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解析
语篇衔接连贯与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2019年文档资料

语篇衔接连贯与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两个重要术语。
Halliday&Hason 在Cohesion in English中指出,衔接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是通过各种形式特征来体现的,而这些形式特征本身不限于衔接。
Van Dijk(1977)从语义学角度研究连贯,侧重研究书面语篇信息的传达,认为连贯是语篇的语义特征。
就二者关系而言,Beaugrande 和Dressler(1981:71)认为,衔接是建立在预先设定的贯性基础之上的。
重复、省略、替代,连接与语篇手段的运用有助于语篇在表达上和理解上的简易性,即增强语篇的稳定性和简易性,用起来省力。
二、高中英语写作现状及其成因写作是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是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英语教学目标之一。
然而事实情况是大多数同学的写作质量差,词汇贫乏,内容空洞,选词不当,句型错误,段落结构松散,缺乏必要的衔接手段。
具体又表现为:(一)既缺乏语义连贯又缺乏衔接手段来实现形式上的关联;(二) 语义上虽有关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但由于主语频繁变换而破坏了形式上的关联,从而影响了语篇的衔接;(三)虽注意了形式上的连接,但只是衔接手段的堆砌,缺乏语义上的连贯。
总之,学生缺乏遣词造句的语篇能力是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
教师只注重单词和结构的阐释,整篇文章往往被分解成支离破碎的语言点,见点不见面。
因此学生对单词用法、语法结构较清楚,而对语篇结构和内容并非完全掌握和了解。
三、进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训练,培养高中生写作能力高中生在写作中存在语篇连贯性差,语义不连贯,逻辑性不强,缺乏条理,其根本原因是他们不具备语篇的衔接能力。
那么如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作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一)结合理论与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衔接与连贯理论和高中阅读课的教学相结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衔接和连贯手段在教材中的运用。
浅谈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浅谈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谭玉洁2009111602)摘要:街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也是话语分析的重大课题。
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 而连贯则存在于语篇的深层结构。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中固有的两种语义关系, 都有各自的实现手段, 分别在语篇的微观和宏观层次上起着连接篇章成分的作用, 相互影响, 共同赋予语篇以篇章性。
在过去的30多年中,语言学界在如何看待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本文从语篇的视角来研究衔接和连贯的关系,先就各自的概念意义进行分别论述,然后通过归纳语言学家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关系一. 引言语篇、篇章和话语是语篇研究中三个重要概念, 国内语言学界对这三个概念持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分歧源于text 和discourse 两个单词的不同译名, text 被称为语篇或篇章, discourse 被译为话语或语篇。
篇章(text) 和话语(discourse) 是两个经常交替使用的术语, 在定义上, 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一种观点认为篇章和话语所表达的概念没有大的差别, 另一种观点认为话语是篇章和情景语境的结合体, 话语是动态的语言交际, 篇章是话语的静态的脱离语境的书面记录。
简单地说, 篇章和话语的关系就好象是书面语篇和口头语篇的关系。
本文中所讨论的语篇(text/discourse) 是个广泛的概念, 包括篇章(text) 和话语(discourse)。
语篇是指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单位的语段, 简单地说, 就是连贯的话。
它可以是自述、独白、对话、众人交谈、演讲;可以是文字标志;也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以及其它文章。
语篇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 都必须合乎语法, 语义连贯。
语篇往往是由若干句子组成的。
语篇分析的界限不应小于单句。
语篇特征体现在很多方面, 语义连贯、衔接就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
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衔接是语篇特征的一个重要内容,语言中连句成篇的手段多种多样。
一个连贯的语篇必须具有衔接成分,而且必须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句与句之间在概念上必须有联系,句与句的排列也应该符合逻辑。
一关于衔接与连贯Halliday与Hasan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认为,衔接这个概念是语义上的,它指的是语篇所具有的意义关系;在语篇中,当一些成分的解释需依赖于别的成分时,衔接就产生了。
他们把衔接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
在书中,衔接束也是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
Brown Yule则认为衔接来自于词汇之间诸如上义词,部分与整体以及搭配等通过结构关系如从句替代、比较、句法重复、时态一致、文体选择等而获得。
连贯在他们看来属于一种假设,换句话说,除了拥有句法结构知识以外,还需有信息传达模式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原则,即有时在语篇中可能没有连贯形式出现,但在解释时往往被看作是连贯的。
David Crystal曾给衔接与连贯下过这样的定义:人们经常在语法中使用衔接来指称单词的特性,它被看作是一个语法单位;有时语言学家用它指称比粘着词素更大的语言单位的特点。
连贯往往被用到语篇分析中,指一些用来解释口语或书面语的基本功能联系的主要原则。
它涉及到语言使用者的常识,他们所作的推断、假设,以及通过言语行为所作的特殊交际方式等。
Katie Wales从文体学角度解释了衔接与连贯:前者指的是把句子连接成更大单位的方法,也就是使句子粘在一起的手段。
衔接束要么是外显的;要么是隐性的,如:1、明显的词汇重复;2、共指;3、省略。
与前者相对照而言,后者指言语行为的发展。
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提到,作为一个有意义、能被人接受的语篇而言,衔接在某种程度上能展示语言不同层面的东西,诸如语义、词汇、句法、音位等等。
在一些场合衔接的语篇并不总是连贯的,但有时表面上不衔接的语篇内容往往是连贯的。
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

而 Yes?!(反问,先下沉再上扬)表示强烈的感情色彩,
“语篇”(text)在不同学者的著作中描述不 问中有答。
同。Halliday 和 Hasan 认为语篇既指书面语言又指口
(三)含义
头语言;Leech 用“话语”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含 义 指 说 话 者 的“ 言 外 之 意”, 话 语 分 析
二、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
从例子中可以得出,my uncle 和 he 指同一个人;
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然而语篇中的语
而 my mother's sister 和 she 指一个人。“就近”原则 境是分析话语含义密不可分的重要因素。语境由英国
(principle of local interpretation's)使得听者根据语境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1923 年提出的,
观点用语篇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并分析语篇中的 量提供信息,不多不少。(2)质的准则:提供真实的、
衔接与连贯。
有足够证据的信息。(3)关系准则:信息具有相关
一、衔接与连贯
性。(4)方式准则:表达清晰清楚,避免模棱两可,
(一)所指(Reference)
简短有序。
所指就是说话者通过合适的方式所意指的事物,
是有形的。如:
演绎(deduction),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话语下的含义;
A:My uncle's coming home from Canada on Sunday. (3)不明推论(abduction),指形成解释性假设的过程。
B:How long has he been away?
语篇分析中,常常根据已读“推理”或预测,当语篇
(四)推理
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语篇是指任何不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任何话语,不管长度如何,也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要构成一个整体,即为语篇。
一句话或者一个言语行为也可以构成一个语篇,但大多数语篇是由一个以上的言语行为构成。
它是协调词汇学、句法学、音系学和语义学的语言学分支,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的行为。
就标准的语篇而言,同一语篇内的各组成分之间的连接从字面上必须有合理的衔接手段,在语义上还要有合乎逻辑的关联性。
合理的衔接方式和逻辑上的连贯是任何一种语言的语篇共有的和最显著的特征。
1. 语篇衔接衔接是将篇章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帮助确定语篇要素之间的阐释和确定互指关系,并以之决定语篇要素之间的交互预设关系,使语篇具有语篇性。
Halliday & Hasan将衔接分为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
其中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属于语法范畴,主要通过各种语法手段进行衔接。
例如照应,是指用代词等来表示语义关系,可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比较照应;省略,则可省略主语、谓语、补语及其它成分;替代,有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及小句型替代;连接,主要利用因果关系、时间顺序、地点转移等实现衔接。
词汇衔接属于语义衔接,主要通过词汇的重复、同义、近义、上下义和搭配等形式来实现。
在这些衔接手段中有些是形式上的,有些则主要是语义上的。
句子内部存在衔接关系,句子之间也存在衔接关系。
无论是语法衔接手段,还是词汇衔接手段都是语篇常用来达到连贯的显性实现手段,它通过建立词句间的约束关系使语义关系显性化,有助于对语篇连贯的认识。
通常这些衔接手段在语篇中交错出现,互相配合,共同达到语篇连贯的目的。
2.语篇连贯连贯指的是连接意义和概念的手段,是语篇世界的组成成分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方式,是人们的心智、知识结构与语篇成分互动的过程,是语篇给人的感觉。
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在听力明白得中的作用

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在听力明白得中的作用提要:在中学和大学听力测试中和许多听力测评考试中,许多学生会因为听力进程中无法识别所有的单词而产生困惑,乃至会阻碍到题目的应答。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发此刻听力进程中红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对听力题目的应答有必然的辅助作用。
本文确实是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的角度来进行听力的研究。
关键词:语篇分析;衔接;连贯;听力一、引言听力的一样概念是指启悦耳觉器官,接收语音信息的一种能力。
其能力运用的有效性一样取决于倾听是不是专心。
运用到测试中那么是英语考试或其他语言考试内容的一部份,一样考察考生对该语言的听话能力。
听力在众多英语测试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听力不像阅读明白得等会把所有的文字资料展此刻考生的眼前让考生去分析,明白得,它有时会把所需要解答的问题或其选项以文字形式给出。
而听力资料只是以声音形式播放。
二、语篇明白得及其特点可是在听力播放的进程中,大多数人不是每一个单词都能听懂的。
于是,语篇分析在其中起到了专门大的作用。
语篇是指实际利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进程中的一系列持续的话段或句子所组成的语言整体,它能够是对话,也能够是独白,它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头语。
语篇明白得不同于词,句子,段落的明白得,在它的应用进程中会用到受试者的语言知识,专业知识,乃至生活常识和本身的体会。
DeBeanugrande和Dressder(1981)以为一段句子要成为语篇需要知足七个标准,他们别离为: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用意性(intentionality),可同意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情境性(situationality)和跨篇章性(intertextuality)。
[5]在语篇分析中,衔接与连贯是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他们在语篇明白得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在听力测试中,考生在很多情形下会运用衔接与连贯这两个语篇明白得的特点来进行答题。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和连贯PPT学习教案

语内照应
When I met her, Mary looked very sad. 本例中人称代词“her”指代的是下文的
“Mary”。 Tom told a story but Mary did not believe it. 本例中的“it”反过来指上文中的“story”,
第32页/共52页
By birth he was an Englishman, by profession, a sailor, by instinct and training, a rebel.
He can and should help you; but he won’t. 这屋子冬暖夏凉。 他脾气很好。
英语的某些表示照应关系的词语具有形态的变 化,这也是英语有别于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18页/共52页
替代(教材P194)
名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 小句性替代 条件性替代
第19页/共52页
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可充当名词词组中心 词的替代词取代另一个名词词组。
在英语中,常见的名词替代词有one, ones和 the same, the kind, the sort, such等。其中one 和ones最常见,用于替代上文语境出现过的 单数或复数意义的名词词组。Eg: His novel is a bad one for children.
上面例子中第2、3两句的he和his都可以与 第1句中的“John”构成照应关系,起到语 篇衔接的作用。
第11页/共52页
指示照应
指示照应是指用指示代词(如this、these等) 表示时间,和表示地点的副词(如here、 there)以及定冠词等来表示照应关系。
读书笔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胡壮麟

Van Dijk 1977语篇和语境
《话语过程》discourse processl978年美国创刊
《语篇》1981年岀版一更国际性
教材:Coulthard话语分析入门,Edmondson话语分析模式
第二章及物性
韩礼徳(1985;胡壮麟等1989)认为人们思想中要反映的主客观世界不外乎是六个过程。 这六个过程不是在真空过程中发生的,它们涉及到一上的实体(即参与者)、时间、空间和 方式(环境因子),这就是及物性,从语义的角度来讲。
美国的Gleason,Sacks, Schegloff和Jefferson会话分析Grimes
欧洲的:Van Dijk, Petofi^chmidt, Dressier
3)巩固时期
《英语的衔接》H&H,1976
《功能语法入门》1985
Chafe
Charles Li
J. Haiman&S.Thompson
物质过程表做某件事的过程,有动作者和目标(两个参与者)
心理过程表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have come to this world, stark-naked; am I to go back in a blink in the same nakedness? It is not fair though: why should I have made this trip for nothing! (张培基,2002:74) I have come to this world stark naked, and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I am to go back as stark naked as ever. However, I am taking it very much to heart: why should I be made to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for nothing at all? 张培基,2007
Additive (typically marked with “and”); Adversative (marked with words such as “but”); Causal (marked with “because” or “so,” etc.); Temporal (markers such as “and” or “and then”).
Halliday & Hasan: 衔接是一种非结构性语篇意义关系,它侧重于 句间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他们把形成衔接的非结构性意义关系分为五 种类型: 指代(reference) 替代(substitution) 省略 (ellipsis) 连接 (conjunction) 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语篇翻译与单句翻译的区别
语篇翻译与单句翻译在翻译标准与技巧等 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 但语篇翻译还别具自己的特色,即它拥有 一个范围较大的舞台——语境。
英汉语篇的异同
汉语与英语虽然属于不同的语系,但在篇章结构上 二者有异也有同。 英语是主语显著(subject-prominent)的语言,它 突出的是主语,除省略句外,每个句子都必须有 主语。 汉语则是主题显著(topic-prominent)的语言,它 突出的是主题而非主语。汉语篇章中某些句子的 主语有的可以省略,有的必须省略,否则读起来 别扭;有的却比较朦胧,难以一眼看清,需要译 者自去寻找。认清这一点差别对篇章的英汉互译 颇为重要。
1.指代关系
Reference
指代关系指词与所代表的事物、行为、 事件及特性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讲的指称仅限于两个语言表达语 之间的一致关系。 代词是语篇中的重要衔接手段。理清代 词的指称关系,在翻译中是至关重要 的。
Personal Reference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我)也将赤 裸裸的回去罢?但(我)不能平的, ( 我 ) 为 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I have come to this world, stark-naked; am I to go back in a blink in the same nakedness? It is not fair though: why should I have made this trip for nothing! (张培基,2002:74)
语篇
语篇是指口头或书面语的一个单位。如一 篇散文、一首诗歌、一次演讲、一份协 议、或其中意思比较完整的段落。以往 翻译方法研究常停留在词和句的层面上, 忽视语篇的整体性。
语篇的特点
与句子相比较,语篇有自己的特点。 语篇不是一连串孤立的句子的简单组合,而是一 个语义上的整体;换言之,它有表达整体意 义的特点。 在语言形式上,篇内各句、段之间存在着粘连性, 如连接、替代、省略、照应; 在语义逻辑上,全篇通常有手有尾,各句段所反 映的概念或命题具有连贯性,而不是各不相 关的。每个句子都起着一定的承前起后的作 用,句与句、段与段的排列一般都符合逻辑 顺序。
Demonstrative Reference
这(些),那(些)-- to refer to person or objects 这儿,那儿,这里,那里 — to refer to the location in space 这会儿,那会儿— to refer to the location in time 这么,那么,这样,那样 — to refer to quality, state and degree
Reading make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F. Bacon: Of Studies)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 准确。(王佐良译)
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 不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了;巩固这个胜利, 则是要很长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力气 的事情。 It will not require much time and efforts to win this victory, but to consolidate it will.
2.替代 substitute
替代是用一个语言项目去替换另一个语言 项目。 翻译时应理清语篇中的替代关系,才能根 据英汉不同的语法结构,灵活转换,准 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Type of substitute
Substitution
He has his own positive opinion on all matters; not an unwise one, usually, for his own ends; and will ask no advice of yours. 它对于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主见。就达到目的 而言,其见解往往并非愚鲁之见;绝不会征求 你的意见。 Here we know that repetition is the phenomena that English tries to avoid but strongly favored by Chinese.
但必须注意的是,尽管东西方文化和思 维方面的差异使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 衔接手段上不同,英文以形合为主, 汉语以意合为主,但这些差异也是相 对的,英语中有意合,汉语中也有形 合,随着英汉两种语言的频繁接触, 两种语言也在互相影响。 英汉互译时,应根据连词在语篇中上下 文的意思,灵活翻译。
Conjunction
Examples:
Harry is good at making oral presentations and he also writes very well. Harry is good at making oral presentations, but he is terrible with written reports. Harvey is good at making oral presentations, because he took a training program in presentations last year. Harvey gave a good oral presentation, then he ruined his chances with a bad written report.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塘,他买了 白糖回来。 One day, when he was a child, his mother sent him out to buy her some brown sugar, but he returned with some white sugar instead. (张培基,2002:18)(Adversative)
4.连接 conjunction
英文句子中词组、句子之间大多使用连 接词表示相互的逻辑关系,因此,其 句子的构成方式是形合。 汉语句子关系往往是平行的,在句子的 各个成分之间往往没有连词,句子成 分是通过其内在的逻辑、意义关系结 合在一起,因而是意合。
Halliday and Hasan (1976) analyze four major kinds of conjunction clauses in English
一、语篇中的衔接
In Contrastive Rhetoric: 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 Ulla Connor defines cohesion as “the use of explicit linguistic devices to signal relations between sentences and parts of texts.” These cohesive devices are phrases or words that help the reader associate previous statements with subsequent ones.
第四讲 翻译中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Discours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What is discourse?
Language does not normally consist of isolated, unrelated sentences, but instead of collocated, structured, coherent groups of sentences we can call a discourse. Examples of Discourse: written story in a book; someone telling a joke;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wo friends…
Darcy took up a book; Miss Bingley did the same. (J. Austin: Pride and Prejudice) 达西拿起一本书来。彬格莱小姐也拿 起一本书来。(蔡基刚,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