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氧化反应
第四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四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一、填空题1.下列现象各属什么反应(填 A , B , C , D )(1)用KMnO 4滴定Fe 2+ 时 Cl -的氧化反应速率被加速 。
(2) 用KMnO 4滴定C 2O 42- 时,红色的消失由慢到快 。
(3) Ag + 存在时,Mn 2+ 被 S 2O 82- 氧化为MnO -- _____ _______。
A 催化反应B 自动催化反应C 副反应D 诱导反应 。
2. 若两对电子转移数均为1,为使反应完全程度达到99.9%,则两电对的条件电位差至少应大于 。
若两对电子转移数均为2,则该数值应为 。
3. 0.1978 g 基准As 2O 3 在酸性溶液中恰好与 40.00mLKMnO 4溶液反应完全,该KMnO 4溶液的浓度为 。
[Mr (As 2O 3)=197.8]4. 已知在 1 mol ·L - 1 HCl 介质中 E Θ'Fe 3+/ Fe 2 + = 0.68V ; E Θ'Sn 4+/Sn 2+= 0.14V ,则下列滴定反应; 2 Fe 3+ + Sn 2+ == 2 Fe 2+ + Sn 4+平衡常 ;化学计量点电位为 ;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c ( Fe 2+ ) / c ( Fe 3+ ) 为。
5. 氧化还原滴定计量点附近的电位突跃的长短和氧化剂与还原剂两电对的 标准电极电势有关,它们相差愈 ,电位突跃愈 ;若两电对转移的电子数相等,计量点正好在突跃的 ;若转移的电子数不等,则计量点应偏向 。
6.常用的氧化还原方法有 、 和 。
7. 用KMnO 4法间接测定钙或直接滴定Fe 2+时,若滴定反应中用HCl 调节酸度,测定结果会 ;这主要是由于 ,反应为 。
8. 如果溶液中同时存在HgCl 2和Cl 2,加入还原剂SnCl 2时, 先被还原。
(已知V 14.024/=Θ++SnSnϕ,V 62.0222/=Θ+Cl Hg Hg ϕ,V 36.1/2=Θ-Cl Clϕ)二、选择题1. 已知在1 mol · L - 1 HCl 介质中, E Θ’Cr 2O 72-/Cr 3+ = 1.00 V; E Θ’Fe 3+/ Fe 2 += 0.68V ;以K 2Cr 2O 7滴定Fe 2+时,选择下列指示剂中的哪一种最合适?( )A. 二苯胺(E Θ’In = 0.76V );B.二甲基邻二氮菲- Fe 3+ (E Θ’In = 0.97V);C. 次甲基蓝 (E Θ’In = 0.53V );D.中性红(E Θ’In = 0.24V )。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作为化学中的重要反应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中,学生将通过实验和探究,深入理解氧化和还原的概念,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意义,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方程式以及电子转移过程中的电子数变化等内容,提高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本章相关知识点:1、氧化和还原的概念、化学符号表示和电子转移过程中的电子数变化。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意义。
3、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
4、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方程式和化学实验的探究,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下面是本章的练习题:一、选择题:1、将Na转变成Na+,则它的氧化数由()变成()。
A、0,+1B、0,−1C、+1,02、用Cu2+溶液处理Zn的表面,此时Zn的()。
A、氧化数增加B、氧化数不变C、氧化数减小3、SO2气体遇到KMnO4溶液,能使KMnO4氧化为()。
A、MnO2B、MnO4−C、Mn2+4、下列物质不可以作为还原剂的是()。
A、ZnB、CuC、Al2O35、设化学反应:Fe2O3 + 3H2 → 2Fe + 3H2O,那么Fe2O3的氧化数是()。
A、+2B、+3C、+6二、填空题:1、Zn与Cu2+溶液反应时,Zn被氧化,Cu2+离子被()。
2、NO在HNO3中发生氧化反应,NO的氧化数从()变为()。
三、解答题:1、请给出下列反应的电子转移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类型:a)Cu + 2HNO3 → Cu(NO3)2 + 2NO2↑ + H2Ob)Na2S2O3 + 2HCl → 2NaCl + SO2↑ + S↓ + H2O2、在化学实验中,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还原剂或氧化剂?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A3、B4、C5、B二、填空题:1、还原2、+2,+3三、解答题:1、a)Cu → Cu2+ + 2e−HNO3 + 3e− → NO2↑ + 2H2O氧化还原反应类型:还原反应b)Na2S2O3 → 2Na+ + S2O32−2H+ + 2e− → H2↑氧化还原反应类型:还原反应2、根据化学实验的结果,能够判断一种物质是还原剂或氧化剂。
第四章 氧化及脱氢详解

第四章氧化及脱氢4.1 氧化反应4.1.1涵义和分类涵义:有机物引进氧原子或脱去氢原子的反应。
分类:有几种分类方法,按氧化剂分或按产物结构分。
按产物结构分:有机物引进氧原子(石蜡脂肪酸)、有机物脱去氢原子(乙醇脱氢成乙醛)、降解氧化(萘氧化成邻苯二甲酸酐)、氨氧化(丙烯氧化成丙烯腈)。
按氧化剂分:空气氧化、高价金属化合物(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高价非金属化合物(硝酸、高氯酸、次氯酸等)、富氧化合物(O2、H2O2、RCOOOH、ROOH,硝基苯)、选择性氧化剂(OsO3、SeO2)。
4.1.2液相空气氧化指原料在液相中,通入空气进行氧化。
㈠特点:⑴成本低,氧化剂为空气,以及加入少量催化剂⑵条件温和,在100~200℃之间,低压⑶容易控制在反应中间阶段,如:CH CH2OH CHO COOH要得到什么产品都行。
㈡历程:连锁反应(P342)1.引发RH + O2R·+ HO2·催化剂的作用,是加速R·的生成,缩短或消除诱导期。
2. 链增长R · + O2 ROO ·ROO · + RH R · + ROOH(氢过氧化物) 氢过氧化物的解离:ROOH 的离解能较低,在125~167kJ/mol ,容易受热离解成二个新自由基。
R 1CHR 2O O HO R 1CHR 2··+ OH或被变价金属离子分解R 1CHR 2O O HO R 1CHR 2·+ OH + Mnn +(n +1)+Mn+-得到的烷氧基自由基进一步反应得到醇、醛或酮R 1CH 2R 2O H O R 1CHR 2·+·R 1CHR 2O R 1CHR 2+·R 1CHR 2O O R 1CHR 2H 2+R 1CR 22ArCHOArCH 2OH +ArCHO醇、醛或酮可进一步氧化为酸,酸还也还能进一步氧化成羟基酸、内酯、交酯和二元酸等副产物。
钢铁冶金原理第四章 钢铁冶金原理-碳的氧化

P CO P g , , m 0 , s s g 值较小,故:
%C%O mPCO mPg m 0.0025
⑶悬浮的金属液滴:当金属液滴进入熔渣或炉气中时, 液滴表面的碳氧化形成CO气泡。 铁滴位于气泡内部,
2 2 P P 0 (r<0), CO g r r
%CO P K 1 5 X C X C 饱 X C 100 100 %CO 1 5 X C 饱 当铁液中渗碳量较低时(〔%C〕<1)时: 55.85 X C %C 0.0465 %C 100 12 将(6)代入(5)中:
d %C 12 d %O d 16 d
,即可求出 vC 。
讨论:
O 的扩散哪个为限制性环节?(P506 :1)2)自学) FeO、
3、[%C]<[%C]临时的脱C速率:([C]的扩散为限制性环节)
钢液中[%C]的扩散为限制性环节:
vC C PCO A %C Vm K %O
第四章 碳的氧化反应 (p449\497)
钢和铁都是铁 - 碳合金,钢铁冶炼工艺是和碳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 对于炼铁,碳是还原剂和发热剂; 对炼钢,脱碳反应涉及到熔池的各种化学反应。 碳可增加钢的强度、硬度、改变钢的组织,影响钢材 性能。 不论炼钢、炼铁发生的均是碳的氧化反应。
一、含碳量对碳钢室温平衡组织的影响
O (3)渣钢界面的 O 向钢水中的扩散:
O
;
根据双膜理论,高温下界面化学反应速率很快,过程由(1)(3) 混合限制:
vO k m L0 FeO d %O %O % FeO d 1 k m / k S L0 FeO L0 FeO
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

电极的类型:
(1)金属-金属离子电极 金属置于含有同一金属离子的盐溶液中构成 电极符号:Zn(s)│Zn2+ “│”表示两相界面
解: 正 极 Cl2 (g) + 2e 2Cl (aq) 负 极 Fe2+ (aq) e Fe3+ (aq)
() Pt Fe2+ 1.0mol L1 , Fe3+ 0.1mol L1 ‖ Cl 2.0mol L1 Cl2101325Pa (Pt) (+)
E = +
Eθ = +θ θ
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
将待测电极与标准氢电极组成电池,测其电动势
()(Pt ) H2(pθ ) H +(1.0mol dm 3 ) Cu2+(1.0mol dm 3 ) Cu +
Cu2+ (1.0moldm3) + H2 (100kPa) = Cu(s)+ 2H+ (1.0moldm3)
③ ①×2+② ×3得
2MnO
4
+
3SO32 +
H2O
=
2MnO2
+
3SO
2 4
+
2OH-
例4:配平
Cl 2 (g) + NaOH(aq) Δ NaCl(aq) + NaClO(aq)
无机化学课件:第四章(应化专业)

电池反应
Cu2+ + Zn →Cu + Zn2+
氧化还原电对:
氧化还原电对表示方法 氧化型物质/还原型物质
如 Cu2+/Cu、Zn2+/Zn、H+/H2、Sn4+/Sn2+
氧化型物质,还原型物质 如 Cu2+,Cu、Zn2+,Zn、H+,H2、Sn4+,Sn2+
(-)Pt, Cl2(p) Cl-(c) Cr2O72-(c1), H+(c2), Cr3+(c3) Pt(+)
原电池的表示方法课堂练习
2H2 + O2 → 2H2O
H2 - 2e- → 2H+ 氧化 O2 + 4H+ + 4e- → 2H2O 还原
(-) Pt, H2(p1) | H+(c1) || H+(c1), H2O | O2(p2), Pt(+)
而伽伐尼的朋友伏打则认为 他可以用任意两个金属和一 种潮湿的物质(食盐水)重 复上述现象,用伏打自己的 话来说:金属是真正的电流 激发者,而神经是被动的。 从而发明了伏打堆。 这一发现引起了极大地震动, 因为这是第一个可以产生持 续电流的装置。
公元1799年,伏打发明伏打電池。
一种利用两种不同的金属夹着盐水湿过的纸张、布片 的多种构造。相当于数个电池串联,故又称为伏打电 堆。
= 0V- 0.7626 V= -0.7626 V
3. 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
待测电极处于标准态时
物质皆为纯净物 有关物质的浓度为1mol·L-1 涉及到的气体分压为100kPa 此时测得的电极电势即为标准电极电势
第四章无机化学氧化还原反应

θ
2Zn, 仍为2Zn, Eθ仍为-0.7626V
θ
E ( Fe3+ / Fe 2+ =+0.771V,E ( Fe ( OH )3 / Fe ( OH ) 2 )=-0.56V =+0.771V, =)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 2MnO4- + 6H+ + 5SO32- 2Mn2+ + 5SO42- + 3H2O
第四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 其中:氧化还原电对为:
• MnO4- + 8H+ + 5e- = Mn2+ + 4H2O 还原反应 • SO32- + H2O = SO42- + 2H+ + 2e- 氧化反应 • 每一个半反应均表示某一元素的两种氧化数物质之 间的转化。常将氧化数高的物质称为氧化态(或氧 化型),将氧化数低的物质称为还原态(或还原 型)。
第四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确定元素原子氧化数的一般规则:
• 1) 单质的氧化数为零。如在O2分子中, O的氧化数为0。
• 2) 由于化合物整体是中性分子,因此在 化合物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等于零。 而在多原子离子中各元素原子氧化数的代 数和等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如在AlCl3分 子中,Al的氧化数为+3,Cl的氧化数为-1; 在SO42-离子中,S的氧化数为+6,O的氧 化数为-2。
第四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 同一元素的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组成氧化还 原电对,简称“电对”,表示方法如下:
• Zn2+ / Zn
Cu2+ / Cu
• [氧化态] [还原态] [氧化态] [还原态]
• 氧化态与还原态之间的关系为:
• [氧化态] + ne- = [还原态]
• 由于氧化还原反应是由氧化半反应和还原半反应 组成,因此,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至少有两个电对。 例如:
• 3. 氧化剂、还原剂与被氧化、被还原
•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常将发生还原的反应物 称为氧化剂,氧化剂具有使另一种物质氧化 的能力;发生氧化的反应物称为还原剂,还 原剂具有使另一种物质还原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 以 二 价 钴 盐 为 催 化 剂 , 伯 醇 被 空 气 氧 化 为 羧 酸 。 6) 5-甲基吡嗪-2-羧酸是降血糖药格列吡嗪(glipizide)合成的中间体, 可由2,5-二甲基吡嗪为原料经催化氧化来制取。
7) 空气氧化属自由基型反应,生成氢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再分解 成相应的氧化产物。 8)单线态O2在低温或室温下,在光、微波或过氧化氢、次氯酸钠、 烷基过氧化氢、过氧酸等氧化剂作用下,可与某些具有二烯结构或类 似二烯结构的化合物生成环状过氧化物。
9) 饱和烃分子中 C-H键的选择性氧化是相当困难的,但对于具有特 殊结构形式的叔丁烷来说,它可在催化剂量的HBr作用下被氧化为过 氧叔丁醇。
10) Wacker反应:在PdCl2/CuCl2存在下,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使烯烃 转化为醛或酮的反应。
第三节 高价金属化合物为氧化剂的氧化反应
一、四氧化锇为氧化剂
第四章 氧化反应
Oxidation Reaction
定义:
• 广义上讲,有机分子中碳原子氧化数升高的化 学转化过程称为氧化反应。 • 狭义上讲,则是指有机物分子中增加氧,失去 氢的反应。 • 通过氧化反应,可以将烯烃、醇、醛、酮、活 性亚甲基化合物、芳烃等转化为相应的醇、环 氧化物、醛、酮、酸等化合物。
三、四价铅为氧化剂
1) 氧化铅(PbO2)常以糊状形式存在并在微酸性介质中用作氧化剂。 2) 最常用的四价铅氧化剂是四乙酸铅[Pb(OAc)4]。它是一种选择性很强 的氧化剂,由铅丹与乙酸一起加热制得。易被水分解,氧化常发生在并 醋酸、苯、氯仿、乙腈等有机溶剂中,加入少量水和醇可加快反应速率。 3) 邻二醇被Pb(OAc)4氧化,经碳碳键断裂,生成两个羰基化合物,环状 邻二醇则生成二羰基化合物。 4) 顺式邻二醇氧化速率较快, Pb(OAc)4的氧化在有机溶剂中进行。
第一节 氧化剂概述
氧化剂种类很多,其作用特点各异:
1) 一种氧化剂可以对多种不同的基团发生氧化反应,同一种基团也可 以因所用氧化剂和反应条件的不同,给出不同的氧化产物。 2) 工业上廉价易得且应用最广的氧化剂是空气或氧气。空气和氧气以 外的氧化剂总称为化学氧化剂;使用化学氧化剂的反应统称为“化学 氧化”。 3) 化学氧化剂普遍价格高,对环境产生污染。开发廉价、低污染、高 效的化学氧化剂是药物化学研究人员永恒的研究课题。
4) 液相催化氧化均属于游离基反应,对诱导期特别长的反应,除使用 催化剂外,往往需要再加入少量促进剂。
5) 促进剂有两类:a) 有机含氧化合物,如三聚乙醛、乙醚或丁酮等;b) 溴化物,如溴化铵、溴化乙烷、四溴化碳等。
二、气相催化氧化
1) 气相催化氧化多用于易被气化的化合物的氧化,要求原料和产品有 足够的热稳定性,不易被分解或深度氧化。 2) 常用催化剂包括金属和金属氧化物,金属催化剂有Cu, Co, Ag, Pt, Pd等,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有V2O5, MoO3, Bi2O3, Fe2O3, Sb2O3, SeO2, TeO2和Cu2O等。 3) 在实际中,多数应用的是多组分复合物,也可负载于硅胶、沸石、 分子筛等材料上使用,V2O5是最常用的氧化催化剂。 4) 反应通常在列管式固定床或流化床中进行。
CO2H Na2Cr2O7 / H2SO4 140 oC, 30 min NO2 NO2 CO2H 260-280 oC N N 70-75% yield 86.5% yield
局麻药普鲁卡因的中间体
抗结核药异烟肼的中间体
氧化反应总类繁多,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点包括:1) 氧化剂种类多,同样的氧 化剂能完成不同底物的氧化,同样的底物可被不同的氧化剂氧化,氧化产物 强烈依赖反应条件。2) 氧化反应为强放热反应,及时移走热量,是反应平稳 进行。3) 氧化反应在热力学上均可以看作是不可逆反应,尤其是完全氧化反 应。4) 氧化过程中,伴随副反应很多。
1) Criegee氧化反应:应用四氧化锇(OsO4)为氧化剂的氧化反应。 2) 用于烯烃氧化制备顺式1,2-二醇,其选择性高于KMnO4氧化法, 也用于甾醇结构测定。 3) 氧化机理: OsO4与烯键顺式加成生成环状锇酸酯,而后水解成顺 式二醇。
4) 一些刚性分子如甾体化合物,锇酸酯一般在位阻小的一边形成。 5) 锇酸酯的水解为可逆反应,加入一些还原剂,如Na2SO3, HCHO等 将锇酸还原,有利于正反应进行。 6) 吡啶和叔胺类化合物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因此吡啶常作为OsO4 氧化反应的介质。
第二节 催化氧化
一、液相催化氧化
1) 常用的催化剂为过渡金属离子如钴盐、锰盐、铜盐、铂-炭、氧化 铬等。 2) 液相催化氧化中,所消耗的主要是空气或氧气,反应一般在 100200 oC以及压力不很高的条件下即可。
3) 对硝基苯乙酮是合成氯霉素(chloromycetin)的重要中间体,用对硝 基乙苯为原料经液相空气氧化制得。
第一节 氧化剂概述
常用氧化剂类型:
第一类,金属元素的高价化合物。如:KMnO4, MnO2, CrO3, K2Cr2O7, PbO2, Tl(NO3)3, Ce(NO3)4等。 第二类,非金属元素的高价化合物。如: HNO3, N2O4, SO3, NaClO, NaClO3, NaIO4, DMSO等。 第三类,无机富氧化合物。如:臭氧、双氧水、过氧化钠、过碳酸钠、 过硼酸钠等。 第四类,有机富氧化合物。如:有机过氧化物,包括 CH3CO3H, tBuOOH等。 第五类,非金属元素单质。如:卤素等。
二、氧化银和碳酸银为氧化剂
1、氧化银
Ag2O可使醛基氧化成羧基,酚羟基氧化成醌,分子中的双键及 仅对强氧化剂敏感的基团不受影响。在工业上,采用负载Ag2O的 CuO为催化剂,以空气为氧化试剂实施反应。
2、碳酸银
1) Ag2CO3是氧化伯醇、仲醇的较理想的氧化剂,氧化反应有一定的 选择性。位阻大的羟基不容易被氧化,优先氧化仲醇,烯丙位羟基比 仲醇更容易被氧化。 2) 1,4-二醇、1,5-二醇、1,6二醇等二元伯醇,可氧化生成环内酯。 3) Ag2CO3可直接用作催化剂,也可将其沉积在硅藻土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