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的选材与组材

高考议论文的选材与组材
高考议论文的选材与组材

议论文的选材与组材

编辑:江艳芳审核:凌勐 2015-10

教学目的:1.了解作文在选材组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组材常出现的问题。

3.掌握作文选材组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选材组材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作文选材组材常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2. 掌握作文选材组材的方法和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教学难点:分析作文选材组材常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选材组材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巧妇有米就一定能做出美味的可口饭菜吗?如果米是劣质的,煮出来的饭也不会好吃。同样道理,高考作文的素材就像米一样,如果找不到很优质的“米”,找到了又不进行挑选,去粗取精,那么,这样的作文素材煮出来的作文,当然也上不了高分的台面。“素材”功夫下到了,高考作文才会有血有肉,丰富生动,有说服力。

二、议论文选材

1、学生在作文选材上的“硬伤”

综合学生平日的写作实际来看,学生在选材上打不开思维,缺乏创新意识,总体上趋于传统和保守。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形:

(1)材料低幼化

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写作时选材总把思维拘泥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爱情等主题上。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议论总是堆砌事例,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

(2)材料陈旧化

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死人等比比皆是;材料缺乏时代气息。

(3)材料单一化

800字左右的字数虽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显得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

(4)虚构现象严重

高考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又为极少数学生投机取巧提供了可能。于是写作中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

2、议论文论据的来源有:

(1)源自课本

(2)源自经典名著

(3)源自报刊、媒体

(4)源自生活

(5)源自典故

(6)源自大自然

其中三个重要的材料群尤其要重视

(1)、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作文选材的“大粮仓”

(2)、社会热点——作文选材的“资料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考生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放眼世界,关注社会,关爱人类,这就要求作文的选材也应与时俱进,这样的作文才更具现实意义。

以时事为材料,不仅可以展示开阔的视野,体现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而且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使文章富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除了老师编辑的时文美文,这些时事材料的获取途径主要是广播电视、网络、纸质媒体,因此同学们需要平时的有意识积累。

(3)、课本内容——作文选材的“后花园”

在选材方面,有的同学绞尽脑汁也搜索不到合适的材料。其实,我们没必要舍近求远,我们的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宝库。只要我们充分研读课本和读本上的内容,调动课内材料,也照样能把作文写得意蕴深刻,文采斐然。

课内材料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包罗万象。无论是课文里的内容还是作者的经历、精神世界及理想追求,都可以作为我们证明观点的论据。

如下面这段文字,都是我们脱口而出的内容,却让人觉得分析到位。

保持积极的心态,因为人生需要豁达乐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仕途不顺的苏轼来到了黄州,在这里,他访名山,寻美景。离开利欲熏心的官场,他选择了豁达与乐观,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之下,他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不快活;面对猝不及防的春雨,他高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友人的惆怅,他宽慰道: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不可否认,黄州的山水改变了苏轼,赤壁下的遐想更为他打开了通向宋词顶峰的大门。在这里,凭借一份豁达乐观的心态,苏轼遇到了更好的自己。月下的竹影或许会斑驳他的面额,但历史的洪流绝不会遗忘这颗耀眼的星辰。

有一点需要注意,小说中的人物不可作为论据。因为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而论据的要求则是真实。比如有的同学用孙悟空被炼成火眼金睛证明“逆境中出成果”就不妥,但我们可以选择玄奘作为论据,因为历史上确实有这个人。

3、议论文选材原则:重新轻旧避俗求新

(1)典型。指材料要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最能表现观点的材料就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

这样的材料服务中心,有以一当十的功效。

(2)新颖新鲜。材料的新颖要求我们去使用别人使用少的材料,如果使用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你又没有新的分析角度,而是“人云亦云”,这样就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立足于现实,关心社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注意报刊等媒体上介绍的新鲜事物。

(3)丰富立体。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所选择的论据大都以人物为主。在人物的选择方面,要注意避免雷同事迹。比如证明“顽强”,当我们选择了张海迪之后,就不要再选霍金。因为这两个人物都是残疾人中顽强的例子,都用在文中则属于雷同,达不到材料丰富的要求。试想,只有残疾人才顽强吗?当然不是。

4、练习。面对一个作文题,我们首先要会从形似、神似两个角度去搜集材料,然后要会根据以上原则去选择材料。如果以“低调”为题作文,以下素材,你会选择哪些?原因是什么?

[名言链接]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佚名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鲁藜

“要韬光养晦,不要当头儿!”——邓小平

“我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

“愚人之心在口中,智者之口在心中。”——富兰克林

“要纯朴、恭顺,不露聪明,不显才气,不要对答如流,不要过于张扬,只要你不让他怕你,他就会喜欢你的。”——司汤达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还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叶总是谦逊地专心垂着绿阴的。”——泰戈尔

[事例检索]

1、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有一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秦始皇兵马俑坑至今已经出土清理各种陶俑1000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连衣纹、发丝都清晰可见。

2、越王勾践低调侍奉吴王夫差。

3、范蠡助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

4、楚汉相争时,刘邦在项羽面前低调处事。

5、乾隆皇帝到处御笔题字,更有洋洋洒洒的4万多首“诗歌”,成为历史上最为高产的“诗人”,但是在诗坛上并没有他的位置。

6、钱钟书先生深居简出,以《围城》、《谈艺录》、《管锥篇》等著述说话,与新闻媒体保持足够的距离,但是名满天下。

10、著名歌手朱之文出名后依然保持农民本色,前几天一张他坐在院子里掰玉米的照片迅速传遍网络,让人心生暖意。

11、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的故事:有一次,英若诚在临吃饭时故意躲起来,想让大家为他着急。但是,并没有谁为他费神,大家照常吃完了饭,各自走开了。英若诚只好讪讪地自己走出来,吃了些剩饭剩菜。

三、如何组材

在立意和选材的基础之上,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组材,即如何运用所选材料的问题。

1、组材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先后原则”和“交替原则”。

所谓“先后原则”也就是哪些材料放在前,哪些材料放在后的问题。通常简短的材料宜放在开头,作导入,详实的材料宜放在文中主体,作支撑;具体的事实材料宜放在前面作铺垫,而抽象的结论性的材料宜放在后面,作总结------如此等等。此外,对历史人物论据的选择要有一定顺序。一般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如选择民族英雄为材料,那要首先用岳飞再用文天祥,然后再用郑成功。时间不能打乱,否则给读者语无伦次之感。

所谓“交替原则”即不要把相同性质的材料堆砌在一起!要分开来交替运用。具体而言,事实材料要和理论材料交替,正面材料要和反面材料交替,古代材料可和现实材料交替,还有就是中外材料可以交替等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要注意详略。熟悉的人物不要详写,因为人物事迹尽人皆知,写得越详细就越啰唆。如果用略写的形式写一组,使语言构成排比,那么就会是另一种表达效果了。反之,大多数人不熟悉的人物则要详写,因为这种材料属于新颖材料,读者也想知道细节,这就需要详写。

2、作文组材之方法

作文时可灵活使用以下组材方法。

(1)构建得体,灵活组织材料

对一篇充实的议论文而言,事实论据是不可或缺的构建材料,但在构建的过程中若只是一味地堆砌事实论据,而不讲求一定的方法技巧,则可能使文章出现“材料单一,枯燥无味,

偏狭不周,漏洞百出”的硬伤。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材料的特点,如从时间上分,有古代事例,也有近现代、当代事例;从地域上分,有本国的事例,也有外国的事例,从性质上分,有正面的事例,也有反面的事例;从范围上分,有点上的事例,也有面上的事例。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以上区分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组织,或做到古今结合,或做到中外并举,或做到正反相映,或做到点面互补。

如古今结合:

诸葛亮谨记刘备遗言,尽心辅佐刘禅。他明知敌强我弱,却义无反顾地六出祁山,最终病故于阵前,他本可以弃政治、诺言而去,在山林中逍遥,然而,道德告诉他,只有“鞠躬尽瘁”,方能闪光于历史长河之中。而现代的一名公交车司机黄志全,也在用生命实践着道德。在心脏病复发之时,他忍着剧痛,刹车、靠边、打开四门,车安全了,乘客安全了,行人安全了,他却永远地离开了。

如中外并举:

马克思如果不用他毕生的精力矢志不渝地追求,大英博物馆地板上那两个深陷的脚印又怎能引导人类通向解放的道路?刘翔如果不用矫健的双腿奋力地奔跑,又怎能实现他为亚洲赢得第一枚短跑金牌的价值?

如正反相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文天祥和郑思肖宁死不屈的气节既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又嬴得了别人的尊重,终于名垂青史。“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厚颜无耻的慈禧竟然为了一已这私欲而不惜抛弃国家的尊严,倾全国之财物去讨好各帝国,所以留下骂名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点面互补:

古有晏子使楚,楚国刻意刁难,开了个小门让晏子钻。晏子据理力争,说:“下等人出使下等国家,小国开小门。”他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负气回国,而是适时弯曲,据理力争,用言辞维护了自己的人格与祖国的尊严。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为老人拾履,勾践卧薪尝胆,刘备三顾茅庐,他们能屈能伸,屈为积蓄力量,伸为博取尊严。

这些事例各有侧重,但相互交织,形成了强而有力的组合拳:古今结合,以时间为线纵向探究;中外并举,以空间为轴呈现广阔现实;正反相映,则造成落差,让美者更美,丑者更丑;互补则把定点挖掘和横向拓展,把详与略、深与广完美结合。这样,事实论据既丰富多彩,又互为依托,大大增强了议论文的说服力。

(2)剪辑重组和加工改造材料

所谓剪辑重组材料法是指在紧紧围绕主题的前提下,从材料中择取符合需要的要素重新组合,从而构成文段。择取时要注意材料间的相关联之处,并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加以排列组合,以使行文自然,从而使得描述、议论或是说明的对象更具有广度和力度。所谓加工改造材料法是指在运用材料时不是简单地套用与移植,而是将所选材料改造变形而化用之,包括形式上的改造和内容上的变形。形式上的改造是指对所选材料的语言、体裁、人称及叙述方式的变革,从而呈现出来的材料就显得较为新颖。内容上的变形是指对所选材料的内容进行想象、扩展和逆向改写等,即“失事求似”。当然在操作中要保持原材料基本原貌,不可随意乱编。

如“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和亲,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许给他,昭君一去,保了匈奴与汉六十多年的和平。”这样一则材料,一个学生就作了如下改造:塞北的风雪,一季又一季,吹白了征夫的发,吹湿了怨妇的眼。直到有一天,长安来的路上,远远地现出一群人,簇拥着一位南来的少女。少女携着一枝橄榄绿,走入匈奴人的营帐。从此,征夫欢呼雀跃,怨妇破涕为笑。无数个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少女以其温柔和美丽,点染了那一方空灵。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汉元帝至今仍失落。汉朝唯一的一缕馨香,怎么就落到了一

群蛮子手里?只有雁群明白,少女用她一生的漂泊换取了汉王朝半世的太平。只有雁群明白,那一缕缕青丝是如何熬成白发,幽幽胡笳中,蕴含着多少乡思,最终又怎样化成一片青冢,三春尤晖。

再如原材料:白登楼痛饮,见大江茫茫,欣然欲赋,因见崔颢之作《黄鹤楼》,为之敛手,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颞题诗在上头。”后此数年,李作《登金陵凤凰台》,欲拟之较胜负。”一个学生对这则材料做了这样的改造:你永不言败,因为你的超凡脱俗,仙一般的人生,仙一般的诗境,游黄鹤楼给你翻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你的思想骑着黄鹤云浮天际,历史在你脑中浮现,崔灏来了,带着他的千古绝唱,四围是旁人的讥讽和嘲弄。你拂袖一笑,杳然而去。你没有冥思苦想,像贾岛一样地苦吟和推敲。你擎着一壶洒,带着长剑,仗步到滚滚长江的岸上。喝酒、舞剑,剑啸与涛声相乱,逸兴共江水齐飞。霎那间,一缕灵感洞穿天际,你仗剑长啸,江涛拍出一阵阵喝彩,长剑舞出朵朵剑花,你划沙作赋,一气呤就《登金陵凤凰台》,然后头也不回,径直而去,将人们的议沦抛在耳旁,又踏上了流浪的路途【范文举例】

选择三叠

烈日在高空中嘲笑。夸父拖着疲惫的身躯,跑呀跑呀。金黄的尘埃被激荡得飞扬起来。“太渴了,即便是渭河的水,我也能一饮而尽,该歇歇了。”夸父抬起头,刚才还在头顶上的太阳早已落到西山了。“可是,太阳,万物之主,是我的爱!我怎能让他弃我而去”夸父慢了下来,终于訇的—声,夸父倒了。望着金黄的尘埃缓慢落定,夸父在他生命的尘埃落定之前,奋力的扔出了手杖,沿着他追寻太阳的轨迹,在西天,化着一声桃花盛开的邓林。选择梦想,生命因梦想而伟大!

(这段文字的可取之处在于将“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改造,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逐日英雄形象,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惜献出生命。最后一句议论点明了这个故事的主旨)

江水在无奈中东逝。白衣飘飘的屈原行吟泽畔。举世混浊而我独醒。此时的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心系楚国万千百姓之水深火热怎能不憔悴,心忧楚国江山社稷之何去何从又怎能不形容枯槁?可屈原是痛苦的,他的痛苦正源于“燕雀乌鹊”窃据着朝中要位而自己却忠而被逐,听到渔父劝慰“举世混浊.何不随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甫其糟而啜其吃?”时,屈原有过一丝疑虑,可志存高远的雄鹰又怎能选择同燕雀为伍?遂怀石投江。留在汨罗江上空的是那句响彻千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选择志洁,生命因志洁而不朽!

(很明显,这段文字来源于《屈原列传》,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照搬原文,而是按照自己写作的需要进行组结,行文夹文夹白,将一个坚持操守的志者形象矗立在读者眼前。)

枯叶在空中哀鸣。秋天的地牢除昏暗潮湿,多少笼了层寒气,正如岳飞此时的心境。“爹,明知是秦桧那老贼设计陷害。此时君昏臣佞,朝中一片乌烟瘴气,这朝廷我们保它何用,不如反了!”这话隐约刺痛了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也隐约作痛。“孩子,奸臣当道,为父并非不知,可自古父为子纲,君为臣纲。身为人子,理应尽孝;身为人臣,理应尽忠,这责任乃男人顶天立地之本,吾儿切记!风波亭上大义凛然的身影站成了一座永远的丰碑。选择责任,生命因责任而厚重!

(这段文字的高明之处是通过对话来彰显人物精神,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简单的叙述中表述得淋漓尽致,而最后一句议论则为前面的叙述画上了一个

完满的句号!)

【总评】这篇文章选择的三个故事是学生在作文时常用的材料,可是本文作者在组材上作了精心安排,采用一、二、三的数字的形式使得文章条理清楚,在叙述每个故事后,便接着议论抒情,点明故事含义,将所写材料的意义发掘出来了,并且三个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不同人物在面临不同境遇和考验时,心灵世界的斗争过程和崇高选择。作为独立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们本来毫不相干,但由于都指向和表现这种过程和选择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3)学会分析事例,发掘出材料的内涵。运用材料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最少的材料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要想达到此目的可采用夹叙夹议的模式,即对材料由表及里地进行挖掘,把蕴含在材料中的意义充分发掘出来,从而达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议论文重在分析,析出论点的深层内涵,析得论据的丰富意义,并辩论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抓住分析,突出说理,才能说明论据是正确的,你的观点才能让人接受。对于同样一个论点,所用的事例相同或相近,但由于分析深入程度不同,其质量就大不一样。

这里提醒两点:

a、很好的陈述材料,让其能围绕中心进行议论,比较标准议论段的写法:

①观点句②阐释句③材料句④分析句⑤结论句(观点句)

例文解析: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 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下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知识就是力量。(结论句)。

请按照以上示例改造下面这段话。

“生活需要勇敢者,但光凭勇敢是不够的,有勇有谋,就是说一定要学会用智。我国古代田忌赛马、孙膑战胜庞涓等,不都是由于用智才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吗?生活需要勇敢者,更需要智勇双全者。”

b、同样的一则材料,裁剪得当,可以用来论证不同的观点

一则事实材料不是单一的信息体,而是诸多信息的集合,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切合不同立意的议论文。但有些学生在选用事实论据时往往习惯于照搬照抄,让其以原生态的形式呈现于文章中,自己选择的材料枝蔓丛生,无法和议论文的主题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此一来,文章不具备说服力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在具体写作中,我们要以立意为标尺,剪刀去丈量、裁剪事实材料,使之合乎行文要求,以实现其最大效力。

我们来看以下事实材料:

丘吉尔的演讲功力令世人折服,其演讲的措辞、语调和手势中包含着非凡的勇气和力量。在二战最困难的时期,英国军民的精神支柱,几乎就是丘吉尔每天的广播讲话。可是有谁知道,丘吉尔青年时期特别害羞,一讲话就脸红,期期艾艾。当他确定了自己的远大目标和抱负后,决心克服这个缺点。通过努力训练,几年后他便风度翩翩、语惊四座了。

当这则材料要用作立意为“人不是天生便优秀的,努力是通向成功的阶梯”的议论文的论据时,我们可以将材料裁剪为:

丘吉尔在演讲时无论是措辞、语调还是手势,都包含着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但也许大家还不知道,他在青年时期特别害羞,一讲话就脸红,期期艾艾。那是什么使他从一个羞涩的年轻人变成一位风度翩翩、语惊四座的政治家的呢?这离不开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离不开他连续几年的刻苦训练。

当这则材料要用作立意为“远大目标和抱负是成功的动力”的议论文的论据时,我们则可以将其裁剪为:

有一个人在青年时期特别害羞,一讲话就脸红,但他在确定了自己的远大目标和抱负后,便决心克服这个缺点,为自己的前进道路扫清障碍。后来这个人最终成为了风度翩翩、语惊四座的政治家。这个为远大目标和抱负所激励,努力提高自我的人,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丘吉尔。

当这则材料要用作立意为“语言的力量”的议论文的论据时,我们则可以这样来写:

丘吉尔在演讲时无论是措辞还是语调都包含着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二战时期,英国军民每天都要面对德军的轰炸,在这最困难的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每天广播讲话,便成为了英国军民的精神支柱。

通过这样的裁剪,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删除一些与立意无关的信息,使论据有的放矢地为文章主题服务,有力地证明观点,从而使中心突出鲜明。

四、练习

(1)下面这篇文章,语言优美,一气呵成。请从材料组织方面挑挑毛病。

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6)班管辽先哲常言:“态度决定一切。”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生活才会美好。

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人生注定不简单。偏僻的南阳也没能把诸葛亮变成鄙陋的村夫;荒蛮的北海也没能将苏武变成粗俗的牧羊者;清净的寺庙也没能将朱元璋变成虔诚的和尚。

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人生因此而精彩。出身贫寒仍胸怀大志,岁月不负他,刘邦终成大事;身陷囹圄仍积极向上,青天不负他,越王勾践终创“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辉煌;饱受磨难仍追求善美,黄土不负他,孔子身死魂不灭流芳千古。

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要求自己竭尽所能,要有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要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豪情壮志,要有“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豪行壮举。

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挣脱命运的枷锁开拓崭新未来。一如马天宇,出身贫寒,年幼丧母,父亲负债远走,从小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为了生计尚未成年就担负起养家糊口重担北漂去打工。当过快递员,睡过桥洞,做过跑龙套,但是他始终相信只要积极向上,未来是美好的。他抓住一点点机会努力做的更好,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被伯乐赏识,07年因发行的一首《该死的温柔》一炮走红。

命运的枷锁虽能让人生活困顿,但却束缚不了积极向上的心。马天宇告诉我们梦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敢为天下先,坐在生活的前排。一如霍金,被禁锢在轮椅上,被剥夺了说话的能力,但他凭着坚毅不屈,积极向上的意志,用三根手指创造了科学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一如史玉柱,一位万人敬仰的创业天才,一夜之间负债2.5亿成为企业家们引以为戒的失败典型,但是他没有因此堕落,而是积极向上,勇敢超越,如今又是身家数百亿的企业家。

因为积极向上,霍金攀上科学的金字塔;因为积极向上,史玉柱东山再起。怀有一颗积

极向上的心,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需要积极向上的态度,如若消极度日再美的事物也将如昙花一现,转眼烟消云散,海子的诗固然美,但从他卧轨自杀的那一刻,一切芳华褪尽,再也不复存在了。

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坠入人生低谷,依旧步履从容,笑看朗月照花,步入人生雨季依旧波澜不惊,轻吟一世风华。

(2)大作文训练。

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青蒿”也几乎伴随着她一生的不懈追求。在190次失败之后,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

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这位中国女科学家——85岁高龄的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朴实、低调的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材料二:“9〃3”大阅兵,新一代预警机惊艳亮相,作为整个飞行队伍的神经中枢,它最精密的器件却是由手工焊接的。潘玉华就是完成这项工作的人,20年潜心修炼,使她能在硬币大小的电子板上焊接1144根铅柱,而不工作时她也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绣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附: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欣赏

感知自然需躬行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通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高考议论文论据素材:名人事例 )

高考议论文论据素材:名人事例 1.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幸,最终也能有所收获。话题:“成功的曲折”“永不言败” 2.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3.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4.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作文素材要一材多用 多角度利用素材

作文素材要一材多用多角度利用素材每一作文题,扣题的立意方向和素材绝对不止一个。在一个作文题中,可写之材、可立之意,多如天上星辰,就看你能否睁大眼睛找到它。第二,一个素材,绝对不止一种写法,而可通过转换素材,让它百变出不同立意,适合不同作文题。 第一件事,叫挖掘与拓宽作文题的立意点。既然某作文题可写之材、可立之意多如天上星辰,就让我们找到这些“星星”。任何一个作文题,审题时,都可尽量从情感、成长(品格)、历史文化三个角度立意,文学功底不够深厚的同学可着重从前两种去立意:如“少年风采”,从情感角度立意,可写感恩父母、帮助朋友、关爱他人;从成长(品格)角度立意,正面的品格(坚持、拼搏、谦虚、团结等)都能成为立意方向。 聪慧如你,只要养成从“情感”和“成长(品格)”两个方向去拓展某作文题立意方向的思维习惯,会发现,原来,一个作文题,有那么多素材都能写。 第二件事,叫转换已有素材。一个作文素材,在通常情况下,其内涵肯定不止一个,这是由人做事的关联性决定的。我们在做很多事的时候,都不是仅仅依靠自身力量独自完成的,其间会涉及到诸多人。在你做成这件事的过程中:别人会给予你各种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于是这件事便有了情感内涵;而你自己也会以某种品格(或创新,或坚持,或拼搏,或团结等)推动自己完成它,于是这件事又有了成长内涵。由此可见,任一素材,通过一定的转换,都可从情感和成长励

志的角度挖掘立意点。 第三件事,叫调整素材。调整细节片段,即根据文章主题的不同,在一个素材中搜寻最能表现主题的细节片段,将其加以延长,综合运用各类描写来描摹此处的细节片段。而所谓调整议论抒情句,即根据文章主题和细节片段的不同,在叙事完毕之后,及时对其进行情感或道理的升华点评,以对文章主题进行升华。

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如何分析并论证事例

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如何分析并论证事例分析事例就是对所举的事例进行分析议论,阐明事例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使事例与论点水乳交融。事实上,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因此,要力求做到精选事例与深入说理相互结合,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以避免“议论文=材料+观点”的弊病。常见的析例方法: 探因分析法,也叫因果分析法。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和结果,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如为证明“人要立志”这一论点,叙述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牛顿小的时候并不聪明,有一次,父亲叫他在门上打个洞,让大猫和小猫出去方便些,他却打了两个大洞,说是因为有两只小洞物。尽管如此,牛顿立志探索科学的奥秘过程中,因刻苦钻研取得累累硕果。接着用探因分析法就是:一个人立了志,就像机器上按了发动机,就有了使不完的劲。牛顿正是因为在这种“使不完的劲”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这正是在举出事例之后,沿着牛顿为什么会成为科学家的思路,探究其根源,从而证明了“人要立志”这一论点。 此类分析法常常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引出探究和剖析事理的文字。 假设论证法就是针对着上面所举的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范例: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主创新,坚持“技术创新课题来自于市场难题”和“设计创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研发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使集团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成功,营业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8%,持续保持在家电与其它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可见,海尔的成功在于创新。假如海尔集团因循守旧,不进行技术创新,不更新研发理论,也许海尔早就被市场所淘汰,“海尔”这个品牌也不会闻名中外。正是由于海尔集团的不断创新,打响了“海尔”这个品牌。所以,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高考议论文四种万能结构模板

高考议论文四种万能结构模板“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高考议论文要做到妙手天成,平时就必须练就一双妙手。 今天,就把50+议论文常用的四种结构模板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在耐心看完之后,能做相应的练习,早点熟练掌握这些模式。 模板一 观点+素材+分析+小结 观点——明确(一句话,干净利落) 素材——事例典型,叙述简洁(用公众认可的例子,某人之类少用为妙)分析——紧扣中心论述,不游离 小结——归纳,点破主题 注意:最好多用几个素材,每个素材都应有相应的分析。 示例: 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变幻。(观点) 扎拉·菲利普斯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外孙女,曾被《人物》杂志评为“全球最美丽的50个人”之一,她高雅的举止让英王室为之自豪。然而,当扎拉公主毅然决定成为一个马术骑手时,她生命的光芒改变了颜色。脱去冠冕,褪去礼服,她和普通骑手一样艰苦地训练,挤在地摊上挑选别人用过的马鞍。2006年9月,她成功地赢得了“欧洲全能骑术锦标赛”冠军,整个英伦为之振奋。(事例)

在赛场这个新位置上,扎拉公主宛如露珠,尽显光芒。她那金黄色的皇室标签变成了鲜红色的勋章。在皇宫里,她的美丽让皇室生辉;在赛场上,她的技术让众人折服。(评论) 在生命的锦缎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25岁的扎拉学习,怎样让适合锦色的繁花添到锦缎上绽放,怎样在不同的位置中找到生命光芒的方向。(小结引申分析) 注意:素材必须有分析。 反例: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弊端: 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 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选材组材

选材组材:中考作文如何选材组材 王延学 讲前综述:对于一篇作文而言,内容(材料)往往是第一位的,各地中考作文评分标准都将“内容充实具体”列为重要条件。作文的内容好,充实、具体,这是中考作文取得高分的先决条件之一。内容空洞、虚假的文章,是绝对进不了一类卷的。此外,有了鲜活、典型的作文材料,同学们还得想办法将其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同一大把散落在地上的珠子,你得找一条线将其串起来。“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也是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选材 无论是何种文体,对材料的选用都有三个基本原则: 其一,紧紧围绕中心。选取能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舍弃不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这就像盖房子,建筑工人需要的是钢材、水泥、砖,而做衣服的材料、造糖的材料,即使再好,也是不能用的。比如你要写一名助人为乐的同学,那就得搜集他如何助人的材料,至于他如何刻苦读书之类,就不宜作为文章材料了。 其二,选取典型的材料。典型的材料,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能够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其三,选取新颖的材料。选材时还应尽量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材料,避免老生常谈。我们写作时不妨以时事入文,不妨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真正属于自己的材料。 在选取典型素材时,同学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1.写记叙文一定要精选材料。例如两个父亲同时给女儿送学费。一个是直接乘车30里送钱给女儿;另一个是挑了一担谷子,夜里出发走了30里山路,天亮到了集市,然后卖掉谷子给女儿送钱。这两个送钱的材料,给读者留下的感受肯定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显然要选取后者作为作文素材。 2.记叙多件事,不少考生容易出现的误区是,仅仅从一个方面选材。虽然记叙了多件事,可这“多件事”属于同类材料的简单相加,这样文章内容就会显得单薄,人物形象也会显得单薄。就像是请客吃饭,如果桌上有十几盘菜,可全是同一种菜,那就会显得单调;相反,虽然桌上的菜并不是很多,但却各具特色,那么,比起一类的十几盘菜,它反而要显得丰富。记叙多件事,道理与此相同。 3.写议论文时,选材要多考虑“名人效应”,要注意选择知名人物。有些考生习惯于选择自己和身边同学的相关事例,或者选择家庭中的事例作为论据,这种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转来转去选择出来的论据,由于时间、空间的影响范围太小,很难有说服力,文章也显得幼稚,不大气,缺乏意蕴。身边的小事不是不可以做论据,关键要简洁、有内涵并具有针对性。 (二)组材 组织材料成文,涉及详略、线索、顺序等写作知识和技能。写作时,为了突出中心,我们要清楚哪些事例应当详写,哪些事例可以略写或只作概括性交代。为了使文章条理清晰,我们还要考虑好行文的顺序,从哪个角度入手,怎样收束全文,几个事例以什么为线索串连起来,还要

高中议论文各种写法结构及范文

高中议论文各种写法结构及范文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它可以是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一个故事,一段对话,或描写一个场面,再一层一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一个新的结论。这种写法叫总分式,是中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一个人们关心的疑问,然后一一作答,逐层深入,这是答难式的写法。还要以是作者有意把两个不同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这是对比式写法。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一、议论文写作三要素 议论文主要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必须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 1. 归纳法 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2. 推理法 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3. 对照法 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驳论法 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 三、议论文的写法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论点。 论点通常在文章的第一段提出。 2.要有足够的论据,可以列举生活的实例。 3.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所有事实、原因、理由应紧密地同结论连接起来。 4.层次要清楚。 5.态度诚恳、友好,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

最新作文素材一材多用--公开课教案

精品文档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教案 高一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作文素材一材多用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解决学生写议论文“无材可用”的大难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训练高效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学会一材多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方法】印发资料,学生训练,教师精讲点拨。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掌握“多角度立意”,处理好素材与论点的论证关系。【教学难点】把握素材与论点的关系,写好“叙例”和“议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二、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花8分钟时间自行阅读以下材料: 【运用技巧】 一、多角度深思 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邓亚萍,米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也正是51 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年国家队才1989给她机会。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年世界第一,枚48奥运金牌,个世界冠军头衔。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14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③永不 言败④拼搏⑤不轻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 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 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 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

中考作文选材指导教案全解-共11页

九年级作文训练(1) 教学内容:作文的选材(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选材组材的误区; 2.培养学生选材组材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优秀的作文往往需要很优秀的材料,或者善于将平凡的材料精细化,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写作内容。那么怎样进行作文的选材呢?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选材误区在哪里呢? 二、何谓选材: 选材,简单地说,就是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点。如《我的妈妈》,可以叙述她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也可以写她孝敬长辈、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可以写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也可以写她坚强、乐观,艰苦创业。这不同的内容就是你选择的材料。 三、选材上常见的误区: 1.材料低幼化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写作时选材总把思维拘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等主题上。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议论总是堆砌事例,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 2.材料陈旧化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死人等比比皆是。材料缺乏时代气息。 3.材料单一化600字左右的字数虽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显得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 4.抄袭现象严重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又为极少数学生投机取巧提供了可能。于是写作中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 5.选材杂乱,凑足字数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话题要求、写作中心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求凑成600多字。结果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 四、选材的常规要求: 1.思想健康,力避禁区 每年考场作文都会出现一些考生作文思想偏激或消极情形,思想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文以载道。文章一定要有一个激进的思想,能体现你的道德价值取向。在考场上,为求稳妥,最好不要涉猎思想禁区、道德禁区、恋爱禁区。 2.新颖典型,力避陈腐

高考作文指导:高考议论文写作中的事例使用与分析论证

2015年考纲在作文方面,承袭了2014年的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同时在作文发展等级关于“丰富”的具体解释中,与2014年相比,又出现了一点明显的变化,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2014年的要求更多的是为记叙文量身定做的,2015年新增加的“论据充实”,毫无疑问是特别为议论文提出来的,把它写进考试大纲中,阐释更加科学,而且符合近几年对文体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而最受我们同学青睐的莫过于事实论据。为什么? ——事例用得好,会直接帮助立意的深刻;事例表达得好,也能体现语言的优美;还可以凑字数。 那么当我们根据文章的观点选择好了那些典型的、有代表型的事例后,到底应该怎样处理使之与观点契合为文章增色呢? 我们首先来做一个练习,然后来总结一下事例论证分析的一般思路。 这则材料的不足之处在哪里?如何修改? 材料1:奋斗,即是通往理想之路。(古今中外事业有成者无不浸透着奋斗的汗水)。 因为奋斗,安徒生从一个鞋匠的儿子成为“童话大王”;因为奋斗,罗曼·罗兰获得了20年心血的结晶——《约翰·克利斯朵夫》;因为奋斗,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因为奋斗,陈景润采撷到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也是因为奋斗,在一次次的国际比赛中,中国运动员让五星红旗在世界赛场上冉冉升起。 ——成功者的事例不胜枚举,但我们在惊羡他们伟业的同时,更应该去感受他们为今天的成功所付出的艰辛。奋斗是理想的阶梯,只有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缺少观点和事例之间的过渡和事例后的总结) 运用事例论证分析的一般思路: 领例句(论点句)→引例句→叙例句→议例句 一、引例 选用准了事例,运用论证时,可在观点和事例之间用上过渡性的语句将事例引出来。有了过渡句,文章结构就能严谨,上下文也自然流畅起来,观点和事例就不会脱节了。这句过渡性的语句叫引例。 常用格式:古往今来,无数的人正是因为……才…… 二、叙例 引例结束后就是叙例的环节了,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叙述才能打动人说服人呢?我们还是通过几个练习共同总结归纳。 1、叙述角度——紧扣中心 材料2、指出下节文字在事例叙述方面的毛病,并试加以改正。 观点:自己找答案 那个因乌台诗案虽免过一死却被闲置黄州的苏轼,曾在道家的影响下发出过人生如梦的感慨,可是他并没有就此而避世退隐,而是面对浩渺的江水和静兀的群山得到启迪,从此对坎坷的人生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和“自爱铿然曳杖行”的傲岸;那个身陷轮椅青春黯淡的史铁生,也在地坛中迷茫彷徨,有过翅膀被折断的沉重,可是他最终选择文学之路,用笔继续他飞扬的青春斗志,我们的社会因而多了一位坚毅不屈的强人而不是靠人悲悯过活的弱者。 ——叙述角度不对,不能很好的证明观点。闲置黄州的苏轼,如果续走前代失意文人醉心老庄思想的道路,那么他留给我们的也不过是“人生如梦”的消极感慨;幸而他自己从浩渺的

议论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

议论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 八年级语文组沈金鹏 教学目的:1、让学生懂得一材多用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该种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练习、讲评、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运用技巧】 一、多角度深思 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 邓亚萍,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③永不言败④拼搏⑤不轻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 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 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

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 最后,要对事例进行引申与拓展。紧扣道理写好事例以后,要不失时机地对事例进行分析引申强调,使事例与所要证明的道理紧密关联,让阅卷者更明确的知道事例恰当、有力地证明了道理。 【注意】“一材多用”,要注意: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范例展示 以“勾践灭吴”这则材料为例: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于是,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材料学生都耳熟能详,依据这一材料,可以抽取以下观点: 1.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走向成功,创造辉煌; 2.只有充满必胜的信念,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3.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就事业 4.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实际的行动,二者结合,才能到达事业的巅峰; 5.自古雄才多磨难; 6.忧劳可以兴国; 7.苦难常常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如果运用上述材料分别证明以上七个观点,那么,作为论据使用时必须适当地调整重心,主要体现在描写的侧重点上,描写既可以通过细节体现表达中心,丰富文章内容,又可以彰显文采。一一对应示例如下: 1.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暗暗立下志向——兴越灭吴,目标廓清了他心头的迷雾,点燃了他心中的明灯,照亮了他前进的航线,卧薪尝胆,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但他始终不懈怠,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成为长江流域的霸主。 2.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仅剩3000士兵,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信念是火,点燃奋斗之灯;信念是灯,照亮奋斗之路;信念是路,引他走向辉煌。靠着不屈的斗志,坚强的自信,他义无反顾地投身越国的恢复生产建设,富国强兵,终于灭掉吴国。 3.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勾践亲自耕作,夫人亲自织布,鼓励生产,勤训甲兵,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4.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目标是美好的,但道路是艰辛的,他赈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屈尊下顾,亲自耕作,与百姓同甘共苦,一步一步地踏实走着,奋力向目标迈进,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正可谓目标与行动齐有,霸业和威名共传。 5.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在会稽山上,靠着大夫文种的游说,得以保全性命,但不得不放下君王的架子,给吴王称臣,丧权辱国,丢尽尊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写作选材组材专项训练

21 总体构架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春游南山》这篇习作在写作时应该选用哪些材料?选择最合适 的三则材料,把字母填在括号里。( )(15分) A.天亮起床,梳洗,做准备。 B.队伍候车近一小时。 C.坐车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D.来到南山公园门口,顿觉秀色可餐。 E.按游览顺序描写南山美景。 F.一个同学不慎跌倒,手擦破了点皮。 G.登到山顶,极目远眺,不忍离开。 H.回来的路上,同学们有些疲劳,多数人在车上睡着了。 二、下面的材料各表现了怎样的中心?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材料后 的括号里。(24分) A.工作负责B.关心集体C.认真学习 D.学习刻苦E.关爱同学F.爱好体育1.一天放学后,李欣看到教室里很乱很脏,就主动留下来,不声不响地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 ) 2.一天,轮到曹明值日,他身体不舒服,孙丽帮他做好了值日。 ( ) 3.在一次课外活动中,丽丽的手被划破了,血流了出来,赵莹主动陪她去卫生室,包扎伤口。 ( ) 4.每逢单周的周五下午,中队宣传委员薛米总是认真地办好中

队的黑板报。 ( ) 5.郑文上课时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回家后,作业写得十分认真,总是得“优”。 ( ) 6.小佩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每星期都坚持参加三次游泳训练,即使在数九寒天也不中断。 ( ) 7.郭飞从小就爱写毛笔字,他坚持练习,即便是严寒酷暑也从不间断。有一次生病了,他还伏在桌上练毛笔字。 ( ) 8.一天中午放学时,天下起了大雨,王乐没带雨伞,正愁不能回家吃午饭。这时范敏主动走上前,把王乐送回家。( ) 三、下面是一些同学在写作文时所选用的部分材料。读后,请你分析 一下,能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的打“√”,不真实的打“×”。 (16分) 1.暑假的一天,我的爸爸到田里去锄草。只见田野的麦子绿油油的,远远望去,大地像是铺了一条绿色的地毯。油菜花一 片金黄,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在花间飞舞。 ( ) 2.上学路上,有个青年骑着自行车,行驶速度很快,撞到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倒在地上呻吟,那个青年却骑车逃走了。 不一会儿,来了一位警察叔叔,他扶起老奶奶,把她送到附 近的医院去诊治。之后,又送老奶奶回家。再三嘱咐她要好 好休养。 ( ) 3.星期天,我不小心将一只花碗打破了。我怕妈妈知道后责怪我,就不声不响地拿了平时省下的零用钱,到商店里去买了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名人事例简短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名人事例简短 经典名人事例作文素材:《球王乔丹》 篮球上帝乔丹在一次中国之行中,拒绝乘坐主办方为他提供的奔驰、宝马, 而是点名要了美国的道奇山羊。原来乔丹有一条重要的商业原则,那就是“做 广告从来只做美国货”,因为,座驾事件与“尊严”息息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球场外的乔丹给崇拜他的那些青少年们上了堂很好的思想 品德教育课,这才是一个“星”真正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 相反,我们的各种“星”们,同样作为青少年们顶礼膜拜的偶像,他们的表 现又如何呢?我们知道有的歌星歌唱得不怎么样,却热衷于把奇形怪态遁入极端;有些影星不在表演上下功夫,却老是以绯闻来炒作自己;还有那些所谓的 足球明星,球踢得极烂,可酗酒、打架等丑闻不断。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我们的“星”们有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不是应该好好学学人家乔丹呢? 高考作文万能素材:名人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 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 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 令放他过去。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 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

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高考励志人物作文素材:柴智屏 她,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了份戏剧编剧助理的工作,却发 现整个公司除了老板只有她一个员工。累死累活干了三个月,只拿到一个月的 工资,于是炒了老板鱿鱼,开始游荡帮人写短剧,写*,只要按时收到钱就好,前路茫茫,她希冀着奇迹发生。 一次机缘巧合,她应聘到电视台一个节目当了编剧。半年后,在一次制作节 目时,制作人不知为什么突然大发雷霆,说了句“不录了”就走了。几十个工 作人员全愣在那儿不知怎么办,主持人看了看四周,对她说:“下面的我们自 己录吧!” 机会只有三秒钟,三秒钟后,她拿起了制作人丢下的耳机麦克风。那一刻, 她清楚地对自己说:“这一次如果成功了,就证明你不仅是一个只会写小剧本 的小编剧,还可以是一个掌控全场的制作人,所以不能出丑!” 慢慢地,她开始做执行制作人。当时,像她那个年纪的*能做制作人,相当罕见。 几年后,这个小*成了三年获得金钟奖的王牌制作人,接着一手制作了红得一塌糊涂的偶像剧《流星花园》,被称为“台湾偶像剧之母” 回首往事,柴智屏爽直地说:“机会只有三秒,就是在别人丢下耳机的时候,你能捡起它。”

议论文素材一材多用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 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运用技巧】 一、多角度深思 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 邓亚萍, 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③永不言败④拼搏⑤不轻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 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 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 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 最后,要对事例进行引申与拓展。紧扣道理写好事例以后,要不失时机地对事例进行分析引申强调,使事例与所要证明的道理紧密关联,让阅卷者更明确的知道事例恰当、有力地证明了道理。 【注意】“一材多用”,要注意: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范例展示 [苏轼解读]

2015年高考议论文结构类优秀作文示例

2015年高考议论文结构类优秀作文示例 1、心中有德 看惯了太多的勾心斗角,也看倦了太多的贪官污吏,内心迷惘而又不知所措你却笑着对我说,若心中有德,一切终将释然。(提出中心论点) 心中有德,是那淡泊名利的心境。(分论点一)你静静地漫步于乡间丛林, 身上穿着打着层层补丁的衣服,脚上穿着破了洞的草鞋,脸庞被晒得黝黑,唯有那眼睛依旧炯炯有神。我望着你,陌生而又熟悉。身于豪门,本该享受荣华富贵,平步青云,怎奈你那高昂的头颅,始终不愿垂下,宁可受苦受累也不为那“五斗米折腰”。你心中始终以百姓为重,却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事例概括、分析论证)因为心中有德,那淡泊名利的心境,所以千百年来人们牢记你,那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点题,呼应分论点一) 心中有德,是那舍生取义的精神。(分论点二)你站在驶向零丁洋的船头上, 平静而又无奈,平静是因为你视死如归,无奈是太多的无德者与元兵相勾结,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却敌不过内外夹攻。留炎汗多次来找你,他给你讲了那么多你看不到的“美好前程”,可你不但不接受,还对着留炎汗破口大骂,骂得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事例概括)是的,我知道,纵然你失去所有,可你还有一件东西永存心中,那就是德。你没有忘记百姓,没有忘记国家,于是便有了零丁洋上的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刹那,远处的宋代为你永存。(分析论证)因为心中有德,心中那舍生取义的精神,所以你永垂不朽。“文天祥”深深烙在人们的心上。(点题,呼应分论点二) 心中有德,是那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情怀。(分论点三)你“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多少个日日夜夜,你睡不上一点好觉,吃不上一顿好饭,更令人叹息的是,后主刘禅之无能。救国之重任全压在你身上,可你没选择逃避,你面对着,支撑着。不仅给蜀国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谱写出了著名的《出师表》,以示你心中之德。(事例概括、分析论证)因为心中有德,那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之心,使卧龙之名——诸葛亮流芳百世,成为千古佳谈。(点题,呼应分论点三)

高考议论文的八种模式

1、模式一: 议论文段标准模式:观点+素材+分析+小结 观点——明确(一句话,干净利落) 素材——事例典型,叙述简洁(用公众认可的例子,某人之类少用为妙)分析——紧扣中心论述,不游离 小结——归纳,点破主题 注意:最好多用几个素材,每个素材都应有相应的分析。 示例: 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变幻。(观点) 扎拉?菲利普斯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外孙女,曾被《人物》杂志评为“全球最美丽的50个人”之一,她高雅的举止让英王室为之自豪。然而,当扎拉公主毅然决定成为一个马术骑手时,她生命的光芒改变了颜色。脱去冠冕,褪去礼服,她和普通骑手一样艰苦地训练,挤在地摊上挑选别人用过的马鞍。2006年9月,她成功地赢得了“欧洲全能骑术锦标赛”冠军,整个英伦为之振奋。(事例)在赛场这个新位置上,扎拉公主宛如露珠,尽显光芒。她那金黄色的皇室标签变成了鲜红色的勋章。在皇宫里,她的美丽让皇室生辉;在赛场上,她的技术让众人折服。(评论) 在生命的锦缎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25岁的扎拉学习,怎样让适合锦色的繁花添到锦缎上绽放,怎样在不同的位置中找到生命光芒的方向。(小结引申分析)(317字) 注意:素材必须有分析 反例:“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弊端: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修改:“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2、模式二:

个性写作的选材与组材

个性写作的选材与组材 晋江市平山中学王常婷2012-3-20 教学目标: 一.结合以往阅读课材料,学生掌握在写作中运用材料的能力。 二.在示范作文展示中,学生通过欣赏阅读,通过问题反思,既激活课堂,又 学会运用所积累的材料寻找写作灵感,构思个性作文。 三.学生体会到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实现通过写作来升华阅读积累的目标。 把写作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展示个性的一个舞台。 教学重点: 一.在理解个性写作特点的基础上,学生学会积累材料与选用材料。 二.学生学习利用已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整合利用,构思全文; 三.懂得在材料运用中,不生硬,不堆砌,学会与作文主题融为一体。 教学难点: 学生在写作中如何避免材料堆砌,而能将现有材料融入自我,自然恰当地融入作文中,实现审美再现。 教学安排: 1、安排一课时 2、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似看山不喜平”,每个人的文章应写出自己的个性来,才能避免千人一面。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个性的作文呢? (《文章写作与修改》P1)作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就要自主地写作,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真实,说真话,诉真情,(合乎现实逻辑)。文章有新意,大胆质疑,突破条条框框;独立思考,发表独到见解;灵活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具有新的风格。 具体体现在: (1)个性化的思维 ( 2)个性化的拟题 (3)个性化的主题 (4)个性化的文体

(5)个性化的选材 (6)个性化的构思 (7)个性化的开头 (8)个性化的结尾 (9)个性化的片断(10)个性化的语言 (11)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 12)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讲的是关于第(5)(6)点:个性化的选材与组材。 二、个性化的选材与组材 (一)材料准备与切题选用 材料对文章的写作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没有材料,写作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设疑一:材料对文章写作很重要,可材料从何而来? 读自己爱看的有益的书,听爱听的歌,关心感兴趣的时尚人物……再通过摘抄记忆,积累材料,再将其用在写作上,就如同农夫从耕耘——收割——酿造美酒的过程。也是我们个人精神上从修身——涵养——精神升华的提高过程。 课件展示: 兴趣阅读——针对性摘抄——切题选用 例一《我心目中的李清照》王燕红 作者介绍写作时是如何进行材料准备与选用。 设疑二:有了材料,是不是就意味着写作没问题了,在写作时就将它抄来就可以了? 例二回顾高一年开过的关于林徽因、张爱玲、三毛等人的阅读课,到《最是那一抬头的温暖》片断王常婷 ——选材的的第一标准是:合乎主题。最忌为用材料不顾文章主题而滥用材料。经常写,经常用,丰富而熟悉材料,能让我们在写作时,“临危不惧”,胸有成竹;恰当选用,则可以让作文增色不少。 感兴趣的阅读,能让我们的内心充实快乐,针对性的摘抄则将这快乐收获珍藏起来,当这些人物的故事与及他们曾说过的话沉淀在你的记忆里时,你可以将它以你喜欢的方式写在你的作文本,或者空间、博客里。经常运用,它就会在主题表达

高考作文素材:贝聿铭:一材多用精选

高考作文素材:贝 聿铭:一材多用 ——记世界著名现代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说起法国巴黎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可能无人不知.但说到它的设计者——美籍华人贝聿铭,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下面就让我们从这张荣誉表开始,来看一看大师贝聿铭的精彩人生吧: 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日本帝赏奖、国际普茨克建筑奖(世界建筑界最高荣誉)…… 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其中的代表作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卢浮宫金字塔、旧金山公共图书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香山饭店、埃佛森美术馆、日本美秀博物馆、梅尔森音乐厅、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等,都将永垂建筑史册. 一、成长的历程 1917年,祖籍苏州的贝聿铭出生于广州.1927他随调职上海银行的父亲到上海去读书.他中学毕业讨论未来职业时,父亲推荐了金融或医学.然而,贝聿铭对两者都不太感兴趣,就决定寻找自己的目标. 一天,贝聿铭和叔父一起去刚竣工的当时远东最高的26层楼的饭店旁边的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突然,贝聿铭停下脚步,在一张纸上勾画出了饭店的轮廓……后来,贝聿铭回忆说:“我沉醉在建设一幢和这饭店一般高的大楼的设想中……我断定那就是我想做的工作.”就这样,他又一次违抗了父亲的意志——让他去英国读书,最终选择了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后来又转入了麻省理工学院. 二、成名前的准备 1940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后至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其间,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成绩,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1948年,32岁的贝聿铭作出令人惊讶的选择,离开哈佛,到房地产公司去.理由是觉得学校的事业不美丽,希望学点新东西.跳槽后的十二年中,贝聿铭为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他创造性地用水泥墙代替了砖块墙,采用舷窗式的窗户来扩大屋子的空间,改善采光,在楼与楼之间留出空地作为公园,这成为影响全世界住宅区建设几十年的新模式.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事业的基础. 三、走向辉煌 建造肯尼迪图书馆,声名远扬 1964年,为纪念已故总统约翰·肯尼迪,美国决定建设一座永久性建筑——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