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理批评
文学批评教程-王一川-知识点总结整理

*注明页码处为需要展开的知识点第三章形式主义批评概念:是 20 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是指 1915 年到 1930 年在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波格蒂莱夫、什克洛夫斯基、坦尼亚诺夫和艾亨鲍姆等。
关键词:莫斯科语言小组,诗歌语言研究会,布拉格语言小组,技巧,情节,故事,文学性,陌生化,隐喻,转喻,韵律,意义代表主张:*文学研究不应该问一部作品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而应该问它现在是什么,它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所以,文学研究的焦点应该在作品的形式上,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程序等应受到高度重视。
*(P48)对于语言的高度重视和对于形式的密切关注,自然导致了俄国形式主义者对技巧的青睐。
*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逊和艾亨鲍姆都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运用语言学方法在文学作品中寻求“文学性”的存在。
*俄国形式主义最具操作性的方法正是它的陌生化原则。
*在文学研究活动中,俄国形式主义者采用简单的二分法,把全部文学作品分为两大类,即诗和散文。
……诗歌研究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得以立足的根基,诗歌的艺术技巧是他们集中探讨的问题。
*(P42)什克洛夫斯基强调文学艺术是独立的世界;(P44)什克洛夫斯基区分了“故事”和“情节”;(P48)陌生化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即“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的强暴”*(P44)雅各布逊强调文学性,什克洛夫斯基强调陌生化,但两者是一回事;*(P45)雅各布逊区分了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P46)隐喻和转喻;在雅各布逊那里,手段、方式、途径永远比目的、意图、效果重要;(P49)“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过程中带入组合过程”*(P41)坦尼亚诺夫一方面立志确立文学作品的自立性、独立性,另一方面,他又相信这种自足性、独立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P48)俄国形式主义后期,坦尼亚诺夫提出了“突出”的概念;(P50)韵律和意义;*(P41)艾亨鲍姆在研究文学的题材、风格、韵文、结构、散文技巧时,总是采取描述性的态度;此外,他还热衷于采用语言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现象;*布里克十分重视语法和语义两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理批评的形态

心理批评的形态长期以来,将心理学的观念、方法运州到文学批评实践中,经过众多批评家坚持不懈的努人,已经形成一些不同的心理批评模式或形态。
其中较为突出的,主要打以下三种:1.传记批评“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文学是作家心贞的表现”,这些古老而又富有须强生命力的文学观念,是传记批评孕育、生长的丰厚土壤‘,因此,传记批评实际广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批评形态。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出现,为传记批评提供了逻辑严谨的理论文撑,正如德国当代心理批评家N·格罗本(NtM比dr,roben)指出的:精神分析法学者坚持认为,在分析作品时,联系作者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象征等艺术手法的具体意义是作者的前意识或下意识所决定的。
把作者的自由联想做解释作品的基础,这种自由联想能对解释作品的表象起积极作用,也能对阐释象征的意义有帮助作用。
①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家被压抑的欲望的替代性的满足,是其身体中生物能坦的提升转化,是其潜意识心理的象征性表达,甚至是其某些郁积己久的病态心理的变相表达。
这实际上是说,文学作品个过是作家个体心灵的衍生物,甚至是作家某些精神病此农现出来的“症候”。
stm32因此,要真正揭示一部文学作品的含义和底蕴,就必须密切关注作家的传记,考据出这一作家个人的身世、阅历、命运、人格、品德、性情,乃至其习惯、嗜好、体征、病症等。
反之,要清查一个作家的生平与行状,他的作品就是最有效的索引与证言。
弗洛伊德本人就曾在对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达·芬奇、歌德的研究中贯彻落实厂达一心理批评的原则。
弗洛伊德的忠实弟子玛丽·波拿巴(Ma4c Bnn。
pane)对于小说家爱伦·坡生平与创作的研究,巫是把这些批评原则推L了极致。
在她看来,爱伦·坡([dBer A11BnP。
e,1809一1849)的短篇小说《黑猫》集中表现的是作家本人在潜意识中对于自己母亲的爱和恨,甚至猫的胸部的一片白色斑块,也成了作家母亲奶水的象征。
文学批评导引教学大纲

文学批评导引教学大纲一、课程定位《文学批评导引》作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应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与“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而编写的。
为新世纪的课程教材改革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除要求符合体系合理、内容翔实、概念准确、适合教学、便于操作的标准之外,根据学科状况,教材从体系到内容,从教学法到操作性都应该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在众多关于文学批评的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点在于文学批评的书写上,强调文学批评家的素养和文学批评文章本身的一些外在特点;有的教材重视史的梳理,对以往的文学批评文本和影响较大的文学批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书则不仅重视古今中外有启发性的理论视角的引介,同时在具体的操作上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使两者很好地结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保持教材的稳定性的同时,还力图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体现出前沿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文学批评导引》的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编主要是探讨文学批评的性质和历史,明确了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和性质,并对其发展历史和功能做了系统的说明。
第二编主要是围绕文学批评方法论展开的。
按照批评思路和批评方法的不同,编者将文学批评分为社会历史批评、印象批评、心理批评、文体学批评、文本批评、性别批评和文化批评七种类型,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批评视角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归纳和梳理。
这也是本书突出的特色之一。
第三编主要谈的是文学批评的写作,涉及内容有批评主体、批评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批评文本样式。
从概念界定到以视角分类的文学批评流派理论的介绍,最后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
二、教学目的1.系统学习和掌握当今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改善和更新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参与文学评论实践活动的自觉意识,训练并提高学生评论文学现象的实际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观,正确分析和评价古今中外各种文学现象。
三、教学建议1.在本大纲规定的范围内,教学时应着重讲清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批评方法,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文学评论的能力;2.教学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文学和评论状况,组织学生参与有关文学评论的实践活动。
文学批评导引常见问题解答(大学期末复习试题)

绪论文学批评的性质本章常见问题1.简述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主要区别文学理论着重研究文学的本质、范畴,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则更关注理论的变化和对文学实践活动的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应用学科。
2.文学批评的艺术思维特征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1)出入有度的情感距离。
在评论文学作品这种审美形式时,评论家也需要体验、感悟、想象,也必然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流露。
但同时它也需要心理距离,需要对情感加以理智的控制。
而这种情感距离与其他人文科学中所持的客观态度是不一样的。
(2)思维方式上的求异性。
这首先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对象是具体的不可重复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一般现象。
第二,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独到的认识,而不是某种共识,它对研究对象的发现、评价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的发现和评价。
换句话说,它融入了自我的因素,体现的是一种个性化的风格。
(3)强烈的形式感。
这里的形式是与素材相对应的。
文学评论也关注作品的素材,但它更关注作品的形式。
因为作品的形式集中地体现了人们的创造,更能引起读者的愉悦。
这是文学批评与其他人文科学不同之处。
3.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文学批评要求抽象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
它是以理性活动方式对感性活动成果的研究,以逻辑思维方式对艺术思维成果的研究。
在文学批评的全过程中,既要把握理性思维的基本性质,又要融合艺术思维的若干成分,形成跨越、沟通、结合两种思维的文学批评思维。
4.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批评的理论化,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1.简述刘勰提出的批评的“六观”。
一观位体,即对作品从主题思想到表现形式作总的观察,包括体裁的选择;二观置辞,分析作品的语言技巧;三观通变,分析作家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继承和创新;四观奇正,分析作品在表现方法上的恰当与否;五观事义,考察作家在引经据典上的处理;六观宫商,分析作品的音律。
2.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如何体现中西文论的融合的。
心理批评的主要方法

心理批评的主要方法方法,是在某种目的支配下,对研究对象实施的某种行为,它是实现人的日的的手段c 方法——方面受到作为客体的研究对象属性的规定、同时又要受到作为主体的研究者的观念的指导和制约c文学心理批评的方法,一方面要受到文学心理活动特性的规范,一方面又要受到批评者文学观念、心理观念的制约,在具体的操作上它更多地借鉴心理学研究中某些常用的方法,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已经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厂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
1 个案分析的方法:“个案研究法”与“法则研究法”分别属于心理学中两条刘立的研究路线c法则研究法日的在于建立起有关心理活动的一般法则和原理,以求普遍地适用一切心理活动现象。
它的具体做法是利用大丛的受试者,将他们看作是最接近于“人类平均数”的代表物,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数学处理.求取一个普适性的“标准值”来n这样的研究往往忽略了人的个性的存在,显然不适合对于作家、作品的研究‘,而个案研究方法则强调对某一具体的、特定的人或事物的剖析了解,以个体存在着的人为核心。
在它看来,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存灰的个体,有他自己的一套法则,不应当将他削足适履地强纳入人为的“共同法则”中c在文学的领域,每一个优秀的作家、路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每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都是—‘个绝大仅有、不可重复的典型,因此个案分析的方法便成厂文学心理批评的基本方法。
个案研究通过对个别作家的访问、交谈、问卷、调查,以及对于他的档案、传记的审理,乃至对其某些具体的心理功能指数的测试,来得出他“这一个”人的心理结构或心理活动的特征。
作家的作品更应当是肘个案进行心理分析的重要内容,因为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总是包含着主体意识中或潜意识中丰富的心理因素,如气质、个性、动机、欲望、懂惯,以及知觉、直觉、冲功、情绪等。
通过对于这些精神产品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往可以清理出创作主体心灵活动的历史轨迹,进而洞察到其文学心理活动的深层奥秘;2.心理发休学方法:任何一种具体存在着的现象和事物都有着它的起始和发展过程,复杂的文学心理现象也是这样。
6心理学批评

弗洛伊德的文学观 艺术是“一种满足的代用品”,是 “一种与现实相反的幻想”。 批判: 艺术成为消极的安慰品,变成对现实 秩序的维护和妥协,艺术的批判功能消失。
2、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用来 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 嫉、仇恨的心理。
3、分享说 作家无意识欲望 > 作品 < 读者无意识欲望
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指隐藏于我们内 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我们 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非 理性的东西等。 口误 笑话 动作倒错 文学艺术
性本能
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 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 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 识到的。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 对于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 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弗洛伊德
单单通过弗洛伊德的透镜来观看一部 杰作的文学批评家,往往会有透过有色镜 片看艺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危险。 然而,把精神分析理论看作痴人的疯狂而 予以拒斥的读者,却等于是让自己白白丢 掉了一件不但有助于理解文学,而且有助 于理解人性以及读者自身的宝贵工具。
2、人格结构 、
本我:欢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3、梦的解析 、
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四种改装方式:
凝缩 置换 具象 二度加工
(二)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
1、作家与白日梦 、
弗洛伊德对作家创作动机的揭示: 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通过艺 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 足和升华。 问题: 问题: 忽视了作家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节 心理学批评
本节重点
1、心理学批评 2、弗洛伊德的基本学说 3、精神分析批评的运作 4、精神分析批评得失辩
文学批评导引第5章 心理批评

第五章心理批评本章导航▪第一节心理批评概述▪第二节心理批评的理论资源▪第三节心理批评的途径、方法与形态▪第四节心理批评的前景第一节心理批评概述▪一、心理批评的对象及视阈▪二、心理批评的滥斛▪三、现代心理批评浪潮的兴起与发展一、心理批评的对象及视阈▪心理批评选取的立足点是“人”: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作为文学接受主体的“读者”。
▪出发点:作家、读者的心理结构,文学创作的心理活动和文学鉴赏的心理活动。
▪研究对象:“作家的个性、风格”,“创作的心理过程”、“作品的心理分析”“文学的精神价值”“文学阅读的社会心理效应”等。
二、心理批评的滥斛▪西方古代的心理批评▪中国古代的心理批评西方古代的心理批评▪模仿说▪迷狂说▪净化说▪体验说▪想象说▪话语构成说中国古代的心理批评▪虚静说▪言意说▪教化说▪中国文艺心理思想发展的高潮模仿说柏拉图:贬义。
艺术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模仿,而现实生活是对“理念”的模仿。
所以,艺术是对于模仿的再模仿,因而是虚妄的。
亚里士多德:现实世界是真实的,“模仿”近乎人类本能。
艺术对自然与人生的模仿不只是比附的,还应是创造性的。
柏拉图的三种床▪理念的床,上帝▪具体的床,木匠▪外表的床,画家模仿作为现实的一种复杂的中介处理▪模仿所用的媒介:包括文字、色彩、乐器和舞蹈等;▪模仿的对象:是对可作为模仿对象的事物的严格筛选,比如悲剧模仿人物行动;▪模仿的方式:作者的在场、缺场或纯戏剧性再现。
再现六说▪1,严格科学地再现自然客体和社会生活(自然主义)▪2,一般地再现自然或人的激情(古典主义)▪3,从主观角度一般地再现自然或人的激情(前浪漫主义文学批评)▪4,再现自然或精神中固有的理念形式(德国浪漫主义)▪5,再现超验的理念形式(新柏拉图唯心主义)▪6,再现艺术自己的世界(为艺术而艺术)迷狂说因为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
文学评论真题名词解析

4.名词解释【2015】(20分) 1.文学性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 它是指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的独特特质,也是文学能够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成为一门独立自主的系统科学的显著标志。
什克洛夫斯基 从语言学入手考察文学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差别。
托马舍夫斯基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一种特殊的艺术性言语:“文学是具有自我价值并被记录下来的言语” ,这种言语和日常语言是有区别的。
雅各布森 系统的提出了文学性的问题,他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文学性,它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就是文学的构造原则、手段、 元素等,正是这些因素使一部作品具有了文学性的审美特性。
2. 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 它是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文学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是衡量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文学形象中也包含了深刻的社会生活的 本质与内涵。
文学形象是具体的、 感性的、个别的,又是具有普遍性的、 现实的。
文学典型、 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是文学形象的第三种高级形态。
3.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 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曹丕之前, 孟子曾提出“知言”、“养气”,可视作“文气”说之源头。
清桐城派 承袭曹丕气有“清浊”之说,以阴阳刚柔释气论文,创“因声求气”说。
“气”本指构成宇宙万物本体的一种自然物质,此处则指作家的气质、才性和由此形成的艺术风格。
“文气”说强调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的先天性、稳定性和个性差异,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家论”的美学涵义,开启了以“气”论 作家作品的理论传统。
“文气”说的提出和发展,表明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已注意到作家个性 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对于研究作家和作品风格的差异,具有积极意义。
4.叙事聚焦“聚焦”是叙事学的一个术语, 就是叙述中的视角处理问题,任何一部叙事作品的叙事者开始讲述故事的时候总要选择一个角度,经典叙事理论通常把聚焦分为:非聚焦(也叫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的解析 ③视觉意象——将梦的隐藏的含义表现为 视觉形象。 ④二度加工——初醒时将梦中的杂乱情形 组构成较为连贯的情节,填充它的空白,消除 它的矛盾,用相对连续和可理解的叙述形式把 梦表现出来。 3.梦的解释——就是要把梦的重重的伪装 揭开,由显梦寻求隐义。
作家与白日梦
1.儿童的游戏和成人的幻想 :创造幻想的世界。 2.幻想的特征 ①幸福的人不会幻想; ②幻想的动力来自未得到满足的愿望; ③幻想徘徊于三种时间之间。 3.艺术创作与幻想的一致性 ①作家的无意识领域充满了受到压抑的欲望。 ②这些欲望构成了强烈的冲动,借助于艺术创 作来来获得替代性满足。 ③艺术创作与时间有密切关系。 4.文学艺术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和升华,艺术 即白日梦。
二、心理批评的滥觞
(一)西方古代的心理批评
体验说:是贺拉斯对文学创作论做出的贡献。 他认定作家在创作时只有仿佛身临其境、清晰地 “看到”他所要描绘的对象时,才能够写出令人 信服的文句来,确是文学创作的至理名言。 想象说:古代罗马思想家菲罗斯屈拉特在继 承亚里士多德的创造性模仿说的同时,进一步强 调了“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他认为文学 艺术是“用心来创造形象”,想象是“比模仿更 为巧妙的一位艺术家”。
虚静说
言意说
教化说
中国文艺心理思想发展的高潮
虚静说
“虚静”:老子在《道德经》提出,用来解释文学艺术
的本体属性。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形为 “虚”,希声为“静”,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其最高的
审美属性是 “声(言)之外”的东西,是“无”和
“寂”,艺术的境界、审美的天地由于其“虚静”的属
冰山理论与潜意识
1895,《歇斯底里研究》 19世纪西方主流思潮为实证论,相 信人可取得关于自身及其所处环境 之真实认知,并能用理性予以掌握。 弗氏则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 只如冰山的尖角,其实人的心理行 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潜意识)是冰 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那 是看不见的,不是意识,而是潜意 识,深层地决定着人类的行为。
人格结构
超我
自我
伦理化的自我,具有理想化特征
代表理智,遵循现实原则
本我
原始的自我,遵循快乐原则
本能压抑与欲望升华
动力心理学:原欲能量爱本能与死亡驱力死本能。 所谓的爱本能,包含所有创造性、及产生生命的 驱力。死本能(Death Drive)代表一切有生之 物内在的冲动,归宿,甚至最终回到不再存在。 自我为解决超我与本我之间产生的冲突,会使用 心理防卫机制。 “升华”是将冲动导引至社会认同的行为上。如 以黑暗阴沉之诗描写人生的女诗人爱蜜莉· 狄金森, 其创作活动本身即为一例。
迷狂说
因为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 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 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 话。 ——柏拉图
净化说
“ 悲剧”的功用在于借助语言、音乐、动作 等手段,使人们的感情在欣赏过程中自然而 然地得到某种宣泄、淘洗、净化、平衡,有 效地清除掉心灵在日常生活中淤积的那些有 害的东西,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与社会安定。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
3,现代心理学的蓬勃发展促使文学的心理批评迅速走 向成熟。
中国的文学心理批评
王国维:《心理学概论》(海甫定著)的翻译
鲁迅、丰子恺:《苦闷的象征》的翻译
张竞生:灵活运用弗洛伊的心理学说,提倡对国人进行 “美的性教育”,鼓吹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精神。灵活 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先后发表了《精神分析学纲 要》、《伟大恶怪的艺术》、《浪漫派概论》等著述, 产生了轰动效应。
意识结构
意识 精神结构 前意识
表层部分
暂时退出意识的部分
潜意识
深层(原始)部分
本我、自我与超我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为三部分: 本我、自我与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 潜意识的本我代表心理的原始程序—本能欲望; 同属潜意识的超我(德文字为“Über-Ich”)代表 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 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Ich)则存于原始需求 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为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适 应现实的能力,以涵纳本我与超我的方式,与外在 世界互动。 “本我”“超我”“自我”之间的冲突与协调,构成 了一个人个性的各个方面。
三、现代心理批评浪潮的兴起与发展
1,“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文学艺术发生了 “内向”的“转移”,文学家在向人的心灵深处、向 人的内宇宙的探索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2,美学家试图从心理学的渠道对审美现象做出解释, 先后推出了“移情”说,“心理距离”说 ,“内模仿” 说。这些学说的出现,为文学艺术的心理批评提供了 美学的理论资源。
梦的语法与文学创作
显意/隐意 凝缩(condensation) 移臵(displacement) 视觉意象(visual images) 再度修饰(secondary elaboration)
梦的解析
1.梦的本质——梦是人的无意识得以表现和 发泄的一种方式。梦是欲望的满足。 2.梦的运作过程所使用的改装手法: ①浓缩——即将丰富的梦的思想简约为某种 显在的梦的内容或形象,也就是将数种潜在的含 义集中显示为一个意象。 ②臵换——通过隐喻、暗示等方式,将比较 疏远和无甚关系的事物代替梦的无意识的中心内 容;或者将梦的潜在的思想重点或中心转移开去, 以至难以从梦的外显内容观察梦的内隐思想。梦 的臵换作用实际上是以改装的面貌来复现无意识 的欲望。
实施“教化”的心理基础是“情感”,重视文 学艺术社会功能,实质上是一种“服务论”, 为历代的统治阶级所倡导。
中国文艺心理思想发展的高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心雕龙》(刘勰)
南宋、明清时期:
严羽的“妙悟说” 李贽的“童心说” 袁宏道的“性灵说” 王士祯的“神韵说”
翁方纲的“肌理说”
创作实践:“新感觉派”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
中国的文学心理批评家
丰 子 恺
施蛰存 穆时英作品
刘呐鸥作品
第二节 心理批评的理论资源
W· 冯特:内部经验与文学 W· 詹姆斯:意识流与文学 S·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文学
G· 荣格:原始意象与文学
己内心世界的矛盾困扰,另一方面又具有理性思维和理智行为的 能力;在他本人无所知的某些力量和他高不可达的某些欲望的驱 使之下,这个人时而陷于大脑的混乱之中,时而又神志特别清醒, 时而心灰意冷,时而又对一切感到满足,时而充满希望,时而又 悲观绝望,时而私心膨胀,时而又慷慨助人;对许多人来说,这 幅画像应当是逼真的。
心理过程”、“作品的心理分析”“文学的精
神价值”“文学阅读的社会心理效应” 等。
二、心理批评的滥斛
西方古代的心理批评
中国古代的心理批评
西方古代的心理批评
模仿说
迷狂说 净化说 体验说 想象说 话语构成说
二、心理批评的滥觞
(一)西方古代的心理批评 西方古代的文艺心理思想,集中表现在古代希腊 与古代罗马时期的一些思想家的言论中,其中最为突 出的有: 迷狂说:柏拉图提出的关于文艺创作论的学说。 他认为心灵的迷狂状态对文学艺术创作来说,是一种 最好的状态,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 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 净化说: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对于文学艺术价 值论的归纳,他认为“悲剧”可以借助语言、音乐、 动作等手段,使人们的感情在欣赏过程中自然而然地 得到某种宣泄、淘洗、净化、平衡,有效地清除掉心 灵在日常生活中淤积的那些有害的东西,从而实现身 心的健康与社会的安定。
J·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与文学
R· 阿恩海姆:格式塔与文学
W· 冯特:内部经验与文学
(德)W·冯特:现代心理学创始人
首要的功绩:明确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即“经验 着的人的经验”,“实验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研 究的是人的主观的经验、内部经验,这也是文学创 作的出发点,文学作品的想象和虚构首先是主体心 理感悟的结果
S·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文学
S.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 派的创始人 主要理论贡献: 冰山理论与潜意识 本能压抑与欲望升华 早期经验与人格生成 梦的工作与文学创作
美国学者霍尔论弗洛伊德学说的意义:
试图正视一个复杂的人;这个人有血有肉,既生存于现实世界,
却又出没于虚无飘渺的幻想境界;一方面遭受各种社会冲突和自
W· 詹姆斯:意识流与文学
W· 詹姆斯:美国的心理学之父、机能主 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主要贡献:批判了以往心理学中静止的 “元素构成”理论,而把人的意识看作 一个整体的、活动的过程,提出了所谓 “意识流”的主张。
他将意识看作一条思维与情绪相混融、 意志与欲望相糅合、时而清澈明净、时 而含糊浑浊的河流,个体性、连续性、 流动性、指向性、选择性是其主要特征
早期经验与人格生成
弗洛伊德相信个体原欲的发展,如升华(sublimation)概 念所示,为不断转换客体。人生来即属“多相变态”
(polymorphously perverse),任何客体都可能成为快感 之源。随不同发展阶段,人会固着于特定欲望客体——初为 口欲期(oral stage)(如婴儿因哺乳产生的快感),继之 以肛欲期(anal stage)(如小儿控制肠道产生之快感), 随之为阳具期(phallic stage)。孩童接着经历固着性欲 于母亲之时期,即所谓恋母情结,但因此欲望的禁忌本质, 必须予以压抑——较不为人知的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则是性欲固着于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