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代的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浅谈清代的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浅谈清代的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浅谈清代的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张洁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提及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隋唐时期的遣隋使、遣唐使,再次是宋元明时期的交流和发展,但很少涉及到清代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其实,虽然清代中日两国都处在“闭关锁国”政策的桎梏下,没有正式的官方联系,但两国的民间交往并没有中断。有不少史料可以证明,清代中日两国不仅在经济上仍然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而且在文化上也交流不断。

德川幕府时期(1635—1866)大致与我国清朝(1644—1911)为同一时期。两国由于各自的原因先后宣布锁国,因而并未建立官方的外交关系,但互相间的小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将近两个半世纪中始终没有间断。幕府虽从公元1633年起不断发布锁国令,但同中国和荷兰仍保持通商。这一时期,中日两国的交往,就靠着中国商船驶往长崎进行所谓的“唐船贸易”。长崎是当时日本向海外开放的唯一口岸。“唐船”是幕府时期对来中国商船的通称。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抵达长崎的唐船就有五、六千艘。也就是说每年平均有三十艘左右的商船到日本进行贸易。可见德川幕府时期,“唐船贸易”在中日经济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中国输往日本的商品以生丝、绸缎、书籍、字画、茶、砂糖、瓷器、漆器、中药材等为主,其中书籍数量特别多。而日本输往中国的主要是金、银、铜、海参、鲍鱼、鱼翅等

海产品及黄铜、镀金、描金等器物及名瓷“伊万里烧”。在当时日本处于贸易入超地位,金、银、铜等贵金属流出量较大,后来日本政府就采取了限制政策,实行了“信牌”制度,限制了唐船船数和金、银、铜等的流出量。并对唐船进港、返航路线、商人在长崎的居留地(也叫“唐人坊”,凡赴日中国商人必须住唐人坊的围墙内)、贸易税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这种贸易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

虽然“锁国”政策对唐船贸易严格限制,却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大大丰富了日本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木宫泰彦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中说:“是等输入品,年年为数颇多。不仅为上流社会所喜,即普通人亦爱用之。直接间接对于日本人生活上,予以多大影响。”同样,唐船贸易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当时日本金银的比价低于清朝,铜的价格也较低,因而有很多清商进行金、银、铜的贸易。还有一些商人接受清政府的委托,承办军需业务,由官库支银赴日本买钢,回国后按清朝官价卖给政府。由于这项贸易利润极厚,某些商人甘愿成为宫商,归内务府管辖,专门贩铜。初步估计从1684年至1866年近二百年间,从日本输入的“洋铜”就达三亿斤以上,这样才保证了清朝的铸币原料所需。

尽管日本对中国贸易严格限制,中国文化还是随着贸易传入日本。跟昔日一样,僧人、医生、商人等仍然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不过德川时代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很少,赴日的明清僧人却很多。其

中最有名的有朱舜水、陈元赟等。他们长年在日本讲学、传经、行医、经商等,因而清代的考据学风、医学、博物学等风靡日本学术界。他们回国时也把日本的书籍和民俗等带回中国,使中国人也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日本社会的发展情况。正是他们架起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德川幕府时代,日本随处可见中国文化的烙印,如日本文学界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明清时期的小说以及冯梦龙和金圣叹的序跋和点评影响着日本读本的发展。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中国的白话小说陆续传到日本,适应了日本市民阶层对新文学艺术的需要。《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金瓶梅》等都在日本出版了日本刻本。此外,明清时期的建筑、雕刻、书法、绘画、医学、音乐、烹饪等方面也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伴随着中日贸易进行,中国的书籍大量流入日本,这中间也出现了一些趣事。

从唐朝开始,日本政府就对中国古籍十分重视。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除了学习唐朝的文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将中国古籍带回日本,因“多得文书宝物”而获得封户、晋位、赐姓。因而在唐朝的日本留学生和学问僧,也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方式,将中国的古籍带回日本。著名的僧人空海在长安青龙寺学法期间,干脆雇用20多个学生,替他抄录《金刚经》等经书。从宋代到明代,中国图书典籍继续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上层人士就以习中文、写书法、读古籍为

时尚,流传到日本的书籍受到很好的重视。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很多人认为西方的文化和技术是日本强大的灵丹妙药,进而要求“脱亚入欧”。而早前从中国带去的文化古籍,在他们眼中变成一堆废纸,几乎到了论斤叫卖的地步。为了避免中国古典文化在日本有灭顶之灾,清代有很多思想家要去日本搜书。最有影响的是清朝的外交官员杨守敬。

杨守敬是湖北宜都人,小时候就酷爱读书。他在科举考试中一直不顺,虽中了举人,但先后7次考试都失败了,迟迟不能迈入进士的门槛。尽管如此,长期的积累,特别是他经常出没于北京的书肆,使杨守敬具备了深厚的目录版本学基础。光绪六年,杨守敬受新任驻日公使何如璋的邀请,以使馆随员的身份赴日。到了日本后,何如璋和杨守敬在东京的书肆里,发现一些在中国都难得一见的宋元善本书籍竟然俯拾皆是,这令何如璋、杨守敬非常震惊,他们决意尽最大努力让这些中国古籍尽快回归中国。此后,杨守敬在何如璋的资金资助下对流落在日本的中国古书籍进行了疯狂的“搜书大行动”。除了花钱购买外,还有一些珍贵的藏书,书主人不愿意出卖,杨守敬只好和他们换书帖。杨守敬是著名的书法大家,赴日本时,他从中国带去了很多中国书法的精拓本,那些藏书家一般对金钱很不以为然,却很难抵挡住他带去的书法字帖的诱惑,常常是让杨守敬大呼痛快。

如果实在换不到书,杨守敬还有他的杀手锏,就是抄书。当时他

还雇有一批专门的“抄手”,不惜重金借阅以抄录。比如唐代抄本《春秋左传集解》在“日本惊人秘籍”中位居第一,十分珍贵,杨守敬通过关系借来后,10天时间里,就雇人日夜赶工将全书抄录了一份。

杨守敬等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搜集的古籍达3万余册,其中很多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珍本,极大保护了中国的古典文化。

此外,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的书籍、音乐舞蹈等也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生活也起了一定影响作用。

总之,清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两国的社会发展,在各个领域都直接或间接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为以后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

2015-06-30 人教网

下载:

关闭打印推荐给朋友大中小

【上一篇】

【下一篇】那时断壁残垣相关文章

【人教网】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a618449175.html,/czls/js/jxyj/fs_1/201506/t20150630_1236068.htm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61012209 李元 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仅仅相隔一个海峡,双方却是在历史上相互纠葛,关系几 经起伏,两国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铁流中不断地碰撞、融合和交互,可以说是互有借鉴也互有差异。本人对日本文化小有了解,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撰写本文以供读者借鉴。 前言:中国坐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瑰宝不计其数,甚至可以说日本的文化起源 于中国。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必然有其差异之处,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发展方向。本文会就中日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和评价,分析其历史走向,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本人的希望。 一、中国与日本初期的文化交流: 中国的文化发源远远早于日本。中国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其后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变换才有了现在的汉字。而日本的语言系统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组成。这个“漢字”其实是日语里的汉字的意思,而读者应该一眼就能认出来,日文的基础来源于汉字可见一斑。而日语基础的五十音图是由中文的笔画简化而来,其发音和中国的吴语地区的发音有所类同,也进一步说明在早期的中日文化中,中国文化处于一个绝对的主导作用,徐福带三百童男童女飘洋过海创建日本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无据可考。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一个世界范围内一流的水平。往往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走向。所以初期时代中日文化几乎是中国“哺育”了日本文化。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宋朝初期。期间日本的学者和官员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来中国学习经济文化。衣,中国的汉服传至日本,逐渐本土化为和服,至今和服中的十二单仍然和汉服极度相似;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梯田种植法,终于在多山的地形上开辟出土地,以大米水料理养活一方人;住,日本学者从唐朝的住宿方式得到启发,建造了轻便的木质房屋;行,日本传统的高跟木屐几乎就是中国木拖鞋的翻版……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连抹茶和茶道,也是在公元1267年日僧南浦昭明携蒸青茶叶东渡而由此发源。纵观日本历史,几乎也是和中国走着同样的道路:从幕府时期到封建统治,再到战国时期织田信长,德川家康横空出世,都是受到同时期中国政治的影响和启发。这是一段值得中国人自豪的历史阶段,日本的古籍中也尊敬地称中国为“天朝”,几乎以一种朝拜的姿态来面对中国。而中国的文化和经济技术也在飞速发展,瑰丽的诗歌财宝,炫目的宋词元曲,甚至连神话故事也给周边国家包括日本重大的冲击和震撼。在这一个阶段的中日关系完全由中国主导,两国处于一个和平交融的环境中,中日文化也在这一片沃土中茁壮成长。这种和平的环境氛围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二、中国与日本在近现代的文化碰撞: 清朝可以说是中日关系和文化的一个转折点。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化基础和特点,而反观中国却散发出一股垂垂老矣,盛极必衰的气息,看似强大的清帝国,却自毁长城,抛却了文化的交流。日本此时处于封建的天皇时代,社会虽然安定却隐隐地有暗流涌动。日本多山的环境、缺少必要的资源使得人们有种骨子里的凶猛,而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道德观又强烈地约束着他们,这两个条件使得日本文化出现了一种崇尚强者,达者为先的文化特点。日本可以在任何强大于自己的国家面前低头,放低姿态去学习;而在同

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与分期 2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 持久性(3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4五次战争) 全面性(5成就深远而卓著6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双向性(7-9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隋唐,明治维新7关于中日双向性交流的15史实) 自主性(10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11世界对比中罕见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七个分期 12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 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 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 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 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 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 6、17---19世纪中叶(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 7、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清末)中国青年学子为求新学赴日留学 11日本分期方法 日本历史简介 绳纹时代(约BC12000——BC300)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 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 古坟时代(约300——500)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 飞鸟?白风时代(约500——710)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 奈良时代(710——794)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 平安时代(794——1192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 镰仓时代(1192—1333)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 室町时代(1336—1573)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信长秀吉霸主气势豪华灿烂 江户时代(1603——1868)锁国士农工商艺道文化形成西方文化传入 明治维新(1868)开国近代国家成立 2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 3左旋海流图.,4铜铎图.,5铜剑铜矛-史前大陆居民横渡对马海峡 7实地 ..:对马岛与壹岐岛6《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 ..考察 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 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 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 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ü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9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 11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12佐贺登陆,吉野里遗址,新宫市13富士山hata14绳纹文化时 代到弥生时代 17实地 ..考察 ..:佐贺吉野里瓮棺图. ..:河北千童镇信子节19实地 ..考察 ○《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37年(前212年)记载《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的记载 ○徐福3次出海的过程。BC219年。BC212年,失败BC209年,成功 ○徐福东渡的路线及成果:。韩国济州岛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汉拿山“岩高兰”

日语论文——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对比

目次要旨................................................................................................... ................................ 1 キーワード................................................................................................. ....................... 1 はじめに................................................................................................. ............................ 2 1 日中饮食観の対比................................................................................................ 2 1.1 饮食観の形成............................................................................................... 2 1.2 各饮食観が形成した原因.................................................................... 3 1.3 结论................................................................................................. ................... 4 2 饮食観の中に含む「物」................................................................................ 4 おわりに................................................................................................. ............................ 5 参考文献................................................................................................. ........................ 6 要旨饮食観は人类と共に产生したものでなく。それは生产能力が飞跃的に向上し食べ物に対して余裕が出るようになると产生したのである。本论文は日中両

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源远流长。有文献可考的两国关系,至少已有21个世纪。在近代以前,在两国交往中,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其主要方面。 据考古学家分析,日本列岛原与东亚大陆山水相连,是大陆突出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半岛。大约一万两千年前,由于地球的一次剧烈变动,日本和大陆完全分离。在漫长的原始时代,日本文化开始萌芽。 大约公元前二百年前后,大批的汉人和朝鲜人移居日本。这些人被称为“渡来人”,“秦汉归化人”或“新汉人”。成书于公元815年的日本《姓氏录》记载,仁德天皇时,流徙在日本的秦人92部有18760人,赐首领姓秦酒公,分制置于适宜养蚕的地方。这是早期中国大陆向日本的移民。 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既记载着华夏的光辉史迹,又蕴积了友好邻邦丰富的历史资料。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里,就有关于日本的记载。其后,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又记载了徐福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东渡日本的史事。至今日本九州还流传徐福的许多历史故事,供奉着祭祀的神庙,每50年大祭一次,1980年4月还举行纪念徐福登陆2200周年的隆重祭奠。如今在熊本到长崎的高速公路旁,还建有祭祀徐福的神庙。 大陆人东渡给日本带来了中国发达的文化。他们带去了中国的水稻栽培、养蚕、制陶、冶铁技术,也带去了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加速了日本向文明社会的发展。在公元五世纪以前,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汉字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日本文字(假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营养素,乃至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茶道、面条、汤元、豆腐等是通过僧人传入民众的。奈良时期,中国的音乐歌舞——散乐传入日本,与日本传统歌舞结合,演变成“能乐”。书法等艺术也为日本人所喜爱和摩写。中日两国文化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当时都是农耕民族,都受儒教的影响,都使用汉字,都使用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甚至许多传统节日也一样。这些都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结果。 从公元645年起,日本进入“大化革新”时期,日本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新政府效仿中国唐朝的长安,建造国都,公元710年迁国都于平京城(奈良)。全面引进唐朝的政治体制、法律、文化,“百事皆仿唐制”。连皇宫四周设12门,也是效仿中国建造的。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日本派人留学中国,又请中国扬州高僧鉴真和尚东渡传授。许多有特色的寺庙和佛像面世。 古代日本人称中国人为“秦人”、“汉人”外,更多的场合和更长的时间称中国为吴国,称中国人为吴人,称中国话为吴音,称中国人在日本的居留地为吴原。从中国传过去的物品名称往往都要在前面加上“吴”字,如“吴织”。“南京”在日语中也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查阅《日本国语大辞典》的南京词条,除表示中国城市南京外,还表示:中国人的别称;从中国等外国来的输入品、进口货,稀奇可爱的东西等。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以笔者的真实经历为例 摘要:中日之间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的文化交流相互交融,以留学、就业、移民等形式交往亦日益频繁。随着相互交流的不断深入,在交际中也出现了不少文化休克现象。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笔者身边的中日之间的交际事件为案例,浅析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不同,提高中日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字:中日跨文化差异 前言 进入21世纪,中日关系愈加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不管是在文化还是历史上,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受到两国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在各自的文化上有着很多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是不能正确理解看待对方的文化,便会产生文化冲突,造成交际障碍。 一、请客与AA制 案例:有一次,我和室友(中国学生)一起邀请玩得比较好的日本留学生去中国餐厅吃四川菜,因为知道他喜欢吃麻婆豆腐。我和室友在之前就商量好我们俩请留学生吃,先由我来付钱。但是在付账时,留学生坚持要付自己的那一份钱,即使我们一直在解释这次是我们邀请你来吃的,你就不要出了,下次你再请我们吃吧!但是在付完帐后他还是把那份钱给了我们。 日本人在吃饭的时候一般坚持「割り勘」(AA制),和同事以及朋友聚餐时都是“均摊付款”,即使共同招待客人,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帐、掏钱。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丢脸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冷淡”的表现,作为好朋友,不应该斤斤计较,应该是今天你请客了,明天我再请回去。「割り勘」的习惯于昭和20年代从美国进入日本,30年代迅速普及。因为它迎合了日本人的心理,所以倍受欢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向美国式产业社会转变和向消费社会迈进,日本社会以往的「義理人情」意识逐渐淡薄,人们不再追求真正的感情、永恒的友谊,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这种变化反映在交际关系上有两个具体特征:一是谁都不愿欠别人的情;二是感情,人情只局限于一时一事,和以后及别的事无关,所以一切都要当场算清、了结。在现在的日本,已不仅表现在共同餐饮时的付款方式上,而且几乎表现在所有共同消费的行为之中,似乎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割り勘」文化。而中国人乐于“套近乎”,交谈双方力求拉近双方的距离,在一些场合急着付账。比如坐公交时碰到熟人会抢着为对方付款;买饮料时为对方买一瓶等等。 日本人在为人处事时信守“距离美”的原则,人际交往不愿欠他人的情,“距离意识”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人乐于人情往来,认为这样会促进双方感情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的人际交往距离远远大于中国人。因此,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文化,避免产生“日本人小气、冷淡”等文化误解。 二、寒暄 案例:刚开始学习日语的时候,有一次吃完午饭后正好碰见要出校门的外教,于是我走上前去问「先生、昼ご飯を食べましたか?」(老师,吃饭了吗?),外教听了我的问话显得很惊讶,想了一会说到「ええ、もう食べましたよ。」(嗯,吃完了哦。)我又接着问「どこへ行きませんか?」(您去哪呀?)这下外教感到很疑惑,说到我去外面的水果店买点水果。还有一次夏天的早晨,去上课的路上碰到了日本留学生朋友,他向我打招呼「今日は暑いですね。」(今天真热啊!),我根据自己的感觉,说到「いいえ、熱くないですよ。」(我觉得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子。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古人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备料丰盛,做工精细,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然而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又存在很大差异,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双方的待客方式及观念大相径庭 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好像餐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即使饭后餐桌上一大堆残羹剩饭,主人也还会再三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而日本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剩饭剩菜,否则会认为“もったいない”(太浪费了)。“料理”所用的材料讲究“新、奇、鲜”,并非全是“鱼肉荤腥”,而是荤素搭配,哪怕是自家长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称“这是自家产的啊”;“这个菜很好吃呀”,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并且,日本人使用的餐具也有一番讲究,往往根据菜的种类选用不同的器皿,而且会在菜上放些花草增加自然感。此为差异之一。 二、烹调方法有很大差异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属美味型菜肴;日本料理注重“新、奇、鲜”,为营养型菜肴。中国菜分为多种菜系,并有“烧、炒、爆、煮、炸、蒸”等二十多种烹制方法,这是日本料理所望尘莫及的。日本人喜爱“清淡的口味”,生食或把食物放入水中煮食为多,所以日本料理被称为“煮たき文化”。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足、木材丰富有关。除此之外,日本料理的烹制方法还有烧、烤、炸等有限的几种。 制做中国菜时,特别讲究火候。其做工之精细,种类之繁多,令日本人目不暇接,因此,有些专业用语译成日语时,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词汇,只能做相应的解释。 三、佳肴还需美酒配 中国人在宴会上经常喝白酒、啤酒,有时也掺喝红酒。日本人常喝的酒水有:啤酒、日本清酒、威士忌、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在饮酒习俗方面,中日两国存在很大差异。日本人敬酒而不劝酒,习惯适可而止。只要说一声“已经喝好了”,主客双方就不再劝酒了。这是他们的人生体味的一个很独到的地方。中国人则习惯一醉方休。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喝酒,是与工作截然分开的,工作时间饮酒是根本不允许的。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在喝酒时也不会涉及友人之间应办的正经事的话题。即使为了公司利益的宴请场合,日本人也会喝得极为谨慎与表面化。这与中国社会的喝酒即工作,不喝酒不办正经事的世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此为差异之三。 四、待客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好客,常常轮流作东聚餐,到了吃饭时间,如果谁说一句“走,下馆子去!”往往是邀请的人掏钱,并且在餐桌上没有两、三小时是下不来的。而在日本,同样的场合,那也往往是各付各帐,彼此之间用不着客气。另外,日本人吃饭讲究速度,即使是公司的老板,午

清华大学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清华大学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一、专业的设置 刘晓峰的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老师们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此领域很有造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二、考试的科目 世界史: 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①101英语或103日语②643世界通史③501综合考试; 三、导师介绍 刘晓峰,男,1962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助教、讲师,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教授主要从事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同时对东亚地区时间文化有精深的研究。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教育考博分校(官网可咨询)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伍陆壹,伍贰玖,叁伍,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论文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11级日语2班孙小雪 学号:201114530202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 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的饮食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中日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与代表性饮食方面着手,分析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一直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得益于这优势,两国的交流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日本人称“中国は日本の文化の母国である。”但是中日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背景和环境,所以两国之间还是存在很多的差异,现在就其文化方面的差异浅谈一二。 语言 问候:在很多日剧中可以发现,日本人问候的方式是不同的。上午10点之前是”おはよう”,10点之后到晚上是”こんにちは”,晚上是”こんばんは”,过年的问候要分年前(どうぞよいお年をお迎えください)和年后(あけまして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面对不同的人还要分敬体和简体,尊敬和简化的程度也有不同。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而中国则不一样,问好的话一般“你好”“新年好“就足够了。这源于两国对礼文化的不同继承与发展。相比中国,日本宁愿麻烦一些也不要删减,这和日本人的严谨是分不开的。 脏话:不得不说,日本语言的干净程度在所有语言中是名列前茅的。据我所看的日剧和日本动漫来看,日语骂人最狠的是できそこない----废物,ちくしょう---畜生,大多数是ちほう---白痴。这些和中国的各种骂是完全无法相比的。这大概也和日本对传统礼文化的推崇有关。

拒绝:相对中国人的直接,日本人则是十分的含蓄和暧昧的。一般日本人是不会直接说“不”,而是说”这个~”“有点~”“让我想想~”之类,他们认为当面拒绝别人是不礼貌的,采用这种含蓄和暧昧,给对方留了面子,也为自己留了后路。但是有好处的同时,也有麻烦,在和外国人交流时,这种暧昧带来了一些沟通上的障碍。 道歉:日本人很习惯与说对不起,一遇到事,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对方的错,都会不住的说”すみません”,这似乎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习惯。但是中国人把错误分的很清楚,一般在确定是自己的错后,才会道歉。 聊天:在中国,一般聊天的内容不会涉及性,因为中国人在这方面还是很保守的。但是日本的性观念很开放,从聊天中就可以看出来。在聊天,特别是男性之间聊天时,他们的话题很容易就牵扯到男女方面,一点都不避讳,在中国人眼中,这实在是不能接受。 日常生活习惯 ただいま:这也许是最常听见的日语之一了。日本人回家的第一句话是“ただいま”,即使家里没有人,他们还是会说这句话。但是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我觉得ただいま这个习惯是很好的。《弟子规》中有“出必告,反必面”的教导,一句“ただいま”算是“反必面”了,让家人安心的同时,又何尝不是让自己安心呢?---“我回来了”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两襦咫尺”,自古交往密切。日本文化秉承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起步发展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方面,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都把喝茶当作一门艺术;中日两国都喜爱书法并在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努力发奋,自强不息,还有,两国都很重视文明礼仪,都是“礼仪之邦”,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又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文化属于辩白文化,而日本属于道歉文化。日本人喜欢表达歉意,比如受到别人帮助就习惯说“对不起”,这种“道歉”并不仅仅是狭义的道歉,更重要的是对他人帮助自己而给他人带来麻烦而表达的歉意,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谢谢”,然而日本人所“对不起”的频率却远远高于说“谢谢”的频率,这种情况就是由日本的“道歉文化”而致。中国人喜欢“解释”,尤其在犯了错误之后,通常情况下会首先解释原因。这种解释原因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说明自己所犯错误对他人造成不便的无意性,并不是刻意的不尊重,因而也相当于道歉。但是,众所周知,中国人好“面子”,所以“作解释”也有为自己开脱,寻找借口的成分,而这种情况是由中国的“辩白文化”所致。总体而言,文化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不同。比如一个学生迟到,在走进课堂里的时候,中国学生会首先向老师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而日本学生会首先向道歉同时要鞠躬,两种不同的表现本质上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性质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第二点是从中日文化背景下人的成长与社会方面进行比较。在社会大背景下,日本崇尚“自由合理”,而中国崇尚“奋发图强”。 首先是少儿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总体呈现少子化趋势并面临保育院超员现象;日本的专业主妇减少,政府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是日本现如今的社会形式。在教育方面,日本实行轻松教育,重视社会规范的引导崇尚的是团队化的生活方式。日本孩子注重就培养团队化生活方式和观念,讲究合作和团结,“重在参与,不强调争第一”。中国不同于日本,中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政府鼓励计划生育政策。由于少儿多,相应的幼儿园数量庞大,因

中日文化交流史

私の目から見る当代の中日文化交流(1972~2012) 班级:日语1012 学号:2010132223 姓名:胡晓红 要旨:中日関係はずっと敏感な問題となっている。日本といたら、腹が立つことになる中国人が少なくないだろう。去年では発生した釣魚島事件が両国に悪い影響を与えた。でも、それは文化に関係がないと思う。両国の文化交流は歴史の舞台で美しい物語となる。日本文化の基礎は中国の伝統の上に成り立った。古代の百年間で、日本の文化は箸から宮廷の建築まで、様々な方面で中国に影響された。日本の仮名はもともと漢字を通じて移り変わって、だんだん日本の特色をもつ文字となった。中国は日本文化の中で優秀な部分を学んだ。近代に入って、中日の間に文化についてさまざまな活動が行われた。 キーワード:中日文化交流、文化活動、国交、発展 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国が成立した。これは、両国間に新たな文化交流を開く契機となることが期待されていたが、国交がまだ回復していなかったため、正式な政府間の交流はほとんどなかった。一九五〇年十月に中日友好協会の創立大会を開くことになった。一九五〇年代に入ると、日本学術界における中日文化交流活動が活発化になってきた。その後一九五五年六月、日本学術会議が学術会議長茅誠司、東京大学元総長南原繁を始めとする学者訪中代表団を中国に派遣し、中国文化界で熱烈な歓迎を受けた。つまり、新中国が成立してから、たちまち始まった中日民間交流は互いに相手を理解するための対話をすることを重視していた。一九六〇年代なかばに、中日若者の友好大交流が始まった。学術、演劇、文学技術に関する各方面において文化交流が盛んに行われていた。 一九七二年九月に中日が国交を回復した。一九七九年、中国は改革開放をとりいれ、また新たな時代を迎えてきた。一九八〇年代に入ると、中日両国友好関係の発展に伴い、中日若者の間における大交流がさらに気運に乗じてきた。文化交流の基地として、相互の学習と交流の場を作ろうということは、中日両国青年が共に長年持つ願いであった。一九八四年、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紀委員会により、北京で中日青年交流センターを設立する提案が出された。中日両国政府が積極的にこの案を支持し、共同で資金援助をすることになった。中国政府はこれをいわゆる七五計画という国家重点建設項目の一つとしていた。日本政府が建築家を派遣し、中日両国建築家が共にセンターの設計を担当した。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八日、定礎式が行われ、四年かけて完成した。一九九一年五月四日、つまり、中国青年節に盛大な除幕式典が行われた。 中国では、2000年の秋以降、数万人の人が日本へ観光旅行に出かけている。その中の多くが若者だ。彼らは日本のポップカルチャーに直接接して帰ってきているはずだ。また、北京では、2002年の中日国交回復三十周年の記念日に日本の有名なバンドや歌手がコンサートを開き、中国の多くの若者が生の歌や演奏を楽しんだ。 二十一世紀に入ってから、中日の間にさまざまな活動が盛んに行われた。 中国文化伝媒クループと中国文物報、東京中国文化センターの共催による中国の街並み展が2011年12月16日、日本の東京中国文化センターで開催された。 この展覧会は2012年1月13日まで続き、歴史的に有名な中国の街並みの写真や書道作品、街並みの模型などを展示している。展覧会を通して、日本人にもっと中国を知らせた。中日国交正常化四十周年の際、二日間にわたって行われた第13回中日友好交流会議五月25日午前、貴陽市で幕を下ろした。 会議期間中、会議に参加した中日双方の代表は「中日国交正常化40周年?地方と地方

浅析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8449175.html, 浅析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作者:朱晨爽 来源:《大观》2016年第12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同样也是在这种交流的基础上,各个国家之间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饮食方面,国与国之间由于所处的位置和环境不同,所生长的主要作物以及畜牧业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导致国与国之间的饮食有着不同的情况。本文所研究的就是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的饮食文化差异,主要以火锅为例。火锅是大家都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同时也是在家常菜吃过了之后,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改善生活状况的饮食。随着各个国家之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在显著增加,因此餐饮行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火锅的产品比较单一,并且生产和加工环节比较少,因此非常受到各国群众的关注和喜爱。下面本文针对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展开研究,以两个国家群众对于火锅的饮食情况和喜爱程度重点分析,以期能够寻找到两个国家之间饮食文虎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了解到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火锅 前言 大家都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社会都呈现出不同的进步情况,特别是中日两个国家的文化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底蕴和渊源,而饮食文化作为中国的基本文化,这一点对于我国周边的国家都有着比较特殊的影响。我国有一句古语说的主要就是“民以食为天”,由此能够看出在我国发展的五千年历史中,饮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日本国家在唐朝开始就和我国有着非常深厚的交流,同样这一点也注定日本的饮食文化在根本上和我国有着不解的渊源。而就是在唐朝时期开始,中国的饮食文化对于日本国家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并且筷子的使用方式也是在中国流传给日本的。下面本文就针对中日的饮食文化展开分析,以火锅为例,重点了解到中日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在人们吃火锅的过程中所食用的菜品种类,以及汤底还有蘸料的区别,重点研究中日饮食文化的区别,为各个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一、中日两国的饮食习惯 (一)中国饮食习惯 在中国人们的饮食习惯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食,其中热门主要的主食就是五谷杂粮,这也是人们所谓的食五谷不生病,其中辅食就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类,这就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同时我国的很多地区都以农作物为经济产物,中国的饮食还习惯性的以热食和熟食为主要食物,同时中国还习惯聚食,也就是烹饪和饮食相结合,人们在篝火周围吃饭,这也是中国长久以来流传下来的主要习惯。还有中国的饮食习惯性的使用筷子,在古代称为箸,

中日文化交流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秦汉六朝 1.大宰府P13 2.左旋海流P3 3.铜铎P4 6.朝天石、西归浦、正方瀑布、徐福祭P11 7.佐贺地区(佐贺有明海港)P12; 意义P15 8.信子节(千童镇)P17 9.佐贺吉野里P19 10.金印P26 11.甚兵卫、龟井南冥、黑田(藩主)、三宅 吉米、志贺岛P26 12.乐浪P21、P22 13.卑弥呼女王;邪马台国P34;P35定义(2) 14.难升米、牛利;亲魏倭王P38、P41 15.朝贡意义P39 16.狗奴国不朝原因P41 17.五王遣使P48 18.两次大中断及原因P49+打印提纲上的 19.伽耶P50 20.8次遣使P52(相关:X国诸军事、安 东大将军、倭国王) 21.古坟时代P53 22.册封的意义 a.需要;b.P55 综述一:中国文学与书籍的交流 1.平假名、片假名P58 2.文学交流P60 3.万叶集(平安时代)P60 4.诗歌方面P61 5.镰仓时代P63 6.江户时代P64 7.笔记(受日本影响的近代作者和作品)P66 8.汉藉P67 ◆◆◆◆◆◆◆◆◆◆◆◆◆◆◆◆◆◆◆ 第二章:隋唐 1.小野妹子P77;国书事件P78 2.裴世清P77;访日问题P80;小结P82 3.圣德太子P83 5.大化革新P87;效果P88; 6.《十七条宪法》P87 7.改新之诏P88 8.四期遣唐使P89/90 9.近江令、飞鸟净御原令、大宝律令、养老 律令P91 (表) 10.官僚制、土地之、教育制度的详情P91/92 11.建立古代天皇制国家P93 12.经济交流口岸P93/94 13.宫市P95;宝饰镜P96 14.正仓院、供养之风P98;院内文物特点P99 15.日本政治、经济方面的唐化,提纲P5 16.使团出发前的准备P104;到达后的P105 17.使团中留学生较少的原因P104 18.晁衡(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大和长 冈;玄昉、井真成P105/107 19.遣唐使回国后的仪式P107 20.晁衡回乡P107 第十二次、遇难P108 21.沈惟岳(清海宿弥)P109 22.喜娘P110 23.晁衡贡献P110 24.荣睿和普照P111;道睿P111 25.日本重视引进佛教的原因P111 26.鉴真和尚P112 27.唐招提寺、三大戒台P115 28.鉴真东渡功绩P115 29.井真成墓志P117、朝衡纪念碑P119 30.阿育王寺、大明寺、唐招提寺P112 31.学问僧、请益僧P134 32.八位有名的入唐求法僧P135 33.惠果大师P138 34.空海(弘法大师)P135、功绩P139下 35.日本真言密宗P139 36.《入唐求法巡礼行记》P140/144 37.赤山法华院P141/142;P148 专题 38.张保皋P141 39.会昌法难P144 40.圆仁功绩P144/145 41.青龙寺、空海纪念堂、纪念碑P145 综述二:中日宗教与思想交流(P152) 1.佛教盛行的原因P152 2.道教P158 3.共存性P160 4.总结P161 5. ◆◆◆◆◆◆◆◆◆◆◆◆◆◆◆◆◆◆◆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有着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人也曾经那么热情深入地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经过几千年日本的发展,他们有了自己不同于中国的独特的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于礼仪文化、饮食习惯和文字上。 关键字:文化差异、礼仪文化、饮食习惯、语音文字差异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同个国家南北地区的文化尚且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更别说两个不同的国家了。即使日本的文化都是源于中国,如今,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在文化上绝对会有差异。现在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中日文化差异。 1、中日礼仪文化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在中国是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诚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见面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通常是地位、年龄低的人先递名片。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或到公司拜访客人,要预先约定时间,还有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惯,拜访亲朋好友、出席宴会、旅游带回来的土特产,通常是一些很便宜的东西,礼不在厚,礼物的包装就很花心思,为的是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心意。 中国人送礼成双,喜欢2、6、8、9等数字。日本人送礼一般是奇数,通常用1、3、5、7等,并且日本人很忌讳“9”和“4”。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日本人禁忌绿色,礼物忌送手帕、梳子、荷花等;探病的时候不能送带根的植物。 中国人也注重礼仪规范,在正式场合也要正装,要求并不太严格,而日本人非常注重礼仪和服装。不同的场合要求不同的服装,特别是男性,必须穿一套正规的西装。在日本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参加婚礼和葬礼的时候,男性都是穿一套的黑西装。怎样分辨才知道是参加婚礼还是葬礼呢?要从男士所佩戴的领带来区分。参加葬礼的都必须系黑色的领带;参加的婚礼的就会系一个蝴蝶结领带,或其他颜色的领带。 2、中日饮食习惯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和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原因和历史交流,两国的在饮食习惯方面有许多共同语音,但是不同点也有很多。中国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在日本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承袭自中华文明,饮食也不例外。然而,大和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地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这都源于大和民族对自然,对人的独特领悟。 日本料理尊重的是发挥材料本身的味道,根据情况生吃就是最好的选择,比

中日文化交流史笔记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及分期 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 1、持久性(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 2、全面性(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 3、双向性(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 4、自主性(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六个分期 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 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 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 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 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 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 6、17---20世纪(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 日本历史简介 绳纹时代(约BC12000——BC300) 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 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 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 古坟时代(约300——500) 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 飞鸟·白凤时代(约500——710) 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 奈良时代(710——794) 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 平安时代(794——1192) 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 镰仓时代(1192——1333) 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 室町时代(1336——1573) 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 信长秀吉霸主气势豪华灿烂 江户时代(1603——1868) 锁国士农工商艺道文化形成西方文化传入 明治维新(1868) 开国近代国家成立

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 (3) 实物考察:对马岛和壹岐岛 ○自然的交流 日本左旋海流 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 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 铜铎的史证 漂流至日本海沿岸的大陆铜铎 日本古代的铜铎崇拜 日本制造的大型铜铎 ○人为的交流 横渡朝鲜海峡 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 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 --->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 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 铜剑、铜矛的史证 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 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 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 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中日交流的记载 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 (9) 实地考察:千童镇 实地考察:佐贺吉野里 ○《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37年(前212年)的记载 。《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的记载 ○徐福3次出海的过程 。BC219年,失败 。BC212年,失败 。BC209年,成功 ○徐福东渡的路线及成果 。韩国济州岛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汉拿山“岩高兰” 。日本佐贺地区平原广泽传播种稻、医药、染织、冶炼技术 吉野里弥生时代群落遗址“孚老孚希” 。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天台乌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