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浅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作用

浅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作用作者:张金花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3年第04期大学外语教学中,语篇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笔者在此阐述了语篇的两个重要特征——衔接与连贯,及二者在大学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语篇衔接连贯阅读一、什么是语篇语篇通常使一些意义相关的句子通过一定的连结手段,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而结合起来的语意整体。
从语篇的组成来看,其间的语言成分是连续性的。
语篇语言学者认为,语篇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它必须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和互文性。
在七项标准中,“衔接”和“连贯”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实现其他标准的基本手段。
二、衔接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语义概念,它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
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的使用,都可以表现结构上的粘着性。
从这一点看,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一)词汇衔接语篇的衔接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
词汇衔接是指通过词汇选择在篇章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从而建立篇章的连贯性。
词汇衔接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1.复现关系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近义词、同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概括词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相互衔接。
词汇的复现分成四种:(1)原词复现,指同一主题词或关键词的重复出现。
(2)同义或近义词复现,指同义词、近义词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
2.同现关系又叫搭配性衔接,意指一系列相关的词项在篇章中的经常共现。
搭配性衔接对语言信息的生成和解释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对篇章的潜在的语义演进做出预测和推测。
词汇同现是通过经常共同出现的词项的联系来实现衔接功能的。
(二)语法衔接语法衔接指篇章中通过语法手段达到语义上的衔接连贯。
这种联系表现为以下几种:1.时态的衔接是语篇中最为普通的一种衔接方式。
请看下面的例子:My father once bought a Lincoln convertible. He did it by saving every penny he could. That car would be worth a fortune nowadays. However, he sold it to help pay my college education. Sometimes I think I’d rather have the convertible.上述语篇中运用了几种衔接方式,其中一种就是时态衔接。
浅析语篇衔接和连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苏珊珊

浅析语篇衔接和连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苏珊珊发布时间:2023-05-29T06:40:58.87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6期作者:苏珊珊[导读] 不论是英语学科的学习还是其他科目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真正理解题目中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解答问题。
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大意并找到文章主旨才是解题的关键,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可以积累一些常考的词汇内容,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助于英语阅读的学习,同时对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通过对高中英语阅读的学习,可以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其他英语综合能力。
基于此,对语篇衔接和连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云南省镇雄县第一中学 657200摘要:不论是英语学科的学习还是其他科目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真正理解题目中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解答问题。
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大意并找到文章主旨才是解题的关键,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可以积累一些常考的词汇内容,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助于英语阅读的学习,同时对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通过对高中英语阅读的学习,可以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其他英语综合能力。
基于此,对语篇衔接和连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语篇衔接与连贯;阅读教学引言教育的许多方面都在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展,高中英语课程的新标准也对学生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发展学生语言技能的综合利用,通过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英语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言的充分理解离不开对阅读文本的正确理解,以后所有的英语学习技巧都应该以此为基础。
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的,这些句子之间需要有一定的衔接和连贯性,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语篇。
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指在写作过
程中,如何使句子之间有机地连接起来,使整个语篇更加流畅、连贯。
首先,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写作时,需要考虑句子之间的
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等。
通过使用适当的连
词和过渡词,可以使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从而使整个语篇
更加连贯。
其次,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重复和变化。
在写作时,可以通过重复某些
关键词或短语,来强调某个观点或思想。
同时,也需要注意在句子之
间进行适当的变化,避免出现重复或单调的表达方式,从而使整个语
篇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还需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在写作时,需要使用适当
的过渡词和短语,来使句子之间更加自然地连接起来。
例如,可以使
用“然而”、“另一方面”等过渡词,来引导读者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语篇更加连贯。
最后,还需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在写作时,需要使用适当的过渡句,来使段落之间更加自然地连接起来。
例如,可以使用“总之”、“综上所述”等过渡句,来引导读者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语篇更加连贯。
总之,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复和变化、衔接和过渡,以及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可以使整个语篇更加流畅、连贯,从而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即词汇关系和语法关系出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从而获得语篇手段和技巧,培养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
1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关系词汇关系是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如代词代替名词,助动词(如:do)代替实义动词等,或共同出现,如factory与manager,worker 等用在一个语义场中。
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semantic field)的统一(胡壮麟,2001)。
因此,这里所说的词汇包括许多词汇学中的词项,不仅是单词(words),它们不受形式变化的制约,如单复数 (ert/eter)es,时体(work / worked)和词等等。
这些词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基本词义不变,故具有语篇衔接力。
其他的还包括有同义、反义、上下义 (如classroom是blackboard的上义词,即blackboard是classroom的下义词)互补来使语篇达到语义上的连贯。
韩礼德和哈桑(1976)把英语词汇衔接关系分为词的复现和词的同现关系(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an, 1976)。
1.1词汇的复现关系词的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near-synonym)、上义词、下义词(hyponym)、概括词(general word)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意义统一完整。
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四种(胡壮麟,1994):原词复现: 通过原词在语篇中的复现,我们能够直接抓住语篇中所要讲的中心意思。
阅读中通过词汇复现来达到衔接与连贯,进而突出主题。
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同义和近义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之间的接应关系,不管这个词的意义是指人、物、过程或性质。
如:近义词的复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它们所谈论的,所指的是同一种事物,从而达到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
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

而 Yes?!(反问,先下沉再上扬)表示强烈的感情色彩,
“语篇”(text)在不同学者的著作中描述不 问中有答。
同。Halliday 和 Hasan 认为语篇既指书面语言又指口
(三)含义
头语言;Leech 用“话语”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含 义 指 说 话 者 的“ 言 外 之 意”, 话 语 分 析
二、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
从例子中可以得出,my uncle 和 he 指同一个人;
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然而语篇中的语
而 my mother's sister 和 she 指一个人。“就近”原则 境是分析话语含义密不可分的重要因素。语境由英国
(principle of local interpretation's)使得听者根据语境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1923 年提出的,
观点用语篇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并分析语篇中的 量提供信息,不多不少。(2)质的准则:提供真实的、
衔接与连贯。
有足够证据的信息。(3)关系准则:信息具有相关
一、衔接与连贯
性。(4)方式准则:表达清晰清楚,避免模棱两可,
(一)所指(Reference)
简短有序。
所指就是说话者通过合适的方式所意指的事物,
是有形的。如:
演绎(deduction),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话语下的含义;
A:My uncle's coming home from Canada on Sunday. (3)不明推论(abduction),指形成解释性假设的过程。
B:How long has he been away?
语篇分析中,常常根据已读“推理”或预测,当语篇
(四)推理
文学翻译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性

浅谈文学翻译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性摘要: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桥梁。
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而且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翻译者不仅要充分理解原文,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虑目的语的衔接性与连贯性。
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上有各自的特点。
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者经常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转换和调整,目的是为了在内容上取得对等,保证整篇文章在意义上具有连贯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语篇衔接性连贯性一、引言“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该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既是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交际,又是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际。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交际者、语言使用者、原文的接受者、译文的创造者等。
译者的任务就是先用原语阅读,或更确切地说,领悟原文的主题,对文本的解读最大限度接近作者创作主题,然后把领悟到的作者创作意图及表达主旨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成为再现信息,使译文读者阅读后获得到的信息与原文读者对作品的感受大致相同。
”(樊慧敏,2011:69)在文学翻译中,翻译出原文的字面意思并不难,但要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原文以及隐含意义,而且要让目的语的读者获得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感受和效果,这并不容易。
所以,正确的理解原文、表达原文是作为一个翻译者正确翻译的基础。
二、衔接性与连贯性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上有各自的特点。
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者经常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转换和调整,这就要对原文的衔接问题进行注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内容上取得对等,保证整篇文章在意义上具有连贯性。
”(崔宇, 2010:114)衔接与连贯是语篇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1862年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首次提出了“衔接”的概念,之后他与hasan合作编著的《英语的衔接》使得衔接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
他们的观点是“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它与句子的衔接不同,句子的衔接是句子内部结构的形式连接,但语篇中的衔接跨越句子边界,使篇章内的不同的句际关系得以形成,它是语篇的有形网络,通过语篇的表层结构来展现。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摘要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的两个重要因素。
语篇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的过程,原文语篇中的连贯性能否再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交际功能能否实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理解原文语篇中的衔接方式和连贯性特征,在译文语篇中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原语的这种特征,从而产生连贯性的译文。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引言语篇语言学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它的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和语法学的束缚,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为语篇。
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语篇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语义单位,它与句子的关系不是大小关系,而是“实现”关系,即语篇依靠句子来实现。
但语篇不是句子的任意堆砌,构成语篇的句子存在着深层的语义关系,即连贯性。
连贯这一决定语篇语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以语篇为基础的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的直接对象和最终产品都是语篇,而语篇翻译的过程可以说就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
译者必须尽可能保全和复现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语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语气贯通。
因此翻译时译者要分析原文语篇的各种衔接手段和连贯性,同时也要在译语语篇中运用恰当的衔接手段再现原文的连贯性。
本文着重讨论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一、语篇衔接与连贯衔接(cohesion)或称词语连接,是指一段话中各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两方面都有联系。
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
衔接是语段、篇章的重要特征,是语篇研究的核心。
,Ho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and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在该书中作者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e)、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浅谈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

浅谈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作者:张钰婷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11期【摘要】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大特征,笔者认为前者是语篇的有形网络,属于语篇的实体层面(substance)。
后者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属于语篇的形体(form)层面。
由于这两大特征不能够充分解释语篇构成的特征,笔者提出“控制”作为语篇层次中直觉上最高的“语义纲”,是语篇的第三大特征更多还原【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控制篇章语言学(textlinguistics)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篇章的各部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她们的相互关系怎样,以及如何成为有意义的整体。
其目的是通过对比句子/话段更大的语言单位进行的语言分析,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coherent)语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所读文章的框架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挖掘文章字里行间所隐蔽的深层意思和准确掌握文章的主体。
衔接和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本文试图从衔接和连贯的角度,结合实例进行语篇分析,说明掌握衔接和连贯这一语言理论,能够有效的对英语篇章结构进行系统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英语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一、关于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t)语篇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衔接和连贯都属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篇纯理功能,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我们在谈到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是常常会涉及到“连贯”(coherence)。
其实,衔接和连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简单地说,衔接是语篇现象,指得是发话者用来表示经验和人际方面语言连贯的语法手段;而连贯是心理现象,它存在语法话者的头脑中,无法在语篇层面上找到线索。
有人认为,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是语篇整体意义的无形框架。
(《功能语法入门》黄国文序)连贯不但要依靠语篇表层结构中各个句子之间的衔接,而且要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
依笔者理解,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才实现了它的连贯性(coheren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谭玉洁2009111602)摘要:街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也是话语分析的重大课题。
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 而连贯则存在于语篇的深层结构。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中固有的两种语义关系, 都有各自的实现手段, 分别在语篇的微观和宏观层次上起着连接篇章成分的作用, 相互影响, 共同赋予语篇以篇章性。
在过去的30多年中,语言学界在如何看待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本文从语篇的视角来研究衔接和连贯的关系,先就各自的概念意义进行分别论述,然后通过归纳语言学家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关系一. 引言语篇、篇章和话语是语篇研究中三个重要概念, 国内语言学界对这三个概念持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分歧源于text 和discourse 两个单词的不同译名, text 被称为语篇或篇章, discourse 被译为话语或语篇。
篇章(text) 和话语(discourse) 是两个经常交替使用的术语, 在定义上, 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一种观点认为篇章和话语所表达的概念没有大的差别, 另一种观点认为话语是篇章和情景语境的结合体, 话语是动态的语言交际, 篇章是话语的静态的脱离语境的书面记录。
简单地说, 篇章和话语的关系就好象是书面语篇和口头语篇的关系。
本文中所讨论的语篇(text/discourse) 是个广泛的概念, 包括篇章(text) 和话语(discourse)。
语篇是指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单位的语段, 简单地说, 就是连贯的话。
它可以是自述、独白、对话、众人交谈、演讲;可以是文字标志;也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以及其它文章。
语篇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 都必须合乎语法, 语义连贯。
语篇往往是由若干句子组成的。
语篇分析的界限不应小于单句。
语篇特征体现在很多方面, 语义连贯、衔接就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
语篇中的各个成分是连贯的, 而不是彼此无关的。
但是,对于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目前人们既有一致的看法,也有许多分歧。
有的认为衔接是语篇连贯的一个先决条件, 连贯的语篇首先必须是衔接的; 有的认为衔接在语篇连贯中只部分地起作用, 连贯的语篇不一定有衔接, 但衔接可以促进语篇连贯, 有利于语篇连贯, 使语篇的解码过程变得容易; 还有的认为语篇连贯和衔接没有关系, 连贯是由语言的外部因素决定的, 与语境、认知、交际目的相关, 不是由语篇内部因素决定的。
由此可见,如何把握衔接与连贯的实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语篇分析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衔接与连贯这两个术语的定义入手,对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作初步探讨。
二. 衔接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虽然有相同的词根“cohere”,但却有着不同的内涵。
关于衔接和连贯的定义很多, 一般都认为衔接是语篇的表层结构关系, 而连贯则是语言深层的内容上的连接。
因此有人说, 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而连贯则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对于衔接的系统化、理论化研究始于Halliday 和Hasan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 , 在这本书中, 他们给衔接概念下了明确的定义: “衔接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也就是说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
如果篇章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 那么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衔接的关系。
衔接不见得存在于句子之间, 句内也有衔接关系。
例如:If you happen to meet the admiral, don’t tell him his ship’s gone dow n.(Halliday & Hasan 1976: 8)。
句中的him , his 的理解都要依赖前面出现的admiral, 所以是一种衔接现象。
Halliday & Hasan (1976) 认为, 这种衔接虽然在本质上和其他衔接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由于句子是有结构的, 而句子结构本身就表明了句子的语篇性, 研究句内衔接的意义就不那么大了。
句际衔接则不同。
它们使句与句之间产生了联系, 使一群句子具有语篇性。
Halliday& Hasan (1976) 给出了5种类型的衔接, 即指示(reference) , 替代(substitution) , 省略(ellipsis) , 连接(conjunction) 和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
Halliday 和Hasan 虽多次提到衔接是语义上的联系, 在书后总结时又补充到, 有些衔接主要是形式上的, 如替代和省略, 有些则主要是语义上的, 如指示。
而形式和意义又不是能截然分开的。
衔接必须先通过语义的选择, 然后以词语或结构的形式实现。
在Halliday & Hasan 的基础上,胡壮麟于1994年出版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 提出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 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
胡壮麟把及物性结构关系作为一种衔接手段, 极大地扩大了结构衔接的范围;把语调、语音模式纳人衔接范围, 提出了音系层的衔接手段;他还把语篇结构也作为了一种衔接手段。
虽然胡壮麟提到了情景语境, 但是他认为情景语境不起衔接作用。
所以, 衔接机制的范围还是限定在语篇内部的联系上(张德禄,2001)。
从宏观上讲, 语篇内部的衔接机制通过Halliday, Hasan和胡壮麟三位专家的研究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
而张德禄是继三位专家之后又一位在这方面提出了独特见解的学者。
他增加了外指衔接机制, 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中去寻找所指项的显性衔接机制和隐性衔接机制,从而对语篇内部的衔接机制做了有益的补充。
此外, 在衔接手段上, 朱永生对Halliday和Hasan的“同现理论”提出了补充。
他认为现存的同现理论只涉及到了属于同一语义场的词项, 如同义(boy—child),反义(boy一girl)等。
他提出还有一类即同现的词项不属于同一个语义场的。
这一类义可以词项在及物性系统中所发挥的语义功能, 按搭配方式进行分类, 如“过程+对象”(dig+gargen),“动作者+对象” (bee+produces),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对那些既起衔接作用, 而语义关系又难以区分的词项作出恰当的分析(朱永生,1995)。
三. 连贯较衔接而言, 关于连贯的研究更复杂一些。
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语篇中的词汇模式》)一书就有这样的观点:衔接是客观的, 连贯带有主观性, 对连贯的判断因人而异(Michael Hoey,2000)。
正因为如此, 语篇连贯的标准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的焦点。
许多语言学家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这些观点可分为两类:一是认为语篇连贯有形式上的体现, 并且提出了语篇连贯的条件, 即衔接性、一致性及关联性;二是认为语篇连贯在语言形式上没有体现, 主要依赖语用含义。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Halliday, Reinhart以及朱永生提出的连贯标准。
Halliday围绕衔接的作用提出了连贯标准。
他认为语篇连贯必须满足两条标准:一是上下衔接,就是指通过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等语法手段及重复、同义、上下义和搭配等词汇手段把语篇中的不同成分从意义上联系起来;二是符合语域条件。
朱永生给连贯确立了一个定义, 并提出了“话题”标准, 即判断段落之间和句子之间是否在意义上相互连贯。
具体表现为:一是话语内不同的组成部分所表达的命题彼此相关;二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所表达的真正意图言外之意彼此相关(朱永生,1997)。
他认为只要符合任意一条标准, 语篇就是连贯的。
Van Dijk(1997)指出, 连贯是话语的一种语义特征, 它依赖的是每个单词的解释与其他句子的解释之间的联系。
Brown 和 Yule(1983)认为, 语篇的连贯性是听话人和读者在语篇理解过程中强加给语篇的效果。
Stubbs(1983)也提出, 是听话人的解释创造了语篇的连贯。
Widdowson (1985)在区分衔接和连贯这两个概念时认为连贯指的是“命题的言外功能以及这些命题如何被用来创造不同类型的话语”。
Crystal (1987)指出, 连贯是语篇中所表达的各种概念和关系必须彼此相关, 从而使我们对语篇的深层意义进行合理的推理。
Petofi(1990)在对语篇进行形式分析时认为, 语篇连贯是语言外的联体在头脑中的映像。
Crystal (1992)又从语篇本身的特征出发, 把连贯定义为“为了理解一段话语潜在的功能性的联系而假设的组织原则”。
Gemsbacher和Given(1995)指出, 连贯性是一种心理现象, 而不是语篇或社会语境的特点。
四.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至于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不同的意见很多,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这些分歧的焦点是衔接在连贯中的作用问题。
苏兴伟(1998)、王振福(2002)把这些观点归纳为三类:第一种观点认为,连贯的语篇必须是衔接的,即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
Halliday和Hasan (1976 , 1985) 始终把衔接作为连贯的必要条件,并指出,衔接是建筑连贯大厦的基石(1985 : 94) 。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Reinhart (1980 : 161) 和Ehrlich (1990 :29) ,二者将语篇的连贯性分为显性连贯(explicit coherence) 和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 两大类。
具有显性连贯的语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衔接、一致性、相关。
一致性指的是语篇中的句子在语义上必须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同一个事态中都是真的;相关指的是语篇中的句子跟语篇的主题和语境都是相关的。
在语篇缺乏显性连贯的情况下,如果语篇接收者能够通过语用推理等手段理解语篇的内在连贯性,那么语篇就具有隐性连贯。
第二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正好相反。
这一观点认为,衔接既不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 也不是充分条件。
Enkvist(1978) 认为,衔接并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
例如,下面这段文字中充满了衔接,但它却不是一个连贯的语篇:I bought a Ford. The car in which President Wilson rode down the Chaps Elysees was black. Black English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The discussions between the presidents ended last week. A week has seven days. Every day I feed my cat. Casts have four legs. The cat is on the mat. Mat has three letters.( Enkvist , 1978 :110)Widdowson ( 1979 ) 、Brown 和Yule(1983) 、Stubbs ( 1983) 、Giora ( 1985) 、Tsui(1991) 等则认为,连贯的语篇不一定都是衔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