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八大失败案例

合集下载

中企海外并购10大成功与5大失败案例

中企海外并购10大成功与5大失败案例

中企海外并购10大成功与5大失败案例1.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2024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430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瑞士先正达公司,这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之一、这次收购使中国在全球化工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获得了先进的工艺和技术。

2. 腾讯收购Supercell(2024年):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以8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芬兰游戏开发商Supercell。

这次并购使腾讯成为全球游戏产业的领导者之一,并加强了其在海外市场的地位。

3.中国保利集团收购阿根廷大豆逐鹿(2024年):中国保利集团以3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阿根廷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商逐鹿集团。

这次收购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大豆市场的话语权,并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4.美的集团收购库卡(2024年):中国家电巨头美的集团以53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

这次并购使美的集团获得了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专利,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5.中国恒大收购多特蒙德(2024年):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恒大集团以4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甲足球俱乐部多特蒙德。

这次收购提升了恒大在全球体育产业中的影响力,并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体育市场奠定了基础。

6.中国车企收购沃尔沃(2024年):中国汽车制造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

这次收购使中国汽车企业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和品牌,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7.中石油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2024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

这次并购使中国石油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全球能源市场的份额,并增强了能源资源供应的稳定性。

8.中国移动收购巴基斯坦PTCL(2024年):中国移动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巴基斯坦电信公司PTCL的51%股份。

这次收购帮助中国移动进入巴基斯坦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上扩大了其移动通信服务的范围。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知识产权交易的失败案例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知识产权交易的失败案例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知识产权交易的失败案例》1. 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发展策略。

然而,并购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交易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

本文将就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知识产权交易的失败案例展开探讨,并分析其原因及教训。

2. 案例分析2.1 案例一:某国企企业收购设备公司失败案例近年来,某我国国有企业企图通过收购一家欧洲设备公司来获取其核心专利和技术。

然而,收购过程中因对目标公司的知识产权情况了解不足,企业在并购后遇到了一系列专利侵权纠纷,导致收购失败并遭受巨大损失。

2.2 案例二:某私企在海外投资合资项目专利侵权案例另一家私营企业在海外投资合资项目时,由于未能充分了解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状况,导致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出现专利侵权纠纷,最终导致项目失败并承担了巨额赔偿。

3. 分析原因3.1 知识产权尽调不足在上述案例中,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或投资时,往往对目标公司或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状况了解不足,未能进行充分的尽调,导致后续出现专利侵权等问题。

3.2 文化差异和法律规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我国企业常常面临着文化差异和法律规定的挑战,特别是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规定和保护机制往往与国内不同,企业未能及时有效的适应和应对。

4. 教训与启示4.1 重视知识产权尽调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应该重视知识产权的尽调工作,充分了解目标公司或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状况,从而避免因为专利侵权等问题导致并购失败。

4.2 加强文化与法律规定的学习和适应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对目标国家的文化和法律规定的学习和适应,特别是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规定,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避免侵权行为。

5. 个人观点与总结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知识产权交易需要更加慎重和深入地进行准备和尽调工作。

企业需要更多地学习和适应目标国家的文化和法律规定,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最终取得成功。

6. 结语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和教训总结,相信读者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知识产权交易的失败案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企受美国政治因素影响并购失败的四大案例

中企受美国政治因素影响并购失败的四大案例

根据美国法律规定,外资并购美国公司不得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权由总统授权美国外资委员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简称CFIUS) 具体执行。

CFIUS 是跨部门的委员会,主席由财政部部长担任,秘书长由财政部所属的投资安全办公室主任担任,其成员单位包括财政部、司法部、国土安全部、商务部、国防部、国务院、能源部、白宫贸易代表办公室与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

观察员单位包括经营与预算办公室、经济顾问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土安全委员会,中情局局长和劳工部部长也列席 CFIUS 的会议。

CFIUS 赖以运作的主要法律依据是 1950 年的《国防生产法》第721条。

2007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外国人投资和国家安全法》,之后又历经修改。

引起 CFIUS 对国家安全关注的公司购并事项,包括作为目标公司的美国企业的性质与外国投资者的身份。

美国企业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政府存在政府采购合同的企业; 一种是与政府没有采购合同的企业。

凡与美国政府签有政府采购合同的企业都要受到 CFIUS 的审查。

这类供应商不仅覆盖国防、安全和执法领域,而且包括向美国履行国家安全职责的政府机构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像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能源、自然资源以及工业产品)的供应商。

没有与政府签有采购合同的下述企业也要经 CFIUS 审查: (1)能源领域的企业;(2)有可能影响国家运输系统的企业;(3)可能对美国金融系统产生重大且直接影响的企业;(4) 开发特定先进技术的企业,比如密码技术企业、互联网安全企业、半导体企业;(5)从事美国禁止出口的技术、商品或者服务的研发与生产的企业;(6)有可能涉及美国重要基础设施(如主要能源资产的企业。

在界定拟取得美国企业控制权的“外国人”时,CFIUS 主要关注以下因素:(1)外国投资者所在国在遵守核辐射不扩散义务以及其他国家安全事项方面的记录如何;(2)特定的投资者所从事的行为是否有可能严重损害美国国家安全的记录和目的。

并购失败案例

并购失败案例

并购失败事例国外并购八大失败事例中投投资黑石和摩根士丹利2007 年 5 月,中投公司斥资约 30 亿美元以 29.605 美元 / 股的价钱购置黑石近10%的股票。

跟着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直至2008 年 10 月,中投公司在黑石公司上的投资浮亏已经达到25 亿美元,浮亏为初始投资额的2/3 。

2007 年末,中投公司又购置了摩根士丹利56 亿美元面值的到期强迫转股债券,占摩根士丹利当时股本的 9.86%。

因为金融危机不停升级,摩根士丹利股价大幅下跌,交易账面浮亏30亿美元左右。

别的,中投还投资雷曼兄弟刊行54 亿美元。

的衍生债券,2008年9月受其连累被冻结资本高达中铝收买力拓经过三个多月的拉锯战 , 中国铝业以 195 亿美元注资力拓,打算将力拓的股份增加至 19%的计划终于以分手告终。

2009 年 6 月 5 日力拓公司董事会宣告撤除对2月 12 日宣告的两方合作介绍 , 力拓并为此而向中铝支付 1.95 亿美元分手费。

中铝注资力拓的计划向来成为国际财经圈关注的焦点 , 因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最大规模的国外投资 , 澳洲以及西方国家能否放行 , 是察看西方社会怎样对待中国公司走出去的一次重要指标。

中铝明显是低估了政治干涉的影响力,没有吸取中海油收买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失败教训。

安全投资富通2008 年 11 月,中国安全宣告斥资约 18.1 亿欧元折合人民币 238.7 亿元购置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供给商富通公司 9501 万股股份,约占总股本的 4.18%,成为其最大单调股东。

因为先期缺乏对富通净财产预判的经验特别是缺乏关于金融危机对西方金融机构影响的预计,这笔以前让人喜悦的国外投资,却让安全遭受滑铁卢。

就在安全收买富通后不久,富通公司砰然坍毁。

中国安全的投资最少的时候仅剩下不到30%。

TCL收买汤姆逊2004 年 7 月, TCL多媒体 (TMT)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两方合资建立TCL汤姆逊公司 (TTE) 。

跨国并购失败案例分析

跨国并购失败案例分析
• 1998 年2 月, 两个公司的 有关人士进行讨论。
• 在1998 年2 月17 和18 日, 两个公司的行政、财务、 法律、财务公司代表首次 会面。
• 5 月5- 6 日, 两家公司的董 事会和监事会一致同意合 并协议。
• 5月7 日, 双方公司签署合 并协议并对外公。
Slogan here
并购具体问题分析
Slogan here
合并当事双方的内在因素
• 戴姆勒方面的内在因素包括文化因素和施伦普的主要失误。合并与兼 并往往伴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纠葛,即使是相似企业之间的合并,情 形也是如此。例如,一方的企业文化可能是保守的,而另一方的企业 文化则可能比较激进甚至鲁莽;一方的企业文化比较正统,而另一方 的企业文化则比较自由散漫;一方的企业文化要求严格遵守标准的运 作程序(SOPs),而另一方的企业文化则很少对此做出限制;一方在 心理上主要受财务因素的支配控制,强调成本分析与严格的财务预算 ,而另一方在心理上则主要受销售因素的支配,寻求销售额的最大化 ,运营灵活,不惜时常超限支出。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会阻碍彼此之间 的融合。
• 克莱斯勒公司是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 其业务主要 是汽车经营和金融服务。汽车经营包括轿车、卡 车以及相关零部件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装配, 金 融服务包括对克莱斯勒金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经 营, 其业务主要是为购买克莱斯勒公司产品的消费 者和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
Slogan here
Slogan here
汤姆逊是法国最大的国家 企业集团,位居全球第四 大的电子生产商。 消费类

Company Logo
并购历程
(一)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
2002年9月下旬,TCL总部 宣布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新设 了一家全资子公司——施耐德 电器有限公司,与德国施耐德 电器有限公司破产管理人达成 资产收购协议,以820万欧元收 购该破产企业。收购涉及到的 资产包括:施耐德的全部生产 设备、研发设施、销售渠道、 存货及多个品牌。其中包括施 耐德与杜阿勒两个著名品牌。 与此同时,TCL的施耐德电器有 限公司还获得了部分厂房及办 公建筑租用权,总面积达2.4万 平方米。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与失败案例大汇总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与失败案例大汇总

中企海外并购成功案例联想:并购IBMPC业务2004年12月8日,联想用12.5亿美元购入IBM的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

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

并购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海尔:居高临下,步步为营2005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

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点评: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

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

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吉利在成功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名牌战略之后,开始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品牌战略。

2009年4月,吉利汽车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使其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

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

点评:吉利作为我国汽车行业海外品牌战略的先行者,如果能安全度过磨合期,在实现技术资产有效转移和与工会达成一致上有所突破,真正掌控国际著名品牌,吸收一流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并购之路获得成功。

a股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

a股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

a股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2012年,中石化宣布以15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诺华石油的资产,这被视为中国企业迄今为止在海外的最大一笔并购交易。

中石化希望通过收购诺华石油的资产,能够实现扩大国际业务规模、推动国际化战略的目标。

然而,这笔交易最终以失败告终,中石化损失了数百亿美元。

一、并购背景1. 中石化的海外并购历程中石化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主要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石化企业之一。

自2000年代初以来,中石化开始大举向海外发展,积极进行海外并购,以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

2. 诺华石油的资产诺华石油是加拿大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拥有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业务涉及勘探、开发、生产、销售石油和天然气等领域。

3. 并购意图中石化希望通过收购诺华石油的资产,进一步扩大在全球石油市场的份额,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并购过程1. 收购方案中石化提出收购诺华石油100%股权,总价值150亿美元。

该交易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史上最大的一笔。

2. 谈判过程中石化和诺华石油就收购事宜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双方就收购价格、资产规模、合作模式等方面展开充分的讨论。

3. 签署协议最终,中石化和诺华石油达成一致,签署了收购协议。

根据协议,中石化将以现金支付150亿美元,获取诺华石油全部资产。

三、并购失败原因1. 石油价格波动自2012年至2014年,全球石油价格不断波动,大幅下跌。

这导致中石化收购诺华石油的资产后,面临石油市场的巨大压力。

2. 资产估值不准确中石化在收购诺华石油之前,并未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对于诺华石油的资产估值不准确。

实际上,诺华石油拥有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规模被高估了。

3. 经营管理困难中石化作为中国国有石油公司,与诺华石油的经营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收购后的整合困难。

中石化未能有效地管理诺华石油的资产,导致产能利用率低下。

4. 政治风险中石化收购诺华石油的过程中,受到了加拿大政府的监管和审查,政治风险较高。

中国海外矿业投资十大失败案例

中国海外矿业投资十大失败案例

中国海外矿业投资十大失败案例正文:一、加拿大巴芬岛Marry RIver铁矿遗憾被印度公司收购Marry RIver铁矿位于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北纬72度,是产于古生代花岗片麻岩、杂砂岩、含铁硅质岩建造中的BIF型高品位、超大型铁矿。

经预可行性研究,露天采矿范围内有证实、概略储量3.65亿吨,推定资源量2200万吨,铁矿石品位67%。

设计的露天采矿范围外,还有推测、推定、确定资源量1.57亿吨,铁矿石品位64%。

矿体沿倾向走向均未封闭,NO.1-NO.4矿体与区内航磁异常完全吻合,该异常带达60千米。

预测资源总量达60亿吨。

运输航道也已测定完毕。

Marry River铁矿是全球尚未开发的最好铁矿。

国内一家以贸易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和该铁矿所有者巴芬岛铁矿公司开始谈判。

2009年春,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巴芬岛铁矿公司在半年内,股价从3.6加元/股,骤降至0.2加元/股。

公司现金已无法维持勘查计划,且形势难以融资。

该公司当年需要3000万加元的现金。

资金量虽然不大,但大型国有企业仍然要履行一套复杂的投资决策程……而且大型国有企业,对初级勘查公司和处于勘查阶段的项目,即使拥有很大潜力也是犹豫的。

刘益康先生认为,境外矿业投资若要等矿床已经勘查结束了,基础设施没有问题了,采选技术基本过关了,价格合适了,这些世界级矿床也不属于观望犹豫者了。

后来的事实的确如此,经过几轮反复的敌意收购,2010年7月,该铁矿被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全部收购。

中国在这轮资源竞争中,由于短视再度成为看客。

二、老挝万象钾盐盆地一味求大,忽略成本估算老挝万象盆地为晚白垩世蒸发含钾盆地,盆地主体位于泰国境内,是泰国沙空那空盆地的北西沿,因此产出钾盐的稳定性较差,含光卤石的比例高。

钾盐层埋藏较浅,平均150米,厚16-100米。

云南地矿局在20世纪末就开始关注老挝的钾盐矿。

2001年7月,和老挝政府了《中国赴老挝进行万象盆地钾盐勘查开发协议》,从勘查做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外并购八大失败案例
•相关推荐
海外并购八大失败案例
海外并购八大失败案例
中投投资黑石和摩根士丹利 2007年5月,中投公司斥资约30亿美元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黑石近10%的股票。

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直至2008年10月,中投公司在黑石集团上的投资浮亏已经达到25亿美元,浮亏为初始投资额的2/3。

2007年底,中投公司又购买了摩根士丹利56亿美元面值的到期强制转股债券,占摩根士丹利当时股本的9.86%。

由于金融危机不断升级,摩根士丹利股价大幅下跌,交易账面浮亏30亿美元左右。

此外,中投还投资雷曼兄弟发行的衍生债券,2008年9月受其拖累被冻结资金高达54亿美元。

中铝收购力拓
经过三个多月的拉锯战,中国铝业以195亿美元注资力拓,打算将力拓的股份增加至19%的计划终于以分手告终。

2009年6月5日力拓集团董事会宣布撤销对2月12日宣布的双方合作推荐,力拓并为此而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分手费。

中铝注资力拓的计划一直成为国际财经圈关注的焦点,因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规模的海外投资,澳洲以及西方国家是否放行,是观察西方社会如何对待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次重要指标。

中铝显然是低估了政治干预的影响力,没有汲取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失败教训。

平安投资富通
2008年11月,中国平安宣布斥资约18.1亿欧元折合人民币238.7亿元购买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约占总股本的4.18%,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

由于前期缺少对富通净资产预判的经验特别是缺少对于金融危机对西方金融机构影响的估计,这笔曾经让人兴奋的海外投资,却让平安遭遇滑铁卢。

就在平安收购富通后不久,富通集团轰然倒塌。

中国平安的投资最少的时候仅剩下不到30%。

TCL收购汤姆逊
2004年7月,TCL多媒体(TMT)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双方合资成立TCL汤姆逊公司(TTE)。

同一年,TCL集团还闪电般地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的'移动电话业务。

结果前者持续亏损,后者在合资仅一年后就以失败告终。

导致TCL集团出现亏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欧洲的运营成本高、尤其是员工成本很高,而彩电行业一直处于低利润时期;另外在欧洲,液晶电视的销售量增长快于其他任何地方,但是TCL集团却继续大量生产普通显像管电视机,欧洲市场已经为TCL集团带来了24亿港元的损失。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 2005年6月23日,中海油宣布以要约价185亿美元收购美国老牌石油企业优尼科石
油公司。

单笔投资额大是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一大特点,这跟它们拥有比较好的金融支持甚至政府支持相关,它们把这一优势发挥得也比较充分。

当然,这也为它们的某些并购增添了麻烦:有时候,仅仅因为“钱的颜色”就让交易泡汤: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民生银行收购美国联合银行
此前投资1.29亿美元、购得美国联合银行9.9%股份的民生银行,2008年3月提出收购要约,股份提至19.9%,以保护其初始投资,并扩大在美国市场的地盘。

但根据当地法律,并购方无论怎么增持,都无法取得控股权。

一般到20%之下还行,20%之上的困难就比较大。

民生银行行长洪琦后来总结说:“首先是他们的政治性太强。

投行跟你说,律师跟你说,人家是想把业务做成,成不成是你的事,他要拿手续费。


腾中收购悍马
2009年6月初,正当美国百年企业通用汽车公司遭遇破产危机之时,地处中国西部四川一家名为腾中重工的民营企业宣布,已与通用公司达成了收购悍马的初步协议。

2010年2月25日,通用与腾中先后发表声明证实,收购交易失败。

至此,自去年以来炒得沸沸扬扬的腾中重工“驭马”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失败原因众说纷纭,中国首
位研究汽车产业的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乔梁表示,购买一个品牌无非三个目的:技术、管理经验、市场。

很明显,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主流发展方向的悍马早已不具备这些要素了。

上汽控股双龙
2004年上汽集团出资5亿美元控股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然而上汽对韩国国内复杂的法律环境、劳资纠纷估计不足,又缺乏管理韩国企业的国际性人才,结果导致当初设想中的技术合作、技术引进毫无踪影,“韩国公司中国化”的计划也成为泡影。

付出的代价就是双龙破产,并为它的债务承担责任。

同时双龙汽车的主打产品是SUV和中高端轿车,且市场主要偏重于西欧和北美地区,因此受全球金融风暴冲击明显。

5年赔20多亿,就是上汽最后的收获。

中化国际收购韩泰炼油公司
2003年10月,泰国国家石油公司曾许诺向中化集团转让泰国最大、利润最高的石油精炼厂35%的股份。

但最终泰国方面没有履行诺言,中化集团则将目光从泰国转向韩国。

2004年6月和韩国仁川炼油公司签署一份排他性谅解备忘录,2005年国务院原则同意,最后却遭到仁川炼油厂的最大债权人———花旗银行海外资产管理公司的反对。

花旗开出7.7亿美元收购仁川炼厂的价格,比中化集团的5.6亿美元高出2.2亿美元。

中化国际管理人员将失败归结于韩国市场的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