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文化
中国人的梅花情结:赏梅咏梅画梅评梅之趣

中国人的梅花情结赏梅咏梅画梅花评梅之趣“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隆冬时节,雪花漫天、百花肃杀,梅花却迎着冰雪,悄然开放了。
“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梅花是“东风第一枝”。
千百年来,梅花精神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成了国人比德、畅神的对象。
梅花文化浸淫着国人的精神,陶冶着国人的情操。
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梅花是国人的最敬与最爱。
赏梅梅是中国的特产,因可食被先民认知,当醋用来调味。
《尚书·说命》中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关于梅花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
梅是花中寿王,其树可活千年以上。
有的树心已成空洞,仍能孕蕾展花,所谓“梅活一线”。
如今,华夏大地除“唐梅”、“宋梅”之外,1700多岁的“晋梅”仍然挺立在湖北黄梅县,铁枝铜干,每年花开满树。
可以说,古老的梅花见证着华夏民族的诞生、兴旺与繁荣。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人们食梅、植梅、用梅,进而艺梅、器梅、颂梅,由梅品而人品,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而又独具一格的梅文化。
梅花的实用之功使人们亲近梅花,其风韵之美使人们喜爱梅花,其铁骨铮铮、满身清气、傲视风雪、高洁吉祥的品质,更使人们感悟到其蕴涵深厚的人格力量和精神意韵。
梅花,蔷薇科李属(腊梅和此不同,腊梅不是梅花,它属腊梅科。
只因花型似梅,腊月开放,故称腊梅)。
梅花性耐寒喜暖,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西南一带地区。
由于梅花的喜暖性,各地的花期悬殊甚大。
如海口在12月,广州在1月,重庆、成都在2月初,郑州西安在3月初,青岛北京3月到4月。
在祖国从南到北的大地上,一种花木从12月开到来年的4月,此现象在繁盛的百花园中并不多见。
在对梅花长期的欣赏过程中,古人总结梅有“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梅还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不贵开。
”“古人赏梅讲究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中国梅花研究中心的工程师介绍,赏梅自古有几句行话:贵稀不贵繁,即梅花与其他花不同,并非花团锦簇才是美,稀稀落落时其实更美;贵老不贵嫩,民间自古就有“老梅花、少牡丹”的俗语,即老枝上的梅花更显苍劲古朴,更显梅花的铁骨铮铮;贵瘦不贵肥,即一般来说瘦枝上的梅花开得更好,小巧玲珑的花朵也更惹人怜爱;贵含不贵开,即含苞待放的梅花代表着新的生机,更显迷人魅力。
浅谈中华梅

浅谈中华梅摘要:梅素以民族之魂被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首。
梅起源和发展、梅的梅的精神与美誉、梅的习性与栽培、梅的应用以及梅的赏析构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梅文化,成为中国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梅;梅文化;花文化;梅花此花不与群花比,傲立严寒别具蕙韵。
在漫天飞雪、万花纷谢时,唯有梅花傲然挺立,梅与松、竹抗严寒、斗冰雪的特征,被誉为“岁寒三友”。
又同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
梅的神、韵、姿、色、香俱佳,开花独早,花期甚长,用途广泛,品种繁多,自古以来,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很多喜欢梅花的人,只能领略其美丽的外表而不了解其内涵。
实际上,花卉与诗歌、文学、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称之为“花文化”。
我国人民将花看做人间的精灵,赋予花美好的寓意,这种古老而伟大的文化,显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愿望与向往。
被誉为“花中高士”的梅的“梅文化”尤为如此。
一、梅简介1、梅,蔷薇科,落叶乔木,有时也指其果或花。
梅原产于中国滇西北,川西南和藏东一带。
6000年前即已经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3000年前即引种栽培。
公元前2世纪引种到朝鲜,8世纪引进到日本,19世纪初传到欧、美、澳大利亚。
树高可达5—6米。
树冠开展,树干褐紫色或淡灰色,多纵波纹。
小枝细长,枝端尖,绿色,无毛。
单叶互生,叶宽卵形,边缘有细锯齿,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阔契形,幼时或在沿叶脉处有短毛;叶柄长约1厘米,近顶端有2腺体;具托叶,常早落。
2、梅果,又称梅子,蔷薇科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5-6月果实黄色时采收。
二、梅的起源和发展根据陈俊愉先生的研究,我国梅树的栽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约在西汉时期以果梅引进栽培为主,之后,为花梅的栽培阶段,并将此时期分为初期、渐盛、兴盛、昌盛及发展等五个时期。
梅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花卉。
根据各地的考古挖掘显示,多处遗址和墓葬中都有出土的梅核,我国梅花专家陈俊愉先生和考古专家陈志达先生发现在《新时期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的“初步意见”中记叙着,掘出的地下梅核碎片距今约有5226——5906年。
一树独先天下春-梅花鉴赏

一树独先天下春梅花鉴赏梅花位居“中国十大名花”之首,被誉为“花魁”。
因为她与兰花、竹、菊花都具有顶霜傲雪的大无畏精神、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和谦虚正直的君子风度,所以共同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又因为梅花与松、竹都具有顶冰雪、战寒霜的艰苦经历,为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因此又被共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在艰苦的条件下,同甘苦、共患难、风雨同舟的真挚友谊。
梅花是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高4至10米,2—3月开花,先开花后展叶,花大多为单生或双朵起放,花色有白色、粉色、淡红色和红色。
中国是梅花的故乡,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所以她的种类很多。
以种类论共分为三个种系,分别为真梅种系、杏梅种系、李梅种系。
然后,按枝姿分为五个大类。
第一类叫直枝梅类,枝直上或斜生,这是梅家族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类。
第二类为垂枝梅类,枝自然下垂或斜垂。
第三类为龙游梅类,枝天然扭曲如龙游。
第四类为杏梅。
第五类是樱李梅类。
南宋范成大是位赏梅、咏梅、艺梅、记梅的名家,曾在苏州石湖范村搜集梅花品种12个,写成《梅谱》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关于梅花的专著,从书中可见在宋代梅花栽植已经十分盛行,并有许多品种了。
梅为我国特有花木,历史悠久,由于她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精神,历来比喻人的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
宋代诗人陈亮在诗中写道“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
梅树寿命长,而且愈老者观赏价值就愈高,故有“老梅花,少牡丹”之说。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为贵。
”赏梅花讲究“四贵”,即“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不贵开”。
赏梅还讲“三美”,即:“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另外赏梅还盛行“梅之佳境”一说,即当时的最佳环境——淡阴、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道、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石台下棋……总之,赏梅应该有个好的氛围,才能感受到她的美。
梅花的品种与分类

朱砂型渐多,唐代(618至907)特称之为“红梅”。 • 3.宋初(960)至元(1368)止:兴盛时期。范成大(约1186): 《梅谱》,记
12品种,包括真梅系统直枝梅类之江梅、宫粉、玉蝶、绿萼、早梅、朱砂、 黄香等型,杏梅系统之单杏型首次出现。 • 4.明初(1368)至清止(1911):昌盛时期。以直技梅之江梅、宫粉、玉 蝶、绿萼、朱砂等型为主,另有杏梅系统。品种增多,如王象晋(1621): 《群芳谱》记19品种;汪 (1708)记20品种;陈 子(1688)书中仍有‘黄香’、 ‘杏梅’,新增‘照水’、‘台阁’梅。 • 5.近代(1912年以后):发展时期。曾勉教授(1942)记重庆栽培的15个品种, 1943年起汪菊渊、陈俊愉记载成都梅花品种(汪菊渊、陈俊愉 1945)。
早期文献
• 1975年在河南安阳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铜鼎里,发现了一颗梅核,距今 已有三千二百年了。春秋战国时期爱梅之风已很盛。人们已从采梅果 为主要目的而过渡到赏花。“梅始以花闻天下”,人们把梅花和梅子 作为馈赠和祭祀的礼品。
• 到了汉晋南北朝,艺梅咏梅之风日盛。《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 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米梅、胭脂梅。”又:“汉上林苑有同 心梅,紫蒂梅、丽友梅。”
• 梅树品种分类研究已涉及形态学、孢粉学、 数值分类学、细胞分类学及分子生物学等 诸多领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现按各研究 的主要内容,将品种分类历程大致划分为4 个阶段.
3.1 传统园艺分类阶段
• 这一阶段指我国古代学者对梅品种的选育、记载与简单归类.梅原产我 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有关梅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诗经》,曰:“摽 有梅,其实七兮”,当时主要以梅子为利用目的. 梅作为观赏花木,最早 见于《西京杂记》. 至宋代,第一部梅花专著范成大《梅谱》载有梅花 品种11 个,表明梅的栽培已进入兴盛时期. 此外,在《群芳谱》、《花 镜》等著作中亦有对梅品种的载录与分类. 上述研究大多停留在简单 记载与归类水平,缺乏科学的整理,但在丰富梅的品种资源方面作出了 重大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中乐观豁达的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乐观豁达的意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乐观豁达的意象和价值观,这些意象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活和人生的积极态度,以及对困难和挑战的应对方式。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乐观豁达的意象:
竹子(竹文化):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坚韧而柔韧的象征。
它能够在风雨中摇摆而不折断,代表了乐观和坚韧的品质。
竹子还象征着节俭和朴素的生活方式。
梅花(梅文化):梅花在寒冷的冬季依然能够开放,被称为“冬梅”,寓意着坚强和乐观。
梅花的清香和纯洁也被用来表达君子的高尚品质。
太极图:太极图是道家哲学的象征,它表达了阴阳平衡、相互补充的原则。
这象征着对生活中的对立面保持平衡和和谐的乐观态度。
笑脸:在中国文化中,笑脸是一个积极的象征,代表了快乐、友好和乐观。
笑脸在社交和人际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福字(福到):福字是中国新年的重要装饰之一。
它代表了幸福和好运,传达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情感。
笑话和幽默:中国文化中有丰富的笑话和幽默传统,人们通过幽默来化解紧张、减轻压力,展现出乐观的心态。
故事和寓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寓言和故事,如《聊斋志异》和《西游记》等,它们常常包含着对坚韧、勇敢和乐观的讲述。
这些乐观豁达的意象和价值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积极生活态度、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对生活中挑战的理解和接受。
这些
传统观念在现代中国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保持乐观的心态。
转载:中国的梅文化

中国的梅文化00:22好,这一讲我们讲一下梅文化,梅文化不是没有文化,而是梅花形成的文化系列。
过去中国的传统文人,他们是很有闲情逸致和文人雅趣的,刚才讲到的这个琴棋书画号称“四雅”,笔墨纸砚号称“四宝”,文房四宝加上印,等于是文房五宝了。
00:52现在咱们知道生活内容发生了变化,上边所提到的这些东西好多也都跟着退出历史舞台。
比如说笔墨纸砚,有时候弄的很稀还洇纸。
但是梅、兰、竹、菊这一块,我觉得伴随着咱们一直生活到现在,尤其是最近这几年。
因为咱们知道咱们开发传统的,过去叫经济作物也好,什么经济植物。
梅、兰、竹、菊都是植物。
01:22但是它是伴随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之非常密切的四种植物。
因为中国过去有这个比德于物的悠久传统,所以经常把一些人的一种美好的品质,类比于其他的某些植物、动物等等。
所以刚才说的,梅、梅花它就成了01:52中国过去的花中的君子之一。
而且中国人有这个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的这种提法。
“君子”就是有教养的人。
而且又把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所以梅花它在“四君子”和“岁寒三友”里边都有一席之地,所以足以表明,梅花在咱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地位之重要。
02:22梅花它集色、香、姿、韵等诸多绝妙于一身,它最大的特点是不畏严寒、早春独步,迎凄风而怒放,伴白雪而盛开。
梅文化,就是咱们中国人在植梅、育梅、赏梅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文化系列。
它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品位高洁。
梅之百花魁首 02:52首先在这百花当中,梅花称为魁首。
为什么呢?因为它开花最早,按着生物学分类,它属于落叶乔木,归于蔷薇科樱桃属,别名叫春梅。
因为它在春天开花,我国是它的原产地。
最初它生长于鄂西、川东一带。
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他引的陶弘景的叫《名医别录》它记载03:22 “梅实生汉中山谷”。
“汉中”实际上就指的是:四川北部、湖北西部和陕西南部这一带,“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说那一块是过去梅的原产地,梅性喜温暖湿润,对土壤适应能力很强。
“中华梅文化赏析”前言

中华梅文化赏析前言魏明果中华民族是个爱花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国人赏花不单是观赏其外形的艳丽,达到感观的愉悦,更重要的是根据花的不同生长环境、生长特点赋于花不同的人文气质与品格,然后再以人比花,把自然界中的某种物或花卉作为君子修身立德处世待物的坐标与参照,并从这一参照中感悟出多种人生的哲理与行为准则,于是出现了以花拟人,以人比花的比德思想与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赏花文化。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在梅花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先生的努力下,梅花成为我国唯一享有国际登录权的花卉。
梅花清贞雅逸,幽峭超然、气韵清香、坚忍遒劲、朴野雄迈、冰肌玉骨。
其新枝似箭根根直刺蓝天,老干曲虬盘绕坚硬如铁,在万物萧条的严冬时节顶风冒寒、凌霜傲雪卓然开放,只为报得三春晖,而百花争艳之时它又悄然隐退,这些自然的生物特征,成为古代文人在追求人生理想时最好物的参照与坐标,成了古代文人仿效的对象。
而梅花那宁折不弯,坚贞不屈,凌霜傲雪的品质与不畏艰难,一树天下万木春,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与品质,以及由此衍生出来梅的“清气”、“骨气”、“生气”,成了中华民族战胜困难永不言败的民族共性与气节。
古往今来,无数的君子、隐士与高人,以梅花自比,通过梅花表达自已的理想、追求、无奈、感悟与志趣,留下了无数的文学创作与绘画作品。
文人赏梅、咏梅、艺梅、画梅,普通人种梅、植梅、以梅为业,从先秦时代《诗经》中的“摽有梅”通过少女以梅子兴比,表露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到南朝陆凯的“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从何逊的“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到宋代林逋隐居西湖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留下的千古绝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直到1961年毛泽东一天三找明代高启的名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些都构成了一种文化—梅文化。
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宣传梅文化,宣传梅花的那种坚贞不屈,永不言败,不求名利,为报天下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崇高品德,对于弘扬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提高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文化的梅岭

标签:苏东坡戚继光梅岭广东梅花分类:时文美文 2010-01-05 11:13文化的梅岭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足迹,谛听着驿道上“嘚嘚”马蹄声来到这里的。
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驿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
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
曾经以为这座令无数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
然而并不,这里古木参天,绿意葱茏,枝叶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4米半,远比我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平坦得多。
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
看来,“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早在唐代就已经被认识并付诸实践了。
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
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他们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靛青斜角头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58岁的苏东坡。
他的身旁是儿子苏过、小妾朝云和两个老女仆。
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苏东坡就要远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蛮荒之地了。
小船在漩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五班姓名:中国梅文化(资料整理)一、中国梅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
由于梅花的迎霜破雪傲寒绽放,并且最早给千家万户报来春天的信息,因此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它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
它以广阔、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
我们所说的梅文化,就是人们以梅花为对象进行培育、观赏、研究等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一定意义上说,梅文化是各种爱梅赏梅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的过程,它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几分瑰丽。
中国是梅树的原产地,梅的种类资源丰富,种植地域广泛。
出土文物证实,中国育梅的历史在四千年以上。
梅在历史上最早为食物,后因花形色美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又由于梅的耐寒和花的清香等特性,人们进而用梅比德畅精。
由食梅、植梅、用梅而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爱梅、赏梅,由梅品而喻人品,因之历代梅诗、梅词、梅曲、梅文、梅画、梅乐、梅歌、梅饰、梅具、梅食、梅饮、梅药等层出不穷。
随着人们对梅认识的深化,以梅象征中华民族品格的文化心理和以梅为表现内容的文化形式也不断提高发展。
二、梅文化景观衣——古人把梅花刺绣到衣服上作为装饰图案。
食——梅花、梅果可入药,梅花冲水可代茶。
梅果素有“健康食品”之称,可加工成各式干果,不胜枚举..住——梅花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木,尤以风韵美著称,每当冬末春初,疏花点点,清香远溢,在中国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用——梅木坚韧而富弹性,是理想的手杖、算盘珠和雕刻等细木工用材。
梅树的根可以制作书架和根雕,梅核可用作制作活性炭的原料。
梅酸还可以作为媒染剂,以子染布,久不褪色。
三、竹文化符号(竹诗歌、书画、人格符号)(1)《诗经·小雅·四月》中对梅已有美誉的诗句,日:“山有嘉卉,候栗候梅”。
翻译:好树好花满山隈,既有栗树也有梅。
(2)梅花仙子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时,夜里梦见与一位装束朴素的女子一起饮酒,这位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位绿衣童子,在一旁笑歌欢舞。
天将发亮时,赵师雄醒来,坐起来一看,自己却睡在一棵大梅花树下,树上有欢鸟在欢唱。
原来梦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树,绿衣童子就是翠鸟.这时,月亮已经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横斜,赵师雄自一人惆怅不已.后用为梅花的著名典故。
(3)唐代:张九龄、卢照邻、张谓张九龄《庭梅咏》:“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
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
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
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
”描写了梅花在恶劣环境下“不受岁寒移”的品性,也体现诗人坚毅不屈的意志。
翻译:(1)芳意二句:“梅花啊,您怎能过早有芬芳之意?孤独地开花,也应自觉艰危!”芳意:指开花之意。
荣:花开。
自危:感到自身不安全。
《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
”一语道出心事。
(2)更怜二句:上句暗喻作者在朝中的孤弱。
下句表明作者的志节。
岁寒:一年的寒冬。
比喻困境。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该诗用此意,谓作者在逆境艰困中不改节操。
(3)朝雪二句:“怎奈纷飞的晨雪,正嫉妒它的洁白;阴冷的北风,也在不断狂吹。
”那:奈。
屡吹:喻自己多次被谗。
《新唐书·张九龄传》载其因张说之事,为御史中丞宇文融所痛诋,外调冀州,复调洪州。
后在相位时又为李林甫所谗,贬为荆州长史。
作者《答严给事书》说:“嗷嗷之口,曾不是察,既不称其服,又加之谗间,负乘致寇,几于不免……既而远出,犹有余衅,巧言潜构,期仆倾危。
”宦海波澜,即使如张九龄和而不争、清虚自守,仍会倾覆沉沦,这令他伤感不已。
(4)馨香二句:尚尔:还是那样。
飘荡:以落花随风飘荡比喻作者的外谪。
末句所谓“怨而不怒”,《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该诗亦有怨君不知作者忠贞之意。
诗人缘情体物,寄托遥深。
更当贬谪之后,情怀郁悒,惓思君国,有类屈原,所以他的“寄辞草树”之作,也同样沉郁幽怨,与《离骚》等作相近。
此诗写孤危的庭梅,在岁寒风雪之中,美好馨香如故,借以寄喻作者立身处世的大节。
然而作者忧谗畏讥,自伤飘泊,情怀也很悲哀。
卢照邻:《梅花落》“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解释:梅岭花朵盛开的时候,天山还未开始下雪。
下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开满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边缘处又像是落了一层积雪。
因着风儿的吹拂片片梅花飞入舞女的广袖中,又混杂着脂粉飘向女儿家的妆台。
几万里广袤荒凉的匈奴之地笼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了也还无从知晓。
张谓《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解释:译文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4)宋代:陆游、辛弃疾南宋的陆游《落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大雪纷飞,狂风怒号,苍茫大地上只有梅花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傲雪独放。
风雪的摧残,只能使它更加坚强,“花中气节最高坚”是诗人发自内心的赞叹。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颂赞梅花傲骨高格,还是作者独善其身、孤芳自赏、寂寞忧伤情结的表现。
辛弃疾《临江仙·探梅》“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解释:已经有些年迈,有心爱惜花,可心已懒散,却独喜欢那江村边围绕的梅花.一枝花点破玉溪的春天.梅花没有一般的春花鲜艳娇嫩的样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全是傲雪耐寒的神韵.奈何只剩下青山欣赏这样的秀丽景色,为它(梅花)写些清新的诗句.水从竹根流过,溪水缠绵似云.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浑然忘记了时间,归家时已是月上柳梢,时已黄昏了。
诗中“国际政治论文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则是不惧风霜的气节,挺立严寒的意志,与世无争的高洁,独傲世间的勇气。
以后的咏梅,都是此类梅花的象征意义,即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坚贞不屈的品格。
(5)元代:王冕元代画家王冕,被尊为“梅圣”,工画墨梅,其经典代表作《墨梅图》上诗日:“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借赞梅蔑视权贵来暗喻自己的人格。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不着色。
诗是作者咏自己的用品。
洗砚池--传说会稽蕺山下有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洗砚池,由于经常洗笔砚,把小池塘的水都染黑了。
王冕称他家有洗砚池。
含意是自己象王羲之那样勤学苦练。
清气--语义双关,以梅花的清香和气质比喻家的人品和节操。
乾坤--指天地,人间。
(6)梅曲其它论文梅文化蕴含丰富,除咏梅、赏梅的诗词画幅外,以梅为题材的戏曲也不少,如最早的梅花古曲《梅花落》。
南朝宋鲍照称为笛曲。
魏晋时期,梅花的开与落,成为喜与悲的表达形象,如乐府《梅花落》、《折杨柳》等曲作。
隋晋的《梦梅醉酒》,唐代的《大梅花》、《小梅花》等。
后唐人颜师的《江梅引·忆红梅》,又将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更是家喻户晓。
南曲《梅花操》则是借物咏怀,通过对梅花凌空怒放的描绘,赞颂了刚毅不拔、高尚纯洁的情操。
宋代有不少梅曲,如《范诗》之《二月三日登楼有怀金陵宣城诸友》有:“落梅新曲”;《范词》之《减字木兰花》有:“剪梅新曲”;《满江红·冬至》说:“从头检举梅花曲”,等。
明时有《梅花记》,清代有《梅花梦》等。
小结: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
由于梅花的迎霜破雪傲寒绽放,并且最早给千家万户报来春天的信息,因此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它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
它以广阔、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
我们所说的梅文化,就是人们以梅花为对象进行培育、观赏、研究等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一定意义上说,梅文化是各种爱梅赏梅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的过程,它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几分瑰丽。
在漫天飞雪、万花纷谢时,唯有梅花傲然挺立,梅与松、竹同具抗严寒、斗冰雪的特性.被誉为“岁寒三友。
梅花的神、韵、姿、色、香俱佳,开花独早,花期甚长,用途广泛,品种繁多。
自古以来,深受中国人民喜爱。
而很多喜爱梅花的人,只能领略其美丽的外表,却不了解其内涵。
实际上.花卉与诗歌、文学、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称之为“花文化”。
我国古老而伟大的花文化,显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愿望与向往“梅文化”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