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解剖概要

1.气管颈部气管颈部指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颈静脉切迹之间的气管,通常有6~8个软骨环。在气管切开术体位(头正中位并后仰),成人气管颈部有7~11个软骨环,其中以8、9个气管环者居多。气管被疏松结缔组织包绕,故具有较大的活动度。气管颈部的前方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等。两侧的舌骨下肌在相当于气管正中的位置借深筋膜相连,形成一宽约2~3mm的白色筋膜线,常称为颈白线,在深吸气时颈白线显示更清;气管切开术中沿此白线分离两侧肌肉即可暴露气管,且出血较少,故颈白线为寻找气管的手术标志之一。

2.甲状腺峡甲状腺峡可作为气管切开术参考定位标志,其可覆盖第1~7气管环之间的任何部位。陈黔南(1993)观察到甲状腺峡的下缘绝大多数(92.2%)在第4气管环及其以上平面。另有约5.6%~10.6%的人甲状腺峡缺失。

3.气管前间隙在气管前筋膜与气管之间,有一充满疏松结缔组织的间隙称气管前间隙。此间隙沿气管前壁向下直通纵隔,为气管切开术并发纵隔气肿的主要途径。

4.气管颈部前方的血管颈前静脉位于距颈前部正中线0.5~1.6cm处的浅筋膜内,在第5~7气管环前逐渐穿过深筋膜转向外侧,约72%的人出现颈静脉弓。气管前间隙内有恒定地走行于气管前方的2~4支甲状腺下静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下动脉沿气管前放上行至甲状腺,外径约2mm,出现率约为10%~18%,其位置和形态均不恒定,易被损伤。气管切开术中应仔细观察、妥善处理这些血管,以避免术后出血。此外,头臂干、左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等大血管均可能突至气管颈部下份前方,在成人出现率虽低,但低位气管切开仍可能引起损伤而导致严重后果。

5. 头臂干与气管的关系头臂干在第7、8气管环处越过气管前壁向右后斜行,与气管十分接近,两者之间仅有少许结缔组织。年幼小儿的头臂干位置较高,常超出胸廓上口,若气管切口低于5、6气管环则颇为危险。金昱(1998)通过尸体解剖研究气管与头臂干的位置关系,观察到头臂干起于主动脉弓,向右上方走行时,与气管发生如下关系:.①不交叉型:头臂干下段经气管右侧上行,不与气管发生交叉关系(占10%);②不完全交叉型:头臂干的下段经气管右半部的前面与其交叉行向右上方,但不与气管前正中线交叉(占28%),这种类型的交叉位置较低,头臂干上缘和气管接触的长度为0.75cm±0.22cm;③完全交叉型:头臂干与气管的前正中线进行交叉,这种类型较多,(占62%),头臂干上缘与气管接触的长度为1.62cm±0.41cm,交叉点的高度在第7~10气管软骨环任何平面上者为62.5%,其中在第8~9环者最多(占84%)。

6.颈前安全三角颈前部正中环状软骨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和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之间的三角区域是气管切开术的安全区,此区内无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7.环甲膜环甲膜位于环状软骨弓上缘与甲状软骨下缘之间。成年男性环甲膜的上下间距为0.3~1.3cm,女性环甲膜的上下间距为0.3~0.9cm。94%的环甲动脉行于环甲膜前部的上1/3,6%的行于中1/3,因而切开环甲膜时靠近环状软骨上缘有助于减少该动脉的损伤,减少出血。

常规气管切开术

1.麻醉成人气管切开术可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麻醉中先在切口处皮下注射,继而向深部应注射至气管前方和两侧,以便在分离气管时不出现疼痛。先行气管插管可减少手术中的低氧和并发症的发生。小儿一般应全身麻醉,若无禁忌,术前均应先行插入气管插管或支气管镜,以保证安全和便于手术。紧急气管切开术无需麻醉。

2. 体位常规体位为仰卧、肩下垫枕、头后仰,使颈部尽量伸展。由于气管活动度大,手术时须保持下颌骨颏隆凸、喉结及胸骨颈静脉切迹三点位于一条直线,以使气管保持在正中矢状位上。小儿气管细软,头位稍有转动,气管即难以定位,要有专人在头侧固定头部,使头后仰保持正中,是使气管保持位置表浅和不发生移位的关键。对某些呼吸困难严重的病人可采用半卧位,甚至坐位,但头位要求相同。

3. 手术者和助手的分工和配合气管切开术常只有手术者和助手两人实施。如果助手有手术经验,在皮肤切开后,手术者和助手均用左手拉钩,右手持器械进行操作。如果助手无手术经验,则由助手双手各持一只拉钩进行暴露,手术者双手操作。

4. 切口

①横切口:在颈前环状软骨下方2cm处沿皮纹切口,长约4~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切口两端组织要切透,方可有足够大的手术野。将创口上缘提起,在颈廓肌深面潜行分离皮瓣约3cm,暴露胸骨舌骨肌和颈白线。

②纵切口:于颈前正中线自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静脉切迹上方之间,纵形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向两侧稍行分离,以钝拉钩向两侧牵拉即可见颈白线。对病情严重、颈部粗短或肿胀的病人,宜采用纵切口并使切口加长,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纵切口所需手术时间稍有缩短,但遗留瘢痕明显。在常规气管切开术中,纵切口已逐渐被横切口取代。

5.分离两侧舌骨下肌群结扎或推避颈前静脉,结扎吻合支。沿颈白线自正中分离两侧舌骨下肌群,因切口较小,应钝性分离,不宜锐性切割。两侧拉钩要均等用力,勿偏向一侧,更勿将气管拉向一侧。拉开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即可见甲状腺峡。

6.处理甲状腺若甲状腺峡不妨碍暴露和切开气管,则无需处理。若无法暴露3~4气管环,则用小拉钩向上钩起,在峡部下缘和气管前筋膜之间稍行钝性分离,多可将峡部上拉以暴露3、4气管环。除非峡部位置过低,一般不向下拉甲状腺峡。切忌对甲状腺峡粗暴钳夹,遇甲状腺峡出血可缝合止血。若甲状腺峡过宽而影响气管的暴露,则需钳夹后切断并将断端“8”字缝合止血。有时可见到甲状腺左右两叶在气管前的正中部位相连,使气管的暴露十分困难,此时可从浅面的包膜外向下游离至其下缘,再牵开下缘钝分离其深面,有时可找到两叶的分离处,充分游离后,方可顺利将甲状腺上翻,以暴露气管。

7.暴露和确认气管经上述步骤后,经气管前筋膜即可隐约见到气管环,用手指触诊可触及气管软骨的略带弹性的环形结构。试以空注射器穿刺,若有空气抽出,即可确认为气管。在成年病人,穿刺时可使用吸入1%丁卡因的注射器,吸出空气确认气管后,较早注入丁卡因进行气管表面麻醉,可使切开气管时咳嗽反射消失。小儿则不宜使用丁卡因。颈总动脉一般均较气管细且有弹性、触之较软、有搏动感,但将颈总动脉误切者已有多例报道,在小儿尤不易与气管鉴别,故穿刺也有助于这些情况的鉴别。注意牵开或切断、结扎甲状腺下静脉和甲状腺最下动脉。由正中线切开气管前筋膜,即可见到白色、光滑的气管软骨环。气管前筋膜不应过度分离,气管前筋膜的切口亦不宜小于气管的切口。为避免气体沿气管前间隙扩散而形成纵隔气肿,可将气管前筋膜与气管一同切开。在小儿,气管前方可能遇到胸腺,一般以拉钩向下推移即可暴露气管。病人咳嗽时胸膜可凸出于锁骨上方,若手术分离较深,有可能损伤胸膜而造成气胸,这种损伤多发生于小儿,右侧多见;此时应用钝拉钩将胸膜拉向下方,妥为保护。

8.切开气管切开气管前须妥善止血、备好吸引器,以免血液会被吸入气管以及切开后吸引血液和分泌

物。切开气管前,必须精确确认气管环的水平。气管切开的位置一般以3、4环为宜,第1气管环必须保持完整,过高易损伤环状软骨导致喉狭窄,过低有损伤头臂干而导致大出血和损伤胸膜顶而出现气胸的危险。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切开气管壁,切口均不应过大,以期减少瘢痕、避免狭窄。切开气管后应确保气管切口的通畅和气管套管的顺利置入。切开气管时应尽量争取在无咳嗽时进行。切开气管时刀尖刺入气管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切入太深,刺伤气管后壁及食管前壁,造成气管食管瘘,尤其是咳嗽时和喉阻塞病人用力吸气时气管后壁前突,更易损伤。

切开气管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⑴纵行直切口:于正中线纵行切开气管,切开部位约为第3、4气管软骨环。切开时以刀尖约3~4mm 自两气管环的环韧带刺入,然后刀刃向上自下而上地切开软骨环及环韧带。切口的大小应根据套管直径大小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长度,避免过大或过小。切开气管软骨后,迅速用气管撑开器或止血钳插入气管切口,将切口撑开,以解除呼吸困难,吸净血液及分泌物,置入气管套管。在成年病人,有人主张将气管切口切呈椭圆形,以便于置管和更换气管套管。在小儿宜采取直切口,不应切除软骨,以免发生气管狭窄。

⑵舌瓣形切口:舌瓣形切口包括基底在下的倒U字形气管切口和基底在上的U字形气管切口。倒U 字形气管黏膜软骨瓣制作方法为先在第2、3气管环间的环韧带做一正中横切口,用组织剪或尖刀在横切口两端向下切开第3或第3、4两气管环,切口口径应与气管套外径相适应,形成一个舌形的黏膜软骨瓣。切口横径不应超过气管环周径的2/5;用组织钳把黏膜软骨瓣向下拉开,也可将黏膜软骨瓣顶端用丝线做水平褥式贯穿缝合于下方软组织,或用较粗的丝线将组织瓣向前下牵拉,这样不使用气管撑开钳即可顺利插入气管套管。U字形气管黏膜软骨瓣制作基本操作步骤同倒U字形瓣制作,其区别为在第3、4或第4、5气管环间的环韧带作横切口,再弯向上方向作U字形切开。舌形瓣气管切开的优点为置入气管套管或气管插管更为方便,尤其是插入带气囊的套管或气管插管时,气管前壁纵行直切口常有一定困难,气管环断端易刺破气囊,而采用气管舌形瓣者,由于气管造瘘口足够大,气管套管或气管插管均容易插入。此外,更换气管套管时更为安全、方便。

⑶H字形切口:Dedo(1990)推荐H字切口,其方法为在第3气管环的上、下环韧带相当于10点至2点处各切一横切口,再切除第3气管环前壁正中的一小块正方形(不是矩形)软骨,在小儿约2mm,在成人约3mm。这样,加之该气管环上、下环韧带的两个切口,气管套管易于置入。Dedo认为该方法不易并发气管切口处的狭窄。

⑷其他切口:Kato(1990)采用水平切口,其方法为在甲状腺峡下方两个相邻气管环之间的环韧带水平切口达气管膜部,将皮肤和气管两断端分别形间断缝合;由于切开气管管径的2/3和断端气管环的弹性,气管切口可保持开放。也有人采用T字形、十字形切口等。

9.插入气管套管与切口缝合气管套管必须在直视下插入气管,并须证实有气流冲出,警惕误入组织间隙内。气管套管插入后必须妥善固定,严防脱出而发生危险。两侧线带打死结固定,线带的松紧以可容纳一手指为宜。太紧会使颈部受压;太松套管则易滑出,引起窒息或磨损血管。手术结束时,若观察到套管有与脉搏一致的搏动,提示套管贴近或压迫大血管,应尽快更换合适套管,直至无搏动为止。切口行间断缝合,缝合不宜过于紧密,以防发生皮下气肿。若分离气管时创腔过大,可用凡士林纱条填塞于切口四周,以防形成皮下气肿和出血,24小时后将纱条取出。使用带气囊的气管套管时,气囊充气的压力应适宜。压力过大会损伤气管壁,压力过小则会漏气。先将气囊充气,开动呼吸机,然后将气囊内的气体逐渐缓慢放出指导刚好听到漏气声,随后再向气囊内注入少量空气至漏气声消失为止;漏气和不漏气之间的差别便仅为1ml 空气。该方法有助于减少气囊对气管壁的损伤。

气管切开术前提示

1. 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时机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的、全面的考虑,恰当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要考虑到原发病的性质和特点、病人的全身情况、病人(或其委托人)的意愿及颈部的情况等。

2.手术中的安全问题气管切开术为一具有潜在的生命危险和较高并发症发生率的手术,有术中死亡的可能。目前国内对气管切开术的实施多在病床边进行,由于病房的消毒隔离措施较差,极易造成交叉感染。除抢救外,气管切开术应在手术室内进行以保证无菌的环境和使手术者得以细致、规范地操作。必须在床边手术时,应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麻醉师应在场监护、维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其他必要的支持。术前和术中给与持续吸氧十分必要。在床边行气管切开术时,照明为重要环节。站灯照明常难达深部,佩带头灯则十分方便。

3.选择适宜的气管套管选择适宜的气管套管十分重要,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身高以及是否使用呼吸机等具体情况选用气管套管,注意套管的大小、长度、弯曲度和质地

气管切开术概述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最常用的急救手术之一,气管切开术包括常规气管切开术、紧急气管切开术、环甲膜切开术、快速气管切开术及近年来开展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等,本节重点讨论常规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适应证包括:

①喉阻塞:任何原因导致的喉阻塞达三、四度时均应行气管切开术,当病因不能及时解除时更应尽早手术;

②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昏迷、神经肌肉疾病、胸腹部大手术及肺部感染等疾病使分泌物潴留于下呼吸道,为清除潴留物,保持下呼吸道通畅,可考虑行气管切开术;

③某些头颈部手术的前置手术:为术中或术后提供气道,防止呼吸道阻塞和血液、分泌物等流入下呼吸道。

④其他:如需全身麻醉但又无法经口或经鼻行气管插管者。气管切开术常在急救中进行,故快速、安全地实施手术才能保证手术的质量。紧急气管切开术是在病人出现极度呼吸困难或窒息,并且没有条件行气管插管术或没有时间行正规气管切开术时施行的手术;术者必须十分熟悉颈部、气管及其周围器官的解剖,必须具备常规气管切开术的基础,否则手术将会遇到困难,延误抢救时间

紧急气管切开术

1. 时机和体位紧急气管切开术适用于极度呼吸困难,无条件行气管插管和无时间不允许行正规气管切开术的病人。术中不用麻醉及消毒。病人平卧头近量后仰。

2. 气管的定位与暴露术者用左手拇指及中指将喉及气管固定在颈前正中线上,使喉、气管充分向前突出,同时将喉、气管两侧大血管向后推。用左手食指摸清气管的部位。在左手食指的指引下,用刀沿颈前正中线,自甲状软骨下缘一直切至胸骨上窝,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分离,其切口深达气管前壁。术者用左手食指触摸气管环,如遇有血管或甲状腺峡,则应将其推开或向下牵拉,使之能摸清气管1~2环。

3.切开气管和置入通气管道确认气管后,立即将食指移至气管左侧,以此为标志,右手持刀切开第1、2气管环。切开气管时需警惕刀尖切入过深伤及气管后壁。切开气管后,迅速用刀柄撑开气管切口,将清除气管的内分泌物和血液。待低氧稍有缓解后,即可置入通气管道,如气管套管、塑料管等以维持气道通

畅。

4.后续抢救和处理紧急气管切开术后,应首先抢救病人生命,待病人情况稳定后,再探查伤口、止血、置入气管套管,缝合切口。

气管切开术---环甲膜切开术

用于抢救危重喉阻塞病人,一般在病情严重有无采用气管切开术的条件时可采用本手术。病人头部后仰,先摸清环甲膜(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间的凹陷),一手夹持固定该部位的气管,沿环状软骨上缘,用尖刀横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环甲膜,立即以刀柄撑开切口,解除呼吸困难。随即插入通气管道,如气管套管、塑料管等,保持呼吸通畅。将通气管道外端妥善固定,以防通气管道滑入气管内或掉出。如果条件允许则尽可能避免采用环甲膜切开术,因为误切环状软骨可形成持久性喉狭窄。这种紧急手术还可能损伤环甲血管造成出血,这些血管位于环甲膜内,与环状软骨上缘平行。如果损伤,则须控制出血。环甲膜切开术后,一旦病人的条件允许,应尽早重新行作常规气管切开术,以减少环状软骨因感染而被破坏的机会

气管切开术术后处理

1.术后须保持气管套管通畅,严防套管阻塞或脱出。

室内保持安静、清洁以及适宜的温度(22°C左右)和相对湿度(90%以上)。

2.高度重视气管切开术后的院内感染问题,强化无菌观念、切断感染播散渠道,监测细菌的动态变化,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3.使用带气囊的气管套管的病人应按时放气,以减轻对气管壁的损伤。

4.当病情允许拔除气管套管时应及时拔管,拔管前需行导光纤维喉镜检查以了解喉和气管有无阻塞,经堵塞气管套管观察24~48小时无异常方可拔管,拔管后伤口可不缝合,如缝合可使瘢痕缩小。瘢痕明显者可择期修复、整形

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及其防范

1.皮下气肿、纵隔气肿和气胸皮下气肿主要由于气管前软组织分离过多、皮肤缝合过紧和术后咳嗽所致。单纯的皮下气肿一般危害不大,无需特殊处理。应警惕皮下气肿的信号性症状意义,其可提示存在纵隔气肿或气胸。

纵隔气肿的发生可能由于以下因素:

①术中气管前筋膜分离过多;

②喉阻塞时肺内压力增高导致肺泡破裂,空气经肺间质至肺门,进入纵隔;

③皮肤切口过低达胸骨上窝或更低。

气胸为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原因有:

①纵隔气肿时壁层胸膜破裂导致气胸;

②严重呼吸困难时肺泡及脏层胸膜破裂;

③手术中损伤胸膜顶,由于小儿胸膜顶较高,发生机会较多。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气管切开术前插入气管插管可预防和减少气胸的发生。

2.伤口感染伤口感染是造成气管狭窄和继发致死性大出血的的重要原因。其防范措施为注意无菌操作、

适当的引流、加强支持治疗和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

3. 原发性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术中止血不完善,颈前静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下动脉和甲状腺峡为较常见的出血部位。轻者可用一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伤口止血;严重者提示可能伤及较大血管,应立即打开伤口探查、止血。

4.继发性大出血尽管继发性大出血较少见,但后果极为严重,可造成病人迅速死亡。通过改善手术技巧和术后护理可减少发生的机会。头臂干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颈总动脉、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上动脉、主动脉弓等部位也可发生。

继发性大出血发生的原因有:

①低位气管切开:为继发性无名动脉出血的重要原因,术中术野不清头过度后伸常造成低位气管切开,切口过低于时,套管的凹面有可能直接触及无名动脉,长时间摩擦可导致其损伤、坏死、破裂出血。由于颈部放疗或术后瘢痕形成等原因,可造成无名动脉相对上移,即使切开气管的位置正确,也易发生对无名动脉的损伤。

②套管选用不当:为发生无名动脉出血的另一重要原因。手术置入过长、过粗或弯度过大的气管套管,即使在第2、3气管环处切开,也有可能损伤无名动脉。小儿的气管细小,若选用套管不当,引起大出血的危险性较成人高。

③气囊使用不当:气管套管的气囊压力过大时,气管黏膜、软骨的急性溃疡及感染可于术后24小时出现,并很快发展为软骨的坏死及溶解。套管气囊对气管壁的压力大于气管黏膜毛细血管的平均灌注压力,阻断了黏膜的血流灌注,使气管壁的各种组织逐渐变性、坏死,进而直接刺激或感染无名动脉。使用呼吸机的病人,若使气囊的充气压力过大、时间过长,则较易导致气管壁缺血坏死。

④术后体位不当:带气管套管的病人活动时造成颈部过伸、侧曲或头颈部扭曲,可使套管末端不可避免的抵于气管壁,而长时间或多次的摩擦、撞击可导致气管壁损伤破裂,进而波及无名动脉。使用呼吸机时对气管反复摩擦或插入的气管套管多次脱出,可造成气管壁的重复损伤。

⑤其他:手术局部感染、败血症、营养不良以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等都是本并发症的易发因素。为避免继发性大出血的发生,应保持伤口清洁,预防和控制感染;对小儿、昏迷或瘫痪病人须密切注意其头位,避免过度曲屈、后仰或扭曲;病人的气囊压力不宜过大,每4小时需放气10~20分钟;呼吸机与气管套管应妥善固定,避免因套管摆动造成气管壁损伤。要警惕继发性大出血的先兆,主要为气管内出现血性分泌物和气管套管出现与脉搏一致的搏动。一旦发生继发性大出血,可立即将气管套管更换为气管插管,充起气囊,以其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压迫止血,同时可用手指向下将无名动脉压向胸骨柄以期暂时止血,为进一步开胸止血赢得时机。

5.气管食管瘘发生原因及处理包括:

①手术中气管前壁切开时切入过深误伤食管,若术中发现应立即修补;若术后发现,瘘孔小者经鼻饲观察可能自愈,瘘孔大者则需手术修补。

②气管套管的气囊压迫长时间和腐蚀气管壁,向后方破坏即可形成气管食管瘘,须待全身和局部情况允许时择期手术修复。

6.喉气管狭窄喉狭窄主要为手术损伤环状软骨所致,气管切开术中不应损伤第1气管环。气管狭窄常发生于气管切口处和气囊所在部位。气管切口处愈合后表面可形成肉芽肿导致管腔阻塞,气管切开口的瘢痕形成和凹陷也是气管狭窄的成因,这类狭窄多发生于气管前壁和侧壁。气管套管的气囊的压迫可损伤气管的各个壁,造成气管的环形狭窄。

7. 空气栓塞空气栓塞为死亡率很高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病人深吸气时颈部静脉内存在较高的负压,一旦静脉破损,将空气吸入形成空气栓塞。手术中应将甲状腺下静脉等颈部静脉妥善结扎。

8.其他并发症气管切开术还可发生急性肺水肿、肺部感染、气管套管脱出、套管断裂等多种并发症

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 一概述 气管切开术是切开颈段气管前壁、经过新建立的与外界再通的通道进行呼吸的一种手术,主要应用于抢救喉阻塞患者,是耳鼻喉科住院医师需掌握的基本操作和临床技能。 二适应证 1.喉阻塞 任何原因引起的三~四度喉阻塞,尤其是病因不能很快解除时。 2.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 昏迷,颅脑病变,神经麻痹,严重的脑、胸、腹部外伤及呼吸道烧伤等引起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为了吸出痰液,亦可行气管切开。 3.预防性气管切开 对于某些口腔、鼻咽、颌面、咽、喉部大手术,为了进行全麻,防止血液流入下呼吸道,保持术后呼吸道通畅,可以先期施行气管切开。烧伤、张口受限、口腔及咽喉肿瘤阻塞导致经口插管困难者,为实施全麻手术也需气管切开。 4.长时间辅助呼吸。 5. 其他:外伤或异物等。对于极少数复杂气管或支气管异物手术,由于异物特殊经内镜下取出困难,无法越过声门者,可考虑经气管切开途径取出异物。复杂头颈部外伤,对于损伤后立即出现呼吸困难者,应及时施行气管切开;无明显呼吸困难者,应严密观察,仔细检查,作好气管切开手术的一切准备。

三禁忌症 无绝对禁忌症,当有以下情况时,气管切开需慎重。 1、全身状况极差者。 2、呼吸道暂时性阻塞,梗阻因素可及时解除或保守治疗显著有效时。 3、有明显出血倾向时。 四术前谈话要点 1、向患者/亲属告知患者目前病情、气管切开术的必要性。 2、告知潜在风险及对策。 3、因患者病情可能出现的特殊并发症。 4、手术医师、主管医师及患者/亲属分别签字,需注明时间。五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 若为择期手术,需颈部备皮,术前4-6小时禁食,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若为急症手术则无需特殊准备。 2、术者准备 详细了解患者相关病历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患者全身状况,引起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呼吸困难程度及手术适应症行充分评估。对既往有头颈部手术病史者,应结合CT等影像资料,了解是否存在因既往手术或肿瘤等因素造成的气管受压、变形或移位等特殊状况。 3、用品准备

气管切开护理流程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气管切开护理流程 1. 概述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危重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保证有效通气和充足氧供的关键。为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与肺部感染,特规范气管切开护理流程。 2.内容 操作要点 要点说明

3.并发症及预防 3.1并发症:1.感染,2.导管堵塞,3.脱管 3.2预防 3.2.1预防感染 3.2.1.1及时清洁切口周围皮肤,使之保持干燥。 3.2.1.2加强机械通气病人的口腔护理2~3次/天,内套管应该仔细清洁后送消供中心灭菌。鼻饲病人床头应抬高30°- 45°,避免胃胀气,减少误吸。 3.2.1.3每4h监测气囊压力,维持气囊压力20~30cmH2O。 3.2.1.4洗手:在护理病人前后均应洗手。 3.2.2预防气管套管堵塞 3.2.2.1吸痰遵守按需吸痰原则,对咳嗽反射好的病人,可适当刺激病人让其自行将深部的痰由气管套管内喷出,再从气管切口内吸尽残余痰液,避免深部抽吸。 3.2.2.2吸痰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3.2.2.3加强气道湿化,湿化液采用无菌蒸馏水,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湿化装置,保证空气湿度在50~60%,以防气道干燥,另外需保证机体充足的入量。 3.2.3脱管的预防及处理 3.2.3.1加强观察,气管切开后系带要系死结,松紧度以通过一指为宜。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在翻身、拍背、吸痰时至少应由2人合作,保持头颈部与气管导管活动的一致性,应注意落实管的长度应适宜,辅以有效的支架扶托,及时倾倒集水管内积水,以预防脱管发生。一旦发生脱管,应沉着冷静,根据气管套管非计划性拔管应急预案处理,保证患者安全。 4. 参考文献 [1] 王萍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6年6月,第41卷,第6期 [2] 李春艳,孟海燕气管切开病人护理进展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2006年10月,第4卷,第10期 [3] 王国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及护理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年2月,第10卷,第3期

气管切开的术前准备

气管切开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 颅脑损伤特点是病情危重 ,复杂多变 ,并发症多 ,死亡率高 ,入院病人多处于不同程度的昏迷状态。昏迷病人常发生呕吐、误吸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内分泌物明显增多,治疗上首要的是保持呼吸道通畅,而且昏迷病人咳嗽反射及排痰功能减退或消失 ,为保持呼吸道畅通及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术前准备] 1.征得家属同意,说明手术必要性及可能发生的意外。 2.用物准备:物品主要包括一次性经皮气管切开术包一套皮肤消毒用物无 菌手套无菌纱布无菌治疗巾吸痰装置一次性吸痰管数根喉镜一套手术照明灯简易呼吸器等。 药品主要包括吗啡、力月西用于镇痛镇静,2%利多卡因用于局部麻醉,其他还应准备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 3.选择适合患者气管粗细的气管套管,包括外套管、内套管和套管芯。患者准备 术前应给予患者严密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 4.充分吸净病人口腔、气管插管内的分泌物,保持病人气道通畅,给予有效的氧 气吸入或呼吸机辅助通气。 5.意识清醒者做好心理疏导,向患者介绍手术麻醉方式及配合要求,鼓励病人配 合好手术。 6.医护准备在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整个手术过程充分了解,对各个环节自己 应完成的工作做好准备。术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沟通,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7.环境准备术前最好进行空气消毒,房间相对湿度50%~70%,温度维持在 22℃~24℃,减少不必要人员的走动。 术中配合 1.首先协助医生摆好体位,将平卧位患者肩下垫入枕头,使其头部后仰,充分 显露颈前区,穿刺应选在第三、四气管环间进行,尽可能避免位置偏高损伤甲状腺峡部。 2.遵医嘱适当给予镇静药物或肌松药物。穿刺过程中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血氧 饱和度及皮肤黏膜的改变。 3.当扩张钳扩大气管切口后,痰液、血液自切口涌出,应及时吸尽痰液和血液。 4.放入气切导管后应迅速充足气囊,防止切口处积血以及因声门关闭不全所导 致的上呼吸道痰液流入气管中,并及时吸出气道中痰血混合液,以防止痰痂形成。 5.气切管固定应松紧适宜(带下可容一指为宜),过紧影响颈静脉回流,过松导 致气管脱落。 6.当确认气管套管在气管内,应尽快给予气管套管内吸氧或机械通气。

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traceotomy)系切开颈段气管,放入金属气管套管,气管切开术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常见手术。目前,气管切开有4种方法:气管切开术;经皮气管切开术;环甲膜切开术;微创气管切开术(minitracheotomy)。临床医师均应掌握这一抢救技能。 目录 1简介 2历史起源 3适应症 ?喉阻塞 ?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 ?预防性气管切开 ?取气管异物 ?颈部外伤者 4手术方法 ?常规气管切开术 ?环甲膜切开术 ?经皮气管切开术 ?微创气管切开术 5术后处理 6手术并发症 ?术中并发症之一 ?术后并发症之二 7禁忌症 1简介编辑 气管切开术(tracheostomy)系切开颈段气管,放入金属气管套管, 气管切开术 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常见手术。目前,气管切开有4种方法:气管切开术;经皮气管切开术;环甲膜切开术;微创气管切开术(minitracheotomy)。临床医师均应掌握这一抢救技能。 2历史起源编辑

最早关类似气管切开术的治疗方法的记载见于公元前2000年至1000年中的一本印度宗教经典“Riveda"(Goodall,1934),公元2世纪时Galen和Aretaeus的著作中也提到过这种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解剖知识和手术经验的匮乏,其疗效很差,以至气管切开术一度被称作“外科丑闻”(Goodall,1934)。 1546年一位意大利医师,Antonio MusaBrasavola为一位“气管脓肿”患者施行了有记载的第一例成功的气管切开术(Frost,1976)。据Goodall(1934)统计,到1825年为止,医学文献中共记载了大约30例气管切开术。适应证包括从上呼吸道中取出金币和血凝块,还有为逃避绞刑而建立秘密的第二条气道的失败尝试。 19世纪中叶Trouseau(1833)报告对大约200例频于死亡的白喉患者行 手术区位 气管切开术,拯救了其中1/4的生命。尽管手术技术不断进步,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Chevalier Jackson明确规定了气管切开的适应症并使手术步骤标准化以后,气管切开术才被人们广泛接受(Jackson,1937)。Jackson(1923)极力谴责其他控制气道的方法,尤其是环甲膜切开术,他认为环甲膜切开术引起的喉和声门下狭窄的发生率高得令人不能接受。 气管切开术不同时代的名称各不相同。直到18世纪,喉切开术和支气管切开术还作为同一个概念使用,就像今天的气管切开术(tracheotomy)与气管造口术(tracheostomy)一样。实际上,气管切开术(tracheotomy)是“敞开气管”(Jackson,1923),该词来自于希腊语trache arteria(粗大的管道)和tome(切割);而气管造口术(tracheostomy)则有一个来自希腊语stoma(开口或嘴)的后缀。除非手术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永久性开口,否则正确术语应该是气管切开术tracheotomy)。 3适应症编辑 喉阻塞 由喉部炎症、肿瘤、外伤、异物等引起的严重喉阻塞, 气管切开术手术器械 呼吸困难较明显,而病因又不能很快解除时,应及时行气管切开术。喉邻近组织的病变,使咽腔、喉腔变窄发生呼吸困难者,根据具体情况亦可考虑气管切开术。 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为了吸痰,保持气道通畅,可考虑气管切开,如重度颅脑损伤,呼吸道烧伤严重胸部外伤,颅脑肿瘤,昏迷,神经系病变等。上述疾病时,由于咳嗽反射消失或因疼痛而不愿咳嗽,分泌物潴留于下呼吸道,妨碍肺泡气体交换,使血氧含量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管切开后,吸净分泌物,改善了肺泡之气体交换。同时,术后吸入的空气不再经过咽、喉部,减少了呼吸道死腔,改善了肺部气体交换,也有利于肺功能的恢复。此外,气管切开后也为使用人工辅助

气管切开术(图文并茂)

1.体位:一般取仰卧位,肩下垫一小枕,头后仰,使气管接近皮肤,暴露明显,以利于手术,助手坐于头侧,以固定头部,保持正中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2.麻醉:采用局麻。沿颈前正中上自甲状软骨下缘下至胸骨上窝,以1%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对于昏迷,危重或窒息病人,若病人已无知觉也可不予麻醉。最好使用一支芬太尼,3mg力月西然后持续泵入 3.切口:两种都可以选择,一种是环状软骨开始到胸骨上切迹2cm,第二种是环状软骨下2-3cm做横切口

4.分离气管前组织:用血管钳沿中线分离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肌,暴露甲状腺峡部,若峡部过宽,可在其下缘稍加分离,用小钩将峡部向上牵引,必要时也可将峡部夹持切断缝扎,以便暴露气管。分离过程中,两个拉钩用力应均匀,使手术野始终保持在中线,并经常以手指探查环状软骨及气管,是否保持在正中位置。保持切口一直在气管的正中是手术的要领

5.切开气管:确定气管后,一般于第2~4气管环处,用尖刀片自下向上挑开(注意是挑开不是切开,因为切开可能导致进刀过深)2个气管环(切开4~5环者为低位气管切开术),刀尖勿插入过深,以免刺伤气管后壁和食管前壁,引起气管食管瘘。可在气管前壁上切除部分软骨环,以防切口过小,放管时将气管壁压进气管内,造成气管狭窄。倒“T型切开气管”

6.插入气管套管:以弯钳或气管切口扩张器,撑开气管切口,插入大小适合,带有管蕊的气管套管,插入外管后,立即取出管蕊,放入内管,用吸痰管吸净分泌物,并检查有无出血。 7.创口处理:气管套管上的带子系于颈部,打成死结以牢固固定。上部切口可以缝合,下部切口一般不予缝合,以免引起皮下气肿。最后用一块开口纱布垫于伤口与套管之间

气管切开的护理.doc

气管切开的护理 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抢救垂危病人的急救手术,系将颈段气管前壁切开,通过切口将适当大小的气管套管插入气管,病人可以直接经气管套管进行呼吸. 气管切开的目的是防止或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确保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便于分泌物从气道吸出、便于给氧或行机械通气。 (一)适应证 1.深昏迷、颅内及周围神经疾病所致的咳嗽、排痰功能减退,呼吸道分泌物黏稠潴留,使下呼吸道阻塞、肺不张等,造成肺泡通气不足。 2.由于肺功能不全所致的呼吸功能减退或衰竭,需要进行机械通气。 3.各种急、慢性咽喉阻塞,严重颌面,颈部外伤,以及上呼吸道外伤、异物、肿瘤、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导致呼吸道阻塞。 (二)操作前准备 1.要向病人及家属交待做气管切开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意外,使病人及家属有心理准备,并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2.护士要正确评估病人呼吸困难程度、对气管切开知识了解程度,对意识清醒病人要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鼓励及指导其配合手术。 3.操作者两人,医生、护士各一人,按无菌操作要求,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洗手。

(三)用物准备 气管切开包、手套、选择合适型号的气管套管、2%利多卡因1支、棉签、消毒液、吸引器、吸痰管、无菌生理盐水、多参数监护仪、照明灯,必要时备抢救药物。 (四)环境准备 环境要安静、清洁,注意调节室内温度,减少人员流动,要遮挡病人,劝说病人家属离开操作区域。 (五)操作配合 1.操作配合护士用枕头垫高病人肩部,使头向后仰,以充分暴露气管轮廓。 2.协助操作医生进行颈部皮肤消毒,消毒范围是以切口为中心。 3.操作配合护士协助打开气管切开包、操作医生戴手套、铺治疗巾、暴露颈部、行局部麻醉。 4.在操作医生手术进行中,护士要密切观察病情,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如病人痰多应及时吸痰,严格无菌操作,要备吸痰专用盘,吸痰管要一用一废弃。 5.手术后护士要协助固定好气管套管于颈部,松紧适度,如过松套管易脱出,过紧造成局部皮肤损伤。并用呼吸过滤器覆盖气管套管,以达到湿化呼吸道的目的。 6.术毕后护士将病人安排舒适卧位,一般是平卧位;整理用物,按垃圾分类丢弃废弃物。 7.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并认真记录。

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解剖概要 1.气管颈部气管颈部指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颈静脉切迹之间的气管,通常有6~8个软骨环。在气管切开术体位(头正中位并后仰),成人气管颈部有7~11个软骨环,其中以8、9个气管环者居多。气管被疏松结缔组织包绕,故具有较大的活动度。气管颈部的前方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等。两侧的舌骨下肌在相当于气管正中的位置借深筋膜相连,形成一宽约2~3mm的白色筋膜线,常称为颈白线,在深吸气时颈白线显示更清;气管切开术中沿此白线分离两侧肌肉即可暴露气管,且出血较少,故颈白线为寻找气管的手术标志之一。 2.甲状腺峡甲状腺峡可作为气管切开术参考定位标志,其可覆盖第1~7气管环之间的任何部位。陈黔南(1993)观察到甲状腺峡的下缘绝大多数(92.2%)在第4气管环及其以上平面。另有约5.6%~10.6%的人甲状腺峡缺失。 3.气管前间隙在气管前筋膜与气管之间,有一充满疏松结缔组织的间隙称气管前间隙。此间隙沿气管前壁向下直通纵隔,为气管切开术并发纵隔气肿的主要途径。 4.气管颈部前方的血管颈前静脉位于距颈前部正中线0.5~1.6cm处的浅筋膜内,在第5~7气管环前逐渐穿过深筋膜转向外侧,约72%的人出现颈静脉弓。气管前间隙内有恒定地走行于气管前方的2~4支甲状腺下静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下动脉沿气管前放上行至甲状腺,外径约2mm,出现率约为10%~18%,其位置和形态均不恒定,易被损伤。气管切开术中应仔细观察、妥善处理这些血管,以避免术后出血。此外,头臂干、左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等大血管均可能突至气管颈部下份前方,在成人出现率虽低,但低位气管切开仍可能引起损伤而导致严重后果。 5. 头臂干与气管的关系头臂干在第7、8气管环处越过气管前壁向右后斜行,与气管十分接近,两者之间仅有少许结缔组织。年幼小儿的头臂干位置较高,常超出胸廓上口,若气管切口低于5、6气管环则颇为危险。金昱(1998)通过尸体解剖研究气管与头臂干的位置关系,观察到头臂干起于主动脉弓,向右上方走行时,与气管发生如下关系:.①不交叉型:头臂干下段经气管右侧上行,不与气管发生交叉关系(占10%);②不完全交叉型:头臂干的下段经气管右半部的前面与其交叉行向右上方,但不与气管前正中线交叉(占28%),这种类型的交叉位置较低,头臂干上缘和气管接触的长度为0.75cm±0.22cm;③完全交叉型:头臂干与气管的前正中线进行交叉,这种类型较多,(占62%),头臂干上缘与气管接触的长度为1.62cm±0.41cm,交叉点的高度在第7~10气管软骨环任何平面上者为62.5%,其中在第8~9环者最多(占84%)。 6.颈前安全三角颈前部正中环状软骨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和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之间的三角区域是气管切开术的安全区,此区内无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7.环甲膜环甲膜位于环状软骨弓上缘与甲状软骨下缘之间。成年男性环甲膜的上下间距为0.3~1.3cm,女性环甲膜的上下间距为0.3~0.9cm。94%的环甲动脉行于环甲膜前部的上1/3,6%的行于中1/3,因而切开环甲膜时靠近环状软骨上缘有助于减少该动脉的损伤,减少出血。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8-04-15T14:15:03.66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作者:郭防 [导读] 针对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治疗,效果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3017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6例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各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行早期气管切开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84%)较对照组(60.53%),明显高于后者(P<0.05);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相比对照组,均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针对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治疗,效果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早期气管切开;颅脑外伤;脑出血 颅脑外伤与脑出血为临床多发病,重者会出现程度差异性呼吸功能障碍,若未能及时施治,可危及生命,即便幸存,一般也会遗留言语吞咽障碍、认知障碍及运动障碍等后遗症[1]。有报道指出[2],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治疗中,若能早期气管切开,可大幅降低窒息风险,提升疗效,并能改善预后。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以分组对照的方式,比较行早期气管切开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76例颅脑外伤和脑出血患者,纳入标准:年龄21~90岁;发病时间<24h。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将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各组3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16例,年龄区间24~88岁,平均(46.78±6.87)岁;病程区间1~14d,平均(4.4±0.6)h。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17例,年龄区间23~87岁,平均(46.76±6.85)岁;病程区间1~13d,平均(4.3±0.5)h。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行常规颅脑外伤脑出血治疗,针对由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所造成的精神障碍,于急性期阶段,开展神经外科对症处理治疗;针对幻觉妄想精神运动性兴奋等症状,则口服与注射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地西泮、奋乃静等,必要时,可采取心理辅助治疗。 1.2.2观察组 运用一次性气管切开导管(PVC材质带气囊)实施手术操作,取仰卧位,将以软枕垫于肩下,头居中并向后仰,依据患者病情实况,确定选全麻或局部麻醉,沿着颈前正中甲状软骨的下缘位置,向下直至胸骨上窝,作一切口,逐层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然后沿着中线,将胸骨舌骨肌分离出来,后将胸骨甲状肌予以分离,最后分离所暴露的气管。当明确气管后,于第2~4气管环位置处,用刀片从上往下将2个气管环挑开,将事先准备好的气管套管置入,并进行固定。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高碳酸血症、手术出血与肺部感染)及病死率。疗效判定标准[3]: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已消失或改善,神经功能已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可自理,即痊愈;若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即显效;若体征、临床症状均有一定好转,神经功能有一定恢复,生活难自理,即有效,若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改善,神经功能未改善,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即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处理各项数据,(±s)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伴随临床对危重患者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许多危重患者需进行长时间的机械通气治疗,而针对需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外伤患者,行气管切开已经为临床常用术式。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1)针对部分存在严重损伤患者,由于其多处于深度昏迷状态,且长时间处于非自主咳痰、咳嗽状态,因而肺部非常容易出现感染情况。(2)病程后期阶段,患者颅内压升高,脑水肿加重,出现神智障碍,且伴有频繁的呕吐症状,当呕吐物进至肺内,便会诱发感染或窒息。(3)损伤累及脑干,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症状,如呼吸暂停、鼾式呼吸等,若不采取切开气管来辅助治疗,极易出现窒息死亡情况。(4)患者自身状况不佳,年龄大或肥胖等,易出现呼吸道阻塞,进而引发严重的地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操作并发症

一、气管内套管阻塞 (一)、发生原因 1. 病人有呼吸道炎性病变或伤扣感染,呼吸道分泌物多且黏稠,吸痰不及时或不彻底,内套管未及时清洗等。 2. 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水分丢失增加,若湿化不充分,易造成痰液干燥结痂阻塞气管内套管。 3. 使用的气管套管质地过于柔软,导管套囊充气过多致压力过高,压迫气管导管,使导管内径变小,产生呼吸道梗阻。 4. 吸痰动作粗暴或插入不洁内套管。 (二)临床表现 病人均出现呼吸困难和紫绀,吸痰管插入受阻,检查气管内套管均见有痰痂阻塞 (三)预防与处理 1. 对于呼吸道炎性病变或伤口感染的病人,发现病人咳嗽、气管中有痰鸣音时,及时吸痰;如果痰液黏稠不易吸出,可注入生理盐水稀释后再吸引;同时选择有效敏感的抗生素;内套管定时清洗和消毒。 2. 加强气道湿化①气管导管口用两层纱布覆盖;②以每分钟0.2-0.4ml的速度滴入湿化液;③对痰液黏稠病人还可配用雾化器 3. 定时翻身、叩背,正确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注意观察痰液的量、色、气味和黏稠度。 4. 定时测量气囊内的压力 5. 若发现痰阻塞气管内套管,可行吸引或钳除痰痂,如无效,则更换内套管。

二、气管套管脱出或旋转 (一)发生原因 1、气管套管可因导管系带固定太松,病人烦躁不合作,剧烈咳嗽或术后皮下气肿逐渐加重。 2、内套管型号选择不当。 3、支撑呼吸机管道的支架调节不当等原因致脱出或旋转。 (二)临床表现 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及其相应的症状。(三)预防及处理 1. 气管切开术后2-3天的病人应加强巡视,床旁应备气管切开包。 2、选择长度、弯度、型号适当的内套管。气管套管脱出需更换气管套管;气管套管旋转至窒息,只需将病人平卧,将气管套管复位即可恢复气道通畅。 3、气管切开术后应抬高床头30-45度,头部位置不宜过高或过低,给病人翻身时应使其头、颈、躯干处于同一轴线。 4、每日检查套管固定是否牢靠。随时依体位调节呼吸机管道支架,使气管套管承受最小牵拉,防止牵拉过度致导管脱出。 5、不合作或烦躁者应约束双上肢,并给与适量镇静剂。

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步骤及要点

气管插管的适应征与禁忌症 ?适应征:全麻手术患者、危重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及非手术患者需气管插管治疗者。?禁忌症:现今气管插管技术日益改进与提高,实际上可以说无绝对禁忌症,只是以下几种情况较为特殊,可列为禁忌。如严重喉水肿、急性喉炎、喉腔黏膜下血肿,喉创伤、咽喉物理性或化学性烧伤等,除紧急抢救外,一般禁忌气管插管。患有出血性血液病患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等),气管插管创伤易诱发喉腔与气管黏膜下出血或血肿,继发呼吸道急性阻塞,也列为相对禁忌征。总之,当气管插管作为以抢救为目的时,应无绝对禁忌症。气管插管前备用物品 喉镜1套、气管导管、导管芯、牙垫1个、5ml注射器、呼吸囊、无菌吸痰管2根、胶布 听诊器、手套、备用气管导管、氧气、咽喉喷雾器、吸引设备 气管插管成功的确认方法 ?按压胸部时,导管口有气流。 ?人工通气时,可见双侧胸廓对称起伏,听诊双肺可听到清晰的肺泡呼吸音。 ?如用透明导管,吸气时管壁清亮,呼气时可见明显的“白雾”样变化。 ?病人如有自主呼吸,接麻醉机后可见呼吸囊随呼吸而张缩。 ?如能监测呼气末CO2分压(ET CO2)则更易判断,ET CO2有显示则可确认无误。 经气管插管吸痰法 目的: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证有效的通气。 操作要点: 1. 给予患者吸氧2分钟,以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 2. 接负压吸引器电源或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调节压力(成人为150-200mmhg)。 3. 打开冲洗水瓶。 4. 撕开吸痰管外包装前端,一只手戴 无菌手套,将吸痰管抽出并盘绕在手中,根部与负压管相连。 5. 非无菌手断开呼吸机与气管导管,将呼吸机接头放在无菌纸巾上。用戴无菌手套的一只手迅速并轻轻地沿气管导管送入吸痰管,吸痰管遇阻力略上提后加负压,边上提边旋转边吸引,避免在气管内上下提插。 6.吸痰结束后立即接呼吸机通气,给予患者100%的纯氧2分钟,待血氧饱和度升至正常水平后再将氧浓度调至原来水平。 7.冲洗吸痰管和负压吸引管,如需再次吸痰应重新更换吸痰管。 8. 吸痰过程中应当观察患者痰液情况、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注意事项: 1. 操作动作应轻柔、准确、快速,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得超过3次,吸痰间隔予以纯氧吸入。 2. 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可粗暴盲插。 3. 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负压不可过大,进吸痰管时不可给予负压。 4. 冲洗水瓶应分别注明吸引气管插管、口鼻腔之用,不能混用。 5. 吸痰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明显改变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立即接呼吸机通气并给予纯氧吸入。

早期气管切开术用于颅脑外伤患者治疗临床研究

早期气管切开术用于颅脑外伤患者治疗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6-08-08T13:39:06.2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3期作者:杜军 [导读] 颅脑外伤临床病死率很高,属严重脑部疾病,即使抢救过来,也常伴严重脑神经损害,遗留后遗症,生活自理困难。 杜军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脑外科重庆 409000)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早期气管切开术用于颅脑外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方法相同,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早期气管切开,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发生感染、昏迷等并发症4例(18.2%),对照组3例(13.6%),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0.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7%,P<0.05。结论:采用早期气管切开的方法应用于颅脑外伤或者的救治中,可显著提高或者的临床有效率,且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安全性好,值得肯定。 【关键词】气管切开;颅脑外伤;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042-02 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early tracheotomy for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trauma Du Jun. Qianjiang Central Hospital of Chongqing City, Chongqing 409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arly tracheotomy for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ethods A total of our hospital 2015 March to October 2015 were treated with craniocerebral trauma in 44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in the same way, but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 early tracheotomy, after the end of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were infection, coma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4 cases (18.2%), 3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13.6%), no significant (P > 0.0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 9%,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72.7%,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methods of early trache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craniocerebral trauma or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ecurity is good, worthy of recognition. 【Key words】Ttracheotomy; Craniocerebral trauma;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颅脑外伤是临床常见外科急症,且近年来,因交通事故和跌落所致的颅脑外伤患者逐年升高,颅脑外伤患者多病情严重,伴随着脑神经损伤和感染的风险,救治困难。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高,及时抢救成功,患者因脑部长时间的缺血缺氧也会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残疾[1]。临床实践分析,若对颅脑外伤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处理,可以维持患者较好的呼吸循环,有助于提高救治效果[2]。但气管切开毕竟是有创操作,其安全性、感染率方面存在一定争议。现将我院对比研究的两组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44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8.7岁。所有或者均有明显脑外伤史,其中,车祸伤18例,跌落伤15例,撞击伤8例,其他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两组患者治疗方法相同,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早期气管切开,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密切监测所有患者呼吸、血压、心率等指标,并给予利尿、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治疗,并注意预防酸碱中毒[3]。实施去骨瓣减压、吸氧、脑室引流、清除颅内血肿治疗。 观察组:在基本治疗与对照组相同,不同点在于,观察组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颈前正中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窝,正中纵向切口,保持患者吸气顺畅。 1.3 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临床效果判定以神经功能评分及术后生活能力为依据,若患者治疗后神经评分处于正常水平,且术后生活能自理,头晕、头疼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若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显著提高,基本可以生活自理,症状好转、减轻为有效;否则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一般情况 对照组平均治疗时间为18.5±2.7天,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为16.1±2.0天,对照组长于观察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发生感染、昏迷等并发症4例(18.2%),对照组3例(13.6%),无显著性(P>0.05)。 2.2 临床效果 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以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颅脑外伤临床病死率很高,属严重脑部疾病,即使抢救过来,也常伴严重脑神经损害,遗留后遗症,生活自理困难。颅脑外伤或者送

气管切开术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气管切开术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主讲人:钟孝霞 一、气管切开术护理: (1)、术后护理 1.将患者安置于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室温保持在21℃,湿度保持在60%,气管套口覆盖2~4层温湿纱布,室内应用湿化器,定时以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 2.手术之初患者一般取侧卧位,以利于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但要经常转动体位,防止褥疮并使肺各部分呼吸运动不致停滞。 3.备齐急救药品和物品,某些物品应置床头。同号气管套管,气管扩张器,外科手术剪,止血钳,换药用具与敷料,生理盐水和饱和重碳酸钠液,导尿包、吸引器,氧化气筒,呼吸机,手电筒等都应备齐,并妥为存放,以备急需。 4.谨防气管导管引起阻塞:阻塞原因一是气囊滑脱堵塞,二是分泌物粘结成痂阻塞,如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发绀、病人烦躁不安,应立即将套管气囊一起取出检查。为预防气囊滑脱,应注意将气囊扎牢固,将线头引出气管切开伤口处,并经常牵扯检查是否牢固,及时清除结痂。另外,在更换导管清洗消毒时,防止将棉球纱条遗留在导管内。 5.及时吸痰:气管切开的病人,咳嗽排痰困难,应随时清除气道中的痰液,吸痰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无菌观察。 6.充分湿化:气管切开的病人失去湿化功能,容易产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常采用下列方法湿化: ⑴间歇湿化:生理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12万单位,每次吸痰后缓慢注入气管2~5ml,每日总量约200ml,也可间断使用蒸气吸入器、雾化器做湿化; ⑵持续湿化法:以输液方式将湿化液通过头皮针缓慢滴入气管内,滴速控制在每分钟4~6滴,每昼夜不少于200ml,湿化液中可根据需要加入抗生素或其他药物。

7.预防局部感染:气管内套管每取出清洁消毒2~3次,外套管一般在手术后1周气管切口形成窦道之后可拔出更换消毒。气管导管的纱布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更换。经常检查创口周围皮肤有无感染或湿疹。导管先用0.5%新洁尔灭浸泡,然后煮沸消毒,用清水冲洗后煮沸消毒即可使用。蛇形管用0.5%新洁尔灭浸泡,每日更换。 8.关心体贴病人,给予精神安慰:患者经气管切开术后不能发音,可采用书面交谈或动作表示,预防病人因急躁而自己将套管拔出,必要时可设法固定双手。 (2)、吸痰时的注意事项 1.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减少对气管壁的损伤。一般选用硬度适中、表面光滑、内径相对大的12或14号橡胶或硅胶导管,或用专制的吸痰管,也可将导管前端较厚的盲端剪去,使之成向内凹之月牙形,再将两侧剪两个小孔,以减少头端吸痰时的负压,增加吸痰面积。如患者感胸骨柄处疼痛及痰中带血,要警惕有出血的可能,一旦发生大出血,要立即实施气管插管,同时进行止血等抢救措施。 2.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操作前洗手,导管严格消毒,一根导管只用一次,吸痰时坚持由内向外的原则,先吸气管内分泌物,然后再吸鼻、口腔内分泌物。 3.吸痰前应深呼吸3~5次,使用呼吸机者,需过度通气2~3分钟,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然后快速、准确、轻柔地用吸痰管抽吸分泌物。禁忌将痰管上下提插。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尤其是呼吸衰竭患者,较长时间的负压吸引,可引起缺氧、呼吸困难而窒息。如分泌物过多,一次吸不净,应再次行过度换气或深呼吸再吸引。 4.吸痰管一定要达到气管深度才能启动吸引器,或者启动吸引器时,用手将吸痰管与玻璃接头处反折,使之不漏气,将吸痰管伸入气管达一定深度再放开吸痰。 5.吸引负压以 6.7kpa(50mmHg)为宜。 6.在吸痰过程中病人常有咳嗽反射,这有利于排痰和痰液的吸出。 (3)、拔管的护理

气管切开术操作流程

气管切开术 一、目的: 1、树立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 2、掌握气管切开术的基本操作; 3、熟悉气管切开术的注意事项; 4、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手术者、助手、巡回护士) 二、实验物品准备: ①清创包1个(包括直、弯血管钳各4把、持针钳2把、布巾钳4把、鼠齿钳2把、有齿、无齿镊子各一把、小药杯2个、弯盘1个、有齿卵圆钳1把、缝合针线)。 ②气管插管、无菌手套、毛刷、洗手液、生理盐水、3%双氧水、敷料、油毡布等。 ③实验动物:成年家兔。 三、操作步骤: 1、实验动物准备: ①动物称重: ②麻醉:20%乌来糖溶液,5ml/kg(或3%戊巴比妥,30mg/kg),于兔耳缘静脉注射; ③固定:麻醉后将动物固定于手术台 2、具体操作: ①备皮:剪除颈中部周围的毛发。

②消毒铺单:手术者洗手,戴无菌手套。打开清创包,络合碘消毒术野皮肤,铺无菌孔巾。 ③气管切开:颈部正中切开4-6cm。 ④气管插管:切开皮肤及肌肉筋膜,钝性分离颈前肌肉组织,如有活动出血点应止血,暴露气管并穿线。于环状软骨下第3-4软骨环,横向切开气管前壁,约1/3气管直径,再于切口上缘向头侧剪开约0.5cm长的纵向切口,呈倒“T”形切口,若气管内有分泌液或血液要用小干棉球擦净。一手提起气管下端的缚线一手将适当口径“Y”形气管插管斜口朝下,由气管切口向肺插入气管腔内,在转动插管使斜口面朝上,并检查气道通畅情况。 ⑤固定气管:拔出气管导管,缝合气管,检查有无漏气。 ⑥缝合皮肤:间断缝合颈前肌层,间断缝合皮肤。缝合皮肤前,须用以酒精消毒,缝合后注意对皮。用75%乙醇消毒皮肤,伤口覆盖无菌纱布,以胶布固定。 ⑥术毕,清洗整理相关物品。 四、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无菌操作要严格、规范; 2、按解剖层次逐层暴露,逐层缝合,及时止血; 3、爱护实验动物; 4、分工明确,团结合作,清创流程熟悉。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观察

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7-04-19T15:49:52.63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作者:李佳盛 [导读] 早期气管切开术在颅脑外伤及脑出血的治疗中颇具疗效,能够一定程度使治疗时间及肺部感染控制时间缩短。武冈市人民医院湖南邵阳 422400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气管切开术在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我院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68例,以每组34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早期(病发24h内)气管切开术,对照组予以非早期(病发24h后)气管切开术。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肺部感染控制时间以及GO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定。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91.18%)相比对照组(70.59%)高,住院及肺部感染控制时间均比对照组短,GOS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术在颅脑外伤及脑出血的治疗中颇具疗效,能够一定程度使治疗时间及肺部感染控制时间缩短,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颅脑外伤;脑出血;早期气管切开术;临床效果 颅脑外伤是因外界作用于头部而导致的头颅部损伤,伤情复杂多变,易引发不良后果,死亡率较高;脑出血是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出血,发病原因与高血压、高血脂等密切相关,早期有较高的死亡率。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多由于误吸、呼吸中枢损伤等,引发肺部感染,不利于患者的恢复。而早期及时地进行气管切开治疗能够使呼吸道通畅、防止缺氧、改善预后等。因此,对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予以科学及时的早期气管切开术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术在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主要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我院颅脑外伤及脑出血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经诊断,确诊为脑出血和颅脑外伤,无其他脏器损伤。以每组34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男女分别19例、15例,年龄28-72岁,平均(52.6713.29)岁;发病时间0.5-12h,平均(4.512.93)h;入院时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为4-10分,平均(5.411.26)分;有6例脑挫裂伤,11例颅内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颅骨骨折。对照组男女分别18例、16例,年龄27-75岁,平均(53.3413.96)岁;发病时间0.6-12h,平均(4.752.98)h;入院时GCS评分为3-10分,平均(5.361.19)分;有5例脑挫裂伤,10例颅内血肿,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颅骨骨折。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根据痰培养+药敏使用有效抗生素;均行气管切开术。观察组予以早期(病发24h内)气管切开术:患者肩下垫枕,以仰卧位保持头部居中并后仰,行局部麻醉(用5mL的2%利多卡因),做直线切口(沿颈前正中甲状软骨下缘,下至胸骨上窝),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后,将胸骨甲状肌与胸骨舌骨肌分离,将气管暴露,完成气管套管的置入并固定。对照组予以非早期(病发24h后)气管切开术,操作同上。术后,对患者均进行颅内压情况的监测;结合患者血氧监测、呼吸状况以及动脉血气分析,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住院时间、肺部感染控制时间以及GO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定。 1.4 判定标准 疗效标准:显效:病情得以控制,恢复清楚意识,能够自主活动、正常生活;有效:病情出现好转,恢复较为清楚的意识,在帮助下能够自主活动,对生活有略微影响;无效:病情表现没有任何转变,甚或加重,严重影响生活。(2)肺部感染控制标准:气道分泌物相比之前明显减少,白细胞分类及总数正常,体温38℃以下,呼吸音清晰。(3)随访6个月对患者预后进行GOS评定,GOS评分标准为:1分为死亡,2-3分预后不良,4-5分预后较好。 1.5 统计处理 以SPSS22.0为统计载体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据表1知,观察组治疗总有效(91.18%)相比对照组(70.5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