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白个性的形成及其文学表现

合集下载

试论李白个性的形成原因及其文学表现

试论李白个性的形成原因及其文学表现

试论李白个性的形成原因及其文学表现-------论李白的儒道思想兼具的诗歌表现特色摘要:本文以李白的思想和诗歌表现风格深受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所影响为主线,以盛唐多元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儒道思想相溶表现诗歌表现内容、李白的主要政治经历和李白的人生态度等几大方面为着眼点展开论题进行论述。

李白深处封建制度鼎盛的时代,深受封建文化和意识的影响,他继承并发扬儒道文学思想中的优秀传统,以儒为进,以道为退矛盾且统一结合的人生观使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表现风格。

融会贯通将各种诗体、诗风运用于诗中,不拘泥于格律的束缚而力求意境的深远,使诗歌思想内容突出表现自我情感,围绕着入世与出世这一基本矛盾,塑造了自己诗仙、酒仙、谪仙的飘逸潇洒、傲岸不屈的生动形象。

在诗歌表现内容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色,以饱满丰富的、激昂强烈的语言来诠释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统治的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儒道思想、影响、浪漫主义、个性风格【正文】:李白思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他的个性风格的卓特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是十分突出的;但是纵观李白人生的主线,却脉络清晰地突出了以儒道思想结合的一种人生理念,即“功成身退”。

虽然儒、释、道、仙侠、纵横等各家思想都在李白身上有所凸显,对李白的个性和人生态度方面均有所影响,但是儒家思想的促其建功,游侠、纵横思想更促其建大功;老庄和道家思想引导他激流勇退。

这样以儒为进,以道为退的人生观就在他身上得到了矛盾且统一的体现。

李白的儒道政治思想有时是矛盾的,相背离的,使他总是在道家无为避世与儒家积极入世的边缘徘徊。

他始终用道家的处世态度来追求儒家的入仕理想,弄得自己在诗歌之外痛苦不堪。

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和情绪上的起落在诗歌中得到具体的反映。

李白的诗学观也是受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为深;与他的政治理想儒道矛盾不同;他接受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强调诗歌应写的清真自然;同时又继承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关心现实的传统,主张诗歌要有所兴寄,触及时事。

谈李白诗歌的个性文学表现

谈李白诗歌的个性文学表现

谈李白诗歌的个性文学表现【摘要】一个作家的个性形成深受时代、历史、家庭、自身后天培养诸多因素影响,这同时也决定了作家个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盛唐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具有“狂迈自负”、“豪迈奔放”的个性特征的形成是受他生活时代、家庭儒家与纵横等思想的影响,才有他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和个性化的特点。

【关键词】李白诗歌个性化文学表现提及李白我们自然就与浪漫主义联系起来,的确他的诗文以浪漫著称。

杜甫曾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称赞他,并在《春日忆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由衷的赞美了李白诗歌创作的飘然思不群,认为他的诗歌天下无人可比。

李白生活在盛唐那个时代,诸多因素锻造出了他狂傲自负、豪迈奔放、自然烂漫、桀骜放大这样的个性,使得李白的文学创作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白诗歌中融入了鲜明个性特征,其文学创作呈现出个性化的特色,无论是意象群的构建,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的运用,还是语言特征、布局谋篇,都体现了他的狂傲自负、豪情万丈、自然烂漫、桀骜放大的主观色彩,这种李白式的文学表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1在表现诗人强烈的感情上采用雄奇壮美的意象李白善于选择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意象来表现诗人强烈的感情。

他笔下的黄河、长江、昆仑、王岳、清风、明月、大鹏等意象,经常用来参与作家人格的塑造,带有诗人的个性气质,是诗人精神品质及性格的外化形式。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等,把黄河特有的粗狂雄洪的气势,把它奔腾激荡、掀起狂澜的伟大力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是充满着伟大的追求与抗争的河流,是不屈不挠,具有坚定意志和无穷生命力的河流。

在黄河这一充分人格化意象中,可以看到诗人崇高的理想、壮伟的胸怀和无以伦比的伟大精神力量,诗人在描写黄河的同时在写自己,即使写景也是抒情。

在黄河咆哮的惊涛中,听到了世人的充满激情的呼喊。

李白的自我表现与诗人形象

李白的自我表现与诗人形象

李白的自我表现与诗人形象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让我深入了解了他的自我表现与诗人形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李白的诗歌风格、自我表现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李白的诗歌风格独特而丰富多样。

他的作品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又有婉约细腻的情感表达。

他的诗歌中常常运用华丽的修辞手法,以及形象生动的描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

例如他的《静夜思》一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几句简短而富有意境的诗句,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李白的诗歌风格独树一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其次,李白在诗歌中展现了自己的个性与情感。

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喜欢描绘自己的行踪与经历,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

例如他的《蜀道难》一诗,“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首诗描绘了他在蜀道行走的艰难,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命运的反抗。

李白通过自我表现,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情感。

此外,李白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诗仙”。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和自我表现方式成为了后世诗人们学习的对象。

许多后世的文人学者都对李白进行了研究和模仿,使得他的诗歌影响力延续至今。

总结起来,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让我深入了解了他的自我表现与诗人形象。

通过对李白的诗歌风格、自我表现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诗歌独特而丰富多样的风格,展现了他的个性与情感,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歌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他的自我表现和诗人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李白的人格特质与行为表现

李白的人格特质与行为表现

李白的人格特质与行为表现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而著称,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和追捧。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让我深入了解了他的人格特质与行为表现,下面我将从他的豪放不羁、追求自由、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李白的人格特质体现在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上。

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放浪不羁的气息,表现出他不受拘束的个性。

他喜欢饮酒作乐,爱好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也体现了他对传统规矩的不屑一顾。

他在《将进酒》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种不拘一格的个性特质使他在当时的文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一代诗仙。

其次,李白追求自由的精神使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

他喜欢云游四方,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他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此外,李白的诗作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对人生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他在《行路难》中写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人生道路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的诗作中也经常出现对美酒、美食、美人的赞美,展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享受人生的态度。

最后,李白的诗作中也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注,呼吁社会改革和人民解放。

他在《悯农》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农民辛勤劳作和社会不公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怀。

综上所述,李白的人格特质与行为表现体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追求自由的精神、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的诗作充满了个性与情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人,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试论李白的人格魅力和诗词风格

试论李白的人格魅力和诗词风格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诗仙”。

他的人格魅力和诗词风格深受后人推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对李白人格魅力和诗词风格的一些论述:人格魅力:1. 豁达奔放:李白个性豁达奔放,不拘一格,崇尚自由。

他在人生态度上秉持豁达的心态,对于困境和挫折常常以豁达的态度看待。

2. 豪放不羁:李白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举止都显示出一种豪放不羁的个性。

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对于权势和规矩有一种不拘泥的态度。

3. 浪漫主义情怀:李白追求浪漫,崇尚个性,对大自然和人生充满热爱。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由、激情和浪漫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

4. 豪饮豁达:李白以豪饮而著称,这也反映了他豁达奔放的个性。

他在酒中表达豁达、豪放的情感,将生活中的忧愁和困扰抛却。

诗词风格:1. 豪放高远: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高远,以奔放、豪迈、高远为主要特点。

他的诗歌描绘了宏伟的山水景色,表达了个人豪情壮志。

2. 抒发自由:李白的诗歌反映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强调个性的表达和独立的生活态度。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自由奔放、逍遥自在的形象。

3. 借景抒情:李白善于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常以自然景物作为写景的素材,以此抒发自己的感慨。

4. 豪情壮志:李白的诗歌中充满豪情壮志,表达了对理想和抱负的追求。

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英雄人物,表达对英雄气概的向往。

总体而言,李白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对自由、豁达、豪放的追求,而他的诗词风格体现在豪放高远、抒发自由、借景抒情、豪情壮志等方面。

这使得他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谈李白诗歌的个性文学表现

谈李白诗歌的个性文学表现

谈李白诗歌的个性文学表现【摘要】一个作家的个性形成深受时代、历史、家庭、自身后天培养诸多因素影响,这同时也决定了作家个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盛唐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具有“狂迈自负”、“豪迈奔放”的个性特征的形成是受他生活时代、家庭儒家与纵横等思想的影响,才有他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和个性化的特点。

【关键词】李白诗歌个性化文学表现提及李白我们自然就与浪漫主义联系起来,的确他的诗文以浪漫著称。

杜甫曾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称赞他,并在《春日忆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由衷的赞美了李白诗歌创作的飘然思不群,认为他的诗歌天下无人可比。

李白生活在盛唐那个时代,诸多因素锻造出了他狂傲自负、豪迈奔放、自然烂漫、桀骜放大这样的个性,使得李白的文学创作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白诗歌中融入了鲜明个性特征,其文学创作呈现出个性化的特色,无论是意象群的构建,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的运用,还是语言特征、布局谋篇,都体现了他的狂傲自负、豪情万丈、自然烂漫、桀骜放大的主观色彩,这种李白式的文学表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1在表现诗人强烈的感情上采用雄奇壮美的意象李白善于选择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意象来表现诗人强烈的感情。

他笔下的黄河、长江、昆仑、王岳、清风、明月、大鹏等意象,经常用来参与作家人格的塑造,带有诗人的个性气质,是诗人精神品质及性格的外化形式。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等,把黄河特有的粗狂雄洪的气势,把它奔腾激荡、掀起狂澜的伟大力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是充满着伟大的追求与抗争的河流,是不屈不挠,具有坚定意志和无穷生命力的河流。

在黄河这一充分人格化意象中,可以看到诗人崇高的理想、壮伟的胸怀和无以伦比的伟大精神力量,诗人在描写黄河的同时在写自己,即使写景也是抒情。

在黄河咆哮的惊涛中,听到了世人的充满激情的呼喊。

李白及其诗歌艺术特色

李白及其诗歌艺术特色

李白及其诗歌艺术特色
李白是中国唐代文学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他以其豪放奔放的个性和独特的诗歌风格成为文坛上的璀璨之星。

他的诗歌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由奔放的个性特色:李白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不拘形式,深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他以饮酒作乐、吟诗赋词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世界,具有放浪不羁的风格。

2. 奇词异句的创作风格:李白善于运用富有音乐感的词句,用奇特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的诗歌常常以壮丽的场景、夸张的形象和直观的感受来吸引读者。

3. 艺术追求的广度和深度:李白的作品涉及广泛的题材和内容,从山水田园到宫廷政治,从个人感情到社会变革,他有着独特的眼光和思考方式。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美感,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宏大的艺术境界。

4.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李白在诗歌创作中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他的作品既追求诗意的表达和感人之处,又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和独特性。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鲜明的表现形式来展现诗歌的艺术魅力。

5. 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李白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诗歌具有流动的美感。

他善于运用运动描写的手法,通过丰富的动态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总的来说,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他个性的自由奔放、形象的奇特与直观、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倍受赞誉的朝代之一,气象万千、开放自信的盛唐文化孕育出了天才诗人——李白,他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作为盛唐诗人中艺术个性最鲜明的一位,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以下是我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认识。

一、李白诗歌富于自我表现,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李白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诗篇中激荡着火焰般的情感,感受到诗人活跃的自我形象,这种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富于自我表现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的地方使诗歌增加了排山倒海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亲切、热情。

从李白诗中我们不仅看到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也看到一个傲岸自信、狂放不羁、旷达乐观、天真深情的诗人形象。

例如《蜀道难》这首诗里极力描写蜀道的奇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三次出现,回旋往复,带有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然而这首诗的气势却是豪放的,感情是激昂的,使人读了以后心情振奋,想去迎接和征服这大自然的艰险。

读者读之则有神驰八极,心怀四溟的感觉。

这正是因为诗中融合着李白的豪放性格的缘故。

这是讲李白笔下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的色彩。

即使是在《蜀道难》这样的诗里,描写蜀道的艰险,可是也融入了李白的豪放的性格。

再如《南陵别儿童入京》末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诗句直接流露出作者将要仕宦京都的狂喜。

李白诗歌的强烈主观抒情性,不仅仅表现在那些直抒胸臆的作品中,在那些描写祖国山川的篇章中,同样跃动着胸襟远大、性格傲岸的诗人自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李白个性的形成及其文学表现【摘要】: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已进入了诗歌的黄金时代。

其中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最杰出的代表。

在思想上,李白儒道侠兼有,道教思想伴其一生,也影响其创作个性。

李白的生活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思想等是对其个性形成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我从分析李白个性的形成入手,将其性格概括为乐观豪迈、天真浪漫和自我张扬三个方面。

这种个性的形成使其诗歌在抒情方式、表现形式、创作手法,还是语言特征,谋篇布局上呈现出独具的个性化特点。

【关键词】:李白、个性思想、文学表现【正文】:晚唐诗人杜荀鹤曾在《经谢公青山吊李翰林》一诗中的无限感叹:“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文学的巨擘。

在中国古代社会,那种个性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乐观豪迈、天真浪漫和自我张扬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

也正是有了这样个性鲜明的李白,我们才看到了文辞粲然,雄奇瑰丽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李白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官至翰林待诏,称“李翰林”,又有“诗仙”之称。

其出身有许多疑点,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迷:或说其族获罪,谪居条支(属于西域,今在伊拉克境内);或说在碎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碎叶,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陈寅恪《李白氏族之疑问》认为:李白父客,像是胡任到李唐经商而取李姓。

从其诗中可看出他曾在胡人聚居地生活过。

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样,类胡人。

白有许多习惯也很特别,如友人死,他为之剔骨而葬。

其子女取名“颇黎”、“明月奴”。

(一)读书与蜀中游历,25岁之前。

五岁随父到江油县,“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不到二十岁,苏颋见到李白,说他“天才英丽,可与相如比肩。

”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

(二)壮游与求仕,41岁之前。

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三)长安三年,42-44。

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

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长安市中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后受排挤,赐金放还。

两入长安对李白一生很重要,尤其其后的创作,有着更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四)再次游历,45——55岁。

离开长安,李白又开始漫游。

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杜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

李白有两诗与杜,杜有十二首诗赠白。

之后,白与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

这期间,白受道箓,热衷于求仙访道。

(五)安史之乱期,56——62岁。

安史乱后,白隐居庐山。

玄宗奔蜀,马嵬后,肃宗在灵武继位。

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人,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

作《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崩奔似永嘉;但永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西)。

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得还。

据郭沫若考定“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作。

白62岁死于当涂,一说患腐胁疾而死,一说是因醉入水捞月而死。

二、李白的个性的形成一个伟大作家的个性形成包含着时代的、历史的、家庭的、自身后天培养等诸多因素,这也就决定了伟大作家个性的多缘性和复杂性。

李白的生活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思想等是对其个性形成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我将其性格概括为乐观豪迈、天真浪漫和自我张扬三个方面。

(一)生活时代背景造成李白的个性中充满乐观豪迈。

李白的英雄气质源于他生活的时代。

盛唐时期的强大国力对士人心灵的感召,最重要的是造就了一代文人开阔的襟怀和宏大的抱负以及对国运前程的坚定信念。

他们面对盛世油然而生“公侯皆我辈”的宏愿,正如李白诗云:“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李白《古风》一)可以说,这是一个充满着霸气和英雄意识的时代。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冲天豪气和骨子里的自信自傲。

有人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注1)这是因为在李白身上集中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即唐人所独有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为实现他的英雄抱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寄崔侍御》),他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做一番安邦定国的宏图伟业,使得“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确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他深信“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

时代的孕育让李白唱出了地道的大唐帝国的盛世之音。

(二)生活经历让李白的个性中充满天真浪漫。

李白一生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1.信道求仙。

他常梦见与仙人交游,对长生飞仙,深信不疑。

“白举行入道仪式,疑有两次”。

(注2)。

如《西岳莲花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2.隐居游历。

天下山水,白游历十之七八。

他广交天下友。

3.仗义行侠,嗜酒终身。

他剑不离手,欲如项羽学万人敌。

他挥金如土,讲义气,重然诺。

自称“酒中仙”。

4.求仕为官。

白任情使性,不懂政治。

虽为官很短,但影响其一生。

大量研究表明李白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漫游生活中度过的。

他二十五岁时,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国长如不系舟”(《寄崔侍御》)。

离家之后,他到处漂流,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客死于当涂李阳冰处,以漫游终其一生。

他的游迹所到之处很广很远,“南穷苍悟,东涉溟海”,北抵燕赵,西历歧邠,至于宛洛、吴越,更是多次重游,名山大川,古迹胜地,无不亲临其境,所谓“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境,终年不移”(范传正《李公新墓碑》)。

在这种漫游生活中,游目骋怀,抒情遣兴,产生了众多流传千古的瑰丽篇章。

李白的游历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创作,更使得他在心灵上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李白对山川美景有着特殊的感情,长江、黄河、峨眉、庐山、天姥、天门,所到未到的名山大川无一不被他摄入笔端。

另外魏晋时代精神的影响也对李白个性中的天真浪漫起了作用。

中国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在魏晋时代。

生活和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艺术上的生命意味和宇宙意识,是魏晋时代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

魏晋之美体现在生活与人格上即是追求个性的艺术态度,亲和自然的自由精神。

在李白身上,魏晋的主体精神在生活中和人格上都有充分体现,在艺术上又多方面地体现出自由解放的审美精神。

这些主要体现在李白的仙游之作中。

它们继承了魏晋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对生命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超越人生束缚的心灵遨游。

如“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常周旋。

常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

我知尔游心无穷。

”(《元丹丘歌》)同时,李白表现出对把握现实的生命意义的感悟,对生命赋予自然永恒存在的真诚呼唤:“白日与明月,昼夜尚不闲。

况尔悠悠人,安得久世间。

传闻海水上,乃有蓬莱山。

玉树生绿叶,灵芝每登攀。

一食驻玄发,再食留红颜。

吾欲从此去,去之无时还。

”(《杂诗》)(三)李白一生的思想对其个性影响最大,李白的思想对其个性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

我们先看看李白的思想特征:在思想上,李白儒道侠兼有,道教思想伴其一生,也影响其创作个性。

他在政治上极端自负,想有所作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但他又以谢安自喻,追求功成身退:“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救苍生应为晚。

”儒道兼重,又加上极度自负,政治上的无能,他的一生充满矛盾和痛苦。

1.儒家思想我认为着重一点就是在李白一生中,儒家思想在各类思想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李白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就是积极从政的出仕思想。

李白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最可贵的那部分,即积极入世,追求建功立业。

他始终以“经济”、“经纶”、“济世”、“济时”自负,而且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实现这些政治理想.儒家的“达则兼善天下”在李白心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他自幼诵读诗书,观览百家,“常横经借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对轩辕以来的历史,也非常熟悉。

李白很早就立下了建功立业、治国安邦之志,他高唱:“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上安州裴长史书》)而且一直渴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行路难》),希冀在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活中建立殊勋。

李白对自己在政治生活上的极大期望,正是儒家所提倡的热情而执着的入世精神。

正是这种执着的济世热忱使他自信豪迈,勇于进取,洋溢着浓厚的英雄意识。

2.道教思想道教思想对李白独特个性和诗歌独特风貌的形成,影响非常大,甚至有人认为李白是“道教徒诗人”。

道教思想孕育了李白蔑视权势富贵,反抗礼法束缚,追求生活自由,张扬个人品性的思想性格。

作为深受道教思想影响的李白,自然形成了他追求生活自在,思想自由,不为权势富贵所迫,不为世俗名利所累的个性。

李白有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终与安社稷”(《赠韦秘书子春》),“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就是这种意愿的写照。

李白也曾得玄宗礼遇,但他得不到重用,并不得志。

而李白平交王侯,傲视群小,终于招来嫉恨,屡遭谗毁、排挤和打击。

依他的个性,自然不会违己心志,屈从权贵,而是更强烈的追求自由。

李白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表现了他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和对权贵的无比蔑视;一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表现了李白对权势富贵的轻视,对封建礼法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的批判。

3.游侠思想李白的任侠,与他积极用世的人生观密切相关;李白的任侠,最能展示他反叛传统的叛逆精神和冲决罗网争取解放的自由个性。

李白的游侠思想体现在:重然诺,轻生死,仗义疏才,急人之难,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存交重义,结纳豪俊,豪饮好剑,如“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寄崔侍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还有一点是李白的叛逆精神与英雄主义。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从李白所接受的各种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东西,即李白对自我、个体的看重。

他受到了儒、道、侠、纵横等诸家的影响,但是他的思想又不属于某一家,而更多的是对它们的超越,形成了独特的对自我个性的张扬。

儒家将其注重个体的思想特征纳入人格修养之中,道家将其纳入个性自由之中,纵横、任侠将其纳入个人英雄主义之中……实际上,李白对个体的看重远不是上述诸家所能包括的。

李白的个体精神是自我张扬的,它区别于儒家的,在于个体对李白来说是最终的目的,而对儒家来说只是手段;区别于道家的,在于李白的个体是外向的、张扬的,是与政治紧密联系的,道家则是回避政治的;至于纵横、任侠等不过是李白发扬个体精神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