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知识考点精析9 直线与方程
高三文科数学直线与方程知识点复习

直线与方程一、倾斜角当直线与X轴相交时,取X轴为基准,叫做直线得倾斜角。
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直线得倾斜角为,因此,直线得倾斜角得取值范围就是。
二、斜率(1)定义:一条直线得倾斜角得叫做这条直线得斜率;当直线得倾斜角时,该直线得斜率;当直线得倾斜角等于时,直线得斜率。
(2)过两点得直线得斜率公式:过两点得直线得斜率公式。
若,则直线得斜率,此时直线得倾斜角为。
练习:1、已知下列直线得倾斜角,求直线得斜率(1)(2)(3)(4)2、求经过下列两点直线得斜率,并判断其倾斜角就是锐角还就是钝角(1) (2)(3) (4)3,判断正误(1)直线得倾斜角为任意实数。
( )(2)任何直线都有斜率。
( )(3)过点得直线得倾斜角就是。
( )(4)若三点共线,则得值就是-2、( )三、注:必记得特殊三角函数值表四、直线得常用方程1、直线得点斜式: 适用条件就是:斜率存在得直线。
2、斜截式:3、截距式: ,为x轴与y轴上得截距。
4、两点式: ()5、直线得一般式方程:练习:1、写出下列直线得点斜式方程(1)经过点A(3,-1),斜率为(2)经过点倾斜角就是(3)经过点C(0,3),倾斜角就是(4)经过点D(-4,-2),倾斜角就是2、写出下列直线得斜截式方程(1)斜率就是在轴上得截距就是-2(2)斜率就是-2,在y轴上得截距就是43、填空题(1)已知直线得点斜式方程就是则直线得斜率就是_________,经过定点________,倾斜角就是______________;(2)已知直线得点斜式方程就是则直线得斜率就是_________,经过定点________,倾斜角就是______________;4、判断(1)经过顶点得直线都可以用方程表示。
( )(2)经过顶点得直线都可以用方程表示。
( )(3)不经过原点得直线都可以用表示。
( )(4)经过任意两个不同得点得直线都可以用方程表示。
( )直线得一般式方程为:,当B不等于0时直线得斜率为_________一般求完直线方程后化成一般式。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直线与方程1. 直线的一般方程直线的一般方程可以表示为:Ax + By + C = 0。
其中A、B、C是常数,A和B 不同时为0。
这个方程可以通过直线上任意两点的坐标来确定。
2. 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可以表示为:y = kx + b。
其中k是直线的斜率,b是y轴截距。
通过斜截式方程,我们可以方便地确定直线的斜率和截距。
3.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可以表示为:y - y1 = k(x - x1)。
其中(x1, y1)是直线上的一个已知点,k是直线的斜率。
根据点斜式方程,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点和斜率来确定直线的方程。
4.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可以表示为:(y - y1)/(x - x1) = (y2 - y1)/(x2 - x1)。
其中(x1, y1)和(x2, y2)是直线上的两个已知点。
通过两点式方程,我们可以直接利用已知点的坐标来确定直线的方程。
5. 直线的斜率公式和截距公式直线的斜率可以通过斜率公式来计算:k = (y2 - y1)/(x2 - x1)。
直线的截距可以通过截距公式来计算:b = y1 - kx1。
通过斜率公式和截距公式,我们可以方便地计算直线的斜率和截距。
6. 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如果直线1的斜率等于直线2的斜率,则直线1和直线2平行。
如果直线1的斜率与直线2的斜率的乘积为-1,则直线1和直线2垂直。
7. 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直线与x轴的交点可以通过将y设为0得到,直线与y轴的交点可以通过将x 设为0得到。
8. 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倾斜角可以通过斜率来计算:θ = arctan(k),其中k是直线的斜率。
9. 直线的距离公式直线Ax + By + C = 0到点(x0, y0)的距离可以通过公式计算:d = |Ax0 + By0 +C|/√(A²+B²)。
10. 直线与线段的位置关系直线与线段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直线与线段相交•直线与线段不相交•直线与线段重合通过计算直线与线段的交点,可以确定它们的位置关系。
高中数学直线方程知识点

高中数学直线方程知识点
高中数学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1.直线的倾斜角
(1)定义: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取x轴作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2)范围:直线l倾斜角的范围是[0°,180°).
2.斜率公式
(1)若直线l的倾斜角α≠90°,则斜率k=tan_α.
(2)P1(x1,y1),P2(x2,y2)在直线l上且x1≠x2,则l的斜率k=(y2-y1)/(x2-x1).
3.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题组一思考辨析
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
(1)根据直线的倾斜角的大小不能确定直线的位置.(√)
(2)坐标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均有倾斜角与斜率.(×)
(3)直线的倾斜角越大,其斜率就越大.(×)
(4)若直线的斜率为tanα,则其倾斜角为α.(×)
(5)斜率相等的两直线的倾斜角不一定相等.(×)
(6)经过任意两个不同的点P1(x1,y1),P2(x2,y2)的直线都可以用方程(y-y1)(x2-x1)=(x-x1)(y2-y1)表示.(√)
2.若过点M(-2,m),N(m,4)的直线的斜率等于1,则m的值为( )
A.1 B.4
C.1或3 D.1或4
综上可知,直线m的方程为x-2y+2=0或x=2.
(2)直线l过点P(1,0),且与以A(2,1),B(0,√3)为端点的线段有公共点,则直线l斜率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解析如图
直线方程的综合应用
课时作业:。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归纳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归纳直线与方程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既是代数学又是几何学的一部分。
直线是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而方程是数学中的基本工具。
在直线与方程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直线的性质、方程的基本概念及解法,以及直线与方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直线的性质1.直线的定义:直线是由一点和一个方向确定的无限延伸的图形。
2.直线的特点:直线上的任意两点都可以确定这条直线;直线上的任意两点可以确定直线上的向量,该向量表示了直线的方向。
3.直线与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可以用方程来表示,方程形式多样,包括一般式、点斜式、斜截式和截距式等。
4.直线的倾斜性:斜率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重要指标,表示直线上一点到另一点的纵向距离与横向距离之比,不同的斜率代表不同的倾斜情况。
5.直线的截距:截距是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距离原点的距离,直线与x轴相交的点称为x截距,与y轴相交的点称为y截距。
二、方程的基本概念及解法1.方程的定义:方程是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相等关系的陈述,它包含了等号、数和运算符号。
2.方程的分类:方程可分为代数方程和几何方程。
代数方程是指包含有变量的代数式,并且通过变量能满足等号关系;几何方程是指与几何概念有关的方程。
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于形如ax+b=0的方程,可以利用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运算,将未知数从方程中分离出来,从而求得方程的解。
4. 二次方程的解法:对于形如ax^2+bx+c=0的方程,可以利用求根公式和配方法等解法,求得方程的解。
5.系数与根的关系:通过分析方程的系数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方程的特征,包括判别式和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等。
6.方程的实根与虚根:根据判别式的值,可以判断方程的根是实数还是虚数,并进一步获取方程的解集。
7.方程的应用:方程是数学在现实问题中的重要应用工具,在物理、经济、工程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三、直线与方程的相互关系2.直线方程的求法:通过已知直线上的两个点可以得到直线的斜率,从而得到直线的方程。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一、直线的表示1、比例表达式:对于任意的两个不同的点A(x1,y1)与B(x2,y2),它们所连成的直线上任意的一点P(x,y)都满足比例关系:$$\frac{y-y_1}{y_2-y_1}=\frac{x-x_1}{x_2-x_1}$$2、斜截式:也叫斜率表达式:对于任意的两个不同的点A(x1,y1)与B(x2,y2),它们所连成的直线可用如下斜率表达式:$$y-y_1=k(x-x_1)$$其中,k为斜率,可以根据两点A(x1,y1)与B(x2,y2),计算得出:$$k=\frac{y_2-y_1}{x_2-x_1}$$3、标准方程:直线可以用标准方程表达:$$Ax+By+C=0$$其中,A、B、C可以根据两点A(x1,y1)与B(x2,y2),计算得出:$$A=y_2-y_1,B=x_1-x_2,C=x_2y_1-x_1y_2$$二、方程的表示1、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可以按如下形式表示:$$Ax+B=0$$其中,A、B为常数,A≠0,解析解可以表示为:$$x=-\frac{B}{A}$$2、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按如下形式表示:$$Ax^2+Bx+C=0$$其中,A、B、C为常数,A≠0,解析解可以表示为:$$x=\frac{-B\pm\sqrt{B^2-4AC}}{2A}$$3、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可以按如下形式表示:$$Ax+By+C=0$$其中,A、B、C为常数,解析解可以表示为:$$x=\frac{-B\pm\sqrt{B^2-4AC}}{2A}$$$$y=\frac{-A\pm\sqrt{B^2-4AC}}{2B}$$4、同次及非同次线性方程组:。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九章解析几何第一节直线与方程实用理

倾斜角α 锐角 0° 钝角
90°
2.在分析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时,要根据正切函数k=
tan α的单调性,如图所示:
(1)当α取值在
0,π2
内,由0增大到
π 2
α≠π2
时,k由0增大并趋向于正无穷大;
(2)当α取值在π2,π内,由π2α≠π2增大到π(α≠π)时,k由负无 穷大增大并趋近于0.
解决此类问题,常采用数形结合思想.
[易错提醒]
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0,π),而这个区间不是正切函 数的单调区间,因此根据斜率求倾斜角的范围时,要分 0,π2 与 π2,π 两种情况讨论.由正切函数图象可以看 出,当α∈ 0,π2 时,斜率k∈[0,+∞);当α= π2 时,斜率 不存在;当α∈π2,π时,斜率k∈(-∞,0).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解析:设l1,l2,l3的倾斜角分别为α1,α2,α3.由题图易知 0<α3<α2<90°<α1<180°,∴tan α2>tan α3>0>tan α1, 即k2>k3>k1. 答案:k2>k3>k1
(3)已知直线l1:x=-2,l2:y=
1 2
,则直线l1与l2的位置关系
是________.
答案:垂直
(4)已知直线l1:ax+(3-a)y+1=0,l2:x-2y=0.若l1⊥l2, 则实数a的值为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得a-a 3=-2,解得a=2. 答案:2
讲练区 研透高考· 完成情况
[全析考法]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一定都有斜率,二者的关系具 体如下:
斜率k k=tan α>0 k=0 k=tan α<0 不存在
高考数学知识点解析直线的方程与性质

高考数学知识点解析直线的方程与性质高考数学知识点解析:直线的方程与性质在高考数学中,直线的方程与性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不仅在几何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与代数、三角函数等其他知识板块紧密相连。
理解和掌握直线的方程与性质,对于解决各类数学问题都具有关键作用。
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首先,我们来了解直线的倾斜角。
直线的倾斜角是指直线与 x 轴正方向所成的角,范围是0, π)。
当直线与 x 轴平行或重合时,倾斜角为 0;当直线垂直于 x 轴时,倾斜角为π/2。
而直线的斜率则是倾斜角的正切值,通常用 k 表示。
如果已知直线上两个不同的点 P₁(x₁, y₁),P₂(x₂, y₂),那么直线的斜率 k =(y₂ y₁) /(x₂ x₁)。
需要注意的是,当直线垂直于 x 轴时,斜率不存在。
斜率的正负决定了直线的倾斜方向。
当斜率为正时,直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当斜率为负时,直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当斜率为 0 时,直线与 x 轴平行或重合。
二、直线的方程1、点斜式如果已知直线上一点 P₀(x₀, y₀),并且直线的斜率为 k,那么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 y y₀= k(x x₀)。
2、斜截式如果直线的斜率为 k,且在 y 轴上的截距为 b(即直线与 y 轴交点的纵坐标),那么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为 y = kx + b。
3、两点式已知直线上两个不同的点 P₁(x₁, y₁),P₂(x₂, y₂),则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为(y y₁) /(y₂ y₁) =(x x₁) /(x₂ x₁)。
4、截距式如果直线在 x 轴和 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 a 和 b(a ≠ 0,b ≠ 0),那么直线的截距式方程为 x / a + y / b = 1。
5、一般式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为 Ax + By + C = 0(A、B 不同时为 0)。
在具体解题时,我们需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选择合适的直线方程形式,以便更简便地进行计算和推理。
三、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行两条直线平行,它们的斜率相等。
2025届高三数学专题复习:直线方程重难点专题(解析版)

直线的方程重难点专题常考结论及公式结论一: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若l 1:y =k 1x +b 1,l 2:y =k 2x +b 2;①l 1∥l 2⇒k 1=k 2⇒≠b 2;②l 1⊥l 2⇔k 1k 2=-1.若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且A 1、A 2、B 1、B 2都不为零.①l 1∥l 2⇒A 1A 2=B 1B 2≠C 1C 2;l 1与l 2重合⇒A 1A 2=B 1B 2=C1C 2;②l 1⊥l 2⇔A 1A 2+B 1B 2=0.结论二:到角公式和夹角公式(1)l 1到l 2的角公式①tan α=k 2-k 11+k 2k 1.(l 1:y =k 1x +b 1,l 2:y =k 2x +b 2,k 1k 2≠-1);②tan α=A 1B 2-A 2B 1A 1A 2+B 1B 2(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A 1A 2+B 1B 2≠0)(2)夹角公式①tan α=k 2-k 11+k 1k 2.(l 1:y =k 1x +b 1,l 2:y =k 2x +b 2,k 1k 2≠-1);②tan α=A 1B 2-A 2B 1A 1A 2+B 1B 2.(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A 1A 2+B 1B 2≠0)直线l 1⊥l 2时,直线l 1与l 2的夹角是π2.结论三:四种常用直线系方程(1)定点直线系方程:经过定点P 0(x 0,y 0)的直线系方程为y -y 0=k (x -x 0)(除直线x =x 0),其中k 是待定的系数;经过定点P 0(x 0,y 0)的直线系方程为A (x -x 0)+B (y -y 0)=0,其中A 、B 是待定的系数.(2)共点直线系方程:经过两直线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l 1:(A 1x +B 1y +C 1)+λ(A 2x +B 2y +C 2)=0(除l 2),其中λ是待定的系数.(3)平行直线系方程:直线y =kx +b 中当斜率k 一定而b 变动时,表示平行直线系方程.与直线Ax +By +C =0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Ax +By +λ=0(λ≠0),λ是参变量.(4)垂直直线系方程:与直线Ax +By +C =0(A ≠0,B ≠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Bx -Ay +λ=0,λ是参变量.结论四:与对称有关的一些结论(1)点P (u ,v )关于点Q (s ,t )的对称点的坐标为:(2s -u ,2t -v ),特别地,点P (u ,v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2×0-u ,2×0-v ),即(-u ,-v ).(2)直线Ax +By +C =0关于点P (-u ,-v )对称的直线的方程为:(2u -x )+B (2v -y )+C =0.(3)直线Ax +By +C =0关于原点、x 轴、y 轴对称的直线的方程分别为:A (-x )+B (-y )+C =0,Ax +B (-y )+C =0,A (-x )+By +C =0.(4)直线Ax +By +C =0关于直线x =u ,y =v 对称的直线的方程分为:A (2u -x )+By +C =0,Ax +B (2v -y )+C =0.(5)曲线f (x ,y )=0关于点P (u ,v )对称的直线的方程为:f (2u -x ,2v -y )=0.(6)点P (s ,t )关于直线Ax +By +C =0的对称点的坐标为:s -2A ∙As +Bt +C A 2+B 2,t -2B ∙As +Bt +CA 2+B2.特别地,当A =B ≠0时,点P (s ,t )关于直线Ax +By +C =0的对称点的坐标为:-Bt +C A,-As +CB .点P (s ,t )关于x 轴、y 轴,直线x =u ,直线y =v 的对称点的坐标分别为(s ,-t ),(-s ,t ),(2u -s ),(s ,2v -t ).题型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关系问题例1.直线x cos θ+y sin θ=0,θ∈0,5π6的斜率的取值范围为()A.-∞,3B.2,+∞C.-∞,0 ∪0,3D.-∞,2【答案】A【分析】求出直线的斜率的表达式,通过角的范围求解斜率的范围即可.【详解】由x cos θ+y sin θ=0,θ∈0,5π6 可得直线的斜率为:k =-cos θsin θ=-1tan θ.因为θ∈0,5π6 ,所以tan θ∈-∞,-33 ∪0,+∞ ,所以k =-1tan θ∈-∞,0 ∪0,3 当θ=π2时,易得k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数学知识考点精析9 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l ,如果把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l 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α,那么α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当直线l 与x 轴重合或平行时,规定倾斜角为0。
(2)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π,0。
(3)在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中抓住三个重要条件:“逆时针旋转、与直线l 重合、最小正角”。
2、直线的斜率:(1)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叫这条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即k =tan α(α≠90°).(2)倾斜角为90°的直线没有斜率。
(3)经过两点P 1(x 1, x 2),P 2 (y 1,y 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为()212
121x x x x y y k ≠--= 3、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1)点斜式:已知直线过点(x ,y )斜率为k ,则直线方程为:y-y =k (x-x ),它不包括垂直于x 轴的直线。
(2)斜截式:已知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和斜率k ,则直线方程为:y=kx+b,它不包括垂直于x 轴的直线。
(3)两点式:已知直线经过(x 1,y 1),(x 2,y 2)两点,则直线方程为:
1
21121x x x x y y y y --=--,它不包括垂直于坐标轴(包括x,y 轴)的直线。
(4)截距式:已知直线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为a,b,则直线方程为:1=+b
y a x
,它不包括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和过原点的直线。
(5)一般式:任何直线均可写成:Ax+By+C=0(A,B 不同时为0)的形式。
在求直线方程时,要注意斜率是否存在,利用截距式时,不能忽视截距为0的情形,同时要区分“截距”和“距离”。
“截距”不是距离,可正可负可为0。
4、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若点P (x ,y )在直线上,则Ax +By +C=0.(2) 若点P (x ,y )不在直线上,则Ax +By +C ≠0,此时点P (x ,y )直线的距离d=2200B A C
By Ax +++,
(3)由此可得,两平行线l 1:A 1x+B 1y+C 1=0,l 2:A 2x+B 2y+C 2=0,间的距离为d=222
1B A C C +-
5、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斜率存在的两直线:l 1: y=k 1x+b 1, l 2:y=k 2x+b 2,有若l 1∥l 2⇔ k 1=k 2,且b 1≠b 2,若l 1⊥l 2,⇔ k 1 k 2=-1,若l 1与l 2相交⇔ k 1≠k 2,若l 1与l 2重合⇔ k 1=k 2,b 1=b 2。
(2)一般的两直线:
l 1:A 1x+B 1y+C 1=0,l 2:A 2x+B 2y+C 2=0,有若l 1∥l 2⇔ A 1 B 2- A 2 B 1
=0,
B 1
C 2-B 2C 1≠0, (或A 1C 2-A 2C 1≠0),若l 1⊥l 2,⇔A 1A 2+B 1B 2=0,若l 1与l 2相交⇔ A 1 B 2- A 2 B 1≠0,若l 1与l 2重合⇔ A 1 B 2- A 2 B 1=0,且B 1C 2-B 2C 1=0,且A 1C 2-A 2C 1=0
6、到角和夹角公式:(1)l 1到l 2:指直线l 1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l 2重合所转的角θ,θ()π,0∈且tan θ=21121k k k k +-( k 1 k 2≠-1).(2)l 1与l 2的夹角,0,2πθθ⎛⎤∈ ⎥⎝⎦且tan θ=︱2
1121k k k k +-︱( k 1 k 2≠-1)。
7、直线方程的参数形式:
()()()()()()(
)000000000000cos P ,,sin Q ,P ,=PQ P ,,,Q ,P ,x x t x y y y t t x y x y t x x at x y a b t y y bt
t x y x y t ααα
=+⎧⎨=+⎩=+⎧⎨=+⎩过点且倾斜角为的直线的参数方程是表示点与点间的距离,即。
过点的直线的参数方程是为常数,为参数表示点与点。
直线的参数方程常用来解决过定点的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问题。
8、直线的极坐标方程。
()()()()()()()()0000001=2,0cos ,
3,sin ,24sin sin a a b b θθθρθπρθρθαραθραθ=⎛⎫= ⎪⎝⎭
-=-过极点且倾斜角为的直线方程:,
过点且垂直于极轴的直线方程:过点且平行于极轴的直线方程:过点,且与极轴成角的直线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