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腰痛的研究进展
艾灸的研究与发展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和未来趋势

艾灸的研究与发展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和未来趋势艾灸的研究与发展: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和未来趋势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中医药的国际传播,艾灸疗法也逐渐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艾灸的研究与发展,介绍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艾灸的研究历程和现状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其研究历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最早的艾灸研究可追溯到古代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一直延续至今。
在历代中医医家的经验总结和实践基础上,艾灸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然而,在传统医学疗法的研究范畴中,艾灸的研究进展相对较慢,主要原因是其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标准尚未形成。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对艾灸疗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艾灸具有温通经络、疏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等多种作用,可以改善人体的微循环和免疫功能,对一些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艾灸还具有无创、经济、易于推广等优势,因此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充分发挥其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二、当代艾灸疗法的新进展(一)电子艾灸的应用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艾灸逐渐成为当代艾灸疗法的一项重要创新。
电子艾灸利用微电流和磁场对人体经络进行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等治疗效果。
相比传统艾灸,电子艾灸无烟无火,操作安全方便,且可以实现定时、定量、定位的治疗,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需求。
(二)艾灸贴膏的研究艾灸贴膏是一种将艾绒与中药精华相结合的新型贴剂,通过肌肤渗透,发挥药物的疗效。
艾灸贴膏不仅可以取代传统的艾绒艾条,在方便性和实用性上更具优势,而且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定制,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艾灸贴膏已经成为艾灸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三、艾灸疗法的未来展望(一)发掘多功能效应随着对艾灸疗法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发现艾灸对于一些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艾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艾灸的原理是通过将艾草燃烧产生的热力和挥发物质作用于人体的特定部位,来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艾灸的效应包括舒经活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温肾固元等多种功能,而且在临床疗效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
本文将从艾灸的原理及功能出发,结合临床研究现状,探讨艾灸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情况。
艾灸的原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热力作用,二是挥发物质作用。
艾灸时,艾草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热力,这种热力可以通过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经络,起到舒经活络、温经散寒的作用。
艾草在燃烧的过程中还会释放出挥发物质,这些挥发物质具有特殊的药理作用,可以通过经络系统和呼吸系统作用于全身各个部位,起到祛风除湿、温肾固元等功能。
在临床研究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艾灸具有多种临床功能和作用机制。
针对艾灸的舒经活络功能,一些研究发现,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从而改善肌肉松弛、疼痛、感觉障碍等症状。
有研究认为,艾灸可以通过局部温热刺激和挥发物质的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减轻炎症反应。
在温经散寒方面,临床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过温热作用和挥发物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改善皮肤温度,缓解寒性疾病症状,如寒疮、寒痹等。
一些动物实验研究还发现,艾灸可以通过影响神经免疫系统,调节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寒冷的能力。
艾灸的祛风除湿功能也得到了研究的支持。
部分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过挥发物质的作用,促进体内湿邪的排泄,改善湿热病证。
一些临床观察还发现,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风湿性疾病的发生。
对于温肾固元的功能,有研究发现,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肾脏的气血流通,改善肾阳不足的症状。
一些实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代谢,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

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艾灸效应的原理及功能的临床研究现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了艾灸的原理和功能,以及临床研究方法、结果和展望。
在讨论了艾灸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总结与展望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艾灸在临床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现状,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探究艾灸的效应机制,丰富其临床应用领域,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促进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艾灸效应、原理、功能、临床研究、现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艾灸的原理、艾灸的功能、临床研究方法、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展望、艾灸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总结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艾灸的基本原理。
艾灸是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和药效,作用于人体的特定穴位或经络,以达到调节气血、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治疗目的。
艾灸的功能主要包括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调节气血等多方面的作用。
深入了解艾灸的原理和功能,有助于指导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对于艾灸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需要通过系统性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格的实验设计,才能更好地揭示艾灸效应的机制和功效,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艾灸的原理及功能,以及了解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艾灸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对人体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通过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艾灸在调理身体、治疗疾病方面的潜力,为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通过本次研究,希望能够全面了解艾灸的功效和作用机制,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指导。
1.3 研究意义通过对艾灸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其在中医药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推动中医药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康复艾灸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艾灸在康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实验旨在探讨艾灸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验证艾灸对某些疾病的康复效果。
二、实验目的1. 探讨艾灸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2. 验证艾灸对某些疾病的康复效果;3. 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患有慢性腰痛的患者作为实验组,30名患有慢性颈肩痛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2. 实验分组: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
3. 实验材料:艾条、艾灸盒、艾灸垫、温度计、计时器等。
4. 实验方法:(1)实验组:采用艾灸疗法,选取腰痛患者的主穴和配穴进行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① 主穴:肾俞、大肠俞、委中、承山;② 配穴: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选取阿是穴、委阳、承扶等穴位;③ 操作方法:患者取舒适体位,艾灸盒放置于穴位上,点燃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每次灸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
(2)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按摩、牵引、热敷等。
5. 实验数据收集: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活动能力评分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和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五、实验结论1. 艾灸疗法在慢性腰痛和慢性颈肩痛的康复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2. 艾灸疗法可改善患者的疼痛、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等指标;3. 艾灸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六、实验讨论1. 艾灸疗法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如无创、无痛、安全、便捷等;2. 艾灸疗法可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3. 本实验结果表明,艾灸疗法在慢性腰痛和慢性颈肩痛的康复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应用艾灸仪燃烧灸柱治疗腰腿疼痛的临床研究

应用艾灸仪燃烧灸柱治疗腰腿疼痛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艾灸仪燃烧灸柱在腰腿疼痛的临床对比,总结相关临床经验。
方法: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腰腿疼患者中,根据入院时间随机抽取了90例进行研究,将其均等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组患者均接受中医疗法与艾灸仪燃烧灸柱治疗,对照组患者只接受中医疗法,将两组治疗结果中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结果: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明显较好,差异较为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的腰部、腿部VAS评分相比,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腰部、腿部VAS评分分别为(1.62±0.71)分、(1.65±0.82)分,对照组分别为(2.14±0.80)分、(2.29±0.70)分,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
结论:对腰腿疼患者采用艾灸仪燃烧灸柱辅助治疗,可促进其症状的缓解,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艾灸仪燃烧灸柱治疗;中医疗法;腰腿疼腰腿疼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常常会出现腰疼、腿疼、活动障碍等情况,是一种慢性疾病,单纯依靠药物难以根治,需要配合中医疗法以及艾灸等治疗。
艾灸治疗仪近年来在临床中应用较多,安全有效,通过灸柱的燃烧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无明显副作用。
将入院时间在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的腰腿疼患者中,随机抽取了90例参与本次研究,在常规中医疗法基础上辅助艾灸仪燃烧灸柱治疗,探讨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根据入院时间在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中随机抽取了90例腰腿疼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均等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
研究组中,男20例、女25例、合计45例患者,年龄在30 ~80岁之间,年龄均值为(47.69±12.01)岁,病程在3-30个月之间,病程均值为(13.5±8.7)个月;对照组中,男19例、女26例、合计45例患者,年龄在31 ~79岁之间,年龄均值为(47.55±12.23)岁,病程在3-29个月之间,病程均值为(13.6±8.9)个月。
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内容,更好的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做了简单的论述,主要从单纯运用灸法和和灸法联合其他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方面收集临床相关文献,分析该病的临床治疗进展,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关于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
方法:通过对知网、谷歌学术、维基百科等网站进行关键词“灸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综述”等搜索,对纳入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单纯运用灸法和和灸法联合其他治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结论:灸法在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很好的疗效并且具有很大优势的。
关键词:灸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综述1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易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严重者日常生活也无法自理。
因此,如何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来减轻患者的痛苦以及社会负担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分为手术和保守,80%—90%的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甚至治愈[1]。
在临床上针灸操作简便而且效果显著,但医务工作者常常重针而轻灸,影响针灸临床疗效。
因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对近年来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行分析和思考。
2中、西医对该病的认识2.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中医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归纳于“腰腿痛”、“腰痛”之中。
在古籍中也早有记载,如《素问·刺腰痛篇》中说:“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休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
”其主要症状大都为腰痛合并下肢疼痛,咳嗽时加重。
2.1.1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腰脚”故此病与肾联系最为密切。
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
若房劳过度、久病失养,肾精气阴阳不足等,常导致腰痛。
艾灸热敏化腧穴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源性下腰痛疗效观察

艾灸热敏化腧穴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源性下腰痛疗效观察海霞1,段晓晶1,罗文月1,袁宇红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罗旺世门诊部1、医学部2,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目的探讨艾灸热敏化腧穴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源性下腰痛的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4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38例腰椎源性下腰痛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各46例。
对照1组采取艾灸热敏化腧穴,对照2组采取中药熏蒸,观察组采取艾灸热敏化腧穴+中药熏蒸。
治疗2周后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改良Q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血管活性调节因子[血栓素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神经传导速度、等长肌力(IMS)、腰背肌后伸活动度(ROM),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明显高于对照1组的76.09%和对照2组的7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及V AS 、ODI 评分分别为(1.31±0.30)分、(1.98±0.42)分、(15.24±1.68)分,明显低于对照1组的(1.50±0.33)分、(2.64±0.46)分、(18.78±2.34)分和对照2组的(1.47±0.34)分、(2.70±0.41)分、(19.11±1.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TXB2水平为(40.42±4.25)ng/mL ,明显低于对照1组的(45.56±4.71)ng/mL 和对照2组的(44.88±5.03)ng/mL ,6-keto-PGF1α水平为(53.53±5.78)ng/mL ,明显高于对照1组的(49.95±5.42)ng/mL 和对照2组的(50.11±6.64)ng/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腓总神经、腓浅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42.50±4.43)m/s 、(42.63±4.56)m/s ,明显快于对照1组的(39.12±3.78)m/s 、(39.40±3.87)m/s 和对照2组的(38.89±4.05)m/s 、(39.11±3.95)m/s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ROM 、IMS 分别为(7.65±1.85)°、(498.68±75.51)N ,明显高于对照1组的(6.25±1.36)°、(452.62±70.33)N 和对照2组的(6.32±1.44)°、(450.13±72.68)N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艾灸疗法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研究

艾灸疗法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艾灸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绒或艾条,将热量传导到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艾灸疗法在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艾灸疗法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研究现状。
一、艾灸疗法对慢性肾脏疾病的疗效研究多项研究表明,艾灸疗法对慢性肾脏疾病的疗效显著。
一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医院进行的研究发现,艾灸疗法可以改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肾功能,降低尿蛋白和尿常规异常等肾功能指标,以及减轻相关的症状,如水肿和腰痛。
此外,艾灸疗法还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因此,艾灸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可在慢性肾脏疾病的综合治疗中应用。
二、艾灸疗法对肾功能衰竭的影响研究肾功能衰竭是肾脏疾病的严重阶段,也是最需要治疗的阶段。
研究发现,艾灸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肾功能指标。
一项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肾功能衰竭患者艾灸疗法,可以明显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并减轻尿毒症综合征相关症状。
此外,艾灸疗法还能够改善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三、艾灸疗法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研究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以大量蛋白尿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常常导致肾功能损害和其他相关并发症。
一些研究发现,艾灸疗法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一项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将艾灸疗法应用于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现艾灸疗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尿蛋白水平和尿蛋白/肌酐比值,改善肾功能。
此外,艾灸疗法还可以减轻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水肿、高血压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艾灸疗法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表明,艾灸疗法可以改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肾功能,降低尿蛋白和其他肾功能指标的异常,减轻相关症状。
此外,艾灸疗法对肾功能衰竭和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治疗腰痛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11-11T10:45:26.2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作者:陈晓珊
[导读] 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以自然疗法为主的治疗手段,以毒副作用小、疗效肯定等特点,在腰痛治疗方面的优越性愈发凸显。
陈晓珊
福建中医药大学 350001
摘要:腰痛(low back pain,LBP)主要是指后背腰、骶部的疼痛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
近年来,腰痛因其发病率高、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艾灸治疗腰痛古已有之,尽管治疗方法众多,临床上用艾灸治疗腰痛收效甚佳,成了治疗腰痛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
作为以自然疗法为主的治疗手段,以毒副作用小、疗效肯定等特点,在腰痛治疗方面的优越性愈发凸显。
近年来,腰痛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然而笔者发现单独用艾灸治疗腰痛的记载很少,为提高艾灸治疗腰痛的临床疗效,现作综述。
关键词:腰痛;艾灸;综述
1 单纯艾灸疗法
陶氏[1]以化脓灸,取穴双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为主穴,痛侧取穴佚边、环跳、承扶、殷门及阿是穴。
郭崇秋[2]采用化脓灸治疗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总有效率为97.6%。
许建峰[3]等采用VAS量表、JOA下腰痛评估及肌电图监测技术探讨关元穴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功能、电生理变化上影响,指出关元穴灸法可以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症状及生活能力,同时也可以改善双下肢神经功能状态,与单纯针刺法有显著差异。
李海玉等[4]采用运用重灸量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取至阳,环跳,委中,昆仑,以3 支同型号艾条施灸,灸距2~3cm,以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以皮肤灼热微痛为佳,灸40min~1h。
姜鸣炜[5]采用隔姜灸命门、肾俞、腰阳关、大肠俞穴,肾阴虚型加温和灸涌泉穴,肾阳虚型加温和灸大椎穴,认为灸疗命门、肾俞等特定穴位恰好能最大限度地培育人体之正气,补益先天之元气,达到培元固本,益肾壮腰的根本作用,同时起到温经通脉,活血止痛的治疗作用,共奏标本兼治之功效。
林海波等[6]采用督灸治疗脾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32例,对其腰背痛症状改善明显。
林维培[7]对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竹圈盐灸治疗,对腰腿疼痛症状积分、腰腿体征积分、腰腿活动功能积分和总积分进行量化评分,愈显率达86.7%。
许多现代中医人发掘了一些独特的艾灸疗法,例如热敏灸、运动灸、通阳灸等。
热敏灸即“输穴热敏化悬灸疗法”,是江西省中医院陈日新主任医师探索出来的,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
吴峰[8]等采用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观察阿是穴配合艾灸热敏化腧穴治疗项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发现此疗法优于针刺阿是穴配TDP治疗。
贺氏[9]发现腰椎间盘的热敏化穴位多位于督脉经穴和膀耽经穴,多在至阳、关元俞、委中、委阳、阳陵泉等。
治疗37例总有效率为97.5%。
庞氏[10]发现运动灸治疗腰突症疗效可观,运动灸是在太乙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灸疗方法。
既具备艾灸功效,也能结合推拿的效果,比单纯的艾灸要全面。
庞氏运动灸取穴以督脉、膀肤经背腰臀部穴位为主,配合患肢足少阳经穴位治疗,治疗76例,有效率为97.37%。
唐福宇[11]借鉴古代医学家运用百会穴与涌泉穴(合称为天地穴)治病的思想,创新了以先灸百会穴、涌泉穴,再灸腰背及下肢热敏化腧穴为特点的“通阳灸”疗法,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 例,疗效满意。
2 综合疗法
2.1 艾灸配合针刺疗法
黄氏[12]以温针灸治疗腰突症,根据“治痪独取阳明”的指导思想,前期取穴中、坎、离宫或坤、震宫行温针灸,后期采用患侧足三里、下巨虚行温针灸。
王晓明[13]采用电针结合艾灸治疗腰椎源性下腰痛,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VAS 评分变化,总有效率为98.68%。
2.2 艾灸结合穴位贴敷
江尚群[14]对60例寒湿型腰痛患者予艾灸联合腰痛散药烫及综合护理干预,有效率为91.67%。
张福元等[15]将中药碾至粉末后过筛,以鲜姜汁调制成膏剂,将调制好的药膏涂抹在双侧腰眼穴并盖上纱布;艾柱于药膏之上灸之,1~2壮/穴,此法治疗腰痛疗效显著。
宋丽华[16]采用腰眼穴贴药加艾灸治疗腰痛150例,效果显著。
2.3 艾灸配合拔罐刺络放血
桑久华[17]采用艾箱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治疗腰椎骨关节炎收效良好。
鲍颂杨[18]通过艾灸疏经通络、拔罐祛风散寒治疗60例患者,总有效率96.7%,证实艾灸结合拔罐镇痛作用迅速。
王聪[19]对30 例盆腔瘀血综合征出现腰腹痛症状的患者,选择委中、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等膝关节周围的穴位附近瘀络进行刺络放血,然后在关元、中极、归来、膀胱俞、八进行艾条灸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 周及2 周VRS及NRS进行疼痛程度评分,疗效显著。
聂志芳[20]使用隔姜灸治疗32例女性腰痛患者,疗效显著。
2.5艾灸配合其它疗法
王海燕等[21]采用长蛇灸结合刮痧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为86.66%。
苏炳烛[22]对6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针刺、艾灸、推拿疗法后疗效显著。
龚广峰[23]运用中医推拿手法结合艾灸治疗6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
3 结语
笔者对近年来艾灸治疗腰痛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不难发现,艾灸在腰痛的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临床研究正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及对照系统。
国内的研究一般倾向于疗效验证,没有对艾灸适用症型进行分型研究,也很少进行灸法灸量的研究。
腰痛的种类及病因学方面的复杂性,给病源纳入带来困难,炎症、损伤、退行性改变甚至心理因素均可导致腰痛,部分研究未明确具体腰痛的类型,从而影响疗效评价。
今后的研究仍需总结探讨,从临床实际出发,利用艾灸自然疗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优势,摸索出更有效的手段,完善新的治疗理念及方法。
参考文献:
[1]陶琪彬.化脓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5(01):11.
[2]郭崇秋.化脓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05):387-388.
[3]许建峰,林瑞珠,牛子瞻,等.关元穴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06):55-58.
[4]李海玉,杨丹.重灸量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08):65-66.
[5]姜鸣炜.灸法治疗老年肾虚腰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10):742-743.
[6]林海波,李爱青,刘春梅,等.督灸治疗脾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3(13):49-51.
[7]林维培.竹圈盐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
[8]吴峰,康明非,熊鹏,等.针刺阿是穴配合艾灸热敏化腧穴治疗项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随机对照观察[J].针刺研究,2011(02):116-120.
[9]贺建平,黄宜红.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08(12):69-70.
[10]庞根生,薛亮.运动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0例[J].河北中医,2005(10):763-764.
[11]唐福宇,黄承军,徐敏,等.通阳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0):1030-1031.
[12]黄莉,谢惺.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07):498-499.
[13]王晓明.电针结合艾灸治疗腰椎源性下腰痛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09):60-61.
[14]江尚群.艾灸联合腰痛散药烫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4(15):134-137.
[15]张福元.十全方腰眼穴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腰痛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08):158-160.
[16]宋丽华,黎品基,文妮.腰眼穴贴药加艾灸治疗腰痛150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09(19):67-68.
[17]桑久华.艾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腰椎骨关节炎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4(05):456-458.
[18]鲍颂杨.艾灸结合拔罐治疗慢性腰痛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0(16):130.
[19]王聪,郭险峰.悬吊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08):760-762.
[20]聂志芳.隔姜灸联合神灯(TDP)治疗女性腰痛护理要点[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03):156-157.
[21]王海燕,马卫平.长蛇灸结合刮痧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16):46-47.
[22]苏炳烛,昝强.针刺、艾灸结合推拿三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J].现代中医药,2012(06):41-43.
[23]龚广峰.推拿结合艾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7(0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