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纺织服装业的比较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挑战、机遇与对策

我国一直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为原则,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当中。
我国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贸易大国地位确立,主要体现在贸易方式持续改善,贸易主体格局更趋合理,逐步形成多元化进口市场格局。
但国际贸易形势和经贸环境有恶化的倾向,因为一些发达国家提倡逆全球化,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尤其是一些隐性的更为严苛的非关税壁垒。
当前,又因为疫情席卷全球,阻断了各国的物流和交流,同时也给提倡贸易保护的国家提供了借口进一步实行贸易保护措施。
基于这种形势下,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新形势下中国贸易面临的挑战(一)逆全球化行为增多。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是逆全球化的头号带领人物,同时也不断挑起与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尤其是针对一些发展中国家。
美国凭借自身强国的地位不断地实行逆全球化措施,甚至强制性地要求某些国家也进入其行列中。
美国一直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之前大力倡导贸易自由化,是因为需要全球市场来扩大本国市场,现在又极力推进逆全球化,使制造业回流来保护本国落后的产业,使得按照全球化进程推进的贸易环境发生恶化。
为了保护国内的产业,美国对华进行“敲打”,对华立案不断增加,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发起涉华经济调查,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等等。
中美贸易额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中美贸易争端加剧升级为中美贸易战,使得中美贸易形势急剧恶化,给双方都带来极大的损失。
(二)“欧盟绿色复苏”的提出。
欧盟是中国的传统贸易伙伴之一,一般而言,与欧盟贸易额的百分比位列我国贸易总额前三,这不仅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我国技术方面也获益不少。
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频繁受到了欧盟贸易壁垒的阻碍以及反倾销和反补贴等经济调查手段的影响,使得中欧贸易也进一步受到了限制。
欧盟为了增强自我独立性,保护欧盟一些特别的产业,减少对华的依赖性,对华也采取了较多的反补贴、反倾销等措施,并且涉案产品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广、金额也越来越大。
而且在疫情席卷全球的同时,欧盟也深受其害,其经济也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双方之间的经济互动和合作成为了国际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通过对双方贸易结构、比较优势、竞争关系以及互补潜力的分析,揭示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内在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双方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以及主要贸易商品的演变。
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了双方在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包括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等。
同时,文章还深入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在贸易中的竞争关系,探讨了双方在相同或相似产业领域的竞争态势以及合作的可能性。
本文还着重探讨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互补性。
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出发,文章分析了双方贸易互补的潜力和优势。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文章认为中国与东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包括加强政策沟通、深化产业合作、优化贸易结构、推动贸易便利化等方面。
通过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双方贸易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理解,还为双方未来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现状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和互动。
近年来,随着双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贸易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紧密。
在贸易规模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成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
在贸易结构上,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涵盖了商品、服务、投资等多个领域。
同时,双方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密切。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
因此,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以便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机遇。
中国如何发挥比较优势

二、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尽管在技术、管理上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很多方面,我们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优势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我国企业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国企业的成本有较强的优势,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这种趋势将使我国在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更大的国际比较优势。
2、市场优势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国内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中国企业具有熟悉中国国情,了解国内市场的消费心理,加上中国产品在自己本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使中国企业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竞争力。
在国外市场中国产品同样有相当的优势。
从国外市场的需求档次来看,高档次商品有市场,而中低档商品的市场更广。
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高档电视、高级音响、数码相机等高档商品的需求市场很小,中低档商品比较受欢迎。
即使最发达的美国,大量财富也只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普通人的产品也以物美价廉为主,从清晨的闹钟、磅秤、吹风器,到夜晚的桌灯、睡衣、拖鞋,几乎离不开中国货。
即使像家电这样的产品,美国人也并不都要价格昂贵的高档货。
中国家电协会组团对美国家电市场进行调研,普遍感觉家电产品在美国家庭中不是消费的热点和重点,也不是显示家庭富有的标志。
普通美国人对白色家电的消费观是实用、方便、便宜,而这恰恰是中国产品的特点。
另外,在中亚、南亚和非洲等国家,由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运输的货物分散,运输量小,运距短,并且通路状况很差,非常欢迎中国的价格低廉、经济实用的产品。
因此,中国产品在国外的市场中也有很大的优势。
3、国际竞争力优势一些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特别是在我国开放较早的一些竞争性行业及企业,他们在长期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技术、人才和资本优势,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较强的研发能力,掌握相关产品的关键制造技术,品牌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中印纺织品出口比较分析

中图 分 类 号 : 7 2 7 F 5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8— 9 8 2 1 ) 4— 0 9~ 3 10 3 2 ( 00 0 0 1 0
纺织 品在美 国及 日本 市场上 的 占有 率以及结 构分布
看 , 者 之 间 存 在 一 定 的差 距 。 ( 表 2 表 3 两 见 、 )
表 2 2 0 — 0 8年 中印 纺 织品 在美 国市场 上 的 占有 率情 况 0 1 20
对 纺织服装类 产 品进 行界 定 , 中纺 织原 料 类 对应 其 的是 H S S 0—5 5章 , 日用 和工 用纺 织 品是 H 5 6 S 6— 0
无 优 势 可 言 的 结 论 。 姜 延 书 、 海 ( 0 5 对 后 配 额 辛 20 )
二、 中印两 国纺织 品竞 争力 对 比 本论 文使 用 的原始 数据 均来 自联合 国国际 贸易
时代 中印纺 织 品出 口进行 比较 , 选取 了服 装成 衣 、 丝
收 稿 日期 :0 0~0 21 7—1 4 作 者 简 介 : 秋 珍 ( 9 2一), , 北 随 州 人 , 江 越 秀外 国语 学 院讲 师 , 士 , 究 方 向 为 国 际 贸 易 理 论 与政 策 、 织 品 贸 易 。 李 18 女 湖 浙 硕 研 纺
口总 额 的 1 . 2 , 印 度 2 0 42% 而 0 7年 的 纺 织 服 装 出 口
方 面具有 一定 的优 势 , 是 印度 也 有迅 速缩 小 与 中 但 国差 距 的趋势 , 且 印度 纺 织 业 高 技术 人 才 的素 质 而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印度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经济一直在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其宏大的潜力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瓶颈和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彪炳史册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探究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异同。
一、政治和制度政治和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方面的对比上,中国在有关改革开放的初期采用了一系列基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从198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相比之下,印度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与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植根于一个多元文化、多种族、多语种的国家。
印度独立后采用西方式的自由市场和议会民主体制,但随着印度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官僚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二、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主张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它着重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在政策上大力吸纳外资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中国单一的经济政策成果斐然,迅速深入发展了国内的企业,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劳工工资、技术标准、政治干VS.私营企业的政策。
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则更重视的是发展服务业和知识产业。
这样一来,印度的经济结构比较复杂,经济成长的步伐也不是那样平稳,容易出现错位发展和缺少产业支撑的问题。
随着印度经济的稳步发展,印度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优势越来越凸显,也成为了印度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技术投入技术投入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技术投入方面,中国做得比印度更多,针对技术竞争的压力,在国内外资企业兴起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加强该领域的自主发展。
中国政府资助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产生了一批在信息技术、通讯、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产业和新型职业。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分析

2009年8月 学 术 交 流 Aug.,2009总第185期 第8期 A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 No.185 No.8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分析刘海月(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41)[摘 要]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一个国家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时候,必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这些大企业促进了本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成长的时期,与此相应,也必将有一批企业跻身世界级大公司的行列。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特点是:在世界投资范围广泛;绝大多数是经营效益好的企业;企业投资规模小,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大部分企业采取独资或控股50%的方式经营;在管理上采取生产车间型、自主决策型及本土化型方式;企业经营方式多样化。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有资源、经营、地缘等方面的优势。
培育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应采取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跨国公司;跨国经营;TC指数[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9)08-0067-04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及特点(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跟上发达国家的脚步,尤其是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不同程度的企业走上了跨国经营的道路。
促进具备条件的企业跨国经营,既是提高企业素质和打造优秀品牌的必由之路,也是培植跨国经营主体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措施。
要使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的道路上更具国际竞争力,就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必须研究的课题。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跨国经营发展实践,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中国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在全球173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简称存量) 1179.1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1011.9亿美元,占85.8%,金融类167.2亿美元,占14.2%。
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一、背景介绍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及趋势分析1.出口总量以及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2.出口产品结构分析3.出口形势评估三、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贸易壁垒问题2.质量安全隐患问题3.价格竞争力问题4.品牌建设问题5.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四、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建议1.个案12.个案23.个案34.个案45.个案5一、背景介绍纺织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贸易额一直以来占据很高的比例。
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已形成多个品类、多个系列、多个层次的优势,形成了一定的出口规模和市场份额。
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种市场压力的增加,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围绕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及趋势分析、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建议三个方面展开重点分析,旨在为纺织品出口商提供参考。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及趋势分析1.出口总量以及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之一,纺织品出口贸易额占到了中国的总出口贸易额的很大部分。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开放,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逐年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
据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额达2412.4亿美元,同比下降7.1%。
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
其中,美国仍然是我国纺织品最大出口市场。
2.出口产品结构分析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产品多样性、系列性、层次性强,涵盖面广。
包括服装、家纺、工业用纺织品、面料、针织品、鞋帽等。
面料和服装占据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主要地位。
3.出口形势评估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全球纺织品贸易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贸易摩擦呈现多点、多层面的态势,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际市场需求不稳定,加之新冠疫情影响,其中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形势造成了不良作用。
但从我国出口纺织品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纺织品出口有逐年下降趋势,出口总量有所下降,但和整体出口贸易相比,纺织品出口的比重并未发生较大变化。
《中国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以中国外贸的兴起和进步为引导,围绕外贸的进步对中国服装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来分析问题。
文章首先就近年来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外贸发展迅速进步进行了阐述,继而对中国服装行业适应外贸发展大背景的现状和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服装对外贸易所带来的不积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引入一些实例,去体现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
在抛砖引玉之后寻找“症结”所在,而后“对症下药”,归纳出现问题的原由,进而对如今的中国服装业出口外贸,提高知名度等问题提出意见及建议,并进行总结归纳。
关键词:中国服装业外贸现状原因对策1目录引言 (3)一、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 ...... .. (4)(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贸易 (4)(二)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分析 (4)二、中国服装行业对外贸易现状 (5)(一)我国服装行业对外贸易现状 (5)(二)××公司服装对外贸易现状........................ . (6)(三)我国服装行业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 (6)三、改善中国服装对外贸易现状的策略..................................9(一)创建品牌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9)(二)提高设计水平,增加附加值 (9)(三)加强市场营销能力.............................................91、准确定位......................................................102、提升品牌价值..................................................103、产品扩大与外延................................................104、电子商务对服装销售的影响以及服装电子商务的前景................10结论..............................................................12参考文献...........................................................13致谢.. (142)浅谈中国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引言随着中国正式入世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已成为各个产业的制造大国以及出口大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和印度纺织服装业的比较研究X赵 宏 黄 故 马 涛(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160)[摘 要] 从纺织服装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纺织原材料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设备水平、出口贸易能力、出口市场、双边贸易、行业政策等方面对中国和印度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面对印度纺织服装业的竞争,中国纺织行业今后应当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在行业发展方向、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改造、营销手段创新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纺织服装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发展方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纺织业在中印两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亚洲乃至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作用也是其他国家一时难以取代的。
因此,认真分析中国和印度两国纺织业的发展状况,比较两国纺织行业的行业竞争力,分析两国纺织产业的优势和不足所在,对于进一步发挥我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确立我国纺织业在亚洲及世界纺织业中的地位,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形成竞争核力,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和印度纺织行业现状及竞争力分析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和印度两国纺织工业在原料供给、加工能力、产业体系、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且在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上又具有明显的类同性,从而形成巨大的竞争性。
特别近年来印度凭借其设备、技术和管理实力,使其纺织业得到迅猛发展,在世界市场上已对我国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一)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1年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8196.2亿元,纺织品服装出口达到了532.8亿美元,占到了全国商品出口的20%[1]。
虽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加快,纺织工业占全国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加工产业,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外部形势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内,纺织工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继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与此类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纺织部门在印度整个工业中的地位也十分突出(表1)[1]。
不论是从其所提供的就业人数,还是从其出口创汇来看,它在印度国民经济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印度目前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之一。
2001年印度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到了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到了全国总出口的26.9%。
表1 中国和印度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指 标中 国印 度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8.614左右纺织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20.026.9X 收稿日期:2003第4卷第2期2004年6月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DONGH 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4,No.2Jun.2004(二)纺织原材料资源中国和印度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纺织原材料资源。
中国的棉花产量一直居于世界的首位,占世界棉花产量的1/4左右。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生产国,蚕茧和厂丝的产量占了世界的70%以上。
另外我国还有羊毛、兔毛、大麻等天然纤维资源。
我国的化纤原料资源虽然国内有缺口,但种类齐全,国内生产量逐步上升,化纤对进口的依赖度不断下降。
而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原棉生产国、第二大茧丝生产国和第五大合成纤维的产出国,这使得印度的纺织业发展具有了良好的原料优势(表2)[1]。
表2 2002年中国、2000)2001财年印度纺织原材料产量产 品棉产量/万吨化纤产量/万吨纱产量/万吨布产量/亿米丝织品产量/万米中 国480*991.2801.8226.51534155印 度264.8180.8408.0402.647130*中国2002年棉产量为国家统计局估计值;印度数字来自于印度纺织局(三)人力资源中印两国的纺织工业都具有人力资源优势。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同时与亚洲、南美洲和欧洲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印两国劳动力素质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2年提供的54个国家纺织工业劳动力工资成本的比较,2000年秋中国和印度分别位居第48位和第50位,人均工资成本均处于较低的水平。
但应当注意到中印两国劳动力工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2000年秋中国纺织业劳务工资为0.69美元/h,比1998年春增长了11.3%;而印度纺织业劳务工资为0.58美元/h,比1998年相比下降了3.3%(图1)[2]。
中印之间的劳动力成本差异不断增大,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升高已经成为中国与印度在纺织行业竞争的一大障碍。
图1 中印两国纺织业劳务工资水平的比较(四)设备技术水平作为纺织大国,中印两国的纺织设备数量特别是棉纺织设备数量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国家。
1999年中国与印度棉纺环锭数在分别为3382.6万锭和3691.0万锭,棉OE 纺数分别为59.4万头和44.2万头。
而中印两国1999年底棉织机分别为69.6万台和12.8万台,中国棉织机数远远超过了印度(表3)[2]。
表3 1999年中国和印度主要纺织设备比较世 界中 国中国/世界(%)印 度印度/世界(%)棉纺环锭数/万锭15568.13382.621.73691.023.7棉O E 纺数/万头 742.0 59.48.0 44.2 6.0棉织机数/万台214.469.632.512.86.0在技术水平和技术结构上,中国和印度的纺织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突出的表现为纺织工业的高新技术设备比重太低。
印度纺机水平与我国相似,整体而言中印两国纺织机械制造均缺乏大规模生产精密机械的能力。
2001年我国纺织机械出口额共计2.78亿美元,而进口达到了25.14亿美元。
纺织机械进口额是同期80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卷出口的9.04倍。
在印度生产的诸多纺织机械当中,只有纺纱机械较为接近国际制造水平。
印度纺织机械市场规模约有7亿美元,而其中65%依赖进口。
由此可以看出,中印两国的纺织技术水平整体上低于发达国家,因此产品多以中低档为主,在高档产品方面缺乏竞争能力。
(五)出口贸易能力中国和印度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大国。
我们采取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印两国的纺织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纺织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贸易总额如果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正,表示该国纺织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对于世界市场来说该国是产品的净供应国,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贸易指数为负,则表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如果指数为零,则表明该国的产品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口纯属于与国际之间进行商品交换。
中印两国纺织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在2001年分别达到了0.59和0.91,与其他国家相比竞争优势比较明显(表4)。
表4 2001年部分国家纺织品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中 国印 度香 港意大利美 国德 国比利时墨西哥法 国0.590.910.150.35-0.61-0.230.100.08-0.20资料来源:根据WTO Annual Report 2002整理中印两国相比较,虽然印度纺织产品与中国相比具有更强的贸易竞争力(见图2)[2],但从出口数量上来讲,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远高于印度。
2001年中国纺织品、成衣出口分别达到了161.4亿美元和360.9亿美元;同期印度纺织品、成衣出口分别为50.9亿美元和51.5亿美元。
两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共占到了全世界出口的17.3%。
图2 1997)2001年中印两国纺织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从出口增长趋势来看,中印两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都基本呈现出递增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入世之后,印度纺织品服装出口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图3)。
在图3中(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印度纺织局),计算印度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时,我们以平均汇率1美元=46.3卢比折算。
图3 中国、印度纺织品服装出口趋势比较(六)市场分析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和印度纺织品服装市场存在一定的重叠性(表5)。
北美、欧盟以及日韩地区的纺织品服装进口额占世界总进口额的70%,是中印两国的主要产品销售地区。
相比之下,由于中国纺织品服第2期赵 宏等:中国和印度纺织服装业的比较研究8182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卷装出口数额大,因此在世界市场占有很高的份额。
200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了617.69亿美元。
除去香港以外,日本、美国和欧盟是中国纺织品服装的三大市场,其进口额占到了中国总出口的60%以上。
从表5可以看出,在成衣出口方面,中国与印度相比占有绝对的优势。
纺织品方面,除在欧盟市场中印两国所占份额相当以外,在北美及亚洲地区中国纺织品仍然占有较高的份额。
表52000年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纺织品、成衣进口市场供应来源地区美国欧盟(15国)日本名次纺织品成衣纺织品成衣纺织品成衣来源份额来源份额来源份额来源份额来源份额来源份额全球100全球100全球100全球100全球100全球100 1欧盟17.4墨西哥13.6欧盟63.1欧盟38.9中国41.2中国74.7 2加拿大15.0中国13.2土耳其 3.9中国9.4欧盟13.9欧盟7.5 3中国12.0香港7.1中国 3.8土耳其 6.4韩国8.1韩国 4.9 4墨西哥10.2欧盟 4.0印度 3.7香港 5.5美国7.0越南 3.0 5印度7.4韩国 3.8美国 3.0突尼斯 3.1印尼 6.5美国 2.41)5合计59.5合计41.7合计77.4合计63.4合计76.9合计92.3资料来源:WTO Annual Report2002(七)中国和印度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状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中国和印度纺织品服装产业结构类似,产品趋同。
因此,两国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各自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较小,而且多以原材料的进出口为主。
2002年1月)2002年9月,中国和印度间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仅为45541.3万美元,其中中国向印度出口31704.2万美元;印度向中国出口13837.1万美元(表6)。
分类别来看,中国从印度进口主要是棉花,2002年1)9月中国从印度进口棉花12146.1万美元,占到中国从印度进口纺织品服装总额的88.8%。
而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蚕丝和浸、包或层压织物;工业用纺织制品以及化学纤维长丝,这三类产品占到中国向印度出口纺织品服装总额的75.3%。
表62002年1)9月中国和印度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状况万美元中国出口印度印度出口中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317042138371蚕丝1528251425羊毛等动物毛;马毛纱线及机织物39054621棉花19771121461其他植物纤维;纸纱线及其织物4334196化学纤维长丝38976688化学纤维短丝58382651絮胎、毡呢及无纺织物;线绳制品5712135地毯及纺织材料的其他铺地制品963546特种机织物;刺绣品等10580214浸、包或层压织物;工业用纺织制品47086332针织物及钩编织物18894140第2期赵宏等:中国和印度纺织服装业的比较研究83续表中国出口印度印度出口中国针织物及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17204994非针织物及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1410303其他纺织制品;成套物品;旧纺织品5018606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八)行业政策现状纺织行业是中国和印度两国的支柱产业,也是两国在世界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