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识人之“九征”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用人思想论文

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用人思想论文

浅谈传统文化中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摘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 是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本文试就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与传统用人思想之渊源关系, 以及传统文化中用人思想的现实意义做一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 用人思想; 任人唯贤; 德才兼备abstract: this article tries to do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integrity principle and tradition of employing ideas, as well as discusse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mploying thinking.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employer thinking; merit;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引言:“德才兼备”是我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 它是对传统文化“尊贤”、“用贤”、“德才兼备”用人思想批判继承的结果, 是对历代用人得失经验教训总结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改革开放后, 在任用选拔干部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及领导干部的腐化、犯罪事实, 也恰恰证明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

因此, 干部的选拔、任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

“任人唯贤”原则源于传统文化“举贤不避亲”、“任人不避仇”的用人思想。

1. 历史与传统文化中用人思想关系中国11 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视“任贤使能”为治国之大事,“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弃贤专己而衰”。

千古名帝康熙以善用能臣而名垂青史, 他认为“历代治乱不同皆系用人之得失”, “致治之道, 首重人才”。

可见,“用贤”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用人思想中最具精华之成分, 至今仍闪耀着进步思想之光辉。

庄子识人九法

庄子识人九法

庄子识人之“九征”法干部选拔一定要知人善任,怎样才能超越人的表象而认识其本质,进而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呢?庄子从忠诚、敬慎、能力、智识、信誉、廉洁、节操、仪态、人际等九个标准,提出一种遴选人才的办法——“九征”。

“九征”即九种征验,“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远使之而观其忠。

”忠诚,从古至今都是为官之人必备的品质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忠”指尽忠于自己的上司、君王。

而庄子的“远使之而观其忠”,是指权力中心有意疏远、冷落考察对象,看他是否依旧忠心耿耿,会不会立马牢骚满腹,由此观察他的忠诚度。

在当代,“远使之”的观察点则落在考察对象是否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恪尽职守,是为自身的利益而谋官,还是时时处处都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群众。

如果因为远离了权力中心,远离了领导层,就开始心理失衡、言行失度,甚至破罐子破摔,辜负人民群众和党的重托,这样的人,其用心不言自明。

“近使之而观其敬。

”与“远使之”相对,庄子还有一个“近使之”的考察策略,即与考察对象近距离接触,建立私交,观察他是否还能保持应有的礼仪与尊敬,是否就由“对事负责制”变为“对人负责制”,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恃宠而骄、得意忘形。

普通人大约都有这种“远则怨,近则不逊”的人性弱点,只有心怀无私的纯粹的执政为民的为官宗旨,才能无视距离权力中心的远近;只有意在有所作为而非为个人谋利,才能专注于发挥自己所能,任职一方,造福一方。

“烦使之而观其能。

”人是复杂的,又是独特的,能力总会有所偏长。

如果要达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良好工作局面,对人能力的考察不可避免。

庄子的“烦使之而观其能”,即给考察对象安排很多有挑战性的工作,看他能否游刃有余,借以观察其工作能力。

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费祎就是一位能人。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琐碎。

庄子:识人九字经

庄子:识人九字经

庄子:识人九字经庄子《列御寇》讲述了在人世间的识人之法,包括九个方面:忠、敬、能、知、信、仁、节、则、色,分别对应的是远、近、烦、卒、急、财、危、醉、杂九种变化。

1.忠远使之而观其忠。

忠和远是对应的,古人常说:远交忠,近交信。

自古以来,忠诚都是为人为官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古代中国社会,“忠”指忠于自己的上司、君王。

而庄子的“远使之而观其忠”,是指远离了权力中心之后的表现,看他是否依旧忠心,会不会牢骚满腹。

《论语》中也有类似的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敬近使之而观其敬。

敬与近是对应的。

信乃敬,敬乃信也。

至诚至信方能至敬业。

庄子用“远使之”“近使之”辩证地观察一个人,这也符合老子的辩证法。

既要与人远距离观察也要近距离接触,通过私交观察一个人是否还能保持应有的礼仪与尊敬,由“对事”变为“对人”,这样更全面地从人与事做到对一个的全面认识。

3.能烦使之而观其能。

能与烦是对应的。

庄子的“烦使之而观其能”,即通过很多有挑战性的事情,观察的其才能是否游刃有余。

《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佛教也有云“定能生慧”,不能“定”,就不可能处理好繁杂的事务,更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个所谓的定就是一种“能”,有这个“能”就会出现势如破竹的“势”,“能”和“势”是呼应的,这个就是一个人的修养。

4.知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知和卒是对应的。

卒然,突然也。

在我们处理问题时,往往都会遇到突如其来的事件,这个时候最能考察一个人胸怀全局、分析归纳地应付裕如的能力。

历史上这种“卒然问焉”的事例很多。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突然问周勃:“全国一年内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汉文帝又问:“一年内全国钱谷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

紧张和惭愧之下,周勃汗流浃背。

尤其是现在的信息文明时代,各种舆情的研判能力更能考察一个人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浅析我国企业如何识人用人

浅析我国企业如何识人用人

浅析我国企业如何识人用人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识人用人思想丰富而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历代治国理政之中,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知人善任等思想以及大量考察人才的方法对当代仍有借鉴意义。

文章以此对我国企业中如何识人用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识人用人;德才兼备;知人善任1 识人的标准1.1 德才兼备唐太宗用德才与影行(实际能力与表现)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判断人才的标准应是德为先,然后德才兼备。

或贤能兼备。

“才和能”指的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本领。

“贤和德”指人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

包括仁义、孝悌、忠信、礼让、廉平直、简约、无倦、明察等。

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活动,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脾气、性情,要不断的克服自己的情欲、意志、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弱点,改变和提高自己的素质,与道德的要求。

1.2 知人善任知人不易,善任更难。

选人用人时,忌讳求全责备。

由于不同的人之间在学识、专业、经历、品德、志向、智力、体质、性格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应根据不同的领域或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不拘一格识别选拔人才。

2 我国古代的识人制度我国古代靠制度选人,主要是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被称之为“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在清朝末年被西方国家借鉴,传入欧洲,形成西方的文官制度。

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年龄、地域与民族的界限,普通人事通过考试有了参与竞争的权利。

在科举制度之前还有先秦时期的世袭制、春秋战国时期的荐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东汉时期开始的回避制度等。

严密的制度避免了长官意志和任人唯亲的弊端。

我国古代选人用人制度的启示在于:一是必须经过公平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目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以确保官员的素质能适应复杂的工作。

二是实行任官回避和任期制等制度。

回避制度对回避的范围和内容作了比较细致而严格的规定。

如官员不得在原籍做官,有姻亲关系者不得互相监临,兄弟子侄和姻亲关系者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任职,不但回避原籍、亲属,而且回避师生、同乡、寄籍等。

孔子识人观的现代意义

孔子识人观的现代意义

孔子识人观的现代意义经营管理10-18 2022孔子识人观的现代意义()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儇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钎。

”就是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变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却面容复杂多变情感深深潜藏。

有的人貌似老实却内心骄溢,有的人貌似长者却心术不正,有的人外表拘谨内心急躁却通达事理,有的人外表坚韧却懈怠涣散,有的人表面舒缓而内心却很强悍。

由此可见,连孔子也深深感到人多面且复杂,识人选人实为难事。

但孔子毕竟是学富五车、周游列国的大学问家,几十年的人生沧桑、丰富阅历使他悟出了让人无处可藏的识人之道。

子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在这里孔子提出了识人的三步观察法,第一步,视其所以,就是看他的日常言行,看他过去及现在不同境况下如何行事。

这是通过言行这一表现,形成直接印象。

第二步,观其所由,就是看他做事的方法和途径。

这是从外因上去识人,是对一个人外在的进一步分析。

第三步,察其所安,就是看他做这些事怀着什么心态,出于什么目的,就是要准确分析其行事内因。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从过去和现在、内在和外在的双重角度来观察一个人的辩证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论和正反分析的两点论,可以说包含着时间和空间、表象和实质、外因和内因多重角度,言简意明,内涵丰富。

后人关于识人选人的方法,受孔子影响较大,也反映了孔子识人观的诸多可鉴之处。

《史记》记载,战国时期魏文侯想找一个贤能的人来当宰相。

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魏成子,一个是翟璜。

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

魏文侯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就去请教他的一位大将李克。

李克说:“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就是要看当他不做官在家时,都与哪些人物相交往;当他有钱的时候,他如何花钱,他都把财富施舍给什么样的人;当他居于高官显贵之时,他都举荐、重用些什么样的人才;当他陷入穷困厄运之时,他是不是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谨慎言行,有所不为;当他陷入贫寒穷苦之时,他是不是能够严其操守,一介不取。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及其对领导干部选用人才的启示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及其对领导干部选用人才的启示

跨地区流动也能切实享受社保。

我们要通过完善农民工社保方面的法规体系,依靠法律和制度,而不是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保障农民工权益。

3.6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通过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可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

此外,还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工资保障准备金制度、欠薪报告公示制度等,确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4结束语对建筑业农民工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确保施工质量,防范安全事故发生,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之一。

我们应通过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人为本,科学、高效地管理好农民工队伍,为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样才能将建筑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1]田贵祥.诊断建筑业农民工难题[J].施工企业管理2010,12:56-58.[2]潘韶华.浅谈对建筑业农民工的管理现状及对策[J].福建建筑,2011,11:107-110.[3]张蕊莲.论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中的问题与措施[J].山西建筑,2013,5:235-236.作者简介:郑飏飏(1976-),女,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交通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摘要:中国古代对人才的考评和鉴别与现代的人才测评理论有不谋而合之处。

本文在介绍中国古代对人才测评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人才测评思想的先进性和特点。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在选用人才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人才测评思想领导干部选用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人才工作做了深刻的阐述,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

[1]党政领导干部作为“党管人才”的实施主体,必需提高自身的人才理论知识,这是提高其执政能力和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关键。

习近平主席在吉林大学调研时也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用才之能。

观人于酒后,观人于忽略,观人于临财临色

观人于酒后,观人于忽略,观人于临财临色

观人于酒后,观人于忽略,观人于临财临色观人于酒后,观人于忽略,观人于临财临色观人于酒后,观人于忽略,观人于临财临色,有些人平时看着人五人六的,一本正经,但是在女色面前,马上原形毕露,这种人也不值得信赖,因为他们自控能力弱,意志力不坚强,一起来看看观人于酒后,观人于忽略,观人于临财临色观人于酒后,观人于忽略,观人于临财临色11、观人于忽略;忽略就是指“下意识”。

打个比方,某人没有注意你时,他所说的话,往往都是真心话;但他和你面对面时,有了防备心,所说的话,都是想好了的,反而不可信。

这就好比,一个人当你面把你夸得天花乱坠,极力吹捧你,但背后很有可能四处说你坏话,正如古人所说:“面誉者,背必非”。

下意识的举止,还包括口头禅。

一个人,如果当面与你一团和气,但时不时无意识说出几句代脏话的口头禅,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修养不行。

还比如,某人和你谈话时和蔼可亲,但接了一个电话,就马上语气大转弯,对电话那头的`人骂骂咧咧。

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小细节,来判断这个人的人品如何,以及他是否虚情假意。

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

但再狡猾的狐狸,也有露出尾巴的时候,而“观人于忽略”,就是通过暗地里观察他人的“下意识”言行举止来准确判断其为人,往往是看人八九不离十,一看一个准!2、观人于酒后;俗话说:“酒后吐真言”,因为人们在饮酒后,大脑亢奋,放下了心理防备,平时不敢说的话和不敢做的事情,都会借着一股酒劲而敢说、敢做。

而这也是内心潜意识的一种释放,最难反应出一个人心里的所思所想,以及他真正的人品。

因此,诸葛亮在“识人七法”中说“醉之以酒而观其性”,通过一起与他人饮酒,来观察对方酒后的言论及性情;庄子也在“九征识人法”中说“醉之以酒而观其侧”,用醉酒的方式来观察他们的仪态,继而判断一个人。

《醒世恒言》更是说:“把酒多言是小人”,一喝酒就爱多嘴啰嗦的人,大多是没有修养的小人。

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大家注意的。

还有,酒后喜欢动手动脚的人,更是将其卑劣好色的人品暴露无遗,这种人也值得警惕。

我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我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我国古代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了许多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著名的管理实践和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

如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集分洪、灌溉、排沙诸功能于一体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大将蒙恬“役40万众”建造的万里长城;隋唐人工挖建的京杭大运河等等,这些伟大工程,无不凝聚了我们祖先的管理才能和光彩夺目的管理思想。

还有在浩瀚的古史卷中,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如《论语》、《易经》、《老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资治通鉴》、《史记》、《西游记》、《菜根谭》等等古书籍中所包含的管理思想,至今仍倍受世界各国管理界的推崇。

下面列举的仅仅是我国早期管理思想中的一部分。

(一)《孙子兵法》的战略管理思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记》)这句古代名言充分说明我们的祖先为了在竞争和对抗活动中获胜,十分重视运筹思想与战略决策方法的应用。

2300多年前“田忌赛马”的故事是孙膑运用运筹思想的生动反映。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是我们今天一直称道的一位具有非凡决策能力的思想家和军事家,他的《隆中对》就是一个高瞻远瞩、善于审时度势的决策典范。

而2500多年前由孙武创作的《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而且对现代战略管理仍具有多方面的启迪作用:1、系统论思想《孙子兵法》开篇就提出了“经五事,校七计”的系统思想。

战争的胜败取决于各个方面的因素和情况,但关键的是“经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的因素:“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即要使老百姓和统治者同心同德,也即“人和”。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即“时机”或“天时”。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即地理位置或“地利”。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即将要有智有谋、诚信、仁慈、无私、勇敢、严明。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即强调编制与制度规范。

同时还要“校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观之,知胜负也”即要比较哪一方统治者更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更能做到赏罚分明?通过这七个方面的观察与比较,就可以预测战争的胜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识人之“九征”法
庄子识人之“九征”
远 使 之 而 观 其 忠
近 使 之 而 观 其 敬
烦 使 之 而 观 其 能
卒 然 问 焉 而 观 其 知
急 与 之 期 而 观 其 信
委 之 以 财 而 观 其 仁
告 之 以 危 而 观 其 节
醉 之 以 酒 而 观其 则
杂 之 以 处 而 观 其 色
“远使之而观其忠”,是指管理中心有意疏远、
工作能力。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即突然向考察对象提出 其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看他是否胸怀全局、应付 自如,可以考察其对分管工作的了解程度以及相 应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意即仓促与考察对象约
定时间,来观察他的守信程度。
“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即安排其管理财物来观
察其是否廉洁。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即是将考察对象置于
某种危难处境中,以观察其是否能临危不惧、 处变不惊、持守节操。
“醉之以酒而观其则”,即让考察对象喝醉酒,
然后观察他的行为仪态。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即让考察对象和各式各
样的人相处,通过他的面部表情考察其处理人际
关系的能力。
“九征”之法即将人放在九种情境中 观其表现,察其人品,识其能力,从 而完成对人才的综合考察。 而这九种考察策略都是基于对人性的 深刻认知之上的,全面且有针对性。
Thanks
冷落考察对象,看他是否依旧忠心耿耿,会不会 立马牢骚满腹,由此观察他的忠诚度。
“近使之而观其敬” 即与考察对象近距离接触,建
立私交,观察他是否还能保持应有的礼仪与尊敬, 是否就由“对事负责制”变为“对人负责制”,是
否会进一步发展为恃宠而骄、得意忘形。
“烦使之而观其能”,即给考察对象安排很多有
挑战性的工作,看他能否游刃有余,借以观察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