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博物馆学发展史 (《博物馆学概论》PPT课件)
中国博物馆学发展史

中国博物馆学发展史中国的博物馆学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以下是中国博物馆学发展的主要历程和里程碑事件:1.初期阶段(1900年-194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晚。
190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标志着中国博物馆学的起源。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的博物馆开始兴起,许多地方性博物馆相继成立。
2.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7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开始加强对博物馆的扶持和管理,鼓励成立全国性和专题性博物馆。
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建立了中国的第一家专题性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
3.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1981年,中国博物馆学会成立,推动了博物馆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发展。
此后,中国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扩大。
198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
4.现代化与多元化发展:近年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进一步推进了现代化和多元化的发展。
许多城市成立了新的大型博物馆,并引进先进的展览技术和理念。
此外,数字化和虚拟博物馆的发展也成为中国博物馆的新趋势。
5.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的博物馆学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博物馆组织和合作项目。
中国的博物馆学界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的博物馆学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起步阶段到蓬勃发展的历程。
国家政策的支持、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提升以及对文化遗产和历史的保护意识的提高,都对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增长,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将继续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博物馆学概论

• 3、美国定义:博物馆是收集、保存最能有 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资料,并 使之用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 关。
• 4、苏联定义:博物馆是征集、保藏、研究 和普及自然历史标本、物质即精神文化珍 品的科学研究机构、科学教育机构。
• 3、1953年,意大利热那亚、米兰、贝尔加 莫,主题:室外博物馆的问题;落后地区的 博物馆问题;现代城镇规划中的博物馆和博 物馆建筑
• 4、1956年,瑞士巴塞尔、苏黎世、日内瓦, 主题:我们时代的博物馆;当今世界中的自 然历史博物馆;当今历史博物馆的问题;现 代科技博物馆的规划和组织;现实与空想。
和历史博物馆》、《未来的博物馆》、《博物馆 管理原则》。
• 4、1904年,英国D•默里出版三卷本的《博 物馆的历史及其利用》
• (二)20世纪30年代
• 1、1934年,国际博物馆事务局出版了两卷 本的《博物馆学》。
• 2、T•R•亚当姆出版的《博物馆的公民价 值》、《博物馆与大众文化》。
• 3、G•F•拉姆齐出版的《美国博物馆的教育 工作》
• 8、1968年,联邦德国科隆、慕尼黑,主题: 博物馆与研究。
• 9、1971年,法国巴黎、格勒诺布尔,主题 是博物馆以人为本,今天和明天:博物馆 的教育和文化角色。
• 10、1974年,丹麦哥本哈根,主题:博物 馆与现代世界。
• 11、1977年,苏联莫斯科,主题:博物馆 与文化交流。
• 12、1980年,墨西哥,主题:博物馆对世 界文化遗产的职责。
博物馆学概论
绪论
• 1、教学内容 • 了解博物馆学、博物馆和博物馆发展的历
博物馆学博物馆学概论教学纲要

《博物馆学概论》教学纲要第一编博物馆学和博物馆第一章什么是博物馆学第一节博物馆学的定义及发展历史一、世界各国对博物馆学定义的表述二、中国对博物馆学定义的表述《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提出,“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办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世界各国对博物馆学的研究博物馆学是西方近代社会的产物。
自英国人杰·格拉瑟1885年正式使用博物馆学(Museology)这一术语,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四、中国近代博物馆学的倡导者五、中国近现代博物馆学的研究及其发展(一)、中国博物馆学的历史发展中国博物馆学是20世纪30年代起步的。
代表性著作主要是1936年6月出版的生物学家费耕雨、费鸿年编著的《博物馆学概论》和同年7月出版的上海市博物馆陈端志著《博物馆学通论》。
(二)、新中国初期的中国博物馆学50年代,博物馆学的特点是以苏联博物馆学研究成果为理论范式,指导中国博物馆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博物馆学首先,列入了国家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培养博物馆学教学、科研和博物馆工作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正式任务之一。
第二,成立了博物馆学研究的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中国博物馆学会。
第三,开展了有计划的博物馆学研究活动,形成了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奖励、学报、会议、出版规范或制度。
第四,开展了博物馆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国博物馆学科的国际化正在加速。
第二节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学科性质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标本与人类文化遗存,以进行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博物馆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运营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二、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一般地说,博物馆学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博物馆藏品、陈列、观众以及各项工作及相互关系,博物馆事噗建设各个方面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等;二是研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博物馆学概论讲义

博物馆学概论讲义(2003,9 – 2004,1)教师:周静教学目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将博物馆置于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中,了解作为社会文化事业机构的博物馆,了解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认识当代博物馆工作的特点,了解博物馆实现其社会职能、参与社会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博物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
1,沟通时空的桥梁-博物馆2,走下神殿的缪斯-世界博物馆发展史3,社会变革的工具-中国博物馆发展史4,多彩世界万花筒-博物馆类型5,历史遗珍-博物馆藏品6,人类共同的财富-博物馆藏品管理7,与时间赛跑-博物馆藏品保存8,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博物馆陈列9,猜一猜,谁来参观博物馆-博物馆观众10,启迪心智,共同发展-博物馆教育11,管理,管理,还是管理-博物馆管理12,博物馆能赚钱吗?-博物馆营销安全保卫是每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庙堂、文化中心、游乐场?-博物馆建筑天地大冲撞-博物馆学一次参观博物馆,一次讨论。
时间和地点待定。
期中作业。
开卷考试。
第一讲:沟通时空的桥梁–博物馆目的:了解博物馆的基本特点和社会作用要点:博物馆的定义。
博物馆的性质、目的、职能、构成要素。
博物馆的社会作用。
主要概念:博物馆阅读书目: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甄朔南,沈永华主编:现代博物馆学基础知识问答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2000。
一、博物馆定义1,词源:“博物馆”一词源于古希腊文“mou s+eion(场所)”,该词原意为“思考之所”或“缪斯的宝座”。
拉丁文“museum”。
英文museum始于1605-15年间。
希腊时代,许多学者的学园、学院多名之为museum。
284 b.c.,将军托勒密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建museum。
该博物馆延续600余年,研究和传播希腊文化,赋予博物馆以科学、知识、教育、收藏的意义。
罗马时代,“博物馆”指从事哲学讨论的场所。
博物馆学概论

“集宝楼”、“积宝楼”、“禽骨馆”、“画阁”、“军器 楼”等,没有统一旳名称。 1867年,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王韬在《漫游随录》中首用 “博物院”一词,但并未普及。 被称为日本博物馆奠基人旳田中芳男,据说是他首先假借中 文,把MUSEUM译成“博物馆”。 1870年后来,博物馆(博物院)一词成为MUSEUM旳固定 译语。
一、 博物馆(MUSEUM)旳词义及其演变
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建立,正式使用 MUSEUM。
这是第一所向社会公众开放旳博物馆,往往被博物馆学家视为 近代博物馆诞生旳标志。
埃利亚斯•阿什莫尔——业余科学家、收藏家、律师,1659 特拉德斯干及其第二任妻子赫斯特,1662,1678,1683
近代以来科学旳发展,博物馆逐渐有意识、有计 划地对人类历史上全部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和艺术价值旳自然和文化遗存进行全方面和系统 旳搜集和保护。
科学研究
博物馆旳科学研究功能主要还是文艺复兴以来,尤 其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后来,在对自然标本展开研 究旳基础上发展起来旳。
最初旳领域主要是生物学和自然史。
统治者政权正当性旳根据。
妇好墓出土玉戈
尽管从历史早期开始中国就有专门收藏和保存文物 旳建筑和机构,但并没发展出以公共教育为特色旳 近代意义旳博物馆来。
我们今日使用旳“博物馆”一词是19世纪中晚期从 英文MUSEUM翻译而来。
2、MUSEUM旳起源
“museum”源于古希腊文mouseion,意为“思索 之所”或“缪斯旳宝座”。
美国纽约自然史博物馆旳馆徽上:Education, Expeclition, Research.
博物馆学概论第1讲:博物馆与博物馆学-PPT精品文档

政治:国家对历史、文化、现实的态度;国家统一,民族 团结;政府形象,国家形象,地方形象。
经济: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支柱因素;文化消费;博物馆 相关行业;工商业环境。
科研:科研资料;专业研究。 文化: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陈列;文化遗产保护。 休闲:艺术欣赏;社交;休息。
欣赏:欣赏是观众的权利,注重审美情趣 保持博物馆展览的高格调
博物馆职能
中国:文物标本的收藏、研究、宣教 国际博协: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征集、
保护、研究、传播、展览
博物馆构成要素
实现工作任务,发挥职能,体现特点的客 观物质条件和组织保障条件
• 藏品:文物、标本、相关信息、相关物品、现 象记录体
二节、博物馆学
严肃认真,不做损害子孙利益的蠢事。
开放性
• 博物馆是社会财富托管人。博物馆藏品及其社会服务 设施是公共资源。
• 博物馆藏品、陈列、工作资源(场地、设施、智力) 要开放。
• 要以开放态度对待社会现象、舆论、行为。
博物馆社会作用
基本作用:
• 民族文化的继承、传播、传承; • 社会的综合记忆,种族、文化、智能、创造力、价值观、历史、
• 《博物志》:旧题晋张华撰。仿山海经体,多记 神仙方术故事。
A nation can stay alive when its culture and history stay alive
文化与历史的延续使民族保持活力
(阿富汗喀布尔国家博物馆门前的标语)
博物馆定义
中国:
•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 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 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学课件讲义

南迁目的地又起争议
文物专列出京的第3天,故宫博物院的常务理事、文献 馆馆长张继便在南京中央政治会议上提出一项紧急议案, 认为故宫文物运往上海存到租界是受洋人庇护,是国耻。 建议改运洛阳和西安,这个议案没人反对,于是文物只 能改迁洛阳与西安。 文物专列走到第四天,到南京下关车站停车,张继与行 政院秘书长褚民谊专程到车站,告诉吴瀛中政会的决定。 吴瀛认为这么仓促改变文物存放地点,恐不安全。 这中间为这批文物存放地点多次发生争议,载运文物的 列车就停在浦口的铁轨上,由军队守卫了一个月,直到 召集临时中政会讨论才决定下来,由水路运往上海。
故宫博物院文物 南迁
故宫
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正式建院,到1933年1月文物南 迁,库存藏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珍品和宫廷历史文物, 这些国宝级文物大致算起来有书籍数十万册,其中藏 于文润阁的《四库全书》就有三万六千多册,还有抄 本和海内外孤本书籍数万册。藏于乾清宫、实录大库、 皇史的清朝档案等珍贵史料数万件。书画,仅存于斋 宫及钟粹宫两处的就有8000多件。铜器上万件、陶瓷 数十万件、玉器上万件、雕漆、景泰蓝、竹、木、牙 雕、古砚、笔墨等工艺美术品众多,仅景德镇官窑瓷 器就有十多万件,是一座收藏中国古代文物和艺术品 的殿堂,这些国宝精美绝伦,价值连城。
故宫文物南迁令第一页
南迁文物数量及需要的人力物力
南迁的文物中除故宫博物院的13491箱外,还有古 物陈列所、太庙、颐和园、国子监等处收藏的6066 箱。 故宫博物院的13491箱文物从神武门广场出发,由 几十辆板车轮流运往火车站。军队全程护送,沿途 军警林立,板车在熟悉的街道上行驶,街上空无一 人,除了车子疾驰的辘辘声之外,听不到一点别的 声音,使人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批文物共装了18 节车皮,押运人员、监视员、宪兵及故宫警卫一百 多号人另乘3节客车随行。
博物馆概论第一章

第三节:博物馆学的历史发展
一、国外博物馆学的发展 二、中国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历史 三、国际博物馆协会
一、国外博物馆学的发展
(一)、17世纪出版了第一批博物馆藏品目录及相 关著述。 (二)、18世纪开始在德国等国出版有博物馆藏品 分类和管理以及陈列、教育功能的专著 (三)19世纪中叶,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的 社会教育功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四)、20世纪30年代博物馆研究进一步发展 (五)、二战后博物馆学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大百科全书· 博物馆》卷: “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保存、研究和利 用自然标本与人类文化遗存,以进行社会教育 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博物馆事业发生、发展的 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博物馆社会功 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运营和相互作用的规 律。”
(二)、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1、从博物馆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以及博物馆的 历史演进和未来发展趋势全面探讨,经行学科研 究。 (1)、研究博物馆的藏品、陈列、观众以及各项 工作及相互关系,博物馆事业建设各个方面以及 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等 (2)、研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 1986 年11月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4次大会上 正式通过。分序言、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 行为3个部分,共8条。对博物馆的性质、任务、 要求,藏品的征集,馆藏文物的捐献、出售、 交换和注销,工作人员对藏品的责任和对社会 的责任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等作出了严格 的要求
1、新形势下博物馆的办馆理念和研究方向。
• “以人为本”、“人与物相结合”、“有助于
人的发展和愉悦”将是博物馆的办馆理念和博 物馆学的研究时代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发展第三个高潮期:学术繁荣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业组织相继成立 2.学术性刊物发行 3.大专院校纷纷设立文博或博物馆学专业 4.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 5.中国台湾地区的博物馆研究体制化建设获得较大发展 6.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学术联系加强
第二节 中国博物馆学发展史
• 一、古代传统收藏与保存设施研究
• 中国博物馆学萌芽:遗产保护和利用实践的记录、描述和研究。 • 时间上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相关的收藏
和保存设施。与此相适应,中国比较早地出现了有关这一方面 的记录、描述和研究。 • 金石学的形成和发展
• 二、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博物馆学
(一)19世纪中后期到20 世纪初的博物馆学
1.对现代博物馆的记录和描述: 非专业基础,介绍性,整体水平 不高; 2.对博物馆的认识:直观、感性 3.研究:视野广阔,本土实践基 础较弱。
(二)民国时期的博物馆学
1.研究:系统性明显增强。
2.对于博物馆学的理解大体局限 于博物馆实务层面。
3.对博物馆在 “补充学校教育 ”“保存文化”“提高学术”方 面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英文的“新博物馆学
• 1980年,
• 20 世纪80年代末,
• 法国人安德烈·德斯沃里斯;
• 彼得·伏格的《新博物馆学》;
• 理论基础是社区驱动;
• 以对博物馆的社会与政治角
• 焦点是社会和现实关注,而不是实物; 色的批判论述的姿态呈现;
• 博物馆不局限于一个建筑;
• 侧重理论层面的影响。
• 实践形式:生态博物馆、整体博物馆。
(三)其他地区 对于博物馆的关注和研究是在现代博物馆观念传播 和实践推进中逐步展开的
• 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博物馆学
(一)西欧地区 《瑞典博物馆》,《博物馆与国家生活》, 《不列颠公共博物馆报告》
(二)北美地区 对提升公众参观质量的深度关切和 博物馆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三)苏联及其他地区 全新的社会主义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建立了研究基础,开始专业人才培养。
基本概念和术语相继出现; 局限于 “博物馆方法学”层面。
• 二、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博物馆学
(一)欧洲地区 为了给普通民众走进博物馆提供便利和指导以及 博物馆专业化的需要,一批博物馆学著作涌现。
(二)北美地区 为了解决博物馆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些研究者积极研究并讨论博物馆问题
•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博物馆学
(一)西欧地区:活跃时期 (二)北美地区:博物馆学时代 (三)东欧地区: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四)日本:日本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科建设得到发展 (五)其他地区:多样化发展,研究活跃
• 五、“新博物馆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博物馆学 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法文中的 “新博物馆学”
思考题
• 1.如何理解古代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记述及其博物馆学之 间的关系?
• 2.试述苏联博物馆学研究兴起及其影响。 • 3.如何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博物馆学研究的崛起? • 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地区博物馆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 5.试述中国博物馆学研究的历史遗产。
4.逐步形成以藏品和工作为核心 的博物馆学著作体系与传统。
• 三、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博物馆学
新中国成立到 “文化大革 命”爆发之前的17 年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1.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博物馆 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 三性二务”论;
3.研究:浓厚的方法论色彩。
1.陷入低潮:博物馆被关闭很长 时间, 展览被撤销,许多藏品 被毁掉,博物馆学研究陷入停滞 状态,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极少
第一章 博物馆学发展史
第一章 博物馆学发展史
第一节 外国博物馆学发展史 第二节 中国博物馆学发展史
第一节 外国博物馆学发展史
• 一、16-18世纪欧美博物馆学
• 近代博物馆研究最先是从欧洲发展起来
16世纪起,欧洲就出现了描述和研究收藏和 博物馆的多种不同形式的成果。 美国博物馆运动的先驱者皮尔: 抓住现代美国博物馆本质结构的第一人