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议论文
论中国式过马路高三

论中国式过马路高三中国式过马路作文过这样一张图片:马路对面的信号灯上显示着红色,而斑马线上却热闹非凡,有年事已高的老人、抱着小孩的妇女、西装革履的男人全赶在了这时过马路。
后来才了解到,这就是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跟红绿灯没关系,只看人不看灯。
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一是民众的安全意识淡薄,更多的,或许是一种侥幸心理在作崇。
人们往往寄希望于运气二字,总是认为自己不会成为那几万分之一的倒霉蛋。
殊不知,灾难总在无意间降临。
试想,假如有一辆车正高速驶来,刹车不及,那这些人的生命我不敢想象,相信如此过马路的群众也不曾想像。
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
其二,交通部门疏于管理。
这般声势浩大的过马路,竟无一交警阻止。
是交警们正忙着偷菜,还是形象不够威武,以致无人听从劝告?个中原因我无从知晓。
但交通部门执法不严,却是铁板钉钉的事实,无从辩白。
综上所述,中国式过马路的产生,这责任要均分到民众自身和有关部门的身上。
对此,必须要加强安全教育,通过电视、报纸、宣传单等媒介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
交通部门也应加强执法,安排交警在各大路口进行监督。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井然有序的过马路队伍,让中国式过马路成为文明的代名词。
中国式过马路作文评语中国式过马路是一种不文明的现象,我们应该不让这种现象再次出现.下面是本站小编带来关于中国式过马路作文。
评语。
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1.文章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和生动描述演绎出一篇精彩的童话故事读来饶有趣味。
2.巧用伏笔是文章的一大特点。
文章第一段就为全篇故事的发展做了极好的铺垫。
这种构思非常巧妙可以借鉴。
3.作品的构思是巧妙的文笔也是简洁流畅。
想象大胆富有创造力文章读起来新颖奇特极具吸引力。
4.想象力较丰富极具新意。
开头。
自我介绍。
引入下文另外文章语言简明扼要风格幽默误诙谐。
5.文章不长但过程叙述得很清楚人物的活动描述得也具体真实可信生动有趣全文结构紧凑完整文笔也较流畅。
论中国式过马路高三作文

论中国式过马路高三作文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过马路,是外国游客印象中的“独特景观”。
不使用人行横道斑马线,也不等交通灯,直接深入马路中间,一步一步地走过去,行人和车辆交错,让人紧张担忧。
这样的过马路方式,不仅显得失礼和危险,严重影响了城市文明形象,更对行人和司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中国式过马路主要存在于人口稠密、道路拥挤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在这些城市,人流车流混杂,社会问题复杂,交通状况尤其繁忙。
作为行人,人们不得不冒险在车流中行走,寻找安全通行的机会。
而司机也在争分夺秒的竞争中,急于抢先通过路口。
这样的紧张局面下,不遵循规定过马路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因此,中国式过马路是一种迫于现实情况而产生的过马路方式,说明城市规划和管理的不规范,监管和宣传不到位。
深入调查发现,中国式过马路的产生除了现实原因外,还与人们的行为习惯有关。
很多人不重视交通规则的意义,缺乏社会责任感,只关注自身利益,忽略了道路的安全。
在某些地区,人们将过马路视为运动、游戏,有些打闹的孩子们甚至以跳车过马路为乐。
这种不文明行为不仅影响城市形象,更加削弱了整个社会公共道德的厚度。
为了建设文明城市,应该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启发人们的责任感,增强道路安全的意识。
同时也应该加强城市管理,实行从严治理,对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营造安全有序的一条道路。
除此之外,城市规划和修建也需要更多页更加人性化,保障行人和车辆在同等的条件下通行,避免出现繁忙路口,增加行人过马路的难度。
综上所述,中国式过马路是一种迫于现实原因而产生的现象,在落实交通法规和监管管理等方面仍需加强。
推行文明过马路,宣传安全文明马路,人人都应该从自己身边的细节中发挥作用,使得中国式过马路成为过去时,创造更加文明有序的城市生活。
中国式过马路高一作文5篇

中国式过马路高一作文5篇写中国式过马路的高中作文篇1在大家生活的周围,有许多的街道,十字交叉路口,有不少的车辆来来往往,行人过路势必会引出一些关于交通安全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交通安全重于泰山,也有些人认为交通安全与自己无关,只要不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就行,就此展开辩论观点。
正方观点:交通安全重于泰山,众所周知,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当珍惜,在交通行路时应当遵循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
转弯时要打转向灯,没有转向灯要打手势,还要向后看一看有没有过往车辆,还有就是走人行道时要看指示灯,宁等一分钟,不抢三秒钟,等等所以交通安全很重要。
反方观点:交通安全是很重要,但只要不违反交通法则就不会有事,虽然交通事故频发但毕竟没有发生在你我身上,这一点确实存在,再者说了你在路边等了三秒钟,有了三秒钟够走到路中央了,再有黄灯三秒钟,也就够过去了,所以交通安全不必在意太认真了。
正方观点:反方同学所说的确实挺合理,你所说的恰恰与最近议的挺火的“中国式过马路”挺像,几个人结在一起无论有没有车辆来往,结在一起就走过去了,这样很危险,就在前不久,新闻报道这样一则事例,一位老的年人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孙子在路上正往前行驶忽然调转车头向逆向行驶,这时一辆黑色轿车在电动三轮车后急速行驶,老人车辆还没完全转过弯来时,被轿车直接撞飞,老人和孙子一起被抛出很远造成很大重伤,这个事例不能说明了安全的重要性吗?所以说安全在于你我。
反方观点:安全固然重要,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就会必然发生这样的事情,也许交通安全在你我之间不断发展,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上次我还看到这样一个事例。
说一位老人骑车在路上走,由于路滑,老人看到前方开了一辆大货车,由于刹车没刹住与大货车相撞,老人被大货车掩盖在其下,一会竟完好无损的从车底爬出,这说明了交通安全在于自己。
而不是非常重要。
正方观点:反方说的很好,你说的这个案例毕竟是少数的,因为这需要的是多大的概率才能做到。
初一议论作文:中国人过马路

初一议论作文:中国人过马路在中国,过马路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它也引发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人过马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背景介绍过马路是指从一条道路走到另一条道路的行为。
在中国,过马路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步行还是骑车,都需要过马路。
然而,过马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
二、问题分析1. 交通规则意识不强许多中国人对交通规则的意识不强,认为过马路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不需要遵守任何规则。
这种意识导致了人们在过马路时经常出现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如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等。
2. 缺乏安全意识许多中国人缺乏安全意识,认为过马路是一件非常安全的事情,不需要过分小心。
这种意识导致了许多人在过马路时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如看红绿灯、观察周围环境等。
3. 交通设施不完善在一些地区,交通设施不完善,如红绿灯设置不合理、斑马线不明显等,这也导致了人们在过马路时容易出现问题。
三、解决方案1. 加强交通规则宣传教育政府应该加强交通规则的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同时,也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宣传交通规则,提高人们的意识。
2. 提高安全意识政府应该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让人们认识到过马路时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看红绿灯、观察周围环境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人们的意识。
3. 完善交通设施政府应该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如合理设置红绿灯、明显标注斑马线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力度、及时维修设施等方式确保交通设施的正常运行。
四、个人观点我认为过马路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也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和采取必要的措施。
在过马路时,我们应该注意周围环境、看红绿灯、走斑马线等。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随意闯红灯、不随意横穿马路等。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总之,过马路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也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和采取必要的措施。
中国式过马路政治论文

中国式过马路政治论文众所周知,“红灯停,绿灯行”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
但“中国式过马路”却是“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下面是WTT精心推荐的一些中国式过马路政治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中国式过马路政治论文篇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考【摘要】经常听到有人抱怨:“马路上总有人一群人在旁若无人的过马路。
对红灯视而不见,让人看了胆颤心惊。
”引得大多数听者连连摇头叹息,从社会各阶层到交通管理方都有不少看法,都是一边倒的指责过马路的行人,老百姓一致认为法不责众,人们不顾自身安全,无视法规;交通管理方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心态想的是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过马路,就没有车敢撞,法不责众没有什么大碍,这是一部分老百姓“无基本底线、无基本原则”的心态体现。
显然,这种现象几乎每时每刻在每个城市的街道上出现,许多行人的安全出行意识非常淡薄。
【关键词】中国式;过马路;思考中图分类号: U412.3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大家都知道,和各种各样的机动车相比,行人绝对是“弱势群体”。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大家来集体“违法”,将自己的安全置之度外呢?在一些城市,行走已经变成一“十分危险”的事情。
一些城市的非机动车道变成了事实上的机动车道,路边的人行道变成了临时停车场,不少红绿灯时间间隔太短暂,让行人来不及通过。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些行人“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客观上是因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不足造成的。
一、中外过马路对比“中国式过马路”谈不上国民素质劣根性,但一定是一种通病。
“中国式过马路”显示了社会心理学中的羊群效应。
也就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当人们发现闯红灯没有受到什么惩罚,自私侥幸的心理就会唱主角。
实际上很多国家也存在闯红灯现象的,只是国内老百姓套用“中国式离婚”等字眼,使得“中国式过马路”风行一时。
当然,闯红灯在多数国家都为人所不齿。
美国人很遵守交通规则,通常都是傻等绿灯过马路,但少数情况下,如果路上没车也会快步通过。
中国式过马路政治分析论文2000字

中国式过马路政治分析论文2000字“中国式过马路”不是仅仅存在于中国一个国家的一个特殊现象,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式过马路政治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式过马路政治2000字论文篇一:《从“中国式过马路”看中国“法不责众”思想》摘要:法不责众是从中国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一个名词,它属于社会现象。
法不责众作为一种社会现状,其在社会生活方面和法律制度的建设中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正确地看待法不责众这一社会现象,对于我国法治的良好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法不责众这一社会现象的产生及其原因出发,分析了其影响法律实施的本质性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法不责众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矛盾冲突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法不责众;规则意识;群体利益;缺失一、法不责众思想的起源与概述最近,“中国式过马路”是现今网络上的一个热点讨论的话题,但是怎样才能称之为“中国式过马路”呢?有人很形象地将这一现象描述为:“凑够一小撮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中国式”的帽子一打出来,不难发现这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它是中国古代的“刑不上大夫”思想上的一种衍伸,具有群体性、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将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以及内在本质,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说外因要起到作用必须通过内因去实现[1]。
“中国式过马路”这个现象内因性表现着极大的推动力量,其内因就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流传下来的“法不责众”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既有思想就是“法不责众”,学者普遍认为它最早出现于清朝时期石玉昆所写的小说《小五义》第三十八回,该回中说到:“智爷去后,先走了五十人,喝上不回来了,大家一议论,法不责众,全走了。
”该句子的本意是指当某一项特定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或普遍性时,即使该特定行为具有某种非法或者不合理的因素,法律对其也很难进行惩戒[2]。
而现代意义上的法不责众是建立在众人之行为存在有不合理或不合法的前提下,也就是说这一行为本身是违法的,但是这是在群体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出现了由于各种原因而使此类违法行为无法惩处或惩处有难度而使得法律无法实施。
中国式过马路政治论文(2)

中国式过马路政治论文(2)中国式过马路政治论文篇二浅析“中国式过马路”【摘要】众所周知,“红灯停,绿灯行”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
但“中国式过马路”却是“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这句高度概括的“中国式过马路”,不由引发了社会公众的普遍热议。
“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和公民交通意识淡薄有关,更和交通管制不力密切相关。
因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难题,不仅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更是一道社会管理题。
【关键词】过马路原因交通管制措施一、出现“中国式过马路”的原因(一)客观因素。
1.路权分配不公平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止2010年9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1.99亿辆,其中汽车8500多万辆,每年新增机动车超过2000万辆。
随着机动车辆的大幅增加,交通状况的改变,中国的路权分配并未做出及时的调整,交叉口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的理念,没有考虑到过街行人的充分需求,而是片面追求长周期和增加车道数,极端的维护机动车的利益,与此相对,则是行人利益的牺牲以及路权的严重挤压。
在空间上,小汽车占据了交通干道的绝大部分,自行车、行人不仅无权占用主干道,在辅路上的空间也被挤压到最低限度。
此外,道路中央不仅缺少供行人驻足的空间,更没有任何的保护设施。
而在时间上,在一些复杂的平交路口,红绿灯的设计充分满足了机动车的直行、左转、右转的需求,却大大压缩了行人的通行时间,使行人难以从容通过。
2.交通信号设计不合理关于交通信号的设计和研究表明,“行人忍受等待时间”和“行人可接受等待时间”,是设置信号灯周期的重要参考依据。
行人可忍受等待时间是体现行人过街心理的重要标志,也是交叉口信号控制的必要约束条件。
在中国首部《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规划与设计规范》中规定:交叉口信号控制行人过街可忍受等待时间不宜超过80秒,但通过实际调查却发现:在我国的闹市区路口红灯时长普遍超过100秒,等待红灯时间最短115秒,最长则达145秒。
【议论文】中学生议论文作文900字 中国式过马路

【议论文】中学生议论文作文900字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过马路大家都知道,中国式过马路是指行人和车辆混杂在一起,互相穿插,甚至不按照交通信号灯的指示行动。
这样的过马路方法看似随意,甚至有些混乱,但也代表了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普及,中国式过马路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试图规范和改善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
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因为各种因素愈发严峻。
首先,中国式过马路存在着极高的交通安全风险。
由于行人和车辆的混杂,很容易出现事故。
我曾经亲眼目睹过一位老人因为在马路上走得太慢而被车辆撞倒,后来不幸去世。
这样的悲剧并不稀奇,每年都有许多人因为中国式过马路而成为交通事故的牺牲者。
而且,随着城市交通的日益拥堵,车辆的速度越来越快,行人的生命安全更加受到威胁。
其次,中国式过马路缺乏基本的文明意识。
由于缺乏对交通规则的认识和遵守,行人和车辆的混杂甚至演变成了一种道德沦丧的行为。
许多人看到红灯依然不停,视行车道黄线为虚设,这不仅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也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文明形象。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
首先,要倡导行人和车辆互相尊重和谦让。
行人应该遵循交通信号灯的指示,尽量利用人行横道过马路。
车辆也应该减速慢行,主动让行人先行。
这样既能减少事故的发生,也可以增强城市的文明形象。
其次,要加强交通安全意识的普及。
在教育中应该重视交通安全知识的普及,让学生从小就懂得如何行走和过马路。
在城市中,也应该加强有关交通规则和安全的宣传和教育。
只有增强大家的交通安全意识,才能真正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的风险。
最后,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跨马路天桥、地下通道等设施,将中国式过马路改善到一个更为安全合理的状态下,保障行人的安全。
总之,改善中国式过马路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在行为和思想上共同推进城市文明化建设,让行人和车辆互相尊重和谦让,共建更加安全、和谐、美丽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过马路议论文
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
什么意思?有人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眼熟?也正为其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
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
类似现象还有不少。
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到了不这么做,反而会不正常、不便利。
这种吊诡的变化之中,一则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
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这既有规则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规则本身不完善的因素。
如果一味指责公民素质不佳,并未看到问题的全部,甚至也没有点中问题的要害。
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因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
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
人人行动起来,人人负起责来,共同遵守和捍卫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
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