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电枢纽通航设施建设政策研究
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航运枢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意见

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航运枢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公布日期】2008.05.15•【文号】交水发[2008]82号•【施行日期】2008.05.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航运枢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意见(交水发[2008]8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委),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上海市港口管理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渠化河流,有效提高航道等级,交通部门投资兴建了一批航运枢纽工程。
航运枢纽的建设,起到了壅高上游水位、调节下游流量、渠化航道、永久性提升航道等级的作用,大大推动了沿江(河)航运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水资源综合利用,带动了流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水运建设进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期。
为适应航运枢纽建设和运行管理需要,提高我国内河航运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内河航运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航道建设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社会资金财务管理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我国航运枢纽的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本意见适用于有交通部门投资并有发电功能的航运枢纽。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从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出发,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加快航道渠化建设步伐,实现内河航运可持续发展,为沿江(河)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水路运输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以航运为主原则。
航运枢纽规划、建设和运行中,应充分考虑航运需求和发展的长远要求,通过梯级渠化,提高航道等级,改善通航条件,促进航运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
2.滚动发展原则。
健全航运枢纽运行管理长效机制,保证交通部门投入航运枢纽建设的资金所产生的收益用于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内河航道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
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船闸通航水流条件优化试验研究

(. 1交通运 输部 天 津水 运工 程科 学研 究所 工 程 泥沙 交通 行业 重 点实验 室 , 津 3 05 ; 天 04 6
2湖南湘江航运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 长沙 4 0 1 ) 10 1
摘 要: 根据土谷塘航 电枢纽通航水 流条 件试验成果 , 分析了船闸上 、 下游引航道 口门区及连接段 的水 流
条件及影 响因素 , 通过采取多种改善通航水 流条件 的措施 , 提出了满足船 舶或船队航行 条件 的布置方案 。 关键 词 : 电枢纽 ; 闸 ; 航 船 通航 ; 水流条件
中 图 分 类 号 : V 6 ;V 1 1 1 T 1r 3 . r 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84 ( 0 10 — 3 6 0 10 — 4 3 2 1 )5 0 4 — 5
1 模 型概 况及 试验条件
11 模 型概 况 .
’
模 型为 定床 正 态 模 型 , 比尺为 1 10 按 重 力相 似 准则 设 计 , 速 比尺 A= 0 糙 率 比尺 A= . , 量 比 :0 , 流 1 , 21 流 5 尺 ,= 0o  ̄ 15模拟 原 型河 道 长度 约 5k 其 中坝址 上游 长 约 2 m, Q m, . k 坝址 下游 长 约 26k 宽度 为 50 70m。 4 . m, 5 ~ 5 因此模 型全长 约 5 模 型宽 55 75m( 1 。 0m, . . 图 )
图 1 土 谷 塘 枢纽 模 型平 面 布置 示 意 图
Fg1 l el o t f u ua g u ci o e i. a y u g tn n t n m d l P n a oT j o
收 稿 日期 :0 0 1- 6 修 回 日期 :0 1 0 — 1 2 1— 12 ; 2 1- 2 1
富春江航电枢纽通航瓶颈改造方案探讨

富春江航电枢纽通航瓶颈改造方案探讨金国强;董志军【摘要】钱塘江为浙江省及长江三角洲地区规划重点建设的骨干航道,但富春江航电枢纽船闸的航运"瓶颈"制约现象日益突出.文章对解决该通航瓶颈问题的若干改造方案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建议实施方案.以满足长远发展的要求.【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08(000)011【总页数】4页(P136-138,147)【关键词】电站枢纽;通航瓶颈;方案;探讨【作者】金国强;董志军【作者单位】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6;杭州市港航管理局,浙江,杭州,3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74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钱塘江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钱塘江中下游航道的水运量迅猛增长,近年富春江水电站坝下—杭州段货运量已达2 800万t,大坝上游新安江、兰江段短途货运量也逾600万t,而富春江船闸设计年过闸货运量(通过能力)仅为100万t,该船闸的“瓶颈”制约现象日益突出,迫使运往上、下游的大量货物弃水走陆,致使能源消耗增加、运输成本提高,制约了钱塘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
钱塘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浙江省规划重点建设的骨干航道(四级),连接京杭运河和杭甬运河,并可以沿杭州湾直接出海,是长江三角洲航道网向浙江西部的延伸,该航线将成为浙西地区的水上运输动脉,主要承担杭州部分县市,金华、衢州部分地区与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及浙江省内其他地区的物资交流。
据水运量预测分析,2015年、2025年通过富春江船闸的货运量(主要货种为煤炭、成品油、水泥、钢铁、矿建材料以及集装箱等)将分别达2 330万t和3 180万t,因此,研究该枢纽船闸的改造方案,解决该通航“瓶颈”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本文提出的探讨方案,试图对我国解决类似航电枢纽、碍航闸坝的通航“瓶颈”问题提供借鉴[1]。
富春江水电站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位于钱塘江中下游桐庐县富春江七里泷峡谷出口处,距下游杭州市约110 km。
松花江依兰航电枢纽施工期通航条件研究

作者简介 : 吕景洋(98 ) , 16一 , 吉林省德惠人 , 男 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事内河港 口、 枢纽设计工作。
Bo rp y L igyn ( 9 8 )m l,e i g er i a h :VJ - g 16 一 , a sno e i e. g n a e rn n
21 年 l 月 00 2
2 模型及试 验条件
水工模型为 1 10的整体定床正态模型, :0 按重力相似准则进行设计 , 平面垂直 比尺 A= 10 流速 比 A= 0 ,
尺 A= 0 , 1. 流量 比尺 A =0 0 , 0 o1000 糙率比尺 A= . 。 21 松干模拟河段上迄付家通岛岛尾 , 5 下至倭肯河河 口下 游, 模拟河段全长约 8 m; . k 牡丹江模拟河段 自河 口向上游约 3k 。 5 m
坝顶 公路 等 ( 1o 图
图 1依 兰航 电枢纽总体布置
Fg1 i. Ge ea y u f lnNa iainP w rJ n t n n rll o to a vg t o e u ci a Yi o o
收稿 日期 :0 0 0 — 5 修回 日期 :0 0 0 — 9 2 1— 5 2 ; 2 1— 6 2
( ) 闸工程 。 1船
吕景洋 , 等
松花江依兰航电枢纽施工期通航条件研究
65 0
依兰航电枢纽船闸级别为 Ⅲ级 , 上游设计最高通航水位 9 . , 9 0m 最低通航水位 9 . 下游最高通航 0 5 0m; 0 水位 9 . , 8 0n 设计最低通航水位 8 . 船闸有效尺度为 10 x 8 x . m 有效长度X 7 l 9 0m。 5 8 2 3 ( m m 5 有效宽度x N槛水
根据松花江现有船舶性能及设计单位提供 的资料 , 施工期导流明渠 内水流表面流速不超过 2 / 时 , .ms 5
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撰咨询

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典型案例〃仅供参考)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地址:中国·广州目录第一章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项目概论 (1)一、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二、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六、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七、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项目总投资估算 (6)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6)十、研究结论 (6)十一、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第二章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产品说明 (15)第三章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项目市场分析预测 (15)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5)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5)二、厂址选择方案 (16)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7)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7)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7)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8)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19)一、建设内容 (19)(一)土建工程 (19)(二)设备购臵 (20)二、建设规模 (20)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0)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1)(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1)(二)原辅材料来源 (21)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1)二、基本生产条件 (22)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3)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3)二、工艺技术方案 (24)(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4)(二)技术保障措施 (25)(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5)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5)三、设备的选择 (26)(一)设备配臵原则 (26)(二)设备配臵方案 (27)主要设备投资明细表 (27)第八章环境保护 (28)一、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28)二、污染物的来源 (29)(一)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项目建设期污染源 (30)(二)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项目运营期污染源 (30)三、污染物的治理 (30)(一)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简要分析及治理措施 (31)1、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和防治对策 (31)2、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和防治对策 (35)3、施工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和防治对策 (36)4、施工期噪声环境影响分析和防治对策 (37)5、施工建议及要求 (39)施工期间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一览表 (41)(二)项目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及治理措施 (42)1、废水的治理 (42)办公及生活废水处理流程图 (42)生活及办公废水治理效果比较一览表 (43)生活及办公废水治理效果一览表 (43)2、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措施及排放分析 (43)3、噪声治理措施及排放分析 (44)主要噪声源治理情况一览表 (46)四、环境保护投资分析 (46)(一)环境保护设施投资 (46)(二)环境效益分析 (47)五、厂区绿化工程 (47)六、清洁生产 (48)七、环境保护结论 (48)施工期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及预期效果一览表 (50)第九章项目节能分析 (51)一、项目建设的节能原则 (51)二、设计依据及用能标准 (51)(一)节能政策依据 (51)(二)国家及省、市节能目标 (52)(三)行业标准、规范、技术规定和技术指导 (53)三、项目节能背景分析 (53)四、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55)(一)主要耗能装臵及能耗种类和数量 (55)1、主要耗能装臵 (55)2、主要能耗种类及数量 (55)项目综合用能测算一览表 (56)(二)单位产品能耗指标测算 (56)单位能耗估算一览表 (57)五、项目用能品种选择的可靠性分析 (58)六、工艺设备节能措施 (58)七、电力节能措施 (59)八、节水措施 (60)九、项目运营期节能原则 (60)十、运营期主要节能措施 (61)十一、能源管理 (62)(一)管理组织和制度 (62)(二)能源计量管理 (62)十二、节能建议及效果分析 (63)(一)节能建议 (63)(二)节能效果分析 (63)第十章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和劳动定员 (64)一、组织机构 (64)二、工作制度 (64)三、劳动定员 (65)四、人员培训 (65)(一)人员技术水平与要求 (65)(二)培训规划建议 (66)第十一章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6)一、投资估算依据和说明 (66)(一)编制依据 (67)(二)投资费用分析 (68)(三)工程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 (69)1、设备投资估算 (69)2、土建投资估算 (69)3、其它费用 (69)4、工程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 (70)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70)5、铺底流动资金估算 (71)铺底流动资金估算一览表 (71)6、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项目总投资估算 (71)总投资构成分析一览表 (72)二、资金筹措 (72)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73)三、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项目资金使用计划 (73)资金使用计划与运用表 (74)第十二章经济评价 (74)一、经济评价的依据和范围 (74)二、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75)三、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76)(一)销售收入估算 (76)产品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一览表 (76)(二)综合总成本估算 (76)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77)(三)利润总额估算 (77)(四)所得税及税后利润 (78)(五)项目投资收益率测算 (78)项目综合损益表 (78)四、财务分析 (79)财务现金流量表(全部投资) (81)财务现金流量表(固定投资) (83)五、不确定性分析 (84)盈亏平衡分析表 (84)六、敏感性分析 (85)单因素敏感性分析表 (86)第十三章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项目综合评价 (87)第一章项目概论一、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项目名称: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投资投资建设项目2、项目建设性质:新建3、项目编制单位: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4、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5、注册资金:500万元人民币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1、编制单位: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对该沅水鱼潭航电枢纽工程项目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例如:资源条件、原辅材料、燃料和动力的供应、交通运输条件、建厂规模、投资规模、生产工艺和设备选型、产品类别、项目节能技术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和劳动卫生保障等,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
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7.31•【文号】民航发〔2024〕28号•【施行日期】2024.07.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航正文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民航发〔2024〕28号民航各地区管理局、各运输(通用)航空公司、各服务保障公司、各机场公司、民航局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国际航空枢纽是航空运输服务体系的核心节点,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是民航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便捷高效航空出行具有重要作用。
为解决我国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谋划不深、枢纽竞争力不强、协同运行效率不高、国际运输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高水平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提升民航国际竞争力,更好发挥民航国家重要战略产业作用,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牢牢把握国家对特定地区的战略定位,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打造定位清晰、各具特色、竞争力强的航空枢纽功能体系。
以推进一批夯基础、强功能、利长远的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重要政策实施为抓手,以推动国际航空枢纽顶层设计更加完善、规划建设更加优化、运行管理更加协同、运输服务更加高效为重点任务,推动国际航空枢纽资源优化配置,打造2-3家世界级超级航空承运人,强化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航空枢纽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功能,打造一批面向特定区域的国际航空枢纽和区域航空枢纽,为更好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满足人民美好航空出行需求,加快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现状与发展_范文模板及概述

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范文模板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国际航空枢纽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国际间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积极推进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与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包括五个章节。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了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
接下来是现状与发展章节,其中包括背景介绍、历史回顾以及目前我国国际航空枢纽现状的详细分析。
然后是探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经济影响和环境问题以及竞争与合作关系处理等方面。
接着是展示发展策略与推进措施,探讨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措施、各方合作与协调机制建立以及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支持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最后,结论部分对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并提出对未来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并探讨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同时,通过分析政府政策引导、各方合作与协调机制以及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支持等方面的推进措施,提出相应建议,为未来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该主题,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2. 现状与发展2.1 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背景国际航空枢纽是连接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成为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推动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2.2 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历史回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等已成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新一轮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在未来几年将加快推进新一批国际航空枢纽项目的建设。
岷江犍为航电枢纽下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条件研究

ecv t nso e rti teoiia r eb dpo el a da js te p nma n r o e oddshre( o r g xa ai cp ,ean h r n li re rp r n du th e n es fh o i ag s ui o g v y o t f l c c n s i ) a ao al. l c gt r sn by u e ee
WA GD e, H GX -i Z UY -i N i Z AN u j , HO u j n e
(. c o l f v r& S a C o g igJa tn iest, h n qn 0 0 4 C ia 1 S h o e o Ri e , h n qn ioo gUnvri C o g ig4 0 7 , hn ; y
2 C o gigR sac stt o t rnprE gne n , h nqn 0 0 4 C ia . hn qn eerhI tue f eT aso nier g C og ig 0 7 , hn ) n i Wa r t i 4
Abs r c :T er eb do nrn eae f o n t a a p o c h n e a dd wn t a c n e t ni e t a t h i r e f t c r ao w sr m a d e e o nh
Q aw i y r-u c o iho el n wo er h, n ef w c n io th nrn eae ey i e h do jn t ni hg nt f a dl nt i ta dt o o dt na tee t c rai vr n i s h e t o h g hl i a s cmpiae . ae ntea a ss f h et f in e h do jnt nmo e a ds i o e, epo oete o l td B sdo n l i o ets o aw i y r-u c o d l n hpm d lw rp s c h y t Q i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电枢纽通航设施建设政策研究报告简本1. 引言“航电枢纽通航设施建设政策研究”是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之一,2006年7月项目正式开始实施,由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共同承担完成。
本项目分为两个专题,枢纽通航设施建设政策研究和航电枢纽资产管理体制研究。
专题一枢纽通航设施建设政策研究:对枢纽通航问题进行了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协调内河航运建设与内河其他功能开发建设的关系,加强和促进通航河流上不同类型枢纽通航设施的建设,促进中西部地区水利、水电和航运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西部内河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优势,促进内河航运的可持续发展。
专题二航电枢纽资产管理体制研究:通过调研分析航电枢纽资产自身的特点,界定航电枢纽资产性质,研究适合航电枢纽可持续发展的资产管理模式,促进航电资产更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为内河航运发展服务。
2. 项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1 项目研究的背景我国是一个内河航运资源丰富的国家,江河横贯东西、支流沟通南北,构成了天然河网,为内河航运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内河航运与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相比,具有占地少、运输成本低、污染少的特点,在大宗货物运输上具有明显优势。
同时我国大江大河及其支流的上游,甚至整个支流主要位于山区,而我国山区大部分又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地形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修建铁路和公路的难度较大,也容易形成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河流是这些地区宝贵的交通资源,经过梯级开发渠化的航道具有明显的运输优势。
为发挥内河航道的独特优势,优化我国综合运输结构,必须加强航运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航道等级,建成干支直达、统一标准的航道网。
而我国现有待建设的千吨级以下的航道主要位于山区,只有通过渠化整治的方式才能达到建设目的,同时我国大江大河的开发基本上是综合性的,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
因此,在我国内河航运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结合流域水利、水电开发过程中的渠化河道效应,确保枢纽通航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实践中,我国水资源由不同部门按行业进行管理,江河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水利、水电和航运等部门因目标的差异和认识上的不足,使得内河枢纽的综合效益,特别是航运效益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
为实施航道渠化开发,发挥内河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同时解决航道梯级开发建设资金不足,实现内河航运建设滚动发展,交通部门投资兴建了一系列航运和发电结合的综合性枢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西江桂平、贵港航电枢纽,湘江大源渡、株洲航电枢纽,嘉陵江桐子壕航电枢纽等。
此类枢纽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发挥了以航运效益为主的显著的综合社会效益,同时部分航电枢纽已经进入了稳定的运营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此类航电枢纽的资产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势。
十六大报告对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提出: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是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出资人职责,落实出资人职责的实施机构和实现方式,解决国有资产所有人缺位的问题,建立专业高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如何依据航电枢纽资产的特征,理顺其资产管理体制,平衡经济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就成为确保航电枢纽作用和目的的发挥,保证内河航运建设可持续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2项目研究的意义2.2.1 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针,促进内河航运与水利、水电开发协调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协调交通部门与水利、水电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交通部门与水利、水电企业之间的关系,引导和激励水利水电枢纽在建设枢纽的同时考虑航运发展需求,促进内河航运的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2.2 有利于改善航运条件,促进内河航运效益的发挥一方面通过妥善处理枢纽与通航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避免和解决拦河闸坝可能对船舶通航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河流的航运条件和通航能力;另一方面,研究航电枢纽资产管理体制,在确保航电枢纽充分发挥综合效益的同时促进其滚动发展,通过渠化航道,从根本上提高航道等级,提高航运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内河航运效益的发挥。
2.2.3 促进西部大开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西南山区和丘陵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一些地区崇山峻岭、沟壑纵横,修建铁路、公路工程难度大、造价高,却因为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可以利用天然航道发展内河航运。
采用梯级开发、渠化的方式解决这些地区的交通问题是符合国家的土地、环境和生态保护政策。
通过发展内河航运,结合兴修水利,整治航道,发展航运,不仅投资省,见效快,有些还可以借江出海,改变这些地区交通闭塞状况,解决西部山区的对外通道的问题,对加快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
对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4 理顺航电枢纽管理体制,促进内河航道渠化和航运建设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要求,航电枢纽资产管理也出现了不同的认识,其中部分看法不仅会损航电枢纽资产的质量和效率,甚至会危及到航电枢纽的生存与滚动发展能力。
本项目结合内河建设需要,加强对航电枢纽资产管理的研究,建立了与航电枢纽自身特点相适合资产管理模式,对航电枢纽的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促进内河航道渠化和航运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与研究目的不同,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分成“枢纽通航设施建设政策研究”与“航电枢纽资产管理体制研究”两个专题来进行。
项目研究以中西部9省、区、市(广西、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贵州、江西、云南)的17条主要通航河流(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渠江、汉江、长江上游、赣江、清江、湘江、沅水、南盘江、红水河、乌江、柳江、黔江、西江干线、右江)为主要研究目标,这些河流占国家水运主通道的近一半,占中西部地区内河主通道的近90%。
各专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3.1枢纽通航设施建设政策研究一、枢纽通航设施建设现状及其问题(一)通航河流枢纽建设速度加快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带来巨大的能源需求,对水电开发产生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中西部地区水电开发步伐明显加快,水电枢纽数量增长迅速。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航电等各类枢纽的不断增多,对内河航运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枢纽建设促进了内河航运资源开发我国中西部地区多为山区河流,滩险流急,航道整治难度大,成本高,枢纽建设是实现航道梯级开发、促进我国中西部内河航运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枢纽建设的库区回水自然形成深水航道,不但淹没了碍航浅、险滩,而且使得部分不通航或原始通航条件较差的河流(河段)通航状况得到改善,为航运发展创造了条件。
调研的17条河流中,四级及其以上航道里程中大部分都是在枢纽建成后结合航道整治工程达到现有等级,占同期我国高等级航道的24%。
枢纽工程建设提高了航道等级,增加了水运资源,只需解决枢纽节点的通航问题,即可有效利用航运资源。
(三)枢纽节点阻塞,造成航运资源大量浪费河流通航一条线的特征决定了只有航道全线贯通,才能够发挥内河航运长距离运输的优势。
而现实中,河流的梯级数量多,渠化时间长,作为航道上的节点,哪怕只有一个梯级枢纽通航设施的不建、缓建或低标准修建,都会影响整条河流航道的连续性,甚至导致断航,制约流域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社会资源的浪费。
与此对应的现实是,课题组调查的17条河流中,70%的水利、水电枢纽因未充分考虑通航要求,形成的上千公里的四级以上航道资源因枢纽“锁河”而无法有效利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碍航或断航。
部分水利、水电枢纽未充分考虑通航要求的具体表现有:不建、缓建通航设施,造成断航;低标准建设通航设施,造成碍航;通航设施选址及总体布置不当,不能满足航运通航条件和标准要求;关键枢纽通航问题处置不当,使其他梯级已建通航设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枢纽运行“重发电、轻通航”,严重影响了航运效益。
二、枢纽通航设施建设问题的成因(一)缺乏保障枢纽通航设施建设的有效约束机制涉及枢纽通航设施建设管理的主要法律、法规较为原则,对于通航设施的建设标准、与枢纽主体工程的关系等方面都没有明确规定,并缺乏执法主体、违法责任及处罚、通航论证等操作性内容,实际导致枢纽通航设施建设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二)多头管理体制难以保证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目前我国实施的是统一管理和分部门、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同部门的发展水平和行业特点不同,造成了部门间的职能分配不明,权责关系不清,提高了水资源行政管理成本,不利于对不同用水目标、用水方式的综合协调。
(三)枢纽建设和经营的“逐利”机制造成“重电轻航”通航河流枢纽的通航设施作为整条航道的一个节点,其效益主要体现为内河航运业的发展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社会效益,无法为枢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因此,不但枢纽通航设施投资无法获得回报,建设成本得不到弥补,运营所产生费用也要由枢纽企业自行承担。
因此,水电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面临业绩考核的压力下,管理者往往会牺牲其承担的社会效益,在具体梯级建设过程中,水电企业为了降低投资成本,尽量降低通航设施的投资。
(四)政府公共投入不足,难以缓解电航之间的矛盾枢纽通航设施建设政府公共投入不足,在我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期,枢纽建设管理体制是政企合一,资金由国家统一投入,当时国家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下,降低了部分枢纽建设的资金配置,产生了部分枢纽断航、碍航等历史遗留问题。
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发电市场逐步引入竞争的趋势下,不区分枢纽的性质和自身状况,单纯依靠枢纽企业投资建设,将加重企业之间的不平衡,最终影响通航设施建设的效果。
枢纽通航设施作为内河航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公共性和基础性,政府应当加大公共投入,解决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所引起的供给不足。
三、枢纽通航设施属性分析根据公共经济学的观点,物品的排他性与竞争性是判别物品属性的两大评价标准。
通过具体分析可以得出,同样是通航设施,由于所处地区不同,船舶通过量不同,其就具有不同程度的公共品属性。
在现阶段,本课题研究范围内的中西部地区内河航道及其通航设施,相对来说承担的交通量较低,船舶较少,实行免费通行,因而具有很强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显著。
因此,至少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通航设施中的绝大部分应该接近于纯公用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