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及计分方式 胡月琴版(可直接用,完全无误)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及计分方式 胡月琴版(可直接用,完全无误)

2
3
4
5
27.我情绪波动很大,容易大起大落
123ຫໍສະໝຸດ 45计分方式:
采用五点计分法,其中有12题为反向计分题,分别为1、2、5、21、27、15、16、17、6、9、12、26题。五维度目标专注(3,4,11,20,24);情绪控制(1,2,5,21,23,27);积极认知(10,13,14,25);家庭支持(8,15,16,17,19,22);人际协助(6,7,9,12,18,26)
1
2
3
4
5
13.我认为逆境对人有激励作用
1
2
3
4
5
14.逆境有时候是对成长的一种帮助
1
2
3
4
5
15.父母总是喜欢干涉我的想法
1
2
3
4
5
16.在家里,我说什么总是没人听
1
2
3
4
5
17.父母对我缺乏信心和精神上的支持
1
2
3
4
5
18.我有困难的时候会主动找别人倾诉
1
2
3
4
5
19.父母从来不苛责我
1
2
3
4
5
完全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说不清
比较符合
完全符合
1.失败总是让我感到气馁
1
2
3
4
5
2.我很难控制自己的不愉快情绪。
1
2
3
4
5
3.我的生活有明确的目标
1
2
3
4
5
4.经历挫折后我一般会更加成熟有经验
1
2
3
4
5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格及计算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格
及计算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请你根据自己平时的实际情况与这些句子的符合程度, 在1—5所相应的数字下打“√”。
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比较不符合,3代表说不清,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请根据实际情况填答,回答没有对错之分。
计算方法:
1、反向计分的题号:1、
2、5、21、27、15、16、17、6、9、12、26
2、分二维五因素,分别是个人力和支持力维度,目标专注(
3、
4、11、20、24)、情绪控制(1、2、
5、21、23、27)、积极认知(10、13、14、25)、家庭支持(8、15、1
6、1
7、19、22)和人际协助(6、7、9、12、1
8、26)五因子,前三者属于个人力,后三者属于支持力,括号里为题号。
3、五个维度反映了逆境情境下,青少年的认知、情绪、行为、及所处环境对帮助其抵御逆境、获得良好适应的有效性,总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0.85。
PS:
1、可直接打印使用
2、其他具体内容请参考《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
心理韧性量表(CD-RISC)

心理韧性量表(CD-RISC)
量表结构
CD-RISC量表由25个问题组成,总共包括5个维度。
1. 坚持力:个体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持久力。
2. 克服逆境的能力:个体在逆境中能够主动应对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3. 对抗压力的能力: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的心理稳定性和
应对能力。
4. 自信心:个体对自己能够应对困境的信心和信念。
5. 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个体对未来的积极和乐观态度。
使用方法
使用CD-RISC量表进行评估需要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自己的答案。
每个问题有5个答案选项,分别是:从来
没有,偶尔,有时,经常,总是。
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与自己最符合的答案。
分数解读
CD-RISC量表的总分是通过对各问题的得分进行累加得到的,总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
常规解读如下:
- 分数范围在0-25分:心理韧性较低。
- 分数范围在26-50分:心理韧性一般。
- 分数范围在51-75分:心理韧性较高。
- 分数范围在76-100分:心理韧性极高。
需要注意的是,CD-RISC量表只是一种评估工具,其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总结
心理韧性量表(CD-RISC)是一种用于测量个体心理韧性水平的评估工具,通过评估个体在面对困境和逆境时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使用CD-RISC量表可以帮助了解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和辅导。
同时,需要注意量表结果只是参考,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现状调查报告[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团体心理辅导提升高中生心理韧性

高中生心理韧性的现状调查报告[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团体心理辅导提升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K17076)》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为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理韧性的现状,我们对普通高中生发放《青少年心理韧性调查问卷》,共发放350份,收回330份,有效327份。
结果如下:1.高中生心理韧性问卷五个维度上单个项目的均分由高至低依次为:家庭支持>人际协助>情绪控制>目标专注>积极认知;2. 高中生心理韧性各维度之间及与总分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156~0.664之间;3. 高中生心理韧性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体现在情绪控制和人际协助两个维度上,在情绪控制方面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人际协助方面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4.高三学生的家庭支持分别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学生的家庭支持。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韧性;现状1 引言随着社会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学校、社会对高中生的关注与关心越来越多。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许多重要的人生课题,比如:升学、择业、人际交往等。
但近年来,关于高中生承受挫折能力较弱的事件屡有发生,当面临挫折和压力时,中学生会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中学生常常会面临来自时代发展的挑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及帮助他们适应时代发展等问题都是社会非常关心的。
杨欣等人(2010)认为,心理韧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强人格、唤醒学生的危机意识、需要倡导挑战式学习以及建构多样的社会支持系统。
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成为一位全面发展的人。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胡月琴、甘怡群,2008)。
心理韧性的构成要素有很多种,根据对前人的总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认知层面:包括乐观、幽默、创造性、有意义的信念系统、对于个性自我的欣赏、目标感等;(2)情感层面:大量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高的人在各种不利的应激状况下可体验到更多的愉悦情绪和更少的消极情绪,同时,主观幸福感高的人会对未来充满乐观期盼;(3)人格与能力层面:人格因素通常包括自信乐观、自主行动、人际温暖与洞察等因素,比如具有亲社会的气质和性情这样的个体通常被描述为友好的、令人喜欢的,而且更能获得交往的反馈。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及计算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请你根据自己平时的实际情况与这些句子的符合程度, 在1—5所相应的数字下打“√”。
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比较不符合,3代表说不清,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请根据实际情况填答,回答没有对错之分。
题号题目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说不清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1 失败总是让我感到气馁。
2 我很难控制自己的不愉快情绪。
3 我的生活有明确的目标。
4 经历挫折后我一般会更加成熟有经验。
5 失败和挫折会让我怀疑自己的能力。
6 当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总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
7 我有一个同龄朋友,可以把我的困难将给他/她听。
8 父母很尊重我的意见。
9 当我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不知道该去找谁。
10 我觉得与结果相比,事情的过程更能够帮助人成长。
11 面临困难,我一般会定一个计划和解决方案。
12 我习惯把事情憋在心里而不是向人倾诉。
13 我认为逆境对人有激励作用。
14 逆境有时候是对成长的一种帮助。
15 父母总是喜欢干涉我的想法。
16 在家里,我说什么总是没人听。
17 父母对我缺乏信心和精神上的支持。
18 我有困难的时候会主动找别人倾诉。
19 父母从来不苛责我。
20 面对困难时,我会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
21 我一般要过很久才能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22 父母总是鼓励我全力以赴。
23 我能够很好的在短时间内调整情绪。
24 我会为自己设定目标,以推动自己前进。
25 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有其积极的一面。
26 心情不好也不愿意跟别人说。
27 我情绪波动很大,容易大起大落。
计算方法:1、反向计分的题号:1、2、5、21、27、15、16、17、6、9、12、262、分二维五因素,分别是个人力和支持力维度,目标专注(3、4、11、20、24)、情绪控制(1、2、5、21、23、27)、积极认知(10、13、14、25)、家庭支持(8、15、16、17、19、22)和人际协助(6、7、9、12、18、26)五因子,前三者属于个人力,后三者属于支持力,括号里为题号。
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负性情绪的关系:心理韧性的调节效应分析

心理探索732024年2月·032024/03(总第625期)心理韧性(resilience )也被译为心理弹性、抗逆力和心理复原力等,有研究者认为,将“resilience”定义为“心理韧性”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1]心理韧性的研究最早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布洛克首次提出自我心理弹性的定义,随后拉特研究结果发现,对于处于逆境、困境中的青少年和儿童,他们的最终发展结果并未如研究者预期中的那么悲观,这些孩子的发展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部分处于逆境、困境等挫折情境下的青少年仍然具备着良好的适应功能,以帮助自身获得积极的发展结果。
[2]而这一研究结果与“处境不良—压力—适应不良”的传统医学的直线模型的结论不符,这一现象激发了研究者对个体的内在积极特征的研究兴趣,由此开始了对于个体心理韧性的研究。
由于对于心理韧性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心理韧性的界定依然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目前主要包括结果性定义、能力性(特质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
本研究认为心理韧性的过程性定义较为适用于中学生的心理状况,过程性定义不仅强调个体的发展结果的积极性,而且强调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两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吻合,本研究采用胡月琴和甘怡群对心理韧性的定义:在压力、逆境等生活事件下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同时作用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良好的心理韧性的个体能够积极调动内部和外部资源灵活处理压力。
[3]核心自我评价的概念源于评价理论。
1995年,P acker 于研究中指出不同的评价处于不同的层次水平,那些与特定情境有关的个人评价会受到更深层次的、更为基本的评价的影响[4],他认为后者是所有其他评价的基础,并将之命名为“核心评价”。
在此基础上Judge 等人提出了核心自我评价理论,并将核心自我评价定义为“是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5]。
负性情绪也称为消极情绪,是指具有负性效价的情绪,包括抑郁、焦虑、愤怒等。
内地班西藏中学生文化疏离感与心理韧性的探究

内地班西藏中学生文化疏离感与心理韧性的探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西藏地区的教育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举办内地西藏班是国家众多优惠政策中的一项。
内地西藏班的创建对于国家及藏族学生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内地班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大量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
由于师资力量、教学环境、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藏族学生面临的学习困难普遍多于汉族学生,出现“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多数听不明白”、“学习是一件令人厌烦的事”等现象,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倦怠情绪。
此外,汉区的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是在自己家乡长大,到了读书年纪才跟随父母来到汉区,文化环境的突变让一部分学生很快融入进汉族文化,而另一部分学生倍感不适,导致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对自身的民族文化或汉族文化的不认同和疏远,产生文化疏离感。
文化疏离感是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体验到的消极情感体验,是衡量个体适应和认同状况的重要指标,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疏离感会降低他们的幸福感水平。
心理韧性指的是个体在与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相互作用的一种适应性过程,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
心理韧性的影响层面多而复杂,蒋玉涵等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Lavie N的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作为一种特质能够减轻危险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促使他们更加健康的发展。
从社会因素的层面看,心理韧性对环境适应、学业水平等都有影响,James 等人通过非裔美国青年的研究得出,心理韧性好的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看待所处的环境,更加乐观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目前有部分学者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疏离感进行了研究,但是大多集中在文化疏离感现状的调查、理论构建、量表编制,相关研究较少,研究角度较为单一。
对中学生来说,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Stoliker. Bryce E.发现学习倦怠会消极的影响学生的学术体验及对压力的感知。
青少年心理弹性、自尊与焦虑情绪的关系研究

青少年心理弹性、自尊与焦虑情绪的关系研究摘要:青少年时期是成长的疾风骤雨时期,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到焦虑情绪的困扰。
本研究旨在探究青少年自尊、心理弹性与焦虑情绪的特点及人口学差异,并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国内有关青少年的心理学研究提供更多切实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弹性,自尊,焦虑情绪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面临着学业压力、亲子矛盾和异性交往等重重挑战,成长的烦恼使青少年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青少年的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情绪对其影响最为广泛。
近年来,新闻媒体频繁报道中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自残甚至自杀的悲剧,这引起了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如何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使其身心得到良好成长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话题。
一、心理弹性、自尊与焦虑情绪的定义及研究现状(1)心理弹性的定义及研究现状对Resilience的研究起源于高危风险儿童的成长的关注。
那种让人们在经历逆境之后恢复原样的力量叫做“Resilience”。
Wiki上将Resilience定义为个体良好适应压力和逆境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弹性能减缓困境对个体造成的消极影响,并能有效调节和预防个体的焦虑情绪。
众多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侧重点给了心理弹性不同的界定,但是得到研究者一致认同的是认心理弹性应包含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个体经历了重大困境;二是个体获得了积极适应或良好发展。
(2)焦虑情绪的定义及研究现状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人类对焦虑的关注由来已久,存在主义哲学开启了焦虑情绪研究的先河,而在心理学领域最早对焦虑进行研究的当属弗洛伊德。
焦虑情绪是由于个体的欲望被环境压抑而产出的,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得焦虑,此后的研究者对焦虑定义时均围绕着环境和个人的交互关系而提出的。
(3)自尊的定义及研究现状自尊是与个体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有关的情感性认知,对于如何给自尊下一个明确定义,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了对自尊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语:以下列出的是当你在生活中经受到挫折打击,或遇到困难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请你仔细阅读每一项,然后选择最适合你的答案。
完全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说不清
比较符合
完全符合
1.失败总是让我感到气馁
1
2
3
4
5
2.我很难控制自己的不愉快情绪。
1
2
3
4
5
3.我的生活有明确的目标
2
3
4
5
10.我觉得与结果相比,事情的过程更能够帮助人成长
1
2
3
4
5
11.面临困难,我一般会定一个计划和解决方案
1
2
3
4
5
12.我习惯把事情憋在心里而不是向人倾诉
1
2
3
4
5
13.我认为逆境对人有激励作用
1
2
3
4
5
14.逆境有时候是对成长的一种帮助
1
2
3
4
5
15.父母总是喜欢干涉我的想法
1
2
3
4
5
16.在家里,我说什么总是没人听
经文献反复比对,完全无误,可直接用
1
2
3
4
5
24.我会为自己设定目标,以推动自己前进
1
2
3
4
5
25.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
1
2
3
4
5
26.心情不好也不愿意跟别人说
1
2
3
4
5
27.我情绪波动很大,容易大起大落
1
2
3
4
5
计分方式:
采用五点计分法,其中有12题为反向计分题,分别为1、2、5、21、27、15、16、17、6、9、12、26题。五维度目标专注(3,4,11,20,24);情绪控制(1,2,5,21,23,27);积极认知(10,13,14,25);家庭支持(8,15,16,17,19,22);人际协助(6,7,9,12,18,26)
1
2
3
4
5
4.经历挫折后我一般会更加Βιβλιοθήκη 熟有经验123
4
5
5.失败和挫折会让我怀疑自己的能力
1
2
3
4
5
6.当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总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
1
2
3
4
5
7.我有一个同龄朋友,我可以把我的困难说给他(她)听
1
2
3
4
5
8.父母很尊重我的意见
1
2
3
4
5
9.当我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不知道该去找谁
1
1
2
3
4
5
17.父母对我缺乏信心和精神上的支持
1
2
3
4
5
18.我有困难的时候会主动找别人倾诉
1
2
3
4
5
19.父母从来不苛责我
1
2
3
4
5
20.面对困难时,我会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
1
2
3
4
5
21.我一般要过很久才能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1
2
3
4
5
22.父母总是鼓励我全力以赴
1
2
3
4
5
23.我能够很好的在短时间内调整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