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诗看秦淮河文化

合集下载

泊秦淮杜牧对秦淮河的赞美

泊秦淮杜牧对秦淮河的赞美

泊秦淮杜牧对秦淮河的赞美秦淮河是南京市的一条著名河流,流经南京市中心,是南京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

而杜牧则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对秦淮河有过赞美之词。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泊秦淮杜牧对秦淮河的赞美。

泊秦淮,杜牧将秦淮河作为主题,展现了他对这条河流的怀旧之情和对美景的赞美。

开篇的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便渲染了一幅秦淮河的美景画面。

烟雾弥漫,水波荡漾,月色与沙滩错落交融,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接着,杜牧用“歌舞升平”来描绘秦淮河岸边的热闹景象。

这里有悠扬的歌声,欢快的舞蹈,人们投入其中,尽情享受这快乐的时刻。

这种热闹的景象也体现了秦淮河的活力与魅力。

通过描写秦淮河上的船只,杜牧再次赞美了秦淮河的优美。

诗中写道:“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形容了漂流的白云和悠长的思绪。

而“丹青不知老将至,江山留待谢公游”更是表达了秦淮河的美景永恒而珍贵,不论时光如何流逝,总能引来游客如谢公般的赞叹。

杜牧接下来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秦淮河上的桥梁和岸边的楼阁,这些建筑物都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笔带过这些景观,杜牧让我们感受到了秦淮河畔的独特韵味。

最后,杜牧通过描写夜晚的秦淮河,给人以温馨与祥和之感。

他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话既表达了他对秦淮河夕阳美景的喜爱,也传递了时光流逝的意味。

夕阳下的秦淮河给人一种宁静与浪漫的感觉,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境界。

总的来说,泊秦淮杜牧对秦淮河的赞美展现了他对这条河流的深情厚意。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恰到好处的表达,杜牧将秦淮河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了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杜牧笔下,秦淮河成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流淌在南京这座历史名城中。

通过其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秦淮河的独特之美,并对其怀抱着敬意和赞美之情。

秦淮河诗词

秦淮河诗词

秦淮河诗词秦淮河,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国四大“古都河道”之一。

它是南京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河之一。

自古以来,秦淮河就以其秀丽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秦淮河诗词是描写秦淮河景色和文化的诗词作品,通过诗词可以领略到秦淮河的美丽与魅力。

以下是一些描写秦淮河的经典诗词,供参考。

1. 杜牧《秦淮曲》: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表达了在秦淮河边,只有幽草与黄鹂共舞的美好景象,突出了秦淮河的宁静和清幽。

2.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秦淮河,但写作的灵感正是来自南京中山陵附近的灵谷寺,那里可以一览秦淮河的壮美景色。

3. 辛弃疾《青玉案·凭栏听水船冥冥》:竹林中洲沙岸自,烟外江城楼阁时。

这首词以秦淮河为背景,讲述了清晨的水船、竹林和烟雾笼罩的江城楼阁,透露出秦淮河的宁静和神秘之美。

4. 毛泽东《七绝·旅夜书怀》:银壶山外石城头,秦淮作尽天汉流。

城头变幻景沉沉,城墙寂寞堕秋收。

这首七绝以秦淮河为背景,描绘了南京城头变幻的美景和城墙寂寞的秋收场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秦淮河的深深思念之情。

5. 林徽因《雨巷》:一个女人,穿着剪影式的衣裙,一弯秦淮水,净化她的担忧。

这首诗以秦淮河为背景,表达了主人公在秦淮河畔洗去烦忧和沉重的心情,展现了秦淮河的治愈和宁静。

这些诗词展示了秦淮河的美丽和文化魅力。

秦淮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河道之一,曾是南京城内最繁华的河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这些诗词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秦淮河的宁静、壮丽和浪漫之美,也可以了解到秦淮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无论是沿岸的自然景观,还是历史建筑和文化传统,秦淮河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诗书相伴的秦淮河

诗书相伴的秦淮河

诗书相伴的秦淮河如果说人类起源于水,那么人类文明则是从有水的地方开始的。

这正如黄河之于中华民族,爱琴海之于古希腊的奥林匹亚,尼罗河之于埃及的金字塔。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水孕育了南京2000年的文明。

秦淮河名称的由来,无论从文化角度还是从地理角度,都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因为南京城地处长江之南,与“秦”字几乎八杆子打不着,与“淮河”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然而,2000多年来,“秦淮河”就这样被一代代的南京人称叫着,且自豪着,秦淮河畔的故事也被一代代的文人墨客演绎和传颂着。

在众多的南京人和外地人心目中,秦淮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

因为她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摇篮。

当第一眼见到秦淮河时,我有种置身于梦中江南水乡的感觉。

虽说是春夏之交,但秦淮河并没因为干旱缺水而改变自己的容颜。

她依旧那样静静地流淌着,那晨曦中泛起的粼粼波纹,依旧像这位多情女子脸上的笑靥,那夕阳里汩汩涌动的水声,又像是这位相思少女对爱人的深情诉说。

那一刻,我仿佛从这滟潋的波光里读出了几分庄严,几分禅意,从那欢快的流水声中,我似乎又闻出淡淡的南国花香和幽幽的脂粉之气。

于是便急忙打开地图,顺着那条蓝色的弯曲的线条,找寻百里秦淮河的发源地。

说来却是天生的巧合,原来,秦淮河的两处源头中,一处正是我前一天游览过的佛教胜地句容宝华山,而另一处却在溧水县境内东庐山天生桥下的胭脂河。

此时我仿佛若有所悟,这条同时弥漫着禅意和散发着脂粉香气的河流,从源头起,就混含着檀香和女儿香。

这难道是秦淮河千百年来一直摆脱不掉的宿命么?这条曾几度湮没于历史荒漠的河流,如何能吸引那么多的江南才子和二八佳人?如果把南京比作一位妙龄少女,那么秦淮河就是这位少女腰肢间飘浮的彩带;如果把南京比作一个伟岸男儿,那么秦淮河就是这男儿身躯内最粗壮的那根血管。

然而,在南京人心中,秦淮河就是他们的母亲,秦淮河水正是从母亲乳房里流出的最甘甜的乳汁。

秦淮河源头的两条支流在南京东水关汇合后,自东向西穿过这六朝古都的要害繁华之地,然后到达西水关注入长江。

秦淮河诗句赞美

秦淮河诗句赞美

秦淮河是中国南京市的一条著名河流,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诗人留下了赞美秦淮河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秦淮河诗句:
1. "秦淮流水连东海,万里长江送客来。

" ——杨慎《临江仙·滟滟随波千万里》
2. "秦淮何年初见月,人生代代无穷已。

" ——杜甫《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3. "秦淮水清无限意,不堪人事忆江南。

" ——李白《秦淮怀古》
4. "秦淮流水绕城回,古岸寒潮起钓台。

" ——白居易《钓台夜泊》
5. "秦淮岸柳垂金线,池塘水草摇翠烟。

" ——刘禹锡《秦淮春色》
6. "秦淮水潺潺,江南春色暖如许。

" ——陆游《秦淮怀古》
7. "秦淮水悠悠,东风送暖入屠苏。

" ——朱自清《春》
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对秦淮河的热爱和赞美,也展现了秦淮河的美丽和历史文化价值。

秦淮河文化对南京诗词的影响

秦淮河文化对南京诗词的影响

秦淮河文化对南京诗词的影响一、秦淮河文化简介秦淮河是位于中国南京市的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其周边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观,被誉为"金陵第一江"。

秦淮河流域是南京历史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这其中也包括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

二、秦淮河与南京诗词1. 背景及发展自唐代起,南京就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在这个时期,许多才子佳人齐聚于此,并产生了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

秦淮河作为南京城内重要的水道,成为了这些才子佳人寻找灵感和写作创作的重要场所。

2. 山水意境秦淮河自北向南贯穿整个南京城区,在其两岸分布着众多桥梁、园林和宫殿等建筑,构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山水景观。

这些景观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和情感刺激,激发了他们创作出许多描绘南京自然之美的诗歌作品。

3. 风物之赞秦淮河两岸的人文景观也是南京诗词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

南京城曾经是明代的首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众多宫殿、庙宇和古街巷等建筑和遗址。

这些风物景观成为了诗人们表达对于南京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赞美与怀念之源。

4. 社交与生活场所秦淮河畔也是社交与休闲活动的聚集地。

历代南京城内的妓院、茶楼和酒肆等场所都分布在秦淮河附近,这里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记忆。

许多诗人在这里结识朋友、饮酒作乐,并将这些真实而饱含情感的片段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

三、著名作家及其作品1. 洪亮吉《秦淮集》洪亮吉是明代南京诗坛上的重要人物,他以《秦淮集》成为南京文化的经典之一。

该作品以秦淮河作为主题,描绘了当时南京城区的景色和风情,并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徐再思《燕子楼记》徐再思是唐代南京诗人中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他的《燕子楼记》被誉为"新派古文"和"志怀体典范"。

这篇文章以燕子楼、秦淮河等地标建筑为背景,融入了对世态炎凉、人生无奈之感。

3. 洪宪良《洪亮吉传》洪宪良是近代南京文化学者和诗人,他创作了《洪亮吉传》,详细介绍了洪亮吉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秦淮河古诗词

秦淮河古诗词

关于秦淮河的古诗句
1. 杜牧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刘禹锡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4. 王安石 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5. 谢朓 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6. 卢纶 夜泊秦淮》:“烟水凄迷月色微,渔舟夜泊秦淮尾。

7. 贺铸 秦淮夜泊》:“官河夜泊近秦淮,月上潮平两岸开。

8. 姜夔 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

9. 范成大 秦淮》:“秦淮水榭间笙歌,风物犹存六代多。

10. 吴敬梓 买陂塘》:“香销烛灺,看丁字帘边,团团寒玉,又向板桥挂。

”。

从古诗看秦淮河文化

从古诗看秦淮河文化

从古诗看淮河文化[容提要]:十里淮之地,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如烟如画的美景、美丽动人的传说爱情以及,凄凉感人的爱情以及千年的沧桑一直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宠儿。

我国古代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淮种种历史文化。

[关键词]:古诗淮河文化淮风光地处城南,东起东水关淮清桥淮水亭,越过文德桥,直到中华门城堡延伸直至西水关的淮河地带,包括淮河两岸的街巷、居民、附近的古迹和风景点,一千八百年以来,这里是最繁华的地方之一,美称“十里珠帘”。

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110公里,是地区的主要河道,本名——淮河,又名“龙藏浦”。

①淮河是古老文明的摇篮。

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就有人类活动。

六朝时代达到鼎胜,隋唐以后,渐趋衰落。

到了宋代逐渐复成为江南文教中心,明清两代再度达到繁华的颠峰,金粉楼台、繁华椅丽。

清末民初,淮河日渐式微,繁华不再,直到1949年以后,市人民政府为根治淮河,进行规模的治理,重点开发建设了淮风光,古老的淮河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六朝金粉,王候府的淮一直是文人诗词中忧伤美丽的意象,做为一个千年古都,在历经朝代变迁、草枯草荣后所以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是挖掘不尽的,自古,文人对于有“十里珠帘”之称的淮总有着特殊的情结,不惜文才的写下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章。

从古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淮声色犬马的繁华和千年沧桑的忧郁。

一、美景“平淮既,晓雾复霏霏。

淮甸未分色,泱漫共晨珲,晴霞转报屿,锦帆出长忻。

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

”(广《早渡淮》)《早渡淮》为广游经州时经淮河所作。

诗从开头至“泱漫共晨珲”四句。

写淮河早晨的景色。

淮河的水面宽阔辽远,拂晓之时雾气漂浮在水面上空。

使人难以分清哪里是水,哪是平地,水与岸边的平地朦朦胧胧的,共同存在于晨光映照下的这一空间。

诗以“晴霞转报屿”至“沙禽鸣欲飞”,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泛舟淮河之上所见更加具体的景物,泛舟河上,晴霞映照,似河中岛屿具有了动态之感,舟上锦帆也随天气可见度的增加更显得高高耸立,这时侯的河鱼子不时跃出浪尖,岸上鸟儿的鸣叫声传入耳鼓。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名句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名句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名句摘要:1.秦淮河的历史与文化背景2.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名句概述3.秦淮河名句的来源与意义4.秦淮河名句的文化价值与影响5.结语正文:【1.秦淮河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秦淮河,位于我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国南方的一条著名河流。

自古以来,秦淮河就是南京城的一条重要水系,被誉为南京的母亲河。

秦淮河流淌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名句概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

这句诗句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秦淮河夜晚的美景,广为传颂。

其中,“桨声”代表了秦淮河上的繁华交通,而“灯影”则代表了河畔繁华的市井生活。

这句诗句不仅展现了秦淮河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3.秦淮河名句的来源与意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句名句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

南宋诗人杨万里夜泊牛渚,触景生情,创作了这首描绘秦淮河美景的佳作。

这句诗句的意义,不仅在于表现了秦淮河夜晚的美景,还在于传达了一种怀古的幽情。

同时,这句名句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4.秦淮河名句的文化价值与影响】“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句名句,其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后世的影响上。

这句名句以其优美的诗句和独特的意象,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这句名句还成为了南京城市文化的代表符号,对于宣传南京、推广南京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5.结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句名句,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同时,这句名句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南京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诗看秦淮河文化[内容提要]:十里秦淮之地,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如烟如画的美景、美丽动人的传说爱情以及,凄凉感人的爱情以及千年的沧桑一直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宠儿。

我国古代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秦淮种种历史文化。

[关键词]:古诗秦淮河文化秦淮风光地处南京城南,东起东水关淮清桥秦淮水亭,越过文德桥,直到中华门城堡延伸直至西水关的内秦淮河地带,包括秦淮河两岸的街巷、居民、附近的古迹和风景点,一千八百年以来,这里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之一,美称“十里珠帘”。

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110公里,是南京地区的主要河道,本名——淮河,又名“龙藏浦”。

①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

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

六朝时代达到鼎胜,隋唐以后,渐趋衰落。

到了宋代逐渐复苏成为江南文教中心,明清两代再度达到繁华的颠峰,金粉楼台、繁华椅丽。

清末民初,内秦淮河日渐式微,繁华不再,直到1949年以后,南京市人民政府为根治秦淮河,进行规模的治理,重点开发建设了秦淮风光,古老的秦淮河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六朝金粉,王谢候府的秦淮一直是文人诗词中忧伤美丽的意象,做为一个千年古都,在历经朝代变迁、草枯草荣后所以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是挖掘不尽的,自古,文人对于有“十里珠帘”之称的秦淮总有着特殊的情结,不惜文才的写下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章。

从古诗里我们可以看到秦淮声色犬马的繁华和千年沧桑的忧郁。

一、美景“平淮既,晓雾复霏霏。

淮甸未分色,泱漫共晨珲,晴霞转报屿,锦帆出长忻。

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

”(杨广《早渡淮》)《早渡淮》为杨广游经杨州时经淮河所作。

诗从开头至“泱漫共晨珲”四句。

写淮河早晨的景色。

淮河的水面宽阔辽远,拂晓之时雾气漂浮在水面上空。

使人难以分清哪里是水,哪是平地,水与岸边的平地朦朦胧胧的,共同存在于晨光映照下的这一空间。

诗以“晴霞转报屿”至“沙禽鸣欲飞”,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泛舟淮河之上所见更加具体的景物,泛舟河上,晴霞映照,似河中岛屿具有了动态之感,舟上锦帆也随天气可见度的增加更显得高高耸立,这时侯的河鱼子不时跃出浪尖,岸上鸟儿的鸣叫声传入耳鼓。

诗的意境像是晨雾轻笼的淮河那样,美丽空灵,景物如晨睡初醒的美女,宁静而优雅,透出一种静态之美,接着作者又以鱼跃鸟飞,顿使全诗展现出生机,让淮河展现出晨妆迎人的无限风韵。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②读过这两句诗,我们仿佛和诗人一起并立楼头,看到在斜斜的,朦胧的月色下,江潮在悄悄的退落,月光若明若暗,江潮若隐若现,而远处,在茫茫的夜色里,两三点星星的渔火焰焰地闪烁着,那该是对岸瓜州边停泊的渔船忽灭忽明的火光吧!如此夜色,完美到令人心痛苦。

诗人便也无端的惆怅起来。

于是,月美、夜美,连忧伤也便成了美。

秦淮的晨景和夜景之美在诗人咏叹下完美的呈现出来,那么说起秦淮美景便少不了风景明胜。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亲临金陵有感而发作下《金陵五题》,其中提到了两个风景名胜。

鸟衣巷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

人们俗称其为“鸟衣巷”,鸟衣巷由此得名。

东晋(317—369年)时,以王导、谢安为首的两个世家大族,都居住在鸟衣巷,人称其子弟为“鸟衣郎”。

入唐后,王谢宅地沦为废墟。

“王谢古居”③在鸟衣巷东,内悬王导、谢安画像。

王谢家族中出现过“王羲之、王献之、谢眺、谢灵运等文化巨人。

”“王谢古居”陈列馆的主体建筑为“来燕堂”、“听筝堂”和“鉴晋楼”馆中藏有六朝历史和六朝书画、雕塑、瓷器、生活等专厅,是人们了解六朝文化的窗口。

另一首《石头城》中提到的石头城则位于南京清凉山西,自虎踞关龙燔里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建的石头城,关于石头城的由来,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公元前333年楚国灭了越国,楚威王设置了金陵,并在清凉山上筑城”④石头城由此而来。

秦淮的物境之美是上仓鬼斧神功的杰作,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吸引这历代文人歌颂咏叹,传作经典。

二、传说说起秦淮,让人不得不想到那个美丽的“莫愁湖”。

关于这个湖泊的传说众说纷纭,于是“莫愁湖”便有了一种神秘而遥远的气息,吸引着人们。

“莫愁湖”之名最早见于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说:“莫愁湖”在三山门外,昔有妓庐莫愁家此,故名”而民间传说则大相迳庭,有说莫愁是刘宋时的洛阳美女,15岁那年卖身葬父,嫁到石城庐家,丈夫戍边,十载音讯无。

淳朴的莫愁乐于扶危济贫,深受邻里称歌颂。

但因舅姑不容,愤而投石城湖而死,忠厚善良世人皆叹:有说莫愁是萧梁时的金陵鱼姑,聪慧秀丽,名传四方,侯景叛乱,围城索要,莫愁为拯救乡亲,挺身而出,投湖身亡,化作莲荷,分明是一代巾帼的侠骨柔肠,也有说莫愁是南齐时的红歌女,能歌善舞,色艺双全,令人忘愁。

我国最早的文学著作有《莫愁乐》一首:“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头城西。

艇子打两浆,催送莫愁来。

”⑤又似乎是一个爱情忠贞,性情刚烈的性情中人,众说纷纭,却尽是赞美和惋惜。

莫愁湖周五里,面积700余亩,湖面宽阔,湖畔林木郁葱,繁花缤纷,春日海棠怒放,春深似海,人行花下过,人停花中坐,每逢炎夏,莲花飘香,翠盖红花。

园内建筑相对集中于湖东海。

楼、厅、堂高低曲折,错落有致。

进入园内,西边的郁金堂是莫愁旧居,屋内陈设大方,更有许多名联播送古色古香“李尧栋的‘一片湖光比西子;千秋乐府唱南朝’;孙依言的‘玳梁燕去,玉座苔移,千古犹留凭眺处;天际遥青,城头浓翠,一樽来画图间’;最有意思的是王恺运的一联‘莫轻他北地燕支,看画艇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尽消受六朝金粉,只青山无漾,春时桃李又芳菲’,据说王恺运早年寓居金陵,听说金陵多才子,看不起外省人,便写了幅对联回击‘吾道南来,尽是镰溪一派;大江去,王非湘水余波’。

这还不够,在一次关帝庙酒宴上,又挥毫写下了‘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低头’大煞了江南名士气焰。

”⑥齐梁时期的《河中水之歌》对莫愁形象进行了描述“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布,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候。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⑦这首诗刻于郁金堂内壁,刻画出了莫愁光彩照人的形象。

清人袁枚钟情于莫愁湖,于是作诗“欲将西子西湖比,难向烟波叛是非,但觉西湖输一着,江帆云外柏云飞。

”三、爱情“秦淮河十里珠帘是六朝时期贵族就集居地,隋唐后一度冷落,明清又再高度繁华,富贵云集,”青楼林立,画航凌波,成为软玉温香之地。

(选自《秦淮河史话》)于是秦淮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风流渊数,两岸的沿河人家,拮比鳞次,门巷珠帘,都是所谓“河房”河泊画航,豪竹哀丝,呈现一派涟漪风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是这奇山秀水的养育,秦淮自古尽出美女,于是有了名动一时的秦淮八艳。

风华绝代的八个女子有不同的血泪爱情,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要数侯方域与李香君惊心动魄的爱情。

二人缘起于《崇兰诡石图》当时侯方域慕名前往李香君所在的“秦淮河旧院”⑧看到秀色可餐的香君,爱慕不以,他看到贵阳杨龙友在画上题诗曰:“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美丽袖中藏。

何缘十二巫女峰,梦里偏来见楚玉。

”侯方域看后不禁心赞叹,于是兴起落笔道“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富平车。

青溪尽种辛禺树,不数东风桃李花。

”⑨一幅画、一首诗成全了一对才子佳人。

他们在“媚香楼”⑩度过了一段红袖添香伴夜读的美好时光,后侯方域避祸出走,奸臣马士英,阮人铖逼迫李香君再嫁,香君誓死不从,血溅桃花扇。

李香君于国破家亡时呈现出来的大爱感动了乱世中一颗浮躁的心灵,只可惜这段爱以无果而终,无端的扯疼了人心,荡气回肠。

秦淮之地注定是一个爱情频繁上演的地方,它地域的美丽、繁华、多情注定让人容易转纠结,生出柔情,青楼名妓如此,小家碧玉亦如此。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曾为爱妾桃叶写下三首(桃叶渡)、郎情妾意别是一番情意在心头。

其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揖。

但渡无所若,我自迎接妆。

其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

相邻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其三桃叶映红花,无风自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其中第一首诗以作者自己的中吻表达了对桃叶的爱恋,一句“我自迎接妆”表现出一种超封建礼教的疼惜和爱幕。

因为在夫权社会,女子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因献之却炳弃了男尊女卑夫为天的传统把爱妾奉若上宾,可畏是举案齐眉,显出了浓情无限。

第二、三首则以桃叶的吻表达了对诗人的爱幕感激之情,诗中一句“桃叶连桃根”表现出了两人相儒以沫,生死不离的感情,着实令人艳羡。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长干行》也写出了一段爱情心史“妾发初颜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住长于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干。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旧行迹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妻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这首诗通过女主人公的追忆、相思和憧憬写了一个长干桥女子感人的爱情,她的相思,她的痴等溶在秦淮烟雨中,惹人心怜。

四、忧郁或许是因为秦淮的荣辱盛衰经历太多了。

历史文化的积淀让秦淮有了忧郁的性格。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繁华之极达到鼎盛,隋唐后,渐趋衰落”引来文人骚客凭吊。

“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鸟衣巷》)。

诗人原想好好看一看东晋时期繁荣的遗迹。

然而当首先看到朱雀桥边野花乱开,他的游兴立刻大大折扣,生出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的感叹。

时光变迁,秦淮繁华落幕,一派景色尽荒芜。

杜牧的一首《泊秦淮》也吟诵出了秦淮的忧郁。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痱痱之音,可以说是导致了陈朝灭亡,因此是亡国之音,杜牧所处之世已是衰世之年,《后庭花》一曲是否会让历史悲剧重演?秦淮是否又要轮转沧桑,诗人感伤不已。

秦淮承载了太多悲伤的往事,镀上文德桥,只见秦淮河被两岸密密的楼阁逼的窄窄的,连夕阳也进不来,显得愈加柔弱且幽暗,又怎么载得动前朝的烟云往事。

尽管那轮明月依旧,然物是人非,又岂能在一忧郁的河流里强行去捞起一册湿漉漉的《桃花扇》。

新中国成立后,秦淮和虽不再是交通要道,但沿河整治使它成为一已历史文化与现代美观交融的景观走廊与游览胜地,现代人们对环境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历史上一直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商业区的秦淮河畔具有的优越自然和人文环境日益受到青睐,将会近来一个新的发展历史时期,秦淮这块千年之地深厚的文化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怀古思今。

[注释]:1、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读,入长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