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源于课堂上的平等对话
“平等对话”成就精彩课堂

“平等对话”成就精彩课堂摘要:课堂教学中的互助与交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素养。
关键词:“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平等对话;精彩课堂作者简介:朱丽梅,任教于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学。
笔者在讲“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力求为学生呈现一个平等对话、互动生成、充满灵气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情景。
一、教学片断师:先认识轴对称的概念后出示如下五个平面图形,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生观察并思考)生:我认为梯形、五边形、同心圆是轴对称图形,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话音刚落,某同学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显然有点激动。
)生:我觉得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此时课堂中学生开始自发地小声议论。
)师:(伸出热情的双手)我想握握你们的手,是因为你们为我们的课堂创造了不同的声音。
生:听我的。
生:我说得对。
……生:动手试一试吧(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双方都坚持自己的观点,针锋相对。
这时又一同学轻声嘀咕)。
师:多好的想法啊!为何不大声地说出来?我们可以动手试一试。
(笔者为同学们准备了5个平面图形,学生开始动手折一折,比一比)师: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一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说一说?(以下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称为甲组和乙组)甲组:我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对折后,发现折痕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梯形,所以我认为它是个轴对称图形。
(乙组立即予以反驳,毫不示弱)乙组:我们反对。
虽然对折后,发现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都一样,但并没有完全重合。
你看(拿起了平形四边形边指边说),这边多一些,而那边又少了一些,不符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所以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甲组:我们反对。
虽然对折后两边没有完全重合,但只要我们沿着折痕剪,换一个方向两边就完全重合,所以我们坚持认为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乙组:可是,黑板上写得清清楚楚,只有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让平等对话真正走进中学语文课堂

让平等对话真正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平等对话是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独白式”教学方式而言,它力求通过对话理念的引入,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部分语文教师对于课堂对话理念理解的偏颇,对话教学的误区时有存在。
本文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讨论了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对话”。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话语霸权所谓的对话指的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谈话,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一种策略,它追求的是一种平等状态,从而成为一种渗透于人类一切行为的意识或哲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平等对话是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独白式”教学方式而言,它力求通过对话理念的引入,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部分语文教师对于课堂对话理念理解的偏颇,对话教学的误区时有存在。
本文拟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谈谈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对话”。
一、是师生对话,还是学生与学生对话新课标教学理念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学观,它在带来崭新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的同时,一些教师由于存在理解的误区,或小心翼翼如覆薄冰,穿新鞋走旧路,或完全抛弃传统,惟“新”是举,表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应有的走极端。
我们可以看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后,绝大多数教师都追求在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于是分组讨论、课堂辩论、创作表演等富于“对话”性的形式在课堂上层出不穷,一些教师认为如果课堂上出现教师的“提问”是与课标的“对话”精神相违背的。
于是乎,因为过于“对话”形式的追求,甚至以学生之间的“对话”替代了教师的提问与讲授,出现了把话语言说权完全交给学生的现象,导致了课堂对话的泛滥。
很显然,在学生与学生之间闹哄哄的“对话”表层下,遮蔽的是真正的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平等“对话”。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对话”并不在于寻求一种表面的带有表演性质的热闹,它要求的是教师要有选择正确的对话方式与效果调控的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平等对话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平等对话教学[摘要]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
“对话”这一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得到重“对话”进入了课堂教学,融入了课堂实践活动。
[关键词]对话;平等;角色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深刻地体会到“对话式”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平等的氛围”在传统的观念里,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大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
通过对新课程理念体会,我明白了课堂教学应该是在“平等”的环境中进行的。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转换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与学生建立平等、互教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
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
在对话的过程中,对同一篇文章或同一个问题学生的理解往往各有差别,有时学生的理解相互之间矛盾的,有时甚至是我们备课时所没有预计的。
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在分析辩论中展现真知。
比如我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设计的问题是假设”如果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本想让同学们走进课文,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
从而把这种精神,发展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位同学却说:“老师,我会向上攀登。
”当时大家都楞住了,我并没有打断他的发言,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他说“既然已经身处险境了,也有伙伴去叫人了,还不如继续往上爬,看看更高、更远处的风景。
”“为什么呢?”我问道。
“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嘛?”我听完,充分肯定了他精彩而富于冒险精神的发言。
然后请其他学生即兴发言展开对话、讨论。
因势利导指出对作品中的人物分析时,要一分为二,用辩证的观点。
对话的过程,体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样性,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多变许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设计好话题,让课堂教学沿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因平等对话更精彩

初中语文教学因平等对话更精彩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的。
可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语文课堂模式大多是“一言堂”“满堂灌”,教师主宰着课堂,讲什么一人说了算,学生只有服从,只有被动接受。
其实,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平等互动和民主交流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和文本之间思维合作、情感沟通、心灵共鸣的过程。
因此,怎样构建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初中语文课堂因平等对话而更加精彩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下面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课堂教学这个特殊的场合里,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有着重要的意义,平等对话既是教育教学的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情境。
要想实现师生平等对话,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化解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森严壁垒,不再主宰课堂,不再自以为是,而应该积极“屈尊”、倾听,与学生平等交流,和谐相处。
为此,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营造平等对话氛围。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作为教师,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想法,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
因此,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时,我努力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缩短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用平等的态度和学生对话,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这样,学生就乐意与老师交流。
2.设置适当对话话题。
对话话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话题是不是能够广泛深入地开展,主要看我们教师设置的话题是不是有价值。
因此,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时,我总是结合学生特点,本着科学性、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的原则设置话题,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话题:文中的这位老师是不是一位好老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提出话题,学生议论纷纷,他们智慧的火花被激发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实现了课堂的平等对话、平等交流。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平等对话,是平等的教学,是民主的教学,是和谐的教学。
让精彩纷呈的师生对话启迪学生智慧

让精彩纷呈的师生对话启迪学生智慧在教育的道路上,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启迪。
精彩纷呈的师生对话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精彩纷呈的师生对话来启迪学生的智慧。
师生对话应该是平等的。
师生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基于平等的,而不是单向的传递。
师生之间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学生应该有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而老师应该有耐心聆听学生的观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
师生对话应该是双向的。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当然应该有责任向学生传授知识。
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没有话语权。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
只有通过双向的对话,才能真正启迪学生的智慧。
进一步来说,师生对话应该是多元化的。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
因此在师生对话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采取多元化的对话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决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他们的智慧。
师生对话应该是启发性的。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老师不应该简单地给予答案,而应该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
老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从而启迪他们的智慧。
师生对话应该是引导性的。
老师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对话,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精彩纷呈的师生对话对于启迪学生的智慧至关重要。
师生对话应该是平等的、双向的、多元化的、启发性的和引导性的。
只有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获取,思维的开拓,智慧的启迪。
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之间的交流和启迪。
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够认真对待师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的智慧启迪出更多的光芒。
让学生享受“平等对话”

敢于批判 。
3让 .
学生探
究教
材的特点
。
现 代教育理 论研究结果
表 明 , 课 堂 应 该 是 学 生 自我 学 习 和 能 动 探 究 的 教 育 场
所 所 , 以 , 应 该 让 他 们 自 由 自在 地 探 究 他 们 认 为 有 趣 的
知 识 。 自主 探 究 , 重 在 信 任 每 个 学 生 的 主 体 阅 读 能 力 ,
对话教育认为 , 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 为主体的平
等关系 。 教师没有对话意识 ,就难 以与学生和 谐相处 。 为 此 教 , 师 应 该 主 动 把 自 己 的 地 位 “ 降 ” 下 来 , 把 学 生 的 地位“ 升” 上去 。
1 做一 .
个 忠 实的 听众 。 要 实 现 对 话 教学 ,教师 首先
每个 学 生学 习和 发展 过程 中的即 时状态 。
3 做一 .
个 出 色的 “ 主 持 人 ” 。 在 对 话 教 学 中 , 教 师 要
做 “ 节 目主 持 人 ” ,特 别 是 要 做 “ 谈 话 节 目” 的 “ 主 持 人 ” ,
以 自己 的 智 慧 启 迪 学 生 的 思 维 让 , 学 生 走 向 前 台 展 , 现
梁 龙 组 三 、 角 龙 组 、 鱼 龙 组 翼 、 龙 组 、 霸 王 龙 组 , 旁 征 博
引 智 , 慧 的 火 花 不 断 闪现 , 潜 能 得 到 充 分 发 展 。
共 2 .
同体验
。
语文教学 ,应 当是一
次次生命的对话 ,
是学生们 内心 情感的真切流露 , 是他们 个人见解和智
慧 的展现 。 因此 ,教师应该重 视 语文 的熏 陶感 染作用 ,
他 们 的 才 华 表 , 达 他 们 的 想 法 。 这 样 在 , 多 向 交 流 中 发
谈语文课堂中的平等对话

引领下 ,张扬个性 ,积极思维 ,怀揣
梦想 ,快乐成长 。他们恪守最不完美
就像开闸的潮水奔涌不止 ,特别是对 父亲形象的解读 ,大家各抒 己见 ,从 质朴倔强说 到坚忍不拔 ,从不甘人后
说到谦卑老实 , 甚至还在父亲人生的 幸与不幸上有 了争执 。对此 ,老师应
奉为 “ 金科 玉律 ” 。正 是囿于这种 陈 规, 我们 以往 的教学 中总能看到居 高
便算不上是最聪明的 , 但他们一定是
最具个性活力的。 无疑 , “ 平等对话 ”是一种 明智
以真正地 呼 吸到 语文 课堂 的 自由空 气 ,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创新就不
会只停 留在理论的书页上 。陶行知先
的教学策略 ,更是一种 民主的师生关 系,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教育者与 受教育者会产生出最强烈的共 鸣,他 们 互相理解 ,互相尊重 ,有 了信赖 , 而著 名作 家冯骥 才先 生 写过 : “ 信 赖 ,往往创造 美好的境界 。 ”语文教
明确指 出: “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 对话 中进行 。 ”这 无 疑是一 层境 界 ,
一
活情怀和乐观的生活智慧 ,所 以我们 要喊 ‘ 少 年心事 当拿 云 ’ ,所 以我们 要唱 ‘ 纵横学海 、笑傲征途 、青春壮
美’ ,我们呼唤 豪气干云 的壮 美 ,呼 唤铿锵矫健的大情怀 、大胸襟 。我们 追求 的还有大抱负 、 高 眼光 ,所以我 们事事敢为人先。 ”在这样 的境界 中, 老师甚至不必去刻意地提醒 ,学生们 已自 觉 地开始在语 文的海洋里 畅游 ,
课 堂 教
张 立
谈 语 文 课 堂 中 的平 等对 话
传统印象中教师 与学生 的关 系往
往表现为师道尊严 ,学生处 于对教 师 绝对 服从 的地位 。这当然和我们几 千 学再把 刚才 的话连贯地表述一遍 ,这 次, 这位学生 回答得很流畅 ,教室里 响起 了掌 声 ,我想 这是 给这 位学 生 的, 也是给这位老师的 , 课 堂的气氛
让平等对话走进课堂

让“平等对话”走进课堂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城西分校邮编:215600 徐惠芬[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实现这一关系,不仅要设法解决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还需解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关键字]:平等对话适当引导讨论交流质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这就意味着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
这时的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享受“平等对话”的自由呢?一、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和平等关系。
因此,有一位专家作了这样形象的比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与接球的过程一样。
第一,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第二,抛球者和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第三,抛球接球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第四,抛球和接球是可以连续的。
可见,只有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唱出和谐的旋律。
那么,如何把一直以来教师高高在上的位置“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呢?1、放下架子身为教师在课堂常常会不自觉地端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凌驾于学生之上,这样往往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拉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要消除师生之间这条无形的心灵鸿沟,教师就必须要完全放下架子,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
2、走进心灵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心灵。
而心灵的交流、心灵的共鸣、心灵的和谐甚至心灵的碰撞,都会产生一种美。
教师要设法走进孩子的心灵,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要与学生友好相处,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彩源于课堂上的平等对话
新时代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亲和力,要宽容,要学会微笑,要敞开心扉,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真心交流。
教师的角色已由简单的教学管理者、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引导者。
一、把点名权交给学生
课堂上,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进行过这样的尝试: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自己点名让其他学生回答。
这样,学生获得了点名权,感受到平等对话的自由,同时也唤起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地走进文本。
在教学古诗《舟过安仁》时,学生问:“不下雨,两个小孩为什么却张着伞呢?”这个问题很有思考价值。
我当即表扬了这名学生。
只见她满心欢喜,搜寻着所要点名的对象,享受着点名的乐趣。
整节课她都显得激情饱满,精力充沛。
其他同学也受此启发,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
用学生的话说,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既轻松又活泼,既快乐又有趣。
看到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我的内心多了几分感动:学生是待飞的风筝,需要我们给他们一点助力。
二、引导学生使问题深化
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
在这里,我采用了给学生点名权的方法,顺利地打开了学生的心智大门。
这时,还应引导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学习内容上来。
学习《白杨》一
开始,学生提出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如:①白杨生长在哪?②它长得怎样?③它的生长环境如何?这时我及时启发学生说:“请再读读课文想想,提的问题自己能解答的不去问别人,实在解答不出的,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不一会儿,我发现,他们的问题都随着读书的进程迎刃而解。
此时,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比如,作者在介绍白杨生长环境恶劣的同时,也在说明什么?白杨和爸爸有什么相似之处?文末高大的白杨指
什么?身边的几棵小树又指什么?爸爸的脸上为什么会浮起一些
微笑?让学生讨论这两组问题,比较哪些更有思考价值。
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出的问题,刺激他们积极思维。
同样是问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却是大相径庭的。
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解决有价值的问题。
不能一味跟着学生走,由着学生走,而是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调整、提升,选准学习目标,围绕那些有很大的覆盖面和穿透力、相互之间有关联的或相对集中的问题来研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质疑、释疑、进步的过程。
问题越多、越深,学生就越有兴趣,越有成就感。
三、适时的点拨
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学生的语言无法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适时的点拨,会对学生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点拨,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开启学习的门径;活跃思维,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享受学会的喜悦。
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学生说、读等活动),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教师及同伴的心灵深处。
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说:“同学们,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
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
”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
”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老人。
”……正是有了教师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热情高涨。
课堂学习中,我们组织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即便这样,学生仍旧会遇到解不开的困难。
这时我们不能再一味地强调让学生自己再想想,而应该组织学生整理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
教师要适当地及时参与、提醒、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中,师生的话语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平等、合谐的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能够使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作为一名教师,看到学生有所进步是最幸福的时刻。
学生就像那一只只风筝,尽情地在向蓝天高飞,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掌握他们的方向,及时调整他们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