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误区

走出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误区
走出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误区

走出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误区

走出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误区

度假旅游的兴起催生旅游业转型的困惑

时至今日,我国的现代旅游业已经有了近30,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呈现,旅游产品形式以及旅游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国未来将要担当起世界第一旅游大国的重要角色,更使得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世人瞩目的对象。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内不少学者也将自己的注意力向关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转移,我国的旅游教育和旅游研究也因此兴旺起来。在我国,"旅游研究, ,旅游教育这三个领域,都几乎是同时开始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旅游理论研究、旅游产业发展、旅游教育三者之间互相影响特别是与旅游教育和谐共生的旅游理论研究, 已经开始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目的地(景区)的建设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双休日工休制度开始,"我国旅游业将从传统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这个观点逐渐成为一个被广泛引用的主流观点。吴必虎博士年在博鳌亚洲旅游论坛上明确提出:"'中国旅游发展的三大阶段',即第一阶段是从197890年代初,比较流行质量比较低的观光旅游;第二阶段是90年代中后期,,将观光,,文化休闲等产品组合起来

的供给体系;第三阶段是2002,为了满足更高需求,旅游产品将提高到以度假旅游休闲为主的时代"。同年,国家旅游局批准建设针对国际度假旅游者的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后,在专家理论引导以及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之下,,尤其是许多旅游目的地开始大力开发旅游度假区、热衷于兴建旅游度假设施,包括一些老牌的旅游景区也开始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转移。

1999年我国实行黄金周长假制度以来,,在给许多旅游目的地带来巨额观光旅游收入的同时,也给相当多的景区带来了开发度假旅游产品的强大推动力,对旅游度假地的开发热进一步推波助澜。甚至有旅游学者明确断言:"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截至2000年,我国各类型的旅游度假地已经达到1000"度假旅游时代"到来,旅游度假区开发热度不减,从而导致了旅游产品的趋同化以及盲目开发度假旅游产品等问题的产生。

"我国旅游业将由传统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理论指导下的度假旅游开发热潮,存在着明显且严重的认识误区。这个论点已经长期误导并还在继续误导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转型,非常需要从理论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本文只试图起到"" 对“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论断的质疑

1

观光旅游(sightseeing tour)是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的旅游消费活动,观光旅游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最为普及的旅游产品。从旅游者的角度而言,旅游产品是"旅游者花费了一定时间费用精力所换取的一种旅游经历",这种观点已经在我国旅游学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度假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旅游产品形式,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在很多方面都有区别:首先,度假旅游一定得发生在""这个""之内。其次,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在目的上也有区别,度假旅游(vacation tour)是利用假日外出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康体休闲方式(J.D.Strapp1988)。度假旅游开始往往带有保健和治疗的目的,最后才发展成为社会交友、康体休闲和游憩的方式(1999)。与观光旅游等其他旅游形式相比,度假旅游具有以下特点(迟景才1998):目的地相对固定;更加强调休息;在一地停留时间较长;回头率较高;无需导游陪同;对娱乐设施要求较高。

2

从消费者也就是旅游者的角度来看,观光和度假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彼此根本无法相互替代的旅游消费需求。观光主要是出于好奇心,离开常居地,到旅游目的地,去看未曾看过的稀罕之物或稀罕之景,满足猎奇心理或获得教益,此

所谓"";度假,则是以休闲的方式娱乐,获得身心的放松。难道可以设想,一个消费者去亚龙湾度过假了,就等于去九寨沟看过神奇的山水了,或者就没有必要去看布达拉宫了?或者,一个消费者前半生走了不少地方,进行了多次观光旅游,从此下半生就""为只度假了(除非他走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或者,度假的时候,就不能顺便去游览一下周边的美景?再或者,一个已经习惯于每年夏天在地中海度假的德国人,出于对遥远东方的好奇,特地选择在北京奥运会之际,到中国进行一次长线观光旅游,于是他的旅游层次就降低了?

其实,观光和度假,只是功能不同,却没有层次之分。也许一个旅游者某一次旅行存在以观光或度假为主的目的,但观光和度假绝对是彼此不可替代的消费需求。无论是旅游消费者个体还是旅游消费者群体,这两种消费行为都会长期存在。只要这两种需求同时存在,就不可能存在从传统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化的趋势。

的确,观光旅游是一种历史悠久、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容易实现的旅游形式。但是,不能因此认为这种旅游就是低层次的。任何一种旅游形式都有层次之分,观光旅游也有高层次的(比如南极观光),度假旅游也有低层次的(比如农家乐)。所有的旅游形式都是以作为主体的人的旅游需要为出发

点的,旅游需要就是指当人处于缺乏旅游状态时而出现的个

体对旅游愉悦行为的自动平衡倾向和择取倾向,是心理内驱力在潜在旅游者头脑中的意识反映",自然风光是旅游者感觉器官的直接刺激物,旅游者旅游美感的获得或者旅游者对景观的认知程度,大部分就来源于直接的观光和从景观当中获得的美感。从这个层面来讲,观光旅游也将会永远伴随旅游主体的感知,自始至终地贯穿在人们的旅游活动过程中,这种旅游感知不可能因为度假旅游的出现而被取代或者衰退。更何况,"我国旅游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还不很长,观光旅游产品还有很大的潜力,从产品发展到衰退的周期看,他远没有、也不会进入衰退期。"

1999年10月起,职工就应依法享有每年114个法定节假日,并且有关假日制度的改革也在筹划之中。然而,对于潜在旅游消费者而言,拥有闲暇时间只是具备了旅游的一个条件,即可支配的时间,要构成真正的旅游活动,必须还要有""的支持。世界旅游组织(WTO)GDP 超过800美元,观光旅游开始起步,人均GDP 超过3000

美元,度假旅游逐渐兴起。2005年,我国年GDP18.39万亿元人民币,人均14040,还远未达到产生普及性度假旅游需求的经济基础。所以,不能仅仅因为我国居民法定假日增多以及人均收入增加,就断定我国旅游业要"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化"。

从我国近30年来旅游的发展过程来看,根据现有资料,

虽然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在短期内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截至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出游形式,依然是以观光旅游为主,甚至在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观光旅游人数在出游总人口中也占到了70%的比例,在国内其他各大城市,出游人数也是观光旅游者远多于度假旅游者,这一总体特征在短时期内将难以发生大的改变。

3、度假地对观光资源的依赖

根据笔者独创的"奇石画布"旅游资源评价理论(详见《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观光旅游必须依托"奇石型"的旅游资源,而度假旅游则大多需要依托"画布型"

英国学者因斯科普认为,旅游度假区的选址需要考虑个方面的因素,其中第一就是要考虑位于旅游吸引物(海滩、湖泊、滑雪场、考古与历史遗址)等附近,应该注意旅游设施的开发不要与吸引物周围的自然背景特征相冲突,而应该与其相协调。第二,所选择的地点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必须具有吸引力。这就要求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也意味着,度假旅游地往往也具有一定甚至是很高的观光价值(如夏威夷);旅游者在度假旅游地所进行的旅游,虽然常常是以度假的目的为主,其实质仍然是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的结合。因此,在旅游地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不该也不能刻意割裂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的联系。

事实上,在我国很多地区,度假旅游地的开发也都是依赖自然风光比较独特的地区,比如,三亚、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对旖旎的热带海滨风光资源的依赖,武夷山旅游度假区对山岳自然风光资源的依赖。

另外,根据需求最大化原理,在很多游客的旅游决策行为中,在观光旅游的同时度假或者在度假旅游的同时观光,也不失为理想的选择。

4

根据观察和相关的研究,由于旅游者停留的时间较长,回头客多,重复消费率较高,从旅游产业角度,度假旅游业的综合收益通常可能要好于观光旅游业,至少体现在人均消费方面。同时,我国旅游消费者的度假需求规模也正在逐年扩大。因此,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者、旅游产业的投资商表现出对度假旅游业的重视和开发的热情自然在情理之中。

但是,既然国内外观光旅游的需求依然庞大并将持续存在,特别是我国13亿人口中尚有大量人口从未旅游过,而他们的旅游启蒙毫无疑问将从观光旅游开始,那么观光旅游业就不可能存在被度假旅游替代之虞。观光旅游因为其历史绵长而占据传统旅游的重要位置,更因为其在人类审美、认知上的独特作用而具有现代性,并必将继续拥有光明的未来。

总之,虽然我们不否认,随着我国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度假旅游产品将在我国的旅游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居民旅游的出游形式及旅游产品结构的改变和旅游业发展的转型是必然的,但是,这种转型肯定不是以""为路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国,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将在长时期内并存,观光旅游产品与度假旅游产品是不同的旅游产品表现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替代的关系,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都可以发展到极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转型是必然的,却绝对不会体现为以度假替代观光的所谓升级换代的转型。旅游目的地在实际旅游开发中要因地制宜,开发最优化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条件的旅游产品,而不应该试图用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取代对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心得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心得 导语: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它与我们每一个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的保护神,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心得文章,仅供参考!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心得一直以来,我认为与法律打交道是一件可怕的事,总是敬而远之。我认为只要自己不触犯法律,事事做到遵纪守法、不损人利己就是一个好公民。看了《教师与法》后,深深感到自己真是一个法盲。对法律的理解太肤浅,太简单。现将学习后的收获总结一二: 一、在本书第一章中介绍了“法与人生紧相随”。 1、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它与我们每一个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的保护神。作为教师,对于法律应该有必要的了解。法律的意义在于通过人们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规范和约束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秩序的一目的,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安定、美满,所以法律也有很温情的一面,只是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说明人们对什么是法以及法律的作用的了解还很不够,或者存在着片面的理解,对法对个人及社会会发生怎样的影响缺乏正确的认识。法之所以能成为人们行为的规则,主要是通过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

强制五种方式来对社会起到规范作用,这是任何社会的法都具有的作用。了解了法律的功能和作用后,我深深感受的现代法律不是在公民之间竖起的一道高高的围墙,而是在行人脚下画上的一条细细的黄线。现代法律关注人情,关注世风,关注国家的差异,关注民族的交融。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就像是社会庭院中绽放的玫瑰,美丽而芬芳,因为有它我们才感受到生活的温馨和-谐。我们应尽情享受法律给我们的权益、安宁、和-谐、秩序、文明等福祉,享受法制带给世俗生活的不乏诗意的秩序与和-谐之美。但在享受法律这支玫瑰的芬芳美丽时也千万要记住,不要冒犯它。因为它除了和别的花草一样展现着美丽之外,更有着锋利的芒刺。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作为社会基本规则,通过对各种行为的规范和对不法行为的制裁,体现了正义和公平,所以象征法律公正的正义女神一手执剑,一手执天平,蒙上双眼是为了对所有的人都同样对待,不因个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在书中发案例中,我们看到韩国的两位总统因为贪污腐-败的罪名而锒铛入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因婚外情而遭国会弹-劾;我国的陈-希-同、胡长清、成克杰等高-官的下场这些都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实际生活中得 到具体体现的实例。 3、法治的气息是芬芳的。法律是无形的,又能让人们

走 出 课 改 的 误 区

走出课改的误区 巴州区凤溪乡中心小学谯竹宾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小学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新课程实践正在逐步融合,课堂更加开放,师生关系平等,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然而,我们也发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课堂走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误区,出现了很多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现象。 误区一:照“案”宣科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目标中充分注重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挖掘,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照教案,一字不漏的进行,究竟是学生为教师设立的教案服务?还是教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教师设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为目标而目标,打着课改旗号装点门面,而是要在知识技能方面给学生较好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目标以外的非预期性地活动,以“免节外生枝”而“束手无措”。 误区二:“自流”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结果弄巧成拙,具体表现如下:老师走进教室布置学生自已读书,然后寻疑,接着各小组讨论,最后各小组派代表作汇报。这时老师成了一个找不到位置的人,

有的在课堂上穿梭,有的站在讲台上等待,以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流”当作自主,其实质是无效的“放羊式”教学。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待和学生共同学习、探究,并形成习惯,这才真正实现师生的角色转换,我们应该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学生的学习伙伴,同时又是指引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旁观者,一味让学生只凭好恶去学习,必然导致学习的无效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科学地思维、要鼓励学生寻疑,然后和学生一道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究。 误区三:形式“探究” 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六步四疑五悟”的课堂教学大框架,是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的,自主、合作、探究成了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现在部份老师理解不到位,怕自己回到传授者位置,担心学生不要再有接受学习的嫌疑,不管什么问题,都先让学生讨论讨论,于是小组讨论常常是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众生喧哗”,并冠以“发现教学”、“探究教学”等都是从理念上进行了改革,但实质是他们将“发现教学”、“探究教学”,蜕变为一种既“无问题”也无“发现问题”的传统式教学游戏。 它只是“形式上的探究”,却没有落到实处,其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感悟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感悟 学校开了每两周两节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使我们在学习课堂的知识外还有更多的机会将课堂的知识加以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组的研究的主题是西城区高中生周末上补习班的情况。虽然过程比较坎坷,但也使我学到了许多东西。 参加研究性学习,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能力,而且增加了我们与外界的交流,让我们学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而不是做一个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无法把理论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无论从课题的确定、资料的查阅、实地调查、访问,还是信息处理、表达与交流、总结、做报告等,都需要不断地经历、亲身体验,不断地面对新问题、新知识。同学们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过程中突出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还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了情感体验,培养了积极自主获取信息及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培养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学习习惯。 这次短暂而充实的经历将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一个桥梁作用、过渡作用,将是我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如果我们想接受时代的挑战、受到社会的欢迎,就应该抓紧时间好好地充实自我。不仅要学好各门学科,还要广泛地吸收各领域的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北京35中 高一二班 崔圣月

浅谈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是最初接受的基础教育。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家庭教育大于其他教育的原因就是对孩子性格,基本认知,思维习惯,生活习惯的定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者被扭曲,父母认为学习是孩子的全部,忽视孩子独立性人格塑造和培养,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及塑造完整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教育状态有三种,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是学校教育,最后是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混合起来产生对孩子的影响力最大。然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对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教育 父母是自己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肩负着对孩子教育的重任。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生活作风、工作作风、兴趣、爱好、习惯等个性特征,都将给孩子留下极其深刻的影响,有的甚至成为孩子终生效仿的榜样。尤其是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标准,处世方法和处世原则,长期对孩子的耳熏目染,一旦被孩子认可或接受,是很难改变的,家庭教育往往能够影响其子女一生的成长。有人说,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前途的收获。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教子成才,但是如何对孩子施行家庭教育却知之甚少、方法不多,亟待提高其作为家庭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与教育能力。 (二)家庭教育贯穿于孩子成长始终 人生的开始要经过四个时期,第一是幼儿时期;第二是童年时期;第三是青春活力期;第四是青年成长期。这四个时期都始终贯穿着家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 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过,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轻心。他说:“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有可能说得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确实是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识的东西,至少这样犯的错误更少,错误的影响也会更小。 错误一: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玩具。 著名作家老舍说:“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 错误二:期待孩子的感谢。 很多家长认为:我养育了你,我有权指使你。这些家长在为孩子奉献的时候,其实也在内心对孩子有所期待,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所预想的方式去成长。如果孩子并不如其所愿,他们就会深深地失望,并用这种失望去伤害孩子。 错误三:和孩子没有亲密接触。 弗洛伊德提过,对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除了需要被细心照料,还需要和母亲有温柔的身体接触。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情,美国纽约大学曾做了一个触摸心理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缺乏和父母身体接触的儿童,长大后普遍缺乏温情和体贴,而且也往往不自信,自我评价偏低,这样的孩子总是不懂得向别人传达自己的快乐情绪,对周围的人也冷漠,没有亲和力。 错误四:不理会孩子的哭闹。 哭,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家长做沟通。 错误五:习惯责备孩子淘气。 孩子淘气并非全是坏事情,那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并且能从淘气的过程中学会不少东西。 错误六:对孩子缺少耐心。 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个家长要耐心地期待着孩子的进步,不要试图超越自然规律对孩子的成长抱焦急的心态。 错误七:喜欢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 世界上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优点和缺

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纠纷

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纠纷复习题 1.恋爱期间之间的相互送礼物,用返还吗?为什么?怎样处理恋爱期间的纠纷? 答:如果是恋爱期间借贷,那么应于返还;如果是赠与,一看财物金额大小,二看是否以结婚为目的或者为条件的。对于以财物为诱饵,玩弄异性和他人感情,道德败坏的,即使送与对方较大数额的财物,从道德角度来讲,可以选择返还。 处理恋爱纠纷,应当以双方当事人协商处理为主。因为当事人最熟悉纠纷的原委,只要双方冷静,是不难解决的。如果协商不成,可请老师和领导出面做工作。要有诚意。不管恋爱结局如何,都要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只有这样,才能在协商调解中冲破障碍,求同存异,妥善解决争端问题。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恋爱纠纷双方多作自我批评,防止加剧感情裂痕,铸成难以收拾的僵局。 2.根据新的婚姻法解释,小美和小帅要结婚,请分析以下情况。 3.你怎么看待闪婚,有什么样的风险? 答:闪婚是闪电式结婚的简称。从认识到结婚时间相当短。有的只认识一天就结婚的大概不到3个月都算是闪婚。多发生在时下青年男女身上。青年男女闪电相识,爱情速配,已成为一种时尚。 很大的风险。你还不够了解他的话,有极大的可能会后悔的!相互了解太少,感情基础不牢,一遇矛盾会很快闹离婚,俗称闪离最大的风险就是相互不甚了解,结的快,离得可能也快。

4.你怎么看待为了逃避债务或者规避房地产新国五条规定等目的的假离婚,有什么风险? 答:假离婚,是指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本无离婚的真实意思而因双方通谋或受对方欺诈而作出离婚的意思表示。因为夫妻双方只要履行了离婚的法律程序,离婚便具有法律效力。用于买房的钱等财产在离婚前还是夫妻的共同财产,“假离婚”之后将变成一方的个人财产,另外一方当事人就难以控制该部分财产。一旦有一方不愿意复婚,因离婚而带来的财产损失将无法挽回。 5.王大爷身体一直很健康,老伴已经去世多年,但是为了以防万一,王大爷立了一份遗嘱,并到公证机关做了公证,遗嘱内容是:房产归儿子所有,所有个人存款归女儿所有。几年过去了,王大爷因运动时摔倒脊椎骨粉碎性骨折,瘫痪在床。期间,儿媳日复一日悉心照顾,使王大爷倍受感动。王大爷于病逝时,当着所有家人的面说:“把存款一半留给儿媳”。请问:王大爷的遗产怎样分? 答:先前王大爷了一份遗嘱,并到公证机关做了公证,遗嘱内容是:房产归儿子所有,所有个人存款归女儿所有。且生效遗嘱。但是王大爷病后儿媳日复一日悉心照顾,当全家人口头遗嘱:把存款一半留给儿媳。最后判定:房产归儿子所有,将存款给予女儿和儿媳,每人50%. 6.如何订立有效的遗嘱? 答:告知当事人遗嘱人立遗嘱时必须具有遗嘱能力,即遗嘱人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必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遗嘱人在订立遗嘱时完全是出于自愿,按照自己的真实意图制作的,而并非是受他人的欺骗或胁迫而订立的。 告知当事人遗嘱的内容必须合法,即遗嘱的内容不得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悖,处分的仅仅是遗嘱人的个人财产此外,必须注意的是: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由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告知遗嘱必须具备法定形式。遗嘱的形式包括: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和口头遗嘱五种。 7.小李是某软件开发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他的才华得到公司老总的赏识,被安排在软件开发部任职。出于工作的需要,他掌握着公司软件开发过程中许多关键性的技术和机密,然而,正是这些技术和机密给他带来了一场官司。原来,小李觉得一家正处于创业阶段的小公司更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和特长,他想“另谋高就”,遂向公司递交了辞呈,公司未做答复。一个月后,小李要求办理辞职手续,被公司拒绝。那么小李能另谋高就吗?为什么? 答:本案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是被告小李是否享有辞职权。根据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除了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外,对劳动者行使辞职权不附加任何条件。选择职业的权利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它既包括待业人员的择业,也包括已经就业人员的另择他业。小李提前30日书面通知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履行了劳动者的义务,公司应当同意,并为其办理辞职手续;根据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双方约定“劳动者提前解除合同,需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3000元”,小李应当依约支付违约金。仲裁委的裁决是对的,应当维持。公司认为小李辞职,给其造成经济损失,要求小李赔偿,因无事实依据,不予支持。

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主要观点(一)

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主要观点(一)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是最近三四年才受到普遍关注的,特别是1999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颁布以来,研究性学习已然成为教育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心和探讨的热点课题之一。各种报刊上已经发表的论文、文章几近千篇,出版的著作有十多部。为了更好地引导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使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发挥更大的功能,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情况做一回顾和梳理显然是必要的。 研究性学习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像它的目标、特性、类型、组织形式、实施步骤等。关于这些问题,在第一阶段有一些不同看法,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来,意见基本统一到《指南》上来。《指南》中给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两大类型: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三种主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四个主要步骤:指导确定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五个主要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六个主要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关于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主要观点,尤其是2000年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观点,大家可以参看瞿葆奎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一书的第十六部分。这里主要将近两年来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做一概要介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观点,一是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观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研究主要的观点有: 1.研究性学习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目前,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有一个误区———把研究性学习仅仅看做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没有意识到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这样就把大多数学科教学排斥在研究性学习之外,严重制约了研究性学习广泛深入的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标志的。如果舍弃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也就不存在了。就课程形态而言,任何学科都应该由静态的知识传授向动态的探究学习转变。作为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却不应该为“研究性学习”课程所独有,它涵盖所有学科课程。 2.研究性学习给学习方式带来了十大变化 变化之一: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变化之二:从注入知识的学习走向开掘智能的学习。变化之三:从按部就班式的被动学习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习。变化之四:从整齐划一的学习走向充分个性化的学习。变化之五:从系统的学习走向课题(问题)的、随机的学习。变化之六:从学科的学习走向综合的学习。变化之七:从非兴趣的学习走向由兴趣出发的学习。变化之八:从依赖教师的学习走向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变化之九:从传统的课程化学习到机动的非课程化(或新型的课程化)学习。变化之十:从追求考分的学习走向追求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学习。 3.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从目前情况看,在学校教学中普遍实施还有困难。但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将研究型课程的活动方式向必修基础课程辐射,使每门必修学科都能把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我们的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在原先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意识和能力。这方面各地学校已开发出了不少成功的案例。以上海市敬业中学为例。敬业中学自1998年以来承担了市级课题“在高中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和研究”,相应进行了课程建设和教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 摘要]由于父母对亲子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我国家庭教育在观念和方式上都存在许多误区,父为子纲、不打不成才、树大自然直等等的教育理念还深深影响着当今的家庭教育实践。论文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出发, 分析中国父母对孩子及亲子关系的基本认识后, 进一步探讨家庭教育误区产生的原因, 并给出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误区;原因;对策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具有奠基性,导向性,终生性。现在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家长的关注,但绝大多数的家长对教育孩子有困惑。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但关系到孩子的成长,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对于目前的家庭教育,来自孩子的调查显示,至少有一半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满意。在有心里话选择跟谁说时,很多孩子选择和同学说或好朋友说,选择和父母或老师的不多。聊城市的一次调查认为,有60%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北京青年报报道说:全国有6000万对父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并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困惑。对孩子感到失望和灰心的家长也很多。 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两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观念有误区 教育观念的误区,指家庭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的一些失误。 1、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59%以上的家长期望孩子的学历为大学以上,89%的家长期望孩子从事脑力劳动, 文化期望与职业期望都较高。有的家长不惜耗尽积蓄送孩子读重点学校、“贵族”学校,有的家庭为孩子请“家教”、置电脑、购钢琴,并陪读陪练,而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诸如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的培养, 却置若罔闻。只重视如何成才,却忽视如何做人。偏颇的教育观念加上不良教育方法, 使本是家庭教育重点的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被忽视了。结果使孩子在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问题,反而有碍于智力因素的开发。 2、重分数轻品德。应试教育的以分取人,使家长盲目追求高分, 不是教育孩子掌握真才实学,做脚踏实地的人, 而是陷入“分数=知识=智力=人才”的怪圈。孩子得高分,家长就以肯定、奖赏。孩子得低分,家长便追究原因,甚至恶言相向, 拳脚相加。这就必然导致孩子对分数的崇尚与畏惧,以至考试作弊、涂改试卷上分数等事时有发生。

家庭教育《走出育子的误区》教学设计

家庭教育《走出育子的误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认识到育子的误区。 2、互相探讨正确的育子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到育子的误区,互相探讨正确的育子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师:日前,在第二南开中学大会堂举行了名为推动世界的手——让花开,蕴成就之果大型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主讲人是资深青少年成长训练专业导师、心理咨询培训讲师曹廷珲。 曹老师还是全国首家青少年成长素质训练体系生命树成长训练课程体系的创始人。 曹廷珲说:很多父母总是苦恼,我们创造了生命却难以让生命更精彩;我们付出了爱,却收获不到爱的果实。 他指出了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误区,同时也介绍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子观点。 2、请家长谈谈现阶段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家长各自谈一谈。 3、出示问卷调查结果四、给出建议:恶性比较会带来恶果曹廷珲认为,目前有80%左右的家庭还没有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而且很多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这些误区的后果。 误区之一就是恶性比较。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个孩子平时学习不好,可有一次拼命学习,最后考了90分。

他兴高采烈地跑到妈妈面前,告诉妈妈他考了90分。 这个时候,他的妈妈和很多父母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班有考100分的吗?而当孩子有一天终于考了100分的时候,父母往往又会问:你们班有几个人考了100分?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表扬,以此肯定自己努力的价值。 而父母却习惯了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而绝不会去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去比别的孩子的缺点。 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在悄然发生变化,自信心没有了,且这样下去,往往不会使孩子奋发图强,反而让他慢慢产生了一种嫉妒心理,不会用正当的手段去超越别人。 曹廷珲接着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位小男孩经常被父母拿来与自己的哥哥做比较。 每次父母都会对他说:你看哥哥学习多好啊!久而久之,每次参加家庭活动,小男孩总会问:哥哥去吗?如果哥哥去我就不去。 有一次考完试,小男孩十分开心地跑到父母面前,父母以为他考出了好成绩,可没想到小男孩十分高兴地对父母说:我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哥没及格!这就是恶性比较带来的恶果。 物质奖励是不当的爱父母应该善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比如可以经常拍拍孩子的肩膀,直接告诉他,爸爸妈妈有多爱你、多喜欢你。 但很多父母都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出这份爱。 有时候,这会导致孩子学不会爱。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12个法律问题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12个法律问题 faguike@https://www.360docs.net/doc/592811813.html, 1、民间借贷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不行使权利,就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对其民事权利给予保护的权利的法律制度。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因而2年的普通诉讼时效从权利人主张权利而义务人拒绝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如果债权人未曾主张权利的就不能开始计算时效。但债权人若一直没有主张权利则适用最长诉讼时效期间,从债权债务关系发生之日起计算20年,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按照《民法通则》相关规定,对于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条,诉讼时效从其注明的还款期限之日起计算为两年。对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条,债务人可以随时向债权人履行义务,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法律规定,民间借贷没有约定利息的,当事人无权主张。 2、定金和订金 ◆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依据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的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在合同订立时或者订立后履行前,按照合同标的额的一定比例(不超过20%),预先给付对方当事人的金钱。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3、违约赔偿金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4、共有权处置 ◆共有分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共同共有,是指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所有人对于全部共有财产,享有平等所有权的共有关系。此处的“平等所有权”,是指每个共同共有人对共同共有的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没有份额限制。 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人赔偿。 5、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法律规定:“出租人出卖出租房屋,应提前三个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享有优先购买权;出租人未按此规定出卖房屋的,承租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宣告该房屋买卖无效。”同时,法律还规定:“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 6、继承和赠与 ◆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但是,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的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要求交付。同时,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①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②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③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7、子女抚养费 ◆⑴婚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具有抚养的义务。不管父母双方收入是否增长,只要抚养孩子

新课程改革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学总结

新课程改革中的存在的关问题及其对策 引言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工作,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一、新课程标准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努力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合作、探究,充分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储备创新的能量。但在新课改教 学实践中,会发现有一些问题,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想方设法去突破,实实在在地推进课改。 (一)、重合作讨论,轻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讨论,互动共享,合作探究,可以激发思维碰撞,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这正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转变学习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切不可误认为:现代学习方式是一个问题下来,教师就发动学生“讨论”,你一言,他一语,十分热闹,其中学生又有多少深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呢?结果只能是浮于表面形式主义的作"秀",不少"热闹"和"活跃"是以扼制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代价的,

久而久之,学生的依赖性增强,对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合作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学生间有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考虑所提问题值不值得、应不应该拿出来讨论,能不能起到相互帮助的作用;有些老师在出示问题后,学生未经独立思考就进入合作状态。这样,那些思维较敏捷的学生往往会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思维相对迟钝的学生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与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的合作学习非但走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学习习惯。合作学习,应该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时需要一份宁静,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留给学生相对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获得各自认识后,再合作交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深度和广度,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可以说,缺少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是完美的。 (二)、重开放教学,轻活动评价 《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开放式教学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更广阔的空间,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但切不可误认为:鼓励多种见解,可以不要活动评价,不要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农村,由夫妻中的一方留下照顾,夫妻均进城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人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留守儿童”。而这一特殊群体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 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 改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亲情和 家庭教育的缺失。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的关键所在。因此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 问题之一:留守儿童教育主体的变更。由于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 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加上疼惜孩子,因而 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 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

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因为在亲戚的立 场上一般只管留守儿童的吃穿,不便或者不善于对孩子进行管理教育,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致使部分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迟到、早退、旷课、厌学、逃学;喜欢进网吧、游戏厅,以解孤独苦闷;吸烟、酗酒、撒谎等。 问题之二: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 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 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留 守家庭或者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 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 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 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如笔者牵手的湘乡市小学五年级小 女孩刘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她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孩 子非常胆小,自我封闭,自我防备意识强。我们驱车两小时到他家看 她,她很少讲话,几乎没有情感交流。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 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而代

浅谈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化多媒体教学而淡化教师教学主导作用。 2.过分强化计算机功能而淡化了学生主体地位。 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3.过分强化媒体技术而淡化教学内容。 在对更好发挥多媒体课件作用的几点看法 1.加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积极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办法,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关键。 2.过分依赖课件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简,讲究实效。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活动,任何一方不积极参与,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 1.教师方面 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从哪些方面来参与呢? ①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培训对象。②选择最恰当的媒体,准备好软件。 ③课堂上认真观察培训对象的反应,作出正确判断,迅速采取调整措施。④课后及时反馈、调整。课后进行调研, 2.培训对象方面 多媒体教学从视、听两方面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其中许多信息是听讲所无法替代的。 一、当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量过大展示的速度就会变得飞快,学生就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看课件就会看的眼花缭乱、头晕目眩, 2、忽略师生双方的互动与交流 教师被“禁锢”在多媒体控制台上埋头操作计算机演示课件,根本无暇顾及、观察学生的反应,也不了解学生接受的程度;有的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的文字冗长,枯燥无味,打在幻灯片上以后,有些学生总是急于记下来,而没有听到老师讲的内容;而有些学生只是轻描淡写地看一看,过后头脑中一点印象也没有。还有些教师也缺乏主动站到台前来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意识。学生主体一旦发生变化,程式化的教学将难以使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所谓的“教学相长”便成了一句空话。 3、以辅代主,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实质上是辅助的教学工具,应用它是为了给教学提供更加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起主导作用。但有些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教师的讲授艺术在多媒体教学中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少数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把教材的内容全部搬到了电脑屏幕上,再用投影仪设备投射到大屏幕上来代替黑板。这样,不仅会增加课件制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失去了媒体的优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授课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根据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的心理状态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有声有色地把要讲授的内容讲出来,有时还要用合适的肢体语言、脸部表情或眼神变化使语言形象化、艺术化,从而扣住授课对

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作者:马健生…文章来源:《教育科学研究》点击数: 9806 更新时间:2007-6-7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既有新课程的支持者,也有新课程的批评者,他们根据自己的学 科和理论背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问题提出了意见 和建议,希望基础教育获得和谐、健康的发展。本文以这些研究文本为对象,通过概括,试图比 较集中地反映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以便于系统分析和解决。 一、新课程开发中的困境 课程开发是推行了课程改革的首要环节,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破旧立新,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材编审与制定都提出很多耳目一新的课程开发理念。然而,经过近几 年的研究论证和实践检验,这些课程开发理念暴露出不少问题,面临着多元性与确定性、理想性 与操作性的两难困境。 1、新课程标准制定。新一轮课程改革借用很多西方最新的教育理论,对我国传统的课程体 系给以严厉批判,力图创建与以往有根本不同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具有“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虽然包含知识、技能,却极力淡化知识在教材编制 和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希望更多地加入主观、非理性因素。在教育理论界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话语: 我国的课程概念应该走向“课程即体验”的动态课程观;课堂教学将从“人(教师)一人(学生)系统”转变为“人(学生)一应答性环境系统”;开放经验要求开放学科、开放课堂、开放学校,与 现实的社会生活打成一片。这些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教育观念使得课程标准词义模糊,没有明确 指向,缺乏确定性,最终陷入种随意论说的境地。众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也因此茫然失措,无法 具体操作。 2、教材编审。教材编审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编审队伍良莠不齐、观念陈旧,编审队伍之间 关系缺少协调;教科书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和评价尺度落后,教科书的内容未能与我国社会生活 与教育实际紧密结合;国家统一编制的教材与地方自行了编制的教材,以及地方教材之间缺乏有 效协调,教科书内容存在克隆现象;某些“权钱交易”的干扰导致此教科书编写者往往不去深究 各自学科在整个课程架构中的定位和各个学习领域的特性,而是各自发挥,想当然地去解释课程 纲要和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时间紧张,无暇顾及教材品质。其根源主要在于:(1)教科书制度存

浅析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身受益,而不良的家庭教育自然也就贻误终生。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冲击,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或者在教育上出现了偏差。这就使家庭教育存在更多的问题与困难,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社会、家庭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来加以解决。 本文结合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剖析了当今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从教育观念到教育方法方面一些不当之处;对如何改善、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方法,怎样通过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提出了一点看法。 关键词: 家庭教育;家长;问题;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中国社会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生活的条件越来越好了;由于多种媒体的发展,他们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了;由于社会价值观呈多元化的趋势,孩子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复杂了……这一切使今日的孩子遇到了许许多多过去孩子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一切也使中国家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无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随着接触家长和孩子越来越多,发现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面对这些情况,我总在思考,我们究竟该怎样培养孩子呢?现在的家庭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为了找到这些答案,也为了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我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二、主要概念、范围 1、家庭 日本学者森冈清美先生给家庭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所谓家庭,就是以夫妇、亲子、兄弟等少数的近亲者为主要成员,由成员间深厚的相互感情联系结成的、最初的社会福利之间的集团”。 2、家庭教育

多媒体教学应用误区的研究.doc

多媒体教学应用误区的研究-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投入,多媒体已普遍地进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实施新课程的重要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作为新型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已越来越多地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应用。多媒体教学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教学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多媒体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多媒体教学的实质,只是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当成了一种时尚,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以为这才是现代教育,才是课改。殊不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误区。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就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大家都知道多媒体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当然会利用到信息处理的工具计算机,可是现在一些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教师利用计算机、投影仪代替黑板、粉笔进行讲解,学生则由过去的盯着黑板看变成现在盯着幕布看,惟一的优点是眼睛近视的同学很方便了。其实教师讲授的知识同以往课堂上传授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把书本上的内容照搬到电脑上,学生还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一切都由教师掌控。 误区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用的越多越好

一提起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师就认为多媒体技术应用得越多越好,课件过于花哨,结果导致太多的媒体效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削弱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新、奇、特的效果,制作应用高难技巧,在其中穿插大量的声音、视频、动画等效果,形象、生动、直观了,却使学生眼花缭乱,根本不知道所要掌握的主题是什么。不少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增大,教学进程明显加快,使学生应接不暇,最终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思维跟不上,笔记记不上,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 误区三: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代替教师的教学 虽然多媒体软件的表达能力十分强大,引入课堂后,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有的教师一味采取拿来主义,把课件播放一番,附加几点解说了事。如此生吞活剥、移花接木不仅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还将误人子弟。有的教师又想做好课件一劳永逸,现在知识更新加快,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变化,课件不可能一成不变。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设计开发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一课件很难被不同教师应用于各自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即使是参与课件开发的教师本人,随着时过境迁,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需要调整课件以适应新的情况。有的教师认为使用名师名校的课件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此话成立,那么学校还聘请那么多教授、讲师来干什么?不如买几张光盘倒省事得多。因此名师名校的课件只能做为参考,不能替代教师的教学。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就是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研究性学习课堂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情境 我们在是常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较强的学科化倾向,就情境创设部分不能有效的进行多学科共同创设情境引入的有机整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位教师均具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能力,我们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犯学科本位的错误。情境导放高置的不同,势必就会导致课堂教学结果的不同。例如,同样是环保问题,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可能就会演化成环保知识累积方面的研究,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就有可能成为环保结果的探究,这样就不可能引起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不能体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主针。同样,如果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体现研究环保意识的初衷,那么非科学专业教师指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难道就不会有科学上的错误吗,这样势必影响学生的研究成果,使很多好的研究性学习问题只能流于形式。 学科本位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的知识具有局限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解放”学生之前,一定要“解放”教师。只有提高教师水平,强化教师的“导师”意识,才可以顺利推进研究性学习进程。这一点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先决条件。也正是因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具有广泛性,课题涉及到课内外、校内外。而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又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课题去补充自己的知识,尝试科学的研究手段,亲身体验课题研究,使自己也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加之科学的研究方法,相信教师就不再是“教”师,而会成为“导”师,也就真正避免了“可怕”的学科本位 二、任务 研究性学性的主要任务就是选题,课题是高度结构化的,是围绕一个基本问题派生出若干带有研究性的小问题的,但我们平时在选题上常常存在以下问题:1.不懂得问题选择的相关原则,选择了不该选择的研究问题。如对选择的问题不感兴趣;选题的范围过于广泛;选择的问题没有价值,无学习意义、生活意义或社会意义,不能解决任何社会生活问题或自然问题;选择的问题没有任何创新性,没有新的研究视角;不具备可行性和科学性,选择的问题与自己的所学学科无关,缺乏理论和相关知识的支撑,没有考虑到学习时间、学习作用、学习能力等诸因素;实践性不足;不能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2.研究方向过于广泛,研究问题太大、太抽象,使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将课本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