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组成、构成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微观粒子构成的。

2、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4、微观粒子之间存在间隔;一般气>液>固,间隔慢慢变小。

5、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与原子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相同点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氢除外)1、原子不显电性。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和核外电子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2、原子中有: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右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质子数13,核外总的电子数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最外层)上有3个电子。

原子整体不带电。

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也不带电。

不带电的微粒有:中子、原子、分子。

2、电子电子层的规律:(1)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少一层,最多七层。

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类推;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2)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3)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3、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具有(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没有数量意义,只论,不论个数。

2、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原子是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但原子的要发生变化。

少数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直接由原子构成。

金属单质也可以认为由原子构成,但实际是由和构成的。

离子:带的原子或原子团。

绝大多数盐、强碱和某些低价态金属氧化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注:元素有两种存在的形式,在单质中的元素称为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元素称为元素。

二、物质的分类1、基本概念(1)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2)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3)单质:同种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游离态)(4)化合物: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化合态)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碱: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盐:由和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由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注:1、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2、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常见的分类方法常用的两种是______ ______法和_____ _______法。

注:1、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2、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4、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

如题型一、物质的分类1.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SO2、Si2O、CO均为酸性氧化物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应用正确的是( )A.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B.二氧化硅不与强酸反应,可用石英器皿盛放氢氟酸C.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用来干燥氯气D.氯化铝是一种电解质,可用于电解法制铝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煤的干馏B 石碱的风化C 丁烷的裂化D 石油的分馏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该性质的应用均正确的是( )A.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铝发生钝化,可在常温下用铝制贮罐贮运浓硫酸B.二氧化硅不与任何酸反应,可用石英制造耐酸容器C.二氧化氯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D.铜的金属活泼性比铁的弱,可在海轮外壳上装若干铜块以减缓其腐蚀5.通过复习总结,下列归纳正确的是()A.Na2O、NaOH、Na2CO3、NaCl、Na2SO4、Na2O2都属于钠的含氧化合物B.简单非金属阴离子只有还原性,而金属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C.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氧化物,但同种化合价只对应一种氧化物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有化学键断裂与生成,并伴有能量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就一定没有化学键断裂与生成,也没有能量变化6.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 )A.H2SO4、NaOH——腐蚀品B.CH4、C2H4——易燃液体C.CaC2、Na——遇湿易燃物品D.KMnO4、K2Cr2O7——氧化剂7.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可由一步反应完成的是()A SiO2转变成H2SiO3B Cu(OH)2转变成Fe(OH)2C CaCO3转变成Na2CO3D Cu转变成Cu(NO3)28.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有机物不导电B.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C.SO2可用作食品防腐剂D.NO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9.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A.H2O、HCOOH、Cu2(OH)2CO3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B.HClO、H2SO4(浓)、HNO3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C.HF、CH3COOH、CH3CH2OH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D.HCOOH、H2CO3、H2SO4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10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三、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_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组成和构成的区别

组成和构成的区别

组成和构成的区别
一、概念不同:
1、组成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只能用来对物质进行宏观的描述。

如:水(宏观物质)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元素是宏观概念)。

2、构成是微观的概念。

它既可以用来对物质进行宏观描述,又可以用来对物质进行微观描述。

如水(宏观物质)是由水分子(微观概念)构成;水分子(微观概念)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是微观概念)构成;每个水分子(微观概念)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原子是微观概念)构成。

二、结构大小不同:
物质是由分子、离子、原子构成。

分子是由组成的原子按照一定的键合顺序和空间排列而结合在一起的整体。

离子是指原子由于自身或外界的作用而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达到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或2个的稳定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物质是由分子、离子、原子构成.分子是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形成的;离子是原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形成的。

所以归根结底,物质是有原子构成的。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微观组成: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

2.宏观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

3.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特点:互为同位素,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5.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6.定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成的纯净物。

7.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3.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于溶剂中。

4.浊液: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分为悬浊液和乳浊液。

5.胶体: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散质粒子介于1-100nm之间。

五、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六、物质的鉴别与分析1.鉴别: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区分。

2.分析: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七、物质的制取与合成1.制取: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方法获取物质。

2.合成:通过化学反应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新的物质。

八、物质的用途与环境保护1.用途:根据物质的性质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2.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涉及元素、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等多种概念,以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鉴别、分析、制取、合成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为学习化学和其他科学领域奠定基础。

习题及方法:1.习题:区分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方法:根据纯净物的定义,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

因此,选项B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2.习题:下列哪种物质属于化合物?方法: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成的纯净物。

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只有一种分子或原子)有固定的组成,有化学式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构成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
2、O
2
、N
2
、Cl
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含有多种分子)无固定组成,无化学式。

分类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一种元素)
纯净物
(一种物质)化合物:有机化合物CH4、C2H5OH、C6H12O6、淀粉、蛋白质(多种元素)
氧化物H2O CuO CO2
无机化合物酸HCl H2SO4HNO3
碱NaOH Ca(OH)2 KOH
盐NaCl CuSO4 Na2CO3
注意:同种元素可形成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

因此描述单质和化合物时必须指明是纯净物。

例如:CO和CO2 都是有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O3 和O2 都是有氧元素组成的单质;H2O2和H2O组成元素也相同。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物质的组成 1.构成粒子2.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此时元素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此时元素以化合态形式存在3.同素异形体(1)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3)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4.常见物质类别5.注意事项(1)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如O 2与O 3的混合物。

(2)分子式相同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如正丁烷与异丁烷的混合物。

(3)冰水混合物、结晶水合物(如CuSO4·5H2O)属于纯净物而不是混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CH2—CH2)属于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4)一个一元强酸分子一定能电离出一个H+,电离出一个H+的不一定是一元酸(如NaHSO4)。

(5)盐中的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阳离子,也可能是NH+4。

(6)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

如金刚石由原子构成,NaCl由离子构成。

(7)熟记几种常见混合物:水煤气(CO、H2)、爆鸣气(H2、O2)、水玻璃(Na2SiO3+H2O)、福尔马林(甲醛+水)、碱石灰(CaO+NaOH)、漂白粉[Ca(ClO)2+CaCl2]、玻璃、水泥、铝热剂等。

(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3.无机物的一般树状分类法示例[注意]识别氧化物的分类误区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碱,如SiO2、Fe2O3都不溶于水,也不跟水反应。

专题26 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专题26 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碘盐中含有一定量的碘酸钾。3月15日 起,某省实施新的碘盐含碘量标准,碘盐中碘含量从每 千克35毫克降至25毫克。这里的“碘”是指( )
A.碘原子
C.碘元素 答案:C
B.碘分子
D.碘单质

3 (2013· 宁波)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
2012年起我市所有机动车必须取得“环保合格标志”后
3.原子的性质:质量、体积很小 (原子半径一般 在 10
- 10
米数量级,多数原子的质量在 10
-26
千克数量
级 );不断运动,有空隙。 4.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2)会识读简单模型。 原子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 修正的过程。 道尔顿 (1803 年 )——提出原子概念 汤姆生(1897 年 )——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 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 嵌在其中

1 (2013· 温州)近日,某省发现部分大米镉超标,镉 ) D.160
超标易引起镉中毒。镉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8,相对原子
质量为112,则镉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A.48 B.64 C.11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的结构。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
数,根据题意可知镉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48。 答案:A
(H2O2)等都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三种物质中 都含有(
A.氧分子
C.氧气
B.氧离子
D.氧元素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式表示的含义。题干中三种物质为
纯净物,故不可能含有氧分子和氧气;另外三种物质都
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不可能含有氧离子;观察化学式

初三化学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初三化学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第五讲:考点 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知识要点1.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1) 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由同种或不同种的元素组成。

( 2) 物质的微观组成:物质由粒子构成。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3) 物质组成与构成简图:宏观元素 物质(组成)微观 分子 原子 构成) 离子原子的结构:质子( +) 原子核原子中子 核外电子(—) 同种元素: ①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相同。

②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联系2. 物质的分类 金属: Cu 、 Fe 、 Zn 稀有气体: He 、Ne 、 Ar 非金属于: C 、 S 、P碱性氧化物: Na 2O 、Fe 2O 3 酸性氧化物:CO 2、 SO 2混合物元素 原子 分子物质 相同核电荷物质化合物 酸HCl H 2SO 4、 碱NaoH Ca(OH)2 盐NaCl Na 2CO 3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 原子 离子4) 5) 6) 单质 纯净物考题例析[例 1] (北京市)下列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A. 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 水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 C.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 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例 2] (天津市)日常生活里用到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 调味用的食盐B. 取暖用的煤C. 降温用的冰水混合物D. 炒菜用的铁锅 [例 3] (河南省)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 食盐、干冰 B. 胆矾、石灰石 C. 红磷、烧碱 D. ( 水银、 ) 生理盐水 精练 () B.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 D. 在化学反应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1. 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C.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的质量大 2. 化学知识中有许多“相等” A.参加化学反应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 B.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数值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C
敞口容器中的酒精逐渐减少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裂 夏天温度高,分子间间隔变大
【解析】本题考查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物质热胀冷缩,是因为微粒间有间隔,微粒 间间隔大小发生改变,微粒大小没有变。
【答案】A
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B)
【解析】此题考查分子、原子、离子的知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因 为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因此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A 错; 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物体中粒子间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造成的,实际上,粒子 大小是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B 错;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C 正 确;在化学反应中,有些离子是能再分的,如在反应 H2CO3===H2O+CO2↑中,CO23-就分 开了,D 错。
【解析】此题考查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 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 时,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 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故 A、B、C 均正确。钠元素为金属元素,故 D 错误。
【答案】D
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有关该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B)
(2)原子结构示意图
2.注意事项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原子中不一定有中子,如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4)质子(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5)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一般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在化 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 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既不易失去电子,也不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稳定。最外层电子数为
8(当只有 1 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 2)时的结构是稳定结构。 3.相对原子质量:以碳 12 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相对
原子质量的单位是 1。 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两种原子
的质量之比。
考点三 离子
考考点点四 四元元素素
◎知识结构
原子核质 中子 子+ 不带电 原子
+ 核外电子-
混合物
金属 单质非金属
物质的 分类
纯净物
稀有气体
化合物
氧化物金 非属 金氧 属化 氧物 化物
酸、碱、盐 有机物
考点二 原子的构成
考 点 二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1)原子 原子核带正电质质子子带不正带电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
考点考五点 五元元素素符符号号
1.书写:第 1 个字母大写,第 2 个字母小写。 2.意义:可以表示一种元素,也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金属、固态非金属及 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前有数字时,该符号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 (1)H 表示氢元素、1 个氢原子; (2)He 表示氦元素、1 个氦原子、氦气; (3)2H 表示 2 个氢原子。
事实
A
在阳光下,湿衣服容易晾干
B
氯化钠固体不导电
C
CO 和 CO2 的化学性质不同
D 10 mL 水和 10 mL 酒精混合,体积小于 20 mL
解释 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氯化钠固体中没有离子 分子构成不同 分子间有间隙
(2010·河北)右图是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 11 B.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1 C.钠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D.钠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A.核内有 14 个质子 C.核外有 3 个电子层
考考点点六 六元元素素周周期期表表
1.元素周期表合理有序地对所有已知元素进行了排列。表中每一横行表示一个周期, 从左到右元素的核电荷数逐渐变大,电子层数不变;每一竖列表示一个族,从上到下元素的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化学性质相似。
2.原子序数=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周期数= 电子层数。
(2010·黄冈)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
物质的组成、构成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 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的构成,并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知道原子、分子、离子、元素之间的关系。 5.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6.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并能够初步使用元素周期表。 7.能从组成上对物质进行分类。
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 分,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分类
元金属元素:如Na,最外层电子数<4 素非 稀金 有属 气体元素 元素:如 :如O,He最、外N层e,电最子外数层>4电子数是8或2
3.分布 (1)地壳中含量居前 5 位的元素为 O、Si、Al、Fe、Ca。 (2)人体中含量居前 4 位的元素是 O、C、H、N。 (3)海水中除了水由 H、O 两种元素组成外,含量较高的元素是 Na 和 Cl,即海水中含量 最高的盐是 NaCl 。 4.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1)区别:元素是宏观概念,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原子是微观概念,描述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微观构成,如: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也描述 分子的构成,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2)联系: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和元素是个体与总体的关 系。
【答案】C
பைடு நூலகம்
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D)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分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 D.该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2010·哈尔滨)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体温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
原子的体积热胀冷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