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读后感(2篇)
品中国文人辛弃疾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辛弃疾读后感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是跟着辛弃疾来了一场超酷的穿越之旅,从他金戈铁马的沙场,一路走到他低吟浅唱的诗词世界。
辛弃疾啊,那可是个超级酷的人物。
在我眼里,他就像一个身负绝世武功,又满怀文艺气质的大侠。
他出生的时候,北方已经沦陷在金人手里,那感觉就像自己家的大院子被坏蛋占了一大半,心里得多憋屈啊。
可辛弃疾可不是那种只会唉声叹气的人,他打小就立志要把金人赶出去,恢复中原大地的荣耀。
你看他年轻的时候,拉起一支队伍就和金兵干上了。
那场面,就像电影里的英雄出场,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在战场上杀得金兵人仰马翻。
他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每次读都感觉热血沸腾。
想象一下,晚上喝了点小酒,醉醺醺地把宝剑拿出来,借着灯光看那剑刃,心里想的全是在军营里和兄弟们冲锋陷阵的场景。
这哪是一个文弱书生啊,分明就是一个铁血战士。
辛弃疾的一生也是够坎坷的。
他一心想为国家效力,可南宋朝廷那些人啊,就像一群胆小怕事的老鼠。
他们看到辛弃疾这么猛,心里不是高兴,而是害怕。
怕辛弃疾把金人惹急了,也怕他功高盖主。
所以呢,辛弃疾老是被那些当官的打压,一会儿被调到这儿,一会儿被调到那儿,就是不让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辛弃疾可没有被这些挫折打败,他把满心的壮志和对朝廷那些昏官的不满都写进了诗词里。
他的词就像一颗颗子弹,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
就拿“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来说吧,他看着自己的宝剑,心里痒痒的想上战场,可又没人理解他,只能气得直拍栏杆。
我都能想象到他当时那个又气又无奈的样子,就像一个满腔热血却被堵住出口的火山。
他的田园词写得也很有意思。
被朝廷排挤后,他就到乡下种地去了。
但他种地也种得与众不同,别人种地可能就只关心收成,他呢,种地的时候还不忘写词吐槽一下人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看,在稻田里,闻着稻花的香味,听着青蛙呱呱叫,这画面多美好。
可在这美好的背后,还是能感觉到他那颗不甘的心。
品中 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读了《品中国文人》这本书,就好像在历史的长河中来了一场奇妙的旅行,与那些大名鼎鼎的文人墨客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书里的那些文人,一个个都像是从历史的画卷中走出来的,鲜活而生动。
他们不再是课本上干巴巴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真实人物。
比如李白,以往我只知道他的诗豪放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觉得他就是个洒脱不羁的大诗人。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他的人生远不止这么简单。
李白一心想要入朝为官,一展抱负,可官场的黑暗和复杂让他碰了一鼻子灰。
他满怀希望地走进那扇门,却又带着满心的失望离开。
他游历四方,看似逍遥自在,可内心深处的那份苦闷和无奈又有谁能懂?记得有一次,他在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喝得醉眼朦胧。
那时候,他刚刚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
他望着窗外的月亮,嘴里喃喃自语:“这长安,容不下我李白啊!”说着,眼泪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他拿起酒壶,又猛灌了一口,酒水洒在他的衣服上,他也浑然不觉。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迷茫,那种怀才不遇的悲愤。
还有杜甫,以前我只觉得他的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觉得他是个心系天下的大善人。
但从书中,我看到了他生活的艰辛。
他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一家人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有一回,他们住在一个破旧的茅草屋里,外面下着大雨,屋里也到处漏雨。
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妻子在一旁默默流泪。
杜甫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愧疚和无奈。
他想要给家人一个温暖的家,可自己却无能为力。
他只能拿起笔,把心中的痛苦和对百姓的同情都写进诗里。
苏轼也是让我感触颇深的一位文人。
他的一生起起落落,多次被贬。
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让人佩服。
有一次,他被贬到黄州,生活过得十分清苦。
但他却能在东坡上自己种地,还发明了“东坡肉”。
他和当地的百姓打成一片,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自怨自艾。
有一天,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划船游玩。
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籍,通过对中国文人的品质进行深入的探究与研究,使我对中国文人的形象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本书从文人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并通过深入的案例研究,揭示了中国文人的品性与修养。
文中以古代文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着文人的品德、学识、职业道德、个人修养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的讨论。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文人与士人的区别。
他指出,文人注重个人表达和自我修养,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表达,更加注重文学的内涵和思想的深度。
而士人则更注重功名利禄,追求外在的成就和社会地位。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仍然很有启示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功利至上的社会中,人们更追求物质的丰富和权力的扩展,而很少有真正追求内心修养和思想深度的人。
然而,正是这种追求内心修养和思想深度的品质,在历史上塑造了一大批伟大的文人。
正是他们的品质与修养,使得他们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
书中还对文人的学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指出,文人的学问应该是一种广博的知识,不仅要通晓历史、诗词、文学等基本学科,还要了解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把握了广博的知识,文人的作品才能有深度和广度,才能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这也是中国古人对文人的要求,要求文人要能够以其博学多才的学问来更新和繁荣文化。
通过研读本书,我认识到自己在知识上的不足之处,我也深感一个人的学问应该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文人。
另外,本书还探讨了文人的职业道德与伦理道德。
作者对文人的职业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文人应当具备对社会有责任感与担当精神的品质。
他们要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社会,要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言行可以瞬间传播到全世界。
文人作为社会的精英,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自己的言论为社会稳定和进步贡献力量。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挫折就像一块石头。
它对于弱者,像一块绊脚石,让人却步不前;它对于强者,却像是一块垫脚石,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巴尔扎克曾这样说。
有人面对挫折,选择逃避,从此一事无成;有人面对挫折,勇敢应对,从此命运为他敞开了成功的大门。
假期中,我终于得空阅读了《品中国文人》一书,内心更加感慨:人只有直面挫折,他的人生才会精彩,才会成功。
《品中国文人》共四部,我只看了第一部, 这本书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
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辉,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
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风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司马迁,书中这样评价他: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万里长城和《史记》,究竟哪个更伟大?我认为是后者,如果没有司马迁写下的《史记》,那么,遍及全球的十几亿炎黄子孙,将发生“身份”认同的危机。
五千年文明从哪儿来?从司马迁的《史记》而来。
他的身体惨遭阉割,却令人吃惊的精气神十足,他以民族的价值观挑战残忍嗜血的汉武帝,他留下的文脉也是民族的血脉。
司马迁的家乡在现在的陕西韩城县西南,家贫,小时候做过放牛娃。
父亲司马谈在京都长安当太史令,俸禄少,被官员们普遍看不起。
司马迁放牛也读书,牛背上读,躺下来谈,天高云淡,易生遐想。
父母爱他极深却从不娇惯,所以,幼时的司马迁,就已经切身体会劳动之不易。
大概到了十来岁,司马迁随父母迁往长安茂陵。
一个叫孔安国的人做了司马迁的老师,此人据说是孔子的后裔,司马迁还听过大儒董仲舒的课。
司马迁十岁能诵古文。
这个天才少年的目光所及,几乎包括当时所有能用文字记载的东西,《周易》、《尚书》、《春秋》《左传》《国语》《诗经》《战国策》、诸子著述,这些都不用说了,他还学习天文、地理、兵法、商业、域外风物………想想他的书房竹简堆得有多高,一般的人早就被茫茫书海淹没了,司马迁却能戏水,甚至能够踏浪,说他是天才,好像还不够,他简直是神仙,有一个词叫“学就天人”,司马迁就是这种人。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三一文库()/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文字清新,内容朴实。
读了这本书,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一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相识。
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他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职,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
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
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
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
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
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
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
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术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神灵是亲切的,自然是浑成的。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
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
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之后的豁然开朗-----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摸摸,看看。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三篇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三篇篇一: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很想向旁人推荐,可又困于描不准对象.先生的书,国学之道,血性之笔,人性深处的哲思.我爱男作家的书,只因我爱上有血性的文笔.正如此书,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把人文艺术拉向一个新的高度.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说不尽的美.这美,暇思无穷…众看当代人的审美观,舞台上的吼吼叫叫,是他们无比顶级的追随.百年之后,他们只不过是台上唱小曲的戏子,终究改变不了被人们娱乐消遣的角色.翻看历史长河,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无法掩盖,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的艺术,影响着华夏人民千年的艺术.历史是河,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滚不停息的波浪.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则是最惊人的那颗骇浪,当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衡量着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司马迁则在几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了华夏人民的源头,秦始皇创下了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培养了大史学家司马迁.近来在杂志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南唐后主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又是失败的男人.我不禁有点吃惊, 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可是,又有谁可以写出像<虞美人>这样的千古绝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古今,谁有?在政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苏东坡,谁没有?只是李煜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胜于政治上的成就.说李煜又是失败的男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大周后与小周后,两位绝代佳人,人称东吴时的二乔.大周后与李煜灵与肉的结合,可畏是人类情感的颠峰,小周后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气的溢血而死.那个跳着金莲舞的绝世美人,调戏着皇帝赵光义,大力的挥霍着为之建金莲台,等到七月七之日,赵光义垂涎已久的日子,娘翩翩起舞,在无比风光的金莲台上,跳起了金莲舞,她娇娜的身姿始终是背对着赵光义的宫殿,绝世的容颜面向着南方,心里默默的念道,今天国主四十一岁大寿,娘为你跳金莲舞.好感人的一刹那,原来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她得不到李煜,她的心却这般忠贞李煜,放着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七月七日,她香消玉损.所以李煜,这不是文人的魅力,又是什么的魅力?篇二:读《品中国文人》有感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中国文人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观,他们运用文字和笔,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
读完《品中国文人》,我深深地被其中的文章所震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常常忽略了内心的培养和品德的修炼。
而中国文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们注重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通过读书、修道、研究历史,他们培养了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高尚的品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优秀的文人政治家,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些都得益于他们的品行,他们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道德操守。
这些品质成就了他们卓越的人生和杰出的领导能力。
其次,《品中国文人》还深入解析了中国文人的艺术修养。
中国文人是善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家,他们通过文字和笔墨,表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之美。
他们独具匠心,笔墨纵横,塑造了许多具有绝世魅力的文人形象。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而这些都得益于他们对艺术修养的追求。
他们深入研究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通过不断地锤炼和磨砺,达到艺术的极致。
他们的作品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美的真谛。
第三,《品中国文人》还探讨了中国文人的思想境界。
中国文人是善于思考的智者,他们通过对人性、社会和宇宙的思考,开创了独特的思想境界。
他们以自然界为参照物,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寻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通过读取这些文人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思辨精神和哲学智慧。
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哲学问题。
他们以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塑造了一种丰富而独特的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们启迪了人们的思维,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品中国文人2陆游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2陆游读后感
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建立了大金,北宋和大金联手灭了大辽后,转过来攻打北宋,宋徽宗赶紧让位给宋钦宗改年号靖康。
结果金人攻破城池,两个皇帝和王公大臣(包括秦桧)、嫔妃、宫女做了俘虏,这就是“靖康耻”。
康王赵构继承皇位即宋高宗,并把杭州变成临安(临时安乐窝)。
宋高宗是个投降派,享乐派,北方丢了,他照样享受荣华富贵。
他的内心还有一个肮脏的秘密:一旦收复失地,皇位就保不住了,谁最理解他?秦桧是也。
因此朝廷主和派占上风,像岳飞、韩世忠、宗泽这些主战派不受欢迎,而且有很多几次机会能够收复失地比如岳飞北上、金人内部空虚等,却被宋高宗和秦桧主动丧失,金人没来皇帝却先主动逃跑。
宋向金称臣纳贡,而且金人还有附加条件:无论秦桧犯什么事都没罪。
宋孝宗继位主张抗金,但事事受制于宋高宗这个太上皇。
陆游文武集于一身,研究兵法,从小受家庭的熏陶,立志杀敌报国。
但就是在南宋投降派的主政下,没有什么大作为,屡受打击,受尽心灵折磨,他有一首《咏梅》,完全是他一生的写照: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忌。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再说感情:唐婉是陆游舅舅的孩子,就是表妹,善琴、能诗,会下围棋,非常佩服陆游诗剑双绝,她能够读懂陆游,能互相欣赏。
谁知婚后婆婆作梗,拆散小两口,后陆游续娶,唐婉再嫁。
感人故事发上在陆游和唐婉在沈园的不期而遇,陆游没撑住,情如井喷,当场挥毫在墙壁上写下《钗头凤》,而唐婉也和了一首《钗头凤》更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人错过荷尔德林 ?生活的智慧,现代人需要学习的东西
太多太多。
回头看看苏东坡这位全景式的生活大师,包括苏东坡强
调的风俗、 道德。“物质” 跑出很远了,“精神” 当奋起直追。
说到底,人之为人,除精气神,余下还有什么呢
?苏东坡他
提升了人之为人的境界。他是令现代人目瞪口呆的生活大师,
对生活永远高涨的热情和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像恒星一样燃
活的勇气给人印象深刻,她的作品闪耀着“女性之为女性”
的夺目光辉。
有人说生活是一部大书,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如果你不
通过书本打开视野,生活就是一本小书,很多东西你都看不
见。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而读书与行路,是养气的
两在前提。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我们是羡慕的,日子过得
那么的贫瘠,为什么在那样贫瘠中有一种大欢乐呢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 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 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 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
证了楚国之亡。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 了重生。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 术是自由的, 世界是敞开的, 神灵是亲切的, 自然是浑成的。
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 表达自己的理想 ; 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 职 , 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 ; 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 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 , 因为他们善于思考 , 善于观察 . 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 , 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 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而且要慢慢的品, 细细的品。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 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在走进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里,一次次被他们的执着感 动着,眼里一次次涌着泪水。读书也是读人,被他们高尚的 品格所感动。到了东晋,一个真心向往平淡,并在平淡中发 现了巨大美感的伟大诗人横空出世,他的名字叫陶渊明。房 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今天手捧陶渊明的诗,仍 会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我们从陶渊明诗中可以 获得巨大的精神养分,我们今天怎能错过 ?我们错过了陶渊 明,岂不等于俄罗斯人错过了普希金, 英国人错过莎士比亚,
于是很偶然地读到了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系列。他细腻
的笔触,深刻的分析很引人入胜,连我这样对历史文人不感
兴趣的也被深深的吸引了。他善于把人物放在一个宏大的历
史背景中,循着人物的笔墨诗词让我们走向一个个鲜活高贵
的灵魂:司马迁、嵇康、杜甫、李白、苏轼、李清照、曹雪
芹、陆游、辛弃疾、屈原 ...... 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执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短暂的停留,然 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 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 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 之后的豁然开朗 ----- 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 边去, 摸摸, 看看。《史记》 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是方方面面的。它是史学和文学巨著,又是古典意义上的百 科全书。它写西汉以前的时光,却远远越过今天,直指我们 可能拥有的未来。有一定修养的中国人,如果不读司马迁, 不读其人其书,那真是令人遗憾。
着坚毅的信念,直看得人欲罢不能。大苦大难而笑傲人生,
是多少人的向往,但是真正能够在大苦大难面前保持尊严、
恪守信念的只怕是无几人能及。
之所以被他的文章吸引,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的是他常常
在文中针砭时事,在还原古代文人志士的同时不忘引发我们
对时下有些现象的思考。文化的张力被他称为一种阴柔但恒
久的渗透力,信任文化的力量才能改变人性。于是那些文人
眉,却保持芳香袭人的脂粉气。在以男人为主流的社会氛围
中,李清照嫣然而入,纤手不让巨手,蜂腰压倒熊腰。宋词
碰上李清照, 李清照碰上宋词, 双方皆幸运。 她常用的词牌,
如《减字木兰》 、《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渔家傲》、
《如梦令》等,也是毛泽东所喜用。李清照称得上是十一世
纪末的新女性。二十一世纪初,仍然仍有榜样的力量。她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2 篇)
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 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 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 名为《“品“中国文人》 。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 相识。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 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他 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 ?
种相当寂寞而又美好的感觉。
我一向对于文学处于一种朦胧的向往状态,尤其对于文
化名人知之甚少。我家先生就常取笑我“缺乏历史和文学知
识”,虽然挺没面子的,却也暗暗认同了。对于名家名篇我
通常都只是有所“闻”罢了,往深了讲就真的是一窍不通。
对于人物传记之类的文过,对于小说倒是有几分喜爱, 于是订阅了 《小说界》,
墨客透过他们的作品向我们传递的已然不是简单的个人感
受和经历,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
最欣赏的是刘小川笔下的李清照,伴着李清照的一首首
烧。
解开苏东坡的快乐之谜,天性生快乐,智慧生快乐,磨
难生快乐。身为女性,我们更应当了解我国的宋代最伟大的
女诗人李清照,她优美、优雅、风骨天成,生当做人杰,死
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亮出她光彩照人的身
姿,从李清照的诗词中我们了解到李清照性格很要强, 同时,
女儿太女人太又十足,这是李清照的感人之处。巾帼不让须
?这是我
们现代人所在寻觅的。
我喜欢阅读,也喜欢记录着书
中令人感动或美丽的语句,这是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一本
好书,可以提升智慧,它可以触碰你那平时秘而不宣的脆弱
和感动,它可调出个人体验中的某一个瞬间或者某一个念想,
它可以撼动你平时绷着的那股莫明其妙的劲儿,让你觉得精
神为之一振,很享受那种掩卷之后眼睛微朝的感觉,那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