30.9°,在上海市南。
1726年置县。
原奉城镇城皇庙旁建有一祠,相传为孔子学生子游曾到此,后人为他建祠,当时乃是“祟奉贤人”之意。
祠前原有一条街叫奉贤街。
崇明县(Chongming Xian)位于东经121.3°,北纬31.6°,在上海市北端。
唐置祟明镇,元置崇明州,1369年因置崇明县。
松江县(Songjiang Xian)位于东经121.2°,北纬31.0°,在上海市西南。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松江府,以北境吴淞江,古名松江而得名。
1912年置松江县。
天长为题作文

天长天长县是安徽省滁州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长江中游的南岸,地处江淮平原,是典型的太湖淀留区。
天长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古以来就是各族人民定居的地方,根据考古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约六七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证据。
自秦汉时期开始,天长就成为商贾云聚、物资集散地,同时也是礼乐之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著名的商贾之地和鱼米之乡。
天长的名字源自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李白的诗句:“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天长地久,有时尽头。
”这个名字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主义。
天长的地理环境非常优越,四周环山,南临长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这里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特别是盛产黄鳝、桂花,被誉为“桂花之乡、黄鳝之都”。
天长市是一个历史名城,这里有很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
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天长城,这是南宋时期所建,是一座古老而庄严的城池。
还有著名的闫家花园,这是清代初期一个豪门家族所建的大型私家园林。
花园内极富韵味,小桥流水,岸边杨柳,曲径通幽,石桥穿越,跌宕起伏,鲜花盛开,游人如织,是高度文化气息与优美自然风光相融合的典型。
此外,天长市还有很多观光点和旅游景点。
如龙池公园,这是一座汇人文景观和自然景点于一体的公园,建成之后成为天长市内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中华古墓群,这是一组文物墓葬群,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年代跨度达2500年之久,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还有古建筑群,这里的古建筑群很多,总计有220多座,其中大多数是清代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天长市的人文历史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形成了其独特的旅游风情。
如果你到这里,一定会被这里的风景和文化魅力所吸引。
当然,这里的饮食也是不可错过的,这里有很多地道的特色小吃,如风味独特的本地菜“黄鳝蒸”,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此外,还有很多与节令、风俗、宗教、历史等相关的独具特色的小吃,让你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
天长宋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天长宋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天长宋古城位于河北省井陉县西部晋冀交接处的天长镇,东临省会石家庄市50公里,西接煤都阳泉市50公里,北连井陉矿区,达革命圣地西柏坡65公里。
境内石太铁路、307国道、石太高速公路、石阳公路纵横交错,素有燕晋通衢之称。
天长镇名起于汉代,唐为天长镇,置天长军。
宋为天威军,熙宁八年(1075年)始建井陉县治,历宋、金、元、明、清、民国至1958年为历代县治之所。
古城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城区有井陉古瓷窑遗址、井陉古驿道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2处:古城、文庙、城隍庙、龙窝寺、通济桥、显圣寺等省级文保单位6处:大石桥、皆山书院、王家庭院、衙门、都堂府、总兵府等市、县级文保单位1 6处;未定级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存40余处。
天长宋古城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镇,具有上千年历史,现存建筑始建年代可追溯到隋朝,整体布局基本完好。
有保护价值的文物单位密度之大,历史罕见,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竹香。
安徽省市县名称由来

安徽十六座城市的名字由来合肥“合肥”之名始见史书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合肥”一名的由来,指来自埠湖的施水至合肥后,与逍遥津、金斗河、南淝河渚水相继汇合。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
从此,合肥之名就固定下来未再改过。
芜湖芜湖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是“鸠兹”,春秋时期的《左传》上有所记载。
鸠兹城多湖塘沼泽地区,湖沼草丛,鸠鸟云集,因此得名。
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设县,易名芜湖。
在鸠兹附近有一大湖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
蚌埠蚌埠,最早见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凤阳县志》,记载:“长淮卫至蚌埠二十公里内,土人取蚌得珠”。
蚌埠“古称采珠之地”,又有“真珠滩之说”。
淮南“淮南”之名最早出现在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
夏商时期,淮南属“淮夷”之地,又在淮水(也就是淮河)上游之南,故高祖大封群臣时得名“淮南”。
之后淮南的名称历经反复。
马鞍山原属当涂县地,《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涂县:“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
”1906年起,南山、向山等地相继发现铁矿,矿石集中在马鞍山江岸装船外运。
1954年置马鞍山镇,属当涂县。
1956年由马鞍山矿区和采石镇设马鞍山市。
因西侧沿江有马鞍山,故名。
淮北淮北,1971年更为现名,以前称作“濉溪”。
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1950年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县城设在濉溪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828《凤阳府山川考》:濉溪口“汴水入睢之口”。
濉溪县以濉溪而得名。
铜陵《明一统志》中记载:铜官山“在铜陵县南一十里,又名利国山,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铁烹铜。
旧尝于此置铜官场。
”铜陵因铜官山而得名。
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
1958年,撤销县建制,并入铜官山市,改名铜陵市;1972年,恢复铜陵市建制至今。
安庆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和“德庆军"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
地方传说

天长的由来宋朝时,杨家将曾驻军在天长。
有一次,杨宗保因犯了军纪,他父亲杨六郎决定当日中午午时三刻把杨宗保斩首示众。
出斩杨宗保的消息惊动了朝廷的八贤王、柴郡主和天波府里的佘老太君。
大家都向杨六郎说情,杨六郎一口回绝说:“军纪如山,谁也不能例外。
”大家无计可施,不知如何是好。
天波府里有个丫环叫杨排风,原是玉帝的女儿下凡,她见众人说不下情来,知道斩了杨宗保就绝了杨家的后代,此事非同小可。
她便驾祥云来到南天门拜见父王玉皇大帝,向父王诉说情由。
玉帝为难说:“我在天宫,他在凡间,我如何去救他呢?”杨排风跪在父王面前,苦苦哀求说:“午时三刻即将来到,杨宗保就要被斩,望父王一定设法。
”玉帝听到午时三刻,灵机一动,心想:凡间的事我管不了,天上我说了算。
立即把太阳神找来吩咐说:“你把太阳定在天上不走,午时三刻不到,杨宗保就斩不掉了。
”却说杨六郎只等午时三刻行刑,可太阳老停在巳时不进午时。
等啊等,大家人困肚饥,可太阳仍不动。
众人都喊:“天真长,天长啊……。
”杨六郎觉得奇怪,太阳怎么就不进午时呢?莫非出斩杨宗保连天也不同意吗?只有宣布不斩杨宗保了。
后来,人们就把他们的驻地改为天长。
天长从此得名。
口述:张少华搜集整理:缪文渭铜城是天长的一个古镇,据县志记载,秦汉以前就有,那时叫沛水,只有几十户人家。
传说汉景帝时,刘邦侄儿吴王濞统治过这块地方,为吴国之地。
西汉时,吴国是最富裕的国家,经济来源丰实。
依山铸钱,煮海为盐,给吴王濞增加了大量收入。
一天,吴王濞和部下大夫商量,成立铸造局,中大夫应高建议铸造局设在盱眙,禄伯建议设在广陵,邱亦建议设在东阳,三人说得都有道理。
吴王濞则认为有些不妥,铸造局设在盱眙,靠近楚国边界,难免两军相冲,引起战争;设在广陵,那里靠近闽越,倘若闽越事变铸造局的安全难保险;设在东阳,那里人多杂乱,保密的事难办,泄露机密,坏人惹事。
吴王濞考虑多日拿不定主意。
吴王濞为了建设铸造局,借游猎为名,到各地巡查,他走遍吴国,看中了“沛水”,这地方南有沛河,北有淮水,西借东阳,东出海滨,又较为隐蔽,吴王濞便在此修造行宫,和太子驹同住一起,吴王问驹:“在沛水设铸造局,如何?”驹看看周围的地形说:“很好!比他们选取的三处为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长各地名来历唐玄宗与天长县天长县位于安徽省的东部,地处江淮之间,东临高邮湖,南依长江,三面被江苏环抱,有安徽“飞地”之称,夏、商、西周,天长属淮南境地。
《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扬州是九州之一,故天长旧志载夏、商时代天长属扬州。
春秋时,天长地方先属吴,公元前473年,越国强盛起来灭掉吴国,天长属越国,但时间较短。
战国时,天长又属楚,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汉属东阳、广陵、高邮县地,两晋先属广陵、高邮二县(后分广陵为沛郡、肥如县),北州改沛郡为石梁郡,改沛县为石梁县。
隋大业初改石梁县为永福县,属江都郡,隶徐州。
唐初复称石梁县、石梁郡。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置千秋县,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改天长县,属淮南道扬州。
7 p$ x为什么叫天长县呢?据《旧唐书.宗纪》和史志载,唐玄宗李隆基诞生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八月初五,公元712年登基。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玄宗生日那天,宴百官于花萼楼,“百寮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
于是,玄宗每年的生日那天均要庆祝‘千秋节”。
7 p/ u& s8 X) N$ [玄宗身为天子,富贵已极,却又想长生不老,嗜好神仙。
自昔高宗尊奉老君为玄元皇帝,至玄宗时又求得李老君遗像,十分敬礼,命天下都立庙,招住持奉侍。
奸相李林甫乘机借以灵符呈瑞,表上尊号。
玄宗百信不疑,下诏改元,称开元三十年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受尊号为开元天宝圣神文武皇帝。
建玄元皇帝新庙,亲自祭食,并“改天下县名不稳及重名一百一十处”。
李林甫等人为讨好玄宗,“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置千秋县”,和“千秋节”呼应。
大诗人杜甫曾有《千秋节有感》:“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先朝常宴会,壮观已尘埃。
”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群臣又为玄宗大庆诞辰“千秋节”,在设宴庆贺频频举杯时,李林甫奏道:“吾皇万岁,万万岁,皇上与贵妃娘娘的寿命应与天一样长,‘千秋’只一千年太短;万岁也有限度,皇上与娘娘不与天地同生,应与天地齐寿,天长地久,恩恩爱爱,青春永在。
依老臣之见,‘千秋节’应改为‘天长节’,千秋县也应改为天长县。
”高力士和杨国忠等人也连声附和。
唐玄宗和杨贵妃听了满脸微笑,即降旨准奏。
从此,“千秋节”改为“天长节”,“千秋县”也改为“天长县”,1946年后,为纪念新四军名将罗炳辉一度改称炳辉县,1960年复称天长县。
1993年9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天长市。
古人有诗赞道:& c: f6 ]5 {" p) L( f. u% s匹马向天长,扁舟膑石梁。
路通樊店月,人住古城岗。
花县神明府,秦栏孝子乡。
白云看不尽,愁思两茫茫?秦栏镇秦栏历史悠久,是天长古镇、皖东名镇,位于高邮湖畔。
据传,历史上秦栏地区土地肥沃,水草丰盛(肥美),公元前221-206年间,秦始皇帝赢政统一天下时,得知这一风水宝地,便下旨广陵县令在秦栏设立牧马场。
为使马群不散放走失,就在牧马场的周围架设栏杆,在此围栏养马,“秦栏”一名由此而得,镇北牧马湖亦因此而得名。
秦王养马的技能属祖传,不但把马养得膘肥体壮,而且还给人们带来三大好处:首先解决了战争装备,其次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第三是增加了肉食品的供应。
自秦王在这里设立牧马场后,江南———特别是苏州一带,许多人家纷纷迁居而来,人丁旺盛,秦栏顿时商贾云集。
加之秦栏河是高邮湖的一条支流,水陆交通都十分便利,进一步带动了这里的商贸繁荣。
秦王为了增加税赋,又下旨广陵县令在这里设关课税,所以秦栏又名“秦关”。
历史上秦栏即为物产富饶、民间经济繁荣的地区,据史料记载,秦栏“熊氏掌鼓”天下衙门十有七八,“马氏彩龙”游玩四海。
秦汉以后,这里交通发达,商业兴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便应运而生,九桥、十庙、六楼、四穿角等,犹如繁星散落人间。
镇北偏东曾建有“风水宝塔”,传说还是扬州瘦西湖白塔的仿制品呢,亦称“北锥”。
秦栏最突出的建筑是孝子祠和包公祠。
孝子祠是为纪念宋代千里弃官寻母的大孝子朱寿昌而建的,是二十四孝之一朱寿昌的故里。
宋朝秦栏人朱寿昌官居司农少卿,其弃官寻母的事迹,被列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
《宋史•寿昌本传》专门有记载,宋代大文豪苏轼、政治家王安石为其撰写数十首词,予以歌颂,因此秦栏被称为“中国孝子之乡”。
宋朝朱寿昌弃官寻母,世人叫绝,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孝之一;位于秦栏河边的孝子坟为重点文物。
还有包公祠、关帝庙、贞女庵等旅游景点。
包公祠是为纪念包大人而建的。
其实包公并没有到过秦栏,那秦栏为何建有他的祠堂呢?原来高邮湖属陈州,包公因“陈州放粮”而在陈州倍受人们尊崇。
玉皇大帝不知什么原因给陈州降下一场灾难,让整个城池沉入湖底。
洪水淹没陈州后,大水便把陈州的木质包公塑像冲到了秦栏。
秦栏人对包大人的铁面无私早已是家喻户晓,无意中包大人“来”到秦栏,秦栏人更是敬重有加,立马在西中街上坐北朝南建造了包公祠。
听祖父说,全国“木身包公”共有三尊半,秦栏的“包公”即为其中的一尊。
过去,“忠孝节义”在秦栏都有体现。
“忠”有包公祠,“孝”有孝子祠,“节”有周氏贞节牌坊,“义”有关帝庙。
遗憾的是这些文化古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为的破坏,现如今几乎荡然无存了。
十四世祖为兴公、十六世祖心春公葬于秦栏。
秦栏源于秦朝。
东周列国时期的秦国田君乃是上古帝工颛项的后裔,颛项的后人中有个伯翳因帮着大禹治水,焚烧山林,驱赶野兽以及他主管的畜牧繁殖得快等功劳而被赐姓为“嬴”。
谓之生息滋多之意,他的后代有个叫非子,住在一个叫大邱的地方,因为擅长养马,周孝王就命他在渭水边牧马,把马养得又多又肥,孝王很高兴,就把秦那个地方封蹭给非子,并允许他继承先祖的姓氏,称为嬴秦。
传下六代到秦襄公,因汲救平王有功而被加封为秦伯,以后又到了岐山、丰京,势力越来越大,并将都城定在雍,开始和诸侯通婚,秦惠王四十四年,秦自称王,各国诸侯亦随之称王。
; l4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称始皇帝,全国设三十六郡。
万户以上设县。
天长当时九江郡广陵县(扬州)。
由于连年战争,地广人稀,始皇帝明示各郡守:严刑峻法只是治标,想治本必须先让老百姓富裕起来,所谓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知廉耻。
修筑堤防,防水患,挖渠道,建水库,将荒地变良田,将滩地变牧场。
/ n2 g' [$ O3 E5 @/ h; e当时高邮湖中有三十六个小湖,牧马湖、洋湖等湖,雨季水茫茫,无水绿草旺。
秦始皇有祖传养马习惯.便命各郡县将荒草滩圈起来养马,一供打仗,二供运输,三可食用牧马湖是一片土肥草旺的地方,广陵县令叫百姓用木棍将湖四周拦起来在里面牧马,放牛。
秦栏所在地方地势较高,水陆交通又便利,在吕不韦执政的时候国内广设关卡,来往货物按值抽税,税赋收入因之大增。
秦栏是关口之一,号称秦关。
秦朝以后庸天宝元年天长设县,因秦关在天长之东,故又称东关。
据《嘉庆备修天长县志》记载:秦栏有秦窦二将军墓,在西街后北园关帝庙里塑有二将军像。
秦氏(叔宝)、窦氏(建德)二将军(传说镇守秦栏的有两位将军,他们是唐代名将)臂力过人,在乡里自耕自食。
由于他俩身体好,力气壮,经常帮助乡里贫困百姓耕田耙地,收割抢种,凡有人求助皆鼎力相助。
其时,南北分争,土匪抢劫,士兵掠夺,搞得民不聊生,秦窦二将军急群众所急领头组织乡民捍卫家乡打击掠夺者,使秦栏一带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当地官府见二人骁勇善战,曾以高官厚禄聘请,二人一概谢绝,英勇抗击外来强盗,深得众人尊敬和爱戴。
二将军死后,乡里百姓自发筹款,将他们隆重安葬。
并在关帝庙庑邑为二人塑像,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后来有人感叹的赞道:土负异人之才,生衰世不遇,湮没于湖山蔓草中者何可胜道?而将军独能以余德在,人名不朽,而像与墓并存,不愈于苟利禄生荣而殁,已者乎,将军亦伟丈夫哉?二将军死后人们想到他们的恩德,又想到秦朝圈栏牧马从牧马湖一直圈到东关,同时东关这个地方是交通要道,贸易中心,当时大仪的驴、牛,秦栏的马、鹅,高邮的鸭,仪征的鸡,家养野生,人们又从旱路四面八方到东关来买卖交换,自然形成个集镇,大家便改东关为秦栏。
即为秦朝圈地牧马繁荣此地成为集镇,又为纪念捍卫家乡为民献身的秦窦二位将军,从此秦栏的名字,一直传了下来。
现在秦栏成为标准镇,是皖东的小维扬,安徽的东窗口,比以前更加繁荣昌盛。
秦栏老街由坐北朝南和坐南朝北、坐东朝西和坐西朝东的四条主街组成,大多是青砖灰石四合院。
十字街的每条街头都建有牌楼,均按八卦图四方对称构建。
秦栏人俗称“圈门子”。
牌楼上飞檐翘角,风铃悬系。
东牌楼上有块匾额,上有当地举人题镌的楷书“紫气东来”四个大字,两侧还配有一副由两组灯谜组成的对联。
上联是“普照日月地五笔一人天”,下联是“西女门中市言青山上山”,谜底是“光明正大,要闹请出”。
字体圆润凝重,笔力苍劲浑厚,点画流畅饱满,从中可以领略到古镇的繁华、民风的淳朴。
明成祖兴建金家集古谱记载,始迁祖由成都来天长金镇东。
金镇即今天的金家集,位于天长东南约50里处,历史上是天长“四镇之首”的美誉,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 @ S& 明太祖于戊申年正月四日即皇帝位。
不久迭诛功臣,所有守边事宜改令皇子来往,曾封子九人,其中第四子朱棣最英武为燕王,封北平。
洪武三十一年间润五月,太祖驾崩,年七十有一,遗诏命太孙允文嗣位,称建文帝。
文帝听信齐泰、黄子登之言,削夺诸藩,首先剪除燕王母弟,激成燕变,燕王起兵三年,身临百战,觐冒矢石,濒死屡次。
一次,朱棣率兵下盱眙,陷扬州、仪征等城,建文帝提心吊胆,惊恐异常,后来江南诸地率兵勤王会台御林军向朱棣猛攻,北军大败,朱棣单枪匹马,落荒而逃。
南军穷追不舍,约行数十里,天色微昏,暮霭四合,野景苍茫,只见前面浓绿成荫,黑压压的一片黑松林。
燕王策马冲进林中。
南军越迫越紧,朱棣惊慌失措。
正在走投无路之际,见林中有一独户,便下马走进,原来是一姓金的老俩口在此开的饭店。
老人突然见一位官人走了进来,连忙起身相迎,朱棣忙跪下恳请二老救命。
得知他是燕王后,连忙叫他卸下官服,自己迅速穿戴好,走出店,跨上马,向北跑去。
此时追兵刚好赶到,看见有人向北跃马奔驰,以为是朱棣,飞马追去。
老人跑出松林不远,不幸中了一箭,在马上坐立不稳,栽倒塘里,正巧北兵已赶来将南兵打退,救出燕王朱棣。
洪武三十六年即永乐元年,朱棣即位颁诏,大赦天下,大封功臣。
为报答金老救命之恩,朱棣传旨将原二老所住之地东到大涯,西到福胜庵,南到井亭,北到阮家冲,南北长十五华里,东西宽十华里的一片黑松林砍光。
兴建一个东到马桥,南至释迦寺,西到林桥,北至长生庵,由北朝南形成龙状的集镇。
镇东西南北设有正阳、二圣、德胜、魁星等四个城门。
北门“魁星”,因燕王由北起兵,吉星高照,夺得江山,登基北京,可谓魁首。
南门“德胜”全部用白玉石砌成,上面雕有龙凤,门头上有朱棣题的“圣旨”二字(此石至今尚存在一居民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