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植树造林实验报告总结(3篇)

植树造林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植树造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践。

为了深入了解植树造林的效果,我们开展了此次植树造林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树种的生长特性,为植树造林提供科学依据。

2. 探究不同栽植方法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3. 分析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取了本地常见的几种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等。

2. 实验方法:(1)栽植方法:采用挖坑、填土、浇水、修剪等常规栽植方法。

(2)栽植时间:选择在春季进行,有利于树木成活。

(3)栽植地点:选择在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土壤、气候条件下进行实验。

(4)数据采集:定期对树木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树高、胸径、冠幅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树种的生长特性:(1)松树: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较好。

(2)杨树:生长速度快,但抗病虫害能力较差。

(3)柳树: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但抗病虫害能力较差。

2. 不同栽植方法对树木生长的影响:(1)挖坑:深度适宜,有利于根系扩展。

(2)填土:选用肥沃、疏松的土壤,有利于树木生长。

(3)浇水: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4)修剪:及时修剪病弱枝,有利于树木生长。

3. 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1)提高土壤肥力:树木生长过程中,根系会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2)改善空气质量: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3)保护水源:树木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水土流失,保护水源。

(4)调节气候:树木可以降低地表温度,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

五、实验结论1. 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减缓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

2. 选择适宜的树种和栽植方法,可以提高树木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3. 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显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六、实验建议1. 加强植树造林技术培训,提高植树造林质量。

小学生种植实践活动报告模板

小学生种植实践活动报告模板

小学生种植实践活动报告模板1. 活动背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我校组织了一次小学生种植实践活动。

活动旨在让学生亲自动手,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2. 活动准备为了顺利进行种植实践活动,学校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老师们提前联系了附近的种植基地,预定了所需的种子和苗木。

然后,学校在操场上搭建了简易的种植区域,为每个学生分配了一块土地,给每人准备了耙子、水桶等种植工具。

此外,老师还上了一堂关于植物生长的课程,讲解了种子的发芽过程、植物的生长需求以及如何正确种植和照料植物的方法。

3. 活动过程3.1 种植准备工作活动当天,每个学生拿到了分配给自己的种子和苗木。

大家先用耙子将土壤平整,然后用水桶浇适量的水。

接着,我们将种子和苗木放入土壤中,轻轻地撒上一层薄土,再淋上适量的水,并为植物加上支撑物。

同学们个个动作齐整,活力四溢,真正体验到了亲手播种的乐趣。

3.2 植物生长观察在接下来的几周中,我们每天都仔细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我们注意到,一开始小小的种子逐渐长出了幼嫩的茎和叶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木茁壮成长,变得越来越高大。

每天,在植物生长观察期间,学生们都怀着关爱之心,给植物浇水、除草、施肥,确保它们能够得到充足的阳光和养分。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也体验到了耕耘辛劳的乐趣。

3.3 收获与反思几个月的悉心照料后,我们终于迎来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收获季节。

水果和蔬菜都变得饱满红润,香气扑鼻。

在收获的喜悦中,我们也反思了整个种植实践活动。

我们发现,在过程中有些同学并没有尽全力照料植物,导致他们的植物没有茁壮成长。

我们学到了责任和投入重要的道理,以后会更加珍惜机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4. 活动总结通过这次小学生种植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学到了植物生长的知识,还培养了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和爱护自然的意识。

这次活动让我们亲身体验了播种的乐趣和劳作的辛苦,收获了生活的欢乐和成长的喜悦。

小学生树木种植实践报告(2篇)

小学生树木种植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实践背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保护环境、绿化家园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学校开展了“树木种植实践活动”。

通过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植树木的过程,了解树木生长的基本知识,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

二、实践目的1.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

3. 让学生了解树木生长的基本知识,掌握简单的种植技巧。

4.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实践过程1. 前期准备-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树木种植知识的学习,包括树木的种类、生长环境、种植方法等。

- 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块种植区域。

- 准备种植工具和树木苗。

2. 种植过程-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种植要求进行挖坑、种植、浇水等工作。

- 每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确保树木能够健康生长。

- 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完成种植任务。

3. 后期管理- 学生定期对树木进行浇水、施肥、除草等管理。

- 教师定期检查树木的生长情况,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

- 学生记录树木的生长过程,包括树木的高度、叶片数量等。

四、实践成果1. 树木成活率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大部分树木已经成活,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 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2. 环保意识增强-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对树木的生长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

- 学生们纷纷表示要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绿化家园。

3. 动手实践能力提高- 在种植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挖坑、种植、浇水等基本技能,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4. 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五、实践反思1. 教师引导作用的重要性- 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小学科学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研究报告小学科学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研究报告白山市浑江区教师进修学校李英一、课题的提出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推行“探究式”教学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这些都是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给我们提供的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课标前言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重点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儿童也会形成一些对科学概念的错误理解,对儿童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不仅可以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发展探究能力,而且有利于儿童情绪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它既让儿童有一个愉快的学习经历,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客观事物是身边的生物。

上学期的科学课上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关于植物的问题。

新学期开始,我们组织三年级各班学生制定《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研究方案》,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植物为什么能长在土里?植物怎样才能长大?植物会呼吸吗?植物是怎样喝水的?我认为利用窗台这个同学身边的“基地”,在三年级同学中开展窗台植物的观察与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探究:根据美国科学委员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的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它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试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有的知识;用工具来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

植物主题实验报告小学(3篇)

植物主题实验报告小学(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2. 探究光照、水分、土壤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植物生长箱、温度计、湿度计、土壤、种子、水、光照控制器等。

2. 实验材料:萝卜种子、黄瓜种子、番茄种子、花盆、剪刀、标签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种子、土壤、花盆等实验材料准备好。

2. 种植种子:将萝卜种子、黄瓜种子、番茄种子分别种植在花盆中,注意保持土壤湿润。

3. 设置实验组:将种植好的植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a. 实验组1:光照组,控制光照时间,每天光照8小时。

b. 实验组2:水分组,控制浇水次数,保持土壤湿润。

c. 实验组3:土壤组,使用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种植。

d. 对照组:正常生长条件,光照、水分、土壤等条件均未改变。

4.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物的生长高度、叶片数量、颜色等数据。

5. 分析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照、水分、土壤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光照组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这说明光照对植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适宜的光照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2. 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水分组植物的生长速度与对照组相差不大。

这说明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较小,但保持土壤湿润对植物生长仍有积极作用。

3.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使用不同类型的土壤种植的植物,生长速度和生长状况存在一定差异。

这说明土壤的肥力、透气性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一定影响。

五、实验结论1. 光照对植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适宜的光照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2. 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较小,但保持土壤湿润对植物生长仍有积极作用。

3. 土壤的肥力、透气性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一定影响。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探究。

小学生植物研究报告

小学生植物研究报告

小学生植物研究报告植物研究报告尊敬的老师:我是一名小学生,非常喜欢自然科学。

最近,我对植物进行了研究,并写下了以下报告,希望老师能够指导和提出宝贵的意见。

植物是地球上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种。

植物有很多种类,有的高大挺拔,有的矮小可爱,有的开花结果,有的只是草本植物。

首先,我想谈谈植物的特点。

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自己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生物课上学到的知识,也让我对植物的能力感到非常惊叹。

另外,植物还能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并利用根茎和叶片的形状和结构进行水分和气体的交换。

在我研究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几种常见的植物。

首先是向日葵。

向日葵是一种高大挺拔的植物,花朵金黄色,并且总是朝向太阳。

我种下了几颗向日葵的种子,观察了它们的生长过程。

起初,种子发芽,长出了嫩绿色的叶子;然后,茎不断伸长,并结出了大而美丽的花朵。

每天早上,我都会去观察向日葵,发现它们总是朝向太阳,这真是一种奇妙的现象。

另外一种植物是仙人球。

仙人球是一种多肉植物,长有很多尖锐的刺。

我在家里养了几盆仙人球,观察它们的特点。

仙人球喜欢干燥的环境,可以存储大量的水分,因此不需要频繁浇水。

仙人球的刺不能被动物轻易咬断,能够保护自己不被捕食。

我在观察中发现,仙人球的刺上有一层细小的毛,这能阻止昆虫靠近并保护植物。

最后,我还观察了一种草本植物——草莓。

草莓是一种果实非常美味的植物,它的果实呈现红色,非常吸引人。

我不仅观察了草莓的生长过程,还采摘了一些草莓尝试。

通过观察和实践,我了解到草莓的果实就长在植物的叶子上,而且需要阳光、水分和适宜的温度才能生长得好。

同时,我还发现草莓植物的茎上有许多花朵,这些花朵能够开出漂亮的白色花来。

通过这次植物研究,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植物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植物的形态多样,功能多样,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

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它们提供了我们所需的食物、氧气和其他资源。

小学生植物实践报告模板(2篇)

小学生植物实践报告模板(2篇)

第1篇一、封面报告题目:XX学校XX年级XX班植物实践报告作者姓名:XXX班级:XX年级XX班指导教师:XXX提交日期:XXXX年XX月XX日二、目录一、前言二、实践目的三、实践内容四、实践过程五、实践结果与分析六、实践心得与体会七、结论八、参考文献三、前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我们开展了本次植物实践课程。

通过本次实践,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植物的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四、实践目的1. 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习性。

2. 掌握植物种植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4. 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五、实践内容1. 植物种类选择:根据季节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种植的植物种类。

2. 植物种植技巧:学习如何进行土壤准备、播种、浇水、施肥等。

3. 植物养护: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观察与记录: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记录。

六、实践过程1. 准备阶段:- 确定实践地点,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

- 准备种植工具和材料,如种子、土壤、肥料、浇水工具等。

2. 种植阶段:- 清理种植区域,进行土壤翻耕和消毒。

- 按照种植要求进行播种,注意行距和株距。

- 施肥,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3. 养护阶段:- 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 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及时防治病虫害。

- 适时施肥,促进植物健康成长。

4. 观察与记录阶段:- 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下植物的生长状态。

- 定期拍摄植物生长照片,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七、实践结果与分析1. 植物生长情况:- 通过观察记录,我们发现种植的植物生长状况良好,长势旺盛。

- 植物在适宜的土壤和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

2. 问题与解决:- 在种植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植物出现了病虫害问题。

- 通过请教老师和学习资料,我们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修剪病枝等,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蔓延。

观察植物教学实践报告(3篇)

观察植物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植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为了提高学生对植物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我们开展了以“观察植物”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详细报告。

二、实践目的1.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3.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三、实践内容1. 观察校园内的植物种类及分布情况。

2. 学习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

3. 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繁殖方式。

4. 学习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如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等。

5. 通过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实践过程1. 准备阶段在实践开始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植物知识讲座,介绍了植物的基本特征、生长周期和繁殖方式等。

同时,教师还向学生发放了观察记录表,以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记录。

2. 实践阶段(1)观察校园内的植物种类及分布情况学生分成小组,在校园内进行植物观察。

他们记录了植物的名称、形态、生长环境和分布情况等。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校园内常见的植物,如松树、杨树、柳树、银杏、菊花、牡丹等。

(2)学习植物的基本特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观察到的植物进行分类,了解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基本特征。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发现不同植物的特征差异,加深了对植物的认识。

(3)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繁殖方式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繁殖方式,如种子繁殖、扦插繁殖等。

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到植物的生长与季节、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4)学习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教师讲解了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等基本分类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

3. 总结阶段在实践结束后,各小组进行了交流,分享了观察到的植物种类和特征。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了点评,肯定了他们的努力和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
研究报告
1
2020年4月19日
小学科学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研究报告
白山市浑江区教师进修学校李英
一、课题的提出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推行“探究式”教学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这些都是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给我们提供的能够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课标前言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她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重点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她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她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她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她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儿童也会形成一些对科学概念的错误理解,对儿童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不但能够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发展探究能力,而且有利于儿童情绪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它既让儿童有一个愉快的学习经历,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客观事物是身边的生物。

上学期的科学课上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关于植物的问题。

新学期开始,我们组织三年级各班学生制定《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研究方案》,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植物为什么能长在土里?植物怎样才能长大?植物会呼吸吗?植物是怎样喝水的?我认为利用窗台这个同学身边的“基地”,在三年级同学中开展窗台植物的观察与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探究:根据美国科学委员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的定义:探究是
一种多层面的活动,它包括:观察、提出问题、经过浏览书籍和其它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试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有的知识;用工具来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

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鉴别,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它可供选择的解释。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是一个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大致包括根据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能够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想法)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猜测,为证实猜测提出假定,设计试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视角是整合现有的国内外探究式教学案例,让学生自己动手种植、栽培植物,体验植物、空气与人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种植、栽培植物的知识、技术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经过观察、设计、想象、实验探究、体验一系列活动,发现和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

三、课题研究理论
1、按照皮亚杰的观点,环境是重要的。

教师需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刺激并要求儿童。

当儿童探索环境的时候,她们遇到能引起兴趣的事件,这些事件应具有适度的新奇,不很适合她们已有的认知结构,于是促使儿童不断调整她们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对付问题的新方法。

在这样的行动中,不是环境本身创造儿童的智力,而是儿童自己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出了新的认知图式。

2、“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她将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在了解了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之后,应进而根据其可能的发展水平,找出其最近发展区,经过成人的协助使儿童的认知思维能力达到最充分的发展。

这些观点的提出是我们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重要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小学三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实验教师和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经验(概念)和理解,经过对各种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查阅大量的资料,制定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和解决策略(实验记录),并经过实践去探索,不断重复验证,提高实验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2.经验总结法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描述植物的生长状态,生活习性,记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

获得判别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同时,了解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种植栽培技术,适宜生活的土壤特点等。

帮助学生整理不同阶段植物生长的状态的报告单,组织学生不断交流互相学习,团结合作。

再经过针对实际需要去学习、分析综合等过程,逐步总结出规律性认识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评价及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评价:
1、评价的原则要遵循民主性、开放性、激励性、启发性、总结性等原则。

2、评价的内容不但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考察学生的科学综合素质。

3、评价的方式要从实践操作、时间、空间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对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全面的、发展的评价。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
1.观察:观察植物种植嫁接的形态、记录生长变化情况;观察记录教室空气的干湿度。

2.调查:哪些野生植物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人工栽培繁殖情况。

3.种植,在不同的时间播种的植物,种子的发芽情况,验证植物能不能在不同的季节播种,长势如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