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毅-森林资源的外部性及解决途径

合集下载

外部性问题解决的市场解和政

外部性问题解决的市场解和政

外部性问题解决的两种方法之比较许云霄麻志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提要]外部性现象是经济学说上的一个长久的话题。

对于外部性的解决方法,以庇古为代表的提倡政府解决的方法与以科斯为代表的提倡市场解决的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就外部性的概念历史,定义和分类进行说明,并对解决的这两种方法进行评论。

从而得出结论:两种解决办法在很多地方是一样的,政府解决的方法在很多时候成本来的相对的较低。

[关键词]外部性庇古解科斯定理Comparison between Two Ways to Deal with Exteriority Abstract: Exteriority is an influential problem of Economics. To deal with it, there are two ways: one is lead by Pigou who centralized on government interval, the other is from Coase who prefer market action. This article shows you the whole history of exteriority theory and comment on two ways to settle it. The final conclusion is that by far the two ways is same, and sometime government interval may make it cost less.Key Words: Exteriority Pigou tax Coase theorem一、外部性问题概述一般认为,外部性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奠基者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提出的。

西奇威克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从“个人对财富拥有的权利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他对社会贡献的等价物”中认识到了外部性的存在。

我国林业的外部性问题探讨

我国林业的外部性问题探讨
部 经济 , 是 指 一 个 经 济 主 体 对 其 他 发挥着生态 作用 的。同时因为商品林 境福利 , 这 造成森林资源低效率配置 。
经 济主体产生积 极影响 , 无偿 为其他 生长周 期长 ,国 家又实行采伐 限额 , 人带来利益 。相反 , 产生 负向外部影 加 上国 家鼓 励大 力植树 造林 及 林 农 用
从经济学理 论研究 的角度来说 , 主 要 目的 , 照 市 场 经 济运 作 生 产 经 能 的丧 失 。然 而 , 材 及 其 它 各 种 林 按 木 外部性(x e a t ) E tr ly 这个概 念直接来 营 , n i 满足 国民经济和人们对 森林 经济 产 品的购买者所 支付的购 买价 格 中, 源于 2 0世纪 3 0年 代 由庇古 (io ) 性 物质 产品产 出的需 求 , Pg u 是准公 共物 并没有 包括 这部 分丧 失 的生态 效 能 创立的 旧福 利经济学 , 在分析边 际 品 。 是 私 人纯产值 与边 际社会 纯 产值 相背
应对林业外部性 问题。在以市场为资 森林经营状况好 ,获得 的级 差收入就 规 模 。 源配置主体的经济社会 中,只有在 市 高一些 , 反之 则低一些 , 经济发展水平 的。税收和公共收费作为公共收入的 级差 收入就高 。
生态效能产品却没有或 不能通过
场失 灵的领域 ,政府的介入才是必要 较高的地 区, 对环境 的要求就高 , 相对 市 场交 换实 现其 对 生产 者 的价值 补
景下 , 森林 生态 效益的价值 越来越充
生 态公 益林 以森林 生 态环 境 效 的需求亦然 。只有对木材需求得到满
分地显现出来。从整个社会可持 续发 益产 出为主要 目的 , 保证森林生 态环 足和解决时 ,才会关注生 态公益林 。 展 的结构 要素及作 用关系看 , 森林环 境效益的持 续产 出, 减少经济 发展 中 否则 , 必然会要 求从公益林 中获取木 境 资源 及林 业的 可持 续 发展不 仅 是 的环 境成本 , 足社 会对森林 的非物 材 , 其形 成挤压 和 负担 , 大地 制 满 对 极

林业资源的负外部性分析

林业资源的负外部性分析

林业资源的负外部性分析【摘要】对外部性的具体内涵进行阐述,主要研究林业资源消费的负外部性及其成因,旨在分析林业资源消费的负外部性矫正方法。

【关键词】林业资源负外部性消费市场失灵外部性矫正林业资源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不仅具有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资料的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的生态功能。

林业资源虽属于可再生资源,但由于生长周期较长,所以其一旦遭遇大规模的无序消费会在短期内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而这种环境破坏的惯性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消除。

一、外部性及林业资源负外部性(一)外部性经济内涵外部性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此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情况。

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市场交易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成本和收益。

外部性的产生,实质上是因为社会边际收益或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收益或私人边际成本之间存在差异。

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种情况。

负外部性造成外部成本,即某项活动使周围人受损,而行为人并未就此付出任何补偿费。

因此,具有负外部性的交易行为,能减少整个社会的收益,进而降低社会的整体福利。

正外部性产生外部收益,即某项活动使周围人获益,但行为人并未从周围人那里取得额外收益。

如果从林业资源的双重功能来考察,不难发现林业资源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林业生态功能的正外部性问题;二是林业经济功能的负外部性问题,林木过度采伐或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

(二)林业资源负外部性林业经营者通过林业采伐,在生产出木材及其它各种林业产品并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又由整个社会承担,从而产生负外部效应,例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

木材及其它各种林业产品的购买者所支付的购买价格中,并没有补偿这部分丧失的生态功能的价值,而造成的环境破坏及成本却转嫁到其它消费者的头上,使他们损失了相应的生态福利,造成林业资源低效率配置。

二、市场失灵及林业资源负外部性成因(一)市场失灵外部性的存在导致资源配置中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之间,以及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之间出现差异。

林政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

林政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

林政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作者:杨斌来源:《种子科技》2019年第15期摘 ;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社会中的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因为发展过于迅速,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目前,我国已经重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强林政资源管理,目的是使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地区气候作出巨大的贡献。

但是,目前在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从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政管理;林业资源;问题;措施目前,我国的各项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已经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包括环境可持续发展。

林业资源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林政管理是前提,所以一定要重视林政管理工作的创新和优化,从而有效促进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1 ; 加强林政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我国是人口大国,占地非常广阔,因此我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

但是,在长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也造成了类似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阻碍农业的发展,而加强林业资源建设及林政资源管理,可以有效解决水土流失等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林业资源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

因为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发展过于迅速,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而通过林政资源管理及林业建设,可以起到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更加和谐。

除此之外,加强林政管理还可以使林业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防止出现过度砍伐开采的现象发生,从而更好地发挥林业资源的优势,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1]。

2 ; 林政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1 ; 林政管理的理念比较落后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林业资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情况中,林业资源的综合价值没有办法完全地体现出来,并且在林政管理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实行的林政管理理念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相符。

试论林业的外部性经济问题及制度选择

试论林业的外部性经济问题及制度选择

试论林业的外部性经济问题及制度选择【摘要】外部性的实质是私人收益(成本)和社会收益(成本)的不相等。

所谓私人收益是一项私人活动所产生的对实施这项活动的私人净收益,社会收效则是对实施个体和社会中的所有其他人的净收益之和。

由于私人收益会产生大于或小于社会收益的现象,就会造成截然相反的两种外部性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对于如何激励具有正外部性的林业活动以及如何限制负外部性的产生,最为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制度激励和制度约束,即以合理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林业外部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制度 1.林业外部性的经济分析1.1林业外部性的经济效应1.1.1林业生态效益的正外部性效应林业生态效益的巨大功能之一表现为防风固沙的功效。

林业是防御沙的自然屏障,当风遇到森林的阻挡时,一部分在森林面前向上升起,在森林口部前进,另一部分串人森林内,风力消耗在林木枝叶的摆动上,风速很快降低同时,森林、灌木、草类的根系纵横交错盘结,便能固定沙地。

由于林业具有防风固沙的巨大用途,不仅为人类抵御自然灾害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还为人类社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福利。

林业还有稳定地区气候的作用,调节在沙漠地区出现那种昼夜温差极大的上下波动。

森林中贮存大量的碳,否则将以二氧化碳进人大气层,导致气候的变化。

当森林被砍光,地面上的植被和土壤中的树根,落叶等有机物贮存碳的能力都将消失。

在森林中,树木的枝叶遮住了太阳射来的光线,我们把太阳照射的光线算作100%,那么树木树叶反射出来的光线是20%~25%。

被树木吸收的是35%~70%,这大大减少了人均可接受的热量,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湿度和温度的调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1.2林业经济效益的负外部效应林业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林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外部性问题。

二是林木过度采伐或乱砍滥伐破坏林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造成所谓边际外部成本从而产生负外部性问题。

这里主要是指由于采伐木材导致的环境成本没有纳入木材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过程,从而造成木器厂采伐过程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背离,直接的后果就是木材的采伐会超过考虑环境成本时的均衡水平。

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几点建议

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几点建议

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几点建议作者:陈伟光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年第10期摘要:森林作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部分,也是维护我国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屏障。

森林资源还是我国林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和生产。

本文将阐释我国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问题;建议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环境问题在我国国内和国际上都是十分重大的问题。

对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治理和保护,也是全人类面临的紧要问题。

人类在工业革命时期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无节制的利用和开采,直到近些年来的环境恶化现象严重,人类才逐渐谋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森林是陆地生态资源的主体部分,不仅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对森林资源进行严格的管理,可以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充分实现其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一、林业森林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森林资源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划。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森林中寻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肆无忌惮的对森林进行开发,使得森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变得千疮百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人们对森林的认识一直停留在“为我所用”的观念上,认为森林的生生不息都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因此,在对森林的开采过程中一直持有理所应当的态度,对于子孙后代森林资源的使用毫不顾忌。

在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的编制工作中,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也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使得森林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森林资源的经营效益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对林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2.森林资源质量不均衡。

我国中西部干旱少雨,荒漠化问题明显,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其现有的木材大多是在干旱条件下生长的,木材质量较低。

我国东北地区,农田防护林所占的比例较大,成熟林和较熟林占很大的比例,大部分的林区都是低质残次林,其生态功能不明显。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部化的生态效益价值实现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部化的生态效益价值实现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部化的生态效益价值实现摘要:因为森林生态效益具有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特征,其经济价值很难通过市场实现,因此,应该通过合适的手段,将具有外部性的生态效益内部化,实现其经济价值,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的意识。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部化生态效益价值生态补偿机制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和调整损害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还能够激励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

建立和研究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能够保持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一、生态效益外部性与会计计量会计计量是在对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问题,可以将森林生态系统按照存储和内流动的种类,转换为太阳能值,减少在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会计之中的计量阻碍。

可以首先搜集相关的社会经济资料、地理资料和自然环境资料,对森林的生态系统进行能流分析。

第二,通过多种能值的分析表,对森林的货币流、物质流和能量流进行计算,并将其转变为统一的太阳能值。

第三,对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计算。

二、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生态效益补偿指的是使用经济的手段,提高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和维护,对因为市场失灵而产生的生态效益外部性问题进行解决,提高社会的公平性,最终实现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

生态效益的广义概念指的是生态功能和环境污染功能的补偿,主要有奖励保护资源环境,同时,对损害环境的行为进行惩罚。

狭义的概念指的是补偿生态功能,可以通过一些制度化的手段,对生态投资者进行回报,鼓励人们从事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社会的生态效益。

例如,加拿大对直接受益的部门征收相关的费用,规定自然保护区、植物园和森林公园等旅游部门,应该在门票中提取一定百分比,对相关部门进行补偿,欧盟实行二氧化碳税,将生态效益补偿落实到实处。

美国对国有的森林征收放牧税。

哥伦比亚向受益者和污染者收税。

日本向使用水的消费者进行收费,对位于河流上游的林主进行补偿。

在德国,私人种植的林地应该免除五年的税收,并针对森林品种的不同,减少收入税二十年左右。

从林业的外部性看林权制度改革

从林业的外部性看林权制度改革

维普资讯
6 2
河 南 林



第2 8卷
革命以来的全球持续性气候变暖 ,已经带来了大气 环流异 常 、突发性 自然灾 害频繁 等一 系列 严重 的后 果 气候变暖 的根本原 因是矿物燃料燃烧释放的 C 。 O 等温 室气体剧 增 , 与全球 森林 面积锐 减有关 。 也 森林 可 以吸收 C O ,固定 c。森林植 被 可 以调 节径 流 、保 持水土 、延 长水利 工程 寿命 ,在 防洪抗旱 中 起 到关键性作用 。森林 的防 洪作用 主要 是通过林 冠 层、 地表覆盖物和土壤对降水的截流和拦蓄作用实 现 的 ,即使不 考虑林 冠层 的截 流作用 .林 地 土壤饱 和 持水率也 可 以达 到 3 % 4%, 0 ~ 0 如果 有效 土层 以 5 0 e1 , l 计 那么每公 顷林地 土壤 可 以拦蓄 洪水 1 0 ~ i 02 5 001 ,同时每公顷林地形成的枯枝落叶还能蓄水 0 1 1
收稿 日期 :20 — 5 0 0 8 0 ~8
动 ,具有 巨大 的外部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 发展 ,自然资源 ( 包括水和空气 ) 愈来愈得到人们 的重 视 ,人类 只有 源 源不 断地 利用 这 些 资源 ,社会 及 经 济 活 动 才 能得 以持 续 发展 。森 林 具 有 净 化 空 气 、调节气候 的作用 。森林在地球碳 、 氧循环中的 重要作用 ,使其成为大气成分相对平衡的稳定器 , 是人 类 等成 千 上万物 种赖 以生存 的重要 保 障。工业
是 指 一种 物 品或 活 动 给社 会 带 来 某 些 成 本 或者 效
森林生态系统在碳 、氧 . 水等物质循环方面具 有 重 要 的作 用 ,是 天 然 的 空 气 净 化 器和 水 源调 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资源的外部性及解决途径
邵毅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目前森林资源外部性问题的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森林外部性概念及产生。

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将森林资源外部性内部化的三条解决途径。

关键字:森林资源,外部性,森林环境税
在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中, 被称为“ 地球之肺” 的森林资源不仅仅关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平衡发展, 也间接影响到了其他自然资源的发展和维护。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长期偏重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并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而森林外部性对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引入绿色GDP这一概念后,学者们更加重视对森林外部性经济评价的研究,旨在准确评价森林外部性的经济价值,如实在GDP中反映出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如刘春发对竞争均衡下的森林外部性以及其经济学意义的研究[1];李文华等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开了系统研究[2];侯元兆、张颖等对森林资源价值核算及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3];曹建华等对森林资源环境效果评价法和意愿调查法进行对比分析[4]等。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森林外部性评价补偿制度,如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实施对农民的补偿制度等。

这些都说明我国在消除森林外部性研究的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1 森林资源外部性的概念及产生
外部性理论是由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A. C. Pigou)提出,后经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马歇尔(A .Marshall)发展而形成。

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5]。

由于外部性存在导致市场价格扭曲,政府应该纠正这种扭曲,可以向厂商增税来实现。

根据外部性理论,“ 生产外部效应发生在一个厂商的生产可能性受到另一个厂商或消费者选择的影响的时候”( H. 范里安,1996),森林环境外部效应的产生是在森林环境状况影响到了其所有者以外的主体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的时候产生的,比如一个林场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对其周围生产经营组织单位与个人产生有利或有害影响,导致相应的经济损益。

可见,森林环境资源的外部性只是使用单位生产过程中的伴随物,且其产生不受影响主体阻止或者调节的。

森林环境的外部效应有正负之分,其中正效应是指有利无害或利大于弊的效应,负效应指无利有害或弊大于利的效应。

在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条件下,森林环境外部
效应应基本表现为正效应;反之,过度、过量和不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森林环境外部效应则表现为负效应。

根据森林环境作用的不同,森林环境外部效应可以有多种主要表现形式,如表1。

2 森林资源外部性的消除途径
产权不明晰是外部效应尤其是负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来源。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通过价格波动来自发调节,从而使森林资源的配置达到合理状态,但是外部性的出现,阻碍了价格供求机制的正常运转,产生了外部性的行为人,从而使森林资源配置偏离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为了保证森林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对外部性进行治理。

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弱以至消除其外部性的影响,将外部性问题内在化,是环境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需要随着认识、需求、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而逐步推进。

因此,我们当前的目标不应该放在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完全内在化上,至少不应该放在森林全部生态效益外部性的完全内在化上。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以保持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总要求,对不同权属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给予不同程度的内在化,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采取不同的内在化措施。

2.1 政府公共管理视野下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模式
我国2001年开始实施了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设立,结束了我国森林生态效益无价的历史,实现了森林的生态价值由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的转变。

到2006年,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扩大到30亿元,补偿面积增加到6亿亩,360万农户2000万人口直接受益(曹清尧,2007)。

但是,现行的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存在补偿标准单一、偏低的局限性[6]。

首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明确森林事权,中央政府应将精力集中在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管理上。

其次,对事权中央财政的重点公益林的各类生态效益也要分级管理,重点放在保护国家生态公益
林的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管理上。

对于维系全社会生态安全和国家重点公益林林地,中央政府应进入市场生产提供或购买森林生态产品,为全体国民谋福利。

第三,灵活补偿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补偿力度,政府对国家生态公益林的补偿也不应该简单化,而应分级差别补偿。

时机成熟时,可考虑开征森林“森林环境税”,提高对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的重点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将其外部性内在化至合适程度。

森林环境税可以说是一种基于受益者负担原则(Beneficiary Pay Princip le) 出发的手段。

森林环境税已经在日本实施,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促进森林保护和林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7]。

借鉴日本的经验, 森林环境税的实施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中国森林的保护和林业的发展。

首先,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人工林的有效管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第二, 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进民众对森林的了解和关心,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森林的保护运动中来, 能够在
唤起民众对森林环境以及林业的关心和认识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最后, 森林环境税在中国的实施可以给与地方更大的自主权, 使得各地方可以结合本地的特点
和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方式来实施, 这对中国的森林环境和林业将具有重要意
义[1]。

2.2 市场主导下的“相关者利益合并”模式
森林的经营管理具有经济型和生态型之分,因为森林既产生经济效益,又产生生态效益。

森林经营微观主体(如林场、林业企业)在追求森林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生态效益。

对微观主体间的外部性问题,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建立森林生态效益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利益合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

例如,林场涵养水源功能给水库带来的外部性,可通过林场与水库之间的谈判来解决。

但在实施该模式时,应注意把握利益合并程度问题,过度的利益合并可能造成单一垄断,产生新的外部性。

在东阳—义乌水权交易案例中,东阳森林生态效益与义乌的利益合并造成东阳水源过多流向义乌,以至影响东阳当地及金华江流域其他地区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8]。

2.3市场与政府的合作互补模式
在调节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问题上,市场和政府都有失灵的危险,对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的最优方式不是纯粹的“庇古税”或市场化。

处于中观层面的省、市级生态公益林的特点在于其生态效益主要作用于本地区。

对涉及本地区内的外部性问题,可通过森林生态效益的施体与受体间的市场化方式解决,对跨地区的森林效益外部性问题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协调,或通过中央财政补偿,或通过中央政府主持下的地方政府间谈判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春发.竞争均衡下的森林外部性以及其经济学意义[J].林业经济问题,2008(2):109-112.
[2] 李文华,欧阳志云,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3] 侯元兆.中国森林环境价值核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4] 曹建华,杨秋林,王红英.两种评价森林资源生态环境效益计量方法的比较[J].农村生态环境, 2002,18 (2) : 58 - 61.
[5] 马中.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6] 刘诚.森林生态效益财政补偿问题的探讨[J].林业经济,2008(2):56-58.
[7] 刘春发.日本的森林环境税发展现状:高知县,鸟取县,冈山县为事例[J].世界林业研究, 2007, 20 (5) : 33- 40.
[8] 张长江,温作民.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与经
济,2009(2).
[9] H. 范里安著.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 费方域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