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识人的九征之法在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_高长峰

合集下载

庄子识人九法

庄子识人九法

庄子识人之“九征”法干部选拔一定要知人善任,怎样才能超越人的表象而认识其本质,进而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呢?庄子从忠诚、敬慎、能力、智识、信誉、廉洁、节操、仪态、人际等九个标准,提出一种遴选人才的办法——“九征”。

“九征”即九种征验,“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远使之而观其忠。

”忠诚,从古至今都是为官之人必备的品质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忠”指尽忠于自己的上司、君王。

而庄子的“远使之而观其忠”,是指权力中心有意疏远、冷落考察对象,看他是否依旧忠心耿耿,会不会立马牢骚满腹,由此观察他的忠诚度。

在当代,“远使之”的观察点则落在考察对象是否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恪尽职守,是为自身的利益而谋官,还是时时处处都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群众。

如果因为远离了权力中心,远离了领导层,就开始心理失衡、言行失度,甚至破罐子破摔,辜负人民群众和党的重托,这样的人,其用心不言自明。

“近使之而观其敬。

”与“远使之”相对,庄子还有一个“近使之”的考察策略,即与考察对象近距离接触,建立私交,观察他是否还能保持应有的礼仪与尊敬,是否就由“对事负责制”变为“对人负责制”,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恃宠而骄、得意忘形。

普通人大约都有这种“远则怨,近则不逊”的人性弱点,只有心怀无私的纯粹的执政为民的为官宗旨,才能无视距离权力中心的远近;只有意在有所作为而非为个人谋利,才能专注于发挥自己所能,任职一方,造福一方。

“烦使之而观其能。

”人是复杂的,又是独特的,能力总会有所偏长。

如果要达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良好工作局面,对人能力的考察不可避免。

庄子的“烦使之而观其能”,即给考察对象安排很多有挑战性的工作,看他能否游刃有余,借以观察其工作能力。

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费祎就是一位能人。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琐碎。

庄子:识人九字经

庄子:识人九字经

庄子:识人九字经庄子《列御寇》讲述了在人世间的识人之法,包括九个方面:忠、敬、能、知、信、仁、节、则、色,分别对应的是远、近、烦、卒、急、财、危、醉、杂九种变化。

1.忠远使之而观其忠。

忠和远是对应的,古人常说:远交忠,近交信。

自古以来,忠诚都是为人为官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古代中国社会,“忠”指忠于自己的上司、君王。

而庄子的“远使之而观其忠”,是指远离了权力中心之后的表现,看他是否依旧忠心,会不会牢骚满腹。

《论语》中也有类似的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敬近使之而观其敬。

敬与近是对应的。

信乃敬,敬乃信也。

至诚至信方能至敬业。

庄子用“远使之”“近使之”辩证地观察一个人,这也符合老子的辩证法。

既要与人远距离观察也要近距离接触,通过私交观察一个人是否还能保持应有的礼仪与尊敬,由“对事”变为“对人”,这样更全面地从人与事做到对一个的全面认识。

3.能烦使之而观其能。

能与烦是对应的。

庄子的“烦使之而观其能”,即通过很多有挑战性的事情,观察的其才能是否游刃有余。

《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佛教也有云“定能生慧”,不能“定”,就不可能处理好繁杂的事务,更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个所谓的定就是一种“能”,有这个“能”就会出现势如破竹的“势”,“能”和“势”是呼应的,这个就是一个人的修养。

4.知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知和卒是对应的。

卒然,突然也。

在我们处理问题时,往往都会遇到突如其来的事件,这个时候最能考察一个人胸怀全局、分析归纳地应付裕如的能力。

历史上这种“卒然问焉”的事例很多。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突然问周勃:“全国一年内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汉文帝又问:“一年内全国钱谷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

紧张和惭愧之下,周勃汗流浃背。

尤其是现在的信息文明时代,各种舆情的研判能力更能考察一个人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顶级人才的测评方法:《庄子》“九征”

顶级人才的测评方法:《庄子》“九征”

顶级人才的测评方法:《庄子》“九征”顶级人才的测评方法:《庄子》“九征”——摘自丁千城《蝶图腾:中国式公司成长战略》(江苏人民出版社)《庄子·列御寇》曾借孔子的话说:“大凡人心比山川还要险峻,了解人心比领悟天理还要困难;上天还有春夏秋冬四季的界限,有早晚的分别,而人心却被掩藏在厚厚的外表和深深的感情下面。

因此,有些人外表谦虚谨慎,而内心却骄傲自满;有些人貌似长者,而实际上却不贤德;有些人表面上圆顺,而实际上刚直;有些人表面上坚定,而实际上倦怠;有些人表面上缓慢,而实际上却暴躁。

”《庄子》的意思无非是“人心不可知”,但又一定要“知”,因为从小处说,一个人要选择恋爱的对象,要选择工作上的搭挡;从大处说,一个公司要选拔众多的干部,更严重地是还要选择接班人。

所有人事问题的失误都会导致效能和结果的巨大差异。

而且就像惠普前任CEO卡莉·菲奥莉娜所说的那样:“说到底,商业并不是和数字打交道,而是和人打交道。

”因此,我们一定要去努力地了解本质上不可知的人。

《庄子》在说完“人心险于山川”之后,提出了一种人才测评的办法,叫“九征”,就是考察一个人才在九种状态下的表现,这对于现在公司选拔高层人才仍有巨大的启迪意义:①远使之而观其忠疏远他,冷落他,让他呆在远处,远离总公司,远离决策层,观察他是不是忠心,该不会牢骚满腹,或者直接辞职吧。

在中国古代社会来说,此处的“忠”更多是人事方面的,对现代公司来说,“忠”主要是指对公司价值观的忠诚。

GE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说:“完成任务并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人得到提升;失败但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人得到第二次机会;既失败又不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人,很容易对付;难的是如何对待那些完成任务却不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人:我们努力去说服他们,与他们搏斗,为他们而痛苦。

”当然,在中国古代社会,“远使之”往往也是一种保全人才的手段,尤其在皇位更递的时候。

皇位更递是一项高风险的人事变动,这时老皇帝会考虑把真正有用的人才放逐出朝廷,以使其避免卷入皇位之争,然后等新皇帝上台之后,再把他征召回朝廷。

孔子“三法九征”识人术,怎么在老子面前就失效了呢?

孔子“三法九征”识人术,怎么在老子面前就失效了呢?

孔子“三法九征”识人术,怎么在老子面前就失效了呢?孔子看人是很有一套的。

孔子回到鲁国后,听说卫国发生动乱,马上判断说:高柴一定能够平安回来,子路肯定会死。

果然高柴从卫国安全回到鲁国,而子路本来可以脱身,却回去救助主人李悝,结果被乱兵剁成了肉酱。

论语记载,樊迟曾经问孔子什么做智慧,孔子说是“知人”。

他说:“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

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只有能明查众人,才算得上懂得治人之道。

孔子还曾传下识人三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这三法,也就是分析人的动机,观察人的经历,了解人的态度。

明白了一个人的动机,就知道他想要干什么了;清楚了一个人的经历,就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干了;了解了一个人的态度,就知道他追求的是什么了。

伯乐相马而《庄子》则更详细地记录了孔子识人术,概括为“九征”:1、让人远离自己任职而观察他们是否忠诚;2、让人就近办事而观察他们是否恭敬;3、让人处理纷乱事务观察他们是否有能力;4、对人突然提问观察他们是否有心智;5、交给期限紧迫的任务观察他们是否守信用;6、把财物托付给他们观察是否清廉;7、把危难告诉给他们观察是否持守节操;8、用醉酒的方式观察他们的仪态;9、使男女杂处以观察他们对待美色的态度。

老子犹龙但是,孔子见过老子之后,却整整三天都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是怎么了。

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想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来射住他。

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

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

”“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

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就像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

”(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识人术如此了得,怎么在老子面前就失效了,搞不清他是人是神不说,连自己也被弄得心神不宁呢?形如枯木据说孔子有一次拜访老子,老子正在晾头发。

庄子观人九法

庄子观人九法

庄子观人九法,教你慧眼识人心!从古至今,如何识人都是领导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而中国古代关于识人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而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识人之法来自《庄子·列御寇》,怎样才能超越人的表象而认识其本质,这里圣人庄子就从忠诚、敬慎、能力、智识、信誉、廉洁、节操、仪态、人际等九个标准,提出一种遴选人才的办法——“九征”。

【忠诚:远使之而观其忠】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忠诚,最好把他派去远处工作,远处则难监督,看看此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一如既往地工作,看看他是否能够正确地行事,他如果总在身边,你很难看出他的忠诚度。

一旦无人监督便开始放肆胡来,把他对上司的诺言置诸脑后。

不管这种人对你表达了多少忠心,都可能是假的,他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需要提防。

【敬慎:近使之而观其敬】你要是了解一个人是否敬业,那就把他放在身边工作,天天共处,形影不离,逐渐没有了拘束和顾忌,看看他是否一如既往的恭顺。

一旦混熟了就失去了恭敬之心,就开始对周围人轻侵无礼,就开始不守规矩,仗着关系近而放肆。

对这种人是很危险的一类人,可能狗仗人势,什么事情都可能会出来。

【能力:烦使之而观其能】要考察一个人是否有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独当一面,可以安排他处理那些情况复杂的问题和比较难办的事。

人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无能,这是一个惯例。

简单的事情,人人皆可完成,区别不出谁是英雄谁是狗熊。

只有遇到难题的时候,遇到复杂情况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能力。

【智识:卒问之而观其知】要考察一个人的知识是否渊博,看看他是否机智、敏捷,可以经常性地突然问他一些问题,看看他在缺少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如何回答。

如果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很多人都会有答案,平常按部就班的工作流程难以显示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只有猝不及防地给他提出问题,看一看他的反应,智与不智立刻一目了然。

【信誉:急与之期而观其信】要看一个人是不是遵守信用,可在紧急的情况下和他相约,安排紧急工作,看他是否守信、是否靠得住。

庄子识人的九种方式

庄子识人的九种方式

庄子识人的九种方式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庄子在《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等篇章中提到了识人的九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看人的外貌,庄子认为外貌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内在的修养,比如说面带微笑的人通常心态较为平和、内心丰富,而面容阴沉的人则可能性格孤僻或者内心有所烦恼。

第二种方式是听人说话,庄子认为言语是人的思想和心理的表达,从人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修养。

比如说,一个人的言语中是否有攻击性,是否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这些都可以从人的言语中得出。

第三种方式是观察人的行为,庄子认为人的行为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比如说一个人的行为是否自然、从容、大方,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和性格特点。

第四种方式是看人的朋友圈,庄子认为人的朋友圈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交能力、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比如说,一个人的朋友圈中是否有正能量的内容,是否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些都可以从人的朋友圈中得出。

第五种方式是看人的生活环境,庄子认为人的生活环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品位,比如说一个人的房间布置是否简洁大方,是否有艺术气息,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品味。

第六种方式是看人的爱好,庄子认为一个人的爱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比如说一个人是否喜欢阅读、听音乐,是否喜欢运动、旅游,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和爱好。

第七种方式是看人的品德,庄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比如说一个人是否诚信、正直、宽容、善良,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特点。

第八种方式是看人的才华,庄子认为一个人的才华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比如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艺术天赋、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特点。

第九种方式是看人的人生态度,庄子认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说一个人是否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热爱生活,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解读庄子的“识人九征”

解读庄子的“识人九征”

解读庄子的“识人九征”与人相处是门大学问。

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想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品行,是需要一些小技巧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庄子在《庄子·列御寇》中详细阐述了识人的9个原则,对当代的人际交往也有一定的指导。

为此,本报特邀权威心理专家为我们解读庄子的“识人九征”。

适当距离看忠诚远使之而观其忠:适当地疏远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忠诚度。

距离是丈量两个人关系好坏的标尺,适当地拉开距离,能更好地了解彼此。

现代人都很忙,不妨在一段时间里,跟某些朋友保持一点距离,看他是否牵挂你。

过了这段时间,两个人再重新密切交往,看能否还像以前一样融洽相处。

肖震宇认为,这个方法与“君子之交淡如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双方的心理契合度足够强,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相似的理想,这种关系就不会受到距离和时间的束缚。

相反,如果关系是靠地位和利益维系的,时间久了,距离拉开了,关系自然也就疏远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考察不能过于刻意,否则会得不偿失。

有意亲近看教养近使之而观其敬:有意亲近,能观察他是否有教养。

所谓日久见人心,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彼此的优缺点和教养也就一目了然了。

尤其要在闲聊中多注意对方的措辞和行为,看是否会说脏话,或者做出不雅的举动;开玩笑时,看看对方在放松状态下是否还有礼貌。

孙时进认为,两个人交往得多,关系会更平等。

在平等的关系中,一个人的礼貌、修养和见识就可以更好地展现在他人面前。

如果在长期交往中,一个人总能事必恭敬,常以谦谦君子的形象待人,这样的朋友是值得交往的。

繁杂事务看能力烦使之而观其能:用繁杂的事务可以考察一个人的能力。

这种方法适合上级对下级的考量。

可以将一些繁杂的工作交给想考察的人来做,看其能否安排得井井有条,处理得合乎情理。

张侃对此解释说,人的能力可以分为两种:一般能力和抗压能力。

而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往往体现在其抗压能力上。

压力会干扰人的判断和行为,如果在高压环境下还能很快地理出头绪,总结出合适的工作方法,这种人的能力不会差。

庄子识人的九征之法在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庄子识人的九征之法在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庄子识人的九征之法在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一、及时拓展新视野
1、庄子的识人之法,教诲我们需要不断开拓新视野,以积极的态度迎
接变化;
2、时刻提高知识水平,学习新知识,以更全面正确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扩大自身视野;
3、从客观事物出发,获取更多的信息,把握当下的变化,不断寻求更
完整的认识;
二、正确审定能力
1、关注内外共鸣,应积极发掘精神气质,用积极动态的态度去处理关系;
2、探知他人逻辑思维,从行为表明当下未来可能的行动方式;
3、发现他人思想内涵和性格,以及不同细节间的联系,正确地贴切他人;
三、增强克服困难能力
1、携手共进,把握灵活应变的判断力,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2、关心身边他人,更好地倾听每个人的声音,更加协同的解答复杂的问题;
3、有效传递温暖,把握营造良好气氛的手段,让彼此保持轻松活跃的态度,打破困境。

四、建立可持续的社会关系
1、容忍他人的不同态度,在伦理、文化和宗教等方面进行长期性的启发;
2、尊重他人的既定立场,多元正确把握他人想法,从双方角度找到更加合理的共赢解决方案;
3、理解不同社会圈子,尊重和迁就他人价值观,发展出相互尊重而平等和谐美好的关系。

以上就是对庄子识人之法在当代社会借鉴意义的简述,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人,更可以着眼当下的变化,积极开拓新视野,正确审定,克服困难,以及建立一种可持续的社会关系,贴切情境,拓展新景色,凝结睦邻友好,为社会和谐进程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3期大 连 大 学 学 报V ol.34 No.3庄子识人的九征之法在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高长峰(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教学部,辽宁大连 116023)摘要:当前,社会发展迅猛,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如何识人、用人,是许多管理者重视的问题,古人的智慧在这方面向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

庄子以忠、敬、能、知等德行素养作为察人识人、遴选人才的主要标准,提出了如何考察的具体方式,是为庄子识人的九征之法。

九征之法对于人才的评价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主,这种要求对于新时期的人才选拔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庄子;识人;九征之法;管理学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3)03-0135-03收稿日期:2013-06-15作者简介:高长峰(1971-),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法学、国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庄子的九征之法出自于《庄子·列御寇》篇。

征是检验考察的意思,九征就是检验考察人的九种方法,它虽不是庄子思想的典型代表,但对我们今天的为人、从政、处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庄子九征之法的具体内容《庄子·列御寇》篇云:“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以观其仁,告之以危以观其节,醉之以酒以观其则,杂之以处以观其色。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1.1远使之而观其忠让他远行看他是否忠诚。

君子慎独,在无人监察的环境下,仍能恪忠行事;小人则不同,一旦无人监察便会放纵自己,置法纪于不顾。

因此要考察一个人,就要派他去远处工作,让其感觉无人监察,这时再观察他的行为,才能断定其是否忠诚。

1.2近使之而观其敬让他在身边工作看他是否恭敬。

君子素其位而行。

修养好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行为始终如一;修养差的人,一旦与领导相处时间长了、熟悉了,就会失去恭敬之心,并开始轻慢无理,不守规矩。

所以要考察一个人,还要把他派到领导身边,天天与领导共处,让其逐渐没有约束和顾忌,这样就可以考察他是否真的恭敬。

1.3烦使之而观其能让他处理复杂的事物以观察他的才能。

完成一般工作不难,只通过一般工作难以选拔人才。

只有在危机和多重任务的重压之下,才可以看出一个人办事能力的大小。

因此,应该在复杂的情况下让一个人去处理复杂而难办之事,以此考察其办事能力。

1.4卒然问焉而观其知突然向他提出问题来观察他的智慧。

知道大家都普遍知道的东西,并不能显出一个人的真实才干,只有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向他提出问题,观察他的反应,才能知道他是否有真才实学。

因此看一个人是否有渊博的才学,就应该突然向他提问。

1.5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在紧急情况下与他相约,看他是否守信用。

平常的时候人们都会信誓旦旦,很难看出谁真正能恪守信用。

危急关头,需要付出代价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守信用。

因此,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与一个人相约,才能看出他是否真的守信用。

1.6委之以财而观其仁让他看管钱财看他是否廉洁。

当一个人不掌管财物的时候,都可以标榜自己的清廉。

所以,要考察一个人是否清廉,最好放手让他掌管财物,这样清者自清,浊者立现。

1.7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告知他危难的事情,来考验他的节操。

面对危险,人的表现是最真实的。

一个人是否真的临危不惧,是否真有节操,只有在危险时的表现,才是最可信的。

1.8醉之以酒观其则看他醉酒后的表现以观察它的仪态。

醉酒可以将136大 连 大 学 学 报第34卷人对自身伪饰尽量解除,还原其本真的状态,显现其真实情志。

因此,可以借醉酒对他的为人做出真实的判断。

1.9杂之以处以观其色让他男女混居,与异性充分接触,来考察他是否好色。

2庄子九征之法的现实意义庄子识人的九征之法,其主要的现实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识人、用人的考量标准和考量方法。

2.1九征中阐明了识人、用人考量的标准在九征之中,识人、用人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德,一个是才。

其中,德包括忠、敬、信、仁、节、则、色;才包括能、智。

在两者比例中,“德”占七项,“才”占两项。

也就是说,在识人、用人上,首先看德,其次是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颠覆者,多矣。

”[1]庄子与司马光的论述,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德行是立身之本,如果一个人才华横溢,但却德行卑劣,那么他的才华只是助纣为虐的工具,这样的人还不如没有才华。

这对领导干部来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陈云指出:“德才相比,我们更注重德,就是说确实要选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敢于坚持原则的人。

同时,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也不行。

”[2]这就是人才考量的标准问题,即德与才。

2.2九征中阐明了识人、用人考量的方法一般来说,德才兼备是选才的基本标准,德与才不可分割,不可偏颇。

对于才的考核往往可以通过各种量化的指标来完成,但对于考察对象道德素养优劣的甄别则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而道德水平的高低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于人才选拔的正确与否。

庄子认为,要想真正去考察一个人必须通过实践。

所以庄子提出的远使之、近使之、急与之约,卒然问焉,杂之以处等等,都是将对象置于特定的环境与情境中加以考察,即从实践中观察对象德行的自然表现。

孔子在论语中也有这样的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意思是要客观综合的评判一个人,首先要看他当前言行的好坏,其次要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当前的言行,第三要看他的用心和出发点是否纯良。

如果用这三种方法来考察一个人的话,那此人还有什么可隐藏和掩饰的呢?也就可以给此人作评判了。

由此看来,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才能充分了解一个人,才能判断一个人的优劣。

实践是检验人才的标准。

这是庄子提出的人才考量的方法。

3庄子九征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运用在实践中要灵活、综合运用纠正之法,不应孤立地断章取义,更不应教条化,生搬硬套。

3.1取人不可求全责备庄子的九征之法对识人标准涵盖得非常全面,如果逐一对号,恐怕不会选到可用之人。

因为人无完人,完全符合九征中所有标准的人极少。

所以,在考察人的时候,结合九征之法,要考察人的主要方面。

有一个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的敬重。

老锁匠老了,为了不让他的技艺失传,他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

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本领。

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利者。

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光:“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

”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

大徒弟不服,众人不解。

老锁匠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

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技艺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

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在这个故事中,老锁匠要考察的除了技能外,更主要的是职业操守,二徒弟在技能上虽稍逊一筹,但在操守上高出许多,这是被老锁匠选中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运用九征之法时应注意要考察人的主要方面。

3.2考察避免刻意为之所谓刻意考察就是单纯为考察人而设定考察项目,让被考察者回答问题。

有许多问题,被考察者的回答非常精彩,颇为符合考察者的要求,但答案却未必是被考察者的真实想法,这样的考试就不能保证真实的。

所以,要在自然的状态下,在被考察者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考察一个人,往往能考察出一个人的真实情况。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家招聘高级管理人才的公司,第3期高长峰:庄子识人的九征之法在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137对一群应聘者进行复试。

尽管应聘者都很有自信地回答了考官们的简单提问,可结果却都未被录用。

这时,有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门后,看到了地毯上的一个纸团——地毯很干净,那个纸团显得很不协调——这位应聘者弯腰捡起了纸团,准备把它扔进纸篓里。

这时考官发话了:“您好,朋友,请看看您捡起这个纸团吧!”这位应聘者打开纸团,只见上边写着:“热忱欢迎您到我公司任职。

”几年以后,这位捡纸团的应聘者成为了这家著名公司的大总裁。

所以,自然状态下的考察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

3.3考察要用发展的观点人是发展变化的,一个人过去有污点,并不表明他永远这样;一个人当下很好,并不代表他将来也一样。

晋代周处年轻时,凶暴强悍,被乡里人认为是一大祸害。

当时,宜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侵害百姓。

宜兴的百姓把他们称作是三害,三害之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山中杀猛虎、下海杀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一个。

周处立即上山杀死了白额虎,马上又下河斩杀蛟龙。

蛟龙在水里时浮时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浮沉了几十里,三天三夜没有上来,当地百姓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祝,但周处最终杀死蛟龙上岸。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庆贺时,才知道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在陆云开导下,周处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名忠臣。

浪子回头金不换,对人的评价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

宋人有这样一首诗:“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圮边愕不平。

人物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3]诗的前两句说了两个典故,讲了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淮阴侯韩信,一个是留侯张良。

韩信少时曾受胯下之辱,大家都以为他胆怯,但他有大的志向,不同市井无赖一般见识,因而安然忍受,没有发作。

可是,当他功成名就之后,却没能坚持“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的作风,结果“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司马光语)。

张良年轻时在下邳的桥边遇到黄石公,黄石公故意把鞋丢在桥下让他去拾,他曾“愕然不平”,“欲殴之,为其老,乃强忍”。

似乎不够成熟。

但在后来不但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刘邦屡建奇功,还善于急流勇退,死后被谥为文成侯。

如果不看他们两个人的晚年,就不能得出韩信不如张良的结论。

这首诗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注重运用发展的观点,对于识别人才高下、优劣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考察一个人时,要通观一个人的全部,不能仅凭一时一事而妄下结论。

向古人学智慧,庄子士人的九征之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1] 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一: 周纪一[M].[2] 陈云和他的事业:陈云生平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M].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3]岳柯. 桯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142.Significance of Zhuangzi’s Nine Methods for Judging People to Modern SocietyGAO Chang-feng(Teaching Department of Liaoning Taxation College, Dalian 116023, China)Abstract: Toda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demand for talent and better standards of talent is increasing. How to judge people and select right persons for the work is what manag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ncients’ wisdom offered us excellent references for the issue. Zhuangzi suggested a specific way, Nine Methods of Judging People, with moral qualities of loyalty, respect, capability and knowledge as main criteria for judging and selecting talent. The Nine Methods focuses on selecting those who have both ability and moral integrity, and on that morality should take precedence, which is of significance to the modern society.Key words: Zhuangzi; judging people; nine methods for judging people; manage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