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识人“九征”
庄子识人

【成功的思维模式】
①找方法,不要找借口;
②没有失败,只是暂时挫折;
③不改变坏习惯,坏习惯将毁掉一生;
④命运由自己掌握,而不是任别人评说;
⑤越努力,运气就越主动迎象你;
⑥如果事情无法改变,就改变自己;
⑦有梦想,才会实现梦想!
⑧态度决定成败;
⑨有毒药就一定有解药;
⑩定格局,定结局。
【庄子识人九征】
一、故意疏远:考察人的忠诚。
二、有意亲近:考察人的恭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复杂事项:考察人的能力。
四、突然察问:考察人的智谋。
五、紧急事务:考察人的信用。
六、接触财物:考察人的仁义。
七、危险困难:考察人的操行。
八、人情酒场:考察人的仪态。
九、男女交往:考察人的本色。
庄子识人九法

庄子识人之“九征”法干部选拔一定要知人善任,怎样才能超越人的表象而认识其本质,进而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呢?庄子从忠诚、敬慎、能力、智识、信誉、廉洁、节操、仪态、人际等九个标准,提出一种遴选人才的办法——“九征”。
“九征”即九种征验,“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远使之而观其忠。
”忠诚,从古至今都是为官之人必备的品质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忠”指尽忠于自己的上司、君王。
而庄子的“远使之而观其忠”,是指权力中心有意疏远、冷落考察对象,看他是否依旧忠心耿耿,会不会立马牢骚满腹,由此观察他的忠诚度。
在当代,“远使之”的观察点则落在考察对象是否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恪尽职守,是为自身的利益而谋官,还是时时处处都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群众。
如果因为远离了权力中心,远离了领导层,就开始心理失衡、言行失度,甚至破罐子破摔,辜负人民群众和党的重托,这样的人,其用心不言自明。
“近使之而观其敬。
”与“远使之”相对,庄子还有一个“近使之”的考察策略,即与考察对象近距离接触,建立私交,观察他是否还能保持应有的礼仪与尊敬,是否就由“对事负责制”变为“对人负责制”,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恃宠而骄、得意忘形。
普通人大约都有这种“远则怨,近则不逊”的人性弱点,只有心怀无私的纯粹的执政为民的为官宗旨,才能无视距离权力中心的远近;只有意在有所作为而非为个人谋利,才能专注于发挥自己所能,任职一方,造福一方。
“烦使之而观其能。
”人是复杂的,又是独特的,能力总会有所偏长。
如果要达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良好工作局面,对人能力的考察不可避免。
庄子的“烦使之而观其能”,即给考察对象安排很多有挑战性的工作,看他能否游刃有余,借以观察其工作能力。
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费祎就是一位能人。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琐碎。
庄子九征

内容
远使之而观其忠——派他到远处任职,观察其忠诚度; 近使之而观其敬——让他在身边任职,观察其敬慎; 烦使之而观其能——派他做繁杂之事,观察其能力;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突然问其问题,观察其是否机智;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仓促约定见面时间,以观其信用; 委之以财以观其仁——托付大笔钱财,观察其是否是仁 人君子;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告诉他情况危急,观察其节操; 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故意灌醉他,观其本性;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与众人杂处中,观其为人处事态 度。
庄子九征
•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 组长:李鑫媛 • 组员:史雪琴、向校、 陈宁、吴玉鑫、张飞
流程
中国古代观人之法 庄子九征内容 第九征解说 九征之法的现实运用 识人术在招聘中的运用 小组感言
中国古代观人之法
刘劭——《人物志》 诸葛亮——七观法 曾国藩——九骨观人法 庄子——九征
第九征解说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观察一个人跟不同性别、职业、身份的人 接触,可以看出其为人和处世之道。
比如:在亲友聚会或商务酒会上,通过观察某人是否会看人下菜碟、 占异性的便宜等,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人品。 和不同身份的人交流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能力,但能不能处理好 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还与其看待他人的态度有关。 比如:有些人就是跟异性的关系好,却没有同性缘;有些人见到位 高权重者就点头哈腰,而对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颐指气使;有些 人对长辈毕恭毕敬,却对晚辈指手画脚。为人处世只有对大家一视 同仁,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九征之法的现实运用
取人不可求全责备 考察避免刻意为之 考察要用发展的言
1、社会发展迅猛,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标 准也在不断提高,如何识人、用人,是许多管理者重视的问 题,古人的智慧在这方面向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 2、庄子以忠、敬、能、知等德行素养作为察人识人、 遴选人才的主要标准,提出了如何考察的具体方式,是为庄 子识人的九征之法。 3、九征之法对于人才的评价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这种要求对于新时期的人才选拔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庄子·列御寇》篇中的九种识人方法

《庄子·列御寇》篇中的九种识人方法
九种识人方法
《庄子·列御寇》篇中,就说人有“九征”,即识人有九种方法:
“远使之而观其忠(又曰:远使之以观其不二);近使之而观其敬(又曰:近之以昵,观其不狎);烦使之而观其能(又曰:烦之以事,以观其理);卒然问焉而观其智(又曰:设之以谋,以观其智。
太公曰:事之而不穷者谋);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太公曰:使之而不隐者谓信也)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又曰:纵之以视,观其无变)”。
翻译一下,就是:
远使之而观其忠——派他到远处任职,观察其忠诚度;
近使之而观其敬——让他在身边任职,观察其敬慎;
烦使之而观其能——派他做繁杂之事,观察其能力;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突然问其问题,观察其是否机智;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仓促约定见面时间,以观其信用;
委之以财以观其仁——托付大笔钱财,观察其是否是仁人君子;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告诉他情况危急,观察其节操;
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故意灌醉他,观其本性;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与众人杂处中,观其为人处事态度。
《论语—为政》和《庄子—列御寇》文言文比较阅读

《论语—为政》和《庄子—列御寇》文言文比较阅读阅读下列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庾哉?人焉庾哉?”(《论语·为政》)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猝然问焉观其智,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态,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庄子·列御寇》)1.孔子主要通过哪几个方面来观察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2.庄子察人的“九征”和孔子察人的“三所”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案】1.观察人的行为(动机)、经历(方法)、兴趣(习惯)。
2.庄子提及的观察人的九种方法和孔子的察人三法其实源出一体。
孔子提出了解一个人的三个方法,庄子的观察人的方法是对孔子辨识方法的发展和具体化。
孔子的察人之法是为了明辨君子和小人,是由观察者客观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庄子的察人九法是为了挑出“不肖”之人,所以它是故意让人处于容易扰乱心性的环境中去验证人品。
两者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所以”,所做的事情;“所由”,所走过的道路;“所安”,所存的心;“庾”,隐藏,藏匿。
即观察人的行为(动机)、经历(方法)、兴趣(习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孔子“三所”察人,讲到一个视、一个观、一个察,这三句就是知人的方法。
“人焉廋哉”,是为了明辨是君子还是小人。
庄子“九征”的核心也是“观”,是在九种情境下察人,“不肖人得矣”,为了挑出“不肖”之人。
故两则材料既有联系,源出一体,又有区别。
参考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要干什么。
这样,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了呢?”因此君子总是让人远离自己任职而观察他们是否忠诚,让人就近办事而观察他们是否恭敬,让人处理纷乱事务观察他们是否有能力,对人突然提问观察他们是否有心智,交给期限紧迫的任务观察他们是否守信用,把财物托付给他们观察是否清廉,把危难告诉给他们观察是否持守节操,用醉酒的方式观察他们的仪态,用男女杂处的办法观察他们对待女色的态度。
庄子识人的九征之法在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_高长峰

第34卷第3期大 连 大 学 学 报V ol.34 No.3庄子识人的九征之法在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高长峰(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教学部,辽宁大连 116023)摘要:当前,社会发展迅猛,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如何识人、用人,是许多管理者重视的问题,古人的智慧在这方面向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
庄子以忠、敬、能、知等德行素养作为察人识人、遴选人才的主要标准,提出了如何考察的具体方式,是为庄子识人的九征之法。
九征之法对于人才的评价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主,这种要求对于新时期的人才选拔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庄子;识人;九征之法;管理学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3)03-0135-03收稿日期:2013-06-15作者简介:高长峰(1971-),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法学、国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庄子的九征之法出自于《庄子·列御寇》篇。
征是检验考察的意思,九征就是检验考察人的九种方法,它虽不是庄子思想的典型代表,但对我们今天的为人、从政、处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庄子九征之法的具体内容《庄子·列御寇》篇云:“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以观其仁,告之以危以观其节,醉之以酒以观其则,杂之以处以观其色。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1.1远使之而观其忠让他远行看他是否忠诚。
君子慎独,在无人监察的环境下,仍能恪忠行事;小人则不同,一旦无人监察便会放纵自己,置法纪于不顾。
因此要考察一个人,就要派他去远处工作,让其感觉无人监察,这时再观察他的行为,才能断定其是否忠诚。
1.2近使之而观其敬让他在身边工作看他是否恭敬。
君子素其位而行。
修养好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行为始终如一;修养差的人,一旦与领导相处时间长了、熟悉了,就会失去恭敬之心,并开始轻慢无理,不守规矩。
庄子识人“九招”.pptx

让考察对象喝醉,然后观察他的行为仪态。《鬼谷子》上说“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一个人内在感情有所 变化的时候,会在情貌上有所表现,如歌哭、舞蹈、怒笑等。而庄子以酒醉将人对自身有意无意的伪饰尽量解除, 还原其本真状态,借以观察他平时不在人前显现的真实情志,从而对他的为人、仪表等作出接近本质的判断。这种 考察方式可见庄子对人性体察之微。
烦使之而观其能
人是复杂的,又是独特的,能力总会有所偏长。如果要达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良好工作局面,对人能力 的考察不可避免。庄子的“烦使之而观其能”,即给考察对象安排很多有挑战性的工作,看他能否游刃有余,借以观
察其工作能力。
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费祎就是一位能人。当时蜀国正值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琐碎。费祎担任尚书令,见识过人 ,且有过目不忘之能。他常在早晨和傍晚处理公事,听取大家意见,日间接待宾客,宴饮娱乐,使人人尽兴而公事 井井有条。费祎拥有这种能力,除了天赋异禀,还要靠个人修养。佛教说“定能生慧”,不能“定”,就不可能处理好繁 杂的工作,更不能作出高质量的决策。而能不能“定”,主要还是靠个人的后天修养。
与“远使之”相对,庄子还有一个“近使之”的考察策略,即与考察对象近距离接触,建立私交,观察他是否还能保持 应有的礼仪与尊敬,是否就由“对事负责制”变为“对人负责制”,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恃宠而骄、得意忘形。
普通人大约都有这种“远则怨,近则不逊”的人性弱点。只有秉持无私的纯粹的执政为民的为官宗旨,才能无视 距离权力中心的远近;只有意在有所作为而非为个人谋利,才能专注于发挥自己所能,任职一方,造福一方。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色”,本义是脸色。察言观色,可以考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方法是让考察对象和各式各 样的人相处,通过他的面部表情考察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庄子观人九法

庄子观人九法,教你慧眼识人心!从古至今,如何识人都是领导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而中国古代关于识人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而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识人之法来自《庄子·列御寇》,怎样才能超越人的表象而认识其本质,这里圣人庄子就从忠诚、敬慎、能力、智识、信誉、廉洁、节操、仪态、人际等九个标准,提出一种遴选人才的办法——“九征”。
【忠诚:远使之而观其忠】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忠诚,最好把他派去远处工作,远处则难监督,看看此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一如既往地工作,看看他是否能够正确地行事,他如果总在身边,你很难看出他的忠诚度。
一旦无人监督便开始放肆胡来,把他对上司的诺言置诸脑后。
不管这种人对你表达了多少忠心,都可能是假的,他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需要提防。
【敬慎:近使之而观其敬】你要是了解一个人是否敬业,那就把他放在身边工作,天天共处,形影不离,逐渐没有了拘束和顾忌,看看他是否一如既往的恭顺。
一旦混熟了就失去了恭敬之心,就开始对周围人轻侵无礼,就开始不守规矩,仗着关系近而放肆。
对这种人是很危险的一类人,可能狗仗人势,什么事情都可能会出来。
【能力:烦使之而观其能】要考察一个人是否有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独当一面,可以安排他处理那些情况复杂的问题和比较难办的事。
人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无能,这是一个惯例。
简单的事情,人人皆可完成,区别不出谁是英雄谁是狗熊。
只有遇到难题的时候,遇到复杂情况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能力。
【智识:卒问之而观其知】要考察一个人的知识是否渊博,看看他是否机智、敏捷,可以经常性地突然问他一些问题,看看他在缺少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如何回答。
如果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很多人都会有答案,平常按部就班的工作流程难以显示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只有猝不及防地给他提出问题,看一看他的反应,智与不智立刻一目了然。
【信誉:急与之期而观其信】要看一个人是不是遵守信用,可在紧急的情况下和他相约,安排紧急工作,看他是否守信、是否靠得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识人“九征”
《庄子•列御寇》篇中,就说人有“九征”,即识人有九种方法:
“远使之而观其忠(又曰:远使之以观其不二);近使之而观其敬(又曰:近之以昵,观其不狎);烦使之而观其能(又曰:烦之以事,以观其理);卒然问焉而观其智(又曰:设之以谋,以观其智。
太公曰:事之而不穷者谋);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太公曰:使之而不隐者谓信也)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又曰:纵之以视,观其无变)”。
翻译一下,就是:
远使之而观其忠——派他到远处任职,观察其忠诚度;
近使之而观其敬——让他在身边任职,观察其敬慎;
烦使之而观其能——派他做繁杂之事,观察其能力;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突然问其问题,观察其是否机智;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仓促约定见面时间,以观其信用;
委之以财以观其仁——托付大笔钱财,观察其是否是仁人君子;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告诉他情况危急,观察其节操;
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故意灌醉他,观其本性;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与众人杂处中,观其为人处事态度。
诸葛孔明观人七法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意思是说看他的志向和道德标准的情况如何,要用一些事例让他判断一下是非,从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他这样人有什么样的理念。
有个这样的故事: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有个国王叫齐桓公,手下的一名厨子名叫易牙。
有天齐桓公说:“我吃过各种山珍海味,只是没吃过人肉。
”易牙就回家杀了自己的3岁儿子,烹制成人肉大羹,献给齐桓公。
并且献媚道:“忠臣为饱国君口福,特献爱子人肉,敬请品尝。
”齐桓公感动不已,晋升易牙为国务大臣。
当时的大臣管仲提醒齐桓公:“易牙对自己的子女也下得了这种狠心,那他对谁下不了狠心?”但是齐桓公昏了头不信。
后来他病重不起,易牙乘机囚禁齐桓公,不给他饭吃,齐桓公被易牙活活饿死。
这就是说如果做事一向狠毒的人,没有理由认为他只会对你好,并一直对你好。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意思是说用各种话来盘问他,看他的应变能力和口才,如果是头脑比较机敏灵活的人会应答自如,但这种人通常会比较“滑”,惯会花言巧语,他的话不可全信。
如果是经常被问得张口结舌,这样的人就比较“笨”,但是也会比较忠厚听话,就像郭靖那样的。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是说问他计谋方面的事情,看他的才能如何。
如果他一步百计,智谋深远,那他是比较有头脑,接近智士型的人。
这里考查的
是这个人知识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
而且他的见识也反映他对人生、对于家庭等事情的看法。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是说要故意告诉他一些困难,这些困难可能是真的,也可以是为了考查他而虚构出来的,看他是不是畏难而退,能不能真正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来为你付出。
但
是在实际应用中的分寸可要注意把握,千万不能说得太过火。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是说让他喝醉了以后看他的性格,俗话说“酒醉吐真言”,有的人就算是醉了酒,也多半倒头昏睡。
但有的人就不同,醉了后乱舞乱唱,胡骂乱打者也有之。
所以从醉酒后的表现能更清楚地看出人们的真实本相。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是看他爱不爱财。
现代社会中哪有不爱财的,不爱财的人恐怕早灭绝了。
但是要看看,是不是他把钱财看得比你和其他所有东西都重要,如果是那样的人,他就
属于我们前面分析的市侩型,好自为之。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是说看他是不是讲信用。
如果你约他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他常常变卦,经常嘴上承诺得千好万好,实际上却十件有九件经常找出各种理由来推脱,那在他的理念
里,关于承诺,只不过是随便说说,全是“老板的肾,当官的稿,小姐的眼泪,统计局的表”——虚的。
那他的可靠性就要差得多,如果是言出必行,
态度认真,几乎赶得上古时著名的守信用的好同志——尾生先生。
那么是可托付可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