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白个性的形成及其文学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李白个性的形成及其文学表现

【摘要】: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已进入了诗歌的黄金时代。其中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最杰出的代表。在思想上,李白儒道侠兼有,道教思想伴其一生,也影响其创作个性。李白的生活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思想等是对其个性形成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我从分析李白个性的形成入手,将其性格概括为乐观豪迈、天真浪漫和自我张扬三个方面。这种个性的形成使其诗歌在抒情方式、表现形式、创作手法,还是语言特征,谋篇布局上呈现出独具的个性化特点。

【关键词】:李白、个性思想、文学表现

【正文】:

晚唐诗人杜荀鹤曾在《经谢公青山吊李翰林》一诗中的无限感叹:“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李白是时代的骄子,文学的巨擘。在中国古代社会,那种个性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乐观豪迈、天真浪漫和自我张扬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也正是有了这样个性鲜明的李白,我们才看到了文辞粲然,雄奇瑰丽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官至翰林待诏,称“李翰林”,又有“诗仙”之称。其出身有许多疑点,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迷:或说其族获罪,谪居条支(属于西域,今在伊拉克境内);或说在碎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碎叶,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陈寅恪《李白氏族之疑问》认为:李白父客,像是胡任到李唐经商而取李姓。从其诗中可看出他曾在胡人聚居地生活过。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样,类胡人。白有许多习惯也很特别,如友人死,他为之剔骨而葬。其子女取名“颇黎”、“明月奴”。

(一)读书与蜀中游历,25岁之前。五岁随父到江油县,“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不到二十岁,苏颋见到李白,说他“天才英丽,可与相如比肩。”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

(二)壮游与求仕,41岁之前。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三)长安三年,42-44。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长安市中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后受排挤,赐金放还。两入长安对李白一生很重要,尤其其后的创作,有着更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四)再次游历,45——55岁。离开长安,李白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杜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李白有两诗与杜,杜有十二首诗赠白。之后,白与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这期间,白受道箓,热衷于求仙访道。

(五)安史之乱期,56——62岁。安史乱后,白隐居庐山。玄宗奔蜀,马嵬后,肃宗在灵武继位。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人,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作《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崩奔似永嘉;但永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西)。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得还。据郭沫若考定“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作。白62岁死于当涂,一说患腐胁疾而死,一说是因醉入水捞月而死。

二、李白的个性的形成

一个伟大作家的个性形成包含着时代的、历史的、家庭的、自身后天培养等诸多因素,这也就决定了伟大作家个性的多缘性和复杂性。李白的生活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思想等是对其个性形成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我将其性格概括为乐观豪迈、天真浪漫和自我张扬三个方面。

(一)生活时代背景造成李白的个性中充满乐观豪迈。

李白的英雄气质源于他生活的时代。盛唐时期的强大国力对士人心灵的感召,最重要的是造就了一代文人开阔的襟怀和宏大的抱负以及对国运前程的坚定信念。他们面对盛世油然而生“公侯皆我辈”的宏愿,正如李白诗云:“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李白《古风》一)可以说,这是一个充满着霸气和英雄意识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冲天豪气和骨子里的自信自傲。有人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注1)这是因为在李白身上集中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即唐人所独有的英雄主义精神。李白为实现他的英雄抱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寄崔侍御》),他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做一番安邦定国的宏图伟业,使得“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确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他深信“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

晚”(《梁园吟》)。时代的孕育让李白唱出了地道的大唐帝国的盛世之音。

(二)生活经历让李白的个性中充满天真浪漫。

李白一生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信道求仙。他常梦见与仙人交游,对长生飞仙,深信不疑。“白举行入道仪式,疑有两次”。(注2)。如《西岳莲花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2.隐居游历。天下山水,白游历十之七八。他广交天下友。

3.仗义行侠,嗜酒终身。他剑不离手,欲如项羽学万人敌。他挥金如土,讲义气,重然诺。自称“酒中仙”。

4.求仕为官。白任情使性,不懂政治。虽为官很短,但影响其一生。

大量研究表明李白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漫游生活中度过的。他二十五岁时,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国长如不系舟”(《寄崔侍御》)。离家之后,他到处漂流,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客死于当涂李阳冰处,以漫游终其一生。他的游迹所到之处很广很远,“南穷苍悟,东涉溟海”,北抵燕赵,西历歧邠,至于宛洛、吴越,更是多次重游,名山大川,古迹胜地,无不亲临其境,所谓“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境,终年不移”(范传正《李公新墓碑》)。在这种漫游生活中,游目骋怀,抒情遣兴,产生了众多流传千古的瑰丽篇章。李白的游历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创作,更使得他在心灵上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李白对山川美景有着特殊的感情,长江、黄河、峨眉、庐山、天姥、天门,所到未到的名山大川无一不被他摄入笔端。

另外魏晋时代精神的影响也对李白个性中的天真浪漫起了作用。

中国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在魏晋时代。生活和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艺术上的生命意味和宇宙意识,是魏晋时代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魏晋之美体现在生活与人格上即是追求个性的艺术态度,亲和自然的自由精神。在李白身上,魏晋的主体精神在生活中和人格上都有充分体现,在艺术上又多方面地体现出自由解放的审美精神。这些主要体现在李白的仙游之作中。它们继承了魏晋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对生命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超越人生束缚的心灵遨游。如“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常周旋。常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我知尔游心无穷。”(《元丹丘歌》)同时,李白表现出对把握现实的生命意义的感悟,对生命赋予自然永恒存在的真诚呼唤:“白日与明月,昼夜尚不闲。况尔悠悠人,安得久世间。传闻海水上,乃有蓬莱山。玉树生绿叶,灵芝每登攀。一食驻玄发,再食留红颜。吾欲从此去,去之无时还。”(《杂诗》)

(三)李白一生的思想对其个性影响最大,李白的思想对其个性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

我们先看看李白的思想特征:

在思想上,李白儒道侠兼有,道教思想伴其一生,也影响其创作个性。他在政治上极端自负,想有所作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他又以谢安自喻,追求功成身退:“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救苍生应为晚。”儒道兼重,又加上极度自负,政治上的无能,他的一生充满矛盾和痛苦。

1.儒家思想

我认为着重一点就是在李白一生中,儒家思想在各类思想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李白儒家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