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我们家的男子汉》讲解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我们家的男子汉》讲解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我们家的男子汉》讲解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我们家的男子汉》讲解

知识点

教材分析:

《我们家的男子汉》一篇成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童年生活在人的一生中是最美好最纯真的,它是璀璨夺目的,它是熠熠闪光的!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在令成年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纯粹的感动和震撼,当代女作家王安忆的四岁的小外甥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男子汉!课文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用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描写了一个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勇敢的男子汉形象。

作者介绍:

王安忆:1954 年3 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当代作家、文学家。王安忆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1996 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7 年12 月,凭借作品《向西,向西,向南》获“2017 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中篇小说奖。

主要作品:《长恨歌》《小鲍庄》《流逝》等。

多音字:

济jǐ(人才济济)jì(经济)

量liànɡ力量liánɡ测量

吭hánɡ引吭kēnɡ吭声

近义词:

爽气——爽快恍惚——模糊

倔强——固执胆怯——胆小

嘱咐——叮嘱沮丧——懊丧

后悔——懊悔沉着——镇静

安慰——宽慰妨碍——阻碍

反义词:

耐心——厌烦恍惚——清楚

胆怯——勇敢紧张——放松

熟练——生疏高涨——低落

容易——困难熟悉——陌生

理解词语:

【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到草木一样。【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沮丧】灰心失望。

【倔强】刚强,不屈服。

句子解析:

1、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和他出去,他不愿让人牵他的手了。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

运用比喻,可以使人想见那挣扎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要独立的愿望之坚决。

2、他满头大汗地、耐心地等待着。我很想走过去帮他叫一声“同志”,可最后还是忍住了。

“忍不住”是“我”不忍心看到他失败以及他对独立的要求受挫,是对“男子汉”的关心和爱护。“忍住了”是要维护“男子汉”要求独立的自尊,是对“男子汉”的理解和尊重。这也是对“男子汉”的关心和爱护,也正是有了这种关心和爱护,“男子汉”才能真正成长。

3、这就是我们家的男子汉。

有志不在年高。小小年纪的男孩儿,逐步成长为一个率真爽快、独立自主、沉着冷静的小男子汉。

段落大意:

一、开头部分:交代写作对象,写孩子的出生、留在外婆家的原因及其与“我”的关系。

二、他对食物的兴趣。

三、他对独立的要求。

四、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五、结尾部分:总结上文,点题。抒发自己从“我们家的男子汉”身上引发的感受,体现了作者对这一类孩子的关爱之情。

课文主题:

本文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表达作者对小外甥的无比喜爱和赞美之情。

问题归纳:

1、课文中的小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小主人公是一个对食物有极大的兴趣,处处要求独立,沉着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的人。

2、作者是从那些方面写小男子汉对事物的兴趣的?是怎样写的?

作者从小男子汉吃饭爽气,饭量大,吃的东西范围广,而且吃得极有滋味,更愿意等食物等方面来写的。

手法:概括叙述、详细叙述、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突出了男孩子的爽快、不挑肥拣瘦、虎虎有生气。

3、作者是如何表现“男子汉”要求的独立的特点的?

a.要求自己走,不让搀手;可见他想要独立的愿望之坚决,“男人”

的性格初见端倪。

b.要自己买东西;我本想帮他的,却使他失去了一次自己锻炼的机会,因而他显得“沮丧”。(对神态的观察、描写真实、准确—胆怯、紧张、勇敢、沮丧变现了心理的变化)

c.自己换橘子水;这是一种要满足成功感的外在表现,表现小男孩越来越想与成人一样享受独立做事的满足,流露出作者的关爱赞赏之情。(熟练—高涨—狂热。飞快、努力地喝显示自己长大了,显示自己的成就.)

4、我们把他送到了托儿所,“他”和“别的孩子”的哭一样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别的孩子和“我们姐妹”小时候上托儿所哭的情景呢?

不一样:别的孩子,因“怕”而哭,充满伤感。“他”似乎只为参加一个仪式而哭,并无伤感。与“他”不喜欢托儿所,却不作任何无效的挣扎构成对比,突出他作为“男子汉”能勇敢坦然地面对现实。

5、“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这一部分,作者是通过描写哪几件事来表出小小男子汉的个性特点的?

上托儿所,面对进入陌生的环境这一挑战,镇静、坦然,很快适应,表现他作为一个男孩子、一个男人、一条男子汉的刚强、成熟;回安徽,面对不得不回安徽的事实,勇敢地跳进车厢,踏上回乡之旅。

课外拓展:

生活,有许许多多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仍与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在人民的心目中,他们是公仆、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孔繁森:扎根雪域、献身边陲,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和人民。

牛玉孺:担任呼和浩特市的市委书记期间,当地的工业产值成倍增长,城市面貌大有改观,他把权力交给了人民,他造福了一方百姓,却牺牲了自己的健康。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自己省吃俭用,却能胸怀他人。

袁隆平:一位相貌平平的七旬老人,穿梭在田头,心系天下民生。

徐本禹:一介文弱书生,生活拮据,却能只身支教穷山僻壤,无怨无悔。

田世国:孝心动天地、泣鬼神,捐贤救母,反哺之举,令世人动容。

同步练习

一、给下面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安徽(huīhīu) 嘴唇( cún chún)

情绪(xǜxù) 无妨(fánɡfǎng)

二、形近字组词。

徽()萦()妨()济()

微()莹()访()挤()

三、课文的标题是“我们家的男子汉”,但写的却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这是为什么呢?读读想想,说说你的高见。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在“他对独立的要求”这部分的内容中,作者通过哪两件事来表现“我们家的男子汉”的个性特点的?

2.为什么“我们家的男子汉”要自己一个人去买东西?请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出一个最准确的答案()

A.因为他不喜欢别人知道他去买山楂片或是橘子水的事情。B.他很懂事,所以不愿意让大人陪着他在“炎热的下午”去买东西吃。

C.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他要求独立的个性特点。

D.他对吃山楂片和橘子水很感兴趣,从而表现了他对食物的兴趣。

五、本文是一篇大人写小孩趣事的文章,写得细腻生动。你对童年的趣事、傻事、荒唐事一定记忆犹新。能把你心中印象最深刻、感觉特好玩的一件事说一说,与大家分享吗?一定要写具体细致生动哦。

参考答案:

一、徽(huī) 唇(chún) 绪(xù) 妨(fánɡ)

二、

徽(国徽)萦(萦绕)妨(妨碍)济(救济)

微(微笑)莹(晶莹)访(访问)挤(挤到)

三、他像男子汉一样有一定的独立性,有些勇敢和坚强,能坦然面对生活的挑战。

四、1.通过他出去不让人牵手和要自己买东西这两件事来表现的。2.C

五、

记得5、6岁的时候,我去奶奶家玩,看见奶奶在喂猪,那些猪有大的,有小的,大的有胳膊有腿;小的圆滚滚,胖乎乎,可爱极了!

我看着那些可爱的小猪,心里不由得想起一个念想:马可以骑,猪可不可以骑呢?我犹豫再三,还是被好奇心打败了,为了满足好奇心,我决定试一试。

当瞅着奶奶进了屋里,我就走到猪圈前,把打开圈门,找了一个貌似“武将”的猪,骑上便往外跑。

刚开始,小猪挺听话的,我说怎么着,它就怎么着。可过了一会儿,它就不听使唤了,疯狂地跑着。奶奶从窗户看到了我的“壮举’,赶忙跑出来叫我。我也觉得骑在小猪上不太舒服,想让它停下来,可是,它不听我的,眼看着就又要跑进鸡栏里了,我便张牙舞爪地挥动着手,

拼命地喊着:“奶奶,救我,救我……”

小猪还是进了鸡栏,这下,小鸡们可遭殃了,小鸡被小猪吓得乱蹦乱跳,小猪进去,又跑了出来,我的手被划伤了。最后,奶奶联合邻居把小猪抓住了。奶奶把猪赶进猪圈之后,说我太调皮了,连猪也敢骑。

一、读拼音,写词语。

嘴唇倔强叮嘱谜语时尚

沮丧嘹亮安徽妨碍轮廓

二、比一比,再组词。

倔(倔强)荤(荤菜)沮(沮丧)嘱(嘱咐)嘹(嘹亮)

掘(挖掘)军(军人)狙(狙击)属(属于)潦(潦草)

三、多音字组词。

liànɡ力量kēnɡ吭声

liánɡ丈量hánɡ引吭

四、近义词。

照看—(照料)嘱咐—(叮嘱)抱怨—(埋怨)

沮丧—(消沉)熟练—(熟悉)妨碍—(阻碍)

五、反义词。

镇静—(慌张)抱怨—(感激)安慰—(责备)

神秘—(平常)沮丧—(高兴)倔强—(温顺)

六、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奇妙)的事情(耐心)地等待(倔强)的活鱼

(无效)的挣扎(坦然)地接受(勇敢)地接住

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坚强倔强

1.一个人必须要有志气,不能依赖依靠别人,(坚强)的气魄与力量是人一生中最大的瑰宝。

2.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情绪情况

3.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越无为就越有害。

4.他(情绪)日益高涨,最终变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

八、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事物很风行。(风靡)

2.灰心失望。(沮丧)

3.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拘束)

4.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不约而同)

5.(做事)不仔细,不认真。(潦草)

6.完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足以乱真)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通过哪两件事来表现“我们家的男子汉”的个性特点的?通过他出去不让人搀手和要自己买东西这两件事来表现的。

2.为什么“我们家的男子汉”要自己一个人去买东西?请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出一个最准确的答案(C )

C.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他要求独立的个性特点。

3.理解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1)在尝试买东西自己去说失败后,通过潦草地吃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可以看出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表现出他沮丧的心情和失望的神态。

(2)这是在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以后,所做出的一种要求满足成功感的外在表现。虽然他买橘子水并不是很顺利,但“他依然耐心地等待着”。在这种情况下更能具体表现出这种狂热。

四年级下册语文1-7课课文电子版

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荫。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

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荫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天窗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的地洞里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随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滴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划;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导 学案 胥丽2011年10月27日 19《生命生命》导学案 潍坊市潍城区实验小学胥丽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对重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朗读,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懂得生命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感悟生命的意义。 学习过程: 导课(约2分钟) 一、自主学习(约10分钟) ▲学习目标 1.快速大声地朗读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2.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加5颗星) 1.快速大声地朗读课文,把生字词读两遍,将你认为难写的生字在田字格里工整地写一写。

2.同伴两个互相检查生字词和课文的朗读情况,能读准字音,发现错误及时纠正。(随意抽查课文的一个自然段) 3.完成以上任务,请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1)大声读出以下生字,并组词。 扰()欲()茁()撼() (2)正确流利地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能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3)填空 作者通过()、()、()三个事例,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悟。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对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每人加5颗星)。 1.默读课文2至4段,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思考:你感悟到了什么?(在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早完成的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画出来的句子。 2.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由D到A的顺序,小组长安排每人选择一个事例,有感情地读一读画出来的句子,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完成以后,小组长组织组员坐端正,准备汇报。 三、精讲点拨(约10分钟)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地补充、点拨,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设计

19*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文章生动有趣,描写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经历,他的成长过程正是男子汉的成长过程。本文按照人物性格特征来组织材料,在行文过程中我们徜徉在幽默的语言中,感受着一个男孩的男子汉魅力。在一课时内,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与概括,同时理解男子汉的含义,培养争做男子汉的信心、勇气和敢于面对挑战的意识。教学理念既体现《语文课程标准》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讨论等手段充分实现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目标,又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课件(挂图、幻灯片等)。 2.生字、多音字、新词卡片。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小“男子汉”形象,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趣阅读 1.(板书:男子汉)你们印象中的“男子汉”是怎样的? 生1:顶天立地,敢做敢当。 生2:正直无私,心胸宽广。 2.看来每个人心中的男子汉都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王安忆笔下的男子汉又是什么样子的吧! 3.师补全课题,生齐读。了解作者笔下的男子汉是作者姐姐家的小男孩。 4.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谁愿意介绍一下作者? (生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对“男子汉”的理解,词典中的表述较为抽象,对已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应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从学生的交流中,初步掌握学生的情感起点,为下面对文本的解读做铺垫。介绍作者王安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她是上海人,以及她在文坛的地位,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并为学生感受王安忆对姐姐的孩子的殷切期盼做铺垫。 二、借助标题,把握内容 1.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接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篇课文有三个小标题, 进一步了解小标题的作用。 (有小标题) 3.教师相机板书3个小标题。那么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小标题的文章,想一想。 4.师小结:作者运用3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小标题具有概括、提示段落主要内容的作用,便于读者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作家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列小标题的形式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解小标题的作用(即概括、提示段落主要内容,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了解通过列小标题来组织材料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

S版语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 1 种子 2 只拣儿童多处行 3 钓鱼 4 爷爷的芦笛 语文百花园一 第1-3周 第二单元 5 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 6 桂林山水 7 走进丽江 8 五彩池语文百花园二 第4-5周 第三单元 9 卫星比武 10 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11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12 绿色记事本语文百花园三 第6-7周 第四单元 13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14 陈嘉庚办学 15 舞动的北京 16 大使馆妈妈语文百花园四 第8-10周 第五单元 17 莲叶青青 18 萧山杨梅 19 地震中的父与子 20 母亲的呼唤语文百花园五 第11-12周 第六单元 21 爬山 22 语言的魅力 23 寓言两则《滥竽充数》、《邯郸学步》 24 米芾学书语文百花园六 第13-14周 第七单元 25 鸟的天堂 26 鲸 27 麋鹿 28 小狮子爱尔莎语文百花园七 第15-16周 第八单元 29 孔子学琴 30 端午节的由来 31 西门豹 32 汤姆·索亚历险记 语文百花园八 第17-18周 总复习、检测: 第19-20周

1、种子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重点难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 年月日 第一课时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羞涩惭愧凝望惟恐小心翼翼 五、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年月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全部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全部内容 1、《古诗词三首》: 三首诗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 学习这三首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丰厚文化积淀。 独坐敬亭山: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2、《桂林山水》: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4、七月的天山: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

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 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花园。 作者 ___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5、中彩那天: 故事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精品教案

《生命生命》教案 一、教材介绍 1.教材说明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位于教材第89页。本单元共有4篇课文,《生命生命》是其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书写了对人生的感悟。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课文简说 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3.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联系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前面的课文已经引发了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一些思考和感悟,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这样可以减少本篇课文教学的难度。教学本文前,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 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容易的感受课文,我运用学法指导,采用“扶”与“放”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来品读课文、交流感受、感情朗读,自主读、自主学、自主悟,并结合小练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等词语。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文本

精心整理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2、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4、*七月的天山 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被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都有鱼儿在欢快地跳跃。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复习内容 班级姓名 1 《桂林山水》 作者陈淼,课文写了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山的特点:奇、秀、险。“林山水甲天下”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在文中既起到了概括全文和首尾呼应的作用。 2 《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游双龙洞的过程。游览路线是:路上见闻——洞口——外洞——孔隙(由外洞入内洞)——内洞——出洞。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以水(溪流)为线索。 3 《七月的天山》 作者:碧野,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重点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在新疆)的景物。课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语文园地一 描写大自然风光的古诗诗句 (摘自园地一)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译: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 B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祯) 译:斜阳西下,几行红叶树后面是连绵起伏的龙眠山,山外还有无数重山 C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译:群山上树叶飘落,天空则因秋高而显得远大。江水也更显清澈, 在傍晚月光的辉映下,江水犹如一条白练(秋江暮景图)。 D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译:水流阔远,和天都连在一块儿了,坐在船上,但见岸边无穷的树木随水流而去,好像是被水流送走了一样,远处的山上,云雾弥漫,整个山都被遮住了一半。 E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译:江上涨起了春潮,水面与大海齐平,海面上,明月随着潮水的上涨,也同时升起。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东岳泰山为首。(P13 )五大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太湖、巢湖。(P13 )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我们家的男子汉》优秀教案

19*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目标 1.认识“徽、谜”等15个生字,读准“强、济”2个多音字。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结合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 3.从作者刻画的活灵活现、纯真可爱的小“男子汉”形象中,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爱之情。1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小“男子汉”形象,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爱之情。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根据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词意。重点指导“唇、嘱”的读音,结合具体的语境引导学习多音字“强、济”。 2.阅读理解 运用“先读通,再读懂”的策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读自悟。让学生画出课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句子,体会其精彩之处。 3.表达运用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技巧,并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徽、谜”等13个生字,读准“强、济”2个多音字。 2.结合小标题,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揭题,提出问题 1.导入新课。

(1)理解“男子汉”的含义。 ①板书“男子汉”。 ②课件出示“男子汉”在词典中的含义。 男子汉:指男人,强调男性的健壮或刚强。 ③师引导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理解“男子汉”。 a.师引导:想一想,你认为男子汉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b.示例:刚强、沉着、独立、果敢、顶天立地、正直无私、胸怀宽广…… (2)师指导读好“男子汉”这个词语。 ①师指导:看来“男子汉”是个褒义词,一般用于称呼那些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男性。你能读好“男子汉”这个词语吗? ②师指名读;全班齐读。 2.揭示课题。 (1)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里的小男孩具备男子汉的品质了吗?他能不能被称为“男子汉”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 (2)课件出示:我们家的男子汉。 (3)师引读课题。 3.作者简介。 (1)课件出示作者相关资料。 (2)师读简介;生齐读。 【设计意图】词典中对“男子汉”的解释较为抽象,因此,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联系生活经验去理解它。通过引出课题,提出问题,强调课文解读过程中的焦点所在,为下面解读课文做铺垫。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能用准确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小男孩的特征。 ●结合小标题,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我们家的男子汉”的。 (2)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字词预习。

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全册课文内容归纳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课文内容归纳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这首诗描写了农村早春风光,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表达了诗人虽客居他乡却依然闲适的心境。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宋朝词人辛弃疾,这首词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2.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一文通过描写乡村白天和夜晚及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色,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 3.天窗 《天窗》一文通过叙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丰富想象和慰藉,赞美了孩子们的童真,同时告诫我们:抓住身边一切可以进行想象的机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4.三月桃花水 一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陶醉。 第二单元 5.琥珀 《琥珀》是一篇说明文,也可称科学小品。作者是德国作家柏吉尔,他用极其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充分的想像,介绍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6.飞向蓝天的恐龙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导 学案 胥丽2011年10月27日 19《生命生命》导学案 潍坊市潍城区实验小学胥丽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对重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朗读,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懂得生命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感悟生命的意义。 学习过程: 导课(约2分钟) 一、自主学习(约10分钟) ▲学习目标 1.快速大声地朗读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2.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加5颗星) 1.快速大声地朗读课文,把生字词读两遍,将你认为难写的生字在田字格里工整地写一写。

2.同伴两个互相检查生字词和课文的朗读情况,能读准字音,发现错误及时纠正。(随意抽查课文的一个自然段) 3.完成以上任务,请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1)大声读出以下生字,并组词。 扰()欲()茁()撼() (2)正确流利地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能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3)填空 作者通过()、()、()三个事例,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悟。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对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每人加5颗星)。 1.默读课文2至4段,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思考:你感悟到了什么?(在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早完成的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画出来的句子。 2.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由D到A的顺序,小组长安排每人选择一个事例,有感情地读一读画出来的句子,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完成以后,小组长组织组员坐端正,准备汇报。 三、精讲点拨(约10分钟)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地补充、点拨,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9课

19、生命生命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

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思考: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文本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2、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教案

《我们家的男子汉》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尝试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课文中的小标题,说一说为什么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作者对他是什么情感呢? 3.和同学讨论,还可以给每个部分换一个小标题。 教学重点: 1.尝试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课文中的小标题,说一说为什么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作者对他是什么情感呢? 教学难点: 和同学讨论,还可以给每个部分换一个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心中的男子汉是谁? 预设:学生们自由表达。 2.说一说你身边的男子汉。 预设:结合生活实际交流。 3.男子汉是什么意思呢?咱们来交流一下吧!作者笔下的男子汉是谁呢? 4.一起走进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 二、认读生字 1.把每一个生字读准确,才能把课文读准确,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他们吗? 徽谜唇尚荤倔强嘱咐沮绪吭嘹妨廓 2.试着组词学习。 3.多音字:强。 4.和同桌互相指读生词。 5.学习“荤”。知道肉类的食品是荤菜,非肉类的食品是素菜。 三、初读课文

1.认真听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哪一个男子汉?讲了这个男子汉的哪些男子气概呢? 2.初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和同学一起探讨: 预设: (1)读好小标题。 (2)认读生字。 (3)了解大意。 (4)了解课文内容。 3.让我们一起来读小标题。 (1)他对事物的兴趣。 (2)他对独立的要求。 (3)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1.你喜欢这几个小标题吗? 2.咱们前面学的课文中有了一定的写小标题的经验了。如果让你给课文拟定小标题,你会怎样做呢? 3.在拟定小标题的问题上,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预设:自由表达。 4.我来写一写小标题: 预设: (1)男子汉——不挑食,能克制。 (2)男子汉——独立性格,不依赖。 (3)男子汉——适应改变,不哭闹。 三、感知理解 1.文中的男子汉是一个只有几岁的小男孩,你怎样看待这个称谓呢? (1)从“男子汉”的角度。 (2)从小男孩的角度。 预设: (1)我觉得这个小男孩很独立,像是个男子汉。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

19 生命生命 执笔: 张丽审核人:张丽修改人:张丽 授课人:张丽授课时间:2017年5月3日班级:四(3)班 课题:生命生命课型:新授精读课文课时:两课时 学习内容: 这篇课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触: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时极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是值得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生命的诞生,生命力是强大的;“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识,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表达了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这篇课文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它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之中,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动弹、欲望、糟蹋、珍惜”等词语。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学习难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学法指导:教学前,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课中分角色朗读法交流合作质疑法

课前 知识链接: 杏林子(1942--2003),本名刘侠,陜西省扶风县人。小时随家迁居台湾。十二岁患上类风湿关节炎 ,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关节损毁, 但写作不辍, 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得到鼓励,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的路上。杏林子的书,洋溢着她对生命的熱愛和赞美,正是这样一位只有小学六年级学历,靠着自我进修,用扭曲、肌肉萎缩的手,吃力地在稿纸上耕耘的轮椅上的作家创作了六十六部作品,其中四十多部剧本,两部小说,十多部散文。她在1980年在台湾当选为十大杰出女青年,1983年获得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以及1990年获得吳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更创办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 自主学习: 1.快速大声地朗读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把生字词读两遍,将你认为难写的生字在田字格里工整地写一写。 2.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课中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以蜕变成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她的<生命.生命>.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题目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反复两次。)是啊!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生命”作题目呢?其实这是作者在思考。 二、检查预习 1、我来认真朗读课文。 2、我要正确识记课文中的生词。 骚扰跃动强烈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规律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 3、理解词语 骚扰震撼震惊短暂糟蹋无限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尊严》教学设计 诗洞镇万诗万田教学点执教者黄英勇 教案背景: 本课的教学设计突出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扬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注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作为内陆城市的小学生,他们对网络有所接触,但并不熟悉,所以网络辅助学习这方面只要求掌握初步的筛选信息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重在德育和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这课必需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坚持读、悟结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生字词 ②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含义。 ③从描写中体会尊严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利用互联网搜索工具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去粗取精,筛选有用信息。能够在课堂上交流对课文的理解,交流探讨彼此通过搜索得到的相关信息。 ②通过自主阅读与质疑理解和梳理内容。 ③通过朗读,感悟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自尊自爱,懂得尊严对于人自立于世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①在描写中体会尊严的含义。 ②互联网搜索有关信息时的筛选与吸收。 教学准备: 笔记本电脑、投影设备、布置学生课前通过互联网查阅与“尊严”有关的资料。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描写中体会尊严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2、能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能抓住“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等词语体会哈默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3、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启示,能够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导入: 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在描写中深入了解人物 ①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哈默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 ②学生将找到的句子汇报给大家听,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外貌描写) ☆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动作描写) 从这两个句子中你感受了什么? a生:年青人已经非常饿了。 b生:他迫切需要食物。 教师谈话过渡: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群逃难的人来到沃尔逊小镇,他们个个面呈菜色,疲惫不堪。面对善良朴实的居民提供给他们的食物,他们顾不上感谢就狼吞虎咽地吃。只有一个人没有这么做,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请你们在文中找找这位年青人说的话。 生找到后举手回答: ☆“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我再吃这些东西!” 齐读这三句话。从年青人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生:讲礼貌、有自尊的人。 b生:一个勤劳的人。 c生:绝不不劳而获的有尊严的人。 ······ 请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分别朗读。 ③面对年青人的要求,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回应的?找出相关的语言描写。 (1)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3课

1. 按要求默写。(7分) A.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B.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D.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E.____________ 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F.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H.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2分) A、攒(zuǎn)动称(chèn)职咀嚼(jué)随声附和(hè) B、惬意(qiè) 骊(lí)歌炽(zhì)痛病入膏肓(huāng) C、恻(cè)隐荫庇(yìn) 狼藉(jí)叱咤风云(zhà) D、晒(shěn)笑荣膺(yīng)干涸(gù)踉踉跄(qiàng)跄 3、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多姿多彩心旷神怡转弯抹角消声匿迹 B、眼花缭乱川流不息迫不及待阴谋鬼计 C、周道如砥遮天蔽日鳞次栉比张皇失措 D、再接再励惟妙惟肖万籁俱寂锋芒毕露 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A 。站起来,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凛然的气概,昂然的精神,嫣然的美丽。小草,从乱石堆的缝隙里,站成蓬勃的绿洲;礁石,在海浪的咬噬里,站成庄严的冷峻。一个有志气从困境里站起来的人,是不可等闲的;一个有决心从废墟上站起来的城市,是不可低估的;一个有勇气从灾难中站起来的民族,是不可小觑的。让我们站出自己不羁的性格!站出自己磊落的襟怀! (1)从概括主旨(中心)的角度,在A处填写一句总起句。(写在下面)(2分) (2)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不可照搬文中的语句)(2分) 小草,从乱石堆的缝隙里,站成蓬勃的绿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共5分) A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 于是A自己动手喂他那刚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用调匙喂他。 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早晨一起来,一开门,看见邻人到井口去打水的时候,他总说一声:“去挑水吗!”(若遇见了卖豆腐的,他也说一声:“豆腐这么早出锅啦!”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 ①上面文段节选自(人名)的《呼兰河传》。人物A 是。(2分) ②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文中人物A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19、《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教材介绍】 《生命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感受生命的美好”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这三个小故事中,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真实对话,充分理解作者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8个生字,正确认读“骚扰、欲望、震撼、糟蹋、有限、听诊器、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4、了解课文对比的写作方法,初步做到在口语及写作中加以运用。【教学内容】 1、反复品读课文,理解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结合作者杏林子的经历,学生真正走进作者内心,体会课题背后作者

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反思自己,懂得生命的珍贵,做到珍视生命,善待生命。 2、借助文本,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导读解析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写作手法----对比。同时,借助三个事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体会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随着学习的进行,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之中学会运用对比加以表达,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同步训练。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准备】 1.课件。 2.搜集有关生命的名言。 3.收集有关像杏林子一样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价值的 名人资料。 课前谈话。交流珍惜生命的名言 一、揭题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写的一篇文章——《生命生命》 2、板书课题,并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