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
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关系论文中日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这篇论文旨在分析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历史演变中日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唐日贸易往来。
然而,自20世纪初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起伏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战期间的战争和侵略行为,给中日两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战后,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日本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日关系在历史上还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战争历史和领土争端。
这些问题导致了中日关系的紧张和困难时期,如1980年代的日本经济崛起和1990年代的南京大屠杀争议。
尽管如此,中日两国在21世纪初开始改善关系,通过高层互访和经济合作等方式加强了交流。
二、现状当前,中日关系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经济上,中日两国是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规模巨大。
然而,随着中美贸易争端和日本经济衰退等因素的影响,双边贸易出现了波动。
政治上,中日两国就历史问题、领土争端和军备扩张等问题存在分歧,需要进一步磋商和合作以维护稳定。
文化上,中日两国之间的人员交流和旅游合作日益增长。
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到访日本,两国学生交换也在增加。
这种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三、未来发展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两国领导人的决策和努力,以及两国人民的智慧和诚意。
双方应继续加强高层交往和对话,增进互信和合作。
在经济领域,应继续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的稳定增长,深化经济结构改革合作。
在政治领域,应通过对话和磋商解决历史争端和领土问题,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此外,两国的人文交流和文化交流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加强教育合作,开展更多的学生交流项目,促进两国年轻一代的友谊和理解。
总之,中日关系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但双方应本着和平、合作、互利的原则,加强沟通和合作,推动中日关系向着更加友好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中日两国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并为亚洲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61012209 李元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仅仅相隔一个海峡,双方却是在历史上相互纠葛,关系几经起伏,两国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铁流中不断地碰撞、融合和交互,可以说是互有借鉴也互有差异。
本人对日本文化小有了解,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撰写本文以供读者借鉴。
前言:中国坐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瑰宝不计其数,甚至可以说日本的文化起源于中国。
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必然有其差异之处,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发展方向。
本文会就中日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和评价,分析其历史走向,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本人的希望。
一、中国与日本初期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发源远远早于日本。
中国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其后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变换才有了现在的汉字。
而日本的语言系统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组成。
这个“漢字”其实是日语里的汉字的意思,而读者应该一眼就能认出来,日文的基础来源于汉字可见一斑。
而日语基础的五十音图是由中文的笔画简化而来,其发音和中国的吴语地区的发音有所类同,也进一步说明在早期的中日文化中,中国文化处于一个绝对的主导作用,徐福带三百童男童女飘洋过海创建日本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无据可考。
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一个世界范围内一流的水平。
往往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走向。
所以初期时代中日文化几乎是中国“哺育”了日本文化。
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宋朝初期。
期间日本的学者和官员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来中国学习经济文化。
衣,中国的汉服传至日本,逐渐本土化为和服,至今和服中的十二单仍然和汉服极度相似;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梯田种植法,终于在多山的地形上开辟出土地,以大米水料理养活一方人;住,日本学者从唐朝的住宿方式得到启发,建造了轻便的木质房屋;行,日本传统的高跟木屐几乎就是中国木拖鞋的翻版……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连抹茶和茶道,也是在公元1267年日僧南浦昭明携蒸青茶叶东渡而由此发源。
中日文化交流史

私の目から見る当代の中日文化交流(1972~2012)班级:日语1012 学号:2010132223 姓名:胡晓红要旨:中日関係はずっと敏感な問題となっている。
日本といたら、腹が立つことになる中国人が少なくないだろう。
去年では発生した釣魚島事件が両国に悪い影響を与えた。
でも、それは文化に関係がないと思う。
両国の文化交流は歴史の舞台で美しい物語となる。
日本文化の基礎は中国の伝統の上に成り立った。
古代の百年間で、日本の文化は箸から宮廷の建築まで、様々な方面で中国に影響された。
日本の仮名はもともと漢字を通じて移り変わって、だんだん日本の特色をもつ文字となった。
中国は日本文化の中で優秀な部分を学んだ。
近代に入って、中日の間に文化についてさまざまな活動が行われた。
キーワード:中日文化交流、文化活動、国交、発展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国が成立した。
これは、両国間に新たな文化交流を開く契機となることが期待されていたが、国交がまだ回復していなかったため、正式な政府間の交流はほとんどなかった。
一九五〇年十月に中日友好協会の創立大会を開くことになった。
一九五〇年代に入ると、日本学術界における中日文化交流活動が活発化になってきた。
その後一九五五年六月、日本学術会議が学術会議長茅誠司、東京大学元総長南原繁を始めとする学者訪中代表団を中国に派遣し、中国文化界で熱烈な歓迎を受けた。
つまり、新中国が成立してから、たちまち始まった中日民間交流は互いに相手を理解するための対話をすることを重視していた。
一九六〇年代なかばに、中日若者の友好大交流が始まった。
学術、演劇、文学技術に関する各方面において文化交流が盛んに行われていた。
一九七二年九月に中日が国交を回復した。
一九七九年、中国は改革開放をとりいれ、また新たな時代を迎えてきた。
一九八〇年代に入ると、中日両国友好関係の発展に伴い、中日若者の間における大交流がさらに気運に乗じてきた。
文化交流の基地として、相互の学習と交流の場を作ろうということは、中日両国青年が共に長年持つ願いであった。
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

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摘要】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去年发生的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更是激化了两国的矛盾。
但这都与文化无关,中日文化的交流史源远流长:从公元五世纪初,以圣德太子为首的革新派对中国经典儒家思想与政治制度的精心研究;到大化革新时期,孝德天皇模仿唐代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对中国汉字书法佛教等思想文化体制的吸收与融合;再到奈良时代,对中国陶瓷艺术以及建筑风格的极力推崇与模仿。
由此可见,日本文化的基石源于中国的传统。
在过去数百年间,日本的区域性文化小到吃饭的筷子,大到宫廷建筑,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
【关键字】中国日本文化历史合作交流发展影响【正文】一、概括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总体特点从总体上看,中日文化交流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
在远古时代,日本列岛曾与亚洲大陆相连。
在日本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与旧石器文化与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有许多共同性,这说明原始先民们早有来往。
直到距今一万年左右,由于冰川期的结束,海面回升和地壳变动,日本列岛终于完全和大陆脱离,但是以后仍然不断有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移民利用海流和季风渡海来到日本,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从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来,这种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而且绵延不断。
其次是范围广泛。
中日文化交流极其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狭义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建筑、工艺、园林、民俗等领域,或者按广义文化概念所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无处不有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现。
第三是影响深远。
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无不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曾把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化形成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比喻为做豆腐时加卤水。
至今在日本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中还处处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烙印。
[论文]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论文]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7907ed9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9.png)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也许是因为自身所学的专业原因,我对中日文化交流史和日本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兴趣。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一时之间自然难以说清道明。
在这慢慢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与日本也有过不少的摩擦和战争。
远的不说,明朝时期倭寇的掳掠曾经狂极一时,我东南沿海一带深受其苦。
还有二战期间,日本侵华的种种暴行和南京大屠杀这一国人永难忘记的罪行,无不历历在目般的控诉着日本对我国人民的难以弥补的伤害。
可就是这些显而易见的两国矛盾和“国仇”依然不能否定历史上很多次积极的交往和文明的传播及对两国千秋万代的重要影响。
就在这从古至今的漫漫交往中,我想谈谈我对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认识和想法。
就从两大事件来看待两国的交往:中日佛教艺术的盛行和“国书事件”。
佛教发源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这种在当时被视为“蕃神”的外来宗教却在与日本原有的“国神”信仰碰撞与融合中扎根到了古代日本文化的土壤之中。
我们都知道接受一种外来宗教无疑是对自身信仰的神灵的某种否定,带有摧垮旧有统治体系的危险性,可是即使在崇佛和排佛两大派系尖锐对立的斗争中,佛教依然在日本统治集团的上层站稳了脚跟,迅速深入到日本社会当中。
原因何在?我认为是如下的几点原因:首先,佛教的力量。
有古书记载:“是法于诸法中最为殊胜,难解难入,周公孔子尚不能知。
此法能生无量无边福德果报,乃至成辩无上菩提,譬如人怀随意宝,逐所须用尽依情”。
所以信奉无边法力的佛教的好处几乎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更是对这样的一种神力表现出顶礼膜拜的极致态度。
另外日本同大陆间巨大的文化差距和佛教本身带有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与作为先进文明载体的物质外延,对于蒙昧初开的古代日本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量。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和贵族中信仰佛教者渐渐增多。
其次,崇佛势力的强大。
皇室中崇佛的苏我马子以绝对的武力优势诛杀了排佛势力,使得佛教迅速传播开来。
圣德太子摄行政事之时,更是“笃敬三宝”,身体力行地推广佛教。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10120170146马红福起初,我对日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樱花和动漫的层面,但通过这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学习,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本来想写一篇关于我家乡和日本相关的文章,但是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后来想想也正常,宁夏算是一个较为落后的省,处在内陆,经济也欠发达,与日本没有太多的交集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说二战,那个时候的日本军队都没有达到宁夏,近代的交流也就不多了。
宁夏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很有限,我只是找到了宁夏大学与日本岛根大学开展合作交流的一篇文章。
实在没办法下笔,所以本文只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简要谈谈中日文化交流。
我知道这个题目非常大,文化包罗万象,牵扯的东西也特别多,我自然是不能详尽的论述,所以只能是泛泛而谈,用词不当之处请谅解。
在一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中日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社会影响。
同时我也发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据史书记载:两国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两国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公元前周秦时代的《山海经》、公元三世纪的《三国志》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下面就我所了解的中日文化交流做以下阐述。
一、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在古代时期,中国的经济相对发达,所以中日文化交流的趋势则主要是中国文化向日本输入。
日本的弥生文化就是日本吸收了中国和朝鲜的文化形成的。
关于日本文化传入,大致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是从西伯利亚经过北海道到达日本的北方通道;一条是由朝鲜半岛经过对马海峡到达九州的朝鲜通道;一条是中国东海岸南下九州的东海通道。
中日文化交流之初,中国的许多移民迁居日本,他们最初只是传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日本列岛的生产力发展,逐渐由以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方式为主进化到以种植水稻等农耕生产方式为主。
从此稻米便成了日本人的主要粮食,同时它也是日本社会历史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两国文化的交流的长河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至今,在古代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比较发达,大量的中国文化输向日本,日本经历了全盘吸收到消化改造中国文化,逐渐创造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变化,因此在这个时期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近代至今由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则两国文化交流的趋向更多的是中国向日本学习,且这段期间的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日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中我们经历了中日文化史上的几次高峰,同时也经历了两国之间的残酷战争,在近代中国,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起了长达15年的侵略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同时对两国文化的发展又是极大的摧残,但是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及战争的是代里,中日两国人民富人文化交流和日本进步人士的反抗运动仍然始终不断。
从总体上分析中日文化交流史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其次是交流过程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文化交流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狭义概念来说包括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建筑、民俗等多个方面。
按广义文化概念来讲这些统属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
在近代之前中日两国交流的主要是文学、宗教、史学、医学、书法额建筑等方面较多一点,而在及近代至今则则涉及的更广一些,如科学、教育及哲学等诸多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影响深远,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中日文化交流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近代、现代三大时代,其中每个时代都包含有若干个不同的时期。
每个时代或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又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从三世纪开始中国的先进文化大规模传入日本,指引日本文化的兴起,推进了日本历史文化的进程。
中日交流论文

开天辟地,近二十多年日本艺能界对于中国的影响和交流序号:73 班级:食品1404 学号:1410080416 姓名:高恬宇在中日文化交流这门课上,三位老师向我们讲解了由秦汉至隋唐再到明清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让我了解了曾经对我而言陌生而又向往的的中日古代文化的交流长河。
老师们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不得不叹服,并且受益匪浅。
这篇论文我便不打算再班门弄斧,而是将我所颇感兴趣的近二十多年来日本艺能界对于中国的影响和交流做一个大致的陈述。
自古以来,中国对于日本的文化影响不可谓不深刻,然而在近二十多年以来,日本艺能界的潮流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娱乐生活。
我是标准的90后,不得不说八九十年代的日本艺能界对于我而言并是陌生的。
对于那个时候的日本艺能界我只能从长辈们那里和互联网中得到大致的概念。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历史原因,对于日本,中国民众一直都持极度尖锐的敌视态度,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则引进了一大批日漫,日剧,日影等等,使得中国国民渐渐接触到那个时候已经非常发达的日本潮流。
曾经当我向我的长辈们提起“高仓健”、“山口百惠&三浦友和”的时候,不单单是我的父母辈们,连我的爷爷也能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向前走,不要往两边看”、“晴空霹雳”这样的经典台词。
日本潮流在上个世纪的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从来都没有看过[追捕]、[血疑]、[排球女将],也不明白这种年代共鸣感从何而来。
我妈妈曾玩笑地跟我说:“高仓健是她的理想型乃至全亚洲女性的理想型。
”这部1976年于日本上映的悬疑电影,见证了高仓健的鼎盛时代,也让中国观众对这个性感刚毅、面容冷酷的男人充满好感。
而“小鹿纯子”的知名度则要远远大于“荒木由美子”,也正是因为排球女将太深入人心,我妈妈在我小时候总念叨着,小鹿纯子特可爱,要给我梳和她一样的辫子,尽管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她是谁(笑)。
据说当年在年轻人之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即使不怎么了解日剧也一定看过[东京爱情故事],即使没有看过[东京爱情故事]也会知道织田裕二和铃木保奈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文化交流史—对遣唐使的见解
杭州商学院金融11乙陈建宇98号
起初,我对日本的理解基本仅停留在樱花,动漫之类等众所周知的层面。
通过通识课,我对日本的历史,人文和它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的认识,也大致有了一个稍为清晰的轮廓。
老师对遣唐使绘声绘色的描述,也令我对其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故选此为话题作小小见解。
说及遣唐使,还得从遣隋使开始说。
就拿我们课上常被提及的遣隋使小野妹子来说吧,607年,他携带国书《日出处天子之书日没处天子无恙》”来隋学佛访问学文化,后又携《东皇帝敬白西皇帝》国书再度访隋。
隋炀帝对此态度是:“蛮夷有书无礼者,勿复以闻。
”尽管倭国人如此无礼,隋帝还是派遣了裴世清回访,以缓和中日紧张关系。
我对此的看法是,当时的日本已经是有了较强的民族意识,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制社会,极力追求国家兴盛,即便面对一统中原的大隋也是企图追求平等的地位,而非附庸国。
民族意识和民族荣辱感在这个时代体现得比较强烈,天子本只有一个,竟公然宣称日出处、日没处天子,这是对中方一向“普天之下,唯我独尊,周边四海,皆为蛮夷”的价值观的挑战。
但尽管当时的日本有了这样的民族意识,本身的国力和文化水平却仍远不及中国,所以才有了之后的遣唐使。
在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向中国派遣了十几次的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其中数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
最为有名,亦有不少僧侣闻名于唐。
这些遣唐使多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被日本政府选拔出派遣唐国,一去往往都是十几年,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苦读律法,体验风俗人情,钻研佛学经书的时间需要,而且是由于遣唐使团往返间隔一年或数年之久。
学成归国,天皇往往嘉以高位,录以重用,使其发挥所学。
就课上我一一听闻,觉得阿倍仲麻吕最令人折服。
其汉名为晁衡,与李白、王维等诗人有密切联系。
当他回国时误传遇难,李白听闻十分悲痛,挥泪写下了《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其交情可见一斑。
他也有诗作传世,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望乡诗》: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这些遣唐使在汲取唐国的精髓时,也带来了日本的风土人情及日本的文化,两者交流,各取所需。
以我愚见,日本频频访唐不仅仅出于对唐文化极度向往,极度渴望汲取,更是出于提高自己的国力和在东南亚的地位,企图借唐之力控制朝鲜半岛,为己所控。
若前遣隋使“荒谬”的东西天子国书是揭示了日本追求与唐平等,那么后遣唐使留唐学习,回国效力则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国际地位和自身国力。
遣唐使也许并没有如此强烈的意识,但作为当时的日本政府应是有此番深思熟虑的。
以上便是我通识课所知所学。
中日文化交流史博大精深,我作为一个初学者,也仅能涉猎点皮毛,通晓点概况,自我揣摩,自娱自乐。
如果还有机会,我定会更详细地了解和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