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管理与认识
正确认识乙肝病毒及其携带者_海口乙肝携带者医院

总胆红素(TBILI) 直接胆红素(DBILI) 间接胆红素 血液中红血球的血红素代谢后的废弃物
项目三:反映肝脏的贮备能力指标。
白蛋白(ALB):减少预示肝病严重 球蛋白(GLO):增加预示肝病严重 总蛋白(TP):
肝炎患者?
15%-25%无症状携带者 1、体内含有 乙肝病毒 2、肝功能异常,有肝 炎症状和体征
•你有乙肝 —— 谈乙色变 歧视吗?
乙肝歧视 社会歧视
入学歧视 工作歧视
交友歧视
我国对乙肝措施
☠1988 :上海因食用毛蚶爆发甲肝流行,从此谈 乙肝色变
☺2004年,修订《传染病防治法》增加了“保护疾
病人群的个人隐私”;“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 病 原 携 带 者 及 疑 似 传 染 病 病 人 ”
传染性血液试验喂养的蚊虫中 48h内HBV 被消化,短于其吸血间隔期, 似非传播媒介 --- 骆抗先 .《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 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1,第二版:211) Correlation or Linkage between the frequencies of malaria and acute hepatitis B could not be documented to suggest that mosquito bite may be responsible for HBV transmission. ----Ghoda MK, Shah RA.A prospective epidemiological study to see if mosquito bite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spread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Trop Gastroenterol. 2005;26:29-30.
乙肝病毒携带者标准

乙肝病毒携带者标准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患者血清HBsAg阳性,而无乙肝病毒激活的临床表现。
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我国人口中的感染率较高,因此对其进行标准化管理十分重要。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版)》,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管理有了更为明确的标准。
首先,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诊断要求,应当通过两次检测间隔6个月以上的HBsAg阳性结果来确认。
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HBsAg阳性,如自限性乙肝病毒感染、假阳性等。
确诊后,应当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肝功能、病毒载量、肝脏病变情况等。
其次,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分型标准也是管理的重要内容。
根据病毒载量和肝功能状况,将患者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两种类型。
HBeAg阳性患者通常病毒复制活跃,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而HBeAg阴性患者则病毒复制较低,但肝功能损害较重。
根据不同类型的患者,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包括治疗和随访等。
此外,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随访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分型,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定期检测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评估病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其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避免肝损害因素的暴露。
最后,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治疗标准也是管理的关键环节。
根据患者的分型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控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损害,预防疾病的进展。
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管理需要遵循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包括诊断、分型、随访和治疗等方面。
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规范的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医护人员和患者本人都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标准,积极配合治疗,共同抗击乙肝病毒,促进健康。
乙肝患者健康指导内容

乙肝患者健康指导内容
针对乙肝患者的健康指导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治疗:推荐患者定期就诊于专业医院,遵循医生的治疗
方案,定期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指标,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以控制和减少病毒复制。
2.饮食控制:建议患者遵循均衡饮食,多摄取含有足够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避免饮酒或限制饮酒量,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以减轻对肝脏的负担。
3.生活方式调整:鼓励患者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避免长时间疲劳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习惯。
注意心理健康,减少压力和情绪波动。
4.避免传播乙肝病毒:乙肝是一种可以通过血液、体液和性传
播的传染病,患者应注意避免接触他人的体液,如血液、唾液、精液等。
使用安全套避免性传播。
家庭成员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
5.定期复查和随访:定期到医院进行血液检查,肝功能和乙肝
病毒指标监测,确保病情控制和治疗效果。
定期复查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乙肝五项、乙肝 DNA、乙肝e抗原和肝脏超声等
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变化。
总之,乙肝患者的健康指导内容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生
活方式调整、避免传播乙肝病毒以及定期复查和随访等方面,旨在减轻肝脏负担、控制病情、预防病毒传播,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重要的是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积极配合治疗和生活指导。
乙肝的管理制度

乙肝的管理制度一、政府层面的乙肝管理制度1.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政府应加强对乙肝防治工作的指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乙肝防控工作的实施。
例如,制定《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管理措施,加强对乙肝疫苗接种的管理等。
2.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医疗单位、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的卫生管理和乙肝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相关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3. 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乙肝防控工作的投入,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的覆盖率,提供免费的疫苗接种服务,确保全民都能够得到乙肝疫苗的接种。
二、医疗机构的乙肝管理制度1.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乙肝疾病防治能力,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保障乙肝患者的就医需求。
2. 建立健全的病例管理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乙肝病例管理系统,对乙肝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治疗情况等进行全面记录和管理,做好病例的追踪和监测工作。
3. 完善感染控制措施: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措施,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规范手术操作流程,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
三、社会公共场所的乙肝管理制度1. 提高公众宣传意识:社会公共场所应加强对乙肝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鼓励积极参与乙肝疫苗接种。
2. 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公共场所应建立学生、职工的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对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乙肝感染者。
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社会公共场所应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管理,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洁,减少传播途径,降低乙肝的传播风险。
四、个人层面的乙肝管理制度1.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个人应提高对乙肝的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可能感染乙肝病毒的方式。
2. 积极接种疫苗:个人应积极接种乙肝疫苗,根据医生建议,及时进行接种,建立个人的免疫保护,减少感染风险。
3. 定期体检监测:乙肝病毒的潜伏期较长,对于易感人群应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感染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
不恐慌、不漠视,乙肝病毒携带者应正确面对疾病

不恐慌、不漠视,乙肝病毒携带者应正确面对疾病作者:段雪飞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45期我国目前大约有乙肝病毒携带者9300万人,合理而适当的管理乙肝病毒携带者已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重要的社会问题。
如果社区医生面对一位乙肝病毒携带者,应该教育其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既不去相信五花八门的“转阴”广告,也不是讳疾忌医,逃避现实。
以下笔者就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定义、认识误区、管理方法等进行简要阐述。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定义20多年前,乙肝病毒携带者被称为“健康携带者”,后来又曾更名为“无症状携带者”。
在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乙肝病毒携带者分为两大类,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DNA(HBV-DNA)阳性,乙肝e抗原(HBeAg)或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但1年内连续随访,>3次,血清谷草转氨酶(ALT)和谷丙转氨酶(AST)均在正常范围者,为慢性HBV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DNA检测不到(PCR法)或低于最低检测限。
1年内连续随访>3次,ALT均在正常范围者,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也就是说,区别这两类携带者最根本的指标就是HBV-DNA。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肝脏并非完全健康大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异常,但也有部分肝组织存在明显病变。
自2006年4月以来,北京地坛医院开展了乙肝病毒携带者门诊,行肝穿300余人次。
前期65例肝功正常的携带者肝穿结果:炎症分级G≥2者25例(38.5%);纤维化分期s≥2者18例,(27.7%)。
13例有乙肝家族史的携带者肝脏病理情况:G≥2者8例(61.5%),s≥2者5例(38.5%)。
由此可见,部分乙肝携带者的肝脏并非完全健康,而是存在明显的炎症和纤维化,尤其是有乙肝家族史的患者。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2种常见认识误区在临床实践中,人们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认识往往存在着两大误区。
乙肝患者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乙肝患者医院感染管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预防乙肝病毒在医院内的传播,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乙肝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医务人员、医院工作人员。
三、管理职责1. 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负责乙肝患者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
2. 住院部、门诊部、检验科、输血科等相关部门按照本制度要求,落实乙肝患者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3.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本制度,提高对乙肝患者医院感染的认识,增强防控意识。
四、防控措施1. 乙肝患者入院时,应进行详细询问和检查,了解病史、接触史,做好登记。
2. 乙肝患者应单独安排病房,实行隔离治疗,减少交叉感染。
3. 医务人员接触乙肝患者时应穿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隔离衣等,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4.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接触乙肝患者前后,医务人员应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
5. 加强病房通风,每日至少通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6. 定期对病房、洗手间、治疗室等场所进行清洁、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
7. 乙肝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物品等应进行严格消毒处理,一人一用一消毒。
8. 乙肝患者出院后,对病房进行彻底清洁、消毒,通风换气,确保下一批患者入住环境安全。
9.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乙肝病毒防控意识和技能。
10. 定期对乙肝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教育和随访,普及乙肝防治知识。
五、监测与报告1. 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定期对乙肝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包括感染病例数、感染率等。
2. 发现乙肝患者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3. 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对乙肝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措施。
六、奖惩1. 对在乙肝患者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乙肝病毒传播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七、附则本制度由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乙肝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加强乙肝患者的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及其家属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乙肝患者及工作人员。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乙肝患者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修订、监督和实施乙肝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2. 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负责乙肝患者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3. 临床科室负责本科室乙肝患者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本制度。
四、管理措施1. 严格执行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隔离制度。
对疑似、确诊的乙肝患者应立即隔离,隔离期间禁止探视,防止病毒传播。
2. 加强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消毒工作。
对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病房、卫生间等场所进行定期消毒,确保消毒效果。
3. 对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
4. 严格执行血液和血制品管理。
禁止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和血制品,确保患者用血安全。
5.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乙肝病毒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能力。
6. 加强患者隐私保护。
在诊疗过程中,严格遵守患者隐私保护制度,不得泄露患者个人信息。
7. 建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信息登记制度。
对疑似、确诊的乙肝患者进行登记,及时上报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
8. 定期对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应急处置1. 发现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立即隔离,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
2. 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 对感染源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毒传播。
4.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
六、考核与奖惩1. 医院定期对乙肝患者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对表现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导致乙肝病毒传播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七、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预防乙肝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据统计,全球约有2.57亿人感染了乙肝病毒,每年有88万人因乙肝相关疾病死亡。
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人数高达9300万,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乙肝相关疾病。
为了提高人们对乙肝的认识,普及预防乙肝的知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乙肝防治工作,大力推广乙肝疫苗接种。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乙肝防治工作,在此过程中,我对预防乙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二、乙肝的危害1. 传染性强: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具有较高的传染性。
2. 潜伏期长:乙肝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50-150天,部分病例可长达半年以上。
3. 治疗困难:乙肝病毒感染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根治,主要依靠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4. 严重影响健康: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健康。
5. 经济负担重:乙肝治疗费用较高,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三、预防乙肝的重要性1.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预防乙肝,降低感染率,减少乙肝相关疾病的发生,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2. 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预防乙肝,降低治疗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3. 提高国家公共卫生水平:预防乙肝,有助于提高国家公共卫生水平,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四、预防乙肝的措施1. 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新生儿出生后即可接种。
2. 做好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等,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传播。
3. 注意性卫生: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降低乙肝病毒通过性传播的风险。
4. 避免使用共用针具:注射、针灸等医疗操作应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具,避免乙肝病毒通过血液传播。
5. 注意饮食卫生:食用新鲜、卫生的食物,避免食用未煮熟的海鲜等,降低乙肝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的风险。
6.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乙肝病毒感染者,降低乙肝病毒传播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管理与认识
从最新的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大约有3亿5千万乙肝病毒携带者(asc),我国占世界总数的1/3即1亿2千万。
按我国人口平均算来大约是每100个人中就有9.7个携带者即9.7%。
世界上流行比较高的地方:中国、东南亚(泰国、印度)、非洲等,日本、欧美国家所占比例很低,大约1.5%~2%。
近五年统计表明,我国被乙肝病毒感染过的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7%左右,实际成为携带者仅为9.7%。
这意味着人群中每10人就有1人是asc,这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医疗问题,他同时会带给我们诸多的社会问题。
1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定义
hbsag,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如果人体血液经免疫学检查hbsag 为阳性,而没有任何肝炎的症状和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也属正常,并经过半年医学观察未发现异常者,医学上称这种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asc)。
携带者有无传染性:“两对半”就是五项乙肝化验指标的俗称,是检测乙型肝炎最常用的血清指标。
化验单上常可见到这五个项目: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人体感染了乙肝病毒后,检测血清五项指标,最常见的模式有:
hbsag(+)→hbeag(+)→抗-hbc(+) →病毒高复制型[病毒在体
内复制迅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既“大三阳”]。
-hbs(+)和/或抗-hbc(+)为不传染型,说明病毒在体内基本被
消灭,人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近期可不被乙肝病毒所传染。
hbeag、抗-hbe、抗-hbc中一项或几项阳性,为低复制型,说明病毒存在体内较少,复制繁殖较低。
必须明确:asc不等于乙肝病人如何判断和鉴别asc:真正的asc 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从未有过肝炎发病史(如急性黄疸性肝炎等),一直没有临床症状(如容易疲乏、食欲不振、肝区不适或疼痛等等)和体征(肝掌、蜘蛛痣、面色灰暗、脾大)。
②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持续阳性,但肝功能系列始终正常(如血清转氨酶、胆红素、蛋白比值等等)。
③肝活检组织学正常或大致正常。
在这些标准中,肝活体组织学检查最为关键,也最为困难,严格说,asc只能指肝组织学无变化者。
不知从何时起,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成了“全民皆兵”的检测项目。
其实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外壳的一部分,只能作为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的区分标志,不能就此一项来诊断是否患了乙肝,更不能说此项阳性就是乙肝病人。
表面抗原阳性只能说明感染了乙肝病毒,属于asc。
区分携带者与乙型肝炎,除病人自我感觉症状不同之外,还可通过肝功能,转氨酶,“两对半”中表面抗原这一项为阳性,则可视为asc。
转氨酶含量上升,“两对半”中1、2项为阳性,即可诊断乙型肝炎,此时必须接受治疗。
2 携带者的传播
传播:乙肝主要经过血液、体液和母婴垂直传播。
体液是指精
液、唾液以及人体内的分泌物、排泄物。
而传染方式通常是输血、输液、药物注射、针刺及生活用品共用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胎盘、分娩、哺乳、哺养等方式母婴传播。
通过了解乙肝的传播途径及传染方式后,提高了防病治病保健知识,hb s ag阳性者加强了自我保护,对防止疾病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携带者结婚生育、哺乳,入托、升学、就业有否影响
对于asc来讲,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及困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能否结婚肝功化验已列入婚检常规,不少青年人由于发现表抗阳性,对结婚生育产生很大疑虑,甚至恋人为此而告吹。
实际上是不受影响的。
故完全可以结婚。
3.2 能否生育对于生育问题需引起重视的是,携带者中特别是表抗阳性,e抗原也是阳性的,新生儿受感染的机会是很大的,因此肝功能正常的asc虽可以怀孕,但要采取母一婴传播的阻断措施:①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由国家计划免疫统一管理);②妊娠母亲于妊娠7月、8月、9月各注射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每次注射400单位;③新生儿出生当日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单位,1个月后再注射一次;④人工喂养;⑤剖腹产(酌情)。
3.3 能否哺乳表抗阳性的母亲其乳汁中发现有表面抗原,故哺乳是有可能传染给婴儿的。
如果婴儿一出生就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预防,哺乳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如果没有做
预防注射,那就以不哺乳为好。
母乳传染中乳汁并不是主要途径,哺乳传染远远没有分娩过程中的传染大。
3.4 能否入托携带者的婴幼儿入托入园对其他孩子是有一定威胁的,特别是传染性强的更是如此。
3.5 能否升学就业对于升学就业不应该有什么限制,因为乙肝传染的最重要途径是通过血液,不接触血液是不会传染给其他人的。
因此一般性接触,如同学之间、同事之间互相传染的机会很少,除非密切接触者(如家庭成员之间)传染性可能较大。
关于携带者的职业问题最好不从事直接接触儿童和饮食方面的工作,尤其是那些化验证明,传染性大的更应如此。
当然携带者转阴,到底是自然转阴还是药物转阴暂无定论。
4 日常生活管理
asc虽不能算是肝炎现症病人,可以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做好个人卫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用具专用实验证明,健康人如果注入hbsag携带者百分之一毫升的极微量血液,可引起隐性感染。
如此微量的血液接触,在日常生活中实在太普遍了,比如刷牙、修面、剃胡须、剪指甲等都有可能引起皮肤、粘膜破损出血,如果与hbsag携带者合用牙刷、修面刀、指甲钳等生活用具,hbsag携带者的血液就有可能沾在牙刷、修面刀、指甲钳上,然后再通过健康人破损的皮肤、粘膜侵入人体而传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从而成为hbsag携带者。
因此,牙刷、
修面刀、指甲钳等生活用具应实行专用。
最好分食据调查,25%~50%的hbsag携带者的唾液中可查到hbsag颗粒,有的甚至可查到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
因此与hbsag携带者长期合食和密切接触等,也有可能传染上乙型肝炎病毒。
外伤出血,妥善处理乙型肝炎主要是经血液传播。
asc除要有很好的自我道德修养外,在饮食、起居等方面要有所注意asc要做好自我道德修养的培养,时时提醒自己“我能传给别人,那么我就得注意。
”做到在生活中不危害周围的人群。
asc在日常生活中应心情舒畅,避免过劳,合理营养,严禁烟酒。
精神正常的人,有利于免疫功能的恢复,以清除病毒,如不良精神因素,则可进一步降低免疫力,并有可能活化一些遗传上的致病基因,导致其他疾病。
无数事实证明,劳累是肝炎慢性化及复发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休息,是预防肝炎的诀窍。
紧张、过度劳累,对其肝功是不利的。
有的携带者整夜搓麻将,大量饮酒都会加重肝脏的损伤。
5 预防与治疗
预防:乙肝疫苗如果只注射一次,常常不能获得强而持久的免疫反应,必须再接种第二次、第三次才行。
治疗:非复制期病毒携带者一般病情不活动,无需治疗。
目前市场能够上供应的一些免疫调节剂大多缺乏科学验证,最好不用。
病毒携带者一旦出现明确的转氨酶增高,亦不论其有无症状,均说
明已经进入发病阶段,应休息治疗。
诊断为活动性的乙肝患者应住院;较轻的慢性肝炎病人可在门诊观察,难以控制其活动者亦应住院治疗。
医学治疗的目的不是转阴,而是保护肝脏,控制病情发展,恢复肝脏正常功能。
6 讨论
人们大可不必谈肝色变,恐惧万分,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自然人,每时每刻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我们人体的许多腔道均与外界(大自然、外环境)相连通。
如呼吸道、消化道,这些表皮粘膜上都寄居着不少的微生物,病毒与细菌,当然有些是致病的细菌,有的是非致病的细菌。
这些病菌如何与人体共处共存是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的,所以携带乙肝病毒也不足为奇,更没必要大惊小怪,只要不影响到脏器的功能,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更不必病急乱投医,认清asc不等于乙肝病人,让自己从无知的混乱中解脱出来,用科学的防治知识保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作者单位:165100 黑龙江省呼玛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