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陕北传统民俗形成影响探析
141208_陕北转九曲风俗文化地理研究

收稿日期:2009-09-12作者简介:王永飞(1973 ),男,陕西横山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区域地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09Y JC170068);陕西省2008年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8J K 181);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 历史地理学项目。
陕北转九曲风俗文化地理研究王永飞,韩改琴(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咸阳712000)摘 要: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转九曲 是在陕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风俗,这一风俗在陕北地区特有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影响下不仅内容独具特色,而且表现出鲜明的农本价值、突出的信仰意识、浓厚的原始生育观念等文化内涵。
关键词:陕北地区;转九曲;农本价值;信仰意识;生育观念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71(2010)01-0023-05风俗,即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风俗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地理格局的形成,不仅会受到行政区划沿革、人口发展、民族分布及生产方式演变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还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地貌、土壤、气候、光热、水、生物等。
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也是导致民俗区域性特征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1]陕北地区北与内蒙古接壤,南与关中毗连,西和甘肃、宁夏交接,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总面积98000平方公里。
长期的历史演变,陕北地区形成一种农牧交融的文化带,加之陕北地区自然气候条件相对恶劣,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当中,区域文化的继承性较明显。
特有的自然环境也造就了这里特有的人文景观。
转九曲 风俗就是在陕北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及长期的风俗文化传统积淀中形成的。
纵观学术界研究成果,对文化现象的研究是近20年来的热点之一。
从历史文化地理学角度进行研究代表性成果当推周振鹤先生的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 ,区域文化地理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成果斐然。
从地域文化谈陕北民歌的发展

一
14 9 9年新中国成立 ,当时陕北 的革命 民歌和经过加工、
改 编 的 陕 北 传 统 民歌 也 随着 全 国 的 解 放 而 通 过 各 种 形 式 传
、
研 究 背 景
作 为 古老 而 又 传 承 不 断 的 中 国 民歌 文 化 , 过 长期 地 交 经
主要是反映劳苦大众受尽压迫剥 削的悲惨生活, 以及他 们对
于 剥 削 阶 级 ,剥 削 制 度 的 控 诉和 反抗 为 主 要 内容 的 。
三、陕北民歌 的传播与弘扬阶段 进入 2 0世纪以来 ,陕北 民歌的发展经历 了延安文艺时
期 的 “ 色 民歌 ” 、 中 国建 立之 后 的 “ 民歌 运动 ” 、 0 红 新 新 2
鲜 明之处也正表现 出其地域 风格 的差异。这种地域差异 , 源
自于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 , 自于 中国几千年超稳定 的 源
经 济 结构 ,更 直 接 源 自于各 地 的方 言 、 风俗 文 化 。
正是在上述的背景下, 我们聚焦于 以 “ 信天游 ”为代表 的陕北民歌 , 所谓 陕北 民歌是在地处黄河流域腹地 、 华夏 民 族发祥地之一 的陕北 ( 今榆林、延安一带) 孕育形成 的, 其产
一
据史料记载,远在汉代 以前,陕北就有 了 《 上郡歌》流 传,东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 胡茄十八拍》 《 、 木兰辞》 《 、 敕 勒歌 》 民歌就产生于此 , 等 他们与今天的陕北民歌都有直接
或 间接 的关 系 。
二 、陕 北 民歌 的发 展 阶 段
、
陕 北 民俗对 陕北 民歌 的影 响
播到了全国各地 ,这个 时期 ,出现了一个群众性 的学习演 唱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与陕北民俗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这里自古战争频繁,造成植被严重破坏,水土严重流失,长年累月形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地貌。
生活于此的陕北人却乐观豪迈、勤劳勇敢、老实淳朴,陕北民歌正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与厚重纯朴的陕北人情感碰撞的产物。
陕北民歌内容灵活自如,可以自由发挥个人情感,所以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
陕北民歌源于生活但是同时又高于生活,它是由劳动人民所创,所以通俗易懂,泥土气息厚重,与陕北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由于陕北地形千沟万壑,又处于干旱地带,当地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到头来高强度劳动换回来的却是老天赐予的微薄收成,所以陕北人又被称为“受苦人”,但正是这“受苦人”却没被困难吓倒,他们乐观向上、厚实豪迈,用自己的歌声向世人展示了对世俗的不满,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所以陕北民歌大多是表现劳动人民生活以及爱情的。
唱陕北民歌可以站在山坡破上,也可以站在沟里唱;高兴时唱,痛苦时也唱。
总之,只要自己想唱你随时随地都可以一展歌喉、抒发情感。
当然最有野味、最地道的陕北民歌还是站在山坡上,迎着呼呼的西北风,无拘无束,随心所欲。
也有人认为陕北人创作陕北民歌最初动机是为了在劳动过程中协调动作、提高效率,然后才发展成为以自娱自乐为主导,抒发内心情感的民歌。
笔者现整理了二首表现劳动情景及控诉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民歌歌词:一、《耕田》中的几段正月出来二月来呀,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人人都说庄稼汉好,半年辛苦半年闷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走一岭来过一湾呀,行步来在地跟前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生平套在犁沟里呀,乳牛又套在犁沟边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蝎子九转十八湾呀,插住犁沟抽袋烟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撇着火来噙着烟呀,好像婆姨来送饭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头不梳来脸不洗呀,行路好像男儿汉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噙你的烟来吃你的饭,再没嘴里胡闲谈呀,哎哟伊呀哟,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其中“人人都说庄稼汉好,半年辛苦半年闷呀”唱出了“受苦人”用辛勤的汗水换回的却是微波收成的“半年闷”,每一段后面都以“格头犁拐肩膀上扛呀”结尾,形象的描绘出陕北农民下地劳动时的习惯动作。
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陕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远古至近现代,陕北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占据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陕北不仅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还用厚厚的黄土哺育了中国革命。
陕北地区所拥有的积淀深厚、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在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陕北民俗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全面发现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其民俗文化资源势在必行。
一、民俗文化遗失严重当今世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也不断推进现代化步伐,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对民俗文化的冲击显而易见,由此引发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文化传承者极其匮乏,部分传统技艺面临灭绝等问题不容忽视。
(一)文化生存环境受到冲击千百年来,陕北人民在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土风情。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迁,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一些作为传统民俗文化载体的独特陕北地方语言、民俗器物等正在消亡。
而网络、电视、电脑的普及,使陕北民间故事、陕北民歌等的听众已越来越少,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等不再是人们在劳动之余宣泄爱与恨的感情寄托,这些都减少了民俗文化的实践机会,削减了其传承的氛围,妨碍了其技艺得保持与提高。
另一方面,机械化、高科技取代了诸多效率低下的手工业操作,陕北民间手工艺也存在着艺人“老年化”、传人“稀有化”、技艺“衰退化”、发展“迟钝化”的困境。
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急剧改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陕北民俗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化资源流失状况严重陕北民俗文化自成体系,像“黄土”一样深厚,古老而质朴。
陕北人民衣、食、住、行与众不同,生育、婚姻、丧葬等民俗也独具特色,除此之外,比较典型的民俗文化有闹秧歌、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泥塑、刺绣、陕北民歌等。
陕北转九曲风俗文化地理研究

。
西 和甘肃 、 宁夏交 接 , 隔黄 河 与 山 西相 望 , 面 积 东 总 9 0 0平 方 公 里 。长 期 的历 史 演 变 , 北 地 区 形 成 80 陕 种农 牧交 融 的文 化 带 , 之陕 北 地 区 自然 气 候 条 加 件相对 恶劣 , 长期 处 于相对 封 闭的地理 环境 当 中 , 区 域文化 的继 承性较 明 显 。特 有 的 自然环 境也 造就 了 这 里特 有 的人 文景 观 。 “ 九 曲” 转历 史 文 化 地 理 学 角 度 进 行 0年 研究代 表性 成果 当 推周 振 鹤 先 生 的《 国历史 文 化 中 区域研 究》, 区域 文 化 地 理 是 文 化 地 理 研 究 的一 个 重要领 域 , 果斐 然 。 成 本 文选 择在 陕 北 地 区广 为 流传 的 “ 九 曲 ” 转 文 化 习俗 为 研 究 对 象 , “ 九 曲 ” 俗 主 要 活 动 内 对 转 习
中图分 类号 : 9 8 文献标 识码 : 文 章编 号 :0 8— 8 1 2 1 ) 1 0 3— 5 K2 A 10 3 7 (0 0 0 —0 2 0 风俗 , 即一 个 国家或 民族 中广 大人 民所创造 、 享 用 和传承 的生 活文化 。风俗文 化现 象 的发 生 、 展 、 发 及其 地理格 局 的形成 , 仅会 受到行政 区划沿革 、 不 人 口发 展 、 民族分 布及 生 产 方 式 演 变等 人 文 因素 的影 响 。还会受 到 自然环 境 的影 响 , 如地貌 、 土壤 、 候 、 气 光热 、 、 物 等 。“ 水 生 地球 表 面 地理 环 境 的 区域 差 异 性也 是 导 致 民 俗 区 域 性 特 征 极 为 重 要 的原 因 之 ”1 l 陕北地 区 北 与 内蒙 古 接 壤 , 与 关 中 毗 连 , 南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陕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
陕北的民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美学情趣。
本文将从陕北民俗的服饰、建筑、节庆等方面来探讨其审美价值。
陕北的民俗服饰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陕北地广人稀,气候干燥,因此人们在服饰上更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
陕北人民的传统服饰以羊毛为原料,采用粗犷的编织工艺制作而成,其款式简洁大方,色彩淳朴自然,充满了朴实和质朴之美。
陕北女性的传统服饰“襦裙”,通常由粗布料制作而成,既耐穿又实用,同时在图案和颜色的搭配上也展现出一种朴素的审美情趣。
陕北的传统头饰也别具一格,如“大辫子”、“燕子饰”等,都展现了陕北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陕北的民俗建筑也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代表。
陕北地区地势起伏,山地较多,因此当地人民的建筑风格也是独具特色。
传统的陕北民居采用土坯墙和木制结构,建筑简朴朴实,充满了朴素的乡土情怀。
陕北的地坑院和窑洞房是当地人民的主要居住建筑,其造型独特、结构合理,给人一种原始的美感。
陕北的寺庙、庙宇也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建筑,如黄帝陵、华山寺等,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展现了陕北人民对于宗教信仰的崇尚和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陕北的节庆活动也是其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人民热爱节庆活动,每逢节庆,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其中不乏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表演和民间艺术活动。
陕北的舞龙舞狮、跷跷板表演、夜市等活动,无不展现了陕北人民的豪爽豪情和对于美的追求。
陕北的传统民歌、民间舞蹈也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民俗艺术形式,如陕北民歌《王鹏飞》、《秦腔》等,不仅歌词婉转动人,旋律优美悠扬,更展现了陕北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陕北民俗文化及其特征

同的地理分野 , 形成各具特色 的民俗文化结构 。 陕北民俗文化在
这种结构 中呈现 出明显不 同的形象特征与 内涵意义。 可 以说 , 地 理分野为陕北 民俗文化 的生存发展提供与之适宜的环境土壤和
历史际遇 的同时 ,也为其在结果的积淀和风格的形成提供了特 有 的养分和深层文化基 因。地理环境是陕北民俗文化生存的基
2 0 1 4年 1 — 2期
更. 放唷. 高教 Sh a a n x i J i a o y u・ Ga o j i a o
文 化 艺 术
陕北 民俗文化及其特征
【 摘 要 】陕北特殊的地理状 况和历 史
演 变 进 程 生发 和 发 展 了陕 北 特 殊 民 俗 文 化 ,
老一辈传下来 的图符剪纸而已 , 但是这 幅作 品却与汉 画像砖不
谋而合 , 成 为陕北地 区古老文化遗存 的见证 , 陕北剪纸 中的古老
图符 和寓意不 胜枚 举 , 有抓 髻娃娃 、 蛇盘兔 、 鹿衔 草 、 鱼 嗦莲等 ;
十分丰富的 , 从活动 、 观念 、 载体 、 意义等方面都 显现 出古老 、 多 样、 原生 特征 , 而这 些特征正是 陕北 民俗文化 以农 耕文 明为主 , 游牧 文明为辅 的特殊社会构 成基础上 发展 和衍生 出来 的特殊形 态, 民俗文化与人 民的 日常世俗生活密切关联 , 并且 以此显现 出 民俗 文化 的价值 和意义 。民俗文化 的生发 和存在是建立在 民众 需求 的基础上的 , 归根结底为 了人 民的存在——生命的延续 。 农
而在人类文明的进化中 ,这种以生命 延续作 为核心 的追求 以含
蓄和文明的方式展 开—— 丰富而多样 的民俗文化 。陕北 民俗文
陕西地理环境对其地域文化的影响研究

多 年 , 以民间剪纸 抓髻 娃娃 、 他 出土 文物 和古史 传统三者 印
证 ,破 译 出了 2 0多个 出土文 物的原始 文化符号 。安 塞民间
剪 纸家 高如 兰所剪 《 髻娃 娃 》 她 把 女孩 头上 的 两个抓髻 抓 ,
剪成 两个鸡 , 鸡 的欢 跃 、 用 飞腾 来表示 少女 的成熟 。少女一
古南部 的“ 山调” 民歌 的影 响 较大 。如今 流传 的一 些 民 爬 等 歌就是异 地 民歌 的“ 陕北 化 ” 。陕北 民居 、 民俗也体 现了陕北
2陕北文化是 多元 的文化 。 . 陕北 文化 的多元性 是不同类 型 的文 化整合 的结果 。在 陕北 历史 上 ,几乎 每一次社 会动 荡、 变迁 , 也使 不 同的文
言、 、 、 声 色 文化 习尚和特 色 , 造就不 同人群 的 自 特质 与文 然
山仍 然是农耕 区和半农半牧 的天然分 界线 ,这种状况在宋代 以后才逐 渐有所改变 。农牧结合 的经 济结构对 陕北 传统 文化
的形成给予深刻的影 响 , 是华族( 代以后的汉族) 汉 和其他少数
迹, 分音词 的 出现和大 量异族 地名 的存 在 , 与陕北历 史上 都 的民族大交替 、 大动乱有关 。例如 : 长县可也村 , 源于稽 延 来 胡族 ;稽 胡呼堡 为 ‘ 野 ”(太 平 寰宇 记》; “ 可 ’ 《 )陕北话 称父 亲
以秦岭 为界 的大关 中区域属 黄土高 原 区段 ,秦 岭南麓 汉水 流 域属 巴楚 边缘 区段 。不同 的纬度 区段 ,便 产生 不 同的语
手举 鸟( , 手举 兔( , 阳结合 便产 生 了生命 , 阳)一 阴) 阴 是生殖
崇拜 的遗存 。它反映 了男婚 女嫁 、 盼子孙 繁衍 , 一种万 企 是 世不变 的吉 祥物 。这幅 剪纸 同故 宫博 物 院收藏 的青 玉女佩 完全一样 , 家考证这 是别处早 已失传 了的商代 民俗文化 。 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对陕北传统民俗形成影响探析
文章概述了陕北的地理环境,阐述了陕北传统民俗、民风、饮食特点。
分析论证了主要是受当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陕北传统民俗、服饰、饮食、民居窑洞等特点。
标签:陕北;民俗;地理环境
民俗即民间风俗,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演变、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1]民俗是一个地方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生活方式及文化活动的重要反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陕北传统民俗在形成过程中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以往的民俗研究文献中,谈到陕北传统民俗的成因,大部分人是从戎狄文化和神话传说的影响角度去研究,很少从地理环境角度探求陕北传统民俗的成因。
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角度剖析陕北传统民俗的成因。
一、陕北地理环境概述
陕北,泛指陕西省的延安、榆林地区。
陕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临内蒙、宁夏,南接渭北高原,西与关陇接壤,东与三晋隔河相望。
陕北属于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较干旱,昼夜温差大,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2]。
陕北全区大致可分为北部风沙草滩地貌,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及西南部黄土梁状低山塬涧丘陵沟壑地貌。
陕北全区土壤含水量较低,植被稀疏,土壤比较贫瘠。
二、陕北民风、服饰、民俗特点
1、粗犷、豪放、吃苦耐劳的淳朴民风
陕北人的粗犷、豪放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说话高喉咙大嗓门,表情达意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第二,待人真诚,热情好客,待客必饮酒而且大醉方休;第三,民间曲艺自由奔放、刚劲粗犷、气势磅礴[3]。
陕北人的吃苦耐劳主要表现在:第一,陕北人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吃得是粗粮,而且经常青黄不接,但是陕北人很少抱怨;第二,陕北人不是注重当下物质上的享受,很少有铺张浪费,大多遵循省吃俭用的习俗。
2、衣饰尚白,鞨巾而裘服饰特色
白色是陕北人服饰的主色调,穿光板白羊皮袄,包白羊肚子手巾头帕是陕北人衣饰的显著特征。
陕北人把一整张羊皮连毛剥下来晾干鞣制,再经过简单缝制就制成了羊皮大袄,羊皮大袄的羊毛是在里边的。
包羊肚子手巾就是把一条白色的大手帕往头上一围,然后再打个结。
《列子·汤问》载:“北国之人,鞨巾而裘;南国之人,冠冕而裳。
”[4]北国之人指北方民族,鞨巾而裘是指戴着头巾穿着皮衣,这里的鞨巾后来演变为白色的羊肚子手巾,裘指的就是白色羊皮袄。
由此可见陕北人穿光板羊皮袄,包白羊肚子手巾的习惯由来已久,这是陕北人展示其精神风貌的最直接的方式。
3、少事烹饪的饮食风格
陕北人的饮食风格是少事烹饪,以熬、煮、蒸、烧、烤、烩为主,陕北烹饪最鲜明的特点是一锅烩,陕北人日常饮食都是将肉、菜、粉条、豆腐等不同原料通过蒸、煮、炒等方式烩在一起,做成大烩菜,其做起来简单、快捷,但吃着实在。
陕北人通过熬、蒸、煮、烩等方式将这些原料做成不同的食物,其中主食是洋芋和小米。
洋芋有很多种吃法,可以把它檫成丝,拌点面蒸着吃,也可与其他蔬菜一块炒当菜吃,还可以切成块蒸着或煮着吃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洋芋擦擦。
小米是平时用来蒸米饭或者熬稀饭。
陕北人的主食还有腌酸菜,每年冬季,家家户户都会腌上几大缸酸菜以缓解漫长冬季的蔬菜匮乏。
4、半山而居、挖洞穴居的民居特色
在黄土沟壑区,陕北人在考虑住房选址时一般是选择靠近水源的塬上或半山腰上,凡是有水源的沟谷半山腰上一般都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一些村落。
村落一般沿着沟谷狭长发展,村庄规模较小,住户比较分散。
旧时陕北人多穴居陋处,陕北窑洞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陕北人自轩辕黄帝始,就已经居住窑洞[5]。
修筑窑洞多依山靠崖,顺地势而建,朴实大方,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典型的窑洞,多为圆形顶,一般长约7米,宽约3.3米,高约3.3米,门前或者最里边有用土坯或石板砌的空心土炕,土炕还常常与锅灶相连,烧饭的烟通过炕底的火道,从墙壁直达窑顶的烟囱排放出去,既能取暖,又节省柴火,是北方民居一种很好的内部构造形式。
窑洞种类甚多,根据选址和建筑方式的不同,通常可分为崖窑、坑窑、覆土窑等数种,各具特色。
三、地理环境对陕北传统民俗形成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陕北民风的影响
陕北地区多山且人烟稀少,人和人之间的交谈经常要隔着沟谷,说话必须拉开嗓门,加之交通不畅,当地人长时间生活在这种地理环境中,慢慢便养成了说话声音宏亮、豪放、直爽的性格。
另外,陕北气候干燥,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该区人民长年累月生活于此,与地理环境不断磨合,逐渐就养成了一种粗犷、
豪放、吃苦耐劳的淳朴民风。
2、地理环境对陕北人服饰的影响
陕北服饰的形成一方面受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影响,形成了白羊皮袄、白头帕的习惯,另一方面与陕北的农业生产及气候有关。
陕北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陕西主要的畜牧区之一,白绒山羊为当地主要畜牧产品之一,人民长期以来对羊皮的利用促使了当地服饰的发展。
加之,北方地区冬季酷寒,羊皮的御寒保温效果极好,利用羊皮作为原料制作大袄就成了种习俗。
陕北地区由于处于大陆内部昼夜温差较大,头部极易受寒,因此慢慢形成了包头巾的习惯。
头上包头巾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耕作中,为适应气候环境所形成的特殊服饰,一方面可以阻挡阳光对头部的炙烤,还可以擦汗或蘸水缓减酷热,提升劳动的舒适感。
对陕北人民包头巾的另一种解释是,陕北处于毛乌素沙漠的边缘,风沙大、尘土多,头巾能有效阻挡灰尘,保证了头部的健康卫生。
3、地理环境对陕北饮食的影响
一般来说,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地区,人们的饮食风格比较精细,菜系比较丰富;气候恶劣、物产稀少的地区,人们的饮食风格比较简单。
陕北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物产稀少,生活比较艰苦,当地百姓为解决人多菜少或冬季吃菜难的问题,便制作出了烩菜这种形式的大锅饭。
陕北黄土堆积明显,土质疏松,土壤环境适宜土豆生长。
同时,土豆抗旱能力强,能适应陕北降雨量少的环境,且产量稳定,因此在当地土豆被大量推广,从产什么吃什么的角度说,土豆自然就成为了陕北人的主食。
4、地理环境对陕北窑洞的影响
黄土高原这一特殊地貌是陕北穴居形成的主要原因。
高原上地表植被稀疏,缺乏高大乔木,无法为砖木结构的房屋提供必要的木材,迫使当地百姓寻找其他的方式建屋盖房。
由于陕北居民长期与黄土接触,逐渐发现了黄土高原土层厚实、透水性差、地下水位低的特点,便开始挖穴居住,这种穴居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便形成了现在的不需木材的窑洞。
四、讨论与展望
地理环境因素是形成陕北传统民俗的重要原因,绝大多数的民俗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陕北的传统民俗如服饰、饮食、民居等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在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环境作用下,才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陕北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