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周年专题03《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125周年(1895—2020)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辽东之战
日军袭击大连旅顺、大量屠杀居民
日军在旅顺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日军“缚数华人 于一处,鸣枪肆击,复以利刃乱剁,直至体无完肤始 已”。全城约有一万八千余人被杀,幸免于难者仅36人。 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将被害者的尸体集中火化后埋葬, 用木牌写上“清国将士阵亡之墓”,借以欺骗世界舆论。
旅顺大屠杀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 帝活动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 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 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 国人居住
军事 外交
赔
禁 拆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 受列强控制。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 的工具 。 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 的武装控制之下 。
清军将领叶志超弃城逃跑,一夜狂奔500里, 跨过鸭绿江,回到中国,平壤陷落
甲午战争中的几次重要战役各是什么战役?最大的一次战役是什么战役?
黄海大海战
辽东战役 平壤战役
威海战役
丰岛海战
黄海激战
丁汝昌
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 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 攻,但未得到上级命 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 洋海军陷入绝境。弹 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 援的希望,拒绝了伊东 祐亨的劝降和瑞乃尔 等的逼降,服毒自尽 以谢国人。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国辱权的辛丑条约内容归纳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列表归纳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高中 历史
谢谢观看
请继续关注!
高中 历史
2020年高考周年热点盘点
(十)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知识链接
2020年是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签订125周年。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大片领土 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杭州、苏州 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 免收内地税。 (2)影响:《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 失。巨额赔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 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 大加深了。
练习
3.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 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 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 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 的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练习
1. 漫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 有较强的社会性。下列反映《马关条约》签订所带来后果的漫画是
练习
2. 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列强对中国经济 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支持该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B.“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 清楚”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 艺制造” D.“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 立为通商口岸”
2018年高考历史-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练习(五)有答案

A.英国B.德国C.俄国D.日本6.(安徽卷文综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四川卷文综历史5)图1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的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的签订8.(上海卷历史20)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合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
这些令他“呜咽”的合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9.(来源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晚清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但清朝并未及时变革国家制度,一场令国人痛心的战争证明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这场战争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0.(郑州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
……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
”(《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A.精明强干B.不谙近代外交C.不顾自身利益D.软弱无能11.(郑州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
对咸丰帝这一看法的正确分析是()A.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认识到列强对华侵略的本质C.将维护国家尊严放在第--位D.认识到列强派员驻京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最大12.(曲靖市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842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近1 000万英镑,到1843年达到1 500万英镑,1844年上涨到2 200万英镑,这—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B.通商口岸增多有利于中国出口C.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D.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对华贸易13.(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03《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125周年(1895—2020)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热点直击】2020年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125周年。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遭遇日本侵略的重要战争。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中,通过割地、赔款、增开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等条款,中国继续丧失了大量主权。
同时,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内容考查较多,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一、甲午中日战争1.爆发背景(1)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2)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
(蓄谋已久)。
(3)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袭击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
8月1日,中日双方宣战。
战争之初,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本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9月27日,黄海海战爆发,5个多小时的海上激战,北洋舰队5舰被击沉,4舰被击伤;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10月,在鸭绿江江防之战中,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11月,日军攻占旅顺口,血洗全城,残忍的杀害无数中国民众。
日军攻占旅顺后,进攻威海卫,在1895年2月1日,占领威海卫。
于是,日军以海军和陆军配合攻击北洋舰队。
经过激战,北洋舰队受到重创,提督丁汝昌等自杀殉国。
17日,北洋舰队全部覆灭。
在辽东战役中,清军6万余人从辽东全线溃退。
威海卫失陷后,就已经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协约内容:(1)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军军费白银2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专题02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60周年(1860—2020)(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02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60周年(1860—2020)
【热点直击】
2020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60周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至1860年英、法等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最终战争失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
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
重视。
【知识链接】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爆发背景
(1)19世纪5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
场。
(2)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
(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
3、结果:
(1)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①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
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②危害及影响:列强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
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运权,便于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成为外国人到中国各地进行种种不法活动的
护身符;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①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
《马关条约》解析

《马关条约》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于1895年 2 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4 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中国领土主权再一次受到侵害,沿海安全进一步受到威胁。
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相向环抱渤海,其南端是旅顺军港,是京津地区的门户;台湾、澎湖列岛环中国东南沿海,与福建等沿海地区隔水遥遥相对,是东南海防的门户,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这些地方被日本割占,中国再一次丧失大片领土。
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使中国经济再一次陷入困境,同时助长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还大肆举借外债。
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这笔赔款,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帝国主义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成为列强对华直接巨额投资的开端,从此,列强大肆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严重危害了中国社会经济。
四、“增辟通商口岸”,又增开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列强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马关条约》内容

《马关条约》内容《马关条约》是指1895年由清朝和日本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也称《马关条约》。
该条约内容涉及中国和日本两国的政治、经济、领土等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它是中国在与列强的斗争中所遭受的一次重大失利。
该条约的签订是在中国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政府不得不接受日本的无理要求。
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领土完整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根据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并支付巨额赔款。
这使得中国失去了重要的海岛领土,对国家的领土完整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马关条约》还规定了中国对日本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使得中国市场受到了限制,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一条款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陷入了经济的困境。
除了经济方面的不利影响,《马关条约》还限制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根据条约,中国必须接受日本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这使得中国在司法领域失去了独立和自主权。
这对中国的国家主权产生了严重的侵害,使中国成为了列强的附属国。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满情绪。
这一条约成为了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国人民自此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富强而奋斗。
值得一提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纷纷对中国的遭遇表示关切,并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谴责。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列强侵略的反思和批评,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同情。
尽管《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严重的,但它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一个重要经验教训。
中国人民从中深刻认识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富强的重要性,不断努力实现国家的振兴。
近年来,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国际秩序的改革和建设,为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荐下载】高考历史必背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必背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
(1)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2)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3)1890年经济危机
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退回国内)——黄海海战(不宣而战)——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战争惨败及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2.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意义:《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八国联军侵华:时间:1900年6月
八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直击】2020年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125周年。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遭遇日本侵略的重要战争。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中,通过割地、赔款、增开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等条款,中国继续丧失了大量主权。
同时,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内容考查较多,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一、甲午中日战争1.爆发背景(1)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2)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
(蓄谋已久)。
(3)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袭击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
8月1日,中日双方宣战。
战争之初,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本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9月27日,黄海海战爆发,5个多小时的海上激战,北洋舰队5舰被击沉,4舰被击伤;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10月,在鸭绿江江防之战中,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11月,日军攻占旅顺口,血洗全城,残忍的杀害无数中国民众。
日军攻占旅顺后,进攻威海卫,在1895年2月1日,占领威海卫。
于是,日军以海军和陆军配合攻击北洋舰队。
经过激战,北洋舰队受到重创,提督丁汝昌等自杀殉国。
17日,北洋舰队全部覆灭。
在辽东战役中,清军6万余人从辽东全线溃退。
威海卫失陷后,就已经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协约内容:(1)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军军费白银2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列强争相划分“租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重要概念解读: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指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马关条约》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区别:商品输出——主要是指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三、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模拟检测】1.(2020·湖北高三)恩格斯在分析某次战争时,指出“它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早已行不通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铺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
这一战争A.刺激国人“开眼看世界”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C.加速资产阶级投身政治D.促使中国两大矛盾合流【答案】C【解析】据“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可知,本次战争时间应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且在此次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放寬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可知本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资产阶级投身政治,主张变法维新,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刺激国人“开眼看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使中国两大矛盾合流,排除ABD三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联系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
2.(2020·湖北高三)以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在中国的外资大型工矿业企业来计算,1840~1894年为23家,创办时的资本总额共为7631千元。
1895~1913年增加到136家,创办资本总额为103153千元,后者为前者的13.5倍。
外资企业在华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益腐败B.晚清政府积极引进外国资本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D.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突飞猛进【答案】C【解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表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的腐败,排除A;选项B 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主要放宽了民间设厂的规定,并未大量引入外资,排除;西方工业革命发展会促进外资在华增加,但是材料强调的是甲午战争后外资激增,而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情况在甲午战争前后并无明显变化,选项D排除。
3.(2019·江苏栟茶高中高三月考)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
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
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改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B【解析】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运动高涨,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故排除ACD,选B。
4.(2019·江苏栟茶高中高三月考)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
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A.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C.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答案】A【解析】李鸿章对签约的认识由传统华夷观下的“议和”“羁縻”,逐渐转变为了近代外交观下的“平等”“约章”,表明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外交家,其“天朝上国”的大国中心观逐渐削弱,同时逐步接受西方外交思想,在外交实践中逐渐趋向近代化。
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李鸿章的行为并不是卖国,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故D项错误。
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
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由此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B、C、D三项均不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的原因。
6.爱国诗人丘逢甲率绅民上书清政府:“和议割台,全台震骇。
……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台誓死守御。
……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唯有开仗。
”以下符合丘逢甲践行其誓言的行动是A.驾舰撞向“吉野”,不幸中鱼雷与舰同沉B.率领黑旗军,在台中附近的大甲溪伏击日军C.组织领导义军,在新竹、台南等地痛击日军D.淞沪抗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迫使其三易主帅【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台誓死守御”可知,反映的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战争中,丘逢甲组织领导义军,故C选项正确;A选项是黄海大战,B选项是刘永福的行动;D选项是抗日战争中的战役。
点睛:本题考查台湾人民反割台战争,需要掌握丘逢甲的行动。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台誓死守御”判断出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7.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C.为中国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的能力。
材料中“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联系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瓜分中国,经济上加强资本输出,在中国修建铁路、开设工厂等,因此选C.。
A B两项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故错误。
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8.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官僚士绅普遍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之中,称日本为“蕞尔三岛”。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士绅阶层逐渐抛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效越吴,近师普法”。
据此可得出A.社会心态变化取决于清朝士绅阶层心态变化B.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的意识彻底觉醒C.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中国人对国情有了新认识D.甲午中日战争推动清政府实行彻底的变法改革【答案】C【解析】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
材料中从“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到“抛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效越吴,近师普法”’,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向西方学习,故C项正确;A项的“取决于”和B、D项的“彻底”表述绝对,故排除。
9.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