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周细胞瘤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2例报告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2例报告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2例报告刘东旭;刘艳艳;陈希;闫世军【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6(020)005【总页数】3页(P846-848)【作者】刘东旭;刘艳艳;陈希;闫世军【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 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 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 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130041【正文语种】中文*通讯作者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种起源于血管周细胞的肿瘤,具有侵袭性,发病原因不明,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临床少见,而中枢系统血管周细胞瘤临床更为罕见[1]。

1942年由Stout及Murray[2]首次报道并命名。

因其临床表现与影像表现与脑膜瘤相似,极易误诊。

多为术后病理明确诊断。

病例1:男性,51岁,因复视6个月伴有阵发性头部胀痛3个月于2013年4月14日入院。

头部MRI示右侧颅中后窝交界区见哑铃型等T1略长T2信号影,边缘清楚,信号欠均匀,向内伸向鞍上池及桥前池,致邻近脑干血管受压移位,向外上方相邻颞叶受压变形移位,增强后呈明显强化,相邻右侧小脑幕强化,病变最大径直约6.8 cm。

中线结构左移(图1)。

术中见肿瘤呈灰红色,边界清楚,质韧,予以显微镜下分块切除,肿瘤血供十分丰富。

病理诊断为(右颞叶)血管周细胞瘤(细胞有异型性,细胞丰富,核分裂像>15个/10HPF,组织内有出血,未见坏死,符合间变型血管周细胞瘤)。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Bcl-2(+)、CD34(局灶+)、CD99(+)、EMA(局灶弱+)、Ki67(阳性率5%)、S-100(-)、SMA(-)、GFAP(-)、CD68(-)、Desmin(-)、H-Caldesmon(-)。

(图2)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病例2:女,51岁,头痛5个月,加重伴四肢麻木10天余于2014年6月3日入院。

MRI提示枕骨大孔区域小脑下方、延髓后方可见近似类圆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直径约20 mm,信号较均匀,边界较清晰,邻近延髓呈受压改变,增强扫描后病变呈均匀明显强化,边缘隐约可见强化的脑膜影。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
学 ,0 62 37 20 ,7:2 .
提高 。但 MR 不适合病情垂危 、 I 生命体征不稳 的患者 , 所 以DI A 的漏诊 率相 当高 。因此临 床工作 中、 临床 判断 和影 像学应 同时并重 , 在两者 不相符 时 , 尤其是临床表现重 , 后 伤
持续 昏迷或持续植物生存状态 , C / I 明显异常改 变 而 T MR 无 时; 以及创伤后 弥漫性脑萎缩 , 应高度怀疑 D I A。
2 42
JC i e rs r , u u t 0 2, 19, o 4 l N u o ug A g s 1 Vo. N . n 2
顺序 依次为胼 胝体 、 干 、 脑 白质 、 基底 节。在 D I 数小 时 A后
或数 日内尸检标本上可 见胼胝体 区和脑 干上端背 外侧常有
[ 参 考 文 献]
[ ] 王汉东 , 1 段国升 , 谭启富 , 等.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超微结构改 变 [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0 0 1 4 . J. 2 0 ,6:1 [ ] 刘玉光. 明神经外科 [ . 2版. 2 简 M] 第 山东. 山东科学技术 出版
社 ,00:7 21 4 .
局 限性小 出血 灶 ; 下可 见轴 索断 裂 , 浆 溢 出, 久则 镜 轴 稍
可见 圆形 回缩球及 血球溶解 含铁 血黄素 ] 。回缩 球是 D I A 的特征性组织学改 变。故将 D I 理分三级 :I : D I A病 级 有 A 的组织学证据 ;I : I I级 除 级表现外 , 还有胼胝体 的局灶性 损
伤 ;l : Ⅱ级 表现 外 , n级 除 还有脑 干 上端 背外 侧 的局灶 性损 伤 。如果能够在发生轴索 中断之前将 其控制 则可提 高生存
率 。本组病例多数属于 Ⅱ、 Ⅲ级 。

医学影像幕上血管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医学影像幕上血管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PPT课件
4
影像表现
CT 呈稍高密度影,T1WI 示肿瘤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 呈等信号或稍高信 号,FLAIR 呈稍高信号,DWI 呈不均匀低信号。 增强扫描肿瘤实体性部分显著强化,内可见斑点、片状囊变或坏死区,瘤内无钙 化,肿瘤周边可见血管流空信号。 可侵犯破坏周围脑组织或骨组织,但无骨质增生。
5
6
血管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间质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多发生 于四肢、盆腔及腹膜后,颅内发生率较低,不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 1%。

8
9
颅内HPC鉴别诊断
幕上室管膜瘤 脑膜瘤
10
幕上室管膜瘤
幕上室管膜瘤多发生于脑室旁脑实质,男性多见,起源于原始神经胶质细 胞发育过程中异位的原始室管膜细胞。多见于脑实质内侧脑室旁,大囊、 大结节、多囊变、大结节内周边出血,实性部分明细强化是瘤体常见的MRI 征象。
27
28
29
30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31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2
HPC 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见到大片坏死出血时,则提示肿瘤恶性程度 较高,WHO 分级为Ⅱ-Ⅲ级,血运丰富,术中出血较多,常难以全切,易复 发和中枢神经系统以外转移;术后应常规放射治疗,可以减少复发的概率 和延长复发的时间。

MRI征象及ADC值对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非典型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MRI征象及ADC值对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非典型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MRI征象及ADC值对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非典型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引言颅内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中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和非典型脑膜瘤是两种常见的颅内肿瘤。

在临床上,这两种肿瘤往往会出现相似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因此对其进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难度。

而MRI征象及ADC值是常用的影像学评估手段,对于鉴别颅内肿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本文将结合临床病例和文献资料,探讨MRI征象及ADC值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非典型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一、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MRI特征颅内血管周细胞瘤是一种源于颅内血管外膜的肿瘤,常见于脑室周围和大脑皮层区域。

其典型的MRI表现包括:①T1WI呈等或低信号;②T2WI呈稍高信号;③增强扫描呈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在DWI和ADC值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其ADC值通常较低,平均为0.8-1.0×10^-3mm²/s。

二、非典型脑膜瘤的MRI特征1. T1WI和T2WI的表现:根据文献报道,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而非典型脑膜瘤的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

在临床实践中,结合T1WI和T2WI的信号特点,可以初步判断颅内肿瘤的类型。

2. 强化扫描的表现: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和非典型脑膜瘤在增强扫描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前者常见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后者常见不规则强化。

结合增强扫描的特点,可以进一步辅助鉴别颅内肿瘤的类型。

1. ADC值的测量及意义:ADC值是一种反映组织水分子自由扩散程度的参数,其数值大小与组织的细胞密度和结构有一定关联。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和非典型脑膜瘤在ADC值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前者常见较低的ADC值,后者常见较高的ADC值。

2. ADC值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测量颅内肿瘤的ADC值,并结合其临床特点和MRI 表现,可以进一步明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病理类型,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有力的辅助依据。

血管周细胞瘤

血管周细胞瘤

LOREM IPSUM DOLOR
1
3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2
4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Maecenas porttitor congue massa. Fusce posuere, magna sed pulvinar ultricies, purus lecLtuosremmailpessuuamdadolilboerrsoi,t saimt aemt,et cocmomnsoedcotemtuaegrnaadiepriossciqnugiseluirt.na. Maecenas porttitor congue massa. Fusce posuere, magna sed pulvinar ultricies, purus lectus malesuada libero, sit amet cLoomremm oipdsuommdoalgornsait eamroest, qcounissecutertnuear.
孤立性纤维性肿癌孤立性纤维性肿癌血管周细胞瘤血管周细胞瘤同时分类中也指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名称比较长在下一版的指南中同时分类中也指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名称比较长在下一版的指南中可能会出现更加简化的名称可能会出现更加简化的名称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 血管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间质性肿瘤, 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多发生于四肢、 盆腔及腹膜后,颅内发生率较低,不足整 个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
颅内HPC的鉴别诊断
❖幕上室管膜瘤。 ❖脑膜瘤。
幕上室管膜瘤
❖ 幕上室管膜瘤多发生于脑室旁脑实质,男 性多见,起源于原始神经胶质细胞发育过 程中异位的原始室管膜细胞。多见于脑实 质内侧脑室旁,大囊、大结节、多囊变、 大结节内周边出血,实性部分明细强化是 瘤体常见的MRI征象。
❖ 形态不规则,边缘有分叶。
影像表现
❖ CT 呈稍高密度影,T1WI 示肿瘤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 T2WI 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FLAIR 呈稍高信号,DWI 呈不均匀低信号。
❖ 增强扫描肿瘤实体性部分显著强化,内可见斑点、片状 囊变或坏死区,瘤内无钙化,肿瘤周边可见血管流空信 号。
❖ 可侵犯破坏周围脑组织或骨组织,但无骨质增生。
❖ HPC 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见到大片坏 死出血时,则提示肿瘤恶性程度较高, WHO 分级为Ⅱ-Ⅲ级,血运丰富,术中出 血较多,常难以全切,易复发和中枢神经 系统以外转移;术后应常规放射治疗,可 以减少复发的概率和延长复发的时间。
影像表现
❖ 颅内脑外肿瘤①皮质挤压征;②宽基底与邻近硬 膜相连,D字征; ③肿瘤与脑实质间见受压蛛网 膜下腔,邻近的脑沟、脑池扩大。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影 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血管周细胞瘤 (hemangiopericytoma,HPC)
❖ 最新的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 HPC 归为脑膜肿瘤的间叶组织来源、非脑 膜上皮细胞肿瘤中。目前多认为HPC 起源 于毛细血管以及后毛细血管周围的Zimmermann 细胞,该细胞是指紧贴毛细血管网状纤维 膜排列的梭形细胞,为变异的平滑肌细胞, 并非脑膜细胞,该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能 力。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t e m h a e m a n g i 0 p e r i c y t o m a( H P C ) . Me t h o d s T h e m e d i c a l r e c o r d s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i n f o u r c a s e s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e n t r a l HP C, w i t h f o l —
J I N X i n g . y i , L I U N a i - j i e , Q I N Z h i . g a n g , J I A N G C h e n g . w e i , L I Y u , Y u We i 。 d o n g , Z H A O C o n g — h a i ’

3 9 8・
床 与 实验 病 理 学 杂 志
J C l i n E x p P a t h o l 2 0 1 3 A p r ; 2 9 ( 4 )
中枢 神 经 系统 血 管 周 细胞 瘤 临床 病 理学 观 察
金 星一 , 刘乃 杰 , 秦 治刚 , 姜 成威 , 李
中图 分 类 号 : R 7 3 9 . 4 1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 7 3 9 9 ( 2 0 1 3 ) 0 4— 0 3 9 8—0 5
C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r e s o f ha e ma n g i o pe r i c y t o ma i n c e nt r a l ne r v o u s s y s t e m
摘要 : 目的

子宫颈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子宫颈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子宫颈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子宫颈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英文缩写:CCEC)是一种罕见的妇科疾病,它起源于子宫颈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通常表现为阴道出血和子宫颈肿块。

这种疾病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一直备受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CCEC的病理观察展开讨论,以期提供有益的临床信息和指导,让读者对这种疾病有更全面的认识。

CCEC的病理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显微镜下观察,CCEC表现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的增殖和增生,细胞排列成土豆样或梭形,并与周围的间质相互浸润和交织。

其次,CCEC的细胞核呈现出多形性,包括核突起、核分裂现象和核大小不均。

这种细胞学特点与其他肿瘤的细胞形态区别明显,能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此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检测到CCEC细胞的一些特定标记物,如CK7和CK19。

这些病理学特征对于CCEC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CCEC的临床表现,其主要症状是阴道出血和子宫颈肿块。

这两个症状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和个体之间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阴道出血是CCEC的主要症状之一,且呈进行性增加的趋势。

随着病情的进展,出血量可能会增加,周期可能会变得不规则。

另外,有些患者在性交后或行体力活动后出血加重。

至于子宫颈肿块,它通常以单个、边界清晰的结节状肿块的形式出现。

这种肿块在触诊时质地较硬,有时甚至可以看到它的溃疡表面。

在一些患者中,疼痛和排尿困难也可能会出现。

对于CCEC的病理观察,临床医生需采取一系列的检查手段。

首先,病理活检是确诊CCEC必不可少的步骤。

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学特征和组织学结构,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此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是诊断CCEC的重要方法,通过检测特定标记物的表达情况,进一步确认诊断和鉴别与其他疾病的相似病变。

此外,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病变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信息,有助于术前评估和规划手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MRI诊断王祖飞纪建松杨宏远卢陈英(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浙江丽水323000)【摘要】目的: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较少发生于颅内,分析颅内HPC的MRI表现特征,有利于提高对此种肿瘤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HPC的临床和影像资料,6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32~58岁,平均41岁。

结果:本组6例中2例肿瘤发生于桥小脑角区,3例发生于脑实质,1例发生于脑室内,肿瘤体积均大于3cm,边界清,均呈多分叶状,脑外病灶T1WI、T2WI信号均匀,增强明显均匀强化,脑内病灶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稍高混杂信号,脑室内病灶接近或稍低于脑白质。

注射对比剂后,6例均表现明显强化,内见点片及条状低强化灶,其中2例脑实质肿瘤内见弯曲条状低强化灶。

结论颅内HPC 少见,MRI形态及增强表现较有特征性,总结MRI表现,可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颅内肿瘤血管周细胞瘤磁共振影像诊断MRI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Wang Zu-fei, Ji Jian-song, Y ang Hong-yuan, Lu Chen-yingDepartment of radiotherapy,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Lishui, Lishui Zhejiang 3233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Hemangiopericytoma (HPC) is rare intracranial tumor. To analyze the MRI features of intracranial HPC an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kind of tumor.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of 6 intracranial HPC patients proved by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cases(4 males, 2 females, aged 32 to 58 years old, average age of 41) underwent plain and enhanced MRI scan.Results: In our 6 cases, tumors were located in the cerebellopontine angle(2 cases), brain parenchyma(3 cases), and ventricle(1 case). All of the tumors manifested as lobulated masses larger than 3cm with clear boundary. Lesions outside the brain parenchyma were uniform on T1WI, T2WI and enhanced homogeneously. Intraparenchymal lesions showed slightly high signal on T1WI and slightly high, mixed signal on T2WI. The signal of tumor in ventricle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cerebral white matter. After injection of contrast agent, all of 6 cases showed obvious enhancement with punctate and striped low density areas, including 2 cases of tumors in the brain parenchyma with crooked striped low density areas. Conclusion: Intracranial HPC is rare. MRI morphology and enhanced manifestations are characteristic. Therefore, summarizing the MRI features can improve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tic accuracy.【Keyword】Intracranial tumor; hemanyiopericytom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agnosis血管周细胞瘤(HPC)又称血管外皮细胞瘤,并推测肿瘤起源于血管周细胞,是WHO定义的Ⅱ-Ⅲ级肿瘤,易复发及转移。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文献报道增多,对本病影像表现有一定认识程度,但术前常常将该病误诊为脑膜瘤,术前正确诊断对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很重要。

笔者搜集了2003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经过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HPC 6例,总结其MR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3年6月~2013年12月间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HPC 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32~58岁,平均41岁。

临床表现 4例表现为头痛,1例右手活动不灵伴行走不稳,1例表现为左侧面瘫,病程分别为10天到3个月不等。

1.2检查方法采用Siemens Sympyony 1.5T磁共振设备。

常规扫描,采用头线圈,行横断位TIWI、T2WI、T2 FLAIR、DWI扫描。

TIWI扫描参数为TR=500ms,TE=15ms。

T1 FLAIR的扫描参数为:TR=2060ms,TE=25ms,TI=860ms。

T2WI扫描参数为TR = 2400 – 5000 ms,TE=80-120ms。

层厚5-8mm,间隔0-2mm。

FOV (220-240)×(220-240)mm。

6例均行轧双胺(Gd-DTPA)对比增强扫描,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IWI扫描。

所用参数与平扫T1WI相同。

2 结果2.1 肿瘤MR表现6例病灶体积均比较大,直径2.5~5.1cm不等。

2例位于左侧桥小脑角区(图1),其中一例术后1年肿瘤原位复发。

3例位于脑实质内(图1~5),位于枕叶或颞枕叶。

1例位于脑室内,肿瘤均边缘清楚,呈多分叶状,1例肿瘤压迫脑干,2例侧脑室后角受压变窄;MRI平扫2例脑外肿瘤信号均匀,T1 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图6~10)。

本组3例脑实质内肿瘤T1WI呈稍高信号, T2WI呈不均稍高信号,脑室内肿瘤信号强度与脑白质相仿。

对比增强扫描6例均明显强化,质地不均匀,其中3例内均见斑点状、结节状低或无强化灶(图3~5),1例瘤体内见弯曲条状低信号,2例周围脑实质见明显水肿(图2)。

2.2手术、病理结果术中6例肿块边界清楚,血供非常丰富。

4例质地较硬;2例质地不均一,部分硬,部分较脆,表面可见较多供血小动脉进入,肿瘤内部也可见小血管交错。

病理切片见梭形细胞,富血管,血管分支呈特征性的鹿角状。

免疫组化示:Vim+、EMA灶性弱+、Ki-67+(80%),S-100-,F8、CD34、SMA、CD31血管+。

特殊染色:网染示肿瘤细胞周围网状纤维包绕。

3 讨论过去认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起源脑膜,目前认为颅内HPC 来源于脑膜间质的毛细胞血管外皮细胞,具有明显多向分化潜能,与脑膜瘤不同源。

HPC首次作为软组织肿瘤在1942年由Stout 和Marry报道并命名,是一种血管间质肿瘤,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生,好发四肢、盆腔等位置[1],颅内HPC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不到1%[2],颅内HPC 好发于硬脑膜旁及脑实质,脑室内HPC少见。

病理学上HPC表现为梭形细胞增生,细胞分布比较均一,核不典型,肿瘤内部血管可呈“鹿角样”改变。

如果组织形态表现特征性不明显,免疫组化CD34阳性,波形蛋白阳性,EMA阴性有助于与其它肿瘤鉴别诊断[3]。

本组病理组织切片表现比较典型,瘤内血管丰富,多处血管分支呈特征性的鹿角状,可以直接诊断为HPC。

本组发生脑外2例发病部位及强化方式与脑膜瘤相似,但HPC强化更明显,而且边缘出现明显分叶。

本组3例脑实质内肿瘤在T1WI上信号稍高于脑白质,T2WI信号不均匀,瘤体内均见斑点状、结节状低信号灶,注射对比剂后3例均明显强化,边缘均见多发浅分叶,肿瘤内部不强化灶结合病理考虑灶性坏死区,局部瘤体内见弯曲条状低信号为血管流空所致。

颅内HPC主要需与脑膜瘤鉴别,鉴别时需综合考虑患者性别、部位、形态、MR信号及强化方式。

脑膜瘤常为圆形或卵圆形,形态较规则,内部可见钙化,邻近颅骨出现骨质增生反应,可出现典型脑膜尾征。

而HPC 分叶更明显,内部血管更丰富,强化更不均匀,侵袭性较脑膜瘤强。

当组织形态学较难诊断时,免疫组化染色可帮助两者的鉴别,HPC的CD34阳性,EMA、S-100蛋白阴性,而脑膜瘤CD34阳性,EMA、S-100蛋白阳性[3、4]。

发生脑室者需与室管膜瘤鉴别,室管膜瘤好发于青少年,最常发于第四脑室,肿瘤形态不规则,质地不均匀,更容易出现囊变坏死,强化不如HPC明显。

而HPC好发于成人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多分叶状,血供丰富强化明显,常见粗大的流空血管颅内HPC为潜在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HPC的首选治疗方法,因其复发和转移率较高,肿瘤应进行广泛外科切除,术后并行辅助性放射治疗[5]。

HPC血供丰富,为防止术中大出血,可行术前血管栓塞术,术后需进行长期随访。

综上所述,颅内发现强化特别明显富血供肿瘤,形态不规则,出现分叶,病灶内见流空血管征象者应想到HPC的可能,如果是男性患者,更应该考虑HPC,不应先考虑脑膜瘤,避免因诊断脑膜瘤延误手术而出现转移。

术前影像诊断或提示可为临床诊治方案确定、预后判断提供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1] Ferrozzi F, Armaroli S, Pedrazzini M, et al. Duodenal hemangiopericytoma: CT andMRI findings. Clin Imaging ,2001, 25(2): 101-103.[2] Sheehan J, Kondziolka D, Flickinger J, et al. Radiosurgery for treatment of recurrent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s. Neurosurgery, 2002, 51(4): 905-910.[3] 黄文清. 神经肿瘤病理学. 第2版.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 479-519.[4] 郝跃文,刘燕,印宏,等.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的MR I 表现及病理基础[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 22(7):1057-1059.[5] Rutkowski MJ, Bloch O, Jian BJ, et al. Management of recurrent intracranialhemangiopericytoma. J Clin Neurosci 2011, 18(11): 1500-1504.图1~5 女,50岁,反复头痛5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