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合集下载

艺术学概论分析题

艺术学概论分析题

意境是中国文学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是诗人、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用主观心灵去观照客观事物(景物)或者广义的说包含宇宙、自然、社会、人),主观心灵与客观事物充分交流融汇,物我两忘,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从而创造出富有情感、富有特色、富有神韵、富有想象的空间的意蕴和境界。

中国文学艺术高度重视艺术创造中的主观与客观、我与物、情与景、情与境等等关系的有机统一,强调借景抒情,托物寄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境融汇,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审美体现。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山居所见秋山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的心境,大约是诗人隐居终南或辋川别墅时所作。

诗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珑剔透,恰似一泓秋水,其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诗歌于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首联整体着眼,大笔勾勒,交待季节,点明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

“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实实的几个字,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山居环境的静谧,新雨过后的清新,秋日天气的飒爽,白日向晚的安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清幽明洁之气。

“空山”是王维惯用的词语,耐人寻味。

此处绝无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结合全诗来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花源记》),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

可见,雨后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独、寂寞,不是沉寂、死灭,而是生机活力,妙趣横生。

解读齐自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解读齐自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前言
我国著名画家齐 白石提出 : “ 作 画妙在似 与不 似之 间 , 太似为媚俗 ,不似 为欺世 。”这段话被许 多人所推崇 ,在众 多作 画者之 间广 为流传 ,大 意是说 ,作画时所描绘 的对象不 能太像 ,也不能不像 。太像则太俗气 、太直 白,这样的画没 有 品位 , 不能 给观看者 以回味和遐想的空间 ;不像则观看者 看不懂 ,理解 不了画的意思 ,就等于欺骗世人 。因此 ,作 画 的精髓应该在二者之间 。 二、 “ 似 与不似 ” 的美学 原则

第二 , “ 太似 为媚俗 , 不似 为欺世 ”。 “ 不似”与 “ 太 似”是相对立的。 “ 太似”指完全受制于对象的原初形貌及其 特点 ,把忠于原物作为艺术的最终追求 目标 ,这就将 “ 现实的 真实”代替 了 “ 艺术的真实” ,扼杀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与 创造性。例如陈家祠里的木雕 《 蟹笼 》,作品太过追求真实 , 因此整个作 品缺少 了艺术 的美感 。 “ 不似 ”是指完全脱离对象 的形 态及其特征 ,丝毫不求 “ 形似 ” ,在完全不顾及客观对 象真实性的前提下,盲 目地进行主观化的变形与改造 。脱离了 “ 形似”的主观臆造 , 会导致 “ 欺世”的弊端。 第三, “ 妙 在似 与不 似之 间” 。这指 艺术创 造 贵在把 握 “ 尺度 ”与 “ 分寸 ” , “ 似与不似之间”揭示 了艺术 创造 中 “ 主观与客观 ”既对立 又统一 的艺术辩证规律 。正确 掌握 “ 似 ”与 “ 不似 ”之 间的艺 术规律与准则 ,才能在 “ 形 似” 与 “ 神似 ”之 间纵横捭 阖 、游刃有余 。齐 白石 的 “ 似与不似 之间 ”具有奇特 的想象 和平淡 的夸张 。这种想象 和夸 张是使 得齐 白石笔下 的人 物、山水 、花鸟都具有化平凡 为神奇的特 征 ,充满 了智慧与 幽默 。

论舞蹈作品中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表现

论舞蹈作品中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表现

论舞蹈作品中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表现我们来谈谈舞蹈作品中的客观存在。

舞蹈作品中的客观存在主要包括舞蹈动作、舞蹈音乐、舞蹈服装、舞台布景等元素。

这些元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在舞蹈作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舞蹈动作是舞蹈作品的核心,它们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客观性,是舞蹈作品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舞蹈音乐则是舞蹈作品中的灵魂,它与舞蹈动作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舞蹈作品。

舞蹈服装和舞台布景也是舞蹈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客观存在,它们为舞蹈作品的呈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舞蹈作品中的客观存在构成了舞蹈作品的基本框架和外在形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舞蹈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来谈谈舞蹈作品中的主观表现。

舞蹈作品中的主观表现主要包括舞者的情感、意识、个性等因素。

舞蹈作品是舞者通过舞蹈动作对内心情感和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因此舞者的情感和情感表达在舞蹈作品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舞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表达是主观的,是个人的体验和表现。

舞者的个性特点和表演风格也是舞蹈作品中的主观表现,不同舞者会因为个性和风格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表演效果。

舞蹈作品中的主观表现是舞者内心世界的呈现,是个体对外界的主观认识和表现。

舞蹈作品中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表现并不是割裂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客观存在为主观表现提供了舞台,主观表现为客观存在赋予了灵魂。

舞蹈作品中的客观存在为舞者的主观表现提供了舞台和条件,它们是舞者表演的物质基础和外在条件。

舞者的主观表现又为客观存在赋予了情感和内涵,使得客观存在具有了更加生动和丰富的内在意义。

客观存在与主观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只有客观存在与主观表现相互融合,舞蹈作品才能够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在实际的舞蹈创作中,舞者和编舞者通常会在舞蹈作品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和个性,使得舞蹈作品呈现出更加鲜明和生动的特色。

他们也会借助于客观存在的元素,如舞蹈动作、音乐、服装等,来实现自己的主观表现。

艺术品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辩论辩题

艺术品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辩论辩题

艺术品鉴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辩论辩题正方,艺术品鉴赏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艺术品鉴赏是一种主观性和客观性并存的活动。

首先,我们来看看艺术品鉴赏的主观性。

每个人对艺术品的感受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文化背景、情感体验等因素。

正如著名艺术家毕加索曾经说过,“艺术是一个个体的表达,它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片天空。

”因此,每个人对艺术品的感受都是主观的,无法完全客观地衡量。

然而,艺术品鉴赏也具有客观性。

艺术品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受,还要考虑到艺术品本身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手法等客观因素。

比如,蒙娜丽莎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品之一,其价值不仅在于个人对其神秘微笑的喜爱,更在于其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和达·芬奇独特的绘画技巧。

因此,艺术品的客观价值是可以被客观评判的。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艺术品鉴赏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

我们不能否认个人的主观感受,但同时也要考虑到艺术品本身的客观属性。

因此,艺术品鉴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反方,艺术品鉴赏更具主观性。

艺术品鉴赏更多地是一种主观性的活动。

首先,艺术品的价值往往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受。

就像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说,“艺术是人类的个人表达,它是每个人内心的一面镜子。

”每个人对艺术品的感受是独特的,无法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

因此,艺术品的鉴赏更多地是基于个人的主观感受。

其次,艺术品的鉴赏也受到文化、时代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会对人们对艺术品的理解和感受产生影响,这也进一步加强了艺术品鉴赏的主观性。

比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高雅艺术,而在西方可能并不被理解和喜爱。

这就说明了艺术品鉴赏的主观性是无法避免的。

综上所述,艺术品鉴赏更具有主观性。

虽然客观因素也会对艺术品的价值产生影响,但更多地还是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文化背景。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艺术品鉴赏的主观性,而不是过分强调其客观性。

美与审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美与审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美与审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美是一种抽象而又难以界定的概念,它随着每个人的不同背景、文化和经历而发生变化。

然而,尽管美是主观的,我们可以发现它也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存在。

首先,美的主观性在于它与个体的感知和情感有关。

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都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他们个人的喜好和价值观。

有些人可能认为自然景观的壮丽和宏伟是美的体现,而另一些人可能认为艺术作品中的细腻和纯粹才是真正的美。

因此,美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

尽管人们对于美的看法不同,但有些审美标准是普遍适用的。

比如,在自然界中,我们往往会觉得对称和平衡是美的体现,而对于艺术作品,人们普遍喜欢具有创造力和独特性的作品。

这些共同点表明了美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的。

此外,美也与文化和历史有关。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会对个体的审美观产生影响。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常常强调自然的朴素和谦逊,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和创造力。

这种不同的审美观可以追溯到各自文化的传统和历史发展。

然而,尽管美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我们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人的主观经验中。

美学理论的发展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美的本质。

通过研究不同的审美哲学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普适的审美原则,这些原则可以作为我们评判美的标准。

总之,美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它与个体的感知和情感有关。

然而,美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这可以从普遍适用的审美标准和文化背景中得出证明。

了解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的存在。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主观和客观是哲学上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相对的,但又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主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感受和思考,是人类意识活动的表现。

而客观是指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客观实在,独立于个人意识的存在。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性体现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中,主观起着主导作用,客观则提供了认识的对象和基础。

在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主观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认识和经验,这使得我们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比如,同一个电影对不同人来说,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理解。

这种主观的差异是由于每个人的历史和环境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

因此,主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然而,主观认识不是绝对的,它必须以客观存在为前提。

客观实在是独立于个人意识的,它存在于物质世界中,不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客观实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对世界认识的对象。

如果没有客观存在,主观认识就没有基础,将变得毫无意义。

客观实在一方面为主观认识提供了对象和基础,另一方面也对主观认识进行了限制和约束。

客观事物具有自己的规律和规定,不受主观意识的支配。

我们的主观认识必须依据客观实在的规律性来进行,否则就会出现错误和偏差。

比如,科学研究中,我们必须以客观实验和观察为基础,而不能仅凭主观臆断。

客观实在的规律性对我们的认识起着指导作用,它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发现真理。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性体现在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

主观认识是在与客观实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人们通过主观认识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和反思,通过实践与客观世界进行相互作用,并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主观认识。

这种相互作用和反馈的过程,促使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还体现在各个领域的认识过程中。

在科学研究中,主观因素是不可忽视的,科学家的创造力、好奇心和思维能力对科学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科学研究又是以客观实验和验证为基础的,只有通过客观实证,才能验证和证实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美与艺术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美与艺术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美与艺术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美与艺术的主体性与客观性艺术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和创造力的形式。

它可以是绘画、音乐、文学或舞蹈等。

而美则是对这些艺术形式的欣赏和感受,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艺术的主观性体现在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

艺术家在创作时,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个人经历使其作品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

例如,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结尾可能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产物。

在欣赏时,观众也会因为各自的背景、文化和经验不同而对艺术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

然而,艺术也有一定的客观性。

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规律,例如绘画需要掌握色彩、形状和构图等基本知识。

音乐需要掌握音阶、和弦和节奏等技巧。

这些规律和技巧使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使其更易于被他人理解和欣赏。

同时,有些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客观的标准进行评价。

例如,绘画可以通过色彩运用、构图和表现力等方面来评判其好坏。

音乐可以通过技术造诣、和声处理和演奏水平来评价。

虽然不同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评价可能存在差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有一些客观的标准可循。

此外,艺术还可以反映社会和文化的客观事实。

艺术作品往往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描述社会现象、人物性格和价值观念来表达对当下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绘画作品可以通过描绘风景、人物和社会事件来反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这些都使艺术具有一种客观的意义和功能。

美与艺术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关系。

美是主观的感受,是因为个人的审美观念和观看经验的差异而产生的。

一个艺术作品可能被某些人认为是美的,而对其他人来说却不是。

这种美的感受是因为艺术作品的主观性和观众的主观性加之所致。

然而,艺术作品也具有客观的美。

艺术家通过运用技巧和表达情感来创作作品,观众对这些技巧和情感的感知与艺术家意图相契合,从而感受到作品所传递出的美。

这种客观美的存在,使观众能够跨越个人经验和观念的差异,感受到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普遍价值和情感。

论美术作品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教案

论美术作品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教案

论美术作品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艺术作品是一种表达文化和情感的方式,其创作过程包括了创作者的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对艺术的理解。

美术作品也同样如此,在其创作过程中,既有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意识,也有客观存在的元素。

如何在美术作品中理解和区分主观性与客观性?如何教授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客观和主观元素?本教案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指导。

一、什么是主观性和客观性?在美术作品中,主观性指的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感受和思想,通过对这些个人元素的表现来达到艺术作品的目的。

例如,画家画一张自画像,是为了表达他内心的情绪、情感和经历,并通过绘画技术和图像元素呈现出来。

与此相反,客观性指的是作品中能够被普遍理解和认可的事物,也称为事实性元素。

在美术作品中,客观性包括了作品的主题、色彩、构图、形态和技术等可对象化的元素。

例如,一个山峰画作品中的山峰和草木是客观存在的,而它们被表达的方式、构图和表现手法则是主观性的。

二、如何分析美术作品的主观与客观元素?当我们分析一幅美术作品时,应该先从客观元素入手,逐级推导出主观元素,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创意和意图。

以下是一些分析美术作品的步骤和方法。

1. 主题和构图分析主题和构图是美术作品最基础且最重要的两个元素。

通过观察和研究画作中的主题和构图,我们可以分析作者的创作目的、情感和理念。

主题通常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可以从画面中的人物、场景或角色中推断出来。

构图则是画面中各个元素的组合方式,包括了画面元素的大小、形状、位置等,可以反映作者的审美和技巧。

2. 色彩和形态分析色彩和形态也是美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

色彩可以通过颜色的明暗、饱和度、对比等来分析画作的色调和色彩变化。

形态则是画作中具有表现力的形状和空间,可以通过线条、形状、光影等来理解。

这两个元素往往也反映出了画家的个人风格和审美观。

3. 技巧和表现手法分析技巧和表现手法是一幅作品的表现方式和手段。

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来表达他们的创意和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创造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艺术美的产生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主观因素即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艺术技巧,客观因素即客观现实(包括自然事物与社会生活现实)。

艺术美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统一,体现艺术美的作品既有客观现实的影子,是艺术家对现实事物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同时有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认识、情感和理想追求,从而使艺术形象具有了不同于一般事物的鲜明个性特征。

从艺术创造中的主客观关系来看,客观因素是基础,主观因素是主导,起决定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决定了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取舍。

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艺术家反映同一客观对象时,常常产生具有不同艺术美的艺术作品。

同一个艺术家也会因为主观条件的变化而对客观对象进行不同的艺术反映。

(可查阅达维特的《雷加米埃夫人像》与达维特的学生热拉尔所画《雷加米埃夫人像》的比较分析资料、罗丹画《巴尔扎克像》的过程资料、钱绍武画两幅《舞蹈教师》比较资料等加深理解)。

2)艺术家能够通过审美理想赋予艺术美新的质。

即艺术家在审美理想的指导下,可以创造出比生活、自然美更美的艺术形象,在艺术创作中典型化和理想化同时进行。

即艺术家为了表现美的理想可以不拘泥于某些现实生活细节的真实。

(可结合欣赏齐白石画的虾和李苦蝉画的鹰来理解,齐白石画的虾既非河虾,亦非海虾,是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化的虾;李苦蝉画的鹰是现实中的鹰、鹫、雕的综合形象,是艺术家理想化的结晶;可查阅相关资料等理解)。

3)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还可以通过反映现实丑创造艺术美。

即在现实生活中是丑的一些事物,也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反映对象,并在反映这一对象的艺术品中体现艺术家的进步理想、精湛技巧,从而形成艺术美。

艺术美的性质不决定于它所反映的对象。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反映现实丑的艺术美也不能改变现实丑的性质。

这是因为在反映现实丑的艺术品中,艺术美的内容和形式不在于客观现实对象本身,而在于艺术家赋予艺术形象的进步理想、深刻内容与精湛技巧。

(可查阅列宾的绘画《祭司长》和《国王的一家》等作品欣赏和分析资料来理解)
4)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还赋予艺术形象以感染力。

艺术形象的魅力在于以艺术家深刻体验过、理解过的东西,去唤起欣赏者的共鸣。

(可查阅俄国19世纪画家柯勒惠支的作品《面包》分析资料等加深理解)
从以上4点可以看出,在艺术美的创造过程中,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发挥着主导作用,产生艺术美的决定因素在于艺术家的主观创造。

(可结合查阅郑板桥画竹的画论与作品等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