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转移支付

合集下载

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也称财政转移支出,本意是财政资金转移或转让,主要是指上下级预算主体之间按照法定的标准进行的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

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分级预算管理体制,上下级预算主体间、同级预算主体间的收支规模是不对称,转移支付制度就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间收支规模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

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由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构成。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由地方统筹安排。

目前财力性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

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需按规定用途使用。

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

2009年起,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将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简化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两类。

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原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是将补助数额相对稳定、原列入专项转移支付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安全、一般公共服务等支出,改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原一般性转移支付改为均衡性转移支付。

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是: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治原则。

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前,我国做了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工作,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后才从西方引进了转移支付的概念。

我国中央财政是从1995年开始正式实施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

根据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的支出分析框架,政府转移支付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包括对外捐赠、对外提供商品和劳务、向跨国组织交纳会费;二是国内的转移支付,既有政府对家庭的转移支付如养老金、住房补贴等,又有政府对国有企业提供的补贴,还有政府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央视节目中的惊艳文案央视节目中的惊艳文案随着社交网络的普遍使用,越来越多人热衷于在朋友圈发布文案,文案用以分享自己生活中值得纪念的小确幸。

那什么样的文案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央视节目中的惊艳文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央视节目中的惊艳文案篇11、“半生写作半生空,半为金钱半为名,半已入土半尚存,半口气在半力争。

”2、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3、偶尔想逃离,哪怕只是短暂地离开去一片宽广的大地,我只想伸开腿脚的时候,碰不到钢铁和水泥。

4、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风雨无阻是心态!5、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6、真正有光的人,压的越久,深度越深,绽放的光芒才可以越灿烂。

7、是微风,是晚霞,是心跳,是无可替代。

8、车尘马足,高官厚禄,不如行扁舟,赏垂柳,笑看人生,一世风流。

9、万千荣耀,不及日日晨昏间的琐细。

10、是微风,是晚霞,是心跳,是无可替代。

11、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而是愿意含着泪,继续奔跑的人。

12、万事从人,百年皆客,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13、有时候,我们活得很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

14、多年前所有的眼泪,已在今天的心底凝成雪白的结晶,用舌尖触碰,还能尝到淡淡的苦,随后慢慢地,竟有一丝的清甜。

15、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只占5%,剩下的90%是平淡。

你能不能把那90%的平淡过得不那么平淡?不太容易,尤其年轻的时候更不容易。

16、“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17、才有仪式感,生活之美很大程度在于仪式感。

因为仪式永远需要从容,需要一板一眼,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多一些用心,也就多一分雅致,生活方上升为艺术。

18、“你已春风摇曳,我仍一身旧雪。

”19、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诞生的!20、人生不是一个完美的圆环,一旦完美,你就再没有任何可能性。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的资金转移形式,旨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调节地区间的财力差距、改善地方财政状况和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在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和财政分权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背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地方财政收入过于依赖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和明显的财力不足问题。

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税收能力等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财政收入分配不均衡,地方政府往往面临着较大的财政压力。

因此,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引入旨在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平衡地方财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和目标财政转移支付可以采取一次性奖励、定期性补助和有条件的项目拨款等形式。

其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地区间的财力差距:通过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资源和资金,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2. 改善地方财政状况:向财力紧张的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帮助其改善财政状况,满足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

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向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地方就业和产业发展。

4.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养老等,使公共服务在不同地区具有基本均等化的水平。

三、中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的资金转移形式,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中央向地方、省级向地市和市级向县级。

各级政府在收到中央和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后,需要按照规定用于特定的支出事项。

中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已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

从1994年开始,中国在财政体制改革中逐渐推行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经成为支撑地方财政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

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问题和展望虽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简述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

简述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

简述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介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将部分财政收入通过一定的机制,转移给地方政府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一制度旨在促进地方发展、实现区域均衡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本文将从财政转移支付的意义、形式、制度设计、实施方式等方面对其基本内容进行全面探讨。

财政转移支付的意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1. 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通过向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提供财政支持,缩小区域差距,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达到区域协调和统一的目标。

2.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通过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地方政府能够增加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

3. 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能力相对较弱,转移支付能够提供额外的预算支持,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

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央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将财政收入转移给地方政府,用于地方一般公共服务的支出。

2. 专项转移支付:中央政府根据特定政策目标,将财政资金转移给地方政府,用于特定领域的支出,如教育、医疗、农村发展等。

3. 预算内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将一部分属于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给地方政府,用于地方公共服务的支出。

4. 预算外转移支付:中央政府通过特定项目或机构向地方提供的非正式转移支付,通常与地方政府的自律协调机制相关。

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设计为了确保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设计: 1. 转移支付标准的确定:中央政府需制定明确的标准和指标来确定转移支付的金额和范围,如人均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地区发展水平等。

2. 转移支付机制的建立:建立一套完善的转移支付机制,包括申请、审核、分配、使用和监督等环节,确保转移资金的合理流向和使用效果。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名词解释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名词解释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名词解释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将部分财政收入通过各种渠道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的一种财政管理制度。

该制度旨在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资源的再分配和调节,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具体来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支出。

这种转移支付可以是直接向地方政府拨款,也可以通过税收返还、财政补助、专项转移支付等多种形式实现。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地方政府的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它有助于解决地方政府间财力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等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中国的实施中,也有一些特点和原则。

例如,按照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原则进行支付;根据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调整;注重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进行评估等。

这些原则和特点有助于保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重要的财政管理工具,能够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均衡增长。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财政转移支付体系(Fisc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是指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提供转移支付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一体系旨在实现地区间的财政均衡,促进地方发展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为了使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更加完善,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包括地方财力、人均财政收入、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指标。

这样可以通过评估指标的变化来判断地方财政需求,并为财政转移支付的具体金额和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健全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和法律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应该有明确的政策和法律制度,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的范围、方式、标准等内容。

这样可以避免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确保转移支付的公平性和规范性。

第三,加强财政监管和资金使用的审计。

在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应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同时,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的审计,及时发现和解决财政风险问题,确保财政转移支付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第四,鼓励地方财政自主性和创新性。

在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中,应该逐步增加地方财政自主决策的空间,鼓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财政决策和财政创新。

这样可以提高地方财政的有效性和适应性,进一步增强地方发展的活力。

最后,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财政转移支付涉及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必须保证公平、公正和透明。

因此,应加强财政转移支付信息的公开,让公众了解财政转移支付的过程和结果,并鼓励公众参与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和评价。

综上所述,为了使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更加完善,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健全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和法律制度、加强财政监管和资金使用的审计、鼓励地方财政自主性和创新性,以及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实现地区间财政均衡和促进地方发展的目标。

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结余

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结余

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结余转移支付是指中央财政为了更好地协调全国资源配置和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在政治和经济上有一定实力的地区与经济较为薄弱地区之间进行的一种财政收支手段,通过财政部门的调拨将一部分中央财政收入分配给地方财政,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与转移支付的相关概念相比,地方财政结余是指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收入超过支出,即预算绩效为正值,这一概念主要强调地方财政的盈余状况。

本文将从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结余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结余有着密切的关系。

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地方财政的收入。

由于地方政府的能力和财政收入规模有限,一些地方财政较薄弱,难以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需求,这时需要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来帮助其弥补财政缺口,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水平。

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的支出也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地方政府需要通过转移支付来解决一些特殊的经济社会问题,比如灾害救济、扶贫、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可以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进行部分弥补。

转移支付可以有效地提升地方财政的结余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对于地方财政结余而言,转移支付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转移支付过多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依赖性增强,减少其自主筹资能力。

地方政府在面临转移支付的情况下,可能会降低对地方税收和财政收入的重视,不积极开拓财政收入来源,以及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式来节约开支。

由于转移支付的流动性和周期性限制,一旦遭遇转移支付下降或中断的情况,可能会对地方财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地方财政的结余情况。

在进行转移支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平衡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保障地方财政结余的提升其筹资能力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二、影响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结余的因素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结余的关系,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影响外,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政策因素是影响地方财政结余和转移支付的重要原因。

名词解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名词解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名词解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国家或中央政府将财政收入的一部分通过各种方式转移给地方政府或其他政府部门,以支持其公共服务提供和区域经济发展。

这种制度是为了促进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均衡和社会公平而设立的,也是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作的一种财政手段。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均衡:通过将一部分中央财政收入转移给财政相对
薄弱的地方,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
保障水平,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2.社会公平:通过向弱势群体提供资金支持,实现社会福
利的均等化,减轻贫困和弱势群体的负担。

3.中央政府调控: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对地方政府的开支进行调控,确保国家发展战略和
政策的有效实施。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但不限于:
1.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将财政收入按照一定比例转
移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自主支配使用。

2.专项转移支付:中央政府根据特定目标或需要,将财政
收入转移给地方,用于特定领域或项目,如教育、医疗、农
村建设等。

3.奖补性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在特定领域或项
目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进行奖励性的转移支付,以激励地方积
极推进相关工作。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财政体制的一部分,对于促进区域均衡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其具体实施方式和政策效果可能因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 策 建 议
07
三、缩短转移支付路线,建设“五级政府,二级预算 ”体制 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责任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 五、建设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LOGO
Thank You!
···
人口对于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他们最为关注的基本公共服务。
• 据统计测算,我市每年需为义务教育阶段外来人口子女投入教育经费约91.38 亿元。仅此一项就占市财政预算收入的22.34%。
解决之道
应根据学生实际接受教育的所在地进行教育资金补助,完善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 付体制,调整财政教育转移支付的政策,进一步促进教育均等化发展,提高农民 工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水平。
三、两类补助失衡,专项过多过滥
• 专项补助过多过滥。
• 两类转移支付失衡,一般补助规模过小。
四、对农业县的转移支付资金效率不高
一、加快财政转移支付法的建设 二、理顺两种转移支付的关系,重建转移支付制度 ①建立科学的预算统计制度 ②提高一般转移支付比重,解决农业县的基础财力问 题 ③引进效率原则,对专项转移支付进行“后评价” ④谨慎地使用有配套条件的转移支付专项
06 现状分析
·· ·
2014.2.2,国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71号) 文件原文: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 1.按照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一般性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比的例持续上升,2011年占比超过专项转移 支付;至2014年为58.17%,离71号文的设定目标还差1.83个百分点。 2.真实的差距可能更远,绝对不止1.83个百分点。
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预算法支撑,形式上小不够规范
• • • 财政转移支付法是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制度 财力层层集中,致使基层政府“无税可分”、“无财可理 财政转移支付透明度低,弱化了预算监督。
···
二、制度路径上不尽合理,在技术设计上有缺陷
• 预算级次过多.转移支付线路过长,府问博弈关系过于复杂 • 在技术设计上有缺陷,分类不尽合理。
• 即以纵向转移为主,横向转移为辅,纵横交叉,相互配合。
03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作用(前提是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 作用一
···
• 有效地抑制日趋扩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缓解“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作用二
• 有利于强化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作用三
• 能够正确调动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使地方经济走向良性循环
04
政 府 间 转 移 支 付 的 类 型
·· ·
05 案例剖析
•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已经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 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现有1260万农村户籍孩子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 • 据了解,东莞是我国外来人口基数多、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六普”常住
···
人口822.5万,外来人口640.7万,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77.9%。外来
03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目标
···
解决地方公 共商品的收 益外溢问题
实现公共 资金的公 平分配 保持中央对 地方政府行 的控制为力
促进落后地区 的资源开发和 经济发展
政 府 间 转 移 支 付 的 类 型
无条件整额拨款 一般均衡补助 (无条件补助) 专项补助 (有条件补助)
税收努力相关性无条件拨款 无限额配套补助 有限额配套补助 非配套补助
30亿元的财政支出全部落在了东莞的肩上。
2015
转移支付的 定义 转移支付的模式
02 01 05
案例分析
作用及目标
03
目录 Content
CSWADI
06
我国现状分析
转移支付的类型
04
07
政策建议
01
定义Defini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是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之 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区域之间的横向不平衡而 产生和发展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社 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转 移支付是政府把以税收形式筹集上来的一部分 财政资金转移到社会福利和财政补贴等费用的 支付上,以便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LOGO
财政转移支付
···

东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
案例
据统计,东莞有近80万名学生,本地户籍学生有10万人上 下,其余近70万名为非户籍学生。“每年市一级财政要拿出30
亿用于非户籍子女上学。
据了解,这70万名非户籍学生的教育转移支付全部转移到了 学生的户籍所在地,没有支付到学生的实际入学地,而这项每年
06 现状分析
·· ·
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额呈逐年上 升的趋势。至2014年,转移支付的额度 已达4.67万亿,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的 比重为67.48%。对于这一结构,审计 署此前的定性是“转移支付结构不够合 理”。 换言之,中国政府间将近三分之一的财 政收入通过纵向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完成 相应地财政支出:一方面,地区间的财 政实力得以均衡;同时,财政资金沉淀 、“跑部钱进”的问题也因此产生。
02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式
模式一:纵向转移支付
···
• 指上下级政府间的资金转移,既包括上级财政的向下拨款,也包括下级财政对
模式二:横向转移支付
上级财政的上缴,也称“父子资助式”。
• 指同级地方政府间发生的资金平行转移,一般是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提供资
模式三:纵横交叉转移支付
金援助,也称“兄弟互助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