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加工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绿色食品鸡蛋生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绿色食品鸡蛋生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绿色食品鸡蛋生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为了全面提高陕西蛋鸡的绿色养殖水准,按照统一标准生产绿色鸡蛋,扩大绿色鸡蛋的生产养殖规模,规范生产绿色鸡蛋的养殖场建设,积极引导蛋鸡生产养殖向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保证禽、蛋产品的安全,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陕西省质量技术评审中心和陕西森泉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结合绿色蛋鸡养殖的具体实际,制订了绿色鸡蛋AA级绿色鸡蛋的生产技术要领,对蛋鸡养殖的场址选择、养殖场的要求、饲养管理、疫病控制等做了一定的要求。

其他规模养殖场也可以参照本标准实施。

本标准由雷鸣、石璞、何瑛、郭开昌、刘小红、刘亚利、胡建红等同志负责起草,广泛征求了畜牧行业专业人士和绿色鸡蛋饲养场的有关人员的意见,形成“绿色食品鸡蛋生产技术规范”。

二、户县基本情况户县是畜牧生产大县,陕西省笼养鸡基地县,是陕西省畜牧业产业带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安市“菜篮子工程”的后菜园,多年来蛋鸡及禽蛋产量一直位于西安市前列。

全县蛋鸡养殖数量始终维持在110万羽以上,且在不断探索研究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这一新的畜牧发展发展方向。

2008年底,编写并发布了地方标准户县蛋鸡规模养殖技术规范(DB610125/T01),标准实施五年来,省、市蛋鸡标准化养殖场数量达到5个,生产的绿色蛋鸡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2012年底,户县的禽蛋产量15355吨,其中鸡蛋产量15222吨,全县每年绿色产品鸡蛋产量达到5200吨以上,占全年鸡蛋产量的34.1%,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随着我县蛋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原来以前蛋鸡及鸡蛋的产品多为无公害产品,很难适应我县绿色产品生产和发展的需要,亟待探讨研究制定绿色产品鸡蛋生产技术规范。

“绿色产品鸡蛋生产技术规范”的实施,对我县规模养殖上台阶,鸡蛋产品上档次,全面提升户县乃至西安市绿色鸡蛋的生产水平,引领周边地区发展绿色鸡蛋生产等方面具有积极促进和推进作用,是一条养殖户养殖增效,消费者健康安全、全社会稳定受益的保障措施。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冰淇淋、雪泥、 雪糕、冰棍、甜
味冰、食用冰
绿色食品包装标签 贮运标准
包装通用准则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标志设计使用规范 贮藏运输准则
绿色食品标准执行问题的若干要求
绿色食品生产过程要求 应符合《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绿
色食品 兽药使用准则》、《绿色食品 渔 药使用准则》、《绿色食品 食品添加剂全 使用准则》等。
生产绿色食品的生产资料使用准则 (全国适用)
农药使用准则
肥料使用准则
渔药使用准则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使用准则
畜禽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渔业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食品添加剂使用 准则
食品加工清洗、消毒准则
兽药使用准则 动物卫生准则
畜禽饲养防疫准则
空气中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Mg/m3
浓度限值
日平均 1 小时平均 国家标准
总悬浮颗粒物(TSP) 0.30
二氧化硫(SO2)
0.15
氮氧化物(Nox) 氟化物(F)
0.10 7(μg/m3)
-0.50 0.15
20(μg/m3)
1.8 [μg/(dm2.d)](挂片法)
二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
农药使用准则
畜禽业产品
标签标准
肥料使用准则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使用准则
渔业产品 加工产品
包装通用准则 贮藏运输准则
动物卫生准则
渔药使用准则
兽药使用准则
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
种植规程
畜禽饲养规程
水产养殖规程
食品加工规程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绿色食品产地 环境质量标准
空气质量标准
农田灌溉水 质量标准

绿色食品标准(1)

绿色食品标准(1)
绿色食品标准(1)
2020/12/13
绿色食品标准(1)
主要内容
绿色食品基本知识 绿色食品标准的概念 制定绿色食品标准依据 制定标准的目的 绿色食品标准的内容 标准的适用性 绿色食品申报程序 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指导
绿色食品标准(1)
一、绿色食品基本知识
➢ 绿色食品概念 ➢ 绿色食品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 绿色食品标志 ➢ 绿色食品的特征 ➢ 发展绿色食品的目的 ➢ 发展绿色食品的意义 ➢ 绿色食品的发展方向 ➢ 绿色食品的发展重点
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三部 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 下方的叶片和蓓蕾。标志 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 安全。整个图形表达明媚 阳光下的和谐生机,提醒 人们保护环境创造自然界 新的和谐。
绿色食品标准(1)
绿色食品标志是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 中心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注 册的质量证明商标,用以证明食品商 品具有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的 品质特性。它包括:
绿色食品标准(1)
⑴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 要求绿色食品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主要原 料的产地,其生长区域内没有工业企业的 直接污染,水域上游和上风口没有污染源 对该地区域直接构成污染威胁,从而使产 地区域内大气、土壤、水体等生态因子符 合绿色食品产地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并有 一套保证措施,确保该区域在今后的生产 过程中环境质量不下降。
绿色食品标准(1)
➢绿色食品产地应选择空气清 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 染,具有良好农业生态环境 的地区,应尽量避开繁华都 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多 选择在边远省区、农村等。
绿色食品标准(1)
⑵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
l 指绿色食品种植、养殖和食品加工各个 环节必须遵循的技术规范。该标准的核 心内容是:在总结各地作物种植、畜禽 饲养、水产养殖和食品加工等生产技术 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资 料使用准则要求,指导绿色食品生产者 进行生产和加工活动。

绿色食品常山胡柚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常山胡柚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常山胡柚生产技术规程一、概述1.1 胡柚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常山胡柚则是指生长于常山地区的胡柚。

由于常山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因此常山胡柚在品质和口感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为了确保常山胡柚的绿色食品生产,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至关重要。

1.2 本技术规程旨在对常山胡柚的生产技术进行规范,确保其符合绿色食品的标准。

本规程也旨在提高常山胡柚的品质和产量,促进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产基地选择2.1 选择土壤肥沃、通风良好、气候适宜的地块作为常山胡柚的生产基地。

2.2 生产基地应远离污染源,确保土壤和水质的纯净。

2.3 生产基地应具备良好的排水条件,避免水涝和根部腐烂。

三、品种选择3.1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对病虫害抵抗力较强的常山胡柚品种。

3.2 增加混交比例,提高抗灾能力。

3.3 选用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的有机肥料,并避免使用化学农药。

四、栽培管理4.1 采用有机栽培技术,注重土壤保护和改良,避免过度施肥和过量灌溉。

4.2 建立科学的田间管理制度,包括密植密封、合理修剪等措施。

4.3 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五、采摘和包装5.1 选择适当的采摘时间,避免果实未成熟或过熟。

5.2 采摘后及时清洗果实,尽量减少果皮上的污垢和农药残留。

5.3 选择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包装材料,降低污染风险。

六、质量控制6.1 建立常山胡柚质量检测中心,对产品的外观、口感和营养成分进行全面检测。

6.2 加强对产品的追溯管理,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6.3 配合相关监管部门进行抽检,确保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七、营销推广7.1 制定常山胡柚的品牌推广计划,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7.2 拓展销售渠道,与超市、餐饮等商家合作,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

7.3 加强对用户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用户对常山胡柚的认知和信任度。

八、结语8.1 本技术规程旨在为常山胡柚的生产提供指导和规范,以确保产品符合绿色食品的标准,为用户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

绿色食品苹果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苹果生产技术规程

技术规程
03
绿色食品苹果生产的基本要求
远离污染源,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或污染程度轻、具有良好农业生态环境的地区。
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灌溉方便,气候条件适宜,远离交通要择
选择适应性强、抗病、优质、丰产、耐贮运、商品性好、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01
02
03
04
05
06
02
术语和定义
绿色食品
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绿色食品标准
指由农业部制定并发布的一系列与绿色食品相关的生产和质量标准,包括但不限于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
07
绿色食品苹果生产的应急处理措施
自然灾害应对措施
干旱
在干旱时期,应加强果树灌溉,保证水分充足,以维持果树正常生长。同时,要采取覆盖保墒措施,减少水分蒸发。
03
化学防治
在必要时,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但需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病虫害暴发应对措施
01
生产记录
记录要求
质量检测记录
肥料和农药使用记录
环境监测记录
06
绿色食品苹果生产的认证和标识
认证程序
申请材料需经过初审,确保申请者符合基本要求。
通过初审后,需进行现场检查,核实申请人的实际运营情况。
所有环节都通过后,才能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现场检查合格后,需进行产品抽检,确保生产出的苹果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病虫害监测
定期对果园进行病虫害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绿色食品标准

绿色食品标准
25
禁止使用的的农药
①高毒、剧毒,使用不安全; ②高残留,高生物富集性; ③各种慢性毒性作用,如迟发性神经毒性; ④二次中毒或二次药害,如氟乙酰胺的二次中毒现象; ⑤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 ⑥含特殊杂质,如三氯杀螨醇中含有DDT; ⑦代谢产物有特殊作用,如代森类代谢产物为致癌物ETU(乙撑硫脲); ⑧对植物不安全、药害; ⑨对环境、非靶标生物有害。
品种选育:尽可能选育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并对 病虫草害有较强的抵抗力的高品质优良品种。
耕作制度:尽可能采用生态学原理,保持物种的多样性, 减少或避免化学物质的投入。
30
畜牧业的生产操作规程
选择饲养适应当地生长条件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主要饲料来源于无公害区域内的草场、农区、绿色食品
农田灌溉水质 标准
畜禽养殖用水水质 标准
渔业水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绿色食品产地 环境质量现状 评价技术导则
11
(一)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996 年 国 家 颁 布 了 新 的 大 气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GB3095—1996),绿色食品产地大气环境质量按新国标 一级执行。主要评价因子包括总悬浮微粒(TSP)、二氧化
13
(二)水环境质量要求
农田灌溉水质要求 渔业水质要求 畜禽养殖用水要求 土壤环境质量要求
14
1、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 绿色食品产地农田灌溉水参照地
面水质标准进行修订,其限值在地表 水标准三类至四类之内。这些限值, 经各绿色食品基地环境监测数据验证 合理。
15
表2 农田灌溉水中各项污染物的浓度 限值mg/L
34
(一)原料要求
这一项主要针对加工食品,要求绿色食品的 主要原料来自绿色食品产地。对于某些进口原 料,例如果蔬脆片所用的棕榈油、生产冰淇淋 所用的黄油和奶粉,无法进行原料产地环境检 测的,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指定的食品监 测中心按照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进行检验,符合 标准的产品才能作为绿色食品加工原料。

绿色食品标准

绿色食品标准
8


二、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
1.制定标准的原则

生产优质、营养、对人畜安全的食品和饲料,并保证 获得一定产量和经济效益 保证生产地域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有利于节省资源 有利于先进科技的应用



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能够被验证
综合技术指标不低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水平 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病虫草害有较强的抵抗力的高品质优良品种

耕作制度:尽可能采用生态学原理,保持物种的多样性, 减少或避免化学物质的投入。
34
畜牧业的生产操作规程

选择饲养适应当地生长条件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主要饲料来源于无公害区域内的草场、农区、绿 色食品饲料种植地和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副产品

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的饲
9
2. 绿色食品分级标准
参照国外与绿色食品相类似的有 关食品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将绿色 食品分为两个技术等级:

AA级绿色食品
A级绿色食品
10
它们的区别概括如下
AA 级绿色食品 环境评价 采用单项指数法,各项数据均 不得超过有关标准。 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化学 生产过程 合成肥料、化学农药、及化学 合成食品添加剂。 产 品 各种化学合成农药及合成食品 添加剂均不得检出。 A 级绿色食品 采用综合指数法,各项环境监测 的综合污染指数不得超过1。 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时间限 定方法使用限定品种的化学合成 物质。 允许限定使用的化学合成物质的 残留量仅为国家或国际标准1/2, 其它禁止使用的化学物质残留不 得检出。 标志和标准字体为白色,底色为 绿色,防伪标签底色为绿色,标 志编号为A
11
包装标识 标志和标准字体为绿色,底色 标志编号 为白色,防伪标签的底色为蓝 色,标志编号为AA

绿色食品蔬菜及其生产技术规范

绿色食品蔬菜及其生产技术规范

临沭县玉龙家庭农场有限公司蔬菜标准与技术规程一、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基本要求1. 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生态环境评价达标AA级─大气、水质、土壤各项检测数据,不得超过有关标准,生产过程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

A级─大气、水质、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不得超过1。

生产过程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

2.禁止使用的肥料和允许使用的肥AA级─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有害的城市垃圾、污泥、医院粪便垃圾、工业垃圾等。

严禁追施未腐熟的人粪尿。

叶面肥不得含化学合成的生长调节剂,并且叶面肥必须在收获前20d喷施。

微生物肥用于拌种,基肥和追肥,能降低蔬菜产品亚硝酸盐含量,有利改善品质。

A级─有限度地使用部分化学合成肥料,但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为1:1。

但最后一次追肥必须在收获前30 d进行。

化肥可与有机肥、微生物肥配合施肥。

生活垃圾必须经无害化处理,达标后方可使用。

AA级、A级使用农家肥料(人粪尿、秸杆、杂草、泥炭等)必须制作堆肥,高温发酵,杀死各种寄生虫卵、病原菌、杂草种子,除去有害气体和有害有机酸,达到卫生标准后使用。

AA级、A级允许使用的肥料允许使用的基肥:①农家肥─堆肥、沤肥、厩肥、绿肥、作物秸杆、未经污染的泥肥、并肥。

②商品有机肥─以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弃物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商品肥。

③腐植酸类肥料─以草炭、褐煤、风化煤为原料生产的腐植酸类肥料。

④微生物肥料─是特定的微生物菌种生产的活性微生物制剂,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通过微生物活动能改善植物的营养或产生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生长,根据微生物肥料对改善植物营养元素的不同,分为五类,使用时根据蔬菜种类不同,加以选用。

微生物复合肥以固氮类细菌、活化钾细菌、活化磷细菌三类有益细菌共生体系,互不拮抗,能提高土壤营养供应水平,成本低、效益高、增产度大,是生产绿色食品和无污染蔬菜理想肥源。

适合任何蔬菜和农作物。

固氮菌肥能在土壤和作物根际固定氮素,为作物提供氮素营养,适宜叶菜类和豆类蔬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微生物
通过食品加工技术处理使食品成为不利于有害微生 物活动的环境,阻止有害微生物对食品的危害,另一 方面,利用某些有益微生物活动来抑制其它有害微生 物的活动。
这就需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长繁殖的特 征,研究微生物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存在着的明显的 相影响。
这里着重讨论外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
利用某些物理、化学因素抑制食品中微生物和酶 的活动。这是一种暂时性的保藏措施。
1.大部分冷冻食品能保存新鲜食品原有的风味和营 养价值,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2.食品干制是通过减少食品中所含的大量游离水和 部分胶体结合水,使干制品可溶性物质浓度增高到微 生物不能利用的程度。果蔬中所含酶活性在低水分情 况下受到抑制。
(一) 酶促褐变的机制
酶促褐变是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 物的结果。
(二) 酶促褐变的控制
酶促褐变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适当的酚类底 物、酚氧化酶和氧。
因此,加工中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主要从控制 酶和氧两方面入手。
控制酶促褐变的主要途径有:
① 钝化酶的活性(热烫、抑制剂等); ② 改变酶作用的条件(pH值、水分活度等); ③ 隔绝氧气的接触; ④ 使用抗氧化剂(抗坏血酸、SO2等)。
❖ 展望21世纪中国人的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这三个矛盾能否得到正确的解决。而21世纪食品工 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众多的食品行业的从业者以及 高素质的科学管理人才。
❖三、食品加工技术的学习方法
❖ 1. 加工原理及原辅助材料的性质及预处理对加工 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是在所有食品加工中所共同的问 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这些部分作为重点, 较深入的了解。

羰氨反应褐变作用

焦糖化褐变作用

抗坏血酸氧化褐变作用
1.羰氨反应褐变作用
羰氨反应是食品在加热或长期贮存后发生褐变的主 要原因。
2.焦糖化褐变作用
焦糖化作用——糖类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 下加热到其熔点以上时,也会变为黑褐色的色素物质, 这种作用称为焦糖化作用。
3.抗坏血酸褐变作用
(二) 非酶褐变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 2. 在分门别类的工艺学中,更加注意了通用过程 的阐述。在学习过程中,应着重学习其过程的理 论,以便学习之后能够举一反三。
❖ 3. 在此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实验或设计,指 导学生如何在理论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同学们的 思维想象具体化,使之能力得以培养提高。
第二章 食品加工原理
❖ 加工食品是利用食品工业的各种加工工艺处理新鲜 食品原料而制成的产品。 ❖ 加工食品已丧失了生理机能,它之所以耐保藏是因 为有与新鲜原料截然不同的理论作为基础。 ❖ 食品加工的根本任务就是使食品原料通过各种加工 工艺处理达到长期保存,经久不坏,随时取用的目的 。 ❖ 食品加工原理是在充分认识食品败坏原因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
❖ 食品变质、变味、变色、生霉、酸败、腐败、软
化、膨胀、混浊、分解、发酵等现象统称败坏。
❖ 造成食品败坏的原因是复杂的,往往是生物的, 物理的,化学的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起主导 作用的是有害微生物的危害。 ❖ 因此,保证食品质量便成为食品生产中最重要的 课题,自因此,本门学科的研究既需要有技术观点,又
需要有经济观点。
❖ 1.技术观点
❖ 即所谓技术上先进,包括工艺先进和设备先进 两部分。
❖ 2.经济观点
❖ 所谓经济上合理,就是要求投入和产出之间有一 个合理的比例关系。
❖(二)食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食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对象,从原材料制成品。 ❖2.食品加工技术所研究的内容包括加工或制造过程 中每个环节的具体方法。 ❖(三)作为一名食品技术人员,在食品加工制造中 必须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1.食品的安全性 ❖ 2.食品的营养性 ❖ 3.感官嗜好特性
❖ 常用的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如下:
① 热处理法。 ② 酸处理法。 ③ 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处理。
SO2 抑制褐变的机制: ④ 驱除或隔绝氧气。 ⑤ 加酚酶底物类似物 。
二、非酶褐变
非酶褐变——在食品贮藏与加工过程中,常发生与 酶无关的褐变作用,称为非酶褐变。
(一) 关于非酶褐变的机制基本上已知有三种 类型的机制在起作用,这就是:

1.温度条件

2.水

3.气体成分

4.pH值

5.光和射线

6.其他
第二节 酶褐变与非酶褐变
褐变——在食品加工中所发生的致使加工 品变褐的现象称为褐变。
褐变作用可分为: 酶促褐变(生化褐变) 非酶褐变(非生化褐变

一、 酶促褐变
酶促褐变——在酚酶的作用下,使果蔬中的酚类 物质氧化而呈现褐色,这种现象称为酶促褐变。
二、 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尽管我国食品工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面对新 世纪还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食物资源供给与众多人口饮食需求的矛盾 。
第二,饮食现代化与食品工业落后的矛盾。 第三,膳食科学化与居民、食品工业、餐饮业的营 养意识淡薄和营养科学知识贫乏的矛盾。
❖ 从总体上看,上述三个矛盾是带有全局性和具 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前者是要解决没有吃的问题, 后两者是解决怎样吃好的问题。
1.对营养质量的影响。 2.对感官质量的影响。
(三) 非酶褐变的控制
1.降温。 2.亚硫酸及其盐处理。 3.改变pH值。 4.降低产品浓度。 5.使用较不易发生褐变的糖类。 6.生物化学方法。 7.适当增加钙盐。
第三节 食品保藏方法
❖ 根据加工原理,食品保藏方法可以归纳为四类:
一、抑制微生物活动的保藏方法
绿色食品加工技术规范
第一章 绪 论
❖ 一、 食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 食品加工技术——即食品工艺学是根据技术上先进 ,经济上合理的原 则,研究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 和成品的加工过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 (一) 从这样一个概念出发,首先提出了这门学科 所要遵循的原则是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3.糖制品、腌制品都是利用一定浓度的食糖和食盐
溶液提高制品渗透压来保藏加工品。
二、 利用发酵原理的保藏方法 (即发酵保藏法)
发酵保存又称生物化学保存。利用某些有益 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和积累的代谢产物,抑制其它 有害微生物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