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非语言交际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科支持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自2001年开始在小学普及英语,力求让孩子们从娃娃时期就开始接触英语。
随着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怎样教好英语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其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这些教学目标,结合儿童心理及认知特点,笔者尝试着将非语言交际融合到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来,试图通过此法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英语,为学生认知英语打下良好基础。
一、非语言交际所谓非语言交际,顾名思义,就是不用语言而用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教学的方法。
相信每个人都还会记得,在小时候,父母或老师用手势或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教我们读书时的情景。
当时我们会对这些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这是因为非语言交际的运用遵循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很容易分散,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听觉和视觉的发展正处于高峰时期。
在他们自制力和自觉性较差的情况下非语言交际能够有效地集中儿童注意力,因此,在儿童前期语言教学过程中,非语言教学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二、非语言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
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同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非语言手段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我们研究非语言交际在教学中目的就在于帮助小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排除对英语理解偏差的困扰。
1.非语言交际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也就越有利于促进儿童对知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语言知识概念,提高儿童学习效果。
非语言交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进而使学生形成较为清晰、深刻的表象,提高儿童的学习效果。
浅谈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

j L
{s. Edu a i a r c i e a Re e c o- c t n a t nd o I P c s ar h
墼
鱼
出右手; 握手前要脱帽和摘手套; 与别 英语 , 学生有可能没明白老师的意思。 个人的内心世界。 如果 边做手 势 边说 “0 oD a Yut l s w ee 3面部表情。 . 微笑是最常见的面部 人握手时应采取站立姿势 ; 不能交叉握
Hale Waihona Puke cm eb cba . o e 0h l kor " tt a d 学生将一 目了 表情 , 它是人类最通用的语言。 微笑可 手; 握手时间要简短; 握手力度要适当。 三、 非语言交际的使用原则 然。 在对话和课文教学中运用手势语 , 以消除尴尬、 化解矛盾、 缓冲困惑。在
A:Im tma h c e ( ’ so c a h 用手 捂着肚 给学生一种紧张压抑的感觉 ,学习起 我们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
.
,教师用
来也不轻松, 师生不能够很好地配合, 点头来表示赞 同,回答精彩 的地方还 通过一系列 的动作 ,将会给学生 势必会影响教学效率。 顺境中, 微笑是 可以伸出大拇指来表示赞扬 ,这样就 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效果。但 留下直观的印象 ,使学生加深理解对 对成功的嘉奖 ; 逆境中 , 微笑是对创伤 达到了“ 话 的内容。 的理疗。在各种比赛 中,被淘汰的选 是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 同样要注意非 2眼神。“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 手, 如能微笑着向大家告别 , 可以显示 语言交际的使用原则。 神在人际交往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 他的风度和 自 , 信 预示着下次的胜利。 1自然流露。 . 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艺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上起着非 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在对 英语课堂 中,同样不能忽视微笑的作 话 中: 我 用。 上课铃声响了, 老师微笑着走进教 常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摘要】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阐述了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和分类,然后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实践的策略。
非语言交际与口语教学密切相关,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在利用非语言交际提高教学效果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而学生也可以通过非语言交际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
在强调了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展望了未来在英语教学中更广泛地应用非语言交际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英语教学、重要性、定义、分类、实践策略、口语教学、教师角色、学生学习能力、应用意义、发展展望1. 引言1.1 介绍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Nonverbal communic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English teaching as it accounts for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human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learning, it becomes even more essential as it helps students understand andinterpret English messages beyond word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cludes facial expressions, gestures, body language, eye contact, and tone of voice, all of which contribute to conveying meaning and building relationships.1.2 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并提供相关的实践策略和建议。
非语言交际及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语言交际及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语言交际是一种沟通方式,它不需要语言,例如手势、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可视消息。
它比语言交际更容易,它可以帮助我们的沟通更有效、更快捷。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非语
言交际在提高学习效果和激发学生学习活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既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又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大量运用非语言交际方式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新的英语知识。
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简洁的手势、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辅助英语说话,帮助学生熟悉和掌
握新的词汇和语法。
这种方式的优势不仅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也可以增加
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习活力。
其次,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主要聚焦于基础知识,因此老师可以运用非语言交际方式,让
学生像解决小游戏一样学习,将学习内容消化和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使学习不再乏味,
从而激发学生奋发进取的学习热情。
最后,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上使用非语言交际方式进行简易的教学游戏,使学习过程变得
更加有趣、更加有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到了英语知识,同时也让
学生们喜欢上英语课堂,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非语言交际对小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深远意义。
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点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保证学生能够轻松、有趣地学会英语知识。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摘要] 人类的交往离不开语言,但交际不可能是纯粹的言语行为,同时包含非言语行为。
本文阐述了非语言交际的内涵和重要性,探讨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关键词] 非言语交际英语课堂应用重要性一、非语言交际的概述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与有声语言和书面文字相平行的一套符号系统,也就是说它“是不用语言的一种交际行为”。
其实,单就什么是非言语交际这个问题,专家学者的认识还不是很统一,单单定义就有几十种。
简单来概括,除言语交际之外有助于交流的任何利用表情、行为举止以及外部环境的交际我们都可称为非言语交际。
2.非言语交际的分类非言语交际的涵盖范围很广,纷繁的分类方法随之产生。
目前,较为大家所认可的的分类为:(1)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亲吻和拥抱、微笑、体触、女士优先的礼节动作等,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2)副语言:又称类语言和伴随语言,包括沉默、话语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非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
(3)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4)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
二、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研究表明:在情感、态度交流方面,90%以上的信息是靠声调的高低和面部表情,即非语言来传递的。
我们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是说在言语与非言语行为结合在一起时,非言语行为更能准确反映出说话者的真正思想感情。
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简单教授学生音标,词汇,语法等等单一的言语交际能力外,还需提高学生对非言语交际能力的掌握。
除此之外,教师也应提高自身对非言语交际的掌握,灵活运用到授课过程中去,使课堂更加生动。
论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论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论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大学英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非语言交际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浅谈关于论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正文:一、非语言交际的概念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除了语言以外的其他表达方式,包括非语言声音、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眼神交流等。
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于言语交际,非语言交际具有更直观、更富有表情力的特点。
二、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非语言交际,可以提高他们在国际交流中的适应能力和沟通效果。
2. 增强学生对英语表达的感知:通过学习非语言交际,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英语表达的含义,准确把握对方的情感、态度和意图。
3. 丰富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非语言交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 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教师可以通过模仿不同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来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的情感、态度和意图,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的能力。
2. 手势和身体姿势: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互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一些常用的手势和身体姿势,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效果。
3. 非语言声音: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音频,让学生通过音频中的语调、语速和音量等来感知和理解不同的情感和意图。
4. 视频资源和实践活动:教师可以使用一些与非语言交际相关的视频资源,让学生通过观看实际的交流场景来提高对非语言交际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运用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在文化交流及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非语言交际在文化交流及英语教学中的作用非语言交际在文化交流及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一、引言关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已经引起跨文化交际学界和外语教学界的注意,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这一问题并取得了成果。
然而,我们也要成认,我国非语言交际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与国外差距还很大,在外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处于被无视的地位。
所以在进行交际时,人们只注意语言交际忽略了非语言交际。
很多人也不了解非语言交际存在着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为了提高人们对非语言交际的重视及它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讨论了非语言交际的几个方面和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二、非语言交际1.什么是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包括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的交流等,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局部,它所起到作用有时是语言交际所替代不了的。
不同的手势代表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国家有自己独特的手势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相同的手势和情感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也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了解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是非常有必要的。
2.非语言交际的作用〔1〕补充;〔2〕否认;〔3〕重复;〔4〕调节;〔5〕代替。
3.非语言交际的类型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出发,可以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成四大类进行中外比照研究:体态语,副语言与客体语,环境语。
前两类可以称为非语言行为,后两类可以称为非语言手段。
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和文化1.非语言交际和文化的关系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一种社会习惯。
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非语言的形成和效果往往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
研究非语言教育文化之间关系最为现实的意义是要解决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问题。
人们往往无视了本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对别种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又极为敏感,容易发生理解偏差。
了解非语言交际了解交流中非语言行为帮助我们成功的与不同文化下的人们进行交流。
非言语交流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非言语交流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在英语教学中言语交流经常使用,而非言语交流却没有受到重视,而有关学者认为,在人们直接的交际中,非言语交流传送的信息要远远大于言语交际。
本文就谈谈非语言交流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教学;非言语;交流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授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及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也包括非言语交际能力,非言语交流是近几年来众多学者非常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即能够准确传递并接收非言语信号。
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师从以往单纯语言知识的讲授转变到目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转变促使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非言语交流。
而大多数教师通常都使用言语交流,忽略了非言语交流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有学者认为人们在直接的交际活动中,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只有百分之三十,而依靠非语言手段传递的信息是百分之七十。
基于此,在教学中借助并发挥非语言交流行为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需要。
关于非言语交流的定义有诸多解释,美国著名的人文学家Helly认为“如果广义地说可以包括大量的身体行为和语言行为的某些特征,如音高、音量、音调和语调”。
Mortin解释为“交际双方利用多种身体行为组织并传递信息、表达特定语意的一种过程”。
Douglas说“相对于语言本身的机械性和系统性,非语言在母语中是那么微妙的、下意识的,它所具有的这种‘无声性’,也使得语言变得更加亲切”。
由此可以看出,非语言交流是伴随言语交流过程的辅助表达行为。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非言语交流同言语交流结合起来使用,非言语就成为一种生动、形象并富于启发、创造性的语言,教学效果极佳。
一、英语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具体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利用非言语传递信息,而且还要理解和解读来自学生的非语言信息。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运用多种方式表现非语言行为,促进与学生的交流。
课堂上有利于教学的非语言行为包括:默语、副语言、体态语和空间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摘要]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西方校园非语言交际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重视非语言交际可以在许多语言交际方面起到特殊的辅助教学效果。
本文初步总结了中西方校园非语言交际及其若干文化差异,以使学习者避免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顺利地完成交际,对英语教学工作者有所帮助,以适应当前英语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跨文化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中西方校园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一、引言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日显频繁,然而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许多是表现在非语言交际中的。
但是在英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在英语课堂,大部分教师只注重语言交际,忽略了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造成了课堂交际教学上的误解与尴尬。
其实,非语言交际也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应当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舍此,英语教学就不是完全成功的教学。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简略地介绍了中西校园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探讨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期望对英语教学届师生有所帮助。
二、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的结合人类交际有两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
2.1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关于非语言交际,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很多。
有的定义则比较具体,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有可能进行反馈”(Burgoon and Sine,1978,见Malandro,1989:7)。
2.2非语言交际的作用及其与语言交际的关系萨莫瓦肯定地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
”当然,对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交际中的作用及其与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应该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一方面要看到,在交际中,脱离非语言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它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
因此脱离语言行为或其它的非语言行为,孤立地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凑效的。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决不可忽视非语言交际行为,只有把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中西校园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校园非语言交际在中西方存在很大差异和文化冲突。
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讨论两个问题:教师的仪态举止和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3.1教师的仪表仪表指人的外表,包括衣着和化妆、举止和姿态等。
3.1.1衣着和化妆衣着和化妆要适合本人的身份、个人特点和所在场合,这是各种文化共有的特点。
教师是教育青少年一代的人,在这方面要求更加严格。
场合不同,每个人的衣着打扮也不同。
教师在学校,特别是在课堂上要求更加严格。
这也是各种文化所共有的。
在西方,库珀在《教师的言语交际行为》一书中讲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故事:美国一位中学八年级的学生说:“我们班曾经有一位女英语教师,她的仪表使我们完全无法学习下去。
她长相标致、体态轻盈,还爱身着紧身衣裙。
我们从学年一开始就陶醉于她那迷人的外表而难以学习进去。
整整一年中,教室里总是乱糟糟的。
我们班成了吵吵闹闹、纪律涣散的乱班,这位老师毫无办法驾驭课堂。
现在回忆起来,我认为这位教师的学识水平并不低,当时我们对这一点是怎么看的现在是记不清了。
然而,有一点我是忘记不了的,那就是,她的仪表举止使我们怎么也摆脱不了她的诱惑力。
”(Cooper,1988:70)在我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
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郝)对教师仪表的基本要求应当是具有职业美,即衣着、发式都要整洁和大方。
整洁就是整齐和清洁。
衣服要端正、妥帖、干净、衣扣整齐,给人以清新、高雅之感。
大方,就是在服饰、发式方面不要过分追求时尚华美。
一般说来,教师的服饰式样宜庄重、自然、衣服色彩不宜太鲜艳、太刺眼,而应以素雅、含蓄、文中带花为好。
因为,一个老师如果打扮得花枝招展、浓妆艳抹,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并有可能成为一部分学生议论的话题,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教师自己的威信。
中英教师之间在衣着问题上有时也会出现文化误解甚至文化错误,有的人不了解文化差异,常常用自己的文化习俗去衡量别人的衣着打扮。
例如,中国人在非正式场合单穿衬衣时,有时不将衬衣放入外裤内,有时还会将衬衣长袖卷起来。
中国人对此视为正常,英语国家的人却认为不合要求。
反之,英语国家女教师穿着拖鞋或木屐可以走进课堂甚至正式交往场合,中国人却认为不雅;而中国人在家中穿着拖鞋非正式地接待客人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也是不礼貌的。
这些都属于文化误解。
3.1.2举止和姿态举止和姿态也可以说是风度。
教师应该有一个好的风度。
风度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举止行为以及姿态等方面的外在表现。
中国教师的举止姿态总的要求是稳重端庄和落落大方。
在公共场合还应十分注意自己的谈吐和举止,待人接物要严肃而温和,举止态度要谦虚而自信。
英语国家对教师外表的要求也注重教师职业的稳重文雅,但也重视外表对学生的吸引力。
3.2课堂上师生的非语言交际西方学者认为,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在学生的学习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教学本身的作用还大。
许多研究表明,教师需要学会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库珀说“:非语言交际对教师至关重要。
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关系到学生对学校的态度。
研究表明,教师如果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的运用非语言交际,师生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而且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Cooper,1988:57)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包括教师环境与桌椅排列、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3.2.1教师的环境与桌椅排列中英两种文化的人都认为,教师应当宽敞、明亮,桌椅要整齐舒适,温度要适中。
但是,从颜色看,中国学校与英语国家有所不用,部分年级高低和学生年龄大小,都以白墙为最好,认为这样可以增强教室的亮度。
课堂座位的安排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地位的差异。
高高的讲台显示了教师的地位,当然也有方便教学的因素。
英语国家课堂桌椅排列的常见形式有三:传统式、马蹄式和模块式。
根据调查,上必修课时,学生喜欢传统式排列方法,听选修课时则比较喜欢马蹄式和模板式。
传统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因为教师可以控制整个课堂,学生之间不宜交谈;马蹄式有助于学生之间进行交谈;模板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讨论。
上述形式的选择有助于多种因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希望学生参与的程度等等。
英语国家的师生感到中国学校课桌排列过于单调、死板。
3.2.2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课堂教学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在学生中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比正规教学本身的作用还大。
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分为两类: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非语言行为和抑制学生积极性的非语言行为。
西方许多研究表明,教师需要学会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去提高课堂交际的质量。
库珀说:“必须记住,每一信息都包含内容和关系连个方面。
……姿势、面部表情、体触行为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除此之外,传递交际关系的信息主要是通过非语言形式。
所以,学生会通过对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分析去辩明教师对学生关系的看法。
”(Cooper,1988:57)中国教师视课堂为严肃正规的学习场合,教师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学生保持对教师的尊敬态度。
英语国家的教师极为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不大计较师生的言谈举止。
教师可以坐在讲台上,可以来回走动,也可以夸张式地作出各种表演。
学生说出一些不得体的话,但只要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教师也不去计较。
例如,某英语国家的教师给一个中国学生班上课,该班气氛比较沉闷,特别是有一名中国学生总不喜欢说话,教师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
一次上课,有中国一位校方负责人和该外教国内来的一位教师听课。
这位教师又想办法启发这位学生说话。
最后这位学生突然说:“I hate you.”(我讨厌你),弄得全班哄堂大笑。
听课的中国教师大吃一惊,课后马上批评这位学生太不尊敬老师,并责令其向外国老师道歉。
不料,两位外国老师不同意。
他们为这名学生终于说了话并且活跃该班气氛而感到非常高兴。
此例不一定有代表性,但可以说明问题:英语国家的人认为中国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中国课堂不太活跃;中国教师却感到英语国家的教师过于随便,课堂纪律太散。
中国学校要求老师上课不能迟到,必须提前几分钟进入课堂;英语国家的教师没有这一要求,上课迟到不属反常。
美国大学教师迟到15~20分钟都是合法的。
中国教师部分年龄大小,在学生面前总要体现出教师的身份。
因此,讲课时总带有谆谆教诲的口吻和关切关心的腔调。
教师对学生表扬与批评、告诫和要求都是正常的。
英语国家的学生对此不仅不习惯,还会产生反感,认为自己被教师当成了“不懂事的小孩子”,总要由教师像父母一样告诉他们应当如何学习和生活,使他们的自尊受到了挫伤。
中国的教师在课堂作业和考试时,习惯于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并不时停下来站在某名学生的旁边看看他回答问题的情况。
对此,英语国家的学生感到十分反感,认为老师不信任他们,一直对他们进行监督。
库伯说:“身势动作行为可以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程度。
例如,监考时,你在教室里转来转去,到处看学生是怎么答题的,还是坐在一张桌子后面干自己的事,只是不时抬头看一看?”(Cooper,1988:75)3.2.3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课堂教学中英学校对学生的课堂纪律和礼貌都有要求,但二者之间存在差别。
在英语国家,教师进课堂时不要求学生起立向老师致意,只要求他们目视老师,表示已做好了上课的准备。
在中国,过去要求学生一律起立向老师致敬。
现在,这一礼节一般只在中小学继续实行,在大学也以坐姿端正、目视老师、静等上课为礼貌。
在英语国家课堂上,学生坐姿比较随便,大学生甚至还可以将双脚放在前面的椅子上;在中国大学中这一姿势却是既不尊敬老师又无视课堂纪律的不良行为。
在中国学校,学生如果上课迟到,传统的要求是在门外喊“报告!”,经教师允许后方可入内。
不过这一要求现在只适用于中小学生,大学生一般只是一声不响地走进教室,课后再向老师说明理由。
在英语国家学校迟到学生以静静地走进教室为礼貌。
如因急事不得不早退,中国大学生的要求是,课前先向老师请假,离开课堂时可向老师示意后再静静地离开。
西方英语国家的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
他们既不事先请假,退出课堂时也不向老师打招呼,事后也不向老师解释。
在这些国家还有这样的规定,对于迟到的教师必须等候15--20分钟以后方可离开,有的学校还要求对地位高的教师等候更长一些时间。
课后提问时,中国学生常常数人围在教师身边,英语国家的人认为这是对先于自己提问的人的干扰,因此是无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