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指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
(2)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
(3)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型演示、图片观察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
(2)利用数据分析、实验设计等方法,探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及其组成。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细胞生活环境的模型或图片。
(2)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数据资料。
(3)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学具:(1)笔记本。
(2)测量工具(如温度计、pH试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问题导入:什么是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2)利用图片导入:展示细胞生活环境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胞与环境的联系。
2. 教学新课:(1)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如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稳态的调节机制。
3. 课堂互动:(1)提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2)小组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细胞的生活有何重要性?4. 实例分析:(1)分析疾病案例,如糖尿病、酸中毒等,引导学生了解内环境失调导致的疾病。
(2)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如饮食、运动等。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和稳态的笔记。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对健康的重要性。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节 示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图1图2指导学生观看图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1.图1和图2所示的各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尝试说出它们生活环境的异同。
3.若将图1 所示的细胞置于图2所示细胞生活的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提示和补充:1.血细胞和草履虫;血浆和水环境;2.血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草履虫可以;3.吸水涨破。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单细胞的草履虫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提示:草履虫通过胞口吸收外界环境中的营养物质,通过胞肛把代谢废物排到外界环境之中。
过渡: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新知讲解】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从简单的问题出发,《红楼梦》里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
”那男人是不是水做的呢?学生容易答出男人也是水做的,因为在必修一学习过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水。
进而展示资料: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内的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
引出体液的概念。
1.体液: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2.体液的组成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让学生记忆和背诵,而是设置更细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体会学习和探索的乐趣。
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图1-1,思考问题:①细胞内液多还是细胞外液多?②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哪里?③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哪里?提示: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外液。
1.1《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1章第1节的内容,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等内容。
课标要求:“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阐述机体细胞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本章是《稳态与调节》的第1章,是后几章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本节又是第1章第1节,是本书的基础内容,有利于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学习。
教学目标1.说出内环境的概念,并能解释和说明其含义,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与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描述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及酸碱度三个主要理化性质。
2.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并构建它们之间的概念关系模型。
3.通过分析人体对O2的利用和CO2排出过程,构建人体细胞和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4.通过分析组织发烧等情境,提高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教学难点:(1)细胞外液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知识梳理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_______。
__________(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_______体液________ 血液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血细胞_______(存在于细胞外________等_______约占1/3)2.内环境:由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
机体内细胞生活的__________。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精品学案4:1-1-细胞生活的环境 人教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1.采用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的方法,说出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科学思维)2.基于某些疾病的实例的分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社会责任)预学案--教材研读(自主学习)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2.内环境之间的转化(1)组织液来源:主要由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一部分是细胞的________通过细胞膜。
(2)淋巴液的来源:由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3)血浆的来源:大部分物质主要来自__________,还有一部分来自__________。
3.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连线)细胞名称或类型内环境大多数细胞的生活环境(组织细胞)血浆血细胞组织液淋巴细胞淋巴液二、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90%为________,7%-9%__________,1%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包括营养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组织液、淋巴液:成分和含量与血浆_________,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1.细胞直接与_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体内___________的参与。
3.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___________的形成和维持。
导学案(疑难点拨)探究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是__________(1)膀胱中的尿液(2)消化道内的消化液(3)口腔中的唾液(4)心室中的血浆(5)肺泡腔内的液体(6)脑脊液2.体液之间的相互转化(用箭头联系)细胞外液=内环境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3.说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1)红细胞:_____________ (2)毛细淋巴管壁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肌细胞:___________ (4)毛细血管壁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A.尿素B.维生素DC.胰岛素D.血红蛋白E.血浆蛋白F.蔗糖G.呼吸酶H.抗体I.甘油J.胃蛋白酶K.脂肪酸L.氨基酸例1:如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生活环境。
2. 让学生掌握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生活环境介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如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等。
2. 细胞膜的功能介绍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如物质交换、细胞识别等。
3. 细胞膜的维护讲解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如细胞膜的自我更新、抗氧化物质的作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难点: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观察。
3. 进行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胞的生活环境。
2. 讲解细胞的生活环境:介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如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等。
3. 讲解细胞膜的功能:介绍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如物质交换、细胞识别等。
4. 讲解细胞膜的维护:讲解细胞膜的清洁和修复机制,如细胞膜的自我更新、抗氧化物质的作用等。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细胞膜功能受损时,对细胞生活的影响。
6. 课堂提问:提问学生关于细胞膜功能和维护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7.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细胞膜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细胞生活环境。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总结细胞膜的功能和作用。
六、教学活动:1.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加深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细胞膜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七、课堂拓展:1. 介绍细胞膜在其他生物体中的相似结构和功能。
2. 探讨细胞膜研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生物芯片、基因治疗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细胞膜功能和作用的理解。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内环境重要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生命观念)2.以氧气、二氧化碳、养料和废物为例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生命观念(生命观念)3.通过对血浆成分表分析,对血浆和细胞外液本质有初步了解(科学思维)4.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难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对人体的基本系统结构和功能有了基础性了解,但学习间隔时间长,记忆较为有模糊。
教师需要创设情境,用图片等搭建桥梁帮学生回顾。
其次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教师可以搭建一些供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
四、教学过程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资料分析】红细胞在体外必须特定溶液中才能保持活性,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
教师引导分析:什么是渗透压?渗透压大小与什么物质有关?除温度和渗透压外,内环境还有什么理化性质?介绍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正常范围和影响因素【资料分析】展示运动前后,血浆PH变化情况。
分析:正常人血浆的PH范围,PH值上升和下降的原因。
【联系生活】解释生活实例:如输液时为什么用生理盐水?营养不良时人容易浮肿?腹泻时要补充淡盐水?【学生活动】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P6思考题教师总结,重点分析:以动画形式展示营养物质、废物、氧气、二氧化碳等如何通过内环境进行交换,同时辅助以人体系统结构模式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完成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式图。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归纳完成物质交换模式图。
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 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阐明体液、细胞外液的组成,区分细胞内液和内环境;2.建构思维导图阐释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者之间的关系;3.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体液和细胞外液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区分不同细胞生活在不同内环境中。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学习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1.通过课本问题探讨,分析草履虫和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提问:血细胞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分析比较草履虫和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异同。
创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领悟无论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环境,并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体液的组成引导学生观察体液的组成示意图,分析体液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含量。
观察体液的组成示意图,分析体液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含量。
锻炼学生的识图归纳能力,掌握体液的组成及各成分含量差异。
血浆1.展示血液分层图,提问每一层都是什么。
2.提问血细胞生活在什么环境中?1.说出血液分层后每一层含有的物质名称。
2.说出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而不是血液。
区分血液和血浆,理解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和淋巴液1.描述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定义。
2.引导学生分析组织液和淋巴液分别识记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定义,理解组织细胞、淋巴细胞生活的环境。
回归课本原文,掌握基本概念。
是哪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1.展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分析各结构名称以及箭头所示的物质运输的来源和去路。
2.引导学生绘制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联系的模式图。
1. 观察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说出各结构名称,描述箭头所示的物质运输的来源和去路。
2. 尝试绘制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联系的模式图。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及其特点,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渗透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教学难点: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人在高温、低温环境中的反应,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新课教学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1)通过多媒体展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内环境的组成特点。
(2)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渗透压、酸碱度等。
(3)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的关系,理解内环境对细胞的重要性。
2.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1)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在高温、低氧环境中的训练,引导学生思考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3.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
(2)引导学生思考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各种调节方式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3)通过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理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小结与练习1.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通过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一课时)
王唯教学目标: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教学重点: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教学难点: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自主学习部分: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等
(1)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的液体,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毛细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2、内环境
(1)定义:
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人体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3、溶液渗透压:
4、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
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__________含量很少。
合作探究部分:
1、细胞外液组成成分间的关系(用箭头和文字画出)
2、根据内环境组成及理化性质解释劣质奶粉造成大头娃娃
3、关于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
①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成分最大的差异是?
②细胞外液中哪些离子的含量明显更多?有什么作用?
③血浆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三、典例: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呼吸酶;
C.葡萄糖;
D.血浆蛋白;
四、自我检测:
1.下列有关人体内的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3.如图为正常人体内某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
B.体液①中含有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4.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5.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________,B液为________,C液为________。
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
境被称为____________。
(2)在下面方框中写出内环境各组成成分名称:
五、课后作业:
1.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血浆中含有抗体、肾上腺素、血红蛋白等物质
C.过敏反应会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D.剧烈运动时,血浆pH仍保持相对稳定与HCO、HPO等离子有关
3. 如图是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
B.如果淋巴回流受阻,则会引起组织水肿
C.甲、乙、丙和淋巴构成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维持丙的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
4. 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此环境中可发生的生化反应有( )
A.载体蛋白和激素的合成
B.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CO2和水
5.关于人体内环境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红蛋白、氧、氨基酸均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B.毛细淋巴管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与淋巴
C.唾液、激素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D.皮肤角质层细胞游离于内环境之外
六、挑战自我:
人体血液中的O2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
输;大部分CO2在血浆中以HCO3﹣的方式运输,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
(1)血浆中CO2主要来自________(生理过程)。
CO2进入红细胞,HCO3﹣
的数量________。
(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___,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体现了
细胞膜在功能上具有___________性。
(3)生成的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扩散到___________中,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
(4)从图中可看出,由于红细胞内H2O被消耗和___________的进入,使红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进入红细胞。
(5)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均不同,导致两者出现差异的直接原因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