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红素对肾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促红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促红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评价促红素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纠正贫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07月-2018年03月期间在我院透析科行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并伴有贫血的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开始透析治疗时随机纳入观察组(n=52)或对照组(n=56),对照组仅给予透析治疗,观察组除进行血液透析外,给予促红素皮下注射,随访至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贫血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红细胞计数为(3.8±0.4)×1012/L,高于对照组的(2.9±0.4)×1012/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7,P=0.028);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为(104.4±8.9)g/L,高于对照组的(87.4±8.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2,P=0.023)。
结论:持续性血液透析的贫血患者应用促红素能有效提高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延续血液透析患者生命时光,提高其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促红素;血液透析;肾性贫血;血红蛋白对于尿毒症患者,贫血是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常感觉心慌、乏力、倦怠等,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其发生主要是由于肾脏功能的减退,促进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导致的。
皮下注射促红素是通过补充治疗的方法促进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改善贫血。
我院透析科通过随机对照试验验证促红素在透析患者中的疗效,取得良好结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选择2016年07月-2018年03月期间在我院透析科行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并伴有贫血的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开始透析治疗时随机纳入观察组或对照组。
观察组5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39-67岁,平均(51.4±2.2)岁;血红蛋白(87.5±7.2)g/L,红细胞计数(2.8±0.4)×1012/L,肌酐(673.7±30.1)umol/L;伴有糖尿病10例,高血压26例,血脂异常13例。
促红素对血透患者肾性贫血的治疗效果

促红素对血透患者肾性贫血的治疗效果目的探讨与分析促红素对血透患者并发肾性贫血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科收治的58例血透伴肾性贫血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对象,由于这些患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P>0.05,对患者均采用促红素静脉或皮下注射治疗,对比治疗前与治疗60 d后Hb、RBC、HCT水平,并且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变情况。
结果通过对本研究患者进行60 d治疗后,这些患者的Hb、RBC、HC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且具有统计意义(P <0.05),其中35例患者效果明显,20例有效,3例无效,故总有效率94.8%。
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得知:用促红素对血透患者肾性贫血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的改善其贫血的症状。
标签:肾性贫血;促红素;治疗效果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衰竭患者病情发展到终末期的常见并发症,原因是患者血浆中的毒素干扰其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表现为面色萎黄、结膜苍白、唇甲苍白无光泽度[1],据有关数据统计,慢性肾衰患者中肾性贫血的几率高达95%~100%,本研究选择了我院血透伴肾性贫血患者,治疗中采用了促红素,2015年6月~2016年6月接收的血透伴肾性贫血患者58例作为本研究对象,以探讨促红素对治疗血透患者肾性贫血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入的58例血透伴肾性贫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30例,女性28例,58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情况:①血透时间>1个月;②Hb≤90 g/L,贫血55 g/L;③4 w内未接受输血、使用铁剂或促红素治疗;④不患有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等疾病[2]。
1.2方法促红素30 min/次,2次/w,同时所有患者使用速力菲(琥珀酸亚铁片)1片/次,1次/d,VB12辅助治疗。
1.3观察指标参照患者临床症状Hb、RBC、HCT水平改善情况,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表 1显示 : 在促 红素治疗 2 周 后患者 的生 活质量 明显 4
改善 , 而且生活质量的改善与贫血的改善情况 相关 , 从动态 观察显 示 , 生活质量在 H b小 于 7g L时较差 , / 当纠 正到 9
g L时获得改善 达 1 / / 0 g L以 上患者 自感 身心 两 方 面 良
道 如下
注: 与治疗前 比较 , P<0 0 . P 5 ’ 1 一 <0 0
梁
东
表 1 促红素治【 研究刈象 所有患者均 为本科 血液透析 的屎毒症 患者 J 巾男性 2 t 0倒, 女 l 倒 ; 1 年龄 1 8岁 ~7 5岁 , 均 平
注: 与治 疗 前 比较 , P<O 毗 . P<O 1 一 .5 3
表 2 示: 显 大部分患者贫血 的纠正在 l 2周时可达到 目
标值 . Fb 1 / Hc≥3 % , 数患者 通过增加 促红 即 i≥ 1g L、 t 3 少 包括身体活动能 力( 普通 活动和
3 观察指标 3 【 牛活质茸指标
Ⅱ个力 l H 1
问 卷形式 分 : 记 5分 、 好 良记 4分 、 差记 3
用 药 前、 后每 2周 测定 Hb H T、 、C 观
分 极 记 2分 3 2 实验摩指标
察 终 点i I 为 1 腑 一 1’ ,日  ̄】 4
一
3 促红 素的副作用
两组患 者各有 3侧出现血压进
好。二组 患者在生括质量改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2 促红素治疗 2 4周前后 实 验室指标 的变化
2。
() 【人院标 准 : 各 种原 发或继 发 胜肾病 致慢 肾衰 患 ①
荇; 血红蛋 白( )≤8g : ② ) 几 红细胞压积 ( o) 0 ③ H t≤3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肾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肾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作者:沈颖刘华张金黎李丰良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03期【摘要】目的临床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分子的表达。
外源性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后,追踪观察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分子的改变。
临床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观察3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存贫血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膜表面2型补体受体CD35,淋巴细胞相关抗原-3(CD58)及调控蛋白(CD59)的变化及EPO在治疗纠正贫血后其红细胞免疫分子表达的改变。
结果 38例患者均存在CD35、CD58、CD59低表达,EPO治疗贫血纠正后CD58、CD59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结论肾性贫血患者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EPO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肾性贫血;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免疫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随机选择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病例确诊慢性肾功能衰竭并肾性贫血患者38例。
其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例,腹膜透析6例,非透析患者12例。
年龄21~78岁。
Hb 4~8 g/L,外周血红细胞(1.14~2.4)×109/L,HCT1.2 检测仪器及试剂全自动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SYSMEXSF-3000(日本希森美康公司产品)及其配套试剂。
流式细胞仪为美国Beckmem Coulter生产Epicsxl型(正常值由我院检验科提供)。
EPO药由麒麟鲲鹏(中国)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S2*******)。
1.3 方法 38例患者在接受EPO治疗前,常规随机采取空腹静脉血1 ml(肝素抗凝)送本院检验科行流式细胞术测定CD35、CD59、CD58。
同时取外周血2 ml测定其外周血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等。
38例患者均接受外源性EPO治疗。
首剂:150 g/(kg•周),治疗过程中以每2周为一观察单位,同时给予铁剂的叶酸口服。
肾性贫血治疗中的促红素应用研究

肾性贫血治疗中的促红素应用研究在探讨肾性贫血治疗中促红素的应用研究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肾性贫血的病理机制和促红素的作用原理。
肾性贫血是由于肾脏功能障碍导致促红素减少,进而影响红细胞,使得血红蛋白水平下降。
促红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激素,它主要由肾脏产生,对红细胞的具有关键性的刺激作用。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促红素通过促进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促进红细胞的。
然而,在肾脏功能受损的患者中,由于促红素的产生减少,导致红细胞受到抑制,进而引发肾性贫血。
肾性贫血的症状不仅包括疲劳、乏力等一般性贫血症状,还可能引发心血管并发症、感染等严重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为了改善肾性贫血的症状,补充促红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量的研究致力于探讨促红素在肾性贫血治疗中的疗效、安全性以及最佳治疗方案。
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促红素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贫血症状,同时还能减少输血需求,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然而,促红素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
促红素的应用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高血压、透析不充分、流感样症状等。
过度补充促红素还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因此,在促红素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功能等指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为了确保促红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还致力于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案。
这包括剂量调整、治疗周期、联合治疗等方面。
目前,关于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的最佳方案尚无定论,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在剂量调整方面,研究人员试图找到最合适的促红素剂量,以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
不同的研究采用了不同的剂量方案,结果显示,剂量调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反应进行。
过高的剂量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增加,而过低的剂量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因此,个体化的剂量调整策略是提高促红素治疗效果的关键。
在治疗周期方面,研究显示,持续性的促红素治疗可以有效维持血红蛋白水平的稳定。
大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大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关键词】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摘要]目的:探讨大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及护理策略。
方法:维持血液透析的肾性贫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采用进口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利血宝3 000 IU皮下注射2次/周治疗;试验组18例,采用国产rhEPO 益比奥(EPLAO)10 000 IU皮下注射1次/周治疗。
治疗期间观察血常规、血清电解质、肾功能、血压的变化及不良反应。
结果:试验组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4例,无效1例。
结论:每周1次大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疗效及不良反应类似于每周2次常规剂量促细胞生成素,同时全方位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治疗;护理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已为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所证实[1],它能改善贫血症状,显著提高尿毒症贫血患者的生活质量。
既往普遍采用的常规剂量每周2次~3次注射,近年来,国内外尝试使用大剂量rhEPO每周1次皮下注射治疗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肾性贫血[2,3],本文是观察国产大剂量rhEPO益比奥(EPLA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与副作用,并与进口rhEPO(利血宝)作比较,现将观察结果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及选择标准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2003年4月至11月接受血液透析(HD)治疗的尿毒症合并肾性贫血的患者,共36例,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3±11.7)岁。
36例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18例(男11例,女7例)中原发病:慢性肾炎10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性肾病3例,糖尿病肾病3例,多囊肾2例;对照组18例(男10例,女8例)中原发病:慢性肾炎12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性肾病3例,糖尿病肾病2例,多囊肾 1例;所有病例符合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的诊断,即Scr≥707 μmol/L,Ccr≤10 ml/min;Hb≤90 g/L,血红细胞压积(Hct)≤27%;试验前未使用过rhEPO,试验前4周内无输血史;所有病例均除外明显感染、明显的出血、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凡未完成疗程者,或治疗途中因病情需要输血者,治疗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停止治疗者,均从本研究剔除,但仍列入不良反应统计。
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实践分享

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实践分享作为一名医生,我深深地热爱着我的职业,每天,我都会和我的患者们分享我的临床经验。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我在肾性贫血治疗方面的点滴心得。
我所在的医院,是一家综合性医院,每天都会有很多肾性贫血的患者来到我的诊室。
这种疾病,是由于肾脏功能减退,导致促红细胞素(EPO)的分泌减少,从而引发的一种贫血。
过去,我们主要通过输血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这种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
几年前,我开始尝试使用促红素来治疗肾性贫血,这是一种可以刺激红细胞的药物,通过模拟肾脏分泌EPO的作用,促进骨髓中的红细胞。
我在实践中发现,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的效果非常显著。
在治疗前,我会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如血液检查、肾脏功能检查和心电图等,以确保他们适合接受促红素治疗。
然后,我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肾脏功能,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我会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血液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剂量,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发现患者的外观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的面色变得更加红润,体力也得到了提升。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血液检查结果显示,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上升,达到了治疗目标。
然而,在使用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例如,有些患者对促红素过敏,出现了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
还有些患者在使用促红素后出现了高磷血症和高钙血症等并发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会积极与其他科室的医生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和护理。
总的来说,我在临床实践中使用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经验是非常成功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我相信,随着对促红素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应用这种药物,为更多肾性贫血患者带来福音。
促红素的临床应用

4、给药频率(非长效型rHuEPO)
在贫血诱导治疗阶段,无论皮下给药还是静脉 给药,均不推荐每周一次大剂量使用rHuEPO
用药之初过高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可造成 骨髓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饱和,而受体恢复时 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也已降低,造成了药 物浪费。
5、不良反应
高血压: 所有慢性肾脏病患者都应严格实施血压监 测,应用rHuEPO治疗的部分患者需要调整抗高血 压治疗方案。rHuEPO开始治疗到达靶目标值过程 中,患者血压应维持在适当水平。 栓塞: 接受rHuEPO治疗血液透析小部分患者,可能 发生血管通路阻塞。因此,rHuEPO治疗期间,血 液透析患者需要检测血管通路状况。发生机制可 能与rHuEPO治疗改善血小板功能有关,但没有Hb 浓度与血栓形成风险之间相关性的证据
1、靶目标值:Hb水平不低于11g/dl(Hct 大于 33%),目标值应在开始治疗后4个月内达到。 不推荐Hb 维持在13g/dl以上。对于血液透析 患者,应在透析前采取标本检测Hb 浓度。
2、靶目标值应依据患者年龄、种族、性别、生理需 求以及是否合并其它疾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伴有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 疾病的患者不推荐Hb> 12g/dl;
(二)左旋卡尼丁:
对于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左旋卡尼丁可能有 益,但不推荐作为常规治疗,应按照临床实际酌 情处理。
(三)不推荐常规补充维生素C和雄性激素
(四)应该尽可能避免输血(尤其是希望肾移植 的患者,但供体特异性输血除外),单纯Hb水平 不应作为输血的标准。但在以下情况可以考虑输 注红细胞治疗(推荐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在肾性贫血中合理应用
血透室 何娟 主管护师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是 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 素,有效治疗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一体化治疗 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是临床上治 疗肾性贫血的主要药物,在我国临床应用已经10 余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与临床21药品评价 2019年第16卷第13期肾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功能受损,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所致的疾病。
肾性贫血可导致机体造血功能受抑制,加速肾脏组织缺血缺氧程度,加重肾功能不全进展[1]。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uEPO)是一种具有与自然促红细胞生成素相同生物活性的人工合成激素,其对治疗肾性贫血具有较好疗效[2]。
本研究选取120例肾性贫血患者,分别给予高剂量rHuEPO单次给药及小剂量rHuEPO两次给药方式,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120例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低频次组与高频次组2组,每组60例。
低频次组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39.26±5.28)岁;原发疾病:多囊肾6例,慢性肾炎29例,糖尿病肾病8例,肾病综合征17例;高频次组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38.46±5.17)岁;原发疾病:多囊肾7例,慢性肾炎33例,糖尿病肾病6例,肾病综合征14例。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
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2014年我国中国医师协会肾内科医师分会制定的肾性贫血临床诊断标准[3],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100g/L,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或血清肌酐(Scr)>300μmol/L,年龄 18~70岁,病历资料完整,近一个月未采用其他药促红素对肾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影响江罗佳*,张丰萍,曹俊霞,李刚,冯晓然,邱国萍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肾科,江西 九江 332000[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肾性贫血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肾性贫血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低频次组与高频次组两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rHuEPO治疗,低频次组给药剂量10000IU/次,皮下注射,每周1次,高频次组给药剂量5000IU/次,皮下注射,每周2次,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计数(RBC)、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低频次组治疗12周后Hb、HCT、RBC水平均高于高频次组(P <0.05);低频次组治疗12周后Bun、Scr水平均低于高频次组,Ccr水平高于高频次组(P <0.05);低频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高频次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
结论:高剂量rhEPO单次给药治疗肾性贫血对患者贫血症状及肾功能改善优于小剂量两次给药方式。
[关键词] 肾性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中图分类号] R692.5;R5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809(2019)13-0021-03Effects of Erythropoietin on Hemoglobin and Hematocrit in Patients with Renal AnemiaJIANG Luo -jia *, ZHANG Feng -ping, CAO Jun -xia, LI Gang, FENG Xiao -ran, QIU Guo -ping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Jiuji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Jiujiang Jiangxi 332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different doses of 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EPO) in the treatment of renal anemia and its effects on hemoglobin and hematocrit.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renal anemia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uly 2016 to July 2018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low frequency group and high frequency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HuEPO, and low frequency group was given subcutaneous injection at a dose of 10000 IU/time for once a week, and high frequency group was given subcutaneous injection at a dose of 5000 IU/time for twice a week, and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12 weeks. The changes of hemoglobin (Hb), hematocrit (HCT), red blood cell count (RBC), urea nitrogen (Bun), serum creatinine (Scr) and endogenous 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 (Ccr) and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levels of Hb, HCT and RBC in low frequenc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high frequency group after 12 weeks of treatment (P <0.05). The levels of Bun and Scr in low frequenc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high frequency group after 12 weeks of treatment while the Ccr level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high frequency group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low frequency group and high frequency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he single -administration of high dose rhEPO for renal anemia is better than the two -administration of low dose method in the improvement of anemia symptoms and renal function. [Key words] Renal Anemia; Erythropoietin; Hemoglobin; Hematocrit通讯作者:江罗佳,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慢性肾小球肾炎。
E-mail:524230554@收稿日期:2019-2-27 接受日期:2019-4-5药物与临床22药品评价 2019年第16卷第13期物进行肾性贫血治疗,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合并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者,对rHuEPO过敏者,近一个月有输血史、活动性出血者。
1.2 方法 两组治疗期间均常规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 12,不采取输血治疗,控制血压、血糖,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睡眠。
所有患者均给予r H u E P O(药名: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生产厂家: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生产批号:20171023v;规格:2000IU/支)治疗,低频次组给药剂量10000IU/次,皮下注射,每周1次,高频次组给药剂量4000IU/次,皮下注射,每周2次。
两组治疗期间定期复查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水平,如果Hb >100g/L或HCT >30%,rhEPO用量在原有总基础量上减少25%维持此量继续应用,两组均治疗12周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患者早晨空腹状态下静脉采血2m L,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L H75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Hb、HCT、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 RBC)水平;另取静脉血3mL,离心机以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采用日本日立7170S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 Ccr)水平;不良反应为治疗期间血压增高、头痛、胃肠道反应、关节痛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_x ±s)表示,组内比较运用配对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 检验,P <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治疗前后H b、H C T、R B C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H b、H C T、R B C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低频次组治疗12周后HBb、HCT、RBC水平均高于高频次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B u n、S c r、C c r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B u n、S c r、C c r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低频次组治疗12周后Bun、Scr水平均低于高频次组,Ccr水平高于高频次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