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非选择题解答策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概括类试题解题技巧
中考历史非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非选择题的答题技巧中考历史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即材料解析题,它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考查的题型。
该题型表现形式多样化,有文字叙述、历史照片和图表等,具有典型性、直观性,它旨在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未学过的历史资料中发现、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
这种题型本身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是最能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题型。
也是学生最感无所适从,失分率较高的题型。
非选择题的结构一般包括材料和设问两部分。
解题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阅读材料、审视问题、规范答题。
正确把握三个环节是破解非选择题的关键。
一、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是处理解决非选择题的第一步,读材料时注意读引文,引文往往是提示考生找到材料主题的核心,它可以成为最后一问启示或认识的主要内容;读正文,找出与答案相关的信息点、相似点、关联点,这是获取正确答案的关键;读出处,这是提示你找到正确答案的方向。
二、审视问题材料题的设问分为中心问题项和限定项两部分。
中心问题项是指所提问题是什么,如:原因、条件、目的、内容、影响、实质等,根据中心问题项主要是确定答案表述的内容;限定项内容包括:答题方向来源的限定项,有“根据材料、依据材料”等限定词,这种题型学生不必惧怕,答案一定就在材料中,考生不必翻书找答案,只需在材料中找到相应的几个要点即可。
如遇到“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限定词,解题的方式既要看材料,还要结合平时所学知识,即可以翻书去找寻答案了;答题形式的限定项有:概括、分析、比较、说明、评析、指出、列举等,考生应根据这些限定词来确定答题的思路,为下一步答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规范答题考生在书写答案时,务必注意格式的规范。
在书写工整、字迹清楚基础上,要做到三化:1.提示化:先将设问中的中心问题项的关键词写出来,再写答案的内容。
2.简洁化:每个问题的答案可根据所给的分值确定要点,力求做到每个要点一句话。
历史概括题答题技巧

历史概括题答题技巧
1. 哎呀呀,读题那可是关键呀!就像走路要先看清路一样,你得仔细琢磨题目问的啥。
比如“请简述秦朝的历史”,那你就得抓住关键词“秦朝”,脑子就得飞快转起来啦。
2. 别一股脑就开始写呀,得有个思路框架呢!好比盖房子得先有个设计图,先把重要的点列出来,再一一展开呀。
比如要答某个朝代的政治制度,那就先把主要制度列一下呀。
3. 时间线可得理清楚呀,这就像串珠子,一个一个串起来才不乱。
比如中国近代史的时间顺序,你要是搞混了,那答题不就乱套啦?
4. 重要人物不能忘呀!他们可是历史中的主角呢。
像秦始皇,那在历史中多重要啊,答题的时候可得好好讲讲他的事迹。
5. 重要事件得记牢啊!这就像是电影里的精彩情节一样。
比如说辛亥革命,这么重要的事件,你不记得咋答题呀?
6. 细节决定成败呀!别小看那些小细节,有时候就是关键得分点呢。
比如某个制度的具体规定,多重要啊。
7. 要用自己的话去表述呀,别死记硬背。
就像跟人聊天一样,自然地把知道的讲出来。
比如说历史意义,用自己理解的话说出来,多生动呀。
8. 多检查检查呀,可别犯低级错误。
你想想,要是字都写错了,那多可惜呀。
9. 多练习才能掌握技巧呀!就像练武一样,练多了才能厉害。
平时多做几道历史概括题,考试的时候就不慌啦!
我觉得掌握这些历史概括题答题技巧,真的能让我们在答题时更得心应手,能更好地展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掌握呀!。
高考历史概括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第十五节概括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一、内涵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简明的叙述,属于本质性的提升和抽象。
尽量使用短句。
二、设问类型1、提问动词中包含概括、归纳、概述等专业词汇引导的设问。
2、虽然没有明显的提问动词,但实际上也考查概括能力。
如指出、反映、说明等。
三、解题方法1、分析材料,获取信息。
(1)逐句找材料信息。
(2)标序号,圈画关键词、句。
(3)重视标点符号,分析层次或省略的内容,注意句与句之间的意思转折,段与段之间的段落大意,整段材料的中心思想。
(4)提炼信息,组织答案初稿。
2、挂靠教材。
将材料的重点信息与教材、提纲对照。
根据设问与材料有选择性将教材知识进行大挪移。
3、简化合并(1)合并同类项。
多角度、点多面广,句子简洁凝练。
(2)高度浓缩、准确提炼、完整再现。
4、关联结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切中本质。
四、经典例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法用战争打破清王朝对《南京条约》“一劳永逸”的愿望,并且《天津条约》明确规定条约“以十年为限”,可以“酌量更改”。
随着眼界的打开,清朝君臣对修约逐渐有了新认识。
《马关条约》签订后,一些开明的官员纷纷上奏呼吁修约。
1898年,总理衙门更是向英国提出“希望修改税则和条约中的通商各款”,虽未成功但迫使英国正面回应了中国的修约诉求。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提出修约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进程的特点。
(6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希腊哲学为古代奥运史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
苏格拉底主张“凡属希腊国民应注意健身之道,以应付国家需要,以保民卫国为天职”。
亚理士多德不仅亲身参加体育实践,而且在《国家论》中提出体育、德育和智育应相互联系,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体育可以先于智育。
他认为运动过度或运动不足都会对身体有所损害。
高考必备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法总结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法总结一、解答非选择题整体把握:“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
“两个原则”:(1) 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应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语言,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二、解答非选择题具体步骤:第一步、审设问高考主观问答题的设问审读,一般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审答案来源纵观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无外乎两种形式,一是“据材料”,二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若是“据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依据材料作答,答案需要提炼、概括、归纳、抽象等;若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在材料和教材中,作答既要充分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又要利用教材结合点以及平时的知识积累。
二审时空限制要注意审清设问中的显性或隐性的时空范围;时空范围制约着解题的取向,对解题起着规定性作用;故要审清时空,并在一定时间、空间下理解和解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三审提示词语(即怎么答)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
常见提示语有:指出、概括、简述、分析、阐述、说明、论证、总结、评价(或评析、评论)、评述、比较等。
设问中的这些行为动词既体现了试题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方法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因此,要认真审读设问中的这些提示语,准确掌握解题方式,具体如下表所示: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联系教材知识,做出准确判断;联系题目提问,寻找相应信息;围绕观点组织材料。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历史非选择题是许多历史考试中必须要面对的题型,与选择题不同,非选择题更注重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
以下是关于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的详细介绍:一、规范字体,排版整齐历史非选择题虽然不同于选择题,但同样需要考生在答卷上进行书写,因此规范字体和排版整齐是非常重要的。
考生可以将答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例如按照时间、地点、事件等进行排版,同时注意使用标点符号和缩进等技巧,使答案更加清晰明了,并且可以让阅卷者更容易地读懂答案。
二、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历史非选择题的题干中通常会包含一些关键词,例如:“解释”、“分析”、“评价”等,考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确定题目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着手解答。
三、分析题目,明确答题方向历史非选择题答案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论述、比较、分析等,但是无论答案的形式如何,考生都需要仔细分析问题,明确答题方向。
这需要考生先对题目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关键人物进行梳理,然后确定自己在答案中要强调的重点,切勿回避问题或离题过多,保持答案中心主题的一致性。
四、结合历史常识进行解答历史非选择题需要考生根据历史常识进行解答,但这一点并不限制考生的答案形式,考生可以通过分析当前函数的历史环境、背景等情况,对历史事件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同时,考虑到答题时间的限制,考生可以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适当省略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保持答案的简洁明了。
五、注重事物的综合分析历史非选择题答案最好能够注重事物的综合分析,还要将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对历史事件的后果和影响做出分析。
这需要考生对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全面的而不只是片面的分析,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历史的联系和解释,以及历史背景的具体影响。
综上所述,历史非选择题通常都有着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因此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回答出历史非选择题的答案。
高考历史概括类试题答题方法

0123789:;<;=/◇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陈峻峰概括就是把不同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的或非本质的)抽象出来后加以综合,从而形成一个概念。
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
概括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没有概括就没有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进行逻辑思维。
概括和学习的迁移关系密切。
概括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
历史概括能力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
高考历史试题也十分重视对考生概括能力的考查。
如下表所示。
试卷试题考查内容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第(2)题概括……的相同之处第45题第(1)题概括……的特点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45题第(1)题概括……原因第46题第(1)题概括……背景第47题第(1)题概括……原因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Ⅲ第40题第(1)题概括……历史背景和目的第44题第(1)题概括……特点第46题第(1)题概括……经济思想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第(1)题概括……变化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41题第(1)题概括……特点和作用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Ⅲ第41题第(1)题概括……相同因素第46题第(1)题概括……措施第47题第(1)题概括……原因42·· 通过以上可知,历史概括类试题成为高考历史常考的题型之一。
因此,同学们应该掌握历史概括类试题的特点及解题方法。
1.历史概括类试题的概念历史概括类试题是指要求考生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相同之处、特点、原因、背景、目的、作用、措施等进行归纳概括的试题。
高考历史概括类试题常以非选择题为主。
2.历史概括类试题的分类历史概括类试题可分为因果类试题、影响(作用)类试题、特点特征类试题等。
3.历史概括类试题的特点历史概括类试题的特点就是在设问中一般出现“概括”两字,有时也会出现“归纳”“概述”等近义词。
“概括”就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纳在一起,意味着用简单的语言进行归纳。
中考历史概括评析答题技巧和方法

中考历史概括评析答题技巧和方法中考历史考试中,概括评析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它要求考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分析、评价和概括。
对于许多考生来说,这种题型往往是一个难点,因为它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但是,只要掌握了正确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就能够轻松应对这种题型。
一、答题技巧1.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在回答概括评析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了解题目所要求的内容和范围。
通常题目中会给出一些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考生需要从这些信息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回答。
2. 概括要点,分点回答。
在回答概括评析题时,考生需要将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概括成几个要点,并分点回答。
这样可以让答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也方便阅卷老师快速找到得分点。
3.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考生在回答概括评析题时,需要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这样才能全面地回答问题。
4.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考生在回答概括评析题时,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够用有理有据的陈述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观点要明确、客观、中肯,不能偏激或片面。
二、方法指导1. 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要想回答好概括评析题,考生需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可以通过多读、多背、多做题来提高自己的历史知识水平。
2.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在回答概括评析题时,考生需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不仅要了解表面现象,还要挖掘深层原因,并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回答好概括评析题的关键。
考生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并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现象。
总之,要想回答好中考历史概括评析题,考生需要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并注重提高自己的历史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历史概括类题目答题技巧

历史概括类题目答题技巧一、历史概括类题目答题技巧历史概括类题目就像是在和过去对话,然后把对话内容总结出来给别人听。
那怎么能把这个活儿干得漂亮呢?1. 抓住关键人物和事件这就好比在一群人中找那个最特别的。
在历史里,总有一些人物像星星一样特别闪亮,他们做的事儿就像是星星发出来的光。
比如说秦始皇,他统一了六国,这事儿可太重要了。
那在答题的时候,就先把秦始皇和统一六国这事儿摆出来,就像把一颗最耀眼的星星指给别人看。
而且要简单明了地说清楚,像“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策略,把六个国家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2. 梳理时间脉络历史是按照时间走的,就像我们的生活一天一天过一样。
所以答题的时候得按照时间顺序来。
比如讲唐朝的发展,就从它刚建立的时候说起,像唐太宗李世民怎么励精图治,让唐朝开始繁荣起来,然后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再到后来的安史之乱让唐朝走向衰落。
这样从早到晚的顺序,能让整个历史故事像一条线一样清楚。
可以说“唐朝刚建立的时候,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后来到了唐玄宗时期,开元盛世让唐朝达到了鼎盛,不过安史之乱的爆发又使唐朝走向下坡路。
”3. 考虑历史背景每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平白无故发生的,就像我们做一件事总有个原因一样。
比如说工业革命为啥在英国先发生呢?那是因为英国当时有很多条件,像有大量的劳动力、海外殖民地提供原料和市场、科学技术也发展到一定程度了。
在答题的时候把这些背景说出来,能让答案更完整。
就像“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是有原因的,当时它有很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劳动力,海外有大片殖民地能提供原料和销售市场,而且之前的科学技术积累也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4. 对比相似事件历史有时候就像在重复自己,但又不完全一样。
比如说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想变法图强。
但是呢,一个失败了一个成功了。
这时候就可以对比一下,看看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说“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为了让国家走向富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非选择题解答策略(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概括类试题解题技巧1、第一步,审设问。
(1)审清限定项。
(要求: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2)审清提示项。
(3)审清中心项。
(4)审清求答项。
2、第二步,读材料。
即要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获取、利用、解读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是指设问要求的信息)(1)粗读:(2)细读:(3)重点读:3、第三步,列提纲。
做到按顺序,列要点(全面考虑,精炼简洁)4、第四步,答好题。
(1)规范:(2)(2)简洁:A、据材料**:B、结合所学知识:(3)逻辑: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概括类试题解题技巧(一)找关键、巧分层:技巧1: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649 年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被控诉为“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
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些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相对于这里担任我的所谓的审判者的人来说,我才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的自由。
”——摘编自[英]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查理一世所宣扬的观点,指出当时英国政治面临的焦点问题。
(10分)技巧2:例2.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技巧3:例3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
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
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
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
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
(6分)(二)概括表述要求:例4.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法律规定,“小学读经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做法;“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结合材料,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
(6分)每日一练(一)1.(6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
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
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
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
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
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
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
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
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
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
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
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12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
(8分)【解析】第(1)问“刘邦称帝之后,遂封赵佗为南越王”实际上承认了它的半独立姿态,到吕后、汉文帝时期,双方多次交战,汉朝无力解决,再到汉武帝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最终在制度上得到解决。
第(2)问西汉平定南越在当时结束了南越分裂,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设立郡县加强了对当地的管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答案】(20分)(1)变化:从承认南越国半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无力解决。
原因: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到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北方匈奴的威胁基本解决;南越国经济发展,分立的趋势明显。
(12分)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8分)每日一练(二)2.(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8分)【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海禁”政策【解析】第(1)问,本问要求根据教材知识从内外因素两个方面概括明代海禁政策的原因;第(2)问,本问需从政治形势的变化与政策的危害来分析,政策的调整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带来积极影响,依据“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等信息分析归纳。
【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4分)(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8分)每日一练(三)3.(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6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0分)【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解析】(1)从材料一“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说明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说明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2)材料二反映科举制被西方国家借鉴,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答三点即可)(2)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答五点即可)每日一练(四)4.(16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
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
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
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6分)(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10分)【考点】唐太宗【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可以归纳为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根据材料一“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可以归纳为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可以归纳为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
第二小问分析,从材料一可以看出通过御史制度约束官吏。
从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等信息可以归纳为自省、纳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