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微观经济学03:理性消费者

合集下载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理论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理论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理论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偏好的理论框架。

消费者理论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其中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是理性的,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

根据消费者理论,消费者在决定消费时会考虑两个重要因素: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消费者根据收入和价格来决定购买哪些商品,以及在不同商品之间如何分配他们的收入。

消费者理论提出了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描述了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曲线一般是负斜率的,表明价格越高,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越少。

这是因为较高的价格意味着消费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所以他们会变得更加谨慎和节省。

除了价格和收入,消费者理论还考虑了消费者的偏好和效用函数。

效用函数是一个衡量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喜好和满足程度的函数。

根据效用函数,消费者会选择最大化他们的总效用。

这意味着他们会将自己的有限收入分配给能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上。

消费者理论还研究了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

边际效用指的是消费者在消费每单位商品时获得的额外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表示当消费者增加消费某种商品时,他们对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将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有限的,当消费某种商品过多时,他们会开始对其他商品更感兴趣。

消费者理论还包括一些扩展和修正。

例如,它考虑了消费者的时间偏好,即消费者更愿意立即获得满足,而不是延迟获得。

此外,消费者理论还研究了消费者的风险偏好和替代品之间的关系。

消费者理论在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市场分析和价格决策中。

理解消费者行为和偏好可以帮助生产者和市场营销人员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制定更有效的定价策略和市场营销策略。

总之,消费者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框架之一,用于研究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偏好。

它考虑了消费者的收入、价格、偏好和效用函数,以及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

消费者理论在市场分析和价格决策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于制定合理的市场策略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者理论作为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对理解市场和消费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讲 消费者理论

第三讲  消费者理论

亦即,令 0 1 及任意常数 u( x) c, { y : u( y) u( x) c} 是为凸集合。由第二讲 中 的 式 (2-16’) 得 知 , 此 u () 是 为 拟 凹 函 数 ( 反 之 , 当 u () 为 拟 凹 函 数 , 则 u( x) c, { y : u( y) u( x) c} 为凸集合) ,而效用极大化的一阶条件既是必要,也是充 分条件。
吉林财经大学高级微观经济学讲义
9
偏好的其他假设
若是偏好具有凸性并且可由一个效用函数 u () 来代表它,则对 0 1,
x u ( y ) u ( x) x u( z) u( x) y (1 ) z x u( y (1 ) z) u( x) y z
吉林财经大学高级微观经济学讲义
13
偏好与效用函数
〈定理 3.1〉只有当偏好关系 是理性的,它才可以用效用函数来表示。 的效用函数,该偏好必然是完备
证明:我们来证明,若存在一个代表偏好 的和可传递的。
完备性:由于 u 是定义在 X 上的一个实值函数,因而对任何的 x, y X , 必有 u( x) u( y) 或 u ( y) u ( x) 成立。但由于 u 是一个代表 而也就意味着 x 传递性:略。 注:并非是任何理性的偏好关系都可以用某一效用函数来表示。 总能用效用函数来代表一种理性偏好关系的情形之一是,X 是有限的。 的效用函数,因
吉林财经大学高级微观经济学讲义 3
概论
显示性偏好弱公理为更一般的个人行为留下了空间,这些更一般的行为在偏好法 的框架下将是无法讨论的。此外,它对可以直接观测的事物(选择行为)作出假定, 而不是对无法观测事物(偏好)进行假定。更重要的是,它清楚表明,个人的决策理 论不必建立在内省过程的基础上,它可以赋予一个完全的行为学的基础。 理解这两种不同的模型化个人行为的方法之间的关系是有意义的。后面我们将讨 论在一定条件下选择行为和潜在偏好的存在是相容的。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论)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论)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论)教学目的:明确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提高对需求理论的认识。

教学要求:阐明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主要内容和分析工具、方法,主要掌握序数效用论者如何利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来说明消费者均衡。

教学重点:序数效用论教学难点:需求曲线形状和需求规律的推导、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 计划课时:8课时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一、效用与边际效用 1、效用的概念与特点效用——就是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特点:(1)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和劳务的主观评价,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觉。

效用本身并不包括是非的价值判断。

(2)效用的大小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2、基数效用论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效用的大小可以设想用数字表示并加以计算和比较,这就是基数效用论的由来。

基数效用是指可用基数1、2、3、4···等具体数字来衡量的效用。

3、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总效用(TU )——表述为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的总量。

边际效用(MU )——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假设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Q ,则总效用函数为:()Q TU f =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Q Q TU MU ∆∆=)(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即ΔQ →0时有:dQ Q dTU MU )(3、总效用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表述:假定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则消费者从连续消费某一特定商品中所得到的边际效应将随着这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2、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1)生理或心理上的原因。

随着消费一种物品的数量的不断越多,消费者接受的重复刺激程度越来越弱。

使人生理上的满足程度或心理反应程度减少,而导致满足程度下降。

(2)从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来看,消费者总是先把物品用于最重要的用途,而后用于次要的用途。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行为与需求曲线PPT课件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行为与需求曲线PPT课件
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关注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时所面临的选择问题,以及这些 选择如何受到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和价格变动的影响。
消费者行为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和决策科 学等领域。
边际效用理论
边际效用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一,它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 时所获得的效用(满足程度)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速 度逐渐减缓。
收入变动对需求的影响
收入增加
消费者购买更多商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收入减少
消费者购买更少商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消费者剩余与需求曲线的推导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需求曲线的推导
基于不同价格水平下的消费者剩余,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04 需求曲线的应用
市场供需与价格决定
供需法则
在竞争市场中,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形成均衡价格和均衡 产量。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需求量小于供给量,导 致价格下降;反之,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量大 于供给量,导致价格上升。
弹性与价格变动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决定了价格变动的幅度。需求弹性反映需 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而供给弹性反映供给量对价格变 动的敏感度。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5 结论与总结
本章重点回顾
消费者行为理论
探讨了消费者在有限的资源下如 何做出最优的消费决策,包括边
际效用理论、无差异曲线等。
需求曲线的推导
通过分析消费者偏好和价格变 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推导出了 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的移动
解释了影响需求曲线移动的因 素,如收入、价格、偏好等。
弹性概念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行为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行为
何东西。相反,钻石似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却经常可交换到大量的其他物品。” 请 给出解释。 8、 如将高收入者的收入转移给低收入者,能否增加全社会的总效用? 9、 免费发给消费者一定量的实物(如食物)与发给消费者按市场价计算的这些实物折算的现 金,哪种方法给消费者最大的效用?为什么? 10、 在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中,政府实行票证配给制度,请问这种制度实行的好处是什么?坏 处是什么? 11、 你先拥有了一只鞋,当你获得与之相配的另一只鞋时,这第二只鞋的边际效用似乎超过 了第一只鞋的边际效用,这是不是违反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2、 若消费者张某的收入为55元,全部用于购买食品(F)和衣服(C),食品和衣服的价格
8. 如果边际效用递减,总效用相应下降。() 9. 无差异曲线表示不同消费者选择商品的不同组合所得到的效用是相同的。( ) 10 . 如 果 消 费者的 效用 函数为 U=XY,那么 他总 是把他 的一 半收入 花费 在X商 品上。 ()
计算题
1、某人每周花 360元买X和Y,Px=3,Py=2,效用函数为:U=2X2Y,求在均衡状态下,他如何购买效 用最大? 2、求最佳需求,maxU=X1+(X2-1)3/3
判断题
1. 在无差异曲线图上存在无数多条无差异曲线,是因为消费者的收入有时高有时低。() 2. 总效用决定产品的价格,而边际效用决定消费的数量。() 3. 在同一条预算线上,货币收入是不变的。() 4. 达到消费者均衡时,各种商品提供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相等。() 5.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 6. 无差异曲线越接近于直线,说明两种商品之下,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低于原均衡状态,则意味着消费者 的生活状况恶化了。()
有当消费处于饱和状态时才会发生,对理性的消费者而言,不会将消费扩张到这一水平. 6.B.预算线记为PXX+PYY=M,可见取决于商品价格和消费者收入,至于消费者偏好则决定的是 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7.A.商品的边际效用降低,说明消费者对于商品的消费数量增加,生活状况改善. 8.A.征收总额税表明消费者收入降低,征收产品数量税相当于提价,补贴相当于降价,选A. 9.C.当X商品数量为横轴,Y商品数量为纵轴时,如果是MRSXY=0,说明为保持相同效用,增加X商 品不能替代Y商品,无差异曲线为水平于横轴的直线;反之,若MRSYX=0,无差异曲线为垂直于纵 轴的直线,当MRS=0表明两种商品相互不能替代,即为直角线. 10.A.根据消费者剩余计算公式可得. 11.C.C代表X与Y的消费数量同比例降低,从而是相同的偏好序. 12.D.MUX=1/X,MUY=1/Y,根据均衡条件MUX/MUY=PX/PY,得Y/X=PX/PY,即为D. 13.A.消费者均衡是在收入和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主观满足程度最大化的状态,并非每一次 消费活动都能达到这一状态,故B错;对应于每一种收入水平,都有一个均衡状态,故C错;消费者 均衡不仅反映主观意愿,也反映客观约束,单纯从意愿来看,消费者仍然希望获得更多商品,故D 错. 14.B.根据消费者剩余的定义,可得B正确;A、C、D均错. 15.A.画图可知只有A正确. 16.A.因为PX/PY小于MUX/MUY,即MUX/PX大于MUY/PY,所以为获得最大效用,应增加购买X, 减少购买Y。 17.C.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实现消费者均衡时,边际替代率不等于商品价格之比,由于题 目没有指出该点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故不能选A。 18.B.无差异曲线为直线,表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常数,可以完全替代。

微观经济学习题与答案03

微观经济学习题与答案03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总效用曲线达到最高点时( )。

A.边际效用为正B.边际效用为负C.边际效用为零D.边际效用达到最大2、某消费者消费一个单位的某商品获得的效用为40,消费两单位该商品的效用为90,消费三单位的效用为125,则该消费者消费第三单位的该商品获得的效用边际效用为()。

A 80B 40C 35D 613、预算线的斜率决定于()。

A 消费者的偏好 B消费者的收入C 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的价格D 商品的相对价格4、对于低档商品,价格下降()。

A替代效应使消费变少 B收入效应使消费变少C收入效应使消费变多 D价格效应使消费变少5、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处的边际替代率取决于两种商品()。

A 价格之比B 数量之比C 边际效用之比D 边际成本之比6、如果商品X、Y的价格分别为PX、PY是既定的,当MRSXY>PX/PY时,消费者要实现其均衡,应该()。

A 增加消费X,减少消费YB 同时增加消费X和YC 减少消费X,增加消费Y D同时减少消费X和Y7、对于吉芬商品,价格下降()。

A替代效应使消费变少 B替代效应使消费变少C 收入效应使消费变多 D价格效应使消费变少8、消费者消费X,Y两种商品,当X的价格下降,Y的价格不变,预算约束线怎样变化()。

A 向外平移B Y的截距不变,向外旋转C X的截距不变,向外旋转D 向内平移9、边际替代率递减意味着( )。

A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B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C 预算线斜率小于零D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10、需求曲线上每一价格所对应的需求量都能给消费者带来( )效用。

A 最小B 可能最大C 最大D 与效用无关二、名词解释1、消费者剩余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3、边际替代率4、效用5、预算线6、消费者均衡7、 替代效应8、收入效应三、简答题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和特征。

2、两种消费品的边际替代率(MRSXY )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它是递减的?3、简述基数效用论。

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

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

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的消费决策、购买行为以及消费心理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消费者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动因,并为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本文将围绕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展开讨论。

一、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者行为的重要理论基础。

效用是指个体对商品或服务的满足程度。

根据效用理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尽量追求最大化的效用。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当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时,其每单位的边际效用会递减。

消费者会在这种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下进行决策,以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二、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描述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图形。

根据需求曲线,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会增加,而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会减少。

需求曲线的下降趋势符合消费者心理选择的特征,即更愿意购买价格较低的商品。

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消费者行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可以购买更多数量的该商品,这个现象称为收入效应。

相反,当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其他替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可能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这个现象称为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综合作用会影响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需求量。

四、风险与不确定性在消费者行为中,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面临不确定的信息和风险,并尝试通过不同策略来降低风险。

为了更好地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消费者可能会选择购买保险、依赖专业评估或采取其他风险管理措施。

五、心理学因素除了经济学因素外,消费者行为也受到心理学因素的影响。

消费者的态度、情感、认知和个性等心理因素会影响其购买决策。

例如,消费者的品牌偏好、产品颜色、广告效果等因素都会对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需要考虑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高级微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高级微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重要知识点消费者理性偏好公理与性质假定的内容及涵义(基于理性偏好关系的)效用函数存在性定理证明显示性偏好理论及其运用瓦尔拉斯需求函数和希克斯需求函数推导对偶性原理证明各类需求弹性计算及相互关系利用斯拉茨基方程分析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总效应消费者福利变化分析(消费者剩余、等价变化、补偿变化)生产集的定义及主要性质假定利用替代弹性判定几种典型生产函数的关系技术进步测定思路(产出增值率分解)欧拉方程与克拉克分配定理的涵义与解读利润函数和成本函数的边际条件和应用边界成本函数性质与利润函数性质利用多种方法进行供给函数求解简单彩票、复合彩票、货币彩票及彩票空间的独立性公理的形式化描述利用效用函数刻画经济主体风险态度(确定性等价、风险溢价)绝对和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定义与计算一阶随机占优与二阶随机占优(分布比较)保险需求理论的基本框架资产组合理论的基本框架三类价格歧视的存在条件与基本特征单个竞争性市场局部均衡分析简述经济理论建立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分析框架时,所采用的分层处理结构纯交换经济一般均衡基本分析框架及其例解利用艾奇沃斯盒状图说明2×2分配模型中的均衡实现过程简述一般均衡分析中三类经济(纯交换经济、竞争性经济、货币经济)背景的特征异同,以及一般均衡结果差异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形式化定义及意义简述一般经济系统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简述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意义、局限性利用帕累托最优标准,分析消费存在外部性经济的效率生产存在外部性经济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利用税收与补贴政策如何实现生产外部性经济的帕累托最优改进。

公共产品导致市场失灵的基本分析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微观经济学第三章 理性消费者本章以单个消费者为着眼点,研究理性消费者的行为特点与活动规律。

我们的基本假设是:消费者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的,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完全依据价格行事。

本章及后面几章都假定市场上总共有 种可供选择的商品。

第一节 可行的消费消费活动表现为消费者选择若干数量的一系列商品进行消费,或者说选择完整的消费计划。

假定市场上总共有 种可供选择的商品,于是一个完整的消费计划(或者消费方案)就表现为一个 维向量。

这样,消费活动就表现为消费者选择商品空间 R 中的向量。

习惯上,人们总是用正消费来表示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真正消费,用负消费来表示消费者向市场提供商品(比如提供劳动)。

按照这个解释,消费计划),,,(21 x x x 的意义就明显了。

0>k x 表明消费者计划真正消费h x 个单位的商品h ;0<h x 表示消费者向市场提供h x -个单位的商品h ;0=h x 则说明他既不消费也不向市场提供第h 种商品。

一、消费集合一般来说,并非商品空间中的任何商品向量都允许作为消费者的消费计划。

消费活动必然受到消费者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受到法律、制度、政策、物质财富、生理状态等条件的制约。

例如,毒品虽然是商品,但法律规定不允许买卖和消费。

又如,人总是要吃饭的,人对食物的消费应当是正消费。

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导致商品空间中的一部分向量所代表的消费计划,成为不允许或不可能选择的消费计划,应当把它们加以排除,剩下来的那些允许作为消费计划的向量构成了商品空间的一个子集合,我们把这个集合叫做消费者的消费集合,并用X 表示之。

消费集合中的向量称为可行消费向量或可行消费计划。

应当注意,消费集合同具体的消费者有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集合可能会不同。

我们现在考虑的是一个任意指定的消费者,消费集合X 便是固定的。

二、关于消费集合的假定消费集合描述了消费者选择活动的允许范围,即他的自由选择范围。

上面对这个范围的描述显然是很一般的,没有说出它应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从理论上讲,没有特点的描述或表示,对于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就不会有很大的作用。

因此,在提出消费集合的概念之后,首要的任务是去寻找消费集合的一般特征。

经济学中,寻找消费集合的特征,表现为对消费集合提出一些合理的前提假设,即对消费选择进行一些可行性分析。

(一)闭性假设假设HC1(闭性). 消费集合X是商品空间 R的非空闭子集。

这是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和承认的假设,即认为可行消费具有连续性,其经济含义是,凡是能由一系列可行消费计划来接近的消费计划,仍然是可行的消费计划。

用简明的数学语言来说,如果一个商品向量是消费集合中的一列向量的极限,那么这个商品向量就属于消费集合,即它代表着可行消费计划。

我们把这条假设称为闭性假设,它等价于说, 消费集合边界上的消费计划都是可行的,即消费集合包含着它的边界。

(二)下有界性假设假设HC2(下有界性).存在向量 Rw∈使得对一切Xx∈, 都成立wx≥。

从消费者本身考察可发现,用于真正消费的商品,其消费量不会无限制地缩小下去。

例如食品是消费者生存之必需品,对它的消费量有一个最小需要量的限制。

另一方面,由消费者提供的商品,其供给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大。

比方说由消费者提供的劳动,由于消费者生理上的限制,他对劳动的供给量必有一个最大限度。

这样一来,正消费商品的消费量有一个下限,负消费商品的消费量的绝对值有一个上限,因而负消费量也有一个下限。

结果消费集合是下有界的。

这就是下有界性假设的意义, 它是一条基本需要假设。

(三)连通性假设假设HC3(连通性). 消费集合X是商品空间 R的连通子集。

市场的完全性假定了消费者掌握的信息是完全的,他可以根据市场行情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行动计划,在允许的范围内不断调整消费方案,从一种方案过度到另一方案。

这便要求消费集合具有完整性,不能是拼凑起来的相互隔离的块,即消费集合X不应能被分离成这样的两个范围A与B:1)A与B非空且不相交,A与B的并集是X;2)消费者不论从A中哪一种消费计划出发,也不论在A中采取哪种方式去不断改变消费计划,都无法接近B中的任何一种计划;3)同样也不论从B中哪一种计划出发,不论在B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不断改变消费计划,都无法接近A中的任何一种计划。

消费集合的这种性质,称为消费集合的连通性。

用数学的语言讲,连通性表明X不能表示成为两个相隔离的非空子集之并。

所谓X的子集A与B相隔离,是指A连同自己的边界不与B相交,同时B连同自己的边界不与A相交;等价地说,A中任何序列的极限都不在B中,且B中任何序列的极限也都不在A中。

X连通的等价条件是,X不能表示成为两个不相交的非空(相对)闭(开)子集之并。

(四)凸性假设假设HC4(凸性). 消费集合X是商品空间 R的凸子集。

实际消费活动中,当消费者面临两种选择时往往进行综合,使其二者兼顾。

例如,消费者面临着选择四两米饭或者选择四两馒头时,常常会作出这样的综合处理:同时选择二两米饭和二两馒头来消费,即消费多样化。

通常,消费多样化的处理方法是对两种消费计划进行加权平均。

于是,消费集合表现出凸性。

所谓X 的凸性,是指对X 中任何两个向量x 和y 以及任何的实数α:10<<α,皆成立X y x ∈-+)1(αα. 这正说明任何两种可行消费的加权平均消费方案仍然是可行的。

消费集合的凸性是比连通性更好的性质,凸性直接明确地指出了从一种可行消费方案过渡到另一种可行消费方案的最短连续途径,凸性蕴含着连通性。

有时消费集合不具有凸性,甚至连连通性都不具备。

一种情形是考虑位于不同地区的商品,此时消费集合不具有凸性。

例如,考虑位于北京和深圳两地的商品,消费者不可能同时既位于北京,又位于深圳。

当他位于北京时,只面临着北京市面上的商品;位于深圳时,只面临着深圳市面上的商品。

想在同一时刻既购买位于北京的商品,又购买位于上海的商品,则是不可能做到的。

因此,他的消费集合不是凸集。

图3-1描绘了这种消费集合的形状:它是由两条座标轴的正半部分构成的。

在完全的市场中,任何两种商品之间都可以进行直接交换,结果这种不同地区的考虑被排除外。

另一种情况是商品用整数来计量,此时消费集合也是非凸的(见图3-2)。

但从理论上讲,对非凸集合进行凸化处理,即用它的凸包(即包含它的最小凸集)来代替它,这是可行的。

尤其是当对商品的消费量较大时,至于用整数还是用一般实数来计量多少,便无关紧要。

凸化处理后得到的结论,同未进行凸化处理情况下的结论的偏差并不很大,而且凸化处理给建立理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鉴于这个原因,可以直接假定消费集合是凸集。

通常认为,闭性、下有界性和连通性是消费集合特有的性质,尤其是连通性表明,任何两种可行消费方案方案之间都有连续的过渡渠道。

实际消费活动中,消费集合还往往表现出比连通性更好的性质——凸性。

凸性替代了连通性,并与闭性和下有界性一道共同构成如下假设,被常常采用之。

假设HC . 消费集合X 是商品空间 R 的非空下有界闭凸子集。

第二节 消费者偏好消费集合划定了消费者的允许选择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消费者选择自己满意的消费方案。

消费者对这种方案满意,而对那种方案不满意,意味着消费能够对各种可行消费方案的好坏作出比较和评价,这种评价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即嗜好或爱好)。

本节研究这种偏好。

一.效用与偏好图3-1 位于不同地区的商品 图3-2 用整数计量的商品偏好与效用是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一种商品对于消费者没有效用,消费者就不会产生对这种商品的偏好。

所谓效用,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若干种商品后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商品之所以能让消费者感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是因为商品具有一定的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

商品的效用,实际上就是消费者主观感受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人而异。

不同消费者在消费了同等数量的同一商品后,所取得的效用是不同的,各个有各人的感受。

例如,对于喜欢吃米饭的人来说,吃完四两米饭后会感到很满足,而对于不喜欢吃米饭的人来说,吃完后会感到不满足。

效用还因时因地而定,不同时刻不同环境下同一消费者消费同等数量的同一商品,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酒逢知己千杯少”就是说在愉快的环境中借酒可助兴和使人感到满足;反之则不然。

又如,“雪中送碳”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效用作为自我感受,可以进行自我比较,即同一人对自己消费不同(数量或种类的)商品后所感到的满足程度可以进行比较,对自己在不同时刻或环境下消费商品后所取得的效用可以进行比较。

但是,不同消费者消费商品后所取得的效用不能进行比较。

各个人的喜好及对满足程度的主观评价原则都会不同,因此效用不能在消费者之间进行比较,即不能进行相互比较。

效用可自我比较,意味着消费者对各种可行消费方案总可以排出个好坏次序,即不论他能否说出满足程度到底有多少,但总可以说出“这种消费比那种消费更好一些或较差一些或没有什么差异”,这便是序数效用论的观点。

消费者对消费方案作出的这种评价和比较,就是消费者的偏好。

当然,这种评价不具有基数效用那样的绝对意义。

二.偏好关系为了描述消费者的偏好,设消费集合为X ,并设x 和y 是X 种的任意两种消费方案。

如果消费者认为x 比y 好,就记为y x , 称作“x 优于y ”;如果他认为x 比y 差,就记为y x ,称作“x 次于y ”;如果他认为x 与y 一样好,就记为y x ~,称作“x 与y 无差异”。

当然,当x 优于y 时,y 次于x 。

因此,y x 与x y 具有同样的意义。

注意,理性消费者不能够对方案x 和y 同时作出这三种评价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也就是说,关系y x 、y x 和y x ~不能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成立。

如果某人认为x 优于y 的同时,又认为x 次于y ,那么他就是一个失去理性的人。

当然,有些时候人们有可能对某两种方案的“谁好谁坏”无法作出判断。

但作为一个理性人,应该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另一方面,为了讨论上的方便,我们也要假定经济人能够对任何两种方案作出“谁好谁坏”的评价。

这样,理性消费者必然能够作出而且最多只能作出三种评价之一:要么y x ,要么y x ,要么x y 。

消费方案之间的比较“ ”,好象实数之间的大小比较“<”一样,确定了消费集合X 上的一种“序”关系。

我们知道,在比较实数大小时可以使用不严格的序关系≤(或≥)。

同样,在消费方案的比较中也可使用不严格的“序”关系 (或), 定义如下:(x y )是指y x或x y ,称作“x 不优于y ”;x y 是指y x 或x y ,称作“x 不次于y ”。

遵照数学表示上的习惯,当x y 不成立时,就用x y 表示之。

可以看出:x ()y x ((⇔x y ()∧))yx y x (()(⇔ x y ()∧))y⇔)(y x x ((x y ()∧))y由此引出的消费集合X 上的二元关系 (或),称为消费者的偏好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