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2024年高考语文思辨类作文写作指导28:二元思辨性“理性与血性“

写作指导28:二元思辨性“理性与血性”模考试题(福建福州2023高三八县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我服从理性,有必要时,我可以为它牺牲我的友谊,我的憎恶,以及我的生命。
——罗曼·罗兰材料二: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像你们这样的当代中国青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用“血性”来浇铸与锻造自己的意志与灵魂。
——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在2022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理性”和“血性”,一个理智冷静,客观审慎;一个正气浩荡,奋勇争先。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理性”和“血性”?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审题指导】“理性”和“血性”,一个理智冷静,客观审慎;一个正气浩荡,奋勇争先。
二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又有统一的一面。
理性更多是针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决断之时;血性更多体现在迎难而上、奋斗拼搏的行动上。
只有理性,容易陷入个人利己主义的牛角尖;只有血性,容易陷入盲目冲动的泥淖,二者缺一不可。
新时代青年更应理性与血性兼具,慎思明辨,坚定前行,与祖国命运融为一体,向新时代迈进。
当然,如果考生在比较后进行了主次之分也是符合题意的。
切题立意(1)慎思明辨,理性先行(2)血性中华青年,助民族富强腾飞(3)理性与血性兼具,明辨与刚毅齐飞(4)以理性看世界,以血性报中华【相关素材】1.不以懦弱苟活天下,但以血性唤醒中华2.用理性装备头脑,用血性装备心灵,齐头并进,才能成为英雄。
3.慎思明辨,理性先行人,是感性动物,很多时候是会被自己的情感左右,也会因为自我情绪失控而失去了对这个世界一个客观准确的认知与判断。
罗曼·罗兰“服从理性,有必要时,我可以为它牺牲我的友谊,我的憎恶,以及我的生命”的名言,告诉我们在处事时应该要慎思明辨,理性先行。
为什么需要理性看待世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可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却受到主观因素的支配,导致我们常常无法理性地认清事实。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哲思化思辨辩证作文写作素材

高考哲思化思辨辩证作文写作素材一、耻感文化1、概念与出处“耻感文化”一词是由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对大量二手资料进行分析后,给日本文化类型下的定义,同时,它也是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方文化特点的一种概括,是与西方“罪感文化”相对应的概念。
所谓耻感文化,就是注意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
在这种文化中,人们往往十分在乎他人的评论与看法,故其行为将被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即自己的行为被他人左右。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生长的人,在行为与观念上往往大同小异,更多时候会选择随大流、少数服从多数。
2、应用场合:①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潮流:从“耻感文化”的正面影响来看,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有较强的监督作用。
在一个观念较为统一、并有着明确行为准则的环境里,违背这样一种道德共识的行为无疑将受到他人的谴责与规则的惩罚,同时,出于自己内心的“耻感”,人们也会倾向于遵守这些准则。
于是,在社会成员的心中,就自然形成了守则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有害行为的发生。
在社会层面上,建立这种文化心态一直以来就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儒家思想曾在我国成为统治思想,通过意识形态的重塑、统一,我国历代王朝才达成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尽管这只是统治者维持统治的手段,但“耻感文化”维护社会和平,在混乱时期提升人们道德自律意识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耻感文化”的负面效应也很明显(从提出的背景来看,这个词本就带有贬义)。
思想的统一大大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人们缺乏自己的主张,只是跟随潮流。
于是,人们的创新意识也被大大削减,阻碍了社会的变革进步。
当社会的共识本就有错误时,甚至会对人类文明造成危害。
社会的单一性也容易使个人产生奴性,人们安于现状而不敢挑战未知的领域,难以实现自我的突破性进步。
过度依赖社会监督的人也会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当社会因素消减时,人们的道德自律很容易崩溃,造成大规模的道德、观念畸形。
从根本上说,“耻感文化”是人们过度依赖社会环境、追随潮流的心态,环境近乎决定性地影响人们的行为。
2024届高考语文写作指导《三元思辨性作文速成模板及示例》

2024届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写作指导12:三元思辨性作文速成模板及示例作文话题+题目+素材运用+金句+范文展示三元思辨性作文是有章可循的,掌握一定的方法,就能够写好三元思辨性作文,在思维上处理好三元个要素的关系时,我们就需要从开头、主题段落和结尾三个大的方面来写作,三元思辨性作文的速成模板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写作,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文。
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有时需要在“直道”上以实力硬拼,全力冲刺;有时需要在“弯道”上抓住机遇,巧妙超越;有时则需要另辟新径,“换道”前行。
以上这三种途径,哪一种更具有启示意义?复兴中学组织了“复兴路上”主题征文大赛,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参赛,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章速成模板】开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有时需要在“直道”上以实力硬拼,全力冲刺;有时需要在“弯道”上抓住机遇,巧妙超越;有时则需要另辟新径,“换道”前行。
以上这三种途径,我认为“弯道”更具有启示意义。
主体语段:成功者莫不善于在历史前进的弯道上发现机会,并把握这一成功的关键,正所谓“金风未动蝉先觉”。
弯道难则难矣,但优秀赛手知难而进,决不让机遇擦肩而过。
转机之时,超越他人也就超越了自己。
弯道之上,可谓危机四伏,超越也就成了每个人此刻的唯一信念。
结尾:我们的年华就像赛道,一圈一圈地书写着岁月的轨迹。
征途上,弯道中,只要我们用心书写,相信每一次的转弯,都会实现一个华彩四溢的超越,都是一次生命的飞腾!【范文展示及速成模板运用示例】范文一:抓住机遇,扶摇直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常出现“直道”“弯道”,有时需要在直道全力冲刺,有时需”换道前行,而在“弯道”上抓住机遇,巧妙超越,对于我们的人生更具有启示意义。
2023年高考高频思辨类高考作文题+审题指导+5篇范文

2023年高考高频思辨类高考作文题+审题指导+5篇范文0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的黑土地上,首先钻出地面的一抹新绿,最易吸引人的眼球;待到百草丛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晚春或盛夏,最先报春的那一抹绿,已然汇入绿色的海洋湮没无闻了。
如果它想再被看见,除非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或者干脆枯萎变黄。
总之,它要增加“识别度”——或者卓然不群,或者另类怪异。
当然,它也可以选择不被看见,只是做好自己、哪怕没有“存在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不需要有“识别度”?要不要有“存在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2这材料以“第一抹新绿”的两种选择为例,阐述了人生之道。
“第一抹新绿”若选择受人关注,体现“存在感”,可以“首先钻出地面”,突出一个“先”字;接着“要想再被看见”需要“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增强“识别度”。
当然,它也可以选择没有“存在感”,默默无闻,做好自己,不负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识别度”:可以理解因为具有某种特质,脱颖而出,从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让外界关注。
“存在感”:是精神上的需求程度,感觉被外界关注与需要,是对自身肯定(否定)的精神行为。
二、材料里面多处包含虚拟论敌:①“为了增强‘识别度’”的虚拟论敌:有的“干脆枯萎变黄”,选择另类怪异、摆烂的做法。
②“不想要‘识别度’与‘存在感’,也需要‘做好自己’”的虚拟论敌:都不想要,也做不好自己,躺平佛系。
③“最易吸引人的眼球”的虚拟论敌:如果做不到“首先钻出来”,自然无法具有“识别度”。
④“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的虚拟论敌:如果开出大众化的普通花朵,自然没有识别度。
材料具有思辨色彩,多处有显性、隐性的虚拟论敌,与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逻辑与生活”契合。
考生可以结合生活思考反面情况,需要想到并提及“再被看见”“增强识别”,干脆“另类怪异”,恶搞、博眼球、破坏底线、毁坏三观等行为;或者选择躺平、佛系、摆烂的现象。
2024年高考语文思辨类作文写作全面指导写作指导2: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指津

2024届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写作指导2: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指津概述所谓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指这样的一类材料作文:该作文题中的材料所列举的对象、话题、认知、观点或者做法往往是相反或相对的,但又都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我们把这种具有较强思辨性的材料作文称之为思辨型材料作文。
应该说,思辨型材料作文侧重于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察,符合当下国内重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大趋势,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同时,思辨型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的立意切入点不是唯一的,是灵活而开放的,考生不容易偏题,只要稍有点理解能力的人都能谈一谈,都能拿到一个保险的分数。
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老师认同度高,学生也很喜欢写。
但是,正是因为思辨型材料作文没有审题方面的难度,因此它对考生写作水平的要求就高了,也就是说,考生想要拿高分也不容易,你得好好构思构思,写出点深度(体现出你的思辨能力)。
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最能拉开考生写作水平、拉大写作分差的作文题,因此它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思考:这些成语体现了怎样的辨证思维?1.水能载跑,亦能覆舟。
矛盾的对立统一性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3.三上每河东,三十年河西。
发展的眼光看问题4.聚沙成塔、集腋成装、积羽成舟——量变严生质变高考议论文与辨证思维2021年高考作文文题:[2021·新高考全国I卷]体育之效与强弱之变。
[2021·新II卷]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2021·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为主题。
[2021电全国乙卷]“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主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2021·上海卷]“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为主题。
[2021·浙江卷]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络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2021·北京卷]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2021年全面开花:二元思辨,三元思辨。
高中语文 思辨类作文写作指导

概述材料,亮明观点。整齐的句式让人眼前一亮
守传统文化,不忘初心,方可诠释节目本色。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有言:“我们已
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诚哉斯言。“雷人歌手”一曲法语大唱中
华名段,与节目初衷可谓南辕北辙。本为文化传承节目,而传统文化却已面目全非,
空余一番喧嚣,何其悲哉,又何其痛哉!试想,若标榜传承文化的《中华好诗词》
侧重有所害怕略谈不害怕
《有所害怕,有所不害怕》 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 知……但我们为这些不害怕已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所以,我们必须有所害怕,心 存敬畏之心。
思路解析
侧重有所害怕略谈不害怕
《有所害怕,有所不害怕》 有所害怕,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为什么全球气候变暖、地震频发、多 种生物灭绝?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自然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畏人 类的历史。德国总理惊世一跪赢得世人的敬重,为何日本右翼否认侵略,篡改教科 书?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历史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畏我们的文化。 当《宫》《抗日奇侠》等各种穿越剧、“神剧”不断被搬上荧屏时,当西北大学 “校董成神”时,当杜甫很忙时,我们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又在何方? 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那样我们将裹足不前。张无忌优柔寡断,瞻前 顾后,终难成大器;李斯害怕失去权势,残害同窗韩非,自己也难逃被戮。所以有 所害怕,有所不害怕才是人生之智慧。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 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 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 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 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 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三元思辨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语文三元思辨作文写作指导一、三元思辨作文是什么三元思辨作文是近年高考语文作文的出题趋势,也是一种结构化的议论文写作方式,要求在题目给出的材料中提取出三个关键要素,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通过对这三个关键要素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深入思辨和剖析,从而形成有条理、有深度的议论文章。
这种作文形式不仅考察对单一问题的理解和论述能力,更考察其对多维度问题的综合分析和批判思考能力。
但是有题,就有解!在大量研究相关试题及推断可能的发展后大致可得出下列四种类型二、三元思辨作文的四种类型(一)三元对立关系三个关键词或要素间存在对立、矛盾或冲突。
例如,"理性、感性、行动"可分别代表不同的行为方式或思维模式。
(二)三元辩证关系三个关键词或要素间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例如,"自然、社会、人类"可分别代表不同的存在状态和互动关系。
(三)三元递进关系三个关键词或要素间存在逐层深入或发展演变的关系。
例如,"自我认知、自我提升、自我实现"可代表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
(四)三元平行关系三个关键词或要素间不存在明显的层次或对立关系,而是并列存在,共同构成某一整体。
例如,"家庭、学校、社会"可分别代表对个人成长有影响的不同环境。
三、三元思辨作文结构化分论点设置方案(一)对立关系在对立关系中,A、B、C三个要素间存在矛盾或冲突,分论点的设置应体现这种对立关系,并且提出协调或解决的方法。
1、结构化分论点设置方案:分论点一:A对C的影响分论点二:B对C的影响分论点三:A和B要平衡才能与C契合2、示例:设:题目是“理性、感性、行动”:分论点一:理性对行动的影响(理性使行动更具计划性和可预测性)分论点二:感性对行动的影响(感性使行动更有激情和动力)分论点三: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是有效行动的关键(只有理性与感性平衡,行动才会既有效率又有动力)(二)辩证关系在辩证关系中,A、B、C三个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分论点的设置应体现这种辩证关系,并揭示其内在联系。
2024年高考语文思辨类作文写作全面指导写作指导35:二元思辨性追求卓越与拒绝平庸

写作指导35:二元思辨性“追求卓越与拒绝平庸”试题展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当今时代,我们总是鼓励年轻人要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而有人却说“我的孩子,我只要她(他)健康快乐就好”。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一、题目解析这则作文题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贴近现实生活,同学们对材料中的情境都有非常切身的感受,有利于同学们在感性基础上深入展开理性思考;二是材料涉及的概念多,内涵丰富,在多个维度上给同学们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因而也极富思辨色彩,有利于同学们写出层次丰富的议论文。
材料首先给出了“当今时代”的情境。
生活在“当今时代”,人们常常会感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变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不得不提升自己,打造出更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在较大的压力之下,许多人都呈现出一种“亚健康”状态,身心俱疲。
其次,材料列举了对年轻人的两种不同期待:一是来自师长们的鼓励,希望他们追求卓越,不甘平庸,其中“总是”一词表明这是时代的要求,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二是来自部分家长,可能是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为了激烈的竞争而牺牲快乐,也可能是因为懂得青少年身心的成长规律,不屑于陷入当下无谓的竞争,还可能是因为认识到人人生而平凡,只要能健康快乐一生,做个平凡人也自有其意义.....在这两种期待中,又有两组概念需要辨析。
“卓越”既可以指做出了优秀的、超出一般的成绩,还可以指有一种追求优秀、超越旧我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但如果只是指获得优异的成绩,成为“人上之人”则有可能陷入内卷而不能自拔。
“平庸”与“卓越”相对,可以指不够突出的成绩,更可以指不够积极,不追求更高的人生意义的生命态度。
“平庸”与“平凡”不同,不属于可以提倡的价值观。
“健康”可以指身体的健康,更可以指健全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快乐”可以是短时的、表层的、心情的愉悦,更可以长久的、深层的、心灵上的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辨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近三年来,思辨类材料作文成为每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如2011年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2012年江西卷“没有什么与拥有什么”、福建卷“路程与时间”,2013年课标卷“经验与勇气”、江西卷“怕与不怕”、湖北卷“方与圆”,2014年新课标卷I“面对被打破的规则运动员和裁判产生了争议”、安徽卷“演员与剧作家之争”、上海卷“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江苏卷“朽与不朽的青春”、广东卷“黑白照片与数码时代”,北京卷“老规矩之辩”等。
那么,面对这些充满着哲理思辨的试题,考生如何既能快速打开思路,同时又能辩证分析写出思想深度呢?笔者结合下例总结出“三招”制胜法。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新加坡歌手郭美美在《不怕不怕》中唱道:“不怕不怕,胆怯只会让自己更憔悴;不怕不怕,夜晚再黑我就当看不见,太阳一定就快出现。
”是的,因为不怕,我们敢于超越,创造奇迹。
在一个又一个奇迹面前以至于我们不怕大自然,不怕社会的力量,不怕真理,不怕正义,不怕良知……可我们又太怕了,怕没有金钱,怕失去权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解题】
本题考生可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来审题立意,通过阅读材料,考生可轻易地提取出关键词“怕”。
对“怕”这个话题,材料有三个观点,一个肯定,两个否
定,所以考生就这三个观点便可展开立意:(1)肯定“不要怕”;(2)否定“什么都不怕”;(3)否定“什么都害怕”;(4)综合以上三点,辩证地看待“怕”。
【思路演练】
第一招: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所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隐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只需紧扣其中一个观点并将其作为全文的唯一立意点即可,对于其他观点考生可舍弃,请看《不怕铸就辉煌》一文主体片段——
不怕铸就个人辉煌。
因为不怕,项羽之于巨鹿,破釜沉舟;因为不怕,韩信之于井陉,置之死地而后生;因为不怕,郭川成为第一个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中国人;因为不怕,比尔·盖茨敢于放弃学业,选择创业。
不怕铸就民族辉煌。
因为不怕,马云对阿里巴巴大胆尝试;因为不怕,海尔敢于突破以科技创新求发展;因为不怕,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因为不怕,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思路探究】
作者以“是的,因为不怕,我们敢于超越,创造奇迹”一句为切人点,并将“不怕”作为本文的唯一立意点,而对于其他的观点则忽略不计,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不怕方能铸就辉煌。
第二招:八二比例,重点突出
所谓“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隐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可选取其中一个观点将其作为全文的主观点,并将其部分当成文章的重点,用墨可占全文的80%,对于其他的观点考生只需兼顾即可,用墨可占全文的20%。
请
看《有所怕有所不怕》一文主体片段——
在一个又一个奇迹面前,我们不怕大自然,不怕社会的力量,不怕真理,不怕正义,不怕良知……但我们为这些不怕已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所以,我们必须有所怕,心存敬畏之心。
有所怕,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为什么会有全球气候变暖、地震频发、多种生物灭绝……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乏对自然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怕,敬畏人类的历史,德国总理惊世一跪赢得世人的敬重,为何日本右翼否认侵略,篡改教科书,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对历史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怕,敬畏我们的文化,当《宫》《抗日奇侠》等各种穿越剧、“神剧”不断搬上荧屏时,当西北大学“校董成神”时,当“杜甫很忙”时,我们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又在何方?
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怕,那样我们将裹足不前。
张无忌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终难成大器;李斯怕失去权势,残害同窗韩非,自己也难脱被戮。
所以有所怕有所不怕才是人生之智慧。
【思路探究】
本片段无论是选取全球气候变暖,还是日本右翼否认侵略历史等素材,都有力地论证了我们要有所怕,要心存敬畏。
难能可贵的是本文在肯定心存敬畏的同时,又提出了“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怕”的观点。
纵观作者用墨,“心存敬畏之心”用墨占片段80%以上,“我们也不能什么都怕”用墨占片段近20%,如此行文构思,既兼顾了试题材料了两个观点,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谓一箭双雕!
第三招:兼顾多者,辩证分析
所谓“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隐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可
兼顾两者或多者,将其放在一起辩证分析。
请看《荡起双桨》一文主体片段——
是谁在国家尴尬之时挺身而出,丝毫不怕“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寂寞,带着车马粮草告别绿柳清河,离开长风携云朵翩跹而来的长安,甘赴寒风与沙石吹打的大漠?是你,昭君,用勇气击败对西域的害怕,用大义担当起为国家减免战火的责任,才替大汉朝撑起一片安定平和的天空。
又是谁顶着各方压力,无所畏惧,只身前往虎门,一把火烧尽鸦片说:“只要我在一天就决不让鸦片销进中国!”是你,林则徐,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担当起民族存亡的责任。
你不怕吗,当然怕,但你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便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了所有的恐惧,铸就了人生的辉煌。
相反,是你,柳宗元,被贬永州后,被“永不起用”的条文吓坏了,被那里的“穷山恶水”所吓坏了,你怕了,怕得忘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圣人训,于是,你整日寄情山水,毫无政绩可言。
所以,怕与不怕不在于你所面临的境遇,不在于你所处的环境,而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战胜困难、积极乐观的心。
【思路探究】
本片段不是停留在对怕与不怕现象的列举上,而是透过现象看到了不怕与怕的本质在于是否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这是典型的透过现象探原因。
如此行文构思,既说理深刻,又充满了极强的辩证色彩!
【思路小结】
思辨类材料作文,其审题立意相对复杂,考生可从以下几点切人:
首先,读透试题材料,把材料所蕴含的观点找出来。
如2014年上海卷,对
穿越沙漠,材料明显有两个观点,一个是自由,一个是不自由。
其次,明白材料的感情倾向确立写作重点。
有些试题材料虽说有两个观点,但却有明显的写作感情倾向,如2014年福建卷,虽说面对空谷有两个观点,但材料明显倾向于第二个观点——有人因此想到了栈道桥梁。
最后,根据写作水平确立行文思路。
以上三招,考生可根据自身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灵活选择。
第一招相对容易,因为其只写了一个观点,立意相对显得较浅,一般得分在48分左右;第二招也相对易于掌握,虽说其立意也不是很深,但其兼顾了多个观点,一般得分在52分左右;第三招考生如果没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一般是很难操作的,所以要慎重选取,以免让文章变得杂乱无章,但一旦写好,此类文一般得分在55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