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整理与感悟

合集下载

大学生中日文化交流会发言稿

大学生中日文化交流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大学生中日文化交流会,我感到非常荣幸。

中日两国是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两国文化各具特色,源远流长。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强中日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同学,向各位领导、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一、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公元4世纪,中日两国就已经开始了友好交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以下简要介绍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1. 历史上的文化交流(1)唐代:唐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日本遣唐使多次来华,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唐代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宋代:宋代,中日两国在贸易、科技、文化等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宋代文化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宋代的建筑、园林、茶道等。

(3)明代:明代,中日两国在宗教、艺术、科技等领域进行了交流。

明代佛教传入日本,对日本佛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现代文化交流(1)教育交流:近年来,中日两国在教育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如留学生交换、教师互访等。

(2)科技交流:中日两国在科技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创新。

(3)文化展览:中日两国定期举办文化交流展览,展示两国文化的魅力。

二、加强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1. 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中日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消除误解和偏见,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促进两国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推动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3.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日文化交流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

4. 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日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三、大学生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角色与使命1. 学习中日文化知识大学生应努力学习中日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中日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中日文化交流的作文

中日文化交流的作文

中日文化交流的作文
你知道吗?中日文化交流就像一场超级有趣的跨国派对,两边都带着自己独特的宝贝来互相分享、互相玩耍。

先说说美食吧。

日本的寿司那可是闻名世界,小小的一块米饭上盖着新鲜的生鱼片,就像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我第一次吃寿司的时候,还闹了个笑话呢。

看着那生鱼片,心里直犯嘀咕:“这生的能吃吗?”可是当我鼓起勇气放进嘴里,哇塞,那鲜嫩的口感和米饭的软糯搭配得恰到好处,瞬间就被征服了。

而咱们中国的美食传到日本后,也有了新的变化。

比如说饺子,在日本饺子可不光是煮着吃,还能做成饺子锅,把饺子煎得香香脆脆的放在锅里,再加上各种蔬菜和汤料,别有一番风味。

再说说传统服饰。

日本的和服特别漂亮,穿着和服走在京都的古街上,感觉就像穿越回了古代的日本。

和服的款式多样,花纹精美,不同的场合还有不同的穿法。

而咱们中国的汉服也毫不逊色,汉服的种类那可就更多了,从华丽的曲裾到飘逸的襦裙,每一种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现在在一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经常能看到穿着汉服和和服的年轻人互相交流、拍照,就像是不同文化的美丽使者在对话。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10120170146马红福起初,我对日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樱花和动漫的层面,但通过这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学习,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本来想写一篇关于我家乡和日本相关的文章,但是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后来想想也正常,宁夏算是一个较为落后的省,处在内陆,经济也欠发达,与日本没有太多的交集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说二战,那个时候的日本军队都没有达到宁夏,近代的交流也就不多了。

宁夏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很有限,我只是找到了宁夏大学与日本岛根大学开展合作交流的一篇文章。

实在没办法下笔,所以本文只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简要谈谈中日文化交流。

我知道这个题目非常大,文化包罗万象,牵扯的东西也特别多,我自然是不能详尽的论述,所以只能是泛泛而谈,用词不当之处请谅解。

在一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中日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社会影响。

同时我也发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据史书记载:两国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两国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公元前周秦时代的《山海经》、公元三世纪的《三国志》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下面就我所了解的中日文化交流做以下阐述。

一、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在古代时期,中国的经济相对发达,所以中日文化交流的趋势则主要是中国文化向日本输入。

日本的弥生文化就是日本吸收了中国和朝鲜的文化形成的。

关于日本文化传入,大致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是从西伯利亚经过北海道到达日本的北方通道;一条是由朝鲜半岛经过对马海峡到达九州的朝鲜通道;一条是中国东海岸南下九州的东海通道。

中日文化交流之初,中国的许多移民迁居日本,他们最初只是传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日本列岛的生产力发展,逐渐由以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方式为主进化到以种植水稻等农耕生产方式为主。

从此稻米便成了日本人的主要粮食,同时它也是日本社会历史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日交流演讲稿范文

中日交流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中日交流的一些想法。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悠久,文化交融,这是我们共同的骄傲。

在此,我想以“携手共进,共创未来”为主题,谈谈中日交流的意义和展望。

首先,中日交流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从唐朝的鉴真东渡,到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再到现代的科技、经贸、文化等领域,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从未间断。

正是这种深厚的友谊,让我们有了今天的中日交流。

其次,中日交流有利于促进两国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

我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也是我国重要的投资来源地。

通过加强中日交流,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市场,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再次,中日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中日两国文化各有特色,互为补充。

通过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消除误解,促进民心相通。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那么,如何加强中日交流呢?首先,我们要加强高层交往,增进政治互信。

政治互信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基石。

通过高层交往,我们可以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深入沟通,为两国关系发展指明方向。

其次,我们要深化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经贸合作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

我们要充分发挥两国在经济、科技、环保等领域的互补优势,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发展。

再次,我们要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

文化是两国人民心灵的纽带。

我们要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中日两国人民更加了解彼此,增进友谊。

最后,我们要加强民间交往,拓宽交流渠道。

民间交往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我们要鼓励和支持两国青年、学者、企业家等开展交流,为中日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学们,中日交流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共创中日友好合作的新篇章而努力!谢谢大家!。

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协作

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协作

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协作中日两国是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始终波动起伏。

但是,历史不应该束缚现在和未来。

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的互利合作和文化的深入交流,中日两国的关系持续向好。

文化交流是两国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展示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思想传统。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也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文学方面,中国唐诗与日本万叶集,日本与中国古典小说的互相翻译和流传,让两国读者能够欣赏到彼此的文学之美。

同时,双方的文学家也在相互学习和启迪中不断创作出让世界惊艳的文学作品。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鲁迅、李清照、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名家的名作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在电影方面,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电影一度风行于日本,日本电影也在中国大陆市场收获了不少的口碑。

日本动画作品也在中国走红,如《名侦探柯南》,《海贼王》,《火影忍者》等作品都受到了广泛欢迎。

同时,中国电影工业正在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也正在发行到日本市场。

在传统艺术方面,中国的京剧、杂技、陶瓷、丝绸等文化资源深受日本人喜爱。

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家都在日本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收益。

日本的浴衣、和服、茶道、武士文化等也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渐渐流行。

这些传统文化的流传和传承,让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除了以上的文化形式,两国的高科技合作也正在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例如,日本的AICO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开发了许多类人般的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也非常受欢迎。

而中国也有很多创新科技企业,例如华为、小米和腾讯等,正在与日本公司展开技术合作。

合作的成果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在文化领域上有了新的探索和突破。

文化交流和协作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不仅能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还能带来文化资源相互借鉴、融合、创新,从而推动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中日融合课程实验心得体会(2篇)

中日融合课程实验心得体会(2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

我国与日本作为亚洲两个重要国家,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渊源。

为了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国高校纷纷开设中日融合课程。

作为一名参与中日融合课程实验的学生,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一独特的课程,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课程背景中日融合课程是在我国高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日本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日本语言能力以及深入了解日本社会的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日本,为将来从事与日本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内容1. 日本语言能力:课程以日语教学为核心,通过系统地学习日语语法、词汇、发音等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日语听说读写能力。

2. 日本文化知识:课程涵盖日本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方面,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传统与现代文化。

3. 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强调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在实际工作中与日本友人交流的能力。

4. 日本经济与社会:课程介绍日本经济发展历程、产业结构、市场环境等,使学生了解日本社会现状。

四、心得体会1. 拓宽了视野,增进了对日本文化的了解通过中日融合课程,我了解到日本独特的文化底蕴,如茶道、花道、武士道等。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反映了日本人民的智慧,也体现了日本人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课程让我对日本历史、艺术、民俗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我的视野。

2. 提高了日语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日融合课程注重日语能力的培养,使我掌握了日语的基础语法、词汇和发音。

在实际交流中,我能够较为流畅地与日本友人进行沟通,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增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了综合素质课程中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使我学会了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了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切身感受

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切身感受

中日文化比较这门课我上了大概一个学期了,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在课程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文化间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社会影响。

中国和日本,隔海遥遥相望,在现代交通日益发展的今天,简直可以说是近在咫尺啊。

但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去年发生的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更是激化了两国的矛盾。

但这都与文化无关,中日文化的交流史源远流长所以,中国和日本开始见交的历史,应该也算是源远流长。

一般的朋友都认为两国的见交开始于唐代,但是中日两国的研究者发现,实际上两国的见交远远早于唐代。

很多朋友都学过历史:日本的文字来源于中国,时间是唐朝,大多数朋友认为中日交流起源于唐代。

但是,据中日两国学者研究发现,比这个时间实际上还要早。

从汉朝时期开始,中日之间就有了相互借鉴的经验。

到了隋唐,尤其是唐朝,日本进一步开始了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他们不仅用中国文字造出了日语假名,而且在行政、建筑上有很多借鉴了唐朝,甚至行事习惯上也有所影响。

众所周知,除了文字以外,日本的都道府县制就是仿造唐朝的“道州郡县”制;日本的饮食上也有诸多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演变的地方建筑风格上,日本的京都等地至今仍然保留着唐朝的风格。

不仅文化上,思想上也有相互借鉴的影子,中国的首都自南向北逐渐迁移,而日本也是由东向西,最后定都东京;而且于中国的北京、上海一样,日本也是一个政治中心东京、一个商业中心大阪。

总而言之,中日交流有着相当长的一段历史。

正因为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深深地印上了时代的烙印,我们才能够更清楚的发现,在我们身边方方面面都闪现着文化融合的痕迹。

中日文化交流极其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狭义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建筑、工艺、园林、民俗等领域,或者按广义文化概念所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无处不有。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一、沟通时的礼仪差异在中日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流中,出现一些礼仪上的失误就可能导致对方的不满或者误解。

中日两国在礼仪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说在称呼方面。

在日本,不同级别的人之间称呼有着明确的区别,像是“先生”、“女士”、“小姐”等等,同时,在正式场合中,会用“敬称”来表示尊敬。

而在中国,称呼比较灵活,常用的比如“先生”、“女士”、“大哥”、“小姐”等等。

在交流时,若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出现称呼上的误解。

除了称呼方面,各种仪式也是需要注意的。

比如说在日本,可以通过鞠躬来表示尊重。

而在中国,鞠躬不是普遍的做法,一般会通过握手来表示。

在交流时,若不确定对方的偏好,可以选择不具有明显文化色彩的方式来表达尊敬。

二、言语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除了礼仪外,中日两国的言语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口语中,中日两国的语法和用词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会造成交流时的困惑。

另外,在交流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暗示或者间接表达来传达信息。

这可能会因为对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导致无法正常沟通。

比如在日本,人们经常采用间接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意思,他们通常会使用铺垫句和客套话。

而在中国,人们缺乏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

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在沟通中出现不必要的误解。

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日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也是导致交流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日本,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强调集体意识和责任感,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关注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在交流中,需要注意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尊重对方的文化特点。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细节,逐步递进。

在中国,则更加注重总体思路和大方向。

我们在交流时,可以尝试为对方考虑,避免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对方。

四、应对措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提高交流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整理与感悟众所周知,中日关系现在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日本这个民族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相机到手机,从食品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产品,都出自大和民族。

日本与中华民族的渊源已不是两三句话都能表述清楚的。

首先我先声明,我是纯良大学生,忠实爱国者!对于日本的研究只是纯粹对一种文化的执着。

日本这个民族的很多东西都来自中国,可是我们却没有好好珍惜。

从日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我们国家曾经的东西,曾经的辉煌。

我希望能唤醒我们自己对于文化的意识,借鉴当中积极内涵的地方,为我所用。

今天我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中日文化艺术交流的几个方面的理解与感悟。

一.从古代中国与日本的往来看文化交流二.从观念看中日文化交流三. 从环境设计角度看中日文化四. 从学校教育看中日五.从最初对日本动漫的接触漫谈中日下面先回顾一下中日交流的历史吧。

一.从古代中国与日本的往来看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就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从时间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上古一直到19世纪的漫长岁月。

从地理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从辽东半岛一直到海南岛。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同回顾一下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历程。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可以划为以下四个时期:1.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是弥生时代和大和时代前期。

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18世纪,在九州北部福冈发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从实物上证明一千九百年以前中国和日本已建立了密切关系。

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从陆路过海峡或沿岸航行。

交流方式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

交流内容偏重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在这个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徐福。

2.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即公元6世纪至9世纪,这个时期的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

当时,日本正值圣德太子摄政。

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圣德太子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607年,圣德太子任命小野妹子为使节访问隋朝。

一般认为,这是日本遣隋使的开始。

隋炀帝也于608年任命林文郎、斐世清为使节陪送日使回国。

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极影响。

据日本史书记载,自630年至894年的二百余年间,共任命遣唐使达19次,其中一次是为了迎接日本遣唐使回国,称“迎入唐使”,3次是为了送还唐朝赴日的使臣,称“送唐客使”,另有两次任命后终止,正式派遣而到达唐朝的共有13次。

作为对公元742年,日本政府派人到扬州大明寺邀聘鉴真及其弟子东渡。

弟子们害怕渡海风险,起初无人答应,而年过半百的鉴真却毅然说道:“为了弘法传道,何惜身命!”在他的感召下,有21人愿意跟随师父赴日。

但是,在12年中,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五次失败,鉴真双目失明,九死一生,但是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终于于753年12月20日抵达日本。

日本的官方、民间佛教界对鉴真的到来极为重视,为他设坛授戒。

756年孝谦天皇任命他为大僧都,统理日本僧佛事务。

759年,鉴真及其弟子们苦心经营,设计修建了唐招提寺,此后即在那里传律授戒,成为日本律宗的 2 始祖。

763年鉴真在唐招提寺逝世,享年76岁。

3.中国五代和宋、元时期,日本是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前期。

即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这个时期中、日之间虽然基本上没有正式使臣互聘,但是民间贸易和僧侣往来却十分活跃,两国也通过这些途经进行官方联系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僧人,在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这个时期的科学技术交流比较频繁。

宋代中日两国的医学、陶瓷、建筑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代传入日本的建筑式样有两种,一种叫天竺,一种叫唐式。

最早把天竺式传入日本的是日僧重源,最早把唐式建筑传入日本的是日僧“茶祖”荣西。

4.公元14世纪至19世纪,即中国明清时期,日本是室町时代后期、安土桃山时代与江户时代。

这个时期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既有贸易(如明代的勘合贸易、清代的信牌贸易),又有移民甚至战争。

交流的内容除物质的商品贸易外,更突出精神文化,而且逐渐从佛教这一重点转移到儒学、美术、书法、医学以及政治和经济上来。

这种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交流,反映出日、中两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化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例如,日本的雪舟和尚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人物。

他1420年出生在一个下级武士的家庭,12岁入寺为僧,绘画天分极高,在京都相国寺学习禅宗,又学习绘画。

他十分向往来中国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在48岁时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16世纪以后,由于城市发展和大名领国独立性的加强,文化的世俗性和民众性日益浓厚。

这个时期的文艺除了反映大名威武豪华的排场外,主要特点是反映新兴市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气息。

出现了生动活泼的歌舞剧、诗歌以及风俗画等,如连歌、茶道、水墨画等的兴起。

佛教传入日本最晚不迟于6世纪初,佛教的因果报应,主张忍耐、顺从、寡欲、善行,是一种文化体,具有丰富而高度的文化内涵,因而佛教传到日本后就受统治阶级的青睐和扶持,迅速发展起来。

大化改新以后,律令制国家全力吸收中国文化,在历次遣唐使中都有不少的学问僧随行,在平城京(奈良建有东大寺,地方各国建有国分寺,此外还有法华寺、西大寺、唐招提寺等许多著名的寺院。

纵观以上4个时期,可以看出,中日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两国人民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层面都有着长久的往来。

时至今日,中日两国虽然在某些问题上有着分歧,但在经济等方面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

作为一名设计学院的学生,现在对比一下中国和日本的设计中的差异。

二.首先说说设计中的禅意从观念看中日文化交流禅,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现如今,东方禅正在转化成一种人们生活中的智慧,当禅的思考与设计艺术擦出火花之后,便能创造出有灵性的艺术设计。

因为,禅不仅仅是用来提高修养、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而且能圆满回答人类文明的根本问题,蕴含着拯救文明危机的智慧,关乎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起点和归宿。

在禅看来,人类文明的起点,应是“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一个漫天飞舞的大雪天,日本一禅师静坐于茶室,凝视着室外纷飞的雪花,坐了一会儿,他便起身进屋,随后将一个陶罐置于庭院中,然后,坐在榻榻米上,陶醉地注视着陶盆与飞舞的雪花。

一旁的徒弟很是迷惑,不解其意,茶师答道:“我在欣赏花道”。

这便是禅的妙趣。

禅师将深奥的禅宗理论体现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作冗长的说教,只重实际的证悟。

不囿于僵化刻板的形式,也不受成法的约束,只注重于自由、活泼的心态,讲究直心是道场,平常心便是道。

设计又何尝不是如此?设计有时就是设计师一种游戏心态的流露。

当设计师处于一种禅的无心状态时,才能达到设计时的最高境界。

这是毫无功利心的设计,也是没有任何欲望的设计。

它源于设计师心灵上的自由与精神上的纯净。

日本民族信奉神道教,并理解四季变化中生命的无常和轨迹,感知自然大地中树木必将老去的灭绝之美,从而体会晚秋或寒冬的物哀之情,日本园林景观表现的特色是把心情寄托于云雾飘渺的、望不见的彼岸,然后生起追求幽玄的念头,这都是地理对日本人心理的影响。

日本皇宫建筑,整个建筑的冥想空间与周遭的景观浑然天成,处处流露着清净的禅意。

参禅的过程通常是一段宁静、孤寂的精神之旅,人只有在独处的情况下,才会有更多关于自身,关于与这个世界思考的空间,充满着禅味的空间,就是要传达给人们这种感觉。

禅宗以“空无”哲学为理念的现代设计,在现代生活中为我们创造着无尽可能性的精神世界。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说:“只有空的容器,才有收藏无尽东西的可能性。

”老子曰:圆气至柔,能婴儿呼。

所以,设计师须保持赤子之心和一种回归本心的状态。

因为幼儿对一切事物都是那样的好奇、新鲜和纯粹。

禅正好是要让人的心态回到尚未蒙受尘垢的状态,以禅的方法使设计师回到最直接、最本质和最佳的心智状态。

北京798一时装展示厅大门,设计师颠覆了门的固有概念,将两扇门转换成对襟的、有口袋的服装形态,设计定位准确,而且颇具慧眼,设计师当下开窍了!清逸起于浮世,纷扰止于内心。

禅意设计的意义就在于,禅的精神是直取事物本质,不为形式所拘束,以纯洁和简朴,表达出空灵之美,给人以遐想。

北京798一画廊,建筑即便是运用超现代的钢架结构,或是后现代的清水混凝土建筑中,我们都可以品味出充满着现代意味的“禅境”来。

禅认为“无即是有”,用物质上的“少”,去寻求精神上的“多”。

这也是将人引入幽玄的禅宗境界的一种手段,它体现出人对自然的尊重,也体现着东方人传统的沉稳内敛、含蓄的最佳精神气质。

这种充满着禅意的设计,已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设计语言,在我国的设计界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东京地铁的装饰画,真是独具慧眼。

漆黑的墙面上镶嵌着凹凸不平的玻璃,急急匆匆的人流与疾驰而过的车辆映照在带波纹的玻璃上,使玻璃产生强烈的流动感。

设计师的一双慧眼,让静止的物体产生动态的效果,这种设计思维可谓是不同凡响。

日本的商品包装,是以“禅的美学”为核心的,是禅所追求的真我境界。

它已经超脱了商品品牌的局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他们将“禅”作为日本商品包装的核心理念,因而在日本和西方国家大行其道,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并且使当代西方人对禅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它作为人生与科学的哲学,认为禅悟真正代表了东方关于精神自由的智慧。

禅是不说之说,是触境而生的机趣。

设计中的简素其实,禅的玄妙之处,在于它只是提供一种思维方式,但不下结论;它只是提供源头,却没有一个终结的目标。

禅,其实是让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去顿悟与体验。

这样一来,禅宗美学便为设计师带来了新的美学智慧与思维:真正揭示出审美活动的纯粹性、自由性,真正把审美活动与创作自由完全等同起来。

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就的实证方法。

通过禅的方法,可以使大脑引爆激情,顿开智慧。

禅就是善用大脑,开发智慧,是回归智慧和德行的最快方法。

当下的生活已在不经意之间被我们复杂化了,多余而冗繁的设计常常会掩盖生活本身的使用需要。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质的繁盛会凸显出人的精神空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