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全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全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全

第一绪论

1、环境空间数据获取的方法:

基于地面的采集方法:现场观测、实际测量、实际调查

基于遥感的采集方法

2、遥感的概念:

即遥远的感知,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物体而取得其信息的探测技术。

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接触处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遥感系统包括:

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其息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姿态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聚合分类。

4、遥感的分类:(P4)

a.按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航宇

b.按探测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

c.按工作方式:主动、被动

d.按应用领域:

e.按传感器:地磁波、高光谱、声波、重力、磁力、地震波

f.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5、遥感的特点:

宏观性、时效性、综合性(概括性)、经济性、局限性

6、遥感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a.瞬时信息的定性分析阶段(是什么)

b.空间信息的定位分析阶段(在哪里)

c.时间信息的趋势分析阶段(如何变化)

d.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阶段(多源信息的复合)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与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了电磁波谱。(波长由小到大):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3、电磁辐射量度:

a.辐射能量Q/W :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能量

b.辐射通量Φ:在单位时间传送的辐射能量

c.辐射强度I

: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微小辐射源向某一方向辐射的能量 d.辐射照度E :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

e.辐射出射度Me :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

f.辐射亮度Le :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从外表的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

4、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这个物体就是绝对黑体。

5、黑体辐射的3个特性:

a.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

b.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

c.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6、地物的发射率:地物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的比值。

影响地物发射率的因素:地物的性质、表面状况、温度(比热、热惯量)。比热大、

7、地物波谱曲线:即一地物对不同波长测出对应于该波长的光谱辐射出射度所绘制的曲线。

8、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垂直于太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9、太阳高度角α:太阳入射光线与地平面所形成的夹角。

α与成像时刻的时间、季节、地理位置、坡度坡向有关。

为了减小太阳高度角的影响,遥感卫星轨道大多设计成在每天的同一地方时间通过同一地方上空,但季节和地理维度的差异造成的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10、大气的传输特性:

大气具有吸收、散射、(反射、折射、)透射的特性,这种特性与波长和大气成分有关。

11、太阳辐射的衰减过程:

30%被云层反射回,17%被大气吸收,22%被大气散射,31%到达地面。

12、大气窗口:

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

13、大气散射:

除了散射地面反射光导致辐射减弱外,还会因为反射光进入传感器而增加了信号中的噪音成分,造成遥感图像质量下降。瑞利散射(蓝光容易被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14、环境对地物光谱特征的影响:

a.地物的物理性状

b.光源的辐射强度:纬度与海拔高度

c.季节:太阳高度不同

d.探测时间:时间不同,反射率不同

e.气象条件

15、地物反射波谱:指地物的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以波长λ为横坐标,以反射率P为纵坐标,描述地物反射率对不同波长的波反射能力的曲线。

16、叶绿素对蓝光吸收,对绿光反射;水体反射蓝绿光,吸收其他波段,尤其是近红外波段,因此水体在近红外影像上成黑色。

17、地物光谱测试的作用:a.传感器波段选择、验证、评价的依据。b.建立地面、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的关系。c.将地物光谱数据直接与第五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应用模型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3.1 遥感平台

1、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2、卫星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可用6个参数表示:

(轨道长半径a、卫星轨道偏心率e):确定轨道的形状和大小。

(椭圆面倾斜角i、升交点赤径Ω):确定轨道面的方向。

(近地点角距ω):确定轨道面中长轴的方向。

卫星过近地点时刻t和运行周期T:确定任意时刻卫星在轨道中的位置。

3.2 航天遥感平台

1、根据其服务的对象,将遥感平台分为: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间谍侦察卫星。

2、气象卫星特点:

a.轨道:低轨:即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也称极地轨道,高度800—1600Km,视场宽为2800Km,就某点一日两次。

b.高轨:即地球同步卫星,高度为3600Km,覆盖1/4地球,由5颗星组成系统,就

某固定地区,每隔20—30min。

c.时间分辨率高:极地卫星0.5—1天/每次,静止卫星0.5小时/每次。

d.成像面积大

e.信息量大(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气象卫星获得的资料包括:可见光和红外云图等波段信息,还兼有通讯卫星的作用。

f.资料一致性优势。

3、气象卫星资料的应用领域:

a.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

b.气候研究和气候变迁的研究

c.资源环境其他领域

d.海洋(鱼情,洋流等)

4、陆地资源卫星:以探测陆地资源为目的的卫星。陆地卫星Landsat,斯波特卫星SPOT,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其他陆地卫星。

5、陆地卫星Landsat:1972年发射第一颗,共发射7颗,产品主要有MSS、TM、ETM,属于中高度、长寿命卫星。

其运行特点:①轨道为与太阳同步的近极地圆形轨道。即卫星通过每一点的地方时相同。②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上午成像,太阳高度角为25—30度。③轨道高度为700—900 km。④运行周期为99—103 min/圈,每16天覆盖一次地球。⑤旁白重叠度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如纬度40度处重叠为34%,纬度80度处为80%。

传感器:多光谱扫描仪MSS,分辨率为80m;专题制图仪TM,7个波段

7、SPOT卫星:

轨道:太阳同步圆形近极地轨道,高度在830km左右,分辨率为10m,重复观察周期为1~5m。

应用围:共14个地面接收站,以陆地观察为主;用于地图制作,1:5万地形图;立体观测和高程测量。

8、中巴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太阳同步极轨道,轨道高度778km,重访周期26天,分辨率19.5m。

资源二号:主要用于地球资源和环境监测。

9、高空间分辨率陆地卫星IKONOS:

参数:太阳同步轨道,高度681km,重复周期1~3天,携带一个全色1m分辨率传感器和一个四波段4m分辨率的多光谱传感器。

10、海洋遥感的特点:(除遥感的共性外)

a.需要高空和空间的遥感平台,以进行大面积同步覆盖的观测。

b.以微波为主

c.电磁波与激光、声波的结合

d.海面实测资料的校正

3.3 摄影成像

1、传感器的组成: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

2、摄影机的分类:分幅式摄影机、全景式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数码摄影机。

3、根据摄影机主光轴与地面的关系,可分为垂直摄影和倾斜摄影。

4、垂直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相片的投影,像片的比例尺,像点位移。

5、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

a.投影距离的影响:(垂)比例尺与投影距离无关,(中)焦距固定,航高改变,其比例尺也随之改变。

b.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垂)总是水平的,不存在倾斜问题,(中)若投影面倾斜,航片各部分比例尺不同。

c.地形起伏的影响:(垂)无影响,(中)起伏越大,水平位置的位移量越大,正地形↑,负地形↓。

6、中心投影的透视规律:

a.地物是一个点,中心投影上仍是一个点。

b.与像面平行的直线的像仍是直线;如果直线垂直于地面,有两种情况:第一,当直线与像片垂直并通过投影中心时,该直线在像片上为一个点,第二,直线的延长线不通过投影中心,这时直线的投影仍为直线,但该垂直线状目标的长度与变形情况则取决于目标在像片中的位置。

c.平面上的曲线,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仍为曲线。

7、像片比例尺: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8、摄影比例尺:航片上某线段1与地面相应线段的水平距离L之比。

9、重叠和遗漏视像(P61)。

10、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的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11、像点位移的特性:

a.位移量与地形高差h成正比。当高差为正时,像点位移为正,是背离像主点方向移动,当高差为负时,像点位移为负,是朝向像主点方向移动。

b.位移量与像主点的距离r成正比。像片中心部分位移量较小,像主点处r=0,无位移。

c.位移量与摄影高度(航高)成反比。

3.4 扫描成像

1、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成像方式有三种:光/机扫描成像,固体自扫描成像,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

2、光/机扫描成像:

依靠机械转动装置使镜头摆动,形成对目标地物逐点、逐行扫描。探测元件把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转化成电信号,再经电/光转换成为光能量,最后在胶片上形成影像。

3、瞬时视场角:

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收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角度,这个角度即为瞬时视场角。即为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4、总视场角:

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称为总视场。从遥感平台到地面扫描带外侧所构成的夹角,即为总视场角。固体自扫描成像:用固定的探测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

5、高光谱遥感:即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是利用很窄的电磁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取有关数据的探测技术。

其特点:a.多达几百个波段 b.连续的光谱 c.光谱波段覆盖了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区域全部光谱带。

6、成像光谱仪:

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谱像合一”的技术,称为成像光谱技术。按照该原理制成的扫描仪就是成像光谱仪。

3.5 微波遥感与成像

1、微波遥感: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

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2、微波遥感的特点:

a.全天候、全天时成像

b.对某些地物有特殊的波谱特征,例如微波波段中,水的比辐射率为0.4,而在冰中的比辐射率为0.99。

c.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所以对于探测隐藏在林下的地形、地质构造、军事目标,以及埋藏于地下的工程、矿藏、地下水有重要意义。

d.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e.分辨率较低,但特征明显

3、微波遥感方式:主动微波遥感、被动微波遥感

4、主动微波遥感:通过向目标地物发射微波并接收其后向散射信号来实现对地观测遥感方式。主要传感器是雷达。

雷达的用途:测定目标的位置、方向、距离和运动目标的速度。

按照雷达的工作方式可分为成像雷达和非成像雷达。

成像雷达又分为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和合成孔径侧视雷达。

5、测试雷达的分辨力可分为距离分辨力(垂直于飞行的方向)和方位分辨力(平行于飞行方向)。距离分辨力的特征:

a.俯角越小,距离分辨力越高,这也是为什么雷达成像必须侧视的原因。

b.减小脉冲宽度可以提高距离分辨力

6、提高方位分辨力的措施:采用波长较短的电磁波,加大天线孔径,缩短观测距离。

7、合成孔径侧视雷达:利用遥感平台的前进运动,将一个小孔径的天线安装在平台的侧方,以代替大孔径的天线,提高方位分辨力的雷达。

3.6 遥感图像的特征

1、通过遥感图像获取三方面的信息:目标地物的大小、形状及空间分布特点;目标地物的属性特点;目标地物的变化动态特点。

应地将遥感图像归纳为三方面的特征:几何特征、物理特征、时间特征

这三方面特征的表现参数: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2、空间分辨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围的大小,及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空间分辨率的表示形式:

像元:每个像元的大小在地面上对应的围

象解率:胶片上1mm间隔包含的线对数(一条白线一台黑线构成一个线对)像元大小=每线对大小/2.8

视场角:电子传感器的瞬时视域,用弧度表示

3、波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越小,分辨率越高。

意义:a.提高了对地物的识别程度;b.在图像处理中多光谱信息的利用可以提高分析判断效果。

4、辐射分辨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每个像元的辐射量化级。

5、时间分辨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意义是:a.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报;b.进行自然历史变迁和动力学分析;c.更新数据库,形成时态数据。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

4.1 光学原理和光学处理

1、亮度对比:目标物相对于背景的亮暗程度,即视场中对象与背景的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

2、颜色对比:在视场中,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颜色对比受视觉影响很大。

3、颜色的性质:当物体对可见光无选择的反射,反射率在80%~90%以上时,物体为白色显得明亮;当反射率在4%以下时,物体为黑色显得很暗;中间反射率则为灰色。颜色的性质用明度、色调、饱和度来描述。反射率越高,明度就越高;选择的波段越窄,饱和度越高。

4、颜色立体:为了形象的描述颜色特性之间的关系,通常用颜色立体来表现一种理想化的示意关系。

5、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两种颜色混合相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则称之为三原色。红绿蓝是最优的三原色。

6、减法三原色:黄、品红、青色。

7、加色法彩色合成:根据加色法原理,制作成各种合成仪器,选用不同波段的正片或负片组合,进行彩色合成,是加色法合成的过程。根据仪器类别可以将图像处理方法分为合成仪法和分层曝光法。

8、减色法彩色合成:利用减色法原理使白光经过多种乳剂或染料或滤色片透明镜片等而反射或透射出来的合成彩色是减色法彩色合成。根据不同的工艺和技术可以分为染印法、印刷法、重氮法。

4.2 数字图像的校正

1、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储存、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2、数字化:将连续的图像变化,做等间距的抽样和量化。通常是以像元的亮度值

表示。数字量和模拟量的本质区别在于模拟量是连续变量而数字量是离散变量。

3、灰度直方图:以每个像元为单位,表示图像中各亮度值或亮度值区间像元出现的频率的分布图。

4、数字图像的数学方法表示:对一幅N×M个像元的图像的灰度值用一个N×M 的矩阵函数来表示。

5、引起辐射误差的三个因素:a.传感器的光电变换b.大气的影响c.光照条件

6、程辐射度:相当部分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部分辐射称为程辐射度。

7、大气影响数字图像,其粗略校正地方法: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回归分析法。

8、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的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大气折射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

在图像上的变形表现为: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实际地面大小不一;实际地物的错位;地物形状的变形。

9、几何校正的计算方法:建立两图像像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校正后图像上每点的亮度值。

⑴最近邻法⑵双线性插法⑶三次卷积插法

10、控制点的选取:L≥﹙n+1﹚﹙n+2﹚/2

选取原则:a.易分辨、易定位、较精细的特征。b.GCP分布尽量均匀,分布于整个图。c.特征变化大的地区应多选些。

4.3 数字图像增强

1、对比度变换(单点处理)

线性变换:整体线性变换,分段线性变换

非线性变换:指数变换,对数变换

2、邻域处理(空间滤波)

图像卷积运算、平滑(均值平滑处理、中值滤波)、锐化(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

3、彩色变换

单波段彩色变换(密度分割):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可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幅彩色图像。

多波段彩色变换(假彩色合成):把三个波段的图像分别通过红、绿、蓝三种原色合成彩色影像。

4.4 HLS变换(色调、明度、饱和度)

1、RGB与HLS的变换:

设L R,L G,L B均为0~1的实型数据,H是0~360的实型,L和S为0~1的实型。其中有一例外,即当S=0时,H无定义值。

L max为L R,L G,L B中的最大值,L min为L R,L G,L B中的最小值

a.明度值:L=﹙L max+L min﹚/2

对于特殊情况,L max = L min,说明L R=L G=L B为灰色,这时S=0,H无定义值

b.饱和度:

若L≤0.5,则S=﹙S max-S min﹚/﹙S max+S min﹚

若L>0.5,则S=﹙S max-S min﹚/[﹙1-S max﹚+﹙1-S min﹚]

c.色调:设ΔH= H max-H min

当H R = H Rmax 时,则H=60[﹙H G-H B ﹚/ΔH]

当H G = H Gmax 时,则H=60[2+﹙H B-H R﹚/ΔH]

当H B = H Bmax 时,则H=60[4+﹙H R-H G﹚/ΔH]

2、图像运算:差值运算、比值运算

3、多光谱变换:目的: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

K—L变换(主成分变换);K—T变换(缨帽变换)。

4.4 多源信息的复合

1、多源信息的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

2、分别对应步骤:配准、复合;配准、直方图调整、复合;地理数据的网格化、最有遥感数据的选取、配准复合。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1、目标地物的特征:色、形、位。

2、目标地物识别特征: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图型、相关布局。

3、目视解译的方法: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复合法、综合推理法、地理相关分析法。

4、目视解译步骤:

a.准备工作阶段:明确解译任务和要求,收集分析相关资料,选择合适波段与时相数据

b.初步解译与野外区的考察

c.室详细判读

d.野外验证与补判

e.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

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

1、遥感数字图像是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图像,遥感数字图像最基本的单位是像素。

2、计算机分类中采用的统计特征变量包括:

全局统计特征变量和局部统计特征变量

3、特征提取:从n个特征中选取k个更有效特征的过程(n>k)。

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依据:遥感图像像素的相似度。在遥感图像分类过程中,常使用距离和相关系数来衡量相似度。

5、计算机分类包括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6、监督分类方法:

首先需要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如像素亮度均值、方差等),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

7、非监督分类方法:

是在没有先验类别(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将相似度大的像元归为一类)的方法。

8、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比较: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

监督分类的关键是选择训练场地。训练场地要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能够满足分类要求,此为监督分类的不足之处。工作量相对大,但精度相对较高。

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他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征进行分类。当两地物类型对应的光谱特征差异很小时,分类效果不如监督分类效果好。工作量相对小,但精度相对较低。

9、地物按其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点状地物、线状地物、面状地物。

10、链码

11、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组成:

a.第一部分为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子系统

b.第二部分为遥感图像解译知识获取系统

c.第三部分为狭义的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方案(终)

西藏文化广电艺术中心建设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方案 西藏文化广电艺术中心项目商务部 2019年06月01日

西藏文化广电艺术中心建设项目 全过程成本管理方案 项目成本管理:承包人为使项目成本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所作的预测、计划、控制、调整、核算、分析和考核等管理工作。 为了指导和规范西藏文化广电艺术中心建设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控制项目成本增加项目效益,项目部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和合同特点,特制定本项目的工程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方案。 第一部分成本管理组织架构、基本要求及目标 一、成本管理组织架构 项目部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成本管理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本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 组长:张金运 副组长:陈新群、高文博 成员:商务、技术、工程、物资、安质、机械、财务等职能部门领导。 二、成本管理基本工作要求 1、建立健全制度和流程,明确责任,加强管理考核和奖罚。 2、工作人员要熟悉合同文件、成本管控相关文件、施工图纸并定期进行沟通交流。 3、注重策划,大胆立项,统筹考虑工期、质量技术及变更索赔的获利,综合权衡,明确重点,以不影响整个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目标为原则。 4、建立成本管理的相关表格及证据台帐,并注意对外保密。

5、注重原始资料的保留、归档和相关资料的有效传递。 6、重视反变更、反索赔的不利影响。 7、及时上报,跟踪审批,争取同期或尽快得到计量,降低风险,缓解资金压力。 8、严格合同履约,为变更索赔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与业主、设计、监理多层次的沟通,注意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 9、对一些合同条款约定有失公平或者模糊、有歧议或者比较敏感的变更索赔事项,宜先收集资料,留下原始证据(文字、影像等); 10、以合同为准则,以事实为依据,,经得起审查和审计。 三、成本管理的目标 1、根据投资估算、工程概算相关数据分析,确定项目的合理目标利润,在目标利润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实现利润。 2、以管理为核心,核算为手段,效益为目的,对成本进行事前测定、日常控制和事后考核总结,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及对重大变更的前期分析,应该更加侧重降低成本导向及利润增量的思路。 第二部分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思路 以进度计划为主线、成本管控为核心,做好现场安全质量管理,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项目总投资估算阶段成本管控 1、研究投资估算所含具体内容,逐项分析各项与现场、招标文件、合同存在的缺项、漏项,并采取补救措施。 如近期通过对投资估算与现场的比较发现:

孙新明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重视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孙新明 关键词: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下肢慢性静脉性疾病早期预防孙新明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是指由于下肢静脉系统因静脉返流及静脉阻塞所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又称为下肢慢性静脉性疾病(CVD),是最常见的周围血管静脉性疾病,据报道在我国人群患病率高达27%,年新发病率为0.5%-3.0%[1]。 CVI的主要病理因素是下肢静脉瓣的关闭不全或功能丧失以及下肢静脉的阻塞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由于静脉瓣膜的损害程度不同以及下肢静脉阻塞的部位、范围不同,其临床症状可以从无明显自觉症状到下肢硬质膜炎、下肢溃疡、水肿等不同的临床表现。 病因 多发生在持久从事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人员,在农民、理发员、运动员、外科医师等人群及有家族史的人群。 当人体站立时,心脏水平以下的血管内血压比卧位时增高,增高部分相当于从心脏水平以下的血管到心脏的这样一段血柱高度内的水的压力,形成静水压(+102mmHg),加上肢体远端的动力压(+15mmHg),这样形成肢体远端静脉内的总压力为+117mmHg,接近于动脉的压力[2]。由于静脉壁明显薄弱于动脉,在这样的压力下如不注意保护,很容易造成静脉壁的扩张,静脉瓣关闭不全,这也是为什么肢体远端更容易产生静脉曲张的原因。 先天静脉壁薄弱、扩张,静脉瓣膜缺陷,后天的静脉腔内压力持久升高以及随年龄老化静脉壁及瓣膜退行性变,都是静脉曲张、CVI产生的主要原因。 静脉瓣膜缺陷理论认为大隐静脉和股静脉连接处瓣膜功能不全,允许血液反流入大隐静脉,导致从大腿到小腿的静脉瓣膜相继关闭不全。根据该理论,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是在腹股沟结扎大隐静脉并将大隐静脉剥脱,加或不加小隐静脉剥脱。如果瓣膜回流功能不全是主要因素,则术后不再有静脉曲张。 另一相反的理论认为小腿的一支或数支静脉有病变,使肌肉收缩时血液从压力高和容积增加的深静脉流向浅静脉。久之,浅表静脉扩张,瓣膜的瓣叶分开不能闭合,病变血管中血液逆流,使他的交通支静脉瓣功能不全,则更多部位发生逆流,这些病变逐渐发展到大隐静脉近端,引起大隐静脉、股静脉连接处继发性功能不全。该理论可解释静脉曲张最初的发生部位,和各种方法治疗后出现新的静脉曲张的原因。 新近的研究提示静脉壁遗传性薄弱(缺陷)是静脉扩张的主要原因,随后导致静脉曲张(原发性、特发性静脉曲张)。笔者在手术中发现,静脉曲张患者的患肢在没有出现明显曲张改变的部位,剥离出的静脉血管出现瘤样凸起,很多曲张的静脉除有均匀性血管扩张外,也经常出现局限性彭出或瘤样改变。这可能是静脉曲张难以治愈的本质。 小腿肌泵功能不全。腓肠肌泵主要由小腿肌肉和肌肉间静脉窦组成,收缩是它可以排出超过小腿总容量60%的静脉血[3],腓肠肌泵功能也受小腿肌肉收缩力、前负荷及后负荷影响。当各种原因引起的腓肠肌泵功能不全时,下肢静脉压升高,就可能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 CVI的病因分为原发性(66%)、继发性(25%)、先天性(1%)和混合性(8%)。先天性病因特指瓣膜的先天性缺陷,继发性主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的瓣膜破坏,而原发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近年来认为静脉壁薄弱是CVI发病的理论占优势。此外长时间站立或负重、妇女妊娠等因素导致静脉压力持久升高也是下肢静脉曲张形成的诱因[4]。 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成本管理流程DOC

成本管理流程

宁夏瑞信地产成本管理流程成本管理流程 1.流程概述 1.1.流程目的及适用范围 1.2.流程关系 1.3.参与部门及职责

1.4.输入及输出

2.业务示意流程图

3.流程操作指引 3.1.成本管理的总体原则 3.1.1 全员成本管理原则。公司所有员工、所有部门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项目成本 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必须有成本控制意识和责任,并贯彻于日常工作中; 3.1.2 全过程成本管理原则。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到竣工决算,要有完整的概算、测算、预 算及结算,全过程要有主动、及时的成本比较、方案选择、信息反馈与分析控制;3.1.3 合同化管理原则。所有预算成本范围内的成本,都需签订经济合同,细致、明确地 规定乙方的工作范围、内容、进度、质量标准及工程结算办法、违约责任等; 3.1.4 目标成本管理原则。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确定的项目收益水平是项目最终收益的下限, 与此对应的成本水平在售价不能提高的情况下,是不可突破的项目成本控制目标 (上限);项目的总体控制目标分解为各部门的各项费用成本目标,既是各项工作 成本控制的标准,也是管理人员的考核标准; 3.1.5 责任成本控制原则。任何部门、任何个人不能单独代表公司,独立完成涉及公司利 益的成本决策与业务操作;公司建立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将各项成本目标落实到各 个责任主体(相关部门与个人),各责任主体要按程序报批,操作; 3.1.6 可复查原则。业务操作及概算、测算、预算、结算全过程应有完整、详细的记录和 档案管理,预、决算工作结果应具备100%的可复查性。 3.2.编制成本计划 3.2.1 成本计划包括目标成本系统与成本工作计划两部分: 目标成本系统包括目标成本与责任成本。 成本工作计划按年度或按月编制,计划内容包括成本管理流程的主要工作要点。3.2.2 成本计划由产品研发部、财务管理部、工程管理部组织编制,并负责监督检查落实 情况。 详见《成本计划》

全科医学培训内容

全科医学科 1.轮转目的 通过全科医学科培训,系统学习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培养全科临床思维、并将其应用于基层常见病与多发病的处理中,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及SOAP书写)、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治疗、随访管理等临床技能。 2.基本要求 (1)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理论 1)全科/家庭医学的主要概念与原则掌握:医学模式转变与健康观的理论,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全科医生概念,全 科医疗的基本原则;全科医学对个人、家庭和社区进行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一体化照顾的理论。 熟悉:全科医师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和联系。 了解:全科医学的历史起源,全科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国内外全科医学发展概况,我国发展全科医学的必然性、迫切性、特点与可行途径。 2)全科医师的临床维与工作方式

掌握:以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预防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全生命周期保健原则和内容。 熟悉: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疾病的社区规范化管理。 了解:生物医学模式的优势与缺陷、全科医疗成本效益原则及其与医疗保障体系的衔接。 3)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管理与评价 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全科医疗管理技能,包括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及评价,筛检原则与方法;社区为基础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原则、规范化管理与评价。 4)健康档案 掌握: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使用。 熟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系统及其使用.。 5)健康教育 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健康教育常用方法及其特点,居民健康教育的计划、实施、评价方法。 (2)症状学 掌握:常见症状如发热、消瘦、肥胖、淋巴结肿大、头痛、头晕、胸闷、胸痛、咳嗽、心悸、腹痛、便秘、血尿、关

双功多普勒彩超诊断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意义

双功多普勒彩超诊断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6-04-29T16:08:21.11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3期供稿作者:肖中志 [导读] 宜章县人民医院B超室湖南郴州 424200)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属于一种周围血管性疾病,其临床诊断较为困难,需借用高科技工具,通过影响分析技术检测得出结果,再进行判定[1]。 肖中志 (宜章县人民医院B超室湖南郴州 4242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双功多普勒彩超诊断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80例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采用双功多普勒彩超与下肢静脉顺行造影两种检查方式诊断,观察分析诊断结果。结果:80例患者104侧肢中共有177条下肢交通静脉被检出逆流,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同。其中双功多普勒彩超诊断检出161条,占比90.9%;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诊断检出113条,占比63.8%;两种方法同时检出107条,占比60.4%。双功多普勒彩超检出率高于下肢静脉顺行造影(P<0.05)。结论:双功多普勒彩超在慢性下肢功能不全中具有良好的诊断意义,查出准确率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双功多普勒彩超诊断;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3-0089-02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属于一种周围血管性疾病,其临床诊断较为困难,需借用高科技工具,通过影响分析技术检测得出结果,再进行判定[1]。双功多普勒彩超在多种临床疾病诊断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广受临床好评,亦是临床检查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一种常用手段。为研究双功多普勒彩超对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诊断意义,我院特此展开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10间收治的80例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1.6±7.3)岁;病程1~19年,平均病程(10.7±5.2)年;CEAP(静脉功能不全分类标准)分类:19例C2,31例C3,30例C4~C6。 1.2 检查方法 1.2.1双功多普勒彩超检查①患者取仰卧位,患侧向外旋转;②彩超仪探头频设置值5~10MHz;③以二维超声结合采色多勒自患者腹股沟向下肢静脉扫描,直至内踝平面;④观察记录患者下肢静脉血流情况,行乏氏试验,记录血流逆流时间;⑤挤压胫骨位两侧,寻找交通静脉位,差别血流信号灯,确定逆流情况。 1.2.2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①调整摄片,50~95KV,MAS 25~100,球管距离115cm;②以7号头皮针,对患者下肢足背行远端浅静脉穿刺;③以无菌注射用水对80ml复方泛影葡胺进行稀释至100ml;④完成注射,时间控制>7min;⑤由远及近分段对患者下肢正位与侧位进行摄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结果,并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0例患者104侧肢中共有177条下肢交通静脉被检出逆流,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同。其中双功多普勒彩超诊断检出161条,占比90.9%;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诊断检出113条,占比63.8%;两种方法同时检出107条,占比60.4%。双功多普勒彩超检出率高于下肢静脉顺行造影(P<0.05)。见表。 表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率比效(条,%) 注: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率对比,*P<0.05 3.讨论 发生下肢静脉功能全患者,为深静脉、浅静脉以及交通静脉三条静脉系统全部或任何2个出现功能异常[2],而导致患者静脉血管发生逆流,皮肤得不到足够营养[3],临床具体表现轻度为皮肤瘙痒、肤色发黑等[4],重度表现为下肢发生静脉性溃疡,患者疼痛难忍[5]。因需对患者下肢静脉进行检查,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需要借助医疗工具进行。而在迅速发展的临床医疗中,一般采用双功多普勒彩超诊断与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诊断两种手段对患者下肢静脉进行检查。本次研究中,双功多普勒彩超检查,共104侧肢静脉血管回声无浑浊,静脉管壁未发现异常,连续性好,经超声仪探计频率增加,有可见性静脉管腔压瘪或消失现象,指导患者连续行数次深呼吸后,管径出现增加。80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可见性静脉窦,显示出瓣膜,但瓣膜边缘并不十分清晰。患者静脉血流较充盈,检出静脉逆流时,乏氏试验交通静脉位双功多普勒彩超检查显示灯变红,对患者下肢行挤压处理后交通静脉逆流显示灯亦会变红。下肢静脉顺行造影下,80例患者部分下肢静脉深静脉管径发生明显变化,为由窄变宽,显示出瓣膜有“八”字形影边,但瓣膜边缘并不清晰。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双功多普勒彩超诊断检出161条,占比90.9%,优于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诊断检出113条,占比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下肢功能不全诊断双功多普勒彩超栓出率更高,准确率更优,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景萍,李慧芳,胡健等.双功能彩超与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27):100-102.

全科医学基本理论考试题含答案

全科医学基本理论考试题 1.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E A 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服务 B 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C 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 D 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 E 提供以家庭病床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 2.世界全科/家庭医生组织/学会(WONCA)成立于 C A 1969年 B 1986年 C 1972年 D 1993年 E 1992年 3.全科医学概念引入中国是在 B A 20世纪60年代后期 B 20世纪80年代后期 C 20世纪90年代后期 D 19世纪80年代后期 E 19世纪60年代后期 4.全科医生的工作方式,不包括 D A.以人为中心提供照顾 B.以家庭为单位提供照顾 C.提供机会性预防服务 D.主要提供急诊和住院服务 E. 以团队的形式提供所需服务 全科医生是 D A 全面掌握各科业务技术的临床医生 B 提供“六位一体”全部服务内容的基层医生 C专门为社区群众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基层医生 D 经全科医学专业培训合格,在社区提供长期负责式医疗保健的医生

E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的医生 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D A 以门诊为主体的照顾 B 为个体提供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照顾 C 为服务对象协调各种医疗资源 D 提供以急诊室和家庭病床为主的服务 E 提供使社区群众易于利用的服务 5.全科医疗作为一种基层医疗保健,它不是 C A公众需要时最先接触的医疗服务 B 以门诊为主体的医疗照顾 C 仅关注社区中前来就医者 D 强调使用相对简便而有效的手段解决社区居民大部分健康问题 E 强调在改善健康状况的同时提高医疗的成本效益 6.全科医学“连续性服务”体现在 D A 全科医生对社区中所有人的生老病死负有全部责任 B 全科医生在患者生病的过程中均陪伴在病人床边 C对患者的所有健康问题都要由全科医生亲手处理 D全科医生对人生各阶段以及从健康到疾病的各阶段都负有健康管理责任E如果全科医生调动工作,就必须将自己的患者带走 7.对“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描述正确的是 C A 对辖区内全体居民进行健康登记 B 在居民社区内设立全科医学诊室 C 以一定的人群健康需求为基础,提供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服务 D 对社区内所有居民的进行健康状况普查 E 组成医-护-公卫团队每日巡回于居民区 8.对“以家庭为单位照顾”描述最佳的是 D A全科医生将家庭访视作为其日常工作中的最主要内容 B全科医生必须为社区内所有家庭建立家庭健康档案 C全科医生负责管理每个家庭所有成员疾病的诊疗及康复

2018年最新全科医学概论答案

2018年最新《全科医学概论》答案 (C )社区教育在国外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为社区培养新型医师C、20世纪70年代 (D )是全科医疗区别于专科医疗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D、持续性照顾 “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应强调(E )E、疾病、病患和患病同等对待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建议对以下那些人进行骨质疏松风险筛查,除外(C ) C、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升高的成年人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建议针对高血压的筛检,正确的是(E )E、ABCD 都对 APGAR家庭功能评估得分5分,显示(E)E、家庭功能严重障碍 APGAR家庭功能评估中不包括(C)C、自由度 BATHE问诊不包括(B )B、了解病人的疾病体征 COPC 处于3级水平的是C、通过社区调查或建立的档案资料能掌握所定义社区90%以上居民的健康状况,针对社区内的健康问题采取对策,但缺乏有效的预防策略 COPC的基本要素为(A)A.基层医疗、社区人群、解决问题的过程 COPC提供(C )C、以社区为范围的健康照顾 ECO-MAP图把(B )作为对象B、家庭 WHO五星医生应具备的五个方面能力不包括(D )D、医疗政策制定者 WHO止痛阶梯中处于第一阶梯的是(A )A、阿司匹林 WHO止痛阶梯中第二阶梯可添加哪类药物(A)A、阿司匹林 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20世纪的瘟疫"的不良行为是(A )A、吸烟 不属于家庭内部结构的是(A)A.家庭人口构成 不属于家庭生活周期发展阶段的是(A )A、恋爱期 不属于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是(A )A、科学技术、人文相统一 采用体质指数(BMI)判定肥胖时,WHO和我国的标准分别是(A )A、30,28 从服务内容上来讲,全科医学以(C )C、医疗 从全科医学的特性来看,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以下学科基础,除外(D) D.社会学和社区医学基础 促使全科医学产生的背景不包括(D) D.医疗费用的高涨 胆固醇含量最高的食物是(B )B、蛋黄 当前,被普遍认为是临床预防服务的“金标准”的是哪个指南(B )B、USPSTF《临床服务指南》 对“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描述正确的是(C )C、以一定的人群健康需求为基础,提供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服务 对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指导不包括(B )B、早睡早起 对家庭生活周期理解正确的是(C )C、家庭可以在家庭生活周期的某个阶段开始或结束 对精神疾病的发病影响密切的是(E )E、以上都是

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

浅谈工程项目成本全过程控制 前言 我平生最怕说话,今天赶鸭子上架,诚惶诚恐,怕说不清道不白,请大哥大姐、兄弟姊妹们多多体谅。从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多年了,有得有失,就此和在座各位对如何进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作一些探讨。 建筑企业要生存,要持续发展,需要资金链,需要利润支撑,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保证。争取到一个项目,特别是优秀项目,是非常来之不易的。项目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如何保证利润最大化?我的理解:“大斗进,小斗出”从甲方结算多,实际成本少,如何做到大斗进小斗出?这是项目成本管理核心问题。 “大斗进小斗出”,即项目成本控制,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筑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成本控制的好坏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第一章工程项目成本全过程控制的必要性 项目成本控制应从工程投标报价开始,直到项目竣工结算完成为止,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工程项目成本全过程控制是由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决定的。施工项目作为一次性事业,生产过程具有明显的单件性,施工项目活动过程不可逆,也不重复,给工程项目带来了较大的风险性和管理的特殊性;施工项目的地点固定,体积庞大和结构复杂导致了施工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工程多和施工组织复杂。此外,施工周期长,作业条件恶劣,易受气候、地质条件等制约也都直接影响成本的高低,给施工项目的

成本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对工程项目必须实行全过程控制。 第二章工程项目成本全过程控制的前提和方法 1、开工前搞好成本预测,明确成本目标: 在工程开工前,建立成本核算领导小组,组织人员了解当地市场的实际情况,根据中标价格比较计划成本和责任成本,然后根据中标价格、当地货源及拟投入的个施工班组情况编制责任成本预算,确定责任成本目标。即制定适应成本预测精细化的新流程机制: 成本预测精细化流程 招投标阶段→施工图预算(成本控制部) ↓ 工程开工之初→内控责任成本,施工预算(成本控制部与项目部) ↓→公司成本控制依据 工程开工之初→确定项目成本管理目标(项目部) ↓→项目部内控成本 工程开工之初→项目经济方案(项目部) ↓→项目成本指标制定 ↓→成本指标执行跟踪与分析 ↓→成本指标调整 ↓→项目成本指标执行评价 2、加强施工阶段成本精细核算,优化施工方案和资源配置: 在开工进场后,项目部根据投标时的承诺和工期、现场具体情况配置资源。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所在,不同的现场平面设计

【项目管理知识】全过程控制的三全项目成本管理

全过程控制的三全项目成本管理 工程要干好,企业要增效,利用“三全”管理搞好项目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是关键。 近年来,建筑市场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在“无标底中标”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几乎完全暴露于各种风险之中,建筑市场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项目作为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主战场,是企业效益和信誉的源泉。从项目管理组织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部门甚至项目现场每一个操作工做起,对施工项目实行“三全”成本控制管理,切实提高项目管理效率,生产出工期短、质量好、成本低和用户满意的产品,实现企业效益的化和可持续发展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重头戏”。如何以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为依据,积极推行全额核算、全员考核、全过程控制的“三全”项目成本管理,让全体员工自发改善、不断降低成本,使经营层与各部门员工达到降本增效的一致性,谋求在成本状态下,进行生产管理与组织运作,为企业寻求更大的利润和生存空间,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当前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成本控制的有效性不足、系统性不够。客观地说,尽管各施工企业都出台了若干成本控制办法,但公司与各项目成本控制脱节现象普遍存在,制度执行情况大打折扣,粗放管理特征明显、项目成本控制有效性不足。项目部往往只注重直接成本控制,而对设计变更、工程定额、质量和安全、政策调整、合同索赔等环节的成本控制不够重视。事实上,建材价格的大幅波动、工程设计的变更、建筑功能的调整、因业主责任引起的工期延误、资金到位情况、人工机械安装等分包商的价格上涨因素使得项目成本控制的不稳定因素随时存在,而项目部对以上各环节成本控制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够,往往只重视成本报表所

核算分析出来的终结果,而忽视了全过程报考控制的现象。这种控制范畴过窄的成本控制思想,远远不能适应现行建筑市场的需求。 内部成本控制主体确立偏差、合力缺乏。长期以来,施工企业内部存在这样一种偏差,把成本控制作为财务人员、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项目成本控制应由施工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各司其职,而独没有了成本的责任控制。假如生产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必然会导致窝工而浪费人工费;假如技术人员现场布置不合理,必然会导致材料二次倒运费的增加;假如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采取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必然会使成本增加。技术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对于项目哪些成本应该控制、为什么控制、怎样控制等问题不去过问,成本控制理念和意识淡薄,广大职工更是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也就无法调动起来,导致浪费现象严重,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因为失去了的管理群体而难以奏效。造成项目成本控制主体确立偏差,成本指标细化、量化不到位、成本控制责任落实不到人头,纵向各层次之间、横向各部门之间本位主义严重,缺乏整体合力。 项目成本管理的财务会计重功能化、轻管理化。施工企业财务人员出于认识原因或出于整日事务繁忙,加之会计工作的特点及核算时间的限制,使其在核算事务中重视日常核算,轻视价值管理;重视资金的运作及安全,轻视对会计资料的盈亏活动分析,久而久之就淡化了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财务会计功能化的倾向日益显现。有的项目部根本没有成本目标和计划,更谈不上行经常性的成本活动分析,项目经理的成本核算仅满足于事后既成事实的成本核算,无法对成本计划与实际耗用作清晰的比较,无法对工程利润产生的实际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 推行“三全”项目成本管理要深入理解其内涵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是常见的血管病和多发病,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2008年,国际血管学杂志发表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治疗指南》指出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venous diseases,CVD)是因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而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国内对慢性静脉疾病常用CVI的概念,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即,指静脉系统功能异常的慢性进展性疾病。慢性静脉疾病(CVD)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的区别在于,慢性静脉疾病(CVD)纳入了更多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无症状或(和)体征,或者症状较轻。慢性静脉疾病(CVD)概念的引入对患者早期治疗,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静脉疾病约占血管外科疾病的60%,常发生于下肢。在中国,下肢静脉疾病的患病率为8.89%,即近1亿患者。每年新发病率为0.5%~3.0%,其中静脉性溃疡占1.5%。2011年,由国际静脉联盟(UIP)组织的迄今为止静脉领域最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50岁左右的下

肢不适人群中,慢性静脉疾病(CVD)的发生率为63.9%,其中c3一c6的CVI患者占24.3%。 目前,我国对慢性静脉疾病(CVD)的诊疗还有待规范,根据静脉分类系统即CEAP(clinic,etiologic, anatomic and pathophysiologicalclassification),不同分级的患者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建议。慢性静脉疾病(CVD)早期阶段,医患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对疾病早期治疗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诊断率和治疗率低,当患者处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阶段后,又出现诊断标准不统一、手术不规范、治疗过度、药物治疗疗程不足、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本专家共识文件是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领导下,组织国内血管外科专家,历时1年半,认真分析国内外循证医学的证据,由吴庆华教授写成初稿,再召开深圳、北京、无锡、广州四次专家专题研讨会并征求部分地区专家的意见,经过充分讨论反复修改,达成共识。 慢性静脉疾病(CVD)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根据病因可将慢性静脉疾病(CVD)分为3类:原发性、继发性及先天性,以原发性居多,约为66%;继发性25%,先天性不足1%,其他8%。导致慢性静脉疾病(CVD)发生的因素存在以下几种: (1)静脉反流,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血液逆流导致下肢静脉高压。

2019年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的超声诊断

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的超声诊断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彩色多普勒检查 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袁宇*译徐建红校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是由瓣膜闭锁不全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伴或不伴静脉流出道梗阻,它既可以影响浅静脉又可以影响深静脉,引起静脉高压和淤滞。CVI最常见的表现是由于隐静脉系统瓣膜闭锁不全引起的原发静脉曲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CVI的主要影像诊断方法。本文主要探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解剖、技术和彩超医生所需掌握的必要知识。静脉解剖知识是超声检查的基础。下肢静脉网络分为三部分:浅静脉、深静脉、穿静脉。深静脉与相应的动脉伴行走在肌筋膜下,浅静脉走行于皮下脂肪。主要的浅静脉是大、小隐静脉及其分支。连接于隐静脉之间的是交通静脉。深浅静脉之间由穿静脉连接,正常情况下由浅静脉流向深静脉。主要穿静脉有大腿中段的Hunter穿静脉,大腿下段的Dodd穿静脉,小腿上部的Boyd穿静脉和小腿中下段的Cockett穿静脉。超声检查时必须采取站立位和仰卧位。检查深静脉血栓时要系统地进行探头加压,彩色和频谱多普勒等方法。通过做Valsalva动作或挤压小腿,用彩色和频谱多普勒来评价股腘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致的静脉返流。检查大隐,股静脉和小隐,腘静脉汇合处,明确汇合处形态,功能,副隐静脉和闭锁不全的血管网络。寻找穿静脉要在大腿的内侧和下肢的内、外和后侧去找。以向外的返流超过0.5秒作为穿静脉机能不全的标志。现在可以通过一些外科和介入的方法来治疗CVI,包括静脉结扎和剥脱,穿刺抽出,隐静脉干的腔内闭合,筋膜下内镜外科和瓣膜成形术。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是一种下肢常见,致残,进展性疾病。定义是由静脉瓣 机能不全引起的静脉系统功能失常,伴或不伴静脉流出道梗阻,深、浅静脉均可受累及也可同时受累。静脉机能障碍原因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其结果都会引起静脉高压和血流淤滞。CVI最常见的症状是浅静脉闭锁不全导致的原发性静脉曲张。有时还会发现孤立的穿静脉闭锁不全。绝大多数深静脉CVI是获得性的(血栓后),少部分由先天性的静脉瓣膜闭锁不全或发育不全引起。 发病率 CVI在美国是非常普遍的疾病。所有美国人中估计有2,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CVI。大约二千四百万美国人患有静脉曲张。大约六百万美国人有CVI引起的皮肤改变。约有五十万人患有静脉淤积性溃疡。 流行病学 高发于40,49岁女性和70,79岁男性【1】。 症状 除了引起外观改变外,CVI还会导致慢性功能减退的一些症状。本病典型症状是下肢疼痛和沉重,尤其是长期站立后。晚期阶段,CVI引起典型的皮肤改变,通常在腿内侧形成脂性硬皮病和淤积性溃疡。 CVI检查医生的作用是什么,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治疗进展

综述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治疗进展 专业:中医外科学研究生:乔凯明导师:何恩良教授 【关键词】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治疗综述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CVI)是当今血管外科最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包括了所有的起病缓慢,症状和体征类似的慢性静脉疾病。包括原发性深静脉瓣关闭不全、原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左髂总静脉受压综合症、以及临床比较少见的先天性深静脉无瓣膜症、Klippel—Trenaunnay综合症以及其它静脉闭塞性疾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筋瘤”的范畴;如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称之为“青蛇毒”或“脉痹”;如合并静脉性溃疡称之为“臁疮”等。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VI)的重要病理变化是静脉返流,进而导致下肢静脉高压状态,形成以静脉曲张、水肿、皮肤溃疡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1],涉及的范围可以是浅静脉、交通静脉、深静脉之一或整个下肢静脉网络。目前治疗CVI方法有手术疗法、肢体压力疗法、中医药疗法。各有其应用指征,互有利弊,不可取代,且可相互协同。现将数年来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手术疗法: 1.1深静脉瓣膜重建术 1.1.1股浅静脉腔内瓣膜成形术 静脉瓣膜腔内成形术由Kistner 提出并经过Raju等多次改进,重建第一对股 浅静脉瓣膜的功能,矫正下肢静脉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适应证: (1)有慢性下 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表现,倒流程度为KistnerⅡ~Ⅲ度。(2)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成病史。(3)深静脉通畅。尹乐平等[2]认为该手术适合于Kistner分级Ⅲ—Ⅳ级返 流患者,疗效确切,但亦指出手术并发症如瓣膜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股部淋 巴水肿和淋巴瘘不可忽视。且此手术技巧偏高,术后需要大量抗凝剂来预防血栓 形成,限制其临床的推广。此后国内有文献[3]报道了血管镜腔内直视下修复瓣膜术,直观、效果确切。同时需要血管外科医师密切配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手术的推 广使用。 1.1.2 静脉腔外瓣膜成形术 Raju设计了股浅静脉腔外瓣膜成形术,避免切开静脉壁是本手术的优点。但手 术操作的盲目性,难以保证理想的手术效果。我国学者张柏根等[4]根据其提出的管 壁学说,设计了股浅静脉瓣膜环形缩窄术。与其他瓣膜重建术式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不用抗凝等特点,且疗效可靠。此后此术式很快向全国各级医院 推广,并且丰富与发展了该术式。 该疗效的好坏与手术适应症的掌握、环缩材料和环缩部位的选择以及术后相 关对症处理有明确的关系。 在适应症的掌握上,该术普遍适用于轻、中度的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同

全科医学概论

全科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General Practice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 前言 全科医学是临床二级学科,是面向社区和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新型医学专科。全科医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General Practice)主要介绍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医疗、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有机结合,将个体保健与群体保健融为一体。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思想、观念、原则以及核心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真正理解以人为中心以及防治结合的医疗照顾新观念;懂得全科医疗服务在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功能、地位,全科医生是高素质的基层医生,是国家最急需的人才,医学生应初步认识到自己为满足国家和人民健康的需要负有相应的职责;希望他们将来能认同全科医生的工作,与全科医生密切合作;更希望他们毕业后能选择全科医疗服务、全科医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本次使用的教材是祝墡珠主编的第四版《全科医学概论》,全书共有18章,总学时为36学时,理论学时。本课程为校考课,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50%,以阶段理论测试为主。课堂出勤占5%,阶段理论测试占45%。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理论学时数实验学时数第一章全科医学的历史与基本概念2 第二章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与特点2 第三章全科医学的人文精神2 第四章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2 第五章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2 第六章以社区为范围的健康照顾2 第七章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照顾2 第八章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2 第九章全科医学中的医患关系与沟通2 第十章健康评价与健康管理2 第十一章全科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2 第十二章心、脑血管疾病的全科医学处理2 第十三章恶性肿瘤的全科医学处理2 第十四章呼吸系统疾病的全科医学处理2 第十五章糖尿病的全科医学处理2 第十六章社区急症的全科医学处理2 第十七章精神卫生问题的全科医学处理2 第十八章重点人群的全科医疗服务2 合计360 总计36

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 全科医学又称家庭医学(generalpractice,familymedicine),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西方国家通科医生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了现代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用以指导医生从事基层医疗保健第一线服务的知识技能体系。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等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涉及各个年龄、性别、器官/系统及各类疾病,主旨是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 二、全科医学的特点 全科医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范围宽广.与其他各专科有相互交叉,相比专科医学深度较浅,有自己独特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骨干学科与学术核心,它为解决个人、家庭与社区主要健康问题、维护与促进个体群体健康的需要,将各学科相关知识、技能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1.基础医疗保健全科医生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生组成基础医疗服务团队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成为基础医疗保健中最受群众欢迎、帮助最多的临床医生。全科医疗是公众为其健康问题寻求卫生服务时最先接触、最经常获得的医疗保健部门的专业服

务,也称为首诊服务(firstcontac)。全科医疗以便捷、价廉而有效的. 手段解决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并根据病情需要安排病人适时转诊,进人其他级别或类别的医疗服务,使人们在追求改善全民健康状况的同时,提高医疗保健资源利用的成本。 2.个性化照顾全科医疗重视人本身胜于重视疾病,它将服务对象看作是有个性、有情感的整体,而不仅是疾病本身,其照顾目标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维护服务对象的整体健康。全科医生视服务对象为重要合作伙伴,从“整体人”生活质量的角度全面考虑其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等并加以解决;以人性化的服务调动服务对象的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健康维护和疾病控制的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的照顾目标。 3.综合性照顾又被称为一体化服务(integratedcare),这--特征是全科医学的“全方位”或“立体性”的体现,可利用一切对服务对象有利的方式与工具。服务对象不分年龄、性别和疾患类型,服务内容包括医疗、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服务层面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4.持续性照顾持续性服务是全科医疗区别于专科医疗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独特的特征。全科医疗是从生到死的全过程服务,其持续性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科医疗服务涵盖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婚育咨询开始,经过孕期、产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少儿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临终期及家属哀伤期。 (2)服务对象与服务范围:全科医疗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疾病-康复

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最初症状主要是下肢肿胀不适,保守治疗可采用抬高患肢、局部按摩理疗和穿弹力袜等方法。治疗用的弹力袜是根据人体下肢压力梯度特制的,此种弹力袜在踝部的压力控制在30~40mmHg,一般选用膝下长度即能达到很好的减轻肿胀的效果。另外,应嘱咐病人避免长久站立,在休息时尽量搁腿而坐,睡眠时下肢也应适当抬高。定期轻柔按摩患肢也有减轻下肢肿胀和疼痛的作用。 2)手术治疗 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原因很多,但导致的结果主要就是深静脉逆流。Kistener认为,股浅静脉内最高位置的一对瓣膜是下肢深静脉中最坚韧的瓣膜,能承受近侧静脉主干中血柱的重力作用,并且能阻挡由股深静脉汇入股总静脉内的血液倒流,在保持下肢深静脉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方面作用巨大。只要能够设法维持这一对瓣膜的单向开放功能,就能防止和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此外,犹如小腿静脉门户的腘静脉瓣膜,它担负着分段阻止血液逆流的作用。如果没有腘静脉瓣膜的屏障作用,大量的返流血液将直接导致腓肠肌细胞受损。因此,深静脉瓣膜成形手术的主要部位是股浅静脉的第一对瓣膜和腘静脉瓣膜,手术治疗目的就是恢复瓣膜功能,控制逆流。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有,直接瓣膜成形术、间接瓣膜成形术、瓣膜置换术和肌攀代瓣膜术等。 1. 直接瓣膜成形术 直接瓣膜成形术于1968年由Kistiner首先提出。其理论基础在于修复过于冗长折叠的瓣叶游离缘,回复原有的挺直状态,重建瓣膜的关闭功能。直接瓣膜成形术需切开静脉,直视下修复瓣膜。术中阻断静脉前应注射肝素(1mg/kg),Harvey实验证实瓣膜功能存有逆流后,沿静脉纵轴切开瓣膜的会合部,避免损伤游离的瓣叶。用5-0 Prolene缝线在瓣膜会合部缝合脱垂的瓣叶游离缘,拉紧缝线后见瓣叶出现一定的张力,用肝素盐水冲洗后可见瓣叶张开呈现规则的弧形。术后Kistiner建议用肝素抗凝2周,然后口服抗凝药2个月。纵形切开静脉有时可能损伤瓣叶固着缘,为此 Raju和Frederick推荐采用在瓣膜缘上横形切开的手术方法。而Sottiurai认为可以先横形切开静脉,在辨明瓣膜会合部后再纵形切开静脉管壁,整个切口呈“T”形,其优点在于可以更加方便进行瓣膜成形手术。 由于直视下瓣膜成形术需切开管壁暴露瓣膜,术中易致瓣叶损伤,术后也有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1990年,Kistner又提出并施行了非直视下静脉壁外瓣膜成形术。该术式在静脉瓣膜汇合部位处从静脉壁外缩缝瓣叶,矫正下垂瓣叶的松

全科医学基本概念

1、全科医学学科是 A、自20世纪60年代起源的新型二级临床专业学科 B、正式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型临床二级专业学科 C、各门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体 D、包含了“六位一体”服务所有内容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科 E、以内科服务为主的综合临床学科 2、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服务 B、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C、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 D、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 E、提供以家庭病床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 3、全科医生是 A、全面掌握各科业务技术的临床医生 B、以上门随访和健康教育为主要工作的医生 C、以上门医疗服务为主的基层医生 D、经全科医学专业培训合格,在社区提供长期负责式医疗保健的医生 E、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为主的医生 4、全科医疗作为一种基层医疗保健,它不是 A、公众需要时最先接触的医疗服务 B、以门诊为主体的医疗照顾 C、仅关注社区中前来就医者 D、强调使用相对简便而有效的手段解决社区居民大部分健康问题 E、强调在改善健康状况的同时提高医疗的成本效益 5、全科医生的工作方式,不包括 A、以人为中心提供照顾 B、以家庭为单位提供照顾 C、提供机会性预防服务 D、主要提供急诊和住院服务 E、以团队的形式提供所需服务 1、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以门诊为主体的照顾 B、为个体提供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照顾 C、为服务对象协调各种医疗资源 D、提供以急诊室和家庭病床为主的服务 E、提供使社区群众易于利用的服务 2、全科医学“连续性服务”体现在 A、全科医生对社区中所有人的生老病死负有全部责任 B、全科医生在患者生病的过程中均陪伴在病人床边

C、对患者的所有健康问题都要由全科医生亲手处理 D、全科医生对人生各阶段以及从健康到疾病的各阶段都负有健康管理责任 E、如果全科医生调动工作,就必须将自己的患者带走 3、对“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描述正确的是 A、对辖区内全体居民进行健康登记 B、在居民社区内设立全科医学诊室 C、以一定的人群健康需求为基础,提供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服务 D、对社区内所有居民的进行健康状况普查 E、组成医-护-公卫团队每日巡回于居民区 1、全科医生的诊疗模式是 A、以疾病为中心 B、以家庭为中心 C、以社区为中心 D、以病人为中心 E、以社会为中心 2、常规了解病人的就医背景时不包括 A、个人背景 B、家庭背景 C、社区背景 D、社会背景 E、司法背景 3、全科医疗的医患关系特征中不包括 A、从治疗为主转向关怀为主 B、从以医生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 C、从以疾病诊疗为中心转向以满足病人的需要为中心 D、从主动与被动的需求关系转向需要互补的积极互动关系 E、从缺乏感情色彩的“商业关系”转向朋友式的互助关系 1、以人为中心处理现患问题时,不需要 A、清楚地解释病情 B、鼓励病人承担治疗和康复的责任 C、针对所患健康问题为病人开治疗处方 D、与病人一起制定干预计划 E、把病历交给病人保管 2、在全科诊疗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重要临床决策最终需要 A、由全科医生决定 B、由病人家属决定 C、由病人自己决定 D、由大家讨论决定 E、由会诊来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